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F-FDG PET/CT显像对胃癌治疗后临床再分期及治疗决策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敬勉 赵新明 +3 位作者 王建方 王颖晨 张召奇 赵秀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60-1365,共6页
目的探讨18氟标记的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显像在胃癌治疗后随访中的价值,分析其对胃癌治疗后临床再分期及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胃癌治疗后患者55例,分别于静脉注射1... 目的探讨18氟标记的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显像在胃癌治疗后随访中的价值,分析其对胃癌治疗后临床再分期及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胃癌治疗后患者55例,分别于静脉注射18F-FDG后60 min及120 min行PET/CT早期及延迟显像。延迟显像于患者饮水使胃适度充盈后进行。必要时行增强CT检查。分别从肿瘤复发、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外转移3个方面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在胃癌治疗后随访中的价值,分析18F-FDG PET/CT显像对临床再分期及治疗决策的影响。分别测量胃癌复发与吻合口炎症早期及延迟显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及SUVmax变化率(△SUVmax%),评价饮水胃充盈后18F-FDG PET/CT延迟显像的价值。所有患者的诊断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采用SAS 9.13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8F-FDG PET/CT诊断胃癌复发的准确性96.4%(53/55)高于CT(85.5%),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92.0%)、准确性(96.4%)、阴性预测值(93.8%)均高于CT(60.0%、81.8%、75.0%),诊断淋巴结外转移的灵敏度(81.8%)、准确性(90.9%)均高于CT(45.5%、7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18F-FDG PET/CT显像使34.5%(19/55)的患者TNM分期发生改变,21.8%(12/55)的患者治疗方案改变。(3)胃癌复发患者及吻合口炎症患者△SUVmax%分别为(22.8±9.8)%、(8.6±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可早期探测胃癌复发、转移,将成为胃癌治疗后有效的监测手段;且18F-FDG PET/CT显像对临床再分期及合理治疗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饮水胃充盈后18F-FDG PET/CT延迟显像有助于肿瘤复发与吻合口炎症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肿瘤复发 局部 肿瘤转移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氟脱氧 葡萄糖F18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8)F-FDG PET/CT的显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2
作者 黄盛才 丁义 +4 位作者 秦朝军 章忠明 龙耀斌 马加强 颜李梅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共4页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8)F-FDG PET/CT显像特征,并探讨^(18)F-FDG PET/CT对DLBCL的诊断价值。方法 48例经病理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化疗前均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PET/CT融合...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8)F-FDG PET/CT显像特征,并探讨^(18)F-FDG PET/CT对DLBCL的诊断价值。方法 48例经病理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化疗前均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PET/CT融合图像及同机CT图像诊断淋巴结和结外组织、器官受累的敏感性。结果DLBCL肿大淋巴结在PET/CT融合图像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类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影,部分淋巴结内见钙化点,边界清楚,部分肿大淋巴结相互融合成形状不规则的肿块时,边界欠清楚;累及的结外组织器官大多数结构改变较为隐秘或无明显改变;病灶摄取^(18)F-FDG明显增高,呈结节样或团块样放射性浓聚;淋巴结或结外受累病灶内部出现坏死时,坏死部位形成圆圈样的^(18)F-FDG摄取增高灶。PET/CT融合图像与同机CT图像诊断DLBCL淋巴结受累敏感性分别为94.85%、82.35%;诊断结外组织器官受累敏感性分别为95.23%、21.43%,两者比较P均<0.05。结论DLBCL^(18)F-FDG PET/CT显像典型的影像特征是:淋巴结显示为单个或多个类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影并摄取^(18)F-FDG明显增高,肿大的淋巴结相互融合或呈融合趋势,部分形成不规则的肿块,少数肿大淋巴结内可见钙化点;受累结外组织器官出现或不出现结构改变,但摄取^(18)F-FDG明显升高。PET/CT融合图像较同机CT图像诊断DLBCL累及的淋巴结或结外组织器官更加敏感,但仍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氟.18.氟代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标准摄取值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像学进展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海波 薛华丹 李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71-674,共4页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不可治愈的骨髓恶性浆细胞疾病,通常有骨的局灶性病变、软组织病变及弥漫性骨髓浸润3种表现。随着科技的进步,该病的诊断及随诊愈发依赖影像学检查,本文旨在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表现进行综述,为...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不可治愈的骨髓恶性浆细胞疾病,通常有骨的局灶性病变、软组织病变及弥漫性骨髓浸润3种表现。随着科技的进步,该病的诊断及随诊愈发依赖影像学检查,本文旨在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表现进行综述,为临床及放射科医生的工作提供更多参考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X线 CT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下载PDF
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5
4
作者 卢海波 朱丽 +1 位作者 钟晶 吴建伟 《东南国防医药》 2015年第3期253-255,258,共4页
目的分析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CT、MRI以及PET/CT征象,以便对肿瘤临床分期以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信息。结果 5例纵隔神经内分泌癌分别位于前纵隔2例、中纵隔2例、... 目的分析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CT、MRI以及PET/CT征象,以便对肿瘤临床分期以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信息。结果 5例纵隔神经内分泌癌分别位于前纵隔2例、中纵隔2例、后纵隔1例。其中4例呈浸润性生长、包绕周围血管,1例位于隆突下呈膨胀性生长;4例CT检查呈中度强化。1例在MRI上呈不均匀性较长T1较长T2信号,3例行18F-PET-CT检查,最大摄取值中位数(SUVmax)为9.2(6.7~28.5)。本组5个病例全部发生远处转移,肿瘤分期均为Ⅳ期,并接受放化疗。结论纵隔神经内分泌癌呈浸润性生长、不均匀软组织密度或信号、中度对比增强、易转移、糖代谢明显增高等特点,影像检查有利于肿瘤分期和制订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癌 X-线计算机断层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X-线计算机断层
下载PDF
^(18)F-FDG PET-CT在肾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瀚 梁颖 +4 位作者 吴宁 郑容 刘瑛 张雯杰 李小萌 《癌症进展》 2012年第5期445-449,共5页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在肾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至2011年间27例其他影像学方法发现肾脏肿物患者的^(18)F-FDG PET-CT检查,并与手术/穿刺病理或长期随访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对于肾脏肿瘤,^(18)F-FDG PET-CT诊...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在肾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至2011年间27例其他影像学方法发现肾脏肿物患者的^(18)F-FDG PET-CT检查,并与手术/穿刺病理或长期随访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对于肾脏肿瘤,^(18)F-FDG PET-CT诊断良恶性的敏感性为60%,特异性为50%,准确率为59.3%。肾癌病灶的常规扫描与延迟扫描的SUV_(max)没有显著差异[(4.0±3.0)vs(4.6±4.4)]。FDG阳性肾癌病灶的最大径显著大于FDG阴性肾癌病灶[(5.6±2.0)cm vs(2.5±1.0)cm]。FDG阳性肾癌病灶的病理分级显著高于FDG阴性肾癌病灶[(3.1±0.8)vs(1.9±0.6)]。合并转移的肾癌原发病灶的SUV_(max)显著高于未合并转移的肾癌原发病灶[(7.7±3.7)vs(3.0±2.3)]。结论 ^(18)F-FDG PET-CT对鉴别肾脏肿物的良恶性作用有限。由于最大径越大、分化越差、存在转移的肾癌越容易被^(18)F-FDG PET-CT发现,因此对于肾脏肿物患者其仍是一项有意义的检查,可以作为常规影像学方法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癌 ~18F-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下载PDF
AIDS相关性脑病的^18F-FDG PET/CT表现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云芳 李宏军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40-1042,共3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AIDS相关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AIDS患者行PET/CT检查,并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7例患者分别为弓形体病、弓形体病合并脑结核、胶质瘤、脑囊虫病、脑结核、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和周皮细胞瘤。结论:...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AIDS相关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AIDS患者行PET/CT检查,并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7例患者分别为弓形体病、弓形体病合并脑结核、胶质瘤、脑囊虫病、脑结核、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和周皮细胞瘤。结论:18F-FDG PET/CT可以对AIDS颅内病变行定位、定量、定性诊断,而且还可以根据病灶的活性评估艾滋病相关颅内疾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下载PDF
^(18)F-FDG PET/CT在腺样囊性癌术后中的应用价值
7
作者 潘博 汪世存 +4 位作者 展凤麟 倪明 刘昕 谢强 谢吉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10期1708-1711,共4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腺样囊性癌术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4年3月13例腺样囊性癌术后18F-FDG PET/CT检查图像资料,分析其特点,以提高对该病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的认识,所有病例确诊肿瘤复发、转移的依据为再次...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腺样囊性癌术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4年3月13例腺样囊性癌术后18F-FDG PET/CT检查图像资料,分析其特点,以提高对该病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的认识,所有病例确诊肿瘤复发、转移的依据为再次手术或穿刺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结果 13例腺样囊腺癌中,其中位于右颌下腺3例,左颌下腺2例,而位于左上唇、左侧鼻腔、右侧鼻腔、右侧蝶窦及筛窦、右上颌窦、气管下段、口底、右侧硬颚各1例。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局部复发2例,未见局部复发11例,PET/CT诊断复发5例,未见局部复发8例,PET/CT对术区局部复发诊断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8.6%;远处转移9例,PET诊断转移7例,转移性病变诊断敏感性为77.8%,特异性为100%,其中4例改变了临床分期。其中颈部淋巴结转移3例,双肺转移4例,肝脏及骨骼多发转移1例,双肺、骨骼转移1例,同时并双肺、肝脏、骨骼多发转移1例。肿瘤局部复发病例中,SUVmax最大值为15.3,SUVmax最小值为7.4;转移性病变中,其中SUVmax最大值为15.8,SUVmax最小值为0.8。结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具有生长速度慢、手术治疗后易局部复发和长期随访易发生远处转移等特点。因此,18F-FDG PET/CT一次显影全身显像,不仅对腺样囊性癌术后局部有无复发有重要诊断价值,而且对远处转移也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样囊性癌 18-氟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计算机断层成像 应用价值
下载PDF
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邹蕴 宛红娥 《医学综述》 2015年第20期3703-3705,共3页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长最快。放疗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体部立体定向放疗在肺癌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定位是放疗的重要步骤,定位是否准确及图像清晰程度直接影响靶区勾画的准确性...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长最快。放疗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体部立体定向放疗在肺癌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定位是放疗的重要步骤,定位是否准确及图像清晰程度直接影响靶区勾画的准确性。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弥补了CT定位困难和PET假阳性及定位不精确的不足。该文就PET/CT在NSCLC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应用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立体定向放疗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儿童脑肿瘤氨基酸PET显像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刘子豪 唐文芳 王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49-952,共4页
脑肿瘤是儿童肿瘤中最常见的实体肿瘤,也是儿童肿瘤致死的首要原因。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儿童脑肿瘤的诊断、治疗管理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脑肿瘤是儿童肿瘤中最常见的实体肿瘤,也是儿童肿瘤致死的首要原因。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儿童脑肿瘤的诊断、治疗管理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反映肿瘤生物学特征的成像技术,利用特定放射性药物的生物学分布特征,可以提供肿瘤的不同功能代谢信息,与常规MRI的形态学信息进行互补。氨基酸PET显像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各种氨基酸在人体内的代谢情况,进行肿瘤的功能显像。氨基酸PET显像在儿童脑肿瘤的诊断与分级、活检计划制订、预后评估、复发监测与疗效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该文就近年来氨基酸PET/CT与PET/MRI在胶质瘤、神经上皮肿瘤等儿童脑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脑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磁共振成像(PET/MRI) L-甲基-^(11)C-甲硫氨酸(^(11)C-MET) ^(18)F-乙基酪氨酸(^(18)F-FET) ^(18)F-二羟基苯丙氨酸(^(18)F-DOPA)
下载PDF
基于临床和PET/CT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Ⅲ期NSCLC患者同步放化疗预后价值
10
作者 刘会岭 劳咪 +4 位作者 刘广升 崔永斌 张亚琳 尹勇 王若峥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83-692,共10页
目的探讨基于PET/CT图像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同步放化疗(CCRT)预后的潜在价值。方法选取2019-01-01-2021-12-31山东省肿瘤医院诊治的100例Ⅲ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70例)和验证集(30... 目的探讨基于PET/CT图像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同步放化疗(CCRT)预后的潜在价值。方法选取2019-01-01-2021-12-31山东省肿瘤医院诊治的100例Ⅲ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70例)和验证集(30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临床特征,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筛选PET和CT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联合模型以及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以及Kaplan Meier曲线评价性能。结果训练集影像组学评分(RS)中位数为0.21,训练集生存曲线显示高风险组(RS≥0.21)与低风险组(RS<0.21)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1,P=0.003;验证集高风险组(RS≥0.21)与低风险组(RS<0.21)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3,P=0.01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HR=0.405,95%CI为0.205~0.800,P=0.009)、淋巴结分期(HR=1.717,95%CI为1.013~2.908,P=0.045)、免疫巩固治疗(HR=0.443,95%CI为0.223~0.877,P=0.019)是Ⅲ期NSCLC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独立预后因素。采用筛选的3个临床特征构建临床模型,以免疫巩固治疗分层,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肺免疫预后指数(LIPI)与Ⅲ期NSCLC序贯免疫巩固治疗患者PFS有关联(P=0.028)。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联合模型在训练集中预测PF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4、0.771和0.803;验证集中预测PFS的AUC分别为0.655、0.670和0.710。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联合模型对Ⅲ期NSCLC生存预测优于临床或影像组学模型。结论PET/CT影像组学较好地实现了Ⅲ期NSCLC患者放化疗后的生存预测,联合模型预测效能最佳,可视化的列线图可辅助临床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同步放化疗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影像组学 无进展生存期
原文传递
PET/CT在乳腺癌靶向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雷霄 赵文锐 梁英魁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60-663,共4页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肿瘤之一,近年其发病率逐步上升.随着诊疗技术的进展,可以根据乳腺癌分子分型,个体化、规范化地针对乳腺癌患者展开精准治疗,其中靶向治疗药物是精准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如何有效地对靶向治疗进行合理评估是关注的重点....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肿瘤之一,近年其发病率逐步上升.随着诊疗技术的进展,可以根据乳腺癌分子分型,个体化、规范化地针对乳腺癌患者展开精准治疗,其中靶向治疗药物是精准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如何有效地对靶向治疗进行合理评估是关注的重点.PET/CT在乳腺癌的诊断、分期、治疗方案确定、疗效评价、预后评估及随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就PET/CT在乳腺癌靶向药物治疗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分子靶向治疗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发展趋势
原文传递
应用心肌灌注/代谢显像探讨心肌损伤与左室机械运动不同步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树恒 田月琴 +4 位作者 孙晓昕 郭风 张海龙 何作祥 方纬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23-626,共4页
目的 利用99 Tcm-MIBI静息MPI和心电门控18 F-FDG心肌代谢PET显像评价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肌损伤与心室收缩的同步性,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间阜外医院113例确诊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男100例,女13例;... 目的 利用99 Tcm-MIBI静息MPI和心电门控18 F-FDG心肌代谢PET显像评价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肌损伤与心室收缩的同步性,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间阜外医院113例确诊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男100例,女13例;平均年龄(58±10)岁],所有患者均于2 d内接受99 Tcm-MIBI静息MPI和门控18 F-FDG心肌代谢PET显像.据17节段分析法分别对慢性心肌缺血节段及心肌梗死节段进行评分,计算心肌缺血总分(TIS)和心肌梗死总分(TSS).相位分析获得左心室同步化参数:相位分布带宽(BW)和相位SD.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处理数据.结果 93例有心肌梗死改变的患者TSS与BW、SD均相关(r值:0.517和0.470,均P〈0.01),其中34例单纯心肌梗死患者TSS与BW、SD亦相关(r值:0.647和0.578,均P〈0.01).79例慢性缺血患者TIS与BW、SD相关(r值:0.392和0.378,均P〈0.01),但其中20例单纯慢性缺血患者TIS与BW、SD却未见相关性(r值:0.002和-0.003,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左心室心肌梗死节段数和TSS对不同步化有影响.结论 心肌梗死是影响左室收缩运动不同步化的重要原因,而慢性心肌缺血对心室收缩运动不同步化未见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心肌收缩 心肌灌注显像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脱氧葡萄糖
原文传递
肺隐球菌病^(18)F-FDG PET/CT表现及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冬河 赵葵 +1 位作者 陈峰 孙芳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2-87,共6页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18)F-FDG PET/CT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肺隐球菌病的21例患者,分析其^(18)F-FDGPET/CT影像(部位、分布、大小、数目、边缘及内部特征),并测量病灶SUVmax,比较结节/肿块型及斑片实...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18)F-FDG PET/CT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肺隐球菌病的21例患者,分析其^(18)F-FDGPET/CT影像(部位、分布、大小、数目、边缘及内部特征),并测量病灶SUVmax,比较结节/肿块型及斑片实变型、单发病灶组及多发病灶组SUVmax均值采用t检验,不同免疫状态的患者病灶SUVmax均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18)F-FDG PET/CT显像中,病变分布局限于单一肺叶内最多见(n=19,90. 5%),病灶位于胸膜下16例(76. 2%)。结节/肿块型14例(66. 7%),斑片实变型5例(23. 8%),混合型2例(9. 5%)。单发病灶组13例(61. 9%),多发病灶组8例(38. 1%)。所有病灶SUVmax为1. 04~13. 1,均值为4. 16±3. 03,其中12例(57. 1%) SUVmax≥2. 5,9例SUVmax<2. 5,单发病灶组SUVmax高于多发病灶组SUVmax,两组有统计学意义(t=-1. 181,P=0. 044);结节/肿块型SUVmax与斑片实变型SUVmax比较,两组没有统计学意义(t=-1. 599,P=0. 138)。不同免疫状态患者肺隐球菌病灶的SUVmax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2. 57,P=0. 10)。结论肺隐球菌病^(18)F-FDG PET/CT显像中,病变分布局限于单一肺叶内的胸膜下病灶,需要怀疑肺隐球菌病的可能,而且SUVmax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肺隐球菌感染的严重程度。肺隐球菌病的形态及代谢表现变化多样,且非特异性,传统的形态学特征及SUVmax对肺隐球菌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有限,若难以排除肿瘤,手术或活检是最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隐球菌病 鉴别诊断 价值探讨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原文传递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ultimodality fluorescence imaging probes 被引量:8
14
作者 Jianhong Zhao Junwei Chen +5 位作者 Shengnan Ma Qianqian Liu Lixian Huang Xiani Chen Kaiyan Lou Wei Wang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3期320-338,共19页
Multimodality optical imaging probes have emerged as powerful tools that improve detection sensitivity and accuracy, important in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this review, we focus on recent developments of opt... Multimodality optical imaging probes have emerged as powerful tools that improve detection sensitivity and accuracy, important in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this review, we focus on recent developments of optical fluorescence imaging(OFI) probe integration with other imaging modalities such as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 and photoacoustic imaging(PAI). The imaging technologies are briefly described in order to introduce the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of each techniques and the need for further multimodality optical imaging probe development. The emphasis of this account is placed on how design strategies are currently implemented to afford physicochemically and biologically compatible multimodality optical fluorescence imaging probes. We also present studies that overcame intrinsic disadvantages of each imaging technique by multimodality approach with improved detection sensitivity and accur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cal imaging FLUORESCENCE MULTIMODALITY 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 NANOPROBE Computed tom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ositron emission tomo graphy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hotoacoustic imag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