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9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Clinical Outcomes of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and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被引量:2
1
作者 Sundar Karki Shaodong Zhang +2 位作者 Xiaohu Wang Arjun Sinkemani Ganesh Kumar Sah 《Ope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9年第3期31-47,共17页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is a common surgical procedure and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c disorders. Traditionally,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s done by using the tra...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is a common surgical procedure and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c disorders. Traditionally,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s done by using the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PS) which offers great advantage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some disadvantages which include the risk of superior facet joint violation and muscle damage. Recently, an alternative method of screw insertion via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CBT) has been invented which has less invasive process and can be placed without the drawbacks associa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However, it has to remain an interest whether CBT will provide similar or greater clinical outcomes compared to PS in PLIF. So the main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and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based on the articles published on this topic.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PLIF with CBT has similar clinical outcome based on pain intensity, ODI status and JOA score, as well as similar fusion rate and radiological evaluated complication such as loosening of screw. In addition PLIF with CBT has advantages of less facet joint violation, less blood loss, less intraoperative muscle damage and perioperative pain. On the basis of this study, we can suggest that PLIF with CBT can be considered as a reasonable alternative to PS in PLI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RTICAL SCREW PEDICLE SCREW
下载PDF
Surgical Results of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with Transpedicular Fixation in Management of Spondylolisthesis
2
作者 Ahmed Taha Mohamed Youssef 《Open Journal of Modern Neurosurgery》 2020年第1期146-156,共11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urgical results of posterior lumber interbody fusion with transpedicular fixation with rod screw system in management of spondylolisthesis. Study Design: Retrospective study reviewed all pa...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urgical results of posterior lumber interbody fusion with transpedicular fixation with rod screw system in management of spondylolisthesis. Study Design: Retrospective study reviewed all patient treated by lumber interbody fusion with transpedicular fixation with rod screw system. Patients and Methods: They were 40 patients operated for lumber and lumbosacral spondylolisthesis from Feb 2014 to April 2017 in Al-Azhar university hospital. These patients followed postoperatively clinically for improved neural function and for fusion stability and hardware fixation by radiological investigation. Data about pain intensity (by Visual Analogue Scale) was collected pre- and postoperatively;and outcome was assessed by Oswe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Outcome was graded as excellent, good, fair, or poor. Pre- and Post-operative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compared. Results: The mean age was 45 years (range between 30 - 60 years) with female sex predominance (male:female = 1:3). They had lytic (n = 30) or degenerative (n = 10) spondylolisthesis;and all underwent PLIF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n lytic group, the level was L4/L5 in 19 patients and L5/S1 in 11 patients, while in degenerative group the level was L4/L5 in 4 patients, L5/S1 in 3 patients, L2/L3 in 2 and L3/L4 in one patient. The spondylolisthesis grade was grade I among 25 subjects, grade two among 11 subjects and retrolisthesis among 4 subjects. Sensory deficits reported in 22 subjects (19 had lytic and 3 had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while motor deficits reported among 10 subjects and reduced reflexes among 8 subjects. The outcome was excellent, good, and fair among 30, 7, and 3 subjects respectively. The return to previous levels of activity was reported among 32 patients. VAS was 3.5 ± 2.94 at the end of follow up, while ODI was 28% and 36.0% and 3 and 6 month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PLIF associated with transpedicular rod screw fixation system for management of spondylolisthesis is considered a safe and effective surgical intervention in both lytic and degenerative 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NDYLOLISTHESIS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RANSPEDICULAR fixation
下载PDF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treated by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in subsection and autograft fusion 被引量:4
3
作者 赵建华 刘鹏 李起鸿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7年第4期209-215,共7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 novel surgical method for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Iopa- thy(CSM).Methods:Totally 21 patients with multilevel CSM undergoing a novel surgical procedure from April 2001 to January 2...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 novel surgical method for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Iopa- thy(CSM).Methods:Totally 21 patients with multilevel CSM undergoing a novel surgical procedure from April 2001 to January 2004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ll patients experienced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surgery in subsection,autograft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Preoperative,immediate post- operative and follow-up image data,X-rays and semi-quantitative 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 scor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restoration of lordosis(Cobb's angle),intervertebral heights,the stabili- ty of the cervical spin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neurological impairment.Results:Preoperative symptoms were markedly alleviated or disappeared in most of the patients.According to the JOA scores,the ratio of improvement in neurological function was 72.2%,including excellent in 9 cases(42.9%),good in 7 cases (33.30%),fair in 3 cases(14.3%)and poor in 2 cases(9.5%).Immediate postoperative X-rays showed obvious improvements in lordosis and in the intervertebral height of the cervical spine(P<0.01).There is no evidence of instrument failure during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of 14.2 months(9-24 months, P>0.01).Conclusion: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in subsection,autograft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 tion is a rational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multilevel C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治疗 减压疗法 内固定
下载PDF
不同钉棒内固定方式在腰椎侧路融合中的有限元力学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唐福波 钟远鸣 李智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293-3298,共6页
背景:考虑到脊柱固定的稳定性,目前临床在进行侧路椎间融合时大多采用后路双边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手术方式,且多数为两期手术完成。侧卧位的后路单侧、侧方椎体钉棒固定的固定方式,也有可能会提供较好的力学稳定性,所带来的手术时间缩短... 背景:考虑到脊柱固定的稳定性,目前临床在进行侧路椎间融合时大多采用后路双边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手术方式,且多数为两期手术完成。侧卧位的后路单侧、侧方椎体钉棒固定的固定方式,也有可能会提供较好的力学稳定性,所带来的手术时间缩短、风险与花费降低等获益考量值得进一步研究。目的:比较4种不同侧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建立正常L3-5有限元模型,在验证其有效性基础上模拟4种不同内固定方式,即后路双侧椎弓根螺钉+侧路融合模型(Model A)、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侧路融合模型(Model B)、侧路双侧螺钉+侧路融合模型(Model C)及侧路单侧螺钉+侧路融合模型(Model D)。分别比较各模型在生理活动范围下的稳定性、螺钉内固定和椎间融合器的应力差异。结果与结论:①对所有重构模型,在融合节段(L4-5)的活动范围均显著下降,Model A的活动范围下降更明显;②在模型的屈伸、侧屈和轴向旋转运动状态,侧路置钉的峰值应力与后路置钉的峰值应力的差异分别超过67.74 MPa、80.10 MPa和43.95 MPa;③在不同重建模型内固定应力分布方面,Model A和Model B螺钉的应力分布主要集中在椎弓根螺钉的体部,而Model C和Model D的峰值应力主要集中在螺钉的尾部;④提示Model A能够获得最好的稳定性,并且能够降低cage下沉及移位的风险;而Model B亦能够提供较好的稳定性,在保证稳定和固定的前提下能成为侧路融合的替代选择;⑤此外在选择侧路置钉的内固定时,Model C能获得与Model D相似的效果,但在临床诊疗上面对腰椎后伸不稳定的患者需谨慎选择侧路的单侧内固定,亦应避免过度后伸以降低螺钉松动和疲劳断裂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融合 侧路融合 内固定 仿真 有限元 生物力学 优化分析
下载PDF
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孙竑洲 张玙 +3 位作者 肖良 赵泉来 刘晨 吴仲宣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45-351,共7页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采用斜外侧腰...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采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治疗的9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32例,女60例,年龄44~82(63.67±9.93)岁。根据冗余与否将所有患者分为RNRs阳性组和RNRs阴性组。RNRs阳性组38例,男15例,女23例;年龄45~82(65.45±10.37)岁;病程24.00(12.00,72.00)个月。RNRs阴性组54例,男17例,女37例;年龄44~77(62.42±9.51)岁;病程13.50(9.00,36.00)个月。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包括狭窄节段数、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硬膜囊面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背部和腿部疼痛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8(11.04±3.61)个月,随访期未见并发症。RNRs阳性组狭窄节段数(1.71±0.46)个,多于阴性组(1.17±0.38)个(P<0.05)。RNRs阳性组术前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VAS、腿痛VAS、ODI分别为(1.11±0.19)cm、(0.46±0.17)cm^(2)、(5.39±1.00)分、(5.05±1.01)分、(55.74±4.05)%;RNRs阴性组分别为(0.97±0.23)cm、(0.69±0.26)cm^(2)、(4.50±0.77)分、(4.00±0.58)分、(47.33±3.43)%。RNRs阳性组术后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VAS、腿痛VAS、ODI评分分别为(1.60±0.19)cm、(0.74±0.36)cm^(2)、(3.39±0.72)分、(3.05±1.01)分、(46.74±4.82)%;RNRs阴性组分别为(1.48±0.25)cm、(1.12±0.35)cm^(2)、(3.00±0.82)分、(3.00±0.82)分、(37.67±3.58)%。两组术后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腿痛VAS、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前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腿痛VAS、ODI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差值、ODI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硬膜囊面积、手术前后硬膜囊面积差值、术后腰痛VAS、手术前后腰痛VAS差值、手术前后腿痛VAS差值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对于伴或不伴RNRs的患者均有较好疗效。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硬膜囊面积减小可能会导致RNRs的发生,伴RNRs的LSS患者症状更重。伴RNRs的LSS患者较不伴RNRs的患者手术疗效要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冗余征 腰椎管狭窄症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后路经皮内固定术
下载PDF
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疗效
6
作者 刘晓印 张建群 +5 位作者 陈振 梁思敏 王志强 马宗军 马荣 戈朝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1-537,共7页
背景:单纯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融合器沉降并发症率高,辅助后方的固定可以提供稳定的支撑,但术中体位变化、双切口都弱化了该技术的微创优势。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侧方钢板固定可以实现一期同切口完成减压,同时侧方内固定提供了稳定支撑。... 背景:单纯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融合器沉降并发症率高,辅助后方的固定可以提供稳定的支撑,但术中体位变化、双切口都弱化了该技术的微创优势。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侧方钢板固定可以实现一期同切口完成减压,同时侧方内固定提供了稳定支撑。目的:分析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10月应用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20例;年龄41-72岁,平均(58.6±9.9)岁;腰椎滑脱症(Ⅰ度)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节段不稳7例,腰椎管狭窄症16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评估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腰痛及双下肢放射痛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测量并观察手术前后硬膜囊面积、椎间隙高度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1)34例患者随访14-36个月,平均(21.3±5.2)个月;(2)手术时间50-92 min,平均(68.5±11.1)min;术中出血量50-170 mL,平均(71.6±25.3)mL;(3)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最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改善近50%;(4)术后半年随访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1%(7/34),其中钢板移位1例、融合器下沉3例、术侧腰大肌无力1例、术侧大腿前侧疼痛2例;(5)提示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特点,短期临床疗效显著且可提供一定稳定支撑,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 脊柱融合术 腰椎退变性疾病 侧方钢板 内固定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椎间融合与双侧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置入后腰椎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柳旭 杨函 +2 位作者 杨剑 杨林雨 康建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15-1822,共8页
背景:腰椎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是一种新的微创脊柱内固定技术,与传统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单侧只需1枚螺钉固定1个节段,具有经济微创、操作便捷等优点。但目前探讨应用双侧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联合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tr... 背景:腰椎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是一种新的微创脊柱内固定技术,与传统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单侧只需1枚螺钉固定1个节段,具有经济微创、操作便捷等优点。但目前探讨应用双侧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联合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fusion,TLIF)术式的研究仍很少见。目的:通过建立改良TLIF无内固定(cage alone)、改良T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cage+BPS)和改良TLIF联合双侧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内固定(cage+BTPTDS)3种有限元模型,评估改良TILF联合不同内固定对椎间融合器(cage)、内固定、椎间盘、下终板的应力分布及腰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采集成人腰椎薄层CT扫描图像,通过Mimics、Geomagic和SolidWorks软件建立3种有限元模型:cage alone模型、cage+BPS模型和cage+BTPTDS模型。采用ANSYS Workbench模拟施加人体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侧旋转、右侧旋转6种不同运动载荷,计算3种模型cage及内固定、下终板、椎间盘应力分布和腰椎活动度的差异,比较3种不同手术方案对腰椎生物力学效应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成功构建了3种有限元模型:cage alone、cage+BPS和cage+BTPTDS;②cage+BTPTDS模型在前屈、侧弯运动载荷下,其cage最大应力小于cage alone模型,稍大于cage+BPS模型;在后伸运动载荷下,cage+BPS模型的cage最大应力明显小于其余两种模型;在旋转载荷下,cage+BTPTDS模型与cage+BPS模型cage最大应力接近,小于cage alone模型;③在屈伸载荷下,cage+BTPTDS模型内固定最大应力明显大于cage+BPS模型;在侧弯载荷下,cage+BTPTDS模型与cage+BPS模型二者内固定最大应力接近;而在旋转载荷下,cage+BTPTDS模型内固定最大应力则小于cage+BPS模型;④cage+BPS模型的融合节段下终板最大应力介于另外两者之间;⑤cage+BTPTDS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弯、旋转工况下,其活动度与cage alone模型差异不大;⑥结果表明,改良TLIF联合双侧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内固定既能够带来良好的稳定性,又能够保证腰椎整体活动度,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间融合 脊柱微创 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 有限元 内固定
下载PDF
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MRI T2WI高信号无骨折脱位型颈椎脊髓损伤
8
作者 曹勇 李信 +2 位作者 顾红林 陈志刚 吕书军 《脊柱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17-122,共6页
目的 比较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术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MRI T2WI高信号无骨折脱位型颈椎脊髓损伤(SCI)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1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MRI T2WI高信号无骨... 目的 比较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术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MRI T2WI高信号无骨折脱位型颈椎脊髓损伤(SCI)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1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MRI T2WI高信号无骨折脱位颈椎SCI患者89例,其中43例采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后路组),46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前路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颈椎活动度(ROM)、脊髓横截面积、椎管面积残余率、髓内高信号强度比值,手术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时间> 24个月。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2组脊髓横截面积、椎管面积残余率、髓内高信号强度比值、JOA评分和NDI较术前显著改善,且后路组颈椎ROM、椎管面积残余率、NDI和NDI改善率优于前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2种术式均可有效治疗MRI T2WI高信号无骨折脱位型颈椎SCI,但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术在术后远期生活质量改善方面更胜一筹,同时可更好地保留颈椎R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损伤 减压术 外科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下载PDF
不同入路减压内固定术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周英勇 卢奇昊 +1 位作者 吉光荣 池开宇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0期137-141,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减压内固定术中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厦门市中医院2019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后正中组和椎旁肌组,每组40例。后正中...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减压内固定术中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厦门市中医院2019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后正中组和椎旁肌组,每组40例。后正中组实施后正中入路减压内固定术,椎旁肌组实施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减压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角、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椎管占位率、脊髓神经功能分级。结果:椎旁肌组手术时间较后正中组短,术中失血量较后正中组少(P<0.05)。两组住院时间及术后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脊髓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组术后ADL评分较后正中组高,VAS评分较后正中组低(P<0.05)。结论:后正中入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减压内固定术均可有效恢复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体高度,降低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改善脊髓神经功能,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耗时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感轻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内固定术 后正中入路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胸腰椎爆裂骨折 椎管占位率
下载PDF
不同镇痛方法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中的效果对比
10
作者 曾娘华 易伟宏 +2 位作者 王尔天 杨大志 褚千琨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8期135-137,共3页
目的 对比不同镇痛方法对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镇痛泵方式进行镇痛,研究组给予镇痛... 目的 对比不同镇痛方法对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镇痛泵方式进行镇痛,研究组给予镇痛泵联合切口浸润进行镇痛。比较两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结果 术后2、4、12、24 h,研究组疼痛评分分别为(1.25±0.15)、(3.11±0.98)、(2.54±0.52)、(1.64±0.3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6±0.68)、(5.13±1.57)、(4.63±1.65)、(3.79±1.03)分(P<0.05)。结论 对行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来说,在其治疗过程中加以镇痛泵联合切口浸润进行干预,止痛效果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泵 切口浸润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术后疼痛
下载PDF
纳布啡联合瑞马唑仑多模式超前镇痛在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中的应用
11
作者 黄文 蒋斌 郑舟婷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0期35-39,共5页
目的探讨纳布啡联合瑞马唑仑多模式超前镇痛对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苏醒期躁动、术后镇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上饶市立医院收治的90例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 目的探讨纳布啡联合瑞马唑仑多模式超前镇痛对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苏醒期躁动、术后镇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上饶市立医院收治的90例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镇痛治疗,实验组采用纳布啡联合瑞马唑仑多模式超前镇痛治疗。比较两组Ricker镇静-躁动评分表(SA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匹茨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分、术后镇痛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苏醒期躁动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48h,实验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3天,实验组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长于对照组,补救镇痛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布啡联合瑞马唑仑多模式超前镇痛对降低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减轻患者疼痛、提升患者睡眠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布啡 瑞马唑仑 超前镇痛 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下载PDF
有限元分析对骨质疏松条件下L5/S1斜外侧椎间融合与两种后路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12
作者 马玉轩 张涛 +3 位作者 杨成伟 高杰 高红亮 李松凯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627-633,共7页
目的评估在骨质疏松条件下,行L5/S1节段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at L5/S1,OLIF51)及其联合双侧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和双侧椎弓根螺钉(bilateral pedicle screw,BPS)的生物... 目的评估在骨质疏松条件下,行L5/S1节段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at L5/S1,OLIF51)及其联合双侧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和双侧椎弓根螺钉(bilateral pedicle screw,BPS)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招募1名健康青年男性作为志愿者,获得其腰骶椎三维CT数据,在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完成L4~S1三维模型,采用前路钛板(titanium plate,TP)固定的OLIF51手术模型、OLIF51+CBT和OLIF51+BPS手术模型的构建,分别命名为A、B、C、D模型。通过赋值、设定条件、施加载荷,分析不同条件下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顺利完成4种有限元模型的构建。4种模型在所有运动中的平均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变化趋势为A模型>B模型>C模型>D模型;其中,与A模型相比,B模型降幅为84.21%~94.42%,C模型降幅为88.12%~96.40%,D模型降幅为90.07%~96.49%(P均<0.05);与B模型相比,C模型降幅为7.41%~52.38%,D模型降幅为27.78%~58.33%(P均<0.05)。3种手术模型在所有运动中的融合器(Cage)平均最大应力变化趋势为B模型>C模型>D模型;其中,与B模型相比,C模型降幅为12.89%~57.62%,D模型降幅为36.43%~73.11%;D模型和C模型相比,除左侧弯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模型降幅为21.83%~37.67%。3种手术模型在所有运动中的内固定平均最大应力变化趋势为B模型>C模型>D模型;与B模型相比,C模型降幅为3.55%~65.47%,D模型降幅为18.58%~84.41%;CBT应力大于BPS应力(P<0.05)。结论在OLIF51手术中,补充后路内固定可以增强融合节段的稳定性并减轻TP上的应力。不建议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单独进行OLIF51手术,使用BPS辅助固定可达到最佳生物力学特性。接受CBT辅助内固定的患者术后需要佩戴支具,并尽量避免融合部位的右侧弯曲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5/S1节段斜外侧椎间融合术 稳定性 内固定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Endo-ULBD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
13
作者 付国书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9期45-48,共4页
目的:探究内镜下单侧椎板间入路双侧椎管减压(endoscopy-unilateral laminec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Endo-ULBD)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2—11月思南县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64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 目的:探究内镜下单侧椎板间入路双侧椎管减压(endoscopy-unilateral laminec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Endo-ULBD)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2—11月思南县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64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Excel随机数发生器分组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2例。参照组接受开放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研究组接受Endo-ULBD。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效果,术前、术后3个月腰椎功能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优良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ndo-ULBD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优于开放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能够减轻手术创伤,提升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但会增加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单侧椎板间入路双侧椎管减压 开放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在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4
作者 余立钦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3期141-144,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在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收治的86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在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收治的86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观察组行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椎体恢复情况、脊柱功能、疼痛评分、创伤应激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椎体后缘高度百分比高于对照组,Cobb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 d皮质醇(Cor)、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在脊柱骨折中疗效更佳,可减轻患者手术创伤,降低应激反应,加快脊柱功能恢复,且并发症风险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 脊柱功能 术后并发症 疼痛
下载PDF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的效果
15
作者 高志祥 王红强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0期23-26,共4页
目的:分析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1—12月河南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以治疗术式不同分为减压组(常规椎管减压术治疗,n=40)和植骨组(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 目的:分析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1—12月河南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以治疗术式不同分为减压组(常规椎管减压术治疗,n=40)和植骨组(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n=40)。对比分析两组手术疗效、脊柱影像学表现及治疗前后脊柱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生活质量[健康调查量表36(SF-36)]。结果:植骨组优良率高于减压组,卧床时长、骨折端愈合时长短于减压组,康复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减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椎管侵占率、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OD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椎体后缘高度、SF-36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植骨组优于减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可加快术后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恢复脊柱功能,纠正脊柱参数,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侧弯 椎管减压术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下载PDF
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效果
16
作者 郭亮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4期144-148,共5页
目的:探究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DLSS)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3年3月在浠水县中医院治疗的98例DL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椎板减压术)与观察组(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各49... 目的:探究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DLSS)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3年3月在浠水县中医院治疗的98例DL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椎板减压术)与观察组(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各49例,对比两组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影像学指标[胸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椎体滑移度、滑脱角、椎间盘高度]、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α(IL-1α)、C反应蛋白(CRP)]、治疗效果。结果:术前,两组VAS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较术前降低、JOA评分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胸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椎体滑移度、滑脱角、椎间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椎体滑移度、滑脱角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椎间盘高度、胸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TNF-α、IL-1α、CRP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SS接受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改善腰椎功能,抑制炎症反应,降低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腰椎功能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比较
17
作者 杜壮文 欧阳帆 +1 位作者 王恩梁 曾繁宽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10-313,共4页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10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10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相关指标、腰椎功能、疼痛程度、骨代谢指标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腰痛疾患评定表(JOA)评分高于对照组,视觉疼痛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对病人创伤更小,利于恢复,安全性更高,治疗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前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
18
作者 王龙 王业华 《智慧健康》 2024年第16期72-74,78,共4页
目的对比两种入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脊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根据入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成研究组... 目的对比两种入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脊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根据入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以前入路方式进行手术,研究组以后入路方式进行手术,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研究组术后椎体功能恢复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长、住院时间、术后创口愈合时间、切口长度较对照组更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分数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VAS分数更低(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Cobb's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椎体后缘高度比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脊柱骨折患者进行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时选择后路作为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能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内固定融合术 前路 后路
下载PDF
单纯减压术与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永胜 张晓璇 +3 位作者 宋兴华 田慧中 郑君涛 谢江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3年第11期1175-1179,共5页
目的比较单纯减压术与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LDH)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21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收治的73例R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所接受术式情况分为单纯减压组(31例)和减压内固定融合组... 目的比较单纯减压术与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LDH)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21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收治的73例R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所接受术式情况分为单纯减压组(31例)和减压内固定融合组(42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脑脊液漏发生率,以及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1年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单纯减压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短于减压内固定融合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减压内固定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脊液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19%vs 71.43%;χ^(2)=0.069,P=0.793)。两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减压术与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均可有效治疗RLDH,单纯减压术在缩短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再手术 单纯减压术 减压内固定融合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颈椎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 被引量:1
20
作者 汪凡栋 郑佳状 +4 位作者 陈宇 宋昭君 刘元彬 唐龙 王淼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3年第5期321-326,共6页
目的 比较颈椎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ACDF)手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1年4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16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 目的 比较颈椎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ACDF)手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1年4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16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8例,研究组患者采用颈前路颈椎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实施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ACDF手术实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影像学参数(椎间隙高度、Cobb角、颈椎曲度指数)、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血量、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椎间隙高度、Cobb角、颈椎曲度指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的椎间隙高度、Cobb角、颈椎曲度指数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JOA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两组间无差异(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5.17%),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10.34%),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颈椎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传统ACDF手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颈椎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方式能取得更好的恢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零切迹椎间融合器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 脊髓型颈椎病 日本骨科协会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