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STMORTEM REDISTRIBUTION KINETICS OF ACONITINE IN RABBITS 被引量:2
1
作者 徐威 胡炳蔚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CAS 1994年第1期41-46,51,共7页
The postmortem redistribution of aconitine(AC)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by orally ingested Aconitum brachypodum Diels (AbD) in rabbit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ostmortem AC redistribution did exist, a... The postmortem redistribution of aconitine(AC)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by orally ingested Aconitum brachypodum Diels (AbD) in rabbit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ostmortem AC redistribution did exist, and the diffusion along a concentration gradient was the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 on it. Change of temperature and incomplete distribution in life also influenced it.Besides those mentioned above, there were other influencing factors. These may be related to postmortem blood movement and toxin released from cells occurring as part of the processes of autolysis and putref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mortem redistribution ACONITINE A-V concentration difference degradation Kinetics
下载PDF
Some worlds about postmortem blood atropine concentrations
2
作者 Phak-Rop Pos Pok 《Forensic Medicine and Anatomy Research》 2013年第3期37-39,共3页
Atropine is an anticholinergic drug, used in treatment of spasm and pain. Postmortem blood atropine concentrations tend to be regionally dependent. We reported in this work the analytical findings of atropine in the p... Atropine is an anticholinergic drug, used in treatment of spasm and pain. Postmortem blood atropine concentrations tend to be regionally dependent. We reported in this work the analytical findings of atropine in the peripheral and heart blood from a case of suspected death. Atropine was?determined in both peripheral and heart blood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Towards the reference ranges, the concentration of atropine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is therapeutic, and in the heart blood is lethal.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atropine in the heart blood reflects postmortem redistribution rather than cardiotoxicity. The findings have great implications for forensic toxic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ROPINE postmortem redistribution
下载PDF
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及其代谢物在中毒家兔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路晓君 管青林 +5 位作者 梁嘉豪 师燕华 李蕊娟 贠克明 郭中元 崔海燕 《刑事技术》 2023年第3期235-240,共6页
研究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及其代谢物(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原碱、新乌头原碱和次乌头原碱)在中毒家兔体内的死后再分布规律,为乌头属中药中毒案件的检材选取提供依据。家兔18只,随机分成6组... 研究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及其代谢物(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原碱、新乌头原碱和次乌头原碱)在中毒家兔体内的死后再分布规律,为乌头属中药中毒案件的检材选取提供依据。家兔18只,随机分成6组,采用灌胃方式建立乌头碱中毒家兔模型,2 h后气管夹闭处死,仰卧位置于25℃条件下保存,分别于死后0、4、8、12、24、48 h进行解剖取材,取心血、外周血、尿液、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各生物检材中不同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尿液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48 h的含量分别是0 h的2.39倍和2.51倍;心血和外周血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含量呈上升趋势,且在外周血中含量远高于心血;各物质在脾脏、肝脏、肾脏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心脏和肺脏,次乌头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在三者的含量呈上升趋势,且在脾脏中最高,12 h后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在三者中均呈上升趋势。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及其代谢物在家兔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尿液、脾脏、肝脏、肾脏可作为乌头属中药中毒的优选毒物分析检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毒物学 乌头碱 新乌头碱 次乌头碱 代谢物 死后再分布
下载PDF
MDMA在急性染毒大鼠死后体内的再分布 被引量:5
4
作者 张蕾萍 王玉瑾 +1 位作者 安健康 王英元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38-342,共5页
目的:探索死后MDMA再分布变化规律及温度对死后MDMA再分布的影响。方法:将急性染毒大鼠处死后,分别置于室温下(17℃)或冷藏(4℃)。并于死后0 h2、h、24 h、48 h采集心血、外周血及心肌、肝、脾、肺组织,用液-液萃取衍生化法和气相色谱-... 目的:探索死后MDMA再分布变化规律及温度对死后MDMA再分布的影响。方法:将急性染毒大鼠处死后,分别置于室温下(17℃)或冷藏(4℃)。并于死后0 h2、h、24 h、48 h采集心血、外周血及心肌、肝、脾、肺组织,用液-液萃取衍生化法和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GC-NPD)检测MDMA含量。结果:大鼠死后48 h内,随死亡时间延长,室温下心血MDMA浓度呈升高趋势(P<0.05),肝MDMA浓度先升后降(P<0.05),心肌MDMA浓度无显著性变化(P>0.05)。在死后2-24 h内,脾MDMA浓度升高(P<0.05),肺MDMA浓度下降(P<0.05)。冷藏下血液中MDMA变化幅度较小(P<0.01);组织MDMA浓度在室温和冷藏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MDMA在大鼠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死后血药浓度在低温下较高温下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 死后再分布 温度 气相色谱 大鼠 血药浓度
下载PDF
氯氮平在家兔体内死后再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琦玮 周海梅 +3 位作者 李朴 马锦琦 莫耀南 刘良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4期223-225,共3页
目的阐明死后48h内家兔体内氯氮平再分布规律,为相关法医鉴定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取家兔15只,随机分为5组,以氯氮平灌胃,分别于死后0、6、12、24、48h取心血、外周静脉血、尿液、肝组织检测氯氮平浓度。结果家兔死亡后心血、外周静脉血... 目的阐明死后48h内家兔体内氯氮平再分布规律,为相关法医鉴定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取家兔15只,随机分为5组,以氯氮平灌胃,分别于死后0、6、12、24、48h取心血、外周静脉血、尿液、肝组织检测氯氮平浓度。结果家兔死亡后心血、外周静脉血、肝脏氯氮平浓度不断升高,尿液氯氮平浓度不断降低;死后早期浓度变化率大于晚期浓度变化率。死后48h心血、外周静脉血、肝脏、尿液氯氮平浓度分别为死后0h各检材氯氮平浓度的418%、193%、154%和29%。结论死亡一段时间后,提取生物检材,检测出的氯氮平浓度并不能准确反映刚死时的实际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毒理学 死后再分布 氯氮平
下载PDF
氯胺酮在急性中毒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贾娟 曹洁 +2 位作者 王玉瑾 贠克明 尉志文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索氯胺酮在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变化规律及温度对再分布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个实验组(室温组24只、冷藏组18只)和1个对照组(6只),实验组大鼠以氯胺酮290mg/kg灌胃, 45min后缺氧处死,分别置于室温(24℃)和冷藏(4... 目的探索氯胺酮在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变化规律及温度对再分布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个实验组(室温组24只、冷藏组18只)和1个对照组(6只),实验组大鼠以氯胺酮290mg/kg灌胃, 45min后缺氧处死,分别置于室温(24℃)和冷藏(4℃)条件下,于死后不同时间(0、12、24、48h)取心血、外周血、肝、肺、肾、心肌、大脑,检测其中氯胺酮含量;对照组大鼠以生理盐水灌胃,各对应组织器官样品为空白对照。血和组织样品中加入内标物SKF_(525A)后碱化,乙酸乙酯萃取,GC/MS全扫描定性,内标法、工作曲线法气相色谱定量分析。结果室温条件下,大鼠死后48h内随着死亡时间延长,心血、肺、肝中氯胺酮的浓度呈升高趋势(P<0.05),肾脏中氯胺酮的浓度先升高后下降(P<0.05),外周血、心肌和脑中氯胺酮的浓度无显著性变化(P>0.05)。冷藏条件下,血液及组织中氯胺酮浓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心肌外,各样本浓度均低于相应时段室温条件保存的样本。结论氯胺酮在大鼠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温度对大鼠死后血液及组织中氯胺酮浓度变化有较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毒物分析 氯胺酮 死后再分布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吗啡中毒大鼠死后体内吗啡再分布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惠玲 马丽霞 +1 位作者 赵晏 唐承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3-335,344,共4页
目的 确定大鼠生前摄入吗啡量、死亡时间及各组织pH值在死后吗啡再分布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急、慢性吗啡中毒大鼠模型 ,测定死后 0~ 96h心血、心肌、肝、肾、脑组织吗啡含量 ,用pH计测定各检材的 pH值 ,并与相应检材的吗啡含量变化... 目的 确定大鼠生前摄入吗啡量、死亡时间及各组织pH值在死后吗啡再分布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急、慢性吗啡中毒大鼠模型 ,测定死后 0~ 96h心血、心肌、肝、肾、脑组织吗啡含量 ,用pH计测定各检材的 pH值 ,并与相应检材的吗啡含量变化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①吗啡急性中毒 (一次肌肉注射 10mg·kg- 1 )组和慢性中毒 (累计 7d肌肉注射吗啡总量 6 4 5mg·kg- 1 )组大鼠死后同一组织吗啡含量变化差异显著 ,如脑、肝、肾组织 ;②死后 0~ 96h吗啡中毒大鼠不同时间段 ,同一组织中的吗啡含量发生显著改变 ,如心血、心肌、肝组织、肾组织 ;③心血、肝、肾组织的pH值与该检材中的吗啡含量变化呈负相关。结论 吗啡中毒大鼠死后体内吗啡再分布受大鼠生前摄入吗啡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中毒 大鼠 影响因素 死后吗啡再分布 生前吗啡摄入量 死亡时间
下载PDF
温度对硬膜外麻醉致死犬体内布比卡因死后再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高勤 王大利 +1 位作者 贠克明 张大明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建立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犬体内死后再分布动物模型,观察温度对其死后再分布规律的影响。方法雄性杂种犬18只,盐酸布比卡因(5mg/kg)硬膜外麻醉致死,随机分3组,分别置于室温(20~23℃)、4℃和-20℃,于死后0、2、4、8、24、48、72、9... 目的建立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犬体内死后再分布动物模型,观察温度对其死后再分布规律的影响。方法雄性杂种犬18只,盐酸布比卡因(5mg/kg)硬膜外麻醉致死,随机分3组,分别置于室温(20~23℃)、4℃和-20℃,于死后0、2、4、8、24、48、72、96、120h同一尸体提取心血、周围血、肝和大脑,GC-NPD、GC-MS法检测其中布比卡因含量,比较其各组含量变化。结果室温时心血、周围血和大脑的死后再分布现象较明显且复杂,4℃时死后再分布现象较室温下弱且缓慢,-20℃时4种检材中布比卡因的再分布现象进一步减弱。结论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致死犬体内可发生死后再分布,低温保存可延缓或阻止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毒理学 布比卡因 温度 麻醉 硬膜外 犬科 死后再分布
下载PDF
法医毒物动力学 被引量:39
9
作者 贠克明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6期361-365,369,共6页
本文作者针对法医毒理学的任务、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将法医毒物动力学列为法医毒理学新的分支学科,并阐述了法医毒物动力学的概念、研究目的和任务、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方向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内容涉及毒物动力... 本文作者针对法医毒理学的任务、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将法医毒物动力学列为法医毒理学新的分支学科,并阐述了法医毒物动力学的概念、研究目的和任务、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方向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内容涉及毒物动力学、死后分布、动态分布、死后再分布、死后弥散、毒物分解动力学、毒物死后产生情况等。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将解决中毒法医学鉴定中的许多问题,如尸体或活体中毒当时机体内毒物浓度的推断、死后腐败产生毒物与生前服毒的区别、生前服毒与死后染毒的鉴别、毒物进入机体时间、途径和方式的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毒理学 毒物动力学 法医毒物动力学 死后分布 死后再分布 死后弥散 毒物分解动力学 毒物死后产生
下载PDF
急性吗啡肌注大鼠死后体内吗啡再分布的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利华 吴家文 +1 位作者 汪秉康 王文冬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44-148,共5页
本文采用免疫组化法对治疗量及中毒量吗啡注射大鼠死后体内吗啡的定位及分布变化分别进行研究。发现:⑴吗啡广泛分布于大脑皮质、海马回、基底核、丘脑、脑干、扣带回、嗅束、胼胝体及小脑神经细胞胞浆内及神经纤维;心、肝、肾、睾丸... 本文采用免疫组化法对治疗量及中毒量吗啡注射大鼠死后体内吗啡的定位及分布变化分别进行研究。发现:⑴吗啡广泛分布于大脑皮质、海马回、基底核、丘脑、脑干、扣带回、嗅束、胼胝体及小脑神经细胞胞浆内及神经纤维;心、肝、肾、睾丸及血管平滑肌等也有吗啡分布,但胸腺、淋巴结等未发现吗啡存在;⑵治疗量吗啡注射鼠死后96h内,心、肝、肾、肾上腺等大部分实质器官组织细胞中吗啡含量随死后时间延长而明显减少(P<0.01);中毒量吗啡注射鼠死后12h内,组织细胞中吗啡含量变化甚微,但死后24-96h,吗啡量缓慢递减(P<0.05)。骨骼肌吗啡量随死后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加,死后48h内脑组织吗啡量无明显变化。本研究证实死后尸体内吗啡再分布的客观存在,探讨了吗啡再分布发生机制。免疫组化法为海洛因或吗啡成瘾及中毒死亡的医学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中毒量 死后再分布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非镉中毒者死后血液中镉元素含量升高现象及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爱华 于忠山 +6 位作者 刘兴胜 张云峰 王瑞花 任昕昕 邹波 侯小平 常靖 《刑事技术》 2021年第6期657-660,共4页
本文报道了两例非镉中毒死者血液中镉元素含量异常的案例,心血中镉元素的含量分别是健康人的200倍和40倍以上,且不同部位的血液,镉元素含量不同,但组织样品中的镉元素含量在报道的正常值水平。采用相同方法,对100例活体人群静脉血及50... 本文报道了两例非镉中毒死者血液中镉元素含量异常的案例,心血中镉元素的含量分别是健康人的200倍和40倍以上,且不同部位的血液,镉元素含量不同,但组织样品中的镉元素含量在报道的正常值水平。采用相同方法,对100例活体人群静脉血及50例非镉中毒死者心血中镉元素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活体静脉血中镉元素含量均低于5ng/mL,死后镉元素会发生升高的现象,高出正常值上限10倍以上的可达20%的比例,有的样品高出近100倍。死后镉元素含量升高,可能是由于死后贮存在肝、肾等组织中的镉元素发生死后再分布,扩散至血液中所致。这也提示死后血液镉元素含量不能作为镉中毒的唯一诊断指标,要结合其他样品的检验及生活调查等因素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毒物学 镉元素 中毒 血液 死后再分布
下载PDF
MDMA的死后再分布及其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蕾萍 王玉瑾 王英元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164-166,共3页
对MDMA死后再分布及其发生机制进行的动物实验和案例研究的文献,阐述MDMA死后心血浓度升高、死后通过胃肠道和气管内MDMA的再分布、MDMA在死后代谢再分布中的作用,以及死后再分布的发生机制与死后血液流动、顺浓度梯度扩散、毒物的代谢... 对MDMA死后再分布及其发生机制进行的动物实验和案例研究的文献,阐述MDMA死后心血浓度升高、死后通过胃肠道和气管内MDMA的再分布、MDMA在死后代谢再分布中的作用,以及死后再分布的发生机制与死后血液流动、顺浓度梯度扩散、毒物的代谢等有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毒理学 药物滥用 3 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 死后再分布
下载PDF
吗啡在慢性染毒大鼠体内死后再分布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丽霞 王惠玲 +2 位作者 张军峰 张平 唐承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3-35,38,共4页
目的 研究吗啡在慢性染毒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特性。方法 在室温条件下 ,将对吗啡形成依赖的大鼠处死 ,分别在死亡当时和死后 2 4、48、72、96h采集心血及心肌、脑、肝、肾、肺组织 ,用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法 (SPE GC)检测吗啡含量。... 目的 研究吗啡在慢性染毒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特性。方法 在室温条件下 ,将对吗啡形成依赖的大鼠处死 ,分别在死亡当时和死后 2 4、48、72、96h采集心血及心肌、脑、肝、肾、肺组织 ,用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法 (SPE GC)检测吗啡含量。结果 除肺外 ,心血和各组织吗啡含量在大鼠死后 96h内有不同程度增加。肝增加幅度最大 ,肾在 72~ 96h呈现下降 ,心肌在 2 4h有所下降 ,以后逐渐上升。各组织与死亡当时心血中吗啡含量相比 ,在大鼠死后 96h内脑中吗啡含量与其相差最小。结论 吗啡在慢性染毒大鼠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体内 死后再分布 慢性吗啡中毒 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
下载PDF
玻璃体液在法医毒物学实践中的价值评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沈敏 向平 《中国司法鉴定》 2017年第1期23-44,共22页
玻璃体液因具有相对隔绝的解剖特征、受尸体腐败和内外部污染影响小、较少发生死后再分布、化学物质浓度相对稳定的优势特点而成为法医毒物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从提升毒物鉴定结果的可靠性以及深化玻璃体液应用研究的角度,综述了玻璃... 玻璃体液因具有相对隔绝的解剖特征、受尸体腐败和内外部污染影响小、较少发生死后再分布、化学物质浓度相对稳定的优势特点而成为法医毒物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从提升毒物鉴定结果的可靠性以及深化玻璃体液应用研究的角度,综述了玻璃体液毒物定性定量分析的文献报道,探讨了玻璃体液在死后毒物学实践中的潜在应用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当缺失血液检材或血液的可靠性受死后因素影响时,玻璃体液可作为血液的替代检材或作为血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液 死后毒物学 血-视网膜屏障 法医毒物学 死后再分布
下载PDF
溴氰菊酯在家兔中死后弥散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肖昆 王晋涛 +4 位作者 尉志文 王玉瑾 贾娟 曹洁 贠克明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7期588-590,共3页
目的通过对溴氰菊酯死后弥散现象的研究,观察不受死后再分布现象影响的组织脏器,为溴氰菊酯的法医学检材采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家兔处死半小时后分别经口给予4LD50溴氰菊酯,室温下分别放置24 h和48 h解剖,检测心血、股动脉血、尿液、... 目的通过对溴氰菊酯死后弥散现象的研究,观察不受死后再分布现象影响的组织脏器,为溴氰菊酯的法医学检材采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家兔处死半小时后分别经口给予4LD50溴氰菊酯,室温下分别放置24 h和48 h解剖,检测心血、股动脉血、尿液、胆汁、心、肝、脾、肺、肾、脑、左下肢肌肉中溴氰菊酯的浓度,比较其变化规律。结果家兔处死半小时后经口给予4LD50溴氰菊酯,灌胃24 h后溴氰菊酯就可以从胃弥散至其他组织器官,心血、周围血、尿液和胆汁中的浓度均高于其他脏器。与24 h组相比,48 h家兔尿液、胆汁、心、脾、肾和左下肢肌肉中溴氰菊酯浓度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溴氰菊酯在尿液、胆汁、心、脾、肾和肌肉中的浓度比较稳定,不受死后弥散的影响,在对溴氰菊酯中毒的法医学鉴定可以采取上述检材进行毒物检验和浓度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后弥散 死后再分布 溴氰菊酯 中毒
下载PDF
氯胺酮体内分布综述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明 周安居 +1 位作者 孙林峰 张声 《刑事技术》 2012年第5期41-43,共3页
氯胺酮作为一种重要的麻醉药品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其非法滥用问题日益凸显,随之而来的犯罪数量亦呈不断增长趋势。本文对氯胺酮在活体内的分布以及死后尸体内再分布等受温度、药物相互作用、邻近组织器官相互作用、尸体保... 氯胺酮作为一种重要的麻醉药品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其非法滥用问题日益凸显,随之而来的犯罪数量亦呈不断增长趋势。本文对氯胺酮在活体内的分布以及死后尸体内再分布等受温度、药物相互作用、邻近组织器官相互作用、尸体保存条件等因素影响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毒理学 氯胺酮 分布 死后再分布
下载PDF
呋喃酚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在呋喃丹染毒家兔体内的死后分布及死后再分布
17
作者 文岩 韩昱哲 +6 位作者 龚铎 解文凯 吕晨曦 孟宇珍 张潮 尉志文 贠克明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5期601-605,共5页
目的建立呋喃丹的家兔灌胃染毒致死模型,观察呋喃丹Ⅱ相代谢物呋喃酚葡萄糖醛酸结合物(carbofuran-7-phenyl glucuronic acid,Glu-7PH)在家兔体内的死后分布及死后再分布规律。方法死后分布:对家兔使用1/2LD50、LD50、2LD50呋喃丹灌胃染... 目的建立呋喃丹的家兔灌胃染毒致死模型,观察呋喃丹Ⅱ相代谢物呋喃酚葡萄糖醛酸结合物(carbofuran-7-phenyl glucuronic acid,Glu-7PH)在家兔体内的死后分布及死后再分布规律。方法死后分布:对家兔使用1/2LD50、LD50、2LD50呋喃丹灌胃染毒,染毒死亡家兔立即解剖,灌胃后2 h仍未死亡家兔采用二氧化碳(CO_(2))吸入法处死后立即解剖,取心肌、心血、肝、脾、肺、肾、脑和右下肢肌肉。死后再分布:家兔用4LD50呋喃丹灌胃染毒,仰卧位置于室温(15℃)条件下,分别于死后0、12、24、48、72 h取心肌、心血、肝、脾、肺、肾、脑和右下肢肌肉。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法检测Glu-7PH含量。结果死后分布结果显示,3个剂量组中,各组织中Glu-7PH含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死后再分布研究结果显示,心血、心肌、脾、肾、脑及右下肢肌肉中Glu-7PH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肺中Glu-7PH含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兔心肌、心血、肝、肺、肾、脑和下肢肌肉可作为Glu-7PH检测分析样本。Glu-7PH在家兔肝和肺中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毒理学 呋喃酚葡萄糖醛酸结合物 死后分布 死后再分布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家兔
下载PDF
Analytical data supporting the“theoretical”postmortem redistribution factor(F_(t)):a new model to evaluate postmortem redistribution
18
作者 Iain M.McIntyre 《Forensic Sciences Research》 2016年第1期33-37,共5页
The concepts of postmortem redistribution(PMR,F)factor,and“theoretical”PMR(Ft)–based upon a drug’s characteristic L/P ratio–have been defined to express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mortem peripheral blood... The concepts of postmortem redistribution(PMR,F)factor,and“theoretical”PMR(Ft)–based upon a drug’s characteristic L/P ratio–have been defined to express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mortem peripheral blood and the corresponding antemortem whole-blood concentration.This paper applies recent data describing liver/peripheral blood(L/P)ratios for many commonly detected drugs to assess these models,and provide a ranking of drugs’propensity for(and degree of)PM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nsic science forensic pathology peripheral blood LIVER antemortem theoretical postmortem redistribution factor(F_(t))
原文传递
胆汁在法医毒物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9
作者 纪佼佼 严慧 沈敏 《中国司法鉴定》 2018年第5期50-63,共14页
胆汁排泄是毒物及其代谢物的重要消除途径,胆汁因同时具有亲水和亲脂的双重性质而成为毒物及其结合型代谢物分布的主要器官。其因具有毒物浓度高、存在代谢物、检测时限长、受再分布影响小等特性而成为死后毒物学领域关注的生物检材。... 胆汁排泄是毒物及其代谢物的重要消除途径,胆汁因同时具有亲水和亲脂的双重性质而成为毒物及其结合型代谢物分布的主要器官。其因具有毒物浓度高、存在代谢物、检测时限长、受再分布影响小等特性而成为死后毒物学领域关注的生物检材。通过对近20年文献报道的回顾,综述了胆汁中毒物定性、定量分析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数百个案例中胆汁和血液毒药物定量结果信息,讨论了胆汁毒物分析的特点、价值及其问题,提出当摄毒延缓死亡或毒物半衰期短时,以及血液检材不可获得或可靠性存疑时,胆汁可作为毒药物筛查的备选检材或为血液等其他检材的定量分析提供补充及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 肝肠循环 法医毒物学 死后再分布
下载PDF
金刚烷胺在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锦凯 李文艳 +3 位作者 刘唯琛 王振华 任飞 张潮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6期654-659,663,共7页
目的 建立金刚烷胺的死后再分布动物模型,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规律,为金刚烷胺相关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2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L组、M组、H组),按治疗极量、LD50和2LD50灌胃,未死的按照LD50平均死亡时... 目的 建立金刚烷胺的死后再分布动物模型,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规律,为金刚烷胺相关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2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L组、M组、H组),按治疗极量、LD50和2LD50灌胃,未死的按照LD50平均死亡时间处死,仰卧位置于20℃条件下,按照0 h、6 h、12 h、24 h、48 h、72 h、96 h采集心血、外周血、心、肝、脾、肺、肾、脑、肌肉、睾丸并检测金刚烷胺的含量。结果 治疗极量的金刚烷胺入体后,在心血、心、肝中的含量在死后6 h前下降随后上升,在脾、肾、脑、肌肉和睾丸组织中的含量在死后48 h前都较为稳定,并于96 h点达到峰值,但在肺脏中的含量随时间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LD50剂量的金刚烷胺入体后,在各组织中的含量均在死后24 h前有下降趋势,随后上升,在外周血、脾、肾、肌肉中的含量于死后48 h点达到峰值,在心血和睾丸中的含量于72 h点达到峰值,在肝、肺、脑中的含量于96 h点达到峰值;2LD50剂量的金刚烷胺入体后,在心、肝中的含量在死后12 h前有下降趋势,在肺、脑、肌肉中的含量在死后48 h前均有下降趋势,在心脏、肝、脾、肌肉、睾丸中的含量在死后96 h点达到峰值。结论 金刚烷胺中毒死亡大鼠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可为金刚烷胺中毒死亡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烷胺 死后再分布 LC-MS/MS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