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石家河文化与石峁文化的互动——以玉人头像为中心
1
作者 徐峰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5期15-22,共8页
后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传统很可能有着北方影响,玉人头像中的若干细节,包括“尖顶帽”、纹面、发型等特征辅证着这种北方影响。后石家河文化玉人头像的族属不是华夏族,而是北方早期游牧人的可能性是极大的。现有的不少考古资料表明石峁文... 后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传统很可能有着北方影响,玉人头像中的若干细节,包括“尖顶帽”、纹面、发型等特征辅证着这种北方影响。后石家河文化玉人头像的族属不是华夏族,而是北方早期游牧人的可能性是极大的。现有的不少考古资料表明石峁文化受到了游牧文化的影响。后石家河文化与石峁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有石峁遗址这一中国北方地区龙山时代晚期最大的城址,也是北方地区地缘政治的中心作为中介,后石家河文化传统中间接有北方草原文化因素渗入是完全可能的。后石家河文化中外来文化因素应该是多元的,来自北方草原的文化因素值得重视。后石家河文化与石峁文化的诸多相似,一方面见证了新石器时代末期的远距离文化互动,另一方面也为后石家河文化玉器寻找到了北方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石家河文化 玉人头像 石峁文化 文化互动
下载PDF
后石家河文化定名的思考 被引量:37
2
作者 王劲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0-72,共13页
石家河文化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末期的最后一支考古学文化,其晚期陶器群已失去了石家河文化的共性特征,它应是不同于石家河文化性质的另一考古文化。本文讨论了这一文化的定名问题,同时探讨了这类考古文化的来龙去脉。
关键词 后石家河文化 定名 三房湾文化
下载PDF
论金沙遗址出土的一件木雕彩绘人头像 被引量:1
3
作者 田剑波 周志清 王占魁 《草原文物》 2020年第2期51-58,共8页
金沙遗址祭祀区礼仪性堆积L58中出土了一件彩绘木雕人头像,造型独特,本文通过对该器埋藏背景和形态及装饰的分析,推测其可能是具有与三星堆青铜人像相似功能的祭祀仪式性器具,年代约为早商时期,可能是受到长江中游后石家河文化以及中原... 金沙遗址祭祀区礼仪性堆积L58中出土了一件彩绘木雕人头像,造型独特,本文通过对该器埋藏背景和形态及装饰的分析,推测其可能是具有与三星堆青铜人像相似功能的祭祀仪式性器具,年代约为早商时期,可能是受到长江中游后石家河文化以及中原商文化的影响而出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遗址 彩绘木雕人头像 祭祀 后石家河文化
下载PDF
"大蛙为鹑":后石家河文化的正负形玉器
4
作者 柴怡 崔天兴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127,共8页
共生图形设计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玉器工艺形式。距今4200~3900年的后石家河文化若干遗址出土了"虎座双鹰负形蛙"玉牌饰等共生图形玉器。这些玉器为圆形构图,正形系雕琢而成,负形为玉器的镂空部分。这些器物是"阴阳共... 共生图形设计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玉器工艺形式。距今4200~3900年的后石家河文化若干遗址出土了"虎座双鹰负形蛙"玉牌饰等共生图形玉器。这些玉器为圆形构图,正形系雕琢而成,负形为玉器的镂空部分。这些器物是"阴阳共生"的正负形设计理念的体现,是目前现存最早的正负形设计玉器,也是我国阴阳观念最早的艺术表现之一它们的出现将史前玉器造型设计推向了顶峰。相较于西方同类设计,后石家河文化的正负形设计理念早了近40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石家河文化 玉牌饰 阴阳共生图形 正负形
原文传递
江汉地区后石家河时期文化遗存分析
5
作者 魏继印 李萌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55,80,共21页
江汉地区的后石家河时期文化遗存可分为乱石滩、杨庄二期、肖家屋脊、石板巷子、孙家岗和白庙等不同的地方类型,其文化因素的来源比较复杂,不仅有当地的石家河文化因素,更多的则是来自于中原地区的王湾三期文化、造律台文化、客省庄文... 江汉地区的后石家河时期文化遗存可分为乱石滩、杨庄二期、肖家屋脊、石板巷子、孙家岗和白庙等不同的地方类型,其文化因素的来源比较复杂,不仅有当地的石家河文化因素,更多的则是来自于中原地区的王湾三期文化、造律台文化、客省庄文化和新岩文化等因素。该地区后石家河时期文化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时期,早期以客省庄文化的参与为主要特点,中期以造律台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的影响为主导,晚期则是以新文化的影响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地区 后石家河时期文化 造律台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
原文传递
首都博物馆藏片状透雕玉凤形佩年代与文化属性探讨
6
作者 范芳芳 《博物院》 2023年第5期73-79,共7页
首都博物馆藏有一件断代为商代的玉凤形佩,但目前已知考古出土的商代玉鸟均无此类片状透雕形式,无论从凤纹形象还是加工工艺上看该玉凤形佩均与商代玉器的特征不符。片状透雕这种玉器加工工艺在许多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就有发现,通过对新... 首都博物馆藏有一件断代为商代的玉凤形佩,但目前已知考古出土的商代玉鸟均无此类片状透雕形式,无论从凤纹形象还是加工工艺上看该玉凤形佩均与商代玉器的特征不符。片状透雕这种玉器加工工艺在许多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就有发现,通过对新石器时代玉器加工工艺及凤纹形象的对比,首都博物馆藏片状透雕玉凤形佩与后石家河文化透雕玉凤有较多相似之处,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后石家河文化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凤形佩 透雕 后石家河文化 商代玉鸟
原文传递
碳十四测年与石家河文化起讫年代问题 被引量:8
7
作者 刘俊男 易桂花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61,共11页
碳十四所测年代与实际日历年常有误差,所测3000年以远的标本,常短10%左右的年代。树轮校正的实质是使偏近的碳十四年代复原。石家河文化早期的时间当为3000B.C^2300B.C.,石家河文化晚期(或称后石家河文化)约为2400B.C^1900B.C.。石家河... 碳十四所测年代与实际日历年常有误差,所测3000年以远的标本,常短10%左右的年代。树轮校正的实质是使偏近的碳十四年代复原。石家河文化早期的时间当为3000B.C^2300B.C.,石家河文化晚期(或称后石家河文化)约为2400B.C^1900B.C.。石家河文化早、晚期大约有100年的过渡期。当一些地方进入后石家河文化时,另一些地方仍处在石家河文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十四测年 石家河文化 后石家河文化
原文传递
石家河文化的北渐及其对豫中西地区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俊男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39,62,共18页
屈家岭、石家河、后石家河文化的年代分别为3600B.C.~2800B.C.、3000B.C.~2300B.C.、2400B.C.~1900B.C.。屈家岭文化曾领先周边文化数百年,之后的石家河文化向北扩张至河南漯河郝家台一带,对王湾三期文化前期有较大的影响。后石家河... 屈家岭、石家河、后石家河文化的年代分别为3600B.C.~2800B.C.、3000B.C.~2300B.C.、2400B.C.~1900B.C.。屈家岭文化曾领先周边文化数百年,之后的石家河文化向北扩张至河南漯河郝家台一带,对王湾三期文化前期有较大的影响。后石家河文化主要来源于石家河文化地区,并使王湾三期后期文化与之渐趋一致。二里头文化是在王湾三期后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其终极来源当在长江中游地区。二里头文化在豫中西地区形成后又反过来向南扩张至长江中游文化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家河文化 后石家河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 二里头文化
原文传递
重与句芒:石家河遗址几种玉器的属性及历史内涵 被引量:6
9
作者 孙庆伟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8-102,95,共6页
在石家河等遗址出土的后石家河文化玉器中,以玉神像、玉人像和玉鸟等三类题材最为引人注目,但学术界对于这些玉器的来源及属性还有很大争议。本文认为上述玉器题材均与少皞氏密切相关,其中玉人像即少皞氏首领重,重死后被尊为东方之神句... 在石家河等遗址出土的后石家河文化玉器中,以玉神像、玉人像和玉鸟等三类题材最为引人注目,但学术界对于这些玉器的来源及属性还有很大争议。本文认为上述玉器题材均与少皞氏密切相关,其中玉人像即少皞氏首领重,重死后被尊为东方之神句芒,其形象为"人面鸟身",玉神像和玉神鸟分别代表了句芒的两种面相。在"禹征三苗"过程中,少皞氏族众是重要的军事力量,这些"句芒"类玉器应是少皞部族将士在江汉平原的遗留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石家河文化 句芒 少皞
原文传递
“后石家河文化”来源的再探讨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海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8-134,共17页
传统上认为"后石家河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受到王湾三期文化煤山类型的影响,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发现长江中游的"后石家河文化"整体上与淮系龙山文化的互动更多,并可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东部地区更多受到造律台文化的影响... 传统上认为"后石家河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受到王湾三期文化煤山类型的影响,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发现长江中游的"后石家河文化"整体上与淮系龙山文化的互动更多,并可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东部地区更多受到造律台文化的影响,并盛行成人瓮棺葬玉习俗;西部地区在发展的晚期阶段出现大量新砦—二里头文化因素。鉴于此,本文主张以"后石家河时代"替代"后石家河文化"的表述,并继续沿用学界传统的"肖家屋脊文化"和"乱石滩文化"的命名。长江中游地区后石家河时代诸考古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来形成的汉淮文化带的传统有关,是南北东西交流的重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石家河文化 煤山文化 肖家屋脊文化 造律台文化 汉淮文化带
原文传递
南阳麒麟岗西汉墓中出土的后石家河文化玉鹰 被引量:1
11
作者 崔天兴 赵琪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6-62,共7页
1989年南阳麒麟岗西汉墓M8出土了一件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减地阳线纹的玉鹰残件。根据其他遗址出土或传世的类似形制遗物,对这件器物进行研究性复原。复原后发现该件玉鹰为目前已出土的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尺寸最大的圆雕玉器,为探讨后石家河... 1989年南阳麒麟岗西汉墓M8出土了一件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减地阳线纹的玉鹰残件。根据其他遗址出土或传世的类似形制遗物,对这件器物进行研究性复原。复原后发现该件玉鹰为目前已出土的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尺寸最大的圆雕玉器,为探讨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器传播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盆地 西汉墓 后石家河文化 玉鹰 研究性复原
原文传递
澧县孙家岗遗址植物遗存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范宪军 吴瑞静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4-109,共6页
通过对孙家岗遗址2016年度发掘采集的85份样品进行浮选和鉴定,获得了一批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植物遗存。其中农作物种子数量最多,包括水稻、粟和黍。农作物的分析结果显示,孙家岗遗址以稻作农业为主,并种植有粟、黍。粟类作物的出现再一... 通过对孙家岗遗址2016年度发掘采集的85份样品进行浮选和鉴定,获得了一批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植物遗存。其中农作物种子数量最多,包括水稻、粟和黍。农作物的分析结果显示,孙家岗遗址以稻作农业为主,并种植有粟、黍。粟类作物的出现再一次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旱作农业就已经传播到澧阳平原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家岗遗址 后石家河文化 植物遗存 粟类作物
原文传递
论石峁文化与后石家河文化的远程交流——从牙璋、鹰笄、虎头等玉器说起 被引量:9
13
作者 邵晶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9-66,共8页
近年来的考古实证表明,距今约4000年前后,处在黄土高原的石峁文化和江汉平原的后石家河文化之间存在文化因素交流互动迹象,在牙璋、鹰笄、虎头等典型玉器上表现尤为突出。两者交流互动的路线或为河套地区、关中地区、南阳盆地、江汉平... 近年来的考古实证表明,距今约4000年前后,处在黄土高原的石峁文化和江汉平原的后石家河文化之间存在文化因素交流互动迹象,在牙璋、鹰笄、虎头等典型玉器上表现尤为突出。两者交流互动的路线或为河套地区、关中地区、南阳盆地、江汉平原间的"走廊"地带,互动方式或可理解为远程交流背景下的"上层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文化 后石家河文化 玉器 远程交流
原文传递
后石家河文化“抱鱼人偶”与祭山活动 被引量:2
14
作者 龙啸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0-77,97,共9页
在以邓家湾为代表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陶塑品,其中"抱鱼人偶"因其独特的造型,最为引人注目。过去学界对此多有讨论,本文重新审视了这些材料,认为这些陶人偶应称为抱璋人偶,其表现的是巫师手持牙璋的形象。... 在以邓家湾为代表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陶塑品,其中"抱鱼人偶"因其独特的造型,最为引人注目。过去学界对此多有讨论,本文重新审视了这些材料,认为这些陶人偶应称为抱璋人偶,其表现的是巫师手持牙璋的形象。文献记载玉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祭祀山川,因此"抱鱼人偶"表现的是巫师祭山以致雨的活动场景,这样的祭山求雨活动与后石家河文化时期江汉平原整体干冷的环境背景相符合。邓家湾遗址出土的所有陶塑动物、陶塑人偶即是这一祭祀活动的综合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石家河文化 抱鱼人偶 抱璋人偶 巫师 牙璋 祭山求雨
原文传递
湖南华容车轱山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5
作者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谭远辉 《湖南考古辑刊》 2018年第1期49-72,333-339,共25页
2016-2017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车轱山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收获。发掘了属于堆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及石家河文化三个主要时期的遗存,其中年代最晚的遗存可以判定为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发掘出土的遗迹有墓葬、灰... 2016-2017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车轱山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收获。发掘了属于堆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及石家河文化三个主要时期的遗存,其中年代最晚的遗存可以判定为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发掘出土的遗迹有墓葬、灰坑、窑、灶、房址及红烧土遗迹共228处,其中以整体烧结的红烧土窑的发现至为重要。Y2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龙窑雏形,对于研究古代窑业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轱山遗址 堆子岭文化 后石家河文化 龙窑
原文传递
秘鲁古代文明与华夏文明獠牙神面比较研究
16
作者 陈锐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21年第1期137-159,共23页
本文较系统地梳理了秘鲁古代文明和华夏文明中獠牙神面的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并对两个文明中的獠牙神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两个文明中的獠牙神面不仅形态上相似,且都是萨满教信仰的产物。萨满教信仰体系中最重要的角色是巫师,巫师... 本文较系统地梳理了秘鲁古代文明和华夏文明中獠牙神面的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并对两个文明中的獠牙神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两个文明中的獠牙神面不仅形态上相似,且都是萨满教信仰的产物。萨满教信仰体系中最重要的角色是巫师,巫师在致幻剂的作用下与神灵和动物转换角色,沟通天地人神与万物。本文提出具有人兽合一特征的獠牙神面是巫师角色转化的最终形态,是萨满教中神、巫、王三位一体的具象化表达。秘鲁古代文明和华夏文明中獠牙神面高度相似是“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向南美延续的一个有力实证。獠牙神面上的獠牙是借用了虎的獠牙来表达人类所不具备的超自然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獠牙神面 查文文化 莫切文化 良渚文化 后石家河文化 萨满教 巫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