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lue Composition and Optimal Utilization of Religious Cul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被引量:1
1
作者 LI Yongdo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6年第1期76-79,共4页
Multiple value structure of religious cul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influences and determines development and regula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In the multiple value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cultural inheritan... Multiple value structure of religious cul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influences and determines development and regula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In the multiple value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spiritual needs, industrial expansion,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ligious cul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should adhere to scientific classification, relatively independent policy orientation, make and implement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meet various requirements of the public and other relevant subjects using more refined and improved policy measures, and to realize the optimal utilization and comprehensive value of religious cultural landsca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Value composition Optimal utilization Religious activities
下载PD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Northeast India 被引量:2
2
作者 S.C. Ra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07年第3期248-258,共11页
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northeast India has a long history.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adaptation are the collective information, with improvement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expectation is... 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northeast India has a long history.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adaptation are the collective information, with improvement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expectation is that under community control, local expertise on biodiversity will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through traditional practic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of aboriginal peoples in northeast India and its role i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Examples are provided in two different eco-cultural landscapes, i.e., Demazong (the Buddhist eco-cultural landscape in Sikkim Himalaya) and the Apatani eco-cultural landscape in Arunachal Pradesh, which illustrate the utility value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in sustainable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Both eco-cultural landscapes are indeed very complex and highly evolved systems with high levels of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efficiencie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systems and institutions could serve as entry points into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This could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ultural practices of the local people and integrating useful aspects into the moder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expertise. With rapidly depleting biodiversity in the developing tropic regions, there is a greater utilization today than ever before of the value of respecting the "Sacred" as a tool towards better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resource management cultural landscap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ortheast India
下载PDF
Reflections on the Myth of Tourism Preserv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被引量:1
3
作者 Myriam JANSEN-VERBEKE Bob McKERCHER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3年第3期242-249,共8页
The renewed interest in "cultural landscapes" is a global phenomenon to be explained in a multi dimensional way.The process of revalorising traditional habitats,people and their way of living in a particular environ... The renewed interest in "cultural landscapes" is a global phenomenon to be explained in a multi dimensional way.The process of revalorising traditional habitats,people and their way of living in a particular environment,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introduction of heritage as "a cultural,social and economic construct".The recogni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s as a new category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UNESCO) since the 1990s,emphasi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 and the need for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landscapes in time and space.Values are changing and new opportunities emerge for a "dynamic preservation" of iconic landscapes and traditional communities.A cross disciplinary understanding of interacting processes is essential to plan and manage sustainable heritage(land)scapes.Various pilot projects and case studies-world-wide-lead to critical reflections about the sustainability of heritage landscapes and the sovereign role of tourism.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GIAHS),supported by economic resources generated by tourism,requires a research-based approach analysing opportunities and expectations,assessing strategic policies and top down poli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itage landscapes territorial cultural resources community based tourism tourismification integrated management model MYTHS
原文传递
浙江省风景名胜区人文景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4
作者 陈楚文 王庆 +2 位作者 凌雨凡 金敏丽 杨绍钦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3,共7页
风景名胜区在数千年的演进过程中,高度融合了中国大地多样且深厚的传统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从省域层面探析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风景名胜区的整体价值认知具... 风景名胜区在数千年的演进过程中,高度融合了中国大地多样且深厚的传统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从省域层面探析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风景名胜区的整体价值认知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完整性保护。以浙江省57个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人文景源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呈现到浙江省域空间,总结出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和特、一、二级3级人文景源数量的占比特征,以及不同人文景源占比的风景名胜区在浙江省域空间的分布规律,提出风景名胜区人文景源占比与该区域的地形地貌、平原湖泊、政治文化中心、山水游赏活动、宗教活动、军事要隘等因素存在关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名胜区 人文景源 空间分布特征 浙江省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角下语言景观建设--以大李村为例
5
作者 张馨月 别尽秋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33-136,共4页
乡村振兴是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发展,是农业农村农民全面振兴。乡村语言景观建设可以将语言与地区特征结合起来展示当地特色文化。经过东湖环境综合整治,面貌升级后的大李村吸引了大批手作人入驻,使之成为武汉有名的“文创村”。本研... 乡村振兴是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发展,是农业农村农民全面振兴。乡村语言景观建设可以将语言与地区特征结合起来展示当地特色文化。经过东湖环境综合整治,面貌升级后的大李村吸引了大批手作人入驻,使之成为武汉有名的“文创村”。本研究以大李文创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获取大李村各类语言景观标牌,以民宿名称、餐厅名称、方位指示牌、宣传标牌等各种标牌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来探讨分析大李村语言景观与当地特色结合的适应度。本文从语言景观中的资源意识、文化意识和工具意识三个维度详细分析了大李村语言景观在语言使用种类、命名格式、文化传承、置放特点等方面的特征以及对乡村振兴所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语言景观 资源意识 文化意识 工具意识
下载PDF
地质文化村景观资源类型和价值分析
6
作者 雷彬 魏伟新 陈金花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2期111-113,共3页
地质文化村是地质工作促进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通过对地质文化村景观资源的整理,结合相关划分依据,本文构建地质文化村景观资源分类体系,包括地质遗迹、特色农业、自然生态、设施和建筑、民俗风情等5个主类景观资源,主类下分23个亚类... 地质文化村是地质工作促进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通过对地质文化村景观资源的整理,结合相关划分依据,本文构建地质文化村景观资源分类体系,包括地质遗迹、特色农业、自然生态、设施和建筑、民俗风情等5个主类景观资源,主类下分23个亚类。在此基础上,对主要景观资源类型特征和价值内涵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对地质文化村的资源评价、分类管理和系统规划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村 景观资源类型 价值
下载PDF
Envisioning Landscape Justice:Interdisciplinary Dialogue,Collaboration,and Exploration
7
作者 Kai ZHOU Bin CHEN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4期4-7,共4页
As an extension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landscape justice emphasizes achieving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planning and design in both buil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s,allowing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to enjoy and share la... As an extension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landscape justice emphasizes achieving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planning and design in both buil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s,allowing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to enjoy and share landscape resources and benefits more equally.By endowing landscape design with a“just”orientation,landscape justice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spati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while promotes the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Landscape justice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showing great variability in spatio-temporal scales,site dimensions and attributes,and social groups and scenarios,the research of which urgently requires in-depth dialogues,sincere collaborations,and active explorations among multiple disciplines.We call for enriching the connotation of landscape justice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and addressing practical issues,to provide innovative spatial propositions and paths for creating sustainable urban environments and landsca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cape Justi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landscape resource Distribution Ecosystem Services Public Participation Local culture
原文传递
长征红色文化景观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8
作者 梁光杰 李豫华 梅瑞聪 《城市建筑》 2024年第8期136-139,共4页
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背景下,长征红色文化景观资源是红色文化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促进其资源更快更好地发展,构建长征红色文化景观资源评价体系。本研究在长征红色文化景观资源发展的基础上,从资源的本体价值、资源外部条件及自... 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背景下,长征红色文化景观资源是红色文化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促进其资源更快更好地发展,构建长征红色文化景观资源评价体系。本研究在长征红色文化景观资源发展的基础上,从资源的本体价值、资源外部条件及自然环境条件三个维度构建长征红色文化景观资源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指标进行评价赋值。结果表明,影响长征红色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资源本体价值中的革命历史地位、革命教育价值、革命的影响程度、资源的完整性等,以期为长征红色文化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最后依据长征红色文化景观资源现状提出长征红色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征 红色文化景观资源 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风景名胜资源的刑法保护路径:一个三阶的分析框架
9
作者 商玉玺 刘三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220,共9页
最高人民法院第147号指导性案例开辟了以《刑法》第324条第2款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先河,其意义不仅在于裁判思路上的创新,更在于对风景名胜资源刑法保护的再次确认。为了进一步厘定第147号指导性案例审判思维,化解故... 最高人民法院第147号指导性案例开辟了以《刑法》第324条第2款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先河,其意义不仅在于裁判思路上的创新,更在于对风景名胜资源刑法保护的再次确认。为了进一步厘定第147号指导性案例审判思维,化解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在司法认定中的难题,明晰生态环境领域权力和权利、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的边界,采取“对象—行为—法益”的三阶分析框架,构建风景名胜资源的刑法保护路径。在指涉对象的界定层面,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中“风景名胜”资源指涉的是生态景观而非生态景区,以维护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与风景名胜区之间刑法保护的协调性。在“损毁”行为的认定层面,采取“嵌套规制论”的适用理念,以风景名胜资源的“毁坏”为主要标准,以“价值减损”为补充,明确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边界,避免刑事认定的过分严厉。在法益价值重述层面,采取“1+X”模式归纳风景名胜资源的法益价值特征:其中“1”指代风景名胜资源的基础的、原始的生态法益特征,“X”指代风景名胜资源作为自然、人文遗产所蕴含的文物法益属性,其下又分为生物法益价值、启智法益价值、审美法益价值与经济法益价值。不同的法益价值类型对“严重损毁”的刑事认定有不同意义。具体而言,风景名胜资源的生态法益、生物法益、启智法益(科学研究价值)遭受“毁灭”,启智法益(科普价值)、审美法益受到“价值减损”,是刑法启动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条件;风景名胜资源的经济法益不影响刑事违法性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名胜资源 刑事保护 生态景观说 文物法益 生态法益
下载PDF
不同人群需求下城市文化感知体系构建——以晋城总体城市设计为例
10
作者 何艳珊 《中外建筑》 2024年第9期56-61,共6页
城市文化是城市特色的重要要素之一,城市文化感知构建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如何充分依托现有文化资源,形成兼具影响力、丰富性以及在地化的城市文化感知空间,是城市文化感知体系构建的核心环节。以晋城总体城市设计为例,依据不同... 城市文化是城市特色的重要要素之一,城市文化感知构建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如何充分依托现有文化资源,形成兼具影响力、丰富性以及在地化的城市文化感知空间,是城市文化感知体系构建的核心环节。以晋城总体城市设计为例,依据不同人群在城市停留的时间差异,为游客人群构建城景融合区,集中展示文化精华;为旅居人群构建主题文化体验路径,系统展示文化特色;为本地居民激活生产与生活空间,凝聚城市记忆。从人群需求角度构建一套城市文化感知体系,从而提升城市文化感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资源 文化感知 城景融合 文化体验路径 乡愁空间
下载PDF
北京朝阜路区域空间资源梳理与现状分析
11
作者 王雯 《城市建筑空间》 2024年第1期51-54,共4页
作为贯穿北京城的历史文化大道,朝阜路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其历史景观保护不断面临新建项目的挑战。从自然基底到古城格局,从古代建筑到近现代建筑,从历史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如今活态衍生中的新文化创造,由基底到表面... 作为贯穿北京城的历史文化大道,朝阜路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其历史景观保护不断面临新建项目的挑战。从自然基底到古城格局,从古代建筑到近现代建筑,从历史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如今活态衍生中的新文化创造,由基底到表面,从物质到精神,由静态稳定到动态活跃,横向剖解朝阜路沿线各类文化资源。在资源梳理基础上,对朝阜路沿线区域价值受威胁情况进行分析,为朝阜路的保护与活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遗产保护 历史景观 文化资源 保护利用
下载PDF
以红色文化为特征的行政院校景观设计研究
12
作者 谢世丁 《福建建筑》 2024年第10期1-9,共9页
结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各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以文化景观理论为基础,综合环境保护和生态优先等政策影响因素,以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新校区景观设计为个案,探究党校内环境景观设计在空间与人之间的红色精神传递。通过项... 结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各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以文化景观理论为基础,综合环境保护和生态优先等政策影响因素,以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新校区景观设计为个案,探究党校内环境景观设计在空间与人之间的红色精神传递。通过项目再现的方式,以项目选址、设计与项目实施的落地为主;并以建党、建国至实现“中国梦”的整个历史过程为线索,于景观设计中结合校训、党校精神、党的重大历史事件、校内红色建筑等党校独特红色资源,及其他景观资源,通过以生态优先为首要的目标,整合、利用景观资源和历史遗迹,通过现代先进技术和设计手法,重新打造具有时代特色和以红色教育为一体的党校自然景观体系,为今后类似设计项目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设计 红色文化 生态优先 古迹保护 资源整合
下载PDF
浅谈观赏桃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13
作者 王峰 黄慧敏 +1 位作者 吴金龙 王玲玲 《落叶果树》 2024年第4期42-45,共4页
观赏桃具有美化环境、传承文化、保护生态等功能。观赏桃品种多,园林景观建设中应用广。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观赏桃的种植、养护、景观构建方式朝着更加生态、智能、美观和文化的方向发展。分... 观赏桃具有美化环境、传承文化、保护生态等功能。观赏桃品种多,园林景观建设中应用广。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观赏桃的种植、养护、景观构建方式朝着更加生态、智能、美观和文化的方向发展。分析总结了目前园林中常用的观赏桃类型与品种、景观构建形式及效果,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为观赏桃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赏桃 品种资源 智慧园林 文化景观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景观叙事理论下大岞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策略
14
作者 李丹 《莆田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9-56,共8页
以景观叙事理论为依据,从景观营造角度出发,结合叙事经验、叙事场景和主题、记忆景观、可诠释景观等9种不同的景观叙事类型,对大岞村的资源要素进行整合,编排空间叙事文本,致力打造以景观为载体,以大岞村的历史文化、民俗特色和人文精... 以景观叙事理论为依据,从景观营造角度出发,结合叙事经验、叙事场景和主题、记忆景观、可诠释景观等9种不同的景观叙事类型,对大岞村的资源要素进行整合,编排空间叙事文本,致力打造以景观为载体,以大岞村的历史文化、民俗特色和人文精神为内容的公共文化空间,构建清晰、连贯的叙事线索,提升大岞村景观的叙事性和可读性,丰富景观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叙事理论 大岞村 叙事类型 资源要素 公共文化空间
下载PDF
牡丹的种质资源与牡丹专类园建设 被引量:16
15
作者 马燕 刘龙昌 臧德奎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4-57,共4页
牡丹特产于中国,共有8种3亚种,观赏品种丰富,是我国10大传统名花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象征着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牡丹专类园是栽培观赏的主要形式,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经两宋至明清一直保留下来并在近现代获得了新的发展。... 牡丹特产于中国,共有8种3亚种,观赏品种丰富,是我国10大传统名花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象征着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牡丹专类园是栽培观赏的主要形式,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经两宋至明清一直保留下来并在近现代获得了新的发展。介绍了牡丹的种质资源概况和文化意蕴,从专类园选址、品种选择和景观营造等方面,探讨了牡丹专类园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牡丹 种质资源 文化意蕴 专类园 景观营造
下载PDF
论柳树家族及其在园林绿化上的应用 被引量:13
16
作者 唐桂梅 姜卫兵 翁忙玲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3期318-323,共6页
柳树资源丰富,适应性广,观赏价值较高,耐水湿,在中国城乡绿化中具有悠久的利用历史。它不仅在农业、园林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中国古代还形成了独特的“柳文化”。笔者依据相关文献,概述了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柳树家族种类的生物... 柳树资源丰富,适应性广,观赏价值较高,耐水湿,在中国城乡绿化中具有悠久的利用历史。它不仅在农业、园林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中国古代还形成了独特的“柳文化”。笔者依据相关文献,概述了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柳树家族种类的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及主要观赏特性,总结了柳树的文化内涵,阐述了柳树的综合价值以及园林绿化应用形式,指出了柳树树种资源在园林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树 资源 文化内涵 价值 园林应用
下载PDF
城市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城市线性文化景观的解析与保护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肖洪未 李和平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9-102,共4页
基于整体保护视野,将文化资源空间意义上的"点"延伸到"线"层面,尝试从城市层面提出城市线性文化景观的概念。在相关概念解析基础上,从定义、构成条件、分类方面对城市线性文化景观进行解析。通过与文化线路的概念... 基于整体保护视野,将文化资源空间意义上的"点"延伸到"线"层面,尝试从城市层面提出城市线性文化景观的概念。在相关概念解析基础上,从定义、构成条件、分类方面对城市线性文化景观进行解析。通过与文化线路的概念进行比较,进一步厘清其内涵。最后,以重庆渝中半岛山城步道线性文化景观为例,从"演进规律-生成环境-构成要素-生活需求-线性交通-城市功能"方面提出保护与建构城市线性文化景观的一般方法,以期拓展文化景观的外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资源 整体保护 城市线性文化景观
下载PDF
论景观非生态功能的含义及评价技术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职优 朱志超 罗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90-194,共5页
随着对现代环境问题之综合性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入,景观规划理论及评价技术研究在国际上渐成热点。在我国,相对于景观生态功能,景观非生态功能的研究,尤其是其评价技术的研究刚刚起步,景观非生态功能对于文化传承及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建... 随着对现代环境问题之综合性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入,景观规划理论及评价技术研究在国际上渐成热点。在我国,相对于景观生态功能,景观非生态功能的研究,尤其是其评价技术的研究刚刚起步,景观非生态功能对于文化传承及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意义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由景观非生态功能的含义出发,探讨其在自然与环境保护政策中所应具有的地位,以及保护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总结回顾国内外景观非生态功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景观非生态功能评价技术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文章最后,总结性描述了一个最新的景观非生态功能评价理论模型研究成果,讨论并提出我国景观非生态功能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非生态功能 自然人文资源 景观美学 评价技术
下载PDF
建立文化景观遗产管理预警制度的战略思考 被引量:8
19
作者 严国泰 赵书彬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14,共3页
文化景观是人类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但在利用的过程中,却面临着破坏性建设与管理等问题。针对文化景观所面临的假文化现象和外来文化浸入问题,提出建立文化景观遗产管理预警制度,在构建文化景观遗产利用的准入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技术... 文化景观是人类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但在利用的过程中,却面临着破坏性建设与管理等问题。针对文化景观所面临的假文化现象和外来文化浸入问题,提出建立文化景观遗产管理预警制度,在构建文化景观遗产利用的准入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技术预警系统,解决遗产资源开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反馈机制系统,适时地布控与纠正遗产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差错;通过管理预警系统的全程跟踪,确保遗产可持续发展,以期从制度上保证文化景观在发展利用的过程中免受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景观 遗产资源 保护利用 准入制度 预警管理
下载PDF
中国古代蜀葵文化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振林 戴思兰 王爽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5-78,共4页
蜀葵(Althaea rosea)是我国一种重要的传统花卉,在历代开发利用蜀葵的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蜀葵文化,成为我国传统花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有文献,从名称、形态、习性、应用、精神内涵等方面,对我国古代蜀葵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蜀葵(Althaea rosea)是我国一种重要的传统花卉,在历代开发利用蜀葵的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蜀葵文化,成为我国传统花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有文献,从名称、形态、习性、应用、精神内涵等方面,对我国古代蜀葵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倡导在园林中充分利用传统花卉,弘扬传统花卉文化,体现园林的民族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蜀葵 花卉文化 传统花卉资源 民族特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