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sterior ankle impingement syndrome: A systematic fourstage approach 被引量:6
1
作者 Youichi Yasui Charles P Hannon +1 位作者 Eoghan Hurley John G Kennedy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6年第10期657-663,共7页
Posterior ankle impingement syndrome(PAIS) is a common injury in athletes engaging in repetitive plantarflexion, particularly ballet dancers and soccer players. Despite the increase in popularity of the posterior twop... Posterior ankle impingement syndrome(PAIS) is a common injury in athletes engaging in repetitive plantarflexion, particularly ballet dancers and soccer players. Despite the increase in popularity of the posterior twoportal hindfoot approach, concerns with the technique remain, including; the technical difficulty, relatively steep learning curve, and difficulty performing simultaneous anterior ankle arthroscopy. The purpose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review is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about PAIS, and to describe a systematic four-stage approach of the posterior two-portal arthroscopy. The etiology, clinical presentation, diagnostic strategies are first introduced followed by options in conservative and surgical management. A detailed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osterior hindfoot arthroscopy is then described. This technique allows for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anatomic structures and treatment of the bony and/or soft tissue lesions in four regions of interest in the hindfoot(superolateral, superomedial, inferomedial, and inferolateral). The review then discusses biological adjuncts and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and ends with a discussion on the most recent clinical outcomes after posterior hindfoot arthroscopy for PAIS. Although clinical evidence suggests high success rates following posterior hindfoot arthroscopy in the short- and mid-term it may be limited in the pathology that can be addressed due to the technical skills required, but the systematic four-stage approach of the posterior two-portal arthroscopy may improve upon this probl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erior ankle impingement syndrome ARTHROSCOPY ENDOSCOPY Review Os trigonum
下载PDF
非牵引漂浮体位前后踝联合关节镜技术治疗前后踝撞击症 被引量:11
2
作者 赵志宏 王雪松 +2 位作者 刘心 张晋 沈杰威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47-1051,共5页
目的:采用非牵引漂浮体位前后踝联合关节镜新技术治疗踝关节前后撞击症,并回顾性研究临床效果.方法:连续对13例前后踝关节撞击症患者进行非牵引漂浮体位前后踝联合关节镜手术,其中男性10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30.3岁(15~47岁).对患... 目的:采用非牵引漂浮体位前后踝联合关节镜新技术治疗踝关节前后撞击症,并回顾性研究临床效果.方法:连续对13例前后踝关节撞击症患者进行非牵引漂浮体位前后踝联合关节镜手术,其中男性10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30.3岁(15~47岁).对患者进行至少1年临床随访,包括AOFAS主观评分、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评估.结果:平均随访15.5个月(12~22个月),患者术前AOFAS评分平均为(70.69±177;3.90)分、术后最终平均(92.85±177;4.71)分,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均达正常,无明显术后并发症.结论:采用非牵引漂浮体位前后踝联合关节镜技术治疗前后踝撞击症,能够对病变进行全面处理,是一项有效且可重复性高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牵引 漂浮体位 前后踝联合关节镜 踝关节撞击症
下载PDF
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后踝撞击同期手术中长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江东 胡跃林 +5 位作者 焦晨 郭秦炜 谢兴 陈临新 赵峰 皮彦斌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5-509,共5页
目的: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后踝撞击综合征患者术后进行3~9年的随访,探讨其中长期疗效,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2010年2月—2015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接受外踝韧带修复和后踝关节镜清理同期手术的患者共47例,... 目的: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后踝撞击综合征患者术后进行3~9年的随访,探讨其中长期疗效,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2010年2月—2015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接受外踝韧带修复和后踝关节镜清理同期手术的患者共47例,随访42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28.9±10.0)岁。通过问卷及查体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及运动机能等,对比术前和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后足评分、运动机能Tegner评分,并分析临床评分与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指数、受伤时间、手术用时、软骨损伤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71.8±22.8)个月。患者术后VAS评分、AOFAS评分及Tegner评分均优于术前水平( 1.0 vs. 5.0, 92 vs. 80, 6.5 vs. 2.0, P 均<0.001),疗效优良率为97.6%,术后VAS评分( t =2.719, P =0.10)、AOFAS评分( t =-2.853, P =0.10)、Tegner评分( t =-3.443, P =0.001)和恢复运动时间( t =2.814, P =0.008)均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术后VAS评分与软骨损伤呈负相关( Z =-2.195, P =0.028)。结论: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后踝撞击同期手术后的中长期临床效果良好,患者年龄与临床疗效呈负相关,合并软骨损伤可加重患者术后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韧带损伤 后踝撞击综合征 关节镜
下载PDF
关节镜手术治疗踝关节前方撞击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4
作者 段圆慧 田孟强 +4 位作者 孙云波 张东亮 田峥巍 孙和军 王琦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34-537,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手术治疗踝关节前方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7月~2015年9月28例关节镜手术治疗踝关节前方撞击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男19例,女9例。年龄18~49岁,平均31岁。软组织撞击18例,骨性撞击10例。采用美国足... 目的探讨关节镜手术治疗踝关节前方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7月~2015年9月28例关节镜手术治疗踝关节前方撞击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男19例,女9例。年龄18~49岁,平均31岁。软组织撞击18例,骨性撞击10例。采用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和Meislin疗效评估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28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8个月,平均18个月。术前AOFAS踝-后足评分38~65分,(49.2±6.9)分,末次随访为72~95分,(88.5±5.5)分,明显提高(t=-26.000,P=0.000)。采用Meislin疗效评估,优20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9.3%(25/28)。均未出现神经损伤及切口感染。结论关节镜是治疗踝关节前方撞击综合征的有效措施,操作简便,疗效可靠,术后功能恢复快,满意率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前方撞击综合征 软组织撞击综合征 骨性撞击综合征 关节镜
下载PDF
后踝撞击综合征MRI影像特征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浩 张伟 +4 位作者 李凤陈 陈雯 于代友 郭福庆 刘闯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探讨并分析后踝撞击综合征(PAIS)MRI影像特征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7年5月临床疑诊PAIS病人117例,其中男62例,女55例,年龄17~72岁,平均(40.4±12.2)岁,均行MRI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副三角骨、副... 目的探讨并分析后踝撞击综合征(PAIS)MRI影像特征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7年5月临床疑诊PAIS病人117例,其中男62例,女55例,年龄17~72岁,平均(40.4±12.2)岁,均行MRI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副三角骨、副三角骨骨髓水肿、副三角骨囊变或/和硬化、距骨后突过长、距骨后突骨髓水肿、距骨后突囊变或/和硬化、后踝滑膜炎、后踝关节腔积液、距骨后缘骨髓水肿、踇长屈肌腱鞘积液及后踝软组织肿胀共11个影像征象与PAIS诊断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117例病人中41例(35.0%)经临床确诊为PAIS,其中副三角骨24例,副三角骨骨髓水肿13例,副三角骨囊变或/和硬化3例,距骨后突过长17例,距骨后突骨髓水肿7例,距骨后突囊变或/和硬化1例,后踝滑膜炎38例,后踝关节腔积液40例,距骨后缘骨髓水肿12例,踇长屈肌腱鞘积液14例,后踝软组织肿胀10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副三角骨、副三角骨骨髓水肿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副三角骨骨髓水肿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优势比(OR)为0.302(95%CI:0.108~0.839),P=0.022]。结论副三角骨骨髓水肿是PAIS诊断的影响因素,副三角骨出现骨髓水肿可高度提示病人患有PA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后踝撞击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副三角骨
下载PDF
关节镜手术治疗踝关节后方撞击综合征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振伟 黄德刚 韩冠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31-533,共3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手术治疗踝关节后方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5年11月因踝关节后方撞击综合征接受关节镜手术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9~58岁,平均37.6岁。右踝19例,左踝11例。27例有明确踝关节外伤史,其中急性损伤7例,慢... 目的探讨关节镜手术治疗踝关节后方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5年11月因踝关节后方撞击综合征接受关节镜手术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9~58岁,平均37.6岁。右踝19例,左踝11例。27例有明确踝关节外伤史,其中急性损伤7例,慢性损伤20例。采用后内、外侧入路行关节镜下骨赘去除,软骨成形,关节清理等治疗。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后足-踝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7个月,平均22个月。无血管、神经损伤。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从术前的(35.0±10.1)分提高至(89.8±3.8)分(t=-26.456,P=0.000);VAS评分从术前的(6.6±1.9)分下降为(2.5±1.3)分(t=12.427,P=0.000),踝关节跖屈角度从术前的29.4°±2.3°提高至43.4°±1.4°(t=-32.625,P=0.000)。优21例,良9例,优良率100%。结论关节镜下行踝关节清理及并发症的处理是治疗踝关节后方撞击征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微创、安全、针对性强、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 撞击综合征 关节镜
下载PDF
中药熏蒸疗法治疗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踝前撞击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谢施海 彭海东 +2 位作者 李峻 张申 曾贵刚 《体育科研》 2013年第3期84-86,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疗法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踝前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24例患者随即分为对照组、理疗组及中药熏蒸组,每组8例。对照组不做处理;理疗组采用超短波治疗,每次治疗30min,每日1次,治疗10次;中药熏蒸组采用中药熏蒸,每次治...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疗法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踝前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24例患者随即分为对照组、理疗组及中药熏蒸组,每组8例。对照组不做处理;理疗组采用超短波治疗,每次治疗30min,每日1次,治疗10次;中药熏蒸组采用中药熏蒸,每次治疗30min,每日1次,治疗10次。疗效评价采用AOFAS足踝评分和Myotonometer测试系统检测踝关节肿胀。结果:理疗组和中药熏蒸组的治疗都有效(P0.05),但中药熏蒸组的疗效更好(P0.05)。结论:理疗组和中药熏蒸组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有明显疗效,其中中药熏蒸组的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熏蒸疗法 踝前撞击综合征 AOFAS足踝评分 Myotonometer 足球运动员
下载PDF
踝关节镜手术治疗前踝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少健 肖诗梁 +1 位作者 朱道信 蔡幸健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5期33-35,共3页
目的分析运用踝关节镜手术治疗前踝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015年期间40例诊断为前踝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组(踝关节镜手术治疗组)和B组(保守治疗组),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及踝关节功能状况,比较两组... 目的分析运用踝关节镜手术治疗前踝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015年期间40例诊断为前踝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组(踝关节镜手术治疗组)和B组(保守治疗组),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及踝关节功能状况,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随访患者12个月以上,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比较,A组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长期疗效明显,B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明显好转,两组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与B组效果都优,但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A组与B组比较发现有明显差异(P<0.05),效果A组明显优于B组。A组生活质量改善幅度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镜手术前踝撞击综合征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对踝关节功能影响小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踝撞击综合征 踝关节镜 手术治疗
下载PDF
距骨解剖变异的MRI表现 被引量:3
9
作者 易美芝 罗光华 +3 位作者 肖雅雯 胡蓉 陈小龙 赵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3888-3893,共6页
背景:以往研究仅见X射线片或CT对距骨解剖变异的影像描述,而MRI对其尚无统一具体描述。目的:描述距骨解剖变异在MRI上的特征表现,以及变异可能导致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MRI影像特征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3年拍摄的... 背景:以往研究仅见X射线片或CT对距骨解剖变异的影像描述,而MRI对其尚无统一具体描述。目的:描述距骨解剖变异在MRI上的特征表现,以及变异可能导致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MRI影像特征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3年拍摄的踝关节MRI影像资料。由于目标之一是阐述与距骨解剖变异相关的骨髓水肿或结构变化,因此排除了距骨肿瘤和距骨炎性病变患者。结果与结论:①最终纳入患者500例,变异发生率为4.8%,共计24例,分别是距骨嘴(2例)、跟距骨桥(6例)、距骨骨岛(1例)、距后三角籽骨(15例);②距骨嘴、跟距骨桥和距后三角籽骨这3种变异和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有一定相关性;③距骨后突长度存在个体差异,按其长度将距骨后突分为长尾型、中尾型、短尾型和无尾型;④后踝关节不适发病率在距后三角籽骨组最高,在无尾型距骨后突组最低,且距后三角籽骨组和长尾型距骨后突组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骨 解剖变异 磁共振成像 骨髓水肿 信号强度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 距骨后突
下载PDF
应用关节镜技术诊断及治疗前踝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杜瑞 邓明明 +3 位作者 孟祥林 杨佳林 马宏垒 付炳金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手术诊断及治疗前踝撞击综合征的临床价值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初步诊断为前踝撞击综合征的患者资料,均进行关节镜手术,证实存在前踝软组织撞击或骨性撞击,并进行深度清理,解除撞击因素,比较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 目的探讨关节镜手术诊断及治疗前踝撞击综合征的临床价值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初步诊断为前踝撞击综合征的患者资料,均进行关节镜手术,证实存在前踝软组织撞击或骨性撞击,并进行深度清理,解除撞击因素,比较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3年;所有患者切口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50±0.64)分,显著低于术前的(6.88±0.72)分(P<0.05);患者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90.14±4.04)分,显著高于术前的(49.16±7.28)分(P<0.05);末次随访时,本组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优良率为92.00%。结论关节镜技术对于前踝撞击综合征尤其是前踝软组织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关节镜手术治疗前踝撞击综合征创伤小,对踝关节解剖结构破坏小,康复快,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踝撞击综合征 关节镜 视觉模拟评分法 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
下载PDF
踝关节镜下前方入路联合双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宋斌 周云烽 +4 位作者 李卫平 杨睿 陈仲 侯景义 谭伟权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16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通过踝关节前方入路联合双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8例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患者采用踝关节镜下前方入路联合双后外侧入路对前后踝骨赘进行同时清理,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 目的探讨通过踝关节前方入路联合双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8例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患者采用踝关节镜下前方入路联合双后外侧入路对前后踝骨赘进行同时清理,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后足-踝评分法对患者行评分。结果关节镜下证实18例患者均存在前方骨性撞击,距骨后方骨赘5例,距后三角骨损伤13例,17例患者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AOFAS评分从术前的(48.6±13.4)分,提高至随访结束时的(90.3±5.6)分,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4,P=0.00)。所有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均达正常,术后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表现,切口一期愈合。结论关节镜下采用前方入路联合跗骨窦入路及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前后联合撞击综合征,术中无须转换体位及增加后内侧入路,可获得良好的踝关节前后视野,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获得了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踝关节前后撞击综合征 关节镜
下载PDF
关节镜治疗踝关节后方撞击综合征20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振伟 黄德刚 韩冠生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治疗踝关节后方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2009年3月~2015年10月因踝关节后方撞击综合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19~58岁;右踝15例,左踝5例。17例有明确踝关节外伤史,其中急性损伤7例,慢性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治疗踝关节后方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2009年3月~2015年10月因踝关节后方撞击综合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19~58岁;右踝15例,左踝5例。17例有明确踝关节外伤史,其中急性损伤7例,慢性损伤10例。采用后内、外侧入路行关节镜下骨赘去除,软骨成形,关节清理等治疗。并予AOFAS后足-踝评分及VAS疼痛评分评估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7个月。AOFAS评分从术前的(35.8±11.2)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9.4±4.6)分(t=17.561,P<0.01);VAS评分从术前的(6.7±2.2)分下降为末次随访时的(2.8±1.5)分(t=7.767,P<0.01);踝关节跖屈角度从术前的(30.2±2.3)度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43.1±1.4)度(t=-30.099,P<0.01)。所有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均达正常,且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表现,切口全部Ⅰ期愈合。结论:关节镜下行踝关节清理及并发症的处理是治疗踝关节后方撞击征的有效方法之一,且具有微创,安全,针对性强,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 撞击综合征 关节镜
下载PDF
后踝关节镜术后中期临床随访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江东 胡跃林 +3 位作者 郭秦炜 焦晨 谢兴 陈临新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15年第3期21-23,共3页
目的通过对后踝关节镜患者术后3-6年的随访分析,探讨后踝关节镜患者术后的中期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45例患者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接受后踝关节镜手术,随访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平均年龄(27.1... 目的通过对后踝关节镜患者术后3-6年的随访分析,探讨后踝关节镜患者术后的中期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45例患者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接受后踝关节镜手术,随访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平均年龄(27.1±9.6)岁。随访并对比患者术前和术后VAS、AOFAS、Tegner评分及关节活动度等。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58.1±12.0)个月。患者术后VAS评分(0.8 vs 3.0,P〈0.001)、AOFAS评分(93.9 vs 76.5,P〈O.001)及Tegner评分(4.9 vs 3.9,P=0.003)均优于术前水平。疗效优良率为90.5%,合并其他手术的患者优良率与仅行后踝关节镜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4% vs 95.0%,P=0.608),2例患者足跟或足底皮肤仍有局部麻木感。结论后踝关节镜术后中期临床效果良好,疼痛和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有合并损伤的患者可与其他手术同时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关节镜 距后三角骨损伤 后方撞击综合征 踝关节
下载PDF
跑台合并撞击方式诱导的大鼠踝前撞击综合征模型
14
作者 曾贵刚 李峻 +2 位作者 彭海东 姜虹旭 张申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14年第5期360-364,共5页
目的 采用“跑台+撞击”交替刺激踝关节的方式制作大鼠踝前撞击综合征模型,并进行相应的评价.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跑台组、撞击组和跑台+撞击组4组,每组各10只,空白组不处理,跑台组大鼠置于跑台,每日30 min,每周5d,跑... 目的 采用“跑台+撞击”交替刺激踝关节的方式制作大鼠踝前撞击综合征模型,并进行相应的评价.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跑台组、撞击组和跑台+撞击组4组,每组各10只,空白组不处理,跑台组大鼠置于跑台,每日30 min,每周5d,跑台平板斜度30°,履带传输速度12 m/min,进行4周跑台训练;撞击组大鼠固定右侧踝关节后,采用撞击装置撞击踝关节,单次撞击能量4.5 J,每日撞击300次,每周5d,连续30 d.跑台+撞击组大鼠采用跑台与撞击仪共同处置,仪器参数设置同上两组.实验的10d、20 d、30d对各组大鼠进行踝关节屈伸疼痛评分、踝关节体积测定,实验30 d进行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 CT)、病理学检测.结果 跑台+撞击组踝关节屈伸疼痛评分、踝关节体积在各个检测节点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跑台+撞击组踝关节Micro CT及软骨标本大体观察以轻度或中度病变为主,严重程度及评分与其余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跑台+撞击可以制作较为理想的踝前撞击综合征模型,其病情分期类似于骨性关节炎的早期及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前撞击综合征 大鼠 模型 评价
下载PDF
关节镜下治疗踝关节不稳伴前方撞击综合征探究
15
作者 郝烨 朱云峰 +2 位作者 何京生 徐峰 张亚莉 《当代医学》 2020年第15期32-33,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关节镜下治疗踝关节不稳伴前方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75例踝关节不稳伴前方撞击综合征患者,均实施关节腔滑膜清理,撞击组织清理、磨除骨赘、外侧韧带重建术,术后使用支具固定,并... 目的探讨分析关节镜下治疗踝关节不稳伴前方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75例踝关节不稳伴前方撞击综合征患者,均实施关节腔滑膜清理,撞击组织清理、磨除骨赘、外侧韧带重建术,术后使用支具固定,并且做好康复锻炼。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患者足踝评分为(62.7±5.7)分,踝关节功能评分为(55.4±6.8)分,膝关节运动评分为(3.7±0.7)分;治疗后,足踝评分为(88.7±5.2)分,踝关节功能评分为(91.2±4.5)分,膝关节运动评分为(5.8±1.0)分,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损伤后极易发生关节不稳定情况,从而引发前方撞击综合征。关节镜下诊断并清除撞击物后,能够加强踝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建立关节外侧韧带,临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下 踝关节不稳 前方撞击综合征
下载PDF
后踝撞击综合征MRI和CT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勃 王志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6期730-733,共4页
目的:研究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后踝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疑似后踝撞击综合征患者80例,均实施关节镜下手术治疗,且在术前进行CT和MRI检查。观察CT和MRI对后踝撞击综合征诊断情况,并对两种诊断方... 目的:研究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后踝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疑似后踝撞击综合征患者80例,均实施关节镜下手术治疗,且在术前进行CT和MRI检查。观察CT和MRI对后踝撞击综合征诊断情况,并对两种诊断方式一致性及诊断效能进行分析。结果:80例患者中经关节镜确诊后踝撞击综合征诊患者70例(87.50%),其中CT诊断后踝撞击综合征患者51例(63.75%),MRI诊断后踝撞击综合征患者65例(81.25%),两种方式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诊断方式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其中MRI灵敏度、准确性、阴性预测值均优于CT(P<0.05)。CT诊断结果与关节镜手术结果具有一致性(Kappa>0.4),MRI诊断结果与关节镜手术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结论:后踝撞击综合征术前辅助检查使用MRI诊断准确率、诊断效能及一致性均优于CT,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撞击综合征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三角籽骨综合征的CT及MRI表现
17
作者 孙惠芳 丁长青 孙迎迎 《影像技术》 CAS 2022年第6期21-26,共6页
目的:探讨三角籽骨综合征的CT及MRI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2年5月经临床随访诊断的26例共26个踝关节的影像学资料,其中10例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行矢状位二维多平面重建(MPR)及三维容积再现(VR)重建,16例行MR... 目的:探讨三角籽骨综合征的CT及MRI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2年5月经临床随访诊断的26例共26个踝关节的影像学资料,其中10例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行矢状位二维多平面重建(MPR)及三维容积再现(VR)重建,16例行MRI检查。结果:影像学上以矢状位显示三角籽骨最佳,三角籽骨发生率分别为Ⅰ型(38.5%)、Ⅱ型(61.5%),大小:3.9mm×3.2mm×2.9mm-21.6mm×9.8mm×6.1mm。CT较好显示了3例三角籽骨骨质硬化、2例囊变、3例后踝软组织肿胀、1例三角籽骨骨折;MRI较好显示了距骨三角籽骨囊性变4例、骨髓水肿12例、三角籽骨周围软组织水肿16例、踇长屈肌腱腱鞘积液15例。结论:三角籽骨综合征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多层螺旋CT及MRI检查均可作为诊断手段,MRI可以提供更加完整全面的诊断信息,宜将MRI作为诊断本症首选的放射学检查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三角籽骨综合征 后踝撞击综合征 多层螺旋CT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后踝撞击综合征对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足底压力分布的影响
18
作者 马海怡 张新彦 +4 位作者 卫玮 蔡鹏利 陈建安 张平 赵建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4年第6期595-598,共4页
目的测量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足底压力,分析后踝撞击综合征与足底压力分布的相关性,从而为业余马拉松爱好者提供有益指导。方法纳入35例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其中18例MRI显示双足正常,17例MRI显示单足或双足存在后踝撞击综合征。采用芯康Foo... 目的测量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足底压力,分析后踝撞击综合征与足底压力分布的相关性,从而为业余马拉松爱好者提供有益指导。方法纳入35例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其中18例MRI显示双足正常,17例MRI显示单足或双足存在后踝撞击综合征。采用芯康Footscan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进行测试,静态站立测试时,分为正常组、单足后踝撞击组、双足后踝撞击组。裸足行走时,分为正常组、双足后踝撞击组、单足后踝撞击组、单足代偿组。静态站立测试双足X轴重心偏移值,裸足行走时测量第1跖骨区域峰值压强和足弓内侧步态周期停止时间。结果静态站立测试时,双足后踝撞击组X轴重心偏移值明显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足后踝撞击组与双足后踝撞击组、正常组X轴重心偏移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裸足行走测试时,组间第1跖骨区域峰值压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足代偿组峰值压强明显大于正常组、单足后踝撞击组及双足后踝撞击组。裸足行走测试时,单足后踝撞击组足弓内侧步态周期停止时间明显短于单足代偿组、双足后踝撞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踝撞击综合征对足底压力的分布存在影响,进而可能加剧足踝关节损伤。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分析有助于了解业余马拉松跑步运动员的足踝关节损伤情况,帮助其规范训练并指导踝关节保护,从而降低踝关节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拉松长跑 后踝撞击综合征 步态分析 压力分布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唐氏入路治疗前、后踝撞击综合征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洪鑫 翟龙地 +3 位作者 潘昭勋 于洪昌 朱金航 唐康来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40-1344,共5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唐氏入路治疗前、后踝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2017年9月采用侧卧漂浮体位关节镜下唐氏入路治疗的58例前、后踝撞击综合征患者(A组)临床资料,并与采用传统术式治疗的34例患者(B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唐氏入路治疗前、后踝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2017年9月采用侧卧漂浮体位关节镜下唐氏入路治疗的58例前、后踝撞击综合征患者(A组)临床资料,并与采用传统术式治疗的34例患者(B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侧别、病程以及术前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采用AOFAS评分、VAS评分评价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采用Roles-Maudsley评分评价患者主观满意度。术后12个月复查X线片及MRI。结果 A组手术时间中位数为50.5 min [95%CI(49.3,54.6)],较B组88.5 min[95%CI(76.5,92.8)]明显缩短(Z=-4.685,P=0.000)。A组切口Ⅰ期愈合;B组2例切口愈合不良,经清创后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A组随访时间(54.7±18.8)个月,B组为(55.4±17.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8,P=0.859)。术后12个月侧位X线片复查显示A组2例(3.4%)、B组1例(2.9%)距骨后突磨除不彻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4,P=0.699)。末次随访A、B组AOFAS评分分别为(83.1±6.6)、(85.2±6.4)分,VAS评分分别为(1.3±1.1)、(1.6±1.0)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主观满意度评分中位数为2.0分[95%(1.4,1.7)],优于B组2.0分[95%(1.6,2.2)](Z=-2.480,P=0.013)。结论关节镜下经唐氏入路治疗前、后踝撞击综合征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可获得较好疗效,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 前踝 后踝 手术入路 关节镜
原文传递
关节镜治疗前踝撞击综合征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汉宽 唐述森 +1 位作者 张美玲 刘晓光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观察关节镜治疗前踝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2月~2015年12月,选取于我院就诊的80例前踝撞击综合征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实验组根据踝关节病变程度分为轻、中、重度3组,均采用关... 目的观察关节镜治疗前踝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2月~2015年12月,选取于我院就诊的80例前踝撞击综合征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实验组根据踝关节病变程度分为轻、中、重度3组,均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对比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及关节镜手术对各实验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治疗相比于保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病情,随着踝关节病变程度的加重,踝关节镜治疗效果逐渐下降。结论采用关节镜治疗前踝撞击征比保守治疗效果理想,而且可以直达病灶,镜下视野开阔,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疾病康复早、恢复速度快的特点,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关节镜 前踝撞击综合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