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7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uter simulation of shearing deformation in polymer systems with polar groups
1
作者 Olga G.Maksimova Oleg S.Piskunov +2 位作者 Roman A.Gerasimov Olga S.Baruzdina Andrew V.Maksimov 《Journal of Advanced Dielectrics》 CAS 2020年第3期37-42,共6页
In this work,shear strain modeling in materials consisting of a thin polymer layer(~15 nm),adhesive bonded to a rigid substrate,considered not to be impacted by deformation,was performed.A discrete-continuum model of ... In this work,shear strain modeling in materials consisting of a thin polymer layer(~15 nm),adhesive bonded to a rigid substrate,considered not to be impacted by deformation,was performed.A discrete-continuum model of chains system with a given stiffness with polar groups is developed.The polymer chain was considered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persistene model,and the polar groups were based on the lattice model on the tetragonal lattice.It was assumed that the main contribution to the energy of interchain interactions is due to the potential of the polar groups and was calculated using the Metropolis algorithm.The potenti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nearest polar groups of chains included the energy of dipole–dipole interactions(Keesom energy)and the Lennard–Jones potential.It is taken into account that the possible orientations of the polar groups are determined by the average elongation of the chain.Calculations showed that the dependence of free energy on the interchain distance has two minima.The first minimum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orientational ordering of the polar groups,the second—by their disordered state.The depth and position of the minima depend on temperature,bending stiffness of the chain,the modulus of the dipole moment of the polar groups and the depth of the potential well in the Lennard–Jones energy.A step-by-step simulation of shear strain in a polymer layer in an orientationally disordered state was carried out.The obtained stress–strain diagrams make it possible to estimate the value of the elastic limit and also to determine the stresses at the points of phase transitions from a disordered to an orientationally ordered st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 systems polar group shearing deformations PVDF Monte Carlo method
原文传递
Preparation of polar group derivative β-cyclodextrin bonded hydride silica chiral stationary phases and their chromatography separation performances
2
作者 Baojing Zhao Lan Li +1 位作者 Yuting Wang Zhiming Zhou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643-649,共7页
Three novel β-cyclodextrin compounds derived with piperidine which is flexible, L-proline containing a chiral center, ionic liquid with 3,5-diamino-1,2,4-triazole as the cation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as chiral... Three novel β-cyclodextrin compounds derived with piperidine which is flexible, L-proline containing a chiral center, ionic liquid with 3,5-diamino-1,2,4-triazole as the cation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as chiral selectors for enantiomer separation, whose name were(mono-6-deoxy-6-(piperidine)-β-cyclodextrin, mo no-6-deoxy-6-( L-p ro li ne)-β-cyclodextri n, mono-6-deoxy-6-(3,5-diamino-1,2,4-triazole)-β-cyclodextrin, multi-substituted 3,5-diamino-1,2,4-triazole-(p-toluenesulfonic)-β-cyclodextrin),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to enhance the polarity of chiral stationary phases, hydrosilylation and silylation reactions were implemented to derive ordinary silica, the common used selector carrier, to hydride silica, whose surface is covered with proton. 31 pyrrolidine compounds and some chiral drugs were tested in both polar organic mobile phase mode and normal mobile phase mode. 6-Deoxy-6-Lproline-β-cyclodextrin-CSP showed satisfactory separations in polar organic mobile phase mode and exihibited a strong separation capability in different pH values; multi-substituted 3,5-diamino-1,2,4-triazole-(p-toluenesulfonic)-β-cyclodextrin-CSP can separate pyrrolidine compounds in both mobile phase modes with high resolutions and separation efficiency compared to commercially available CSPs,making it to be the most valuable object to study. The composition of mobile phase, type of stationary phase as well as the peak problem of chromatograms was discussed deep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CYCLODEXTRIN polar group HYDRIDE SILICA STATIONARY phase Separation performance
原文传递
Geochemistry and mineralogy of platinum-group elements(PGE)in chromites from CentralnoyeⅠ,Polar Urals,Russia 被引量:2
3
作者 Jan Paava Ilja Knésl +3 位作者 Anna Vymazalová Ivan Vavrín Ludmila Ivanovna Gurskaya Leonid Ruslanovich Kolbantsev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2011年第1期81-85,共5页
The Polar Urals region of northern Russia is well known for large chromium (Cr)-bearing massifs with major chromite orebodies, including the Centralnoye I deposit in the Ray-Iz ultramafic massif of the Ural ophiolit... The Polar Urals region of northern Russia is well known for large chromium (Cr)-bearing massifs with major chromite orebodies, including the Centralnoye I deposit in the Ray-Iz ultramafic massif of the Ural ophiolite belt. New data on platinum (Pt)-group elements (PGE), geochemistry and mineralogy of the host dunite shows that the deposit has anomalous iridium (Ir) values. These values indicate the predominance of ruthenium--osmium--iridium (Ru--Os--Ir)-bearing phases among the platinum-group mineral (PGM) assemblage that is typical of mantle-hosted chromite ores. Low Pt values in chromites and increased Pt values in host dunites might reflect the presence of cumulus PGM grains. The most abundant PGM found in the chromite is erlichmanite (up to 15 μm). Less common are cuproiridsite (up to 5 μm), irarsite (up to 4--5 μm), and laurite (up to 4 μm). The predominant sulfide is heazlewoodite, in intergrowth with Ni--Fe alloys, sporadically with pentlandite, and rarely with pure nickel. Based on the average PGE values and esti- mated Cr-ore resources, the Centralnoye I deposit can be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resource of P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tinum-group elements Platinum-group minerals CHROMITE OPHIOLITES Centralnoye I deposit polar Urals
下载PDF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类型、成因、困境及破解路径 被引量:3
4
作者 吴主敏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55-158,共4页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校园舆情传播的重要阵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愈来愈深,尤其是舆情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现阶段,应深刻认识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样态及成因,探究大学...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校园舆情传播的重要阵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愈来愈深,尤其是舆情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现阶段,应深刻认识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样态及成因,探究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通过引导“主基调”、破除“闲杂音”、画大“同心圆”、唱响“主旋律”、构筑“新格局”等路径,破解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群体极化 破解路径
下载PDF
信息茧房效应下用户群体极化形成机理研究
5
作者 张瀚予 丁怡宁 郭思琪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144,共13页
智能媒体时代下,进一步探究信息茧房效应对用户群体极化行为意愿的影响,能为构建良好的社交媒体平台生态提供建议。文章基于“刺激-机体-反应”框架与信息生态理论,从信息茧房的同质化特征内涵出发,分析信息茧房形成机理并构建信息茧房... 智能媒体时代下,进一步探究信息茧房效应对用户群体极化行为意愿的影响,能为构建良好的社交媒体平台生态提供建议。文章基于“刺激-机体-反应”框架与信息生态理论,从信息茧房的同质化特征内涵出发,分析信息茧房形成机理并构建信息茧房效应下用户群体极化作用机理模型,利用问卷调查收集样本,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信息同质化、选择性接触、群际情绪和社会比较频率在用户群体极化行为意愿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用户态度极化也是信息茧房效应下用户群体极化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茧房 群体极化 行为意愿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羧基对聚硫脲介电储能特性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冯阳 张硕 渠广昊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15期43-45,共3页
引入极性羧基被认为是提高聚合物介电性能的有效方法,但羧基对聚硫脲(Polythiourea,PTU)介电储能特性的影响尚不清楚。本文采用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开展了羧基、偶极极化和电荷输运特性与PTU电学性能之间的关联研究,揭示了羧基... 引入极性羧基被认为是提高聚合物介电性能的有效方法,但羧基对聚硫脲(Polythiourea,PTU)介电储能特性的影响尚不清楚。本文采用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开展了羧基、偶极极化和电荷输运特性与PTU电学性能之间的关联研究,揭示了羧基对PTU介电常数和击穿场强的影响机理,最终建立了储能密度与羧基侧链结构的关联机制。结果表明,分子链引入极性羧基作为侧链结构,可以扩大分子链间距,促进羧基转向,进而增强偶极极化强度,增大介电常数;但羧基电离产生的本征氢离子会增大体系的电导和损耗,造成击穿场强降低;在PTU中引入少量羧基可以实现高介电常数、高击穿场强和高储能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硫脲 羧基 偶极极化 电导 介电性能 储能密度
下载PDF
两种咔唑基-吡啶-N-氧化物内盐荧光极性探针研究
7
作者 梁文娟 王慧敏 +1 位作者 白云峰 冯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00-1606,共7页
合成了4-(9H-咔唑-9-基)吡啶1-氧化物(CPNO)和4-(4-(9H-咔唑-9-基)苯基)吡啶1-氧化物(CPPNO)两种咔唑基-吡啶-N-氧化物内盐,测定了它们在不同溶剂中的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光谱,均表现出对溶剂极性较好的敏感性。计算表明,两个化合物都... 合成了4-(9H-咔唑-9-基)吡啶1-氧化物(CPNO)和4-(4-(9H-咔唑-9-基)苯基)吡啶1-氧化物(CPPNO)两种咔唑基-吡啶-N-氧化物内盐,测定了它们在不同溶剂中的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光谱,均表现出对溶剂极性较好的敏感性。计算表明,两个化合物都具有较大的激发态偶极矩,是化合物溶剂极性敏感性的原因。研究为开发新型的荧光极性探针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咔唑基 吡啶 N氧化物内盐 溶剂效应 荧光极性探针
下载PDF
NaHCO_(3)前处理对生物炭性质及其磷吸附能力的影响
8
作者 孟祥志 袁杰 +1 位作者 王克勤 侯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6-925,共10页
为探究NaHCO_(3)前处理对不同种类生物炭性质及其磷吸附能力的影响,借助元素分析、光电子能谱、孔径分析、扫描电镜等手段对比处理前后秸秆、壳核及其他3类生物炭表面特性和孔结构的差异,基于吸附等温线和Freundlich与Dubinin-Radushkev... 为探究NaHCO_(3)前处理对不同种类生物炭性质及其磷吸附能力的影响,借助元素分析、光电子能谱、孔径分析、扫描电镜等手段对比处理前后秸秆、壳核及其他3类生物炭表面特性和孔结构的差异,基于吸附等温线和Freundlich与Dubinin-Radushkevich模型拟合,探讨生物炭性质控制磷吸附的机理。结果表明:NaHCO_(3)前处理总体提高了各类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增幅分别为2.70%~110.84%和1.42%~123.80%,提高其芳香性(C C),H/C增幅为5.56%~29.41%,同时降低了极性官能团(C O和C O)含量,极性指数[(O+N)/C]降幅为13.18%~46.34%。原始生物炭的磷释放量范围为78.33~568.33 mg·kg^(-1),NaHCO_(3)前处理显著增加各类生物炭对磷的吸附,使其表现出近似的磷吸附能力(Freundlich吸附系数KF范围为119~254 mg^(1-n)·L^(n)·kg^(-1)),且以物理吸附为主(吸附自由能范围为5.85~7.29 kJ·mol^(-1))。生物炭表面特性对其磷吸附能力的影响大于孔结构,其中C O官能团含量是关键因素。研究表明,NaHCO_(3)前处理通过温和地改变生物炭性质,显著提高其磷吸附能力,是生物炭环境应用的另一种预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吸附磷 NaHCO_(3)前处理 表面特性 孔结构 极性官能团
下载PDF
2种纤维素纳米纤维作为水基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9
作者 张彧一 胡文敬 李久盛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95-1305,共11页
为探索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纤维素纳米纤维作为水基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选择TEMPO(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氧化法和机械法得到的2种纤维素纳米纤维(TO-CNF和C-CNF).采用光学显微镜(P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仪、... 为探索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纤维素纳米纤维作为水基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选择TEMPO(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氧化法和机械法得到的2种纤维素纳米纤维(TO-CNF和C-CNF).采用光学显微镜(P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仪、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发现上述2种不同类型的CNF均为棒状结构,且为纤维素I型,其中氧化法制备的TO-CNF结构中含有一定量的羧基官能团.通过热重分析表明,C-CNF的热稳定性略优于TO-CNF.进一步通过UMT往复摩擦试验机研究了2种CNF作为水基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在添加量(质量分数,w)不超过1%时,2种CNF在不同添加浓度下均表现出显著的减摩性能.其中TO-CNF的减摩性能略优于C-CNF,添加w=1%可使摩擦系数相对于基础体系降低51%.通过钢板表面接触角和磨损后的表面分析对CNF的润滑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推测由于CNF结构中含有大量的羟基或羧基等极性官能团,作为添加剂能够在摩擦副表面发生不同程度的吸附从而形成润滑保护膜,防止滑动表面微凸体的直接接触进而改善摩擦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纳米纤维 水基润滑添加剂 极性基团 摩擦学性能 润滑膜
下载PDF
基于AHPSortⅡ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风险评估研究
10
作者 刘逸伦 黄微 卢国强 《现代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22,共16页
[目的/意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是危害性最大的舆情演化结果,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进行极化风险评估是风险识别与导控策略的启承环节,也是群体极化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方法/过程]本文首先在三元空间视域下构建了突发事件... [目的/意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是危害性最大的舆情演化结果,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进行极化风险评估是风险识别与导控策略的启承环节,也是群体极化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方法/过程]本文首先在三元空间视域下构建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风险结构理论框架,进而提出了群体极化风险评估方法并构建群体极化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再基于AHPSortⅡ设计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风险等级分类评估方法,最后通过过往案例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结论]本文提出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风险评估方法,能够实现对群体极化风险等级的划分和计算,为管理部门准确掌握群体极化风险的发生、发展状态与趋势,实现风险的科学分级分类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PSortⅡ 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 群体极化 风险评估
下载PDF
聚酯纤维亲水改性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方向
11
作者 赵晓曼 刘文静 +3 位作者 陈单单 洪剑寒 王鸿博 CAVACO-PAULO Artur 《服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9-197,共9页
聚酯纤维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但由于缺少极性基团,其亲水性较差,在某些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通过介绍聚酯纤维亲水改性的原理,综述聚酯纤维加工工艺中聚合物合成阶段、纺丝阶段、染色整理阶段和后整理阶段所采用的多种亲水... 聚酯纤维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但由于缺少极性基团,其亲水性较差,在某些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通过介绍聚酯纤维亲水改性的原理,综述聚酯纤维加工工艺中聚合物合成阶段、纺丝阶段、染色整理阶段和后整理阶段所采用的多种亲水改性方法,分析归纳各种改性方法的优缺点,为后续聚酯纤维亲水改性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并为其在纺织和环保领域的应用提供新的可能性。分析表明,未来应该在优化现有聚酯纤维改性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发展更环保的亲水改性新方法,提高改性纤维的稳定性并实现多功能化,从而更好地满足不断发展的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纤维 亲水基团 亲水改性 后整理 多功能化
下载PDF
硼酸酯润滑油添加剂的设计、制备及在齿轮油中的应用研究
12
作者 杨汐 杨广彬 +2 位作者 张晟卯 张玉娟 张平余 《润滑油》 CAS 2024年第2期16-22,28,共8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齿轮油CKD 320的摩擦学性能,设计、制备了3种带有不同官能团的绿色环保含硼添加剂:饱和碳链的硬脂酸二乙醇酰胺硼酸酯(C18)、带有C=C双键的油酸二乙醇酰胺硼酸酯(C18∶1)和带有极性基团羟基和双键的蓖麻油酸二乙醇酰胺硼... 为了进一步提高齿轮油CKD 320的摩擦学性能,设计、制备了3种带有不同官能团的绿色环保含硼添加剂:饱和碳链的硬脂酸二乙醇酰胺硼酸酯(C18)、带有C=C双键的油酸二乙醇酰胺硼酸酯(C18∶1)和带有极性基团羟基和双键的蓖麻油酸二乙醇酰胺硼酸酯(C18∶1OH)。通过调控硼酸酯润滑油添加剂的极性,研究硼酸酯的极性对齿轮油CKD 320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硼酸酯添加剂可以在不改变齿轮油CKD 320理化性能的情况下,提高齿轮油的减摩和抗磨性能以及承载能力,硼酸酯的极性越强,越易在摩擦表面吸附,抗磨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酸酯 不同官能团 极性 添加剂 齿轮油 摩擦学性能
下载PDF
群体服务失败中群体极化对顾客抱怨倾向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胥兴安 刘娟 杜建刚 《商学研究》 2024年第1期52-63,共12页
近年来,群体服务失败事件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但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个体服务失败,针对群体服务失败的相关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基于群体极化理论,采用情景模拟实验法,探讨了群体服务失败中群体极化对顾客抱怨倾向的影响。研究发现... 近年来,群体服务失败事件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但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个体服务失败,针对群体服务失败的相关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基于群体极化理论,采用情景模拟实验法,探讨了群体服务失败中群体极化对顾客抱怨倾向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群体服务失败下,消费者在群体互动后抱怨意向会产生极化效应,即相较于互动前消费者个体抱怨倾向,具有同质高抱怨(或同质低抱怨)倾向的消费者经过群体互动后会产生更高(或更低)的群体抱怨倾向,并且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这种群体极化效应会得到放大。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群体情境下服务失败的相关理论,同时也为服务企业处理群体服务失败事件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服务失败 群体极化 抱怨倾向 群体规模
下载PDF
群体极化:社交网络和《等待戈多》中个人行为趋同分析
14
作者 何红梅 丁威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34-40,56,共8页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作为社会群体学的一个分支,揭示了人们在群体决策中呈现出的极端表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频繁地融入各种社交网络和媒体环境,这导致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逐渐趋同。群体极化下个体行为的趋同对于...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作为社会群体学的一个分支,揭示了人们在群体决策中呈现出的极端表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频繁地融入各种社交网络和媒体环境,这导致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逐渐趋同。群体极化下个体行为的趋同对于人类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待戈多》是塞缪尔·贝克特的一部经典之作,它围绕着戈多(Godot)这一令人迷惑且不存在的人物展开。主人公弗拉季米尔(Vladimir)和爱斯特拉冈(Estragon)的互动与交流展示了群体极化下行为趋同的一面。本文从“群体极化”的角度来阐述主人公在群体影响下做出的趋同选择,比较个体、局内和局外群体之间的关系,探讨社会发展和个体所面对的二力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极化 行为趋同 塞缪尔·贝克特 《等待戈多》
下载PDF
网络群体极化效应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及应对研究
15
作者 章勤 刘宁晖 《长沙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106-112,共7页
探究网络群体极化效应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可从社交媒体使用强度、群体认同、群际情绪、选择性接触、社会比较倾向五个方面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应对路径。结果显示:社交媒体使用强度、选择性接触、社会比较倾向... 探究网络群体极化效应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可从社交媒体使用强度、群体认同、群际情绪、选择性接触、社会比较倾向五个方面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应对路径。结果显示:社交媒体使用强度、选择性接触、社会比较倾向分别对大学生就业焦虑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社会比较倾向相比前两个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最大。群体认同和群际情绪均对大学生就业焦虑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极化效应 大学生 就业焦虑 应对路径
下载PDF
三相变压器的连接组别及确定
16
作者 张君琦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12期74-77,共4页
对三相变压器的连接组别与一、二次绕组线电压的相量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分析方法。从变压器导电部分的导磁回路、藕合电感原理入手,介绍了绕组同名端、绕组极性的确定、组别时钟表示法及组别连接方式。对三相变压器组30种不同接线方式下... 对三相变压器的连接组别与一、二次绕组线电压的相量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分析方法。从变压器导电部分的导磁回路、藕合电感原理入手,介绍了绕组同名端、绕组极性的确定、组别时钟表示法及组别连接方式。对三相变压器组30种不同接线方式下的连接组别与一、二次绕组线电压的相量关系进行研究,总结其对应关系,为实际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变压组 同名端 绕组极性 连接组别
下载PDF
网络媒体报道和政府干预下突发事件舆情的群体极化传播模型
17
作者 林宇英 张亮 缪嘉乐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584-590,共7页
突发事件舆情的传播中,容易产生非理性、极端化的群体观点和情绪,即群体极化现象,增加了社会不稳定的风险。网络媒体报道和政府干预在舆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亟待了解它们对群体极化的作用机制,以此通过多方发力来减轻舆情传播带来... 突发事件舆情的传播中,容易产生非理性、极端化的群体观点和情绪,即群体极化现象,增加了社会不稳定的风险。网络媒体报道和政府干预在舆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亟待了解它们对群体极化的作用机制,以此通过多方发力来减轻舆情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将舆情传播中的网民划分为易感、接受、传播、极化和恢复5种状态,建立了SEIPR-MG传染病模型并作平衡点分析。通过仿真实验研究了突发事件舆情的群体极化传播机制。研究发现,SEIPR-MG模型揭示了网络媒体报道和政府干预下突发事件舆情传播和群体极化的具体机制:网络自媒体的报道使舆情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大,推动群体极化形成和发展;政府干预能够有效控制网络舆情的整体传播方向,阻止极化情绪和观点的产生和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媒体报道 政府干预 突发事件舆情 群体极化
下载PDF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危”与“机”
18
作者 高晓妹 路洋 胡正飞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7期48-52,共5页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是网络时代的重要现象,在网民舆论引导、价值引导、情感引导中发挥着“双刃剑”作用,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解决的新课题。科学认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在高校的发生特点和传播规律,探寻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机...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是网络时代的重要现象,在网民舆论引导、价值引导、情感引导中发挥着“双刃剑”作用,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解决的新课题。科学认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在高校的发生特点和传播规律,探寻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辩证认识“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化“危”为“机”,可以因势利导将网络舆情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从筑牢应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思想防线、心理防线、技术防线方面治理负面网络舆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情 群体极化 思想政治教育 危机 机遇
下载PDF
直流法测量极性组别原理及与向量图的关系探究
19
作者 洪晓彤 刘海静 《电力安全技术》 2024年第10期41-45,共5页
介绍了单相、三相变压器直流法测试绕组极性两种组别试验方法,以YN,y12和YN,d11两种接线组别为例对直流法测量变压器的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向量分解法探究极性组合与向量图的对应关系,找出直流法与向量分解法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确保了变压... 介绍了单相、三相变压器直流法测试绕组极性两种组别试验方法,以YN,y12和YN,d11两种接线组别为例对直流法测量变压器的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向量分解法探究极性组合与向量图的对应关系,找出直流法与向量分解法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确保了变压器组别判定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法 变压器 极性组别 向量图
下载PDF
基于分群游走机制的灰狼优化算法的FPRM逻辑电路面积优化
20
作者 曹新龙 何振学 +4 位作者 王伊瑾 赵晓君 张艳 肖利民 王翔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1-527,共7页
针对基于XNOR/OR的固定极性Reed-Muller电路(FPRM)逻辑电路面积优化方法搜索最优解速度较慢,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提出一种新的FPRM逻辑电路面积优化方法,利用基于分群游走机制的灰狼优化算法(GDGWO)搜索电路面积最小的FPRM电路.GDGWO... 针对基于XNOR/OR的固定极性Reed-Muller电路(FPRM)逻辑电路面积优化方法搜索最优解速度较慢,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提出一种新的FPRM逻辑电路面积优化方法,利用基于分群游走机制的灰狼优化算法(GDGWO)搜索电路面积最小的FPRM电路.GDGWO在初始化种群后,采取“轮盘赌”选择算法选出合适的新群体头狼,以提高种群多样性;执行种群分裂机制,防止因原始种群陷入局部最优而降低算法的鲁棒性;在分群搜索开发过程中引入改进后的随机游走策略,使灰狼种群能够更快地包围猎物,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基于北卡罗来纳微电子中心Benchmark测试电路的实验结果表明,GDGWO与粒子群算法相比,电路面积优化率提升57.42%;与黑猩猩算法相比,提升41.94%;与原始灰狼优化算法相比,提升43.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极性Reed-Muller电路 面积优化 灰狼算法 分群机制 随机游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