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5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a patient with oculomotor palsy caused by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compression: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1
作者 Jian Zhang Zheng-Jun Wei +2 位作者 Hang Wang Yan-Bing Yu Hong-Tao Su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2年第20期7138-7146,共9页
BACKGROUND Aneurysm compression,diabetes,an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re well-known causative factors of oculomotor nerve palsy(ONP),while cases of ONP induced by neurovascular conflicts have rarely been reported in th... BACKGROUND Aneurysm compression,diabetes,an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re well-known causative factors of oculomotor nerve palsy(ONP),while cases of ONP induced by neurovascular conflicts have rarely been reported in the medical community.Here,we report a typical case of ONP caused by right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compression to increase neurosurgeons’awareness of the disease and reduce misdiagnosis and recurrence.CASE SUMMARY A 54-year-old man without a known medical history presented with right ONP for the past 5 years.The patient presented to the hospital with right ptosis,diplopia,anisocoria(rt 5 mm,lt 2.5 mm),loss of duction in all directions,abduction,and light impaired pupillary reflexes.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venography examinations showed no phlebangioma,aneurysm,or intracranial lesion.After conducting oral glucose tolerance and prostigmin tests,diabetes and myasthenia gravis were excluded.Cranial ner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howed that the right PCA loop was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cisternal segment of the right oculomotor nerve(ON).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of the culprit vessel from the ON through a right subtemporal craniotomy was carried out,and the ONP symptoms were significantly relieved after 3 mo.CONCLUSION Vascular compression of the ON is a rare pathogeny of ONP that may be refractory to drug therapy and ophthalmic strabismus surgery.MVD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ONP induced by 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Oculomotor nerve palsy Oculomotor ner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Neurovascular conflict Case report
下载PDF
"Cave-in"technique: 360° circumferential decompression for thoracic spinal stenosis with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2
作者 刘晓光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1年第2期99-100,共2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urgical techniqueand efficiency of the "Cave-in" 360° circumferential decompression for thoracic spinal stenosis(TSS)with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urgical techniqueand efficiency of the "Cave-in" 360° circumferential decompression for thoracic spinal stenosis(TSS)with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Methods From October 2005 t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LL Cave-in"technique circumferential decompression for thoracic spinal stenosis with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下载PDF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in Posterior Fossa Ischemic Stroke
3
作者 Luciano Santana-Cabrera Guillermo Pérez-Acosta +2 位作者 Cristina Rodríguez-Escot Rosa Lorenzo-Torrent Manuel Sánchez-Palacio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2年第4期302-303,共2页
Ischemic damage produced in the posterior cerebral territory causes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urgently must be considered if the patient need a surgical attitude. Surgical decompression by suboccipital craniectomy sea... Ischemic damage produced in the posterior cerebral territory causes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urgently must be considered if the patient need a surgical attitude. Surgical decompression by suboccipital craniectomy seams to be effective to treat secondary edema due to cerebellar damage or in posterior fossa, when medical treatment is not able to control side effects. We report a clinical case of a patient with a subacute ischemic infarction in the vertebro-basilar territory, with perilesional edema, and a posterior fossa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DC) was carried o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posterior Fossa Suboccipital CRANIECTOMY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下载PDF
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1 in Adults Managed by Surgical Decompression: New Prospective
4
作者 Amr Abdelmonam Mostafa Elkatatny Mohamed H. Aly 《Open Journal of Modern Neurosurgery》 2020年第3期382-391,共10页
<strong>Aim of the work:</strong> This study aims to assess the value of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ymptoms & signs of patients with 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1 and radiological ... <strong>Aim of the work:</strong> This study aims to assess the value of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ymptoms & signs of patients with 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1 and radiological follow up in adults.<strong> Patients and methods: </strong>This study included 30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I who were indicated for surgery at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Data were collected prospectively from the involved patients who were evaluated preoperatively and underwent evaluation by CT scanning of the brain & skull and MRI imaging of the brain and spine. CT and MRI were done as the routine follow up investigations for all patients. We operated through midline suboccipital craniectomy, durotomy in y shaped manner, shrinkage of cerebellar tonsils by bipolar electrocautery, duroplasty by fascia lata graft, watertight closure. <strong>Results: </strong>The assessment from E. J. N. S. (Egyptian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vol. 24 no. 2 June 2009 used for evaluating the patients clinically. 18 patients reported good outcome, 6 fair, 6 poor. We evaluated the size of the syrinx if present preoperative in follow up. 15 (50%) patients showed marked reduction (more than or equal to 60%) in size of syrinx, 3 (10%) mild reduction (less than or equal to 30%) in size and 12 (40%) with no change. <strong>Conclusion:</strong> The Chiari type 1 malformation constitutes a controllable malformation with good outcomes. With current microsurgical techniques, the results of the bony decompression and duroplasty became excellent. Before undergoing surgical treatment for CM-I, symptomatic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should be given clear information about the success of treatment and potential co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1 HYDROCEPHALUS posterior Fossa decompression Duroplasty Water Tight Closure Fascia Lata
下载PDF
有限元模拟单通道分体内镜下双侧腰椎管减压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景贺 窦永峰 +4 位作者 许世东 邢建强 刘栋 田霖 戴国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49-1854,共6页
背景:单通道分体内镜技术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手术作为后侧入路脊柱内镜下治疗椎管狭窄症的前沿技术,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对术中切除范围的研究少有报道,且目前鲜有生物力学以及有限元分析的相关研究报道。目的: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 背景:单通道分体内镜技术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手术作为后侧入路脊柱内镜下治疗椎管狭窄症的前沿技术,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对术中切除范围的研究少有报道,且目前鲜有生物力学以及有限元分析的相关研究报道。目的: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评估单通道分体内镜下双侧腰椎管减压对腰椎活动度和椎间盘内压力的影响,为临床手术提供建议,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9名健康志愿者CT图像重建完整的L3-L5椎体模型,作为术前模型M1,对L4-L5进行模拟手术切除,分别切除双侧关节突关节1/4,1/3,1/2,获得模型M2、M3、M4。在前屈、后伸、左右弯曲、左右旋转6个不同方向比较4个模型的关节活动度和纤维环应力(Von Mises)最大值。结果与结论:①此研究建立的L3-L5有限元模型具有较好的仿真性和可靠性,在6个活动状态下关节活动度处于以往实体研究的区间范围内;②与M1模型比较,M2、M3、M4模型L4-L5腰椎活动度在前倾、左右弯曲、左右旋转载荷下随着切除范围增大而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后伸载荷下,M1与M2的腰椎活动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M1与M3、M4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L3-L4腰椎活动度随着双侧关节突关节切除范围增大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M1与M2的L4-L5腰椎Von Mises最大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M1与M3、M4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L4-L5腰椎VonMises最大值随着双侧关节突关节切除范围增大而增大,切除1/3以上尤为明显;⑤L3-L4腰椎Von Mises最大值在前倾、左右弯曲、左右旋转载荷下,随着切除范围增大而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⑥结果表明:L4-L5节段腰椎活动度及椎间盘内压力随着切除范围的增大而增大;L3-L4节段椎间盘内压力随着切除范围的增大而增大,但腰椎活动度未见明显影响。由此可见,随着关节突关节切除范围增加,可能影响手术节段稳定性,相邻节段虽近期稳定性影响不大,但可能加速椎间盘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镜 腰椎后路减压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后失血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谭昱波 夏英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367-3372,共6页
背景:随着颈椎病发病率的升高,对于颈椎术后出血以及相关炎症反应的控制也显得尤为重要。目的:采用前瞻性研究,探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过程中,静脉联合局部应用不同浓度氨甲环酸对术后失血以及炎症反应的影... 背景:随着颈椎病发病率的升高,对于颈椎术后出血以及相关炎症反应的控制也显得尤为重要。目的:采用前瞻性研究,探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过程中,静脉联合局部应用不同浓度氨甲环酸对术后失血以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因脊髓型颈椎病拟行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植骨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抽签法将患者分为A、B、C组(n=50),分别于静脉联合局部应用1%,3%,5%氨甲环酸溶液。比较3组患者的术后失血及炎症相关指标,观察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及血肿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总出血量以及隐性出血量等失血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B、C组均明显少于A组,且B、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3组患者术后第1,3天炎症指标包括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随着用药浓度升高其表达降低,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③术后3组各出现2例肌间静脉血栓;3组术后均无血肿、肺栓塞等现象发生;④提示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过程中,静脉联合局部应用不同浓度氨甲环酸可有效达到降低失血以及炎症反应的效果,其中3%浓度的氨甲环酸达到相同效果的同时不会明显增加术后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 围术期 出血量 炎症反应
下载PDF
单侧椎板开窗自制夯实器椎体后壁复位减压治疗椎管占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王翔宇 曹林虎 +4 位作者 谭伦 林旭 吴超 胡海刚 吴春宝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30-137,共8页
目的探讨单侧椎板开窗自制夯实器椎体后壁复位减压治疗椎管占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TLB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6年12月—2018年12月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和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TLBF患者67例,男性48例,女性19例;年龄19~63... 目的探讨单侧椎板开窗自制夯实器椎体后壁复位减压治疗椎管占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TLB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6年12月—2018年12月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和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TLBF患者67例,男性48例,女性19例;年龄19~63岁,平均41.1岁。根据椎管减压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实验组采用后正中入路单侧椎板有限开窗、自制夯实器对椎体后壁骨折进行夯实复位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对照组采用后正中入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复位内固定融合术。实验组男性23例,女性10例;年龄22~63岁,平均40.9岁;道路交通伤13例,高处坠落伤18例,其他2例;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C级13例、D级12例、E级8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9例;年龄19~59岁,平均41.2岁;道路交通伤12例,高处坠落伤19例,其他3例;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C级12例、D级13例、E级9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伤椎前缘压缩比、伤椎Cobb角、椎管矢状径比值,术前和末次随访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并随访观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163.3±44.6)mL vs.(229.4±53.0)mL,P<0.001]。实验组术前较术后1周、末次随访伤椎前缘压缩比小[(51.8±10.1)%vs.(90.0±3.4)%vs.(88.8±3.5)%]、伤椎Cobb角大[(20.7±2.8)°vs.(3.4±1.5)°vs.(3.8±1.8)°]、椎管矢状径比值小[(43.4±9.5)%vs.(91.8±2.9)%vs.(93.3±4.7)%],术前较末次随访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差[(C级13、D级12、E级8)vs.(C级3、D级5、E级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较术后1周、末次随访伤椎前缘压缩比小[(51.4±9.3)%vs.(88.8±3.0)%、(51.4±9.3)%vs.(87.4±3.4)%]、伤椎Cobb角大[(21.7±3.6)°vs.(3.9±1.8)°vs.(4.0±2.0)°]、椎管矢状径比值小[(43.2±8.6)%vs.(91.5±2.7)%vs.(92.6±4.2)%],术前较末次随访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差[(C级12、D级13、E级9)vs.(C级4、D级5、E级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手术时间,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伤椎前缘压缩比、伤椎Cobb角、椎管矢状径比值,术前、末次随访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板开窗自制夯实器减压和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治疗TLBF,伤椎前缘压缩比、伤椎Cobb角、椎管矢状径比值和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明显改善,而椎板单侧开窗减压术中出血量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后路 开窗减压 椎体后壁骨折 夯实器
下载PDF
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
8
作者 王理想 李春根 +5 位作者 柳根哲 赵子义 赵思浩 陈超 祝永刚 李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8-235,共8页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OD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2017年7月—2020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手术治疗的70例多节段脊髓...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OD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2017年7月—2020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手术治疗的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前路组35例和后路组35例,前路组患者行Hybrid手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联合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后路组患者行EODL。记录2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JOA改善率、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后满意度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统计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后路组比较,前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术前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后路组比较,前路组患者JOA评分和JOA改善率明显升高(P<0.01),NDI评分和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JOA评分明显升高(P<0.01),NDI和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按术后满意度评分评价,2组患者术后满意度均较高。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和EODL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方面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Hybrid手术具有出血量少和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后路 椎管减压 颈椎前路手术 Hybrid手术
下载PDF
颈椎管狭窄ACCF与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的效果对比
9
作者 郑朋飞 邱锴 +1 位作者 张宾 梁晓飞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第8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究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与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在颈椎管狭窄(CS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郑州阳城医院收治的60例CSS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次全切组行ACCF术,减压组行颈后... 目的探究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与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在颈椎管狭窄(CS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郑州阳城医院收治的60例CSS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次全切组行ACCF术,减压组行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白细胞介素(IL-6、IL-1β)]、颈椎生物力学特征(Cobb角、椎管横截面积、颈椎曲度)、颈椎功能(NDI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次全切组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与住院时间短于减压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减压组(P<0.05);术后1 d、3 d次全切组MCP-1、IL-6、IL-1β水平低于减压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次全切组Cobb角、椎管横截面积、颈椎曲度均高于减压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NDI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CF与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均是CSS安全可靠的方案,但ACCF能优化手术流程,减轻炎症损伤,在术后早期恢复及颈椎生物力学特征改善方面优势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管狭窄 椎管扩大减压术 减压融合术 炎症 颈椎生物力学 颈椎功能 疼痛程度
下载PDF
不同入路减压内固定术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周英勇 卢奇昊 +1 位作者 吉光荣 池开宇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0期137-141,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减压内固定术中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厦门市中医院2019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后正中组和椎旁肌组,每组40例。后正中...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减压内固定术中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厦门市中医院2019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后正中组和椎旁肌组,每组40例。后正中组实施后正中入路减压内固定术,椎旁肌组实施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减压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角、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椎管占位率、脊髓神经功能分级。结果:椎旁肌组手术时间较后正中组短,术中失血量较后正中组少(P<0.05)。两组住院时间及术后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脊髓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组术后ADL评分较后正中组高,VAS评分较后正中组低(P<0.05)。结论:后正中入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减压内固定术均可有效恢复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体高度,降低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改善脊髓神经功能,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耗时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感轻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内固定术 后正中入路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胸腰椎爆裂骨折 椎管占位率 神经功能
下载PDF
颈椎前路V形截骨Y形减压融合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11
作者 宋仁谦 周英杰 +3 位作者 郑怀亮 禚汉杰 闫飞鸿 王彦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9-457,共9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V形截骨Y形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V-osteotomy Y-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VYF)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2年10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单节段椎体...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V形截骨Y形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V-osteotomy Y-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VYF)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2年10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单节段椎体层面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采用ACVYF治疗(ACVYF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7~65岁(61.0±6.4岁),体质指数16.8~28.1kg/m^(2)(23.67±2.86kg/m^(2));病程10~80个月(37.5±20.1个月);手术节段:C32例、C45例、C513例、C610例。30例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CF)治疗(ACCF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4~68岁(59.5±6.8岁);体质指数16.6~26.4kg/m^(2)(23.30±2.56kg/m^(2));病程13~72个月(35.8±18.8个月);手术节段:C33例、C46例、C512例、C69例。两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病程、手术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计算术后12个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在X线片上测量融合区高度、C2~7 Cobb角;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在X线片或CT片上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CVYF组手术时间为88.2±19.7min,术中出血量为133.3±24.4mL;ACCF组手术时间为91.5+24.1min,术中出血量为137.7±29.4mL,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CVYF组与ACCF组术后各有3例患者发生吞咽困难,1~2周后均自行缓解,随访期间无其他并发症发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颈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融合区高度和C2~7 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ACVYF组均大于ACCF组(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ACVYF组颈椎JOA评分改善率为(72.39±10.54)%,ACCF组术为(75.92±10.3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CVYF组术后3个月与6个月随访时植骨融合率(70.0%和93.3%)优于ACCF组(40.0%和73.3%)(P<0.05),术后12个月两组均已骨性融合(P>0.05)。结论:ACVYF能有效解除椎体层面后纵韧带对脊髓的压迫,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相较于ACCF,ACVYF能够更好地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加快植骨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前路V形截骨Y形减压融合术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 置入物沉降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手术与未手术交界区脊髓漂移角度的研究
12
作者 沈晓龙 魏磊鑫 +7 位作者 吴卉乔 钟华建 王睿哲 王新伟 刘洋 陈华江 徐辰 袁文 《脊柱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217-221,共5页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手术与未手术交界区脊髓漂移角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2年12月采用单侧显露通道技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69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并比较头、尾端...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手术与未手术交界区脊髓漂移角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2年12月采用单侧显露通道技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69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并比较头、尾端交界区脊髓漂移角在手术前后的变化。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颈部疼痛程度,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状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2 ~ 36(18.7±5.8)个月。术后脊髓均向后漂移,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头、尾端交界区脊髓漂移角较术前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2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NDI及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向后方漂移,交界区脊髓漂移角较术前进一步增大,如术前交界区脊髓漂移角已经较大,建议延长手术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骨化 后纵韧带 椎板成形术 减压术 外科
下载PDF
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对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黄开营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5期57-60,共4页
目的分析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使用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7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样法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38例。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后路椎管减压治疗,研究组使用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 目的分析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使用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7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样法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38例。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后路椎管减压治疗,研究组使用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腰椎功能、功能障碍程度评分,椎间活动度、椎间高度指数,疼痛程度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74%高于常规组的78.95%,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3、6、9、12个月,研究组腰椎功能评分分别为(5.44±1.28)、(6.54±1.32)、(7.68±1.36)、(8.45±1.69)分,功能障碍程度评分分别为(24.35±6.64)、(20.72±9.43)、(16.73±7.47)、(13.75±5.36)分;常规组腰椎功能评分分别为(3.33±1.07)、(4.43±1.21)、(5.57±1.24)、(6.34±1.53),功能障碍程度评分分别为(30.46±7.75)、(28.83±10.54)、(26.84±10.58)、(20.86±10.47)分。和常规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3、6、9、12个月的腰椎功能评分更高,功能障碍程度评分更低,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和常规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3、6、9、12个月的椎间活动度更小、椎间高度指数更高,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和常规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3、6、9、12个月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常规组,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使用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患者腰椎功能,治疗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减压 钉棒系统内固定 腰椎管狭窄症 疗效 腰椎功能
下载PDF
小脑梗死的影像评估及临床研究进展
14
作者 陈文静 沈龙山 朱越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7期769-773,共5页
小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发病率并不高,仅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3%,但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一旦病情恶化进展迅速。由于小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多样化且不典型,小脑梗死并未被充分认识,容易漏诊误诊。小脑梗死的病因... 小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发病率并不高,仅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3%,但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一旦病情恶化进展迅速。由于小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多样化且不典型,小脑梗死并未被充分认识,容易漏诊误诊。小脑梗死的病因机制复杂很难确定,传统影像技术常常受椎-基底动脉解剖变异的影响,难以区分解剖变异和疾病。为了进一步发现和诊断小脑梗死的病因,可以考虑增加基底平行解剖扫描MRI,基底平行解剖扫描MRI作为飞行时间磁共振血管造影的补充序列,可以提供准确的椎-基底动脉三维解剖视图,旨在区分动脉粥样硬化、夹层及发育不全。小脑梗死症状不典型、病因复杂及预后差,本文从临床表现、影像评估、临床诊断及治疗等几个方面对小脑梗死进行综述,更进一步全面了解小脑梗死,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梗死 小脑后下动脉 基底平行解剖扫描 枕下减压颅骨切除术
下载PDF
不同镇痛方法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中的效果对比
15
作者 曾娘华 易伟宏 +2 位作者 王尔天 杨大志 褚千琨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8期135-137,共3页
目的 对比不同镇痛方法对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镇痛泵方式进行镇痛,研究组给予镇痛... 目的 对比不同镇痛方法对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镇痛泵方式进行镇痛,研究组给予镇痛泵联合切口浸润进行镇痛。比较两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结果 术后2、4、12、24 h,研究组疼痛评分分别为(1.25±0.15)、(3.11±0.98)、(2.54±0.52)、(1.64±0.3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6±0.68)、(5.13±1.57)、(4.63±1.65)、(3.79±1.03)分(P<0.05)。结论 对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来说,在其治疗过程中加以镇痛泵联合切口浸润进行干预,止痛效果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泵 切口浸润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术后疼痛
下载PDF
后路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完全性胸椎骨折脱位疗效分析
16
作者 谢小东 梁磊 李春晓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完全性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给予2016年10月至2021年10月汝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完全性胸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后路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程度...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完全性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给予2016年10月至2021年10月汝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完全性胸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后路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程度、骨折愈合情况、脊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0132±2687)min,术中出血量为(95460±7509)ml。术后1周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46±13)分,术后6个月患者VAS评分为(17±06)分,均较术前明显减轻(t=6429、23780,P均<0001)。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达骨性融合,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为A级1例、B级1例、C级1例、D级8例,且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压疮、肋间神经痛、背痛、继发性后凸畸形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可有效减轻完全性胸椎骨折脱位患者疼痛程度,促进骨性融合及脊髓功能恢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螺钉 后路减压 胸椎 骨折 脱位 脊髓功能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比较
17
作者 杜壮文 欧阳帆 +1 位作者 王恩梁 曾繁宽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10-313,共4页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10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10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相关指标、腰椎功能、疼痛程度、骨代谢指标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腰痛疾患评定表(JOA)评分高于对照组,视觉疼痛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对病人创伤更小,利于恢复,安全性更高,治疗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严重胸腰椎三柱损伤后路270°减压内固定术的数字三维可视化手术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永书 王继松 +2 位作者 徐华梓 吴立军 付亚兰 《浙江创伤外科》 2009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节段(T12-L2)后路270°减压重建内固定术,以及前后路联合减压重建内固定术的虚拟手术模型构建。方法选取一名腰L1椎体爆裂性骨折志愿者,对其T12-L2部位行横断面CT扫描,应用Mimics软件作三维重建,并按后路270... 目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节段(T12-L2)后路270°减压重建内固定术,以及前后路联合减压重建内固定术的虚拟手术模型构建。方法选取一名腰L1椎体爆裂性骨折志愿者,对其T12-L2部位行横断面CT扫描,应用Mimics软件作三维重建,并按后路270°减压重建内固定术和前后路联合减压重建内固定术,进行解剖复位、椎板减压、钛网植入、椎弓根螺钉固定等手术模拟。并通过数字模型与标本模型的对比验证其仿真精度。结果建立了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节段(T12-L2)后路270°减压重建内固定术和前后路联合减压重建内固定术的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虚拟手术设计均与标本模型,及术后CT扫描基本相符。结论后路270°减压重建内固定术的三维数字模型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术前计划制定有一定指导意义,并为该术式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后路270°减压 三维重建 外科模拟
下载PDF
颈后路椎板减压术在脊髓型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症中的疗效分析
19
作者 唐立 李敏杰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12期40-43,共4页
目的探究颈后路锥板减压术在脊髓型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症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2年10月于大荔县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96例脊髓型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48,接受颈后路锥... 目的探究颈后路锥板减压术在脊髓型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症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2年10月于大荔县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96例脊髓型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48,接受颈后路锥板减压术)与对照组(n=48,接受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出血量等手术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时的JOA评分、Nurick分级、颈椎曲度、椎管占有率差异,统计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透视时间以及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JOA评分、Nurick分级、颈椎曲度和椎管占有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研究组患者JOA评分、颈椎曲度高于对照组,Nurick分级、椎管占有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髓型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实施颈后路锥板减压术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颈椎曲度和椎管占有率,相较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的优势,手术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后路锥板减压术 脊髓型颈椎病 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曲度 椎管占有率
下载PDF
后路270°减压重建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三柱骨折伴不全瘫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凤平 李宏杰 徐攀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1期62-65,69,共5页
目的比较后路270°减压重建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三柱骨折伴不全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2011年3月在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住院采用手术治疗的32例胸腰椎三柱骨折伴不全瘫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病例分... 目的比较后路270°减压重建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三柱骨折伴不全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2011年3月在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住院采用手术治疗的32例胸腰椎三柱骨折伴不全瘫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病例分为两组,A组14例,采用后路270。减压重建;B组18例,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临床评价措施包括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肺功能、Frankel分级、美国脊柱损伤学会(ASIA)运动神经评分等。影像学评估方法为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Cobb角,以评价脊柱节段性后凸情况。结果①A组手术时间【(171.5±26.6)min】、术中失血量【(805.6±170.1)mL]显著低于B组[(225.3±22.8)min、(1126.0±175.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末次随访呼吸道感染以及肋间神经痛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血气胸、术后腹胀以及便秘发生率等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肺活量[(2.7±014)L1大于B组[(2.3±0.5)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术前Cobb角比较[(26.4±4.2)°、(27.9±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ASIA运动神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椎管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以及矢状位对线维持方面,两种术式效果相当,但后路270°减压重建手术的创伤更小,手术时间更短,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70°减压 前后路联合入路 后路 胸腰椎爆裂骨折 三柱骨折 不全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