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4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hilosophy of He(和):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chnology and Culture
1
作者 HUA Jueming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年第1期1-34,共34页
Pre-modern Chinese crafts,such as iron smelting,cookery,medicine,and the production of vehicles,bows,and arrows indicat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iew of technology as being organic,holistic,and comprehensive.This view... Pre-modern Chinese crafts,such as iron smelting,cookery,medicine,and the production of vehicles,bows,and arrows indicat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iew of technology as being organic,holistic,and comprehensive.This view of technology is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he(和)and employs the means and methods of he,thus achieving the purport of he.In Chinese,the character he(和)possesses positive connotations.It originated from the meaning of"to season;to add flavoring to"(调和)and that of flavors being"perfectly harmonious"(和美).From this sensory experience,he gradually extended to the abstract levels of materiality,humanity,sociality,"order"(wei位),and "power,situation,force"(shi势).Finally,he was elevated to the supreme level of"qi of great harmony"(taihe zhi qi太和之气),which is comparable to the concept of dao(道).The philosophy of he has exerted wide impact on such areas as technology,art,national character,cultural psychology,and behavior patterns,and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China's inherent culture.The paradoxes and deviations of he hold their own profound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that merit further exploration.As humanity confronts significant challenges,such as how we can coexist with others,with technology,and with nature,the ancient Eastern wisdom embodied in he continues to possess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ilosophy of he(和) technology CULTURE
下载PDF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ern Anhui Third Front Industrial 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 Context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被引量:1
2
作者 SHI Chuan ZHAO Xi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22年第2期107-111,116,共6页
The third front industrial cultural landscape has the dual attributes of “industry” and “nature”.The spe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mountainous environment make it a distinctive industrial cultural landscape.Ta... The third front industrial cultural landscape has the dual attributes of “industry” and “nature”.The spe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mountainous environment make it a distinctive industrial cultural landscape.Taking the third front industrial cultural landscape of southern Anhui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uses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to study this industrial cultural landscape with “modernity” characteristics,so as to make its “culture” return to the industrial cultural system and rethink,rather than the previous interpre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relics”.Then,under the framework of natural system,technological system and cultural system,the deep-seated cultural philosoph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ird front industrial cultural landscape are explained from the technological nature of the three line industrial cultural landsca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The third front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Industrial heritage Cultural landscape Small third line
下载PDF
Reflections on the Fragmentation Thin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3
作者 Han Liang Hanji Li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8年第7期315-321,共7页
“Fragmentation thinking”means the thinking process in which people use fragmented time,access to fragmented information,make fragmented judgment and reasoning,which will lead to fragmented decision-making.It is a so... “Fragmentation thinking”means the thinking process in which people use fragmented time,access to fragmented information,make fragmented judgment and reasoning,which will lead to fragmented decision-making.It is a social result brought about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information technology factors,social factors,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all contribute to“Fragmentation thinking,”and the“Fragmentation thinking”will play a role in dispelling the integrity of thinking,collectivism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Fragmentation thinking,”we must rationally review the func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avoid over-relia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d consciously integrate“Fragmentation thinking”through the education and media to constantly train people’s integral thinking 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GMENTATION THINKING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INTEGRAL THINKING
下载PDF
Significance of modem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4
作者 Chunyu 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4年第9期113-115,共3页
The methodolo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 theory concerning gener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search methods, and its essence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understanding and thinking. Through the study of science a... The methodolo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 theory concerning gener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search methods, and its essence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understanding and thinking. Through the stud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thodologies and approaches on the general proces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one can grasp the mainstream of modern scientific thinking pattern and means, helping to solve the general regular problem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Starting from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int of view,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impact of modern scientific progress had on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from different ang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hilosophy ANTHROPOLOGY
下载PDF
论技术马克思主义
5
作者 李三虎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0-41,共12页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讨论技术问题,是技术哲学的一个重要学术方向。推动技术马克思主义研究,就是把它建构为一种技术哲学传统或方法。虽然当代西方技术哲学把马克思视为第一代技术哲学家,但实际上各种学派或观点为经典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讨论技术问题,是技术哲学的一个重要学术方向。推动技术马克思主义研究,就是把它建构为一种技术哲学传统或方法。虽然当代西方技术哲学把马克思视为第一代技术哲学家,但实际上各种学派或观点为经典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万花筒式的思想定位。从历史唯物主义来说,对技术问题的哲学反思不外乎技术作用的确定性和技术的社会关系这两条路线。经典马克思主义在第一条路线上接近于在长期历史中强调技术的优先性,在第二条路线上对技术资本主义给予批判并展望技术积累对共产主义的历史意义。在当代西方技术哲学语境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哲学把这两条路线分别展示为分析的技术哲学和批判的技术哲学,倾向于一种内在于资本主义的技术政治哲学话语建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现实的社会主义中将这两种路线统一起来,进行一种技术社会主义的实践-理论建构:以技术作用的确定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设置现代化议题,以技术的社会关系为实现这种现代化议题提供推动力,以便逐步走向一种自治的技术社会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哲学 技术马克思主义 技术社会主义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过程装备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6
作者 李宏燕 丁文捷 《高教学刊》 2024年第26期140-143,共4页
随着过程工业向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和安全化的转型升级,行业、产业变化快及职业要求高与学生起点低的矛盾日益显著。为此,课程团队围绕新工科建设理念,根据课程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建设要求,以“理论实、实践强、技术新、工程... 随着过程工业向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和安全化的转型升级,行业、产业变化快及职业要求高与学生起点低的矛盾日益显著。为此,课程团队围绕新工科建设理念,根据课程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建设要求,以“理论实、实践强、技术新、工程用”等能力产出为培养目标,通过重构教学内容,打造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先导性、拓展性学习资源,搭建六阶递进式教学模式;借助项目驱动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与学习兴趣,以智慧教学工具全方位动态监控并指导学生学习过程,助力提升学生的课程目标达成体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装备控制技术 教学改革 课程评价 教学理念 教学资源
下载PDF
技术哲学视域中体育学方法论的形态表征、内在逻辑与发展启示
7
作者 郑旗 王俊辉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96,共8页
体育学方法论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丰富与发展,如何提升伴生成长于科技的体育学研究方法使用水平,既是关乎体育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性问题,更是哲学问题。研究发现,(1)技术哲学所承载的认识论功能、解释性工具价值以及方法论意义,对于进... 体育学方法论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丰富与发展,如何提升伴生成长于科技的体育学研究方法使用水平,既是关乎体育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性问题,更是哲学问题。研究发现,(1)技术哲学所承载的认识论功能、解释性工具价值以及方法论意义,对于进一步认识与深化体育学方法论具有重要的价值;体育学方法论随着技术进步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并逐渐形成了以技术为中介环节,实现主体与客体、认知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关系特征。(2)从技术哲学的理论体系来看,体育学方法论呈现出显性机械体形态的哲学表征,即强调体育学方法论的规范性和流程性,追求精确、高效和稳定;同时,体育学方法论还具有隐性生物体形态的哲学属性,即关注体育学方法论的生命力和可成长性,强调其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和使用环境中持续完善、走向成熟的能力。(3)体育学方法论的内在发展逻辑可归纳为由描述走向经验、由经验走向建构、由外在走向内在3个阶段,基于经验、顺应规律和追求融合分别是其3个阶段的核心要义。鉴于此,体育学方法论有必要从技术哲学中汲取养分,发掘体育学方法论的哲学本质、坚持经验性与规范性的基本手段、更新体育学研究的方法工具,进而推动体育学方法论走向新的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 技术哲学 体育学方法论 形态表征 内在逻辑
下载PDF
制造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微观机制考察——河钢集团案例
8
作者 梁泳梅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8-34,共7页
以河钢集团为例,通过对企业具体实践的详细考察,总结企业推动科技创新的微观机制,可以为有效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在钢铁行业供求失衡矛盾凸显的形势下,河钢集团逐步压减传统钢铁产品... 以河钢集团为例,通过对企业具体实践的详细考察,总结企业推动科技创新的微观机制,可以为有效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在钢铁行业供求失衡矛盾凸显的形势下,河钢集团逐步压减传统钢铁产品产能,培育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竞争优势,主动寻求经营理念变革、管理模式创新、产品结构转型与生产技术升级,走出一条钢铁企业的创新发展道路。基于河钢集团的案例考察可以发现,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企业而言,科技创新既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支持政策,也不能仅是局限于产品与技术创新,而是需要从经营理念到管理模式,再到产品与技术,进行全方位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钢集团 经营理念变革 管理模式创新 产品结构转型 生产技术升级
下载PDF
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框架与运用示例--基于教育哲学和程序化扎根理论
9
作者 徐显龙 党渤斐 毕长春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21,共8页
基础理论研究是任何学科发展的命脉是学科之基。然而,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当前主流教育实证研究范式下,我国教育技术学对本土化的基础理论研究的关注度还远不够。基础理论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的根本,建构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体系尤... 基础理论研究是任何学科发展的命脉是学科之基。然而,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当前主流教育实证研究范式下,我国教育技术学对本土化的基础理论研究的关注度还远不够。基础理论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的根本,建构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体系尤为重要。当前,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很大原因是缺少方法论指导。基于此,文章从方法论的层面探讨如何开展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框架,首先,从教育哲学视角对基础理论体系分类;其次,基于教育哲学的运思方式和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建构基础理论的研究范畴;最后,举例说明如何利用该框架开展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以期为我国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尽绵薄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 研究框架 教育哲学 程序化扎根理论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10
作者 李书红 陈桂芸 陈野 《中国轻工教育》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针对食品工艺复杂问题与学科思维单一之间的矛盾、跨学科知识组合与深度融合及灵活运用之间的矛盾、认知层面责任担当与实践层面行动不力之间的矛盾,课程团队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立了“食艺世界,思想舞台”的教学理念,开展了“... 针对食品工艺复杂问题与学科思维单一之间的矛盾、跨学科知识组合与深度融合及灵活运用之间的矛盾、认知层面责任担当与实践层面行动不力之间的矛盾,课程团队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立了“食艺世界,思想舞台”的教学理念,开展了“核心概念重构,核心任务引领,学—研—创—探—践—悟”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构建了“赋情、赋律、塑形”两赋一塑的思政育人模式,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环境,融合产学情境,引入前沿科技,实施“三课”渐进,提升育人实效,旨在打造高质量的食品工艺学课堂,培养“新工科”背景下的新型食品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工艺学 教学模式 创新与实践 教学理念
下载PDF
“任务链+研学支架”教学模式的建构——新工科视角下“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教学改革
11
作者 江振蓝 秦艳芳 +1 位作者 林木生 陈思明 《闽江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1-108,共8页
目前,传统教学在内容的系统性、认知活动高阶性、价值引领实效性、促学效果等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为此,“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基于新工科教学理念,以遥感技术的综合应用情境重构课程体系,开启“任务链+研学支架”教学模式,加强... 目前,传统教学在内容的系统性、认知活动高阶性、价值引领实效性、促学效果等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为此,“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基于新工科教学理念,以遥感技术的综合应用情境重构课程体系,开启“任务链+研学支架”教学模式,加强培养学生遥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遥感技术服务社会需求为育人路径。新模式的构建,实现了应用与研学互动、研学与研教并举、育人与育才同构的效果,对同类型新工科课程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 “任务链+研学支架”教学模式 遥感技术 “新工科”教育理念
下载PDF
《催化反应工程》课程思政元素解析及教学探索
12
作者 赵鹬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2期237-238,共2页
《催化反应工程》是化工类研究生的一门选修课,其主要涉及催化反应网络、催化剂失活动力学、催化反应器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专业理论较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形势下,充分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 《催化反应工程》是化工类研究生的一门选修课,其主要涉及催化反应网络、催化剂失活动力学、催化反应器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专业理论较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形势下,充分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对于实现同步育才育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思想认识及做人做事方面的教育、增强爱国心民族自豪感及政治意识等方面的教育、科技哲学思想的教育等三个方面进行本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并以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说明,使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的同时完成思想上的提升,实现育人育才双重目的。本文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为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可提供一定的有益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催化反应工程 德育建设 政治大局观 科技哲学
下载PDF
智能制造人机协同技术哲学知识论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瞿浩翔 徐江 孙守迁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5-238,共14页
智能制造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系统工程,也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环节,深入推进智能制造需要坚持思想创新,从哲学根源出发制定科学发展战略。本文采用现象学还原论和本体论的透视方法,从技术哲学视角出发,集... 智能制造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系统工程,也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环节,深入推进智能制造需要坚持思想创新,从哲学根源出发制定科学发展战略。本文采用现象学还原论和本体论的透视方法,从技术哲学视角出发,集成系统辩证逻辑推理,识别智能制造人机协同技术“难问题”,基于科学知识论的立场洞察相应哲学本质。研究发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普遍存在于制造技术活动中,而长期以来的技术发展忽略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对人类主体存在不合理的“理性人”假设,忽视了其在制造系统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为此,通过本体技术反思,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知联网、身联网”的笛卡尔式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路径,进而建立了基于“行为导向、指示表征、具身嵌入”的海德格尔式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由此溯源推因,构建了面向“难问题”消解的“数据驱动、功能表征、具身融合”三阶段递进发展的人机协同知识范式。为了高效推动新一代智能制造发展,可构建知识工程分类评估体系,应用理论认知模型来推动技术难题解决并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建立多侧应用型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以强化知识流通与整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制造 人机协同技术 技术哲学 知识论 知识范式
下载PDF
“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导向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探微
14
作者 卢宁 《成才之路》 2024年第26期137-140,共4页
信息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改革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向精细化方向发展,推动思政教育向精准化方向革新,促使学生管理工作形成新的生态结构,实现智能化、智慧化。为此,高职院校应树立“大数据赋能”意识,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 信息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改革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向精细化方向发展,推动思政教育向精准化方向革新,促使学生管理工作形成新的生态结构,实现智能化、智慧化。为此,高职院校应树立“大数据赋能”意识,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落实“精准思政”建设,以学生管理工作为落脚点,以学生成长规律为中心,以大数据分析融合为关键,推动教育理念转变、数据平台建设、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可持续发展协同,实现“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导向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新生态建设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技术 精准思政 学生管理 教育理念 数据平台 交叉 机制
下载PDF
从异化到人化:体育空间中科技介入的哲学思考
15
作者 史景龙 罗小兵 鲁长芬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8-144,共7页
新兴科技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体育空间的高质量发展,但科技的深度介入也使体育空间面临一些风险或挑战。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科技介入视角审视体育空间的演进,并在探究科技异化与科技人化的辩证关系基础上对体育空间中... 新兴科技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体育空间的高质量发展,但科技的深度介入也使体育空间面临一些风险或挑战。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科技介入视角审视体育空间的演进,并在探究科技异化与科技人化的辩证关系基础上对体育空间中的异化现象及其消解进路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认为:科技异化在体育空间中主要体现为人的主体性地位被客体性符号异化、体育场景的差异化被同质化异化、体育空间的生态价值被工具价值异化。据此提出科技人化理念下体育空间的发展理路:提升个性化服务与人文关怀,关注个体的体育健康促进;增强沉浸体验与社群互联,构建多元互动的体育场景;推动生态融合与健康传播,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体育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异化 科技人化 体育哲学 体育空间 体育科技
下载PDF
论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现实功能及其发展路径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瑜聪 刘华初 《晋阳学刊》 2024年第2期65-70,共6页
新质生产力是通过科技创新率先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形成的,以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为价值指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是符合新发展理念... 新质生产力是通过科技创新率先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形成的,以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为价值指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创新 新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 科技体制改革
下载PDF
智能时代教师教育变革所面临的问题及其纾解——基于斯蒂格勒技术哲学视角的审思
17
作者 原左晔 何菊玲 《现代远距离教育》 CSSCI 2024年第5期87-96,共10页
“人与技术”的问题是智能时代教师教育变革需要直面的核心问题。在斯蒂格勒技术哲学语境下,技术是人类历史性存在的本质性构成,其药理学的性质在凸显教育对人类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层面意义的同时也引发了教育的异化问题,教师教育之于教... “人与技术”的问题是智能时代教师教育变革需要直面的核心问题。在斯蒂格勒技术哲学语境下,技术是人类历史性存在的本质性构成,其药理学的性质在凸显教育对人类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层面意义的同时也引发了教育的异化问题,教师教育之于教育的超前意蕴使得其变革成为必需。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教育的变革面临着智能技术排斥于思维对象之外导致教师教育价值追求迷惘、技术存在物的智慧进化引发教师教育存在的重新定义、光速在场的脱境虚拟构建致使教师真实生活世界的消融、人类世的熵化与知识的丧失侵蚀教师教育范式的根基等问题。为此,智能时代的教师教育变革需要重新审视技术的本质内涵,持守教师教育“属人”的人文性追求;直面技术存在物智慧进化的可能,加强面向未来的高质量教师供给;警惕虚拟世界所制造的虚假真实感,重申教师具身认知的生命意义;重建教师教育知识的普遍信任,构建交往理性教师教育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时代 教师教育 斯蒂格勒 数字技术 技术哲学
下载PDF
组织范式变革: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沅傧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5-292,共8页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和“新文科”建设大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作为先进技术与人文社科知识交叉融合的“交换机”,成为各高校追求科研组织模式变革、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点。相较于传统社科研究机构,社科实验室...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和“新文科”建设大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作为先进技术与人文社科知识交叉融合的“交换机”,成为各高校追求科研组织模式变革、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点。相较于传统社科研究机构,社科实验室从诞生起就被赋予服务科学决策、推动学科建设、促进学术创新、汇聚研究数据、培育先进人才等功能定位。在研究需求方面,社科实验室存在专业型、平台型和综合型三种组织模式;在组织框架和资源构成方面,社科实验室具备研究目标、研究基础、组织管理、研究支撑和成果输出等五大核心要素。结合社科实验室的核心要素,该文初步构建了一套实验室评价要素体系,以期对高校建设高水平社科重点实验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社科实验室 交叉融合 实验技术
下载PDF
智能技术对职业教育的遮蔽与解蔽——基于技术哲学的视角
19
作者 李朦 韦妙 《职业教育研究》 2024年第6期71-76,共6页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理论阐述了智能技术在解蔽本质下的双重面目:“促逼”和“产出”。在“促逼”的本质下,智能技术会造成职业教育的遮蔽,导致育人核心的异化、教育主体的隐匿及教学实训场域的消弭等,敲响职业教育智慧化发展的警钟;而...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理论阐述了智能技术在解蔽本质下的双重面目:“促逼”和“产出”。在“促逼”的本质下,智能技术会造成职业教育的遮蔽,导致育人核心的异化、教育主体的隐匿及教学实训场域的消弭等,敲响职业教育智慧化发展的警钟;而在“产出”的本质下,智能技术则能够解蔽出职业教育的智造实训模式、智能教学形态和智慧工作场景等智慧样态,提升职业教育的智慧育人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哲学 职业教育 智能技术 海德格尔
下载PDF
大语言模型的真实与虚拟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超锐 《天府新论》 CSSCI 2024年第5期55-66,158,159,共14页
本论文旨在厘清当今商业化的大语言模型带来的真实与虚拟混淆现象。首先,从技术内部视角出发,沿着人工智能发展史溯源,明晰德雷福斯与明斯基等人的分歧。其次,从数学尤其是计算科学中的随机性问题入手,探讨在早期人工智能流派逐渐式微后... 本论文旨在厘清当今商业化的大语言模型带来的真实与虚拟混淆现象。首先,从技术内部视角出发,沿着人工智能发展史溯源,明晰德雷福斯与明斯基等人的分歧。其次,从数学尤其是计算科学中的随机性问题入手,探讨在早期人工智能流派逐渐式微后,辛顿等人的人工神经网络改良工作如何让行业重整旗鼓,同时又如何埋下了掩藏真相的隐患。再次,结合鲍德里亚对海湾战争的大众媒介批判和基特勒的软件批判,论述美国意识形态如何通过拟像构建共识,以及这种基于虚拟的权力结构在人工智能时代又是如何进一步加固自身的。而在拟像世界愈发根深蒂固、物质世界逐渐沦为幻象的今日,依然可以从媒介技术层面即编程语言史中找到一种突破虚拟交互界面的可能性,并发现从面向机器编程到面向过程与面向对象编程逻辑变化中暗含着的主体性变迁和用户层面的可操作性。最后,呼吁在人工智能的超现实未来到来之前,对当前的共识进行反思和重塑,以期使科技环境更加透明和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 媒介理论 技术哲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