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me Things Must Be Left Unsaid!" On How Macherey Is Dialogically Engaged with Post-Marxism1 被引量:1
1
作者 Billy Bin Feng Hua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8年第3期487-508,共22页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how Macherey is dialogically engaged with post-Marxism in formulating his reading strategy. First Macherey thinks that the author must have left something unsaid in his text. The unsaid or t...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how Macherey is dialogically engaged with post-Marxism in formulating his reading strategy. First Macherey thinks that the author must have left something unsaid in his text. The unsaid or the narrative rupture is responsible for the multiplicity of the voices in the text, enabling the text to exist. Most of all, Macherey argues that a text, embedded in History, is where the author represents ideology inaccurately. And it is from this inaccuracy where the narrative rupture emerges. At this point, Macherey is dialogically correlated with several major post-Marxists, such as Althusser, Eagleton, and Jameson. First, all three of them give their own definitions to ideology, and they all def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xt, ideology, and History in a similar fashion. For Althusser, ideology is men's imaginary relation to History and is insufficiently reflected in the text, which perfectly corresponds to Macherey's claim. For Eagleton, a text absorbs ideology and puts it into contradiction, establishing its relationship with History. As Eagleton himself has stated, his so-called "ideological contradiction" is tantamount to Macherey's so-called "narrative rupture." In Jameson's opinion, ideology is designed to repress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a text, a symbolic act, is supposed to offer imaginary solutions to them. Above all, they end up as the latent meanings of a text. As for History, it is the inaccessible Real. In speaking of "the latent meanings of a text," Jameson literally echoes Machery's said/unsaid model. Thus, we can confirm how Macherey is dialogically engaged with post-Marx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herey (un)said narrative rupture post-marxism ALTHUSSER EAGLETON JAMESON
下载PDF
《晨报副刊》《新青年》等媒体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早期传播
2
作者 崔燕 张直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7-124,共8页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担任主编的《晨报副刊》,于1919年开始刊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关的文章,创辟“马克思研究”专栏,积极引进马克思列主义。近代新闻史上的另一个重要刊物《新青年》,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绩也可圈可点。马克...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担任主编的《晨报副刊》,于1919年开始刊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关的文章,创辟“马克思研究”专栏,积极引进马克思列主义。近代新闻史上的另一个重要刊物《新青年》,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绩也可圈可点。马克思列宁主义由《晨报副刊》和《新青年》等进步报刊传入中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壮大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框架和思想武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动力,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且重要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设了学术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为中国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社会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传媒视域的分析和解读,既能够证实《晨报副刊》和《新青年》等近代进步报刊在积极主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引入中国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可以证实大众传播媒介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菲功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列宁主义 《晨报副刊》 《新青年》
下载PDF
修辞学、情感投注、精神分析:拉克劳的话语-修辞本体论建构
3
作者 郑端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24年第1期186-207,共22页
在近几十年间,哲学领域经历了“语言学”和左翼政治思想发生的“本体论”两大重要趋势的相互交融。语言学转向强调语言在思考和表达中的关键作用,力图超越传统马克思主义中的本质主义。与此同时,左翼政治思想逐渐将本体论置于焦点,试图... 在近几十年间,哲学领域经历了“语言学”和左翼政治思想发生的“本体论”两大重要趋势的相互交融。语言学转向强调语言在思考和表达中的关键作用,力图超越传统马克思主义中的本质主义。与此同时,左翼政治思想逐渐将本体论置于焦点,试图为左翼政治找到新的理论-实践空间。恩内斯托·拉克劳,作为后马克思主义学者,被认为是这两个趋势融合的代表。他在《社会的修辞基础》中提出了建立在修辞学的话语本体论的理论目标。尽管他意外去世,未能亲自呈现修辞本体论的全貌,但在最后的专著《论民粹主义理性》中,他已勾勒出这一话语-修辞本体论的基本架构。本文指出拉克劳的理论演进,从霸权到民粹主义-霸权,以及从话语本体论到修辞-话语本体论的微妙偏转。通过精神分析的引入,拉克劳将民粹主义、修辞和情感维度从边缘重新拉回到中心,形成了政治-修辞学-精神分析的一般本体论。该本体论将修辞学的“提喻法”和命名行动中的情感参与视为社会和事物“缝合”自身的基本机制,实现了统一性。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左翼政治的语言学和本体论转向凸显其意义,即先打破对社会的本质主义视角,以开放理论-实践视野,再以本体论建构寻求一种多元左翼政治实践空间,追求“复调的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本体论 后马克思主义 民粹主义 修辞学 霸权理论
下载PDF
“马克思研究”专栏的传播研究
4
作者 高宇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3年第8期67-72,共6页
《晨报》的“马克思研究”作为我国第一个专门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专栏,对早期报刊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文章在对专栏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渠道、方式及内容,表明专栏文本还原了... 《晨报》的“马克思研究”作为我国第一个专门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专栏,对早期报刊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文章在对专栏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渠道、方式及内容,表明专栏文本还原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经过,补充了传播过程中的部分理论空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铺设了坚实的道路。此外,专栏的开辟为我国报刊业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竖起了一面先锋旗帜,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晨报》 “马克思研究”专栏 马克思主义传播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嬗变与转型 被引量:14
5
作者 郁建兴 陈建海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2-118,共7页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开创性地奠定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框架,也留下了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这给后世既造成了诸多争议,也为理论创新与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经历了两次重要...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开创性地奠定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框架,也留下了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这给后世既造成了诸多争议,也为理论创新与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经历了两次重要嬗变。其一始于卢卡奇、葛兰西,并在随后的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得到了充分展开,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与这一条主线相伴随的还有以赖希、弗洛姆为代表的社会心理研究和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其二是以拉克劳、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拉克劳、墨菲通过阐发"接合的意识形态",实现了当代意识形态研究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意识形态 西方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女性主义的后马克思主义转向 被引量:3
6
作者 秦美珠 易显飞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04-110,共7页
女性主义转向后马克思主义源于马克思主义对于女性主义的控制以及女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甚至否定,根本上源于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不幸婚姻。在女性主义转向后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思潮,它是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转向后马克思主义源于马克思主义对于女性主义的控制以及女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甚至否定,根本上源于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不幸婚姻。在女性主义转向后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思潮,它是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大融合,其关于唯物主义女性主义、身份政治的论述表明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是一种既不兼容、又相互需要的矛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转向 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下载PDF
后马克思主义的审美意识形态论 被引量:3
7
作者 范永康 刘锋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4-142,170,共10页
本文旨在分析后马克思主义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哲学基础、理论内涵、理论特征和理论价值。国内影响颇大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隶属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式",当代西方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则归属于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式&quo... 本文旨在分析后马克思主义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哲学基础、理论内涵、理论特征和理论价值。国内影响颇大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隶属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式",当代西方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则归属于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式";前者的哲学依据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的是文化唯物主义和语言建构主义;前者的理论路径是"反映论"和"观念论",后者的是"建构论"和"实践论"。后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审美意识形态不再停留于"形而上"的语言、文化、符号层面,而与"形而下"的物质系统、社会现实融为一体,寄生于"机构/制度"(institutions)之内,从而具备了物质载体和实践效果。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相比,后马克思主义忽略了审美意识形态的审美功能,更加强调其社会功能,即政治干预功能、文化治理功能和社会区隔功能。后马克思主义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哲学基础有偏离历史唯物主义之弊,但启示我们建构"日常生活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形态 后马克思主义 “机构/制度”
下载PDF
从政治领导权、意识形态领导权到话语领导权——拉克劳、墨菲的领导权理论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炳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2-107,共6页
领导权理论是拉克劳、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拉克劳、墨菲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有两种社会历史观念,占主导地位的是社会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的观念,另一种则是领导权理论所体现的社会历史观,它突破了社会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 领导权理论是拉克劳、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拉克劳、墨菲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有两种社会历史观念,占主导地位的是社会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的观念,另一种则是领导权理论所体现的社会历史观,它突破了社会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的逻辑;而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中,首先是列宁提出了政治领导权的理论,尔后葛兰西则进一步提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理论。拉克劳、墨菲正是在列宁、葛兰西的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领导权概念。他们超越了列宁的政治领导权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走向话语领导权,完成了自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哥白尼式革命,颠覆了社会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的观念,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和阶级斗争论,表现了一种随机性、偶然性、非决定性的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克劳 墨菲 领导权 后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从社会运动到新社会运动:理论谱系与演化进路 被引量:3
9
作者 倪明胜 钱彩平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69,共11页
作为多维框架的综合性理论呈现,社会运动理论围绕"何以发生、何以演化、何以收场"的生成逻辑衍生出不同理论流派。社会运动的知识传统,在欧美学界大体形成以美国的集体行为、社会运动研究和以西欧的新社会运动研究为主要理论... 作为多维框架的综合性理论呈现,社会运动理论围绕"何以发生、何以演化、何以收场"的生成逻辑衍生出不同理论流派。社会运动的知识传统,在欧美学界大体形成以美国的集体行为、社会运动研究和以西欧的新社会运动研究为主要理论范式。从传统社会运动理论流派及演化来看,主要包括古典的集体行为理论、理性选择理论、资源动员理论、政治过程理论、社会建构理论,等等。从西欧社会运动理论的演进来看,主要基于在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反思和建构基础上生成的一种"后马克思主义"新社会运动理论范式。从社会运动走向新社会运动,美欧两大阵营的研究旨趣、概念命题及框架内容等呈现不同的逻辑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运动 新社会运动 后马克思主义 演化进路
下载PDF
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谱系学及其语境(上) 被引量:14
10
作者 周凡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6-42,共7页
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出现于波兰尼的后批判哲学语境中。到60年代,在麦克弗森的后自由主义的民主展望中,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获得了后继性使用。70年代初期,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的理论背景下对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进行... 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出现于波兰尼的后批判哲学语境中。到60年代,在麦克弗森的后自由主义的民主展望中,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获得了后继性使用。70年代初期,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的理论背景下对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进行了初步的描述。70年代后期,东欧国家以科拉柯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新马克思主义者纷纷转向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80年代初,阿兰·图雷纳从社会运动和行为理论的视域着力构筑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式,而琼·柯亨则通过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的批判性解读提出了后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构想。这充分表明,在1985年拉克劳与莫菲宣称自己的理论规划属于后马克思主义之前,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已在西方学术界的一定范围内使用和流传了。可以说,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在不同的理论论域中自有其复杂的"经验史",而后马克思主义话语也是一个历史性的缓慢沉积过程。尽管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各种运用在政治情境性及学术范围上不尽相同,其表义上也有诸多差异,然而,但作为一个共同的指符,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在光怪陆离的运用中,毕竟有着一定的意义关联和某种共同指向;在营造后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氛围及形成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城方面,这些运用和理论阐发自有其独特的话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马克思主义 后斯大林主义 后自由主义的民主 后工业社会 社会运动 市民社会
下载PDF
资源、权力与国家:解读吉登斯的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被引量:8
11
作者 郭忠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4-161,共8页
吉登斯被看作是当代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杰出代表。他从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行了反思和解构,认为马克思主义有关国家的建立基础、阶级本质和发展轨迹等理论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解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础... 吉登斯被看作是当代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杰出代表。他从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行了反思和解构,认为马克思主义有关国家的建立基础、阶级本质和发展轨迹等理论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解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础上,吉登斯从资源和权力的角度分析了国家的涵义和历史类型。在他看来,国家是一种能够对社会进行反思性监控的组织,以反思性监控能力和暴力垄断能力作为标准,国家划分为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和民族国家三种历史类型。吉登斯的国家观为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进行国家理论研究提供了某些启示意义,但其理论也难以逾越自洽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登斯 后马克思主义 资源 权力 国家
下载PDF
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谱系学及其语境(下) 被引量:9
12
作者 周凡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3-70,共8页
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出现于波兰尼的后批判哲学语境中。到60年代,在麦克弗森的后自由主义的民主展望中,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获得了后继性使用。70年代初期,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的理论背景下对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进行... 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出现于波兰尼的后批判哲学语境中。到60年代,在麦克弗森的后自由主义的民主展望中,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获得了后继性使用。70年代初期,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的理论背景下对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进行了初步的描述。70年代后期,东欧国家以科拉柯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新马克思主义者纷纷转向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80年代初,阿兰·图雷纳从社会运动和行为理论的视域着力构筑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式,而琼·柯亨则通过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的批判性解读提出了后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构想。这充分表明,在1985年拉克劳与莫菲宣称自己的理论规划属于后马克思主义之前,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已在西方学术界的一定范围内使用和流传了。可以说,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在不同的理论论域中自有其复杂的“经验史”,而后马克思主义话话也是一个历史性的缓慢沉积过程。尽管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各种运用在政治情境性及学术范围上不尽相同,其表义上也有诸多差异,然而,作为一个共同的指符,后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在光怪陆离的运用中,毕竟有着一定的意义关联和某种共同指向;在营造后马克恩主义的学术氛围及形成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方面,这些运用和理论阐发自有其独特的话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马克思主义 后斯大林主义 后自由主义的民主 后工业社会 社会运动 市民社会
下载PDF
超越后马克思主义消解阶级的神话——论艾伦·梅克森斯·伍德对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 被引量:2
13
作者 冯旺舟 王霞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38,共5页
伍德认为,高兹、普兰查斯、拉克劳和墨菲虽然理论观点各不相同,但在阶级观上具有共同性,都主张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的斗争中不占中心地位,阶级斗争已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的变革只能寄希望于学生、妇女以及新社会运动等。他们属于新的... 伍德认为,高兹、普兰查斯、拉克劳和墨菲虽然理论观点各不相同,但在阶级观上具有共同性,都主张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的斗争中不占中心地位,阶级斗争已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的变革只能寄希望于学生、妇女以及新社会运动等。他们属于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范围,与后马克思主义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从话语理论出发消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理论,将阶级政治转变为话语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德 后马克思主义 阶级
下载PDF
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后马克思主义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衣俊卿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13,20-26,共9页
我们置身于其中的世纪之交是中国学术界的文化自觉和学术回归的时代。一方面 ,许多有识之士通过一些高质量的国际学术会议的举办、一些有远见的期刊的海外原创性学术论文的刊发 ,特别是通过对同时代国外著名理论家和学者的新著的高水平... 我们置身于其中的世纪之交是中国学术界的文化自觉和学术回归的时代。一方面 ,许多有识之士通过一些高质量的国际学术会议的举办、一些有远见的期刊的海外原创性学术论文的刊发 ,特别是通过对同时代国外著名理论家和学者的新著的高水平翻译和文本解读 ,开始探索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直接的、同时代的、近距离的、甚至面对面的跨文化交流和对话机制 ;另一方面 ,哲学通过回归以多元差异为基本精神的文化批判而真正回归生活世界 ,成为社会运行的内在的自我批判和清醒的自我意识 ,自觉地关注我们这个时代重大的、焦点性的生存问题。我们高兴地看到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学术新生点的出现、一批思想深邃才华横溢的学者的崭露头角、一批扎实厚重深刻冷静的学术成果的问世。特别令我们欣喜的是 ,一些依托具有深厚人文背景的大学园地的、具有独特问题域和理论特色的学术研究团体或理论流派初见端倪呼之欲出。这一理论趋向预示着更大学术繁荣的可能性。为此 ,《求是学刊》在进行了“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和“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几组热点问题的探讨之后 ,我们拟围绕着这一理论趋向继续深化“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专栏 ,并特邀著名学者担任主持人 ,为这一理论趋向的充分自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马克思主义 对抗性 激进民主 霸权
下载PDF
结构主义之后: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分化发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亮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41,共6页
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马克思主义结束了文化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二元对立,进入了一个多元分化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涌现出来的各种理论范式中,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马克思主义结束了文化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二元对立,进入了一个多元分化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涌现出来的各种理论范式中,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晚期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晚期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90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秦元海 刘明真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14年第4期53-57,共5页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中国高速发展时期成长起来的跨世纪青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作为中国梦的承担者与实现者,他们是否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将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关系到他们...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中国高速发展时期成长起来的跨世纪青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作为中国梦的承担者与实现者,他们是否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将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对"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度的调查表明,"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总体上积极向上,但部分大学生功利化增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因此,要发挥主渠道作用,践行中国梦,立足主体需求,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建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 认同 路径
下载PDF
后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及其文论价值 被引量:8
17
作者 陶水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21,共9页
当代英国政治哲学家拉克劳与墨菲创立的"后马克思主义",是当今西方学术界继"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一种最新的左翼学术文化思潮,是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文化思潮的理论化,以解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及领导权的经... 当代英国政治哲学家拉克劳与墨菲创立的"后马克思主义",是当今西方学术界继"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一种最新的左翼学术文化思潮,是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文化思潮的理论化,以解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及领导权的经济还原论和阶级本质主义、建构新社会运动的领导权和新社会主义激进多元的民主政治为思想旨趣,呈现出解构与建构双层理论结构,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政治学。其中,话语接合是其最具标志性的理论和方法。拉墨后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是当代西方解构哲学等新理论与阿尔都塞、葛兰西理论的接合,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语言学转向"的最新产物。后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对当代西方英语国家最新的文化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我国当下的文化研究、文化诗学、文化美学和文化批评也极具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启迪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马克思主义 拉克劳 墨菲 话语 接合 文化政治 身份认同 霸权 激进多元民主 文化研究 文论价值
下载PDF
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命题解读——拉克劳与墨菲“超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径剖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付文忠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2-27,共6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马克思主义危机论”甚嚣尘上,西方学者面对历史的深刻变化努力反思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反思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就在这个时候,拉克劳与墨菲公开宣布马克思主义已经陷入了危机,“不可能...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马克思主义危机论”甚嚣尘上,西方学者面对历史的深刻变化努力反思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反思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就在这个时候,拉克劳与墨菲公开宣布马克思主义已经陷入了危机,“不可能从遭受的打击中清醒过来”,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向后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后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致命缺陷———本质主义的解构与清除,是走出危机的新选择”,我们通过对观点的质疑得出结论:后马克思主义的反本质主义理论主张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全面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马克思主义 本质主义 话语理论 解构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增长理论比较研究——从经济增长基本方程说起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琨 闫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1-61,共11页
本文从设定经济增长基本方程出发,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构建闭合增长模型的不同思路,进而对两种增长理论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增长理论都对收入分配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且都坚持阶级... 本文从设定经济增长基本方程出发,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构建闭合增长模型的不同思路,进而对两种增长理论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增长理论都对收入分配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且都坚持阶级、制度、非均衡的分析方法;然而,两者在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经济增长的最终决定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极限以及增长过程中的市场结构等问题上仍存在明显分歧。与后凯恩斯主义增长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增长理论在理论基础、研究视阈及内在逻辑一致性等方面都更具优势。全面比较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后凯恩斯主义 经济增长理论 比较研究 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
下载PDF
“政治先于社会”:认同政治学的政治与社会概念——拉克劳与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剖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付文忠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8-83,共6页
拉克劳与墨菲认为认同政治学不是研究政治是什么,而是关注政治认同的形成过程与条件,寻找进行颠覆与建构政治空间的新途径。因此,后马克思主义把政治定义为,既是社会构造物的建构,同时也是社会构造物的颠覆。这一定义排斥了政治是社会... 拉克劳与墨菲认为认同政治学不是研究政治是什么,而是关注政治认同的形成过程与条件,寻找进行颠覆与建构政治空间的新途径。因此,后马克思主义把政治定义为,既是社会构造物的建构,同时也是社会构造物的颠覆。这一定义排斥了政治是社会的一个领域的观点,强调政治的建构作用,突出政治的优先性,把政治提升到本体论的地位,政治成为建构社会的主要因素。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特征是"政治去经济化",在人的能动性与社会结构的关系中,突出人的能动性作用,排除了社会客观结构对政治能动性的制约作用,否定了政治活动得以产生的客观性基础,把政治活动看成是不受任何客观条件制约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马克思主义 认同政治学 政治先于社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