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俞募穴与胃特异性联系通路的荧光双标法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童晨光 谷世喆 +3 位作者 衣华强 郭长青 项晓人 徐斌 《上海针灸杂志》 2003年第5期16-19,共4页
目的 探求胃与其俞募穴之间的神经联系通路。方法 应用荧光双标记法进行研究。结果 胃俞 -胃组、中脘 -胃组、胃俞 -中脘组分别在 T9-T1 3、T8-T1 2 、T9-T1 2 脊神经节内出现双标细胞。结论 脊神经节中存在可双重支配胃和体表的神... 目的 探求胃与其俞募穴之间的神经联系通路。方法 应用荧光双标记法进行研究。结果 胃俞 -胃组、中脘 -胃组、胃俞 -中脘组分别在 T9-T1 3、T8-T1 2 、T9-T1 2 脊神经节内出现双标细胞。结论 脊神经节中存在可双重支配胃和体表的神经元。实验表明了针刺穴位的感觉冲动是通过分支的传入轴突影响到内脏的功能和感觉或对某些脏器的活动产生影响 ;进而揭示中医经络学中气街可能的现代生物学本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募穴 神经联系通路 荧光双标记法 气街
下载PDF
大鼠中脘穴和胃俞穴相关神经元的分布规律 被引量:8
2
作者 哈丽娟 崔建 +1 位作者 刘晓娜 李铁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5期839-842,共4页
目的用Alexa荧光素488和594结合霍乱毒素亚单B(Alexa Fluor 488, 594 conjugated cholera toxin subunit B, AF488/594-CTB)荧光双标记示踪技术揭示大鼠中脘和胃俞穴相关神经元的特异性分布规律。方法用微量注射器将0.1%的AF488-CTB和AF... 目的用Alexa荧光素488和594结合霍乱毒素亚单B(Alexa Fluor 488, 594 conjugated cholera toxin subunit B, AF488/594-CTB)荧光双标记示踪技术揭示大鼠中脘和胃俞穴相关神经元的特异性分布规律。方法用微量注射器将0.1%的AF488-CTB和AF594-CTB 2种示踪剂各4 mL分别注入5只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相当于人体的中脘和左侧胃俞穴的部位。灌流固定后取出颈、胸、腰部脊髓和脊神经节,并制成组织切片,然后直接用荧光显微镜系统观察和记录被标记的神经元。结果在AF488-CTB标记的与"中脘"穴相关的神经元中,其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均以胸(T)9为中心分别呈对称性分布在T6-T13的脊神经节中和T5-T10的脊髓前角第Ⅸ层的后内侧部;同时,在AF594-CTB标记的与胃俞穴相关的神经元中,其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均以T12为中心分别分布在注入侧的T8-腰(L)2脊神经节中和在T10-L1的脊髓前角第Ⅸ层的最前部。结论应用AF488-CTB和AF594-CTB荧光双标记示踪技术成功揭示了与中脘和胃俞穴相关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在脊神经节和脊髓均有其各自对应的节段和区域,这一规律性分布特征,为在细胞水平上深入研究两者的关系提供了神经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脘 胃俞 神经示踪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下载PDF
电针胃俞募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运动及迷走神经背核N-甲基-D-天冬氨酸和血清一氧化氮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9
3
作者 王柳 申国明 +3 位作者 王浩 胡梦洁 姚永传 叶树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5-290,共6页
目的:研究电针胃俞募穴调节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模型大鼠胃运动的中枢分子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脘+胃俞组、胃俞组和中脘组5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适度夹尾激怒... 目的:研究电针胃俞募穴调节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模型大鼠胃运动的中枢分子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脘+胃俞组、胃俞组和中脘组5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适度夹尾激怒法与不规则喂养法两种经典方法联合应用建立FD大鼠模型。中脘+胃俞组、胃俞组、中脘组相应选取"中脘"+"胃俞""胃俞""中脘"穴进行电刺激,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7 d。空白组与模型组不施加干预措施,模型组抓取固定。采用胃肠压力换能器记录大鼠胃窦部胃运动幅度及频率,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大鼠迷走神经背核(dorsal motor nucleus of the vagus,DMV)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er,NMDAR)亚基NR1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窦运动幅度降低,DMV区NR1表达降低,血清NO含量增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各组胃窦运动幅度增高,DMV区NR1表达增高,血清NO含量降低(均P<0.05);与中脘组、胃俞组比较,中脘+胃俞组胃窦运动幅度、DMV区NR1表达均增高(均P<0.05);与中脘+胃俞组、中脘组比较,胃俞组NO含量降低(均P<0.05)。模型组和空白组、电针各组胃窦运动频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胃俞募穴能够调节FD模型大鼠胃运动,可能是通过改变中枢DMV区NMDAR活性从而调节血清NO含量发挥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电针 胃俞 中脘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胃运动 一氧化氮
原文传递
盐酸甲氧氯普胺穴位注射治疗手术后胃瘫综合征随机对照观察 被引量:20
4
作者 董万斌 刘斌 +3 位作者 罗冰清 席江伟 朱红霞 苏心镜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06-409,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盐酸甲氧氯普胺穴位注射对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患者临床症状及疗效的影响,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新途径。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腹部PGS患者46例,按接受治疗的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及肌肉注射组,每组23例。两组... 目的:通过观察盐酸甲氧氯普胺穴位注射对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患者临床症状及疗效的影响,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新途径。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腹部PGS患者46例,按接受治疗的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及肌肉注射组,每组23例。两组患者除常规治疗外,穴位注射组交替选取双侧足三里穴和胃俞穴,每穴注射盐酸甲氧氯普胺5mg,肌肉注射组采用上臂三角肌或臀大肌肌肉注射盐酸甲氧氯普胺10mg,均为每日1次,共14次。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穴位注射组低于肌肉注射组(均P<0.05);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注射组高于肌肉注射组。结论:常规治疗配合盐酸甲氧氯普胺穴位注射能显著改善PGS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胃瘫综合征 盐酸甲氧氯普胺 穴位注射 胃俞 足三里
原文传递
胃俞募配穴针刺与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对健康受试者胃扩张状态下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蔡荣林 管媛媛 +4 位作者 武红利 徐春生 李传富 胡玲 申国明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9-386,共8页
目的:观察胃俞募配穴针刺与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对胃扩张受试者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影响及其与胃运动变化的相关性,探讨胃俞募配穴的中枢整合机制。方法:采用交叉试验设计,将24例健康受试者分3次先后纳... 目的:观察胃俞募配穴针刺与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对胃扩张受试者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影响及其与胃运动变化的相关性,探讨胃俞募配穴的中枢整合机制。方法:采用交叉试验设计,将24例健康受试者分3次先后纳入胃俞组、中脘组和胃俞配伍中脘组(配穴组),每次每组纳入8例,每组共纳入24例受试者,在水负荷胃扩张状态下分别接受胃俞穴、中脘穴和胃俞配伍中脘穴针刺,每次针刺前后分别进行胃电图检测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扫描,对针刺前后胃运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采集的fMRI图像均进行ReHo值计算,分析比较各组针刺前后和各组间ReHo变化;对针刺前后胃运动情况和ReHo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针刺后,各组受试者胃电图振幅均明显低于针刺前(均P<0.01),胃电图频率均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俞组及中脘组胃电图振幅均高于配穴组(均P<0.05)。(2)与针刺前比较,胃俞募配穴针刺及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引起了不同的大脑ReHo变化;胃俞募配穴针刺可引起右颞下回、左侧丘脑、楔前叶、后扣带回ReHo显著增高(均P<0.05),右侧颞极颞中回、距状沟、楔前叶ReHo明显减低(均P<0.05)。与单穴组比较,胃俞募配穴针刺均引起了后扣带回ReHo值增高和颞极ReHo值减低(均P<0.05)。(3)相关性分析显示,配穴组后扣带回、丘脑、楔前叶ReHo变化与胃运动振幅变化呈正相关,颞极ReHo变化与胃运动振幅变化呈负相关。结论:胃俞募配穴针刺及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引起了不同的脑区ReHo变化。胃俞募配穴较单穴针刺可引起某些新的脑区ReHo变化,丘脑、后扣带回、楔前叶等脑区可能是胃俞募配穴针刺调节胃运动效应的重点整合脑区。胃俞募配穴针刺对胃运动的调节作用与丘脑、边缘系统和默认网络部分脑区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扩张 俞募配穴 胃俞 中脘 脑功能 局部一致性 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
原文传递
海马NMDAR亚单位参与电针胃俞募配穴调节胃运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胡梦洁 王浩 +2 位作者 王柳 王小乐 申国明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07-513,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胃运动、原癌基因c-fos及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表达的影响,探讨海马参与胃俞募配穴调节FD模型大鼠胃运动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胃俞组、中... 目的:观察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胃运动、原癌基因c-fos及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表达的影响,探讨海马参与胃俞募配穴调节FD模型大鼠胃运动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胃俞组、中脘组、中脘+胃俞组、非经非穴组6组,每组14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适度夹尾激怒法联合不规则喂养法建立FD大鼠模型。胃俞组、中脘组、中脘+胃俞组、非经非穴组分别选取相应穴位进行电刺激,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7 d。空白组与模型组不施加干预措施,模型组抓取固定。采用应力传感器记录大鼠胃窦部胃运动波形,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fos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海马NMDA受体亚基NR1、NR2A、NR2B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胃运动幅度降低(P<0.05),海马c-fos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NR2A表达降低(P<0.05),NR1、NR2B表达上升(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胃俞组、中脘组和中脘+胃俞组胃运动幅度增高(均P<0.05),海马c-fos表达升高(均P<0.05),海马NR2A表达升高(均P<0.05),NR1、NR2B表达下降(均P<0.05),非经非穴组胃运动幅度、海马c-fos及海马NR1、NR2A、NR2B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中脘组、胃俞组比较,中脘+胃俞组胃运动幅度增高(均P<0.05),海马c-fos表达上升(均P<0.05),海马NR2A表达升高(均P<0.05),NR1、NR2B表达下降(均P<0.05)。各组大鼠胃运动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胃俞募穴能够增强FD模型大鼠胃运动,胃俞募穴针刺信息可能通过激活海马神经元、上调海马区NR2A、下调NR1及NR2B水平实现对胃运动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运动 胃俞募配穴 海马 NMDA受体
原文传递
逆灸不同腧穴对骨质疏松症大鼠雌二醇、骨密度与骨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吴文辉 陶一鸣 +5 位作者 刘欣媛 邓晓妮 王丽 游敏 刘青 杜艳军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365-7368,共4页
目的:研究逆灸胃俞、肾俞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雌二醇、骨密度与骨小梁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编号,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胃俞组与肾俞组5组,每组12只。模型组、胃俞组与肾俞组摘除双侧卵巢,假手术组摘取少许... 目的:研究逆灸胃俞、肾俞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雌二醇、骨密度与骨小梁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编号,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胃俞组与肾俞组5组,每组12只。模型组、胃俞组与肾俞组摘除双侧卵巢,假手术组摘取少许卵巢旁脂肪,空白组不施行手术。每组采用系统抽样法抽取4只大鼠进行造模评价,每组余8只进行相应干预。模型组常规抓取,肾俞组与胃俞组自卵巢摘除第3天起,分别于双侧“肾俞”或“胃俞”穴上方悬灸,每穴20min,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d,共治疗12个疗程,空白组与假手术组干预同模型组。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股骨骨密度,Micro-CT检测骨小梁数目、连接密度、分离度、结构模型指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尿钙(Ca)、尿磷(P)、尿肌酐(Cr)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雌二醇水平。结果: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骨密度、骨小梁数目、骨小梁连接密度、血清雌二醇均显著降低(P<0.05),骨小梁分离度、结构模型指数、尿Ca/Cr、尿P/Cr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胃俞组与肾俞组骨密度、血清雌二醇均显著升高(P<0.05),尿Ca/Cr、尿P/Cr均显著降低(P<0.05);肾俞组骨小梁数目、骨小梁连接密度均显著升高(P<0.05),骨小梁分离度、结构模型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与胃俞组比较,肾俞组骨密度、骨小梁数目、骨小梁连接度、血清雌二醇均显著升高(P<0.05),骨小梁分离度、结构模型指数、尿Ca/Cr、尿P/Cr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逆灸背俞穴能防治骨质疏松症大鼠骨密度降低与骨结构退化,且肾俞穴优于胃俞穴,其原因可能与逆灸肾俞能提升足够雌二醇水平保护骨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灸 背俞穴 骨质疏松症 骨微结构 显微CT 肾俞 胃俞 雌二醇 骨密度
原文传递
针刺不同神经节段腧穴对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催产素神经元及胃内压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雍春燕 陈姝 +5 位作者 陈恒 初晓 张超 谭程 叶兰 李江山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19年第5期297-304,共8页
目的:比较和探讨不同神经节段腧穴对下丘脑室旁核(PVN)催产素(OT)神经元及胃内压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32只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SD)大鼠编号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即足三里组、内关组、胃俞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除对照组外... 目的:比较和探讨不同神经节段腧穴对下丘脑室旁核(PVN)催产素(OT)神经元及胃内压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32只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SD)大鼠编号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即足三里组、内关组、胃俞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除对照组外,其余三组大鼠分别接受相应穴位针刺。观察三个不同神经节段腧穴组大鼠针刺后PVNI^OT神经元细胞和c-fo s#经元细胞的双标表达及胃内压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足三里组和内关组的PVN内OT/c-fos的双标细胞数目减少,胃内压升高,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O.O5);胃俞组的胃内压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胃俞组比较,足三里组和内关组PVN内OT/c-fos双标细胞数目减少,胃内压升高,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结论:不同神经节段腧穴对胃内压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这种差异性可能与不同神经节段腧穴调节胃内压的神经传导途径不同有关。PVN可能是足三里、内关及胃俞三个不同神经节段腧穴调节胃功能的共同整合中枢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足三里 内关 胃俞 下丘脑室旁核 神经元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