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评价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振芳 王雯 +2 位作者 黄静 赵娜 景海芳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23-24,共2页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 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ischemia vertigo,PCIV)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64例PCIV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扩...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 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ischemia vertigo,PCIV)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64例PCIV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扩容组和对照组各3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4±1)d BEAP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扩容组患者BAEP异常率为78.2%(25/32),对照组为75.0%(24/32)。治疗(14±1)d后,扩容组BAEP异常率为15.6%(5/32),对照组为40.6%(13/32),两组患者治疗后BAEP异常率均有所下降(P<0.05),治疗后扩容组比对照组改善效果更好(P<0.01)。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潜伏期和波峰潜伏期,同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得到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EAP可以客观地反映脑干功能的变化,为临床治疗疗效的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疗效评价
下载PDF
益气活血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文献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晓渊 梁志敏 +6 位作者 周欣欣 田娟娟 刘建春 郭文娟 尉杰忠 马存根 张红珍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57-59,共3页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PCIV)是后循环缺血中的常见疾病之一,多由后循环动脉系统的狭窄或闭塞而引发,发病率高,病情复杂。PCIV在中医上属于"眩晕"范畴,发病的病理因素包括风、火、痰、瘀...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PCIV)是后循环缺血中的常见疾病之一,多由后循环动脉系统的狭窄或闭塞而引发,发病率高,病情复杂。PCIV在中医上属于"眩晕"范畴,发病的病理因素包括风、火、痰、瘀、虚等方面。历代医家对于PCIV有较多的研究,在"虚致眩晕"和"瘀致眩晕"观点上均有建树,认为二者在眩晕的治疗中常起到重要作用,临床上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益气活血的治疗思想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记载,张仲景、李东垣等大家对此法多有临证发挥,后由王清任创立"益气活血法",用以治疗气虚血瘀类疾病,临床效果显著。目前"益气活血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气虚血瘀型PCIV,除却益气活血经典用方外,还出现了以此法为指导而创立的自拟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呈现出百花齐放之态。该文以气血理论为基础,从"虚瘀致眩"的角度,对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PCIV的理论及应用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PCIV的未来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活血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pciv 治疗 虚瘀致眩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刘莹 董艳娟 魏微 《中国医学装备》 2018年第11期60-63,共4页
目的:探究前列地尔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疗效,以及经颅多普勒(TCD)超声的使用价值。方法:选取90例PCIV患者,将其采用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对... 目的:探究前列地尔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疗效,以及经颅多普勒(TCD)超声的使用价值。方法:选取90例PCIV患者,将其采用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的好转程度进行评分;测量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峰流速(Vm),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眩晕症状评分为(0.27±0.5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69±0.9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5,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TCD超声检查提示两组患者治疗后动脉Vm值均提高,但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8,t=2.791;P<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可有效缓解PCIV症状,TCD超声可作为病情观察和判断疗效的理想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前列地尔
下载PDF
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8
4
作者 徐姣 《吉林医学》 CAS 2014年第25期5549-5551,共3页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长春西汀针治疗,10 d后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0例,显...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长春西汀针治疗,10 d后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起效时间(3.5±1.4)d,对照组为(4.7±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起效快疗效好,且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前列地尔注射液 临床观察
下载PDF
眩晕宁片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6
5
作者 常红娟 孟欣 陈燕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第18期18-19,共2页
目的观察眩晕宁片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经病史和CT、MRI、TcD等检查证实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倍他司丁片治疗,治疗组给予眩晕宁片治疗,疗程为10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经颅多普勒超声(... 目的观察眩晕宁片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经病史和CT、MRI、TcD等检查证实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倍他司丁片治疗,治疗组给予眩晕宁片治疗,疗程为10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指标.结果治疗组痊愈7例、显效19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97%。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7例、有效15倒、无效10例,总有效率69.7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眩晕宁片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宁片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下载PDF
针刺颅底组穴联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30例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勇 郑敏 蒋帅 《河南中医》 2020年第5期784-787,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颅底组穴联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针刺颅底组穴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热敏灸疗法。比较两组患... 目的:观察针刺颅底组穴联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针刺颅底组穴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热敏灸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elocity,Vm)和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Vm高于治疗前,PI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椎动脉、基底动脉Vm高于对照组,P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颅底组穴联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变化及血流阻力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针刺疗法 颅底组穴 热敏灸 回旋灸 雀啄灸
下载PDF
远程肢体缺血后适应对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吴怀国 侯庚兵 +2 位作者 王书培 江艳柳 张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60-663,共4页
目的研究远程肢体缺血后适应(RLIPC)对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PCIV)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0例PCIV患者并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 目的研究远程肢体缺血后适应(RLIPC)对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PCIV)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0例PCIV患者并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RLIPC。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眩晕障碍调查表(DHI)和椎动脉(V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变化。结果治疗组DARS、DHI评分分别为26.03±4.24、60.91±10.15,较对照组评分(分别为28.80±5.16、68.11±12.44)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8,P=0.000;t=2.584,P=0.0001;治疗组VA的PSV、EDV分别为(49.97±7.69)cm/s、(16.90±2.80)cm/s,较对照组[分别为(47.31±7.47)crrds、(15.12±2.74)cm/s]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5,P=0.015;t=-2.631,P=0.011、。结论RLIPC能改善PCIV症状,可能与增加VA血流有关。RLIPC安全无创、简单易行,能作为PCIV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肢体缺血后适应 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 椎动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