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Tongli (HT 5) and Xuanzhong (GB 39) Acupoints from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Evidence 被引量:15
1
作者 肖娟 张华 +5 位作者 常静玲 周莉 谭中建 钟海珍 朱丹 高颖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846-854,共9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pecificity of Tongli(HT 5) and Xuanzhong(GB 39) paired acupionts in aspects of Deqi sensation and brain activation patterns during electroacupuncture. Methods: In this study, 15 healthy subj...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pecificity of Tongli(HT 5) and Xuanzhong(GB 39) paired acupionts in aspects of Deqi sensation and brain activation patterns during electroacupuncture. Methods: In this study, 15 healthy subjects were enrolled. All participants suffered two kinds of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 examinations randomly: Examination A received electro-acupuncture(EA) at the bilateral Tongli(HT5) and Xuanzhong(GB 39) acupoints(ACU), and examination B received EA at bilateral non-acupoints(NAP). The subjects reported the feeling of Deqi at each examination later respectively. A multi-voxel pattern analysis method and Statistical Program for Social Science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Results: The ACU group(Exam A) reported fullness, heaviness, numbness, soreness and throbbing of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tensity than the NAP group(Exam B). In addition,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wo groups in aching, tingling, deep pressure, sharp pain, dull pain, warmness and cold. Meanwhile, f MRI data revealed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in discriminating accuracy of brain somatosensory cortex and language-related cortices. Conclusion: Needling HT 5 and GB 39 may modulate language function through a complex brain network, suggesting that it may be beneficial to the recovery of languag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ph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acupuncture Tongli(HT 5) xuanzhong(gb 39)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rain network
原文传递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by Xuanzhong(GB 39)Toward Sanyinjiao(SP 6)Acupuncture as Main Therapy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帮启 朱广旗 +5 位作者 吴远华 欧阳泠星 苏红梅 舒遵华 仲秀艳 汪司右(译)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06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采用悬钟透三阴交为主的针刺法,经治疗1个疗程后.比效2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脑梗死灶大小变化。结果:经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痊愈率88.5%...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采用悬钟透三阴交为主的针刺法,经治疗1个疗程后.比效2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脑梗死灶大小变化。结果:经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痊愈率88.5%.对照组57.5%.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梗死病灶变化好转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该疗法是降低中风致残率,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悬钟穴 三阴交穴 针刺疗法
原文传递
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5
3
作者 陈文 顾红卫 +7 位作者 马维平 李启珊 喻强 刘兴勤 刘世红 李文华 刘惠玲 戴美堂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851-853,共3页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3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缺血性中风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结合针刺足三里、悬钟,以治...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3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缺血性中风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结合针刺足三里、悬钟,以治疗前后TCD脑血管血流指数的变化情况进行两组疗效评价。结果:针刺组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大脑半球侧支循环代偿功能较治疗前均显著加强(P<0·05,P<0·01),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大脑半球侧支循环代偿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针灸疗法 足三里 悬钟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艾灸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脑血管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0
4
作者 陈文 谭敏 +1 位作者 梁立安 翁泰来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1-165,共5页
目的:探讨艾灸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理,并对临床疗效作出评价。方法:采用序贯试验设计方法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基本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艾灸足三里、悬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20天;对照组采用基本对症治疗20天。以经颅... 目的:探讨艾灸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理,并对临床疗效作出评价。方法:采用序贯试验设计方法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基本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艾灸足三里、悬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20天;对照组采用基本对症治疗20天。以经颅多普勒观察随机配对设计的成对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前后脑血管功能变化,以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各研究指标的试验线都达到序贯试验图的有效边界,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艾灸足三里、悬钟对脑血管舒缩反应、脑血流自动调节、侧枝循环的建立等功能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并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针灸疗法 脑缺血/病理生理学 足三里 悬钟
下载PDF
针刺悬钟配阿是穴治疗骨科术后疼痛 被引量:10
5
作者 孙朝辉 冯彩霞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95-897,共3页
目的:比较针刺疗法与西药平痛新注射液治疗骨科术后疼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与药物组(30例)。针刺组针刺悬钟穴为主配以阿是穴30分钟;药物组肌肉注射平痛新注射液20 mg,每日3次。观察记录各组48小时内疼痛... 目的:比较针刺疗法与西药平痛新注射液治疗骨科术后疼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与药物组(30例)。针刺组针刺悬钟穴为主配以阿是穴30分钟;药物组肌肉注射平痛新注射液20 mg,每日3次。观察记录各组48小时内疼痛情况变化。结果:针刺组24小时优良率89.2%,药物组24小时优良率81.4%;针刺组48小时优良率100.0%,药物组48小时优良率96.3%。统计结果显示针刺组镇痛效果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针刺悬钟、阿是穴治疗骨科手术后疼痛效果优于肌肉注射平痛新注射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手术方法 手术后并发症 疼痛/针灸疗法 阿是穴 悬钟穴
下载PDF
腕踝上三寸内外侧各有一个三经交会穴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志道 朱聪颖 马先林 《河南中医》 2021年第2期192-195,共4页
根据腧穴命名原则和针感效应,提出在腕踝上三寸内外侧各有一个三经交会穴的新观点,分别是三阴交、悬钟、会宗、间使。从三阴交、悬钟、会宗、间使四穴的现代解剖学神经分布,以及针刺四穴后针感循行分布,悬钟、会宗、间使与三阴交一样,... 根据腧穴命名原则和针感效应,提出在腕踝上三寸内外侧各有一个三经交会穴的新观点,分别是三阴交、悬钟、会宗、间使。从三阴交、悬钟、会宗、间使四穴的现代解剖学神经分布,以及针刺四穴后针感循行分布,悬钟、会宗、间使与三阴交一样,均符合三经交会穴的特点,虽然不能将现代的神经与经络完全等同,但经络包含神经是无可争辩的。在《针灸甲乙经》和《针灸大成》的记载中,悬钟、会宗、间使三穴的主治与三经交会穴主治范围尚有一定差距,但不能排除是人们对以上三穴认识得还不够清楚。目前,除三阴交穴之外,其余三穴临床研究有限,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会穴 三阴交 悬钟 会宗 间使
下载PDF
Anti-aging effects of moxa cone moxibustion As a free radical scavenger complement 被引量:1
7
作者 Lihua Zhao Shangjie Chen +1 位作者 Huang Chen Zhen Qi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2期919-924,共6页
Therapies that complement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re an important approach for treating aging in the brain. In the present study, two formulations of moxa cone moxibustion were applied at acupoints Zusanfi (ST 36) ... Therapies that complement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re an important approach for treating aging in the brain. In the present study, two formulations of moxa cone moxibustion were applied at acupoints Zusanfi (ST 36) and Xuanzhong (GB 39), and at acupoints Baihui (DU 20) and Guanyuan (RN 4), in D-galactose-induced senile mice.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moxa cone moxibustion improved 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Cu/Zn-superoxide dismutase activity in the homogenates of the cerebral tissue, as well as ameliorating deficits in neuronal morphology and neuronal density in the cerebral cortex and hippocampal CA3. Moxa cone moxibustion also enhanced learning and memory functions of senile mice. Moxa cone moxibustion at Zusanli, Xuanzhong, Baihuiand Guanyuan acupoints can thus be used to complement free radical scavengers, with efficacy that is equal to that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Zusanliand Xuanzhong, and superior to that of nimodipine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ILE Zusanfi (ST 36) xuanzhong gb 39 Baihui (DU 20) Guanyuan (RN 4) moxa cone moxibustion ELECTROACUPUNCTURE D-GALACTOSE cerebral cortex hippocampus CA3 neuronal morphology learning and memory oxidation resistance
下载PDF
从三阴交–悬钟的经穴效应探讨相对穴与经穴效应的关系 被引量:12
8
作者 辛思源 杨志新 +4 位作者 郭建恩 陆宏通 王培 庞嘉 张欢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73-1076,共4页
分析三阴交、悬钟的经穴效应以及相对穴三阴交-悬钟的内在关系,探讨相对穴与经穴效应的关系。发现三阴交、悬钟均具有经穴效应的表现,且二者在经穴效应特性(循经特异性、经穴特异性)、经穴关系(解剖位置、经脉脏腑关系、功效主治)方面... 分析三阴交、悬钟的经穴效应以及相对穴三阴交-悬钟的内在关系,探讨相对穴与经穴效应的关系。发现三阴交、悬钟均具有经穴效应的表现,且二者在经穴效应特性(循经特异性、经穴特异性)、经穴关系(解剖位置、经脉脏腑关系、功效主治)方面联系紧密。表明相对穴三阴交-悬钟在经穴效应方面相关,相对穴通过内在经穴效应特性和经穴关系与经穴效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穴 三阴交 悬钟 经穴效应 特异性
原文传递
针刺悬钟合中药热敷治疗跟骨骨刺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敏勇 聂容荣 +1 位作者 迟振海 汤小敏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9-191,共3页
目的:比较针刺悬钟合中药热敷法与常规选穴针刺法治疗跟骨骨刺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悬钟合中药热敷组(34例)和常规针刺组(32例)。悬钟合中药热敷组给予针刺悬钟合中药热敷法治疗,常规... 目的:比较针刺悬钟合中药热敷法与常规选穴针刺法治疗跟骨骨刺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悬钟合中药热敷组(34例)和常规针刺组(32例)。悬钟合中药热敷组给予针刺悬钟合中药热敷法治疗,常规针刺组按常规选穴针刺治疗,穴取阳陵泉、昆仑等。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足跟疼痛积分、足跟肿胀积分、足跟灼热感积分、行走功能活动情况积分变化及愈显率。结果:悬钟合中药热敷组的愈显率为64.7%(22/34),常规针刺组为37.5%(12/32),悬钟合中药热敷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悬钟合中药热敷组在疼痛积分、肿胀积分、灼热感积分、行走功能活动情况及总积分方面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针刺组(均P<0.05)。结论:针刺悬钟合中药热敷法治疗跟骨骨刺症疗效优于常规选穴针刺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刺症 针刺疗法 悬钟穴 中药外敷
原文传递
电针三阴交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累积镇痛效应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4
10
作者 宋佳杉 刘玉祁 +14 位作者 刘存志 解秸萍 马良宵 王麟鹏 郑媛媛 马增斌 杨欢 陈旭 石广霞 李石良 赵吉平 韩景献 王燕霞 刘建平 朱江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3-398,共6页
目的:评价电针三阴交、悬钟、非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是否存在累积镇痛效应及其效应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20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分为三阴交组、悬钟组、非穴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三阴交组、悬钟组、非穴组于痛经开始发作并且疼痛视... 目的:评价电针三阴交、悬钟、非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是否存在累积镇痛效应及其效应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20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分为三阴交组、悬钟组、非穴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三阴交组、悬钟组、非穴组于痛经开始发作并且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0时进行电针治疗,每次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3d。分别在3次治疗前及3次起针即刻(电针30min)测量VAS值,同时分别在上述观察时点记录痛经总体伴随症状严重程度评分(RSS-COX 2总分)。结果:三阴交组、悬钟组、非穴组VAS值的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三阴交组、悬钟组、非穴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交组、悬钟组、非穴组RSS-COX 2总分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三阴交组、悬钟组、非穴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三阴交、悬钟、非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累积镇痛效应及痛经总体伴随症状严重程度的改善均优于未进行治疗的患者;三阴交、悬钟、非穴三者之间的累积镇痛效应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累积镇痛效应 三阴交 悬钟 非穴 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原文传递
八会穴“髓会”之异议 被引量:6
11
作者 郭铁 张庆萍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2-324,共3页
"绝骨"为八会穴之"髓会",但历代医家及现代临床很少用该穴治疗与髓相关病证。本文从古代文献记载、穴位对应关系以及临床治疗作用等方面考证"髓会枕骨"较"髓会绝骨"更符合八会穴理论及临床实用... "绝骨"为八会穴之"髓会",但历代医家及现代临床很少用该穴治疗与髓相关病证。本文从古代文献记载、穴位对应关系以及临床治疗作用等方面考证"髓会枕骨"较"髓会绝骨"更符合八会穴理论及临床实用性,认为八会穴之髓会当为"枕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会 悬钟 枕骨
原文传递
Influence of Acupuncture on Cerebral Vasomotoricity of Ischemic Stroke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文 顾红卫 +8 位作者 马维平 李启珊 喻强 刘兴勤 刘世红 李文华 刘惠玲 戴美堂 朱函亭(Translator)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07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和悬钟穴对缺血性中风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合适病例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两组均予以脑卒中常规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结合针刺足三里和悬钟穴。在治疗前后用经颅多普勒...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和悬钟穴对缺血性中风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合适病例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两组均予以脑卒中常规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结合针刺足三里和悬钟穴。在治疗前后用经颅多普勒检测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以评价患者脑血管的舒缩反应能力。结果:针刺组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与治疗前相比显著加强,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有明显改善作用,这可能是针刺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起效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针刺疗法 足三里 悬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