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logical Control of Erwinia carotovora ssp. carotovora by Streptomyces Species
1
作者 Tinatin Doolotkeldieva Saykal Bobusheva Ayzat Suleymankisi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2016年第2期104-114,共11页
Ten isolates of Erwinia carotovora ssp. carotovora (Ecc) were isolated from infected potato tubers of Picasso, Sante, and Nevskiy varieties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regions in Kyrgyzstan.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as E... Ten isolates of Erwinia carotovora ssp. carotovora (Ecc) were isolated from infected potato tubers of Picasso, Sante, and Nevskiy varieties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regions in Kyrgyzstan.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as Erwinia carotovora ssp. carotovora (Ecc) by standard bacteriological techniques and pathogenicity tests on tubers and also by PCR analyses. Tests on the pathogenicity of E. carotovora ssp. carotovora (Ecc) strains to host plants by artificial inoculation have shown a high sensibility of the Picasso variety. As a result, five isolates were chosen, three isolates (EcPo1, EcPo2, and Eco3) were highly pathogenic, while two isolates (Eco4 and Eco5) were weakly pathogenic. The antagonistic bacteria, Streptomyces diastatochromogenes strain sk-6, and Streptomyces graminearuss strain sk-2, have a highly significant effect on soft rot bacteria isolates (Ecc), more than the other tested antagonistic organisms in vitro screening biotests. The Streptomyces diastatochromogenes sk-6 was selected for the control assay of storage potatoes against the most common soft rot bacterial strain in Kyrgyzstan, Erwinia carotovora sp. carotovora EcPo2. The pretreatment of potato tubers with antagonistic bacteria successfully prevented the initial infection multiplication of soft rot bacteria and reduced soft rot disease of potatoes in storage. These results justify selection of the dose 10<sup>6</sup> cells/ml of bacteria Streptomyces diastatochromogenes sk-6 for use in powdering the infected or non-infected potato tubers to suppress the development soft rot during storage. Streptomyces diastatochromogenes sk-6 as a biological disinfectant could destroy surface and internal infections, protect the tubers from the growth of phytopathogenic bacteria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ir reproduction, and improve the overwintering of winter cro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tato tubers Soft rot Disease Erwinia carotovora ssp. carotovora Biological Control Streptomyces diastatochromogenes
下载PDF
寡雄蛋白(Oligandrin)处理对马铃薯块茎干腐病及苯丙烷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刘筱 潘静宇 +3 位作者 李永才 杨兰 高春丽 毕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39-344,369,共7页
本实验以"新大坪"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为试材,通过体内实验,研究了寡雄蛋白(oligandrin)对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的控制效果;同时从生化和分子水平上分析揭示了寡雄蛋白处理对马铃薯块茎苯丙烷代谢的调控机理。结果表明:56... 本实验以"新大坪"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为试材,通过体内实验,研究了寡雄蛋白(oligandrin)对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的控制效果;同时从生化和分子水平上分析揭示了寡雄蛋白处理对马铃薯块茎苯丙烷代谢的调控机理。结果表明:56、24、18、12、6μg/m L寡雄蛋白处理对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的扩展都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其中24μg/m L寡雄蛋白处理效果最佳,处理后块茎病斑直径为对照的58.33%;进一步研究表明寡雄蛋白处理能提高与马铃薯块茎组织苯丙烷代谢相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脱氢酶(CAD)、肉桂酸羟化酶(C4H)和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4CL)的活性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抗性物质总酚、类黄酮及木质素含量也因寡雄蛋白处理而提高,在处理后第3 d类黄酮含量出现高峰,高于对照果实54%。可见寡雄蛋白可通过增强组织的苯丙烷代谢而提高马铃薯块茎的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腐病 寡雄蛋白 苯丙烷代谢
下载PDF
种薯处理对防控马铃薯烂薯病的效果 被引量:4
3
作者 马丽杰 董华 +5 位作者 刘丹丹 任政军 马云芳 张海成 权军利 单卫星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0-165,共6页
针对榆林马铃薯产区常年发生的田间烂薯问题,通过防控试验,比较药剂种薯处理和茎叶喷施对控制马铃薯烂薯病害的效果,初步分析导致马铃薯烂薯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及初侵染源,为大田防控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50%烯酰吗啉种薯处理和茎叶喷... 针对榆林马铃薯产区常年发生的田间烂薯问题,通过防控试验,比较药剂种薯处理和茎叶喷施对控制马铃薯烂薯病害的效果,初步分析导致马铃薯烂薯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及初侵染源,为大田防控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50%烯酰吗啉种薯处理和茎叶喷施防控的田块,马铃薯产量、薯块商品率及总产值均显著高于农户未防治田块;种薯处理结合茎叶喷雾防控的田块,其马铃薯产量比单纯茎叶喷雾防控田块提高15.7%,纯收入增加27.6%。从田间病薯中未分离出晚疫病菌,表明当地烂薯的发生不是由晚疫病菌引起的。种薯药剂处理作为马铃薯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控制田间烂薯效果明显,可以作为马铃薯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的关键环节,在陕西榆林马铃薯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薯处理 化学防治 田间烂薯 晚疫病菌
下载PDF
甘肃省定西地区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39
4
作者 何苏琴 金秀琳 +3 位作者 魏周全 张廷义 杜玺 骆得功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550-552,共3页
从甘肃省定西县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病薯中分离得到菌落形态一致的镰刀菌,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按Booth镰刀菌分类系统,鉴定为硫色镰刀菌(FusariumsulphureumSchlechlendahl)。
关键词 马铃薯 块茎干腐 硫色镰刀菌
下载PDF
ClO2对马铃薯块茎软腐病菌的控制效果及作用机理 被引量:3
5
作者 田世龙 李梅 +4 位作者 程建新 李守强 葛霞 田甲春 张辉元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共6页
以马铃薯块茎软腐病原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Pcc)为研究对象,探究离体条件下二氧化氯(ClO2)对其控制效果及作用机理,采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其进行室内生物测定,观察菌体形态和菌体超微结构,并... 以马铃薯块茎软腐病原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Pcc)为研究对象,探究离体条件下二氧化氯(ClO2)对其控制效果及作用机理,采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其进行室内生物测定,观察菌体形态和菌体超微结构,并通过马铃薯体内接种Pcc对马铃薯块茎软腐病进行防治效果评价。结果表明,离体条件下,Pcc对ClO2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其毒力回归式为y=4.4868+7.6827x,EC50和EC90分别为0.2524μg·mL^-1和0.4872μg·mL^-1,ClO2处理对马铃薯软腐病原菌Pcc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存在浓度效应,0.52μg·mL^-1 ClO2对Pcc的相对抑制率最高;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ClO2处理后Pcc菌体形态发生异常,个别菌体胞壁皱褶、破裂,内容物渗出,细胞壁与细胞膜出现分离,且鞭毛消失,生长受到抑制。体内试验表明,ClO2处理可显著降低马铃薯薯块的发病率和病斑扩展速度,其中以低温条件下80μg·kg^-1效果最佳。综上所述,ClO2对Pcc具有良好的抑菌特性,该研究可为ClO2在马铃薯采后病害防治中的安全高效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块茎 软腐病 二氧化氯 P.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 控制效果 作用机理
下载PDF
壳聚糖处理对马铃薯块茎组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永才 孙小娟 毕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313-315,328,共4页
以大西洋马铃薯(cv.Atlantic)块茎为试材,研究了壳聚糖处理及干腐病菌Fusarium sulphureum挑战接种对马铃薯块茎组织活性氧(ROS)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处理能显著提高马铃薯切片过氧化氢(H2O2)、超氧阴离子(O2-)和抗坏血酸(AsA)含... 以大西洋马铃薯(cv.Atlantic)块茎为试材,研究了壳聚糖处理及干腐病菌Fusarium sulphureum挑战接种对马铃薯块茎组织活性氧(ROS)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处理能显著提高马铃薯切片过氧化氢(H2O2)、超氧阴离子(O2-)和抗坏血酸(AsA)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而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F.sulphureum挑战接种可进一步提高壳聚糖处理及对照马铃薯切片的H2O2和O2-的含量及CAT、APX和GR的活性。可见壳聚糖和病原物可通过诱导氧迸发而启动马铃薯组织的抗病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活性氧代谢 马铃薯块茎 硫色镰刀菌 干腐病
下载PDF
采后UV-C辐照对马铃薯干腐病的抑制效应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余斌 南运有 +3 位作者 孔娜娜 党仁美 拜占玲 刘娟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730-1736,共7页
为探讨不同辐照剂量的短波紫外线(UV-C)处理对马铃薯干腐病的抑制作用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贮藏期间的马铃薯块茎为材料,经剂量为0、5、15、25、35、45 kJ·m-2的UV-C辐照,研究分析经损伤接菌后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病斑及相关防御性酶... 为探讨不同辐照剂量的短波紫外线(UV-C)处理对马铃薯干腐病的抑制作用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贮藏期间的马铃薯块茎为材料,经剂量为0、5、15、25、35、45 kJ·m-2的UV-C辐照,研究分析经损伤接菌后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病斑及相关防御性酶[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丙二醛(MDA)]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损伤接菌后的马铃薯块茎,经剂量5~45 kJ·m^(-2)的UV-C辐照处理,块茎中MDA、PAL活性均显著降低,POD活性显著升高;剂量5 kJ·m^(-2)的辐照处理可显著提高损伤接菌后的马铃薯块茎中CAT活性;剂量5~45 kJ·m^(-2)的辐照处理均可有效抑制马铃薯块茎病斑直径的扩散,其中以35 kJ·m^(-2)处理效果最佳。本研究证实UV-C辐照有助于提高贮藏期间马铃薯块茎对于干腐病的抗性,为利用UV-C这种新型环保的马铃薯贮藏方法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紫外线 马铃薯块茎 采后 干腐病 相关酶活性
下载PDF
种薯/土壤带菌对马铃薯生长及其干腐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郭成瑾 杨波 +1 位作者 王喜刚 沈瑞清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310-2317,共8页
【目的】研究侵染源对马铃薯生长及干腐病发生的影响,以及播前药剂拌种对马铃薯干腐病的防治效果,为宁夏马铃薯干腐病综合防控技术提供依据。【方法】以种薯接菌和土壤接菌两种方式,并用杀菌剂进行种薯拌种或不拌种处理,通过田间试验,... 【目的】研究侵染源对马铃薯生长及干腐病发生的影响,以及播前药剂拌种对马铃薯干腐病的防治效果,为宁夏马铃薯干腐病综合防控技术提供依据。【方法】以种薯接菌和土壤接菌两种方式,并用杀菌剂进行种薯拌种或不拌种处理,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生长性状及其干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种薯接菌和土壤接菌对马铃薯生长和干腐病的发生均具有影响,其中种薯接菌T1-1处理的出苗率为89.55%,株高为54.19 cm,低于其他处理,而子代薯块平均病薯数为8.95个,发病率为34.00%,病情指数为20.64,远高于其他处理;随着土壤接入菌源量的增加,马铃薯生长指标呈递减趋势,而干腐病发病呈递增趋势;种薯药剂拌种处理马铃薯生长指标均高于不拌种处理,其干腐病发病均低于不拌种处理。【结论】种薯带菌是引起马铃薯干腐病发生的关键因素,药剂拌种可减少子代马铃薯干腐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干腐病 种薯带菌 土壤带菌 药剂拌种 镰刀菌
下载PDF
广东省马铃薯块茎软腐病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2
9
作者 佘小漫 汤亚飞 +3 位作者 蓝国兵 于琳 邓铭光 何自福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18-625,共8页
为明确广东省惠州市马铃薯块茎软腐病的病原菌,采用常规病组织分离法获得4株菌株,通过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对其进行鉴定,并测定了该病原菌对20个马铃薯品种的致病力。结果显示,该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在LB平板上菌落有透明和... 为明确广东省惠州市马铃薯块茎软腐病的病原菌,采用常规病组织分离法获得4株菌株,通过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对其进行鉴定,并测定了该病原菌对20个马铃薯品种的致病力。结果显示,该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在LB平板上菌落有透明和不透明2种形态;除葡萄糖发酵阳性、对链霉素和青霉素具有抗性等特征不同外,BP-hd-1、BP-hd-2、BP-hd-3和BP-hd-4菌株与短小芽胞杆菌Bacillus pumilus菌株的其它生理生化特征均相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4株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别与短小芽胞杆菌AI-Khrj18(KY123871)、ML270(KC692158)、NCTC10337(LT906438)和ARD21(KX023236)的相似性为100.0%;4株菌株的gyrB基因序列均与短小芽胞杆菌AUEC29菌株(HM585095)的gyrB基因相似性最高,为99.7%~99.8%。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广东省马铃薯块茎软腐病的病原菌为短小芽胞杆菌。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接种菌株BP-1后20个马铃薯品种的发病率均为100.0%,表明该病原菌对马铃薯有强致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块茎软腐病 短小芽胞杆菌 鉴定 致病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