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are earth elements and yttrium in ferromanganese deposit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distribution,composition and resource considerations 被引量:3
1
作者 ZHONG Yi CHEN Zhong +6 位作者 GONZALEZ Francisco Javier ZHENG Xufeng LI Gang LUO Yun MO Aibin XU Antao WANG Shuho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7期41-54,共14页
Ferromanganese nodules and crusts contain relatively high concentration of rare earth elements(REE) and yttrium(REY),with a growing interest in exploitation as an alternative to land-based REY resources.On the bas... Ferromanganese nodules and crusts contain relatively high concentration of rare earth elements(REE) and yttrium(REY),with a growing interest in exploitation as an alternative to land-based REY resources.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geochemical approach,the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REY in the ferromanganese nodule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are analyz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Y contents in ferromanganese deposits show a clear geographic regularity.Total REY contents range from 69.1×10^-6 to 2 919.4×10^-6,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1 459.5×10^-6.Especially,the enrichment rate of Ce content is high,accounting for almost 60% of the total REY.This REE enrichment is controlled mainly by the sorption of ferromanganese oxides and clay minerals in the nodules and crusts.Moreover,the total REY are higher in ferromanganese deposits of hydrogenous origin than of diagenetic origin.Finally,Light REE(LREE) and heavy REE(HREE) oxides of the ferromanganese deposits in the study area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grades: non-enriched type,weakly enriched type,enriched type,and extremely enriched type.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of rare earth resources,the Xisha and Zhongsha platform-central deep basin areas show a great potential for these rare earth met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rromanganese deposits rare earth elements and yttrium abundance characteristics controlling factors potential source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reactivity,source apportionment,and potential source areas of ambient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a typical tropical city 被引量:2
2
作者 Xiaocong Cao Qiao Xing +6 位作者 Shanhu Hu Wenshuai Xu Rongfu Xie Aidan Xian Wenjing Xie Zhaohui Yang Xiaochen W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期417-429,共13页
Based on one-year observation,the concentration,sources,and potential source area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the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mbient VOCs in Haiko... Based on one-year observation,the concentration,sources,and potential source area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the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mbient VOCs in Haikou,Chin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total VOCs(TVOCs)was 11.4 ppb V,and the composition was dominated by alkanes(8.2 ppb V,71.4%)and alkenes(1.3 ppb V,20.5%).The diurnal variation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dominant VOC species showed a distinct bimodal distribution with peaks in the morning and evening.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to 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OFP)was made by alkenes(51.6%),followed by alkanes(27.2%).The concentrations of VOCs and nitrogen dioxide(NO_(2))in spring and summer were low,and it was difficult to generate high ozone(O_(3))concentrations through photochemical reactions.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O_(3)concentrations in autumn and winter was mainly related to the transmission of pollutants from the northeast.Traffic sources(40.1%),industrial sources(19.4%),combustion sources(18.6%),solvent usage sources(15.5%)and plant sources(6.4%)were identified as major sources of VOCs through the 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model.The southeastern coastal areas of China were identified as major potential source areas of VOCs through the 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PSCF)and concentration-weighted trajectory(CWT)models.Overall,the concentration of ambient VOCs in Haikou w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raffic sources and long-distance transport,and the control of VOCs emitted from vehicl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reduce the active species of ambient VOCs in Haikou,thereby reducing the generation of O_(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 Ozone 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 model Backward trajectory potential source area
原文传递
北方沿海城市大气PM_(2.5)组分特征及来源分析:以青岛市为例
3
作者 张玉卿 张韬 +3 位作者 方渊 魏巍 孟赫 刘保双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5-535,共11页
为探究北方沿海城市大气PM_(2.5)的化学组分特征及其关键来源,本文选择典型代表城市青岛市作为研究对象,在2021年3月−2022年2月采集大气PM_(2.5)样品,测定水溶性无机离子、碳组分及化学元素等组分,深入分析大气PM_(2.5)化学组分特征,采... 为探究北方沿海城市大气PM_(2.5)的化学组分特征及其关键来源,本文选择典型代表城市青岛市作为研究对象,在2021年3月−2022年2月采集大气PM_(2.5)样品,测定水溶性无机离子、碳组分及化学元素等组分,深入分析大气PM_(2.5)化学组分特征,采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和潜在源贡献函数(PSCF)对青岛市PM_(2.5)的主要贡献源类和潜在源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采样期间青岛市PM_(2.5)浓度平均值为42.2μg/m^(3),NO_(3)^(−)、NH_(4)^(+)、SO_(4)^(2−)、OC是PM_(2.5)的主导成分,浓度分别为11.77、5.76、5.20和6.67μg/m^(3),占比分别为27.88%、13.65%、12.32%和15.80%.②各组分浓度季节性变化与PM_(2.5)浓度变化基本一致,呈现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春季、秋季相差较小的变化特征.③PMF模型解析结果表明,二次无机源是青岛市PM_(2.5)的主要来源,贡献率达42.8%;其次为二次有机源以及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源,贡献率分别为18.1%、15.7%;机动车源贡献率为8.8%,海盐和船舶源贡献率为6.0%;而扬尘源和工艺过程源贡献率相对较低,分别为5.3%和3.3%.冬季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源贡献率(24.4%)明显高于其他季节;春季和秋季扬尘源贡献率较高,分别为6.5%和9.8%;夏季二次有机源、海盐和船舶源以及机动车源的贡献率高于其他季节,贡献率分别达23.1%、12.4%和16.3%.④江苏省北部以及山东省中东部是青岛市各类源的主要潜在源区,江苏省东北部、长三角地区以及黄海海域是海盐和船舶源的主要潜在源区.研究显示,二次源是青岛市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燃煤源和生物质燃烧源、机动车源、海盐和船舶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二次源、机动车源以及海盐和船舶源可能是北方沿海城市PM_(2.5)的重点关注源类,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制定时需要加强对其的精细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市 PM_(2.5) 组分特征 源解析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 潜在源区
下载PDF
汾渭平原非采暖期和采暖期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来源解析及对SOA的生成潜势:以运城市为例
4
作者 唐泽雨 古国红 +6 位作者 桂张玲 张欢 阴世杰 闫风雨 刘新罡 刘腾飞 李斌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8-718,共11页
为探究汾渭平原非采暖期和采暖期大气环境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差异及对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的影响因素,本文以运城市为例在城区站点开展了为期5个月(2021年9月−2022年1月)的小时分辨率VOCs连续在线观测实验,采用PMF(Probab... 为探究汾渭平原非采暖期和采暖期大气环境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差异及对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的影响因素,本文以运城市为例在城区站点开展了为期5个月(2021年9月−2022年1月)的小时分辨率VOCs连续在线观测实验,采用PMF(Probabilistic Matrix Factorization)源解析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和SOA评估等方法,全面对比分析了运城市非采暖期和采暖期VOCs的体积分数、来源差异和对SOAP(SOA生成潜势)的贡献,同时量化了气象和排放因素对TVOCs(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体积分数整体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运城市非采暖期和采暖期TVOCs平均体积分数分别为35.39×10^(-9)±17.79×10^(-9)和59.88×10^(-9)±31.56×10^(-9),表现出采暖期TVOCs体积分数升高的特征.②烷烃和OVOCs(含氧挥发性有机物)为两个时期VOCs的主要组分,燃烧源和工业源在采暖期是VOCs的主要贡献者,相比非采暖期其贡献率分别上升了13.3%和2.7%.③随机森林模型运行结果表明,排放因素对TVOCs体积分数的贡献高于气象因素,其对采暖期TVOCs体积分数的贡献为非采暖期的1.41倍,且采暖期不利的气象因素也促进了TVOCs体积分数的上升.④芳香烃虽然对非采暖期和采暖期TVOCs体积分数的贡献率分别为5.5%和7.0%,但对两个时期SOAP的贡献率分别达85.5%和87.9%,其中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和乙苯是对SOAP贡献率较大的物种.研究显示,芳香烃及人为活动的燃烧源分别是运城市采暖期需要VOCs重点管控的组分和潜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 采暖期 来源解析 气象和排放因素 SOA生成潜势(SOAP)
下载PDF
大连市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风险评价
5
作者 于悦 刘媛媛 贾敬涵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365-373,共9页
我国的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进行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对于制定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旨在探究大连市典型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大连市农地表层土壤中的镍(Ni)、铬(Cr)、锌(Zn)、铜(Cu)、铅(Pb)、汞(Hg... 我国的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进行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对于制定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旨在探究大连市典型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大连市农地表层土壤中的镍(Ni)、铬(Cr)、锌(Zn)、铜(Cu)、铅(Pb)、汞(Hg)和锰(Mn)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定量评价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研究选择大连市典型农地样地,等间距采集土壤表层样品,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研究区土壤样品进行污染状况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以期为大连市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有效防治和农产品的安全健康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①土壤样品中镍(Ni)、铬(Cr)、锌(Zn)、铜(Cu)、铅(Pb)的元素含量平均值分别为84.74、156.56、89.71、46.74和53.23mg/kg,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②Hg的变异系数>0.5,污染源为点源污染,推测为人类活动导致;③单因子指数法表明Ni的富集作用最为严重,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推测其来源为人为源.内梅罗指数表明大连市土壤存在轻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大连市农地土壤存在轻微危害.④大连市农地土壤污染状况相对较轻,土壤质量总体水平较高,但仍需要采取相关措施防止重金属的富集,减少重金属对大连市农地土壤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单因子指数法 内梅罗指数法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点源污染
下载PDF
济南市区黑碳污染变化特征及来源解析
6
作者 张淼 王桂霞 +6 位作者 王昌伟 贺艳云 许艳芳 李琪 许杨 张俊骁 张桂芹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0-572,共13页
黑碳(BC)作为细颗粒物(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探究其变化特征及来源对PM2.5管控具有指导意义。为了研究济南市区大气黑碳颗粒物污染变化特征及来源,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济南市区选择市中心站(1#)利用Magee公司AE33型黑碳仪对黑碳... 黑碳(BC)作为细颗粒物(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探究其变化特征及来源对PM2.5管控具有指导意义。为了研究济南市区大气黑碳颗粒物污染变化特征及来源,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济南市区选择市中心站(1#)利用Magee公司AE33型黑碳仪对黑碳浓度展开了在线连续观测,还开展了PM2.5、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质量浓度的同步在线观测,获得了市区黑碳浓度变化特征,探究了BC与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关系,并结合省中心站(2#)BC监测,定量解析了济南市区BC排放来源的日变化特征,同时选取典型污染过程研究不同排放源黑碳的传输影响。结果表明,整个观测时段1#BC平均质量浓度为(1.86±1.21)μg·m^(-3),BC与PM2.5和CO呈正相关关系。BC质量浓度呈现明显的年、季节、周和日变化特征,2021年BC较2020年下降约0.28μg·m^(-3),下降比例为14%,BC质量浓度春(1.47±0.51)μg·m^(-3)<夏(1.60±0.43)μg·m^(-3)<秋(1.99±0.77)μg·m^(-3)<冬(2.48±1.17)μg·m^(-3);BC受交通早晚高峰的影响呈现双峰型日变化特征,春夏季周末浓度高于工作日,具有比较明显的“周末效应”。源解析结果表明,交通排放为BC主要来源,2020年和2021年BC交通源贡献均值占比(BCtraffic/BC)夏(0.81)>秋(0.79)>春(0.76)>冬(0.67),不同季节BCtraffic日变化特征也证实了交通源对BC贡献占主导作用,2#省中心站与1#市中心站变化相似,但受交通流量与工业源影响BC浓度通常高于1#市中心站,典型PM2.5污染期间BC除受近距离局地排放源影响外,还有济南北部、德州市和河北衡水市传输影响。风场对BCtraffic和BCnontraffic浓度的影响显示该站点以周边源排放为主,BCtraffic受西南方向的旅游路隧道及东北方向舜华路等交通繁忙路段排放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BC) 时空变化特征 BC/PM2.5 来源解析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 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
下载PDF
COVID-19疫情期间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7
作者 陈晓琪 周海军 +3 位作者 张萌萌 王正中 刘环宇 闫敏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28-3137,共10页
为阻止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迅速蔓延,我国采取了严格的管控措施,在全国大部分城市PM_(2.5)浓度显著下降的背景下,呼和浩特市PM_(2.5)浓度不降反升,仍出现多次重污染过程,其成因尚不明确.基于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PM_(2.5)、PM_(... 为阻止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迅速蔓延,我国采取了严格的管控措施,在全国大部分城市PM_(2.5)浓度显著下降的背景下,呼和浩特市PM_(2.5)浓度不降反升,仍出现多次重污染过程,其成因尚不明确.基于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PM_(2.5)、PM_(10)、SO_(2)、NO_(2)、CO和O_(3)),结合风速、风向、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数据,研究疫情期间大气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潜在源区贡献函数(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CWT)识别污染物潜在源区,为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疫情期间呼和浩特市发生重度以上污染天6 d,占监测总天数的19.3%.与历史同期比较,疫情期间呼和浩特市PM_(2.5)、PM_(10)、CO和O_(3)浓度均有不同程度上升,SO_(2)和NO_(2)呈降低趋势.与疫情前相比,疫情期间PM_(2.5)、PM_(10)、SO_(2)、NO_(2)和CO分别下降38.6%、31.7%、46.1%、35.8%和37.0%,O_(3)上升109.4%.高相对湿度和低风速是呼和浩特市“疫情霾”形成的主要原因.疫情期间呼和浩特市大气PM_(2.5)主要受本地源或近距离传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管控措施 大气污染 影响因素 潜在源区.
下载PDF
许昌市夏季臭氧污染特征与气象因子影响分析
8
作者 徐媛倩 岳利波 +4 位作者 曹霞 付广宇 罗艺琳 孙鹏 张志华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7-372,379,共7页
结合许昌市2019—2022年夏季(5—9月)臭氧(O_(3))逐小时质量浓度与气象数据,分析O_(3)浓度变化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影响,识别O_(3)污染传输特征与潜在源分布。结果表明,许昌市2019—2022年夏季O_(3)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但2022年O_(3)季均... 结合许昌市2019—2022年夏季(5—9月)臭氧(O_(3))逐小时质量浓度与气象数据,分析O_(3)浓度变化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影响,识别O_(3)污染传输特征与潜在源分布。结果表明,许昌市2019—2022年夏季O_(3)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但2022年O_(3)季均值略有上升;夏季中6月的O_(3)污染最重,平均日超标率达61%;O_(3)浓度日变化呈单峰状,峰值出现在16:00左右;O_(3)浓度与气温、风速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当气温≥35℃、相对湿度为20%~<40%、风速为2~<3 m/s、主要风向为南风、东南风时易发生O_(3)小时浓度超标;6月高温(气温≥30℃)和低湿(相对湿度20%~<40%)时段持续时间长是导致O_(3)浓度较高的重要因素;2022年夏季气团主要来自东北、西南和东南方向;除本地生成外,许昌市高浓度O_(3)还受到山东、安徽、湖北等区域传输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 气象因子 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 浓度权重
下载PDF
2020年宣城市臭氧污染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姚笛 陈浩 +2 位作者 王明 张帅 刘东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5期589-598,共10页
基于宣城市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及同期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臭氧(O_(3))污染特征和气象成因。结果表明:2020年臭氧日最大滑动8小时平均质量浓度第90百分位数(MDA8-90)为137μg/m^(3),相对2019年增长了2.2%。MDA8-90的月变化趋势呈... 基于宣城市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及同期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臭氧(O_(3))污染特征和气象成因。结果表明:2020年臭氧日最大滑动8小时平均质量浓度第90百分位数(MDA8-90)为137μg/m^(3),相对2019年增长了2.2%。MDA8-90的月变化趋势呈“M”型,峰值出现在9月(164μg/m^(3))。O_(3)小时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6时,谷值出现在7时。不同天气条件下,晴天O_(3)质量浓度峰值最高,多云、阴天和雨天的O_(3)浓度峰值依次递减。O_(3)质量浓度与气温呈现正相关性,与相对湿度和NO2质量浓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气温大于25℃、相对湿度小于50%及风速低于2 m/s的气象条件与高质量浓度O_(3)污染密切相关。进而利用潜在源贡献函数模型分析了污染传输对宣城市O_(3)质量浓度的影响及潜在传输源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时期O_(3)潜在来源差异明显,6―8月的主要潜在来源位于东海海面和浙江北部区域,而9―11月的分布在苏皖豫鲁交界处和赣鄂交界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城市 臭氧 变化特征 气象因素 潜在源区
下载PDF
突发性中尺度暴雪过程大气污染特征与潜在源区研究
10
作者 卜庆雷 张秀娟 李传浩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2期64-69,共6页
针对济南市大气污染情况,分析突发性中尺度暴雪过程大气污染特征与潜在源区。基于2020年1月7日济南市气象和环境监测数据,通过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法分析污染物之间、污染物与气象要素之间相关关系。经分析可知:暴雪对大气污染具有一定... 针对济南市大气污染情况,分析突发性中尺度暴雪过程大气污染特征与潜在源区。基于2020年1月7日济南市气象和环境监测数据,通过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法分析污染物之间、污染物与气象要素之间相关关系。经分析可知:暴雪对大气污染具有一定清洗能力,颗粒污染物浓度与气体污染物浓度之间存在一定同源性,污染物与不同气象要素也存在正向或负向相关关系,证明暴雪导致的气象要素改变对大气污染扩散具有一定意义。采用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测得本地源为济南市PM_(2.5)浓度贡献最高源区,表明PM_(2.5)高贡献与聚集性工业活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中尺度暴雪 大气污染特征分析 潜在源区 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法 潜在源贡献因子
下载PDF
华北县级城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滑县为例
11
作者 张萌萌 王振楠 +2 位作者 常英 曹世凯 耿杰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6期104-109,共6页
基于河南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控系统数据,对滑县2019年-2022年O_(3)时间特征统计分析,研究了2022年5月至9月两个省控站点O_(3)污染特征及其前体物、气象因素的影响,利用HYSPLIT模式探索了O_(3)气团轨迹和可能的潜在源区。结果表明,... 基于河南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控系统数据,对滑县2019年-2022年O_(3)时间特征统计分析,研究了2022年5月至9月两个省控站点O_(3)污染特征及其前体物、气象因素的影响,利用HYSPLIT模式探索了O_(3)气团轨迹和可能的潜在源区。结果表明,2022年O_(3)污染时间跨度拉长,O_(3)首要污染物天数同比增加38天;O_(3)日变化呈现典型的“单峰”型,超标日六中站点大气氧化性偏强。平均温度高于25℃、相对湿度30%~60%时有利于高浓度O_(3)生成,在1 m/s以上的偏北风、东南风和1 m/s左右的东北风影响下易引发O_(3)污染。位于滑县东南方向的安徽、江苏,东北方向的山东等地的传输对O_(3)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 污染特征 气象因素 潜在源区 滑县
下载PDF
宜都市PM_(2.5)与O_(3)季节性分布特征及潜在源区分析
12
作者 张嘉迪 王东旭 +4 位作者 王振楠 朱汉民 苏春华 周磊 杨喜成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4,共11页
为了解宜都市PM_(2.5)与O_(3)的污染特征及潜在来源,利用宜都市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在线监测数据及气象数据,对宜都市PM_(2.5)与O_(3)质量浓度变化特征、气象影响因素及潜在源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宜都市PM_(2.5)质量浓度冬高夏低,... 为了解宜都市PM_(2.5)与O_(3)的污染特征及潜在来源,利用宜都市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在线监测数据及气象数据,对宜都市PM_(2.5)与O_(3)质量浓度变化特征、气象影响因素及潜在源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宜都市PM_(2.5)质量浓度冬高夏低,日变化呈双峰特征,O_(3)质量浓度夏高冬低,日变化呈单峰特征。高湿、静稳的气象条件以及较强偏北风作用下的区域污染传输对PM_(2.5)污染有重要影响,高温以及中湿度对O_(3)污染过程有重要作用。春、夏、秋季偏南方向气流轨迹占主导,且携带较高的污染物浓度,冬季来自湖北东北及西南方向的气流占比较高且携带的PM_(2.5)浓度较高;宜都市PM_(2.5)、O_(3)的潜在源区具有季节性差异,总体来看,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部、湖北东部及湖南的北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都市 PM_(2.5) O_(3) 气象因子 污染特征 后向轨迹 潜在源分析
下载PDF
海口市区臭氧污染变化特征及潜在源区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符传博 丹利 +1 位作者 佟金鹤 陈红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1-340,共10页
海口市作为我国著名的热带滨海城市之一,地理环境特殊,气候资源独特。为深入认识海口市臭氧(O_(3))污染变化规律及污染物潜在贡献源区,也为进一步开展O_(3)污染预报预警和区域联防联控提供技术支撑,利用海口市区4个环境监测数据,结合气... 海口市作为我国著名的热带滨海城市之一,地理环境特殊,气候资源独特。为深入认识海口市臭氧(O_(3))污染变化规律及污染物潜在贡献源区,也为进一步开展O_(3)污染预报预警和区域联防联控提供技术支撑,利用海口市区4个环境监测数据,结合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后向轨迹模拟、聚类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法、潜在源区贡献因子算法和权重轨迹方法分析了海口市最大8 h平均(O_(3)-8h)质量浓度年际变化、月际变化、日变化及与气象影响因子的关系,影响O_(3)-8h质量浓度的主控因子,并探讨了O_(3)传输路径和潜在贡献源区。结果表明,2013—2020年海口市区4个站点O_(3)-8h质量浓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龙华站的趋势系数达到了0.929,通过了99.9%的信度检验;O_(3)-8h质量浓度月际变化呈“V”型分布,最大值出现在10月;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5:00附近;平均气温在18—28℃之间,相对湿度位于65%—80%,太阳辐射日总量在6—23 MJ·m^(−2)之间,日照时数位于4—10 h·d^(−1),受4—6 m·s^(−1)之间的东北风影响时,海口市O_(3)-8h质量浓度容易超标。多元回归分析表明,10 m平均风速、相对湿度和大气压是主控因子;后向轨迹和潜在源区分析发现,秋季的内陆中短距离气流和沿海长距离气流,春季的沿海中短距离气流和冬季内陆短距离气流容易造成O_(3)-8h质量浓度超标,其中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和广东省是O_(3)污染的主要贡献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3) 气象因子 后向轨迹 潜在源区 海口市
下载PDF
三亚市区臭氧污染变化特征及潜在源区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符传博 丹利 +1 位作者 佟金鹤 徐文帅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160,共9页
该文基于三亚市区2个环境监测数据,结合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潜在源区贡献因子算法和权重轨迹方法研究了三亚市日最大8 h平均(O_(3)-8 h)质量浓度时空变化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及O_(3)传输路径和潜在贡献源区。结... 该文基于三亚市区2个环境监测数据,结合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潜在源区贡献因子算法和权重轨迹方法研究了三亚市日最大8 h平均(O_(3)-8 h)质量浓度时空变化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及O_(3)传输路径和潜在贡献源区。结果表明,2014-2020年2个站点O_(3)-8 h质量浓度变化趋势相反,河东站和河西站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03μg/(m^(3)·a)和-0.405μg/(m^(3)·a),趋势系数均没有通过信度检验。O_(3)-8 h质量浓度逐月变化呈“V”型分布,最高值出现在10月;日变化表现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5:00左右。平均气温在15~25℃之间,相对湿度为65%~80%,太阳总辐射为14~24 MJ/m^(2),日照时数为6~10 h/d,受6~12 m/s之间的东北风影响时,三亚市O_(3)-8 h质量浓度会出现超标。多元回归分析表明,10 m平均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平均气温是O_(3)-8 h质量浓度的主控因子。秋季的内陆东北气流和沿海东北气流,春季的沿海东北气流,冬季短距离气流和东北气流影响下会出现三亚市O_(3)-8 h质量浓度超标,超标率分别为13.61%、2.31%、1.44%、0.95%和2.76%;福建省、江西省和广东省是三亚市O_(3)污染的主要贡献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气象因子 后向轨迹 潜在源区 三亚市
下载PDF
基于正定因子矩阵的南滇池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来源解析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5
15
作者 史文昌 兰明国 +1 位作者 侯邑 牛洁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2-96,共5页
湿地是净化水环境的重要工程手段。通过采集和分析昆明南滇池湿地沉积物中As、Cu、Cd、Co、Ni、Hg和Pb 7种重金属的含量及特征,分别运用正定因子矩阵(PMF)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探究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来源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南... 湿地是净化水环境的重要工程手段。通过采集和分析昆明南滇池湿地沉积物中As、Cu、Cd、Co、Ni、Hg和Pb 7种重金属的含量及特征,分别运用正定因子矩阵(PMF)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探究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来源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南滇池湿地沉积物中Hg、Cd、Pb的浓度平均值超出地球化学背景值,As和Ni的浓度最大值超出地球化学背景值,Cd和Pb的浓度最大值还超出了《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中的土壤风险筛选值。(2)PMF来源解析模型发现了4种主要污染来源,分别为矿物燃烧、冶金等过程产生的废气沉降,施肥、灌溉和喷洒农药等农业活动,自然因素,垃圾焚烧或工业和矿业废水、废气排放。(3)7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364.66,属于强生态危害,主要是由Hg和Cd贡献,它们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54.75、82.74,依次达到了很强生态危害和强生态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沉积物 重金属 正定因子矩阵 来源解析 潜在生态风险 南滇池
下载PDF
济南市和青岛市2014—2021年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治非 刘伟 +1 位作者 付华轩 孟赫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3-683,共11页
为研究济南市和青岛市臭氧(O_(3))浓度长期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素,基于2014—2021年近地面O_(3)连续8年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揭示O_(3)浓度长期变化特征,分析O_(3)浓度与气象因子关系,阐明O_(3)主要输送路径和潜在源区.结果表明:... 为研究济南市和青岛市臭氧(O_(3))浓度长期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素,基于2014—2021年近地面O_(3)连续8年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揭示O_(3)浓度长期变化特征,分析O_(3)浓度与气象因子关系,阐明O_(3)主要输送路径和潜在源区.结果表明:①整体上,济南市O_(3)污染程度高于青岛市,2个城市O_(3)污染均集中在4—10月.长期趋势上,2014—2021年济南市O_(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第90百分位数(简称“O_(3)-8 h 90th浓度”)总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2019年;青岛市2019年和2017年O_(3)-8 h 90th浓度相对较高,其他年份O_(3)-8 h 90th浓度差异不大.月变化上,济南市O_(3)-8 h 90th浓度季节性变化较明显,呈单峰状;而青岛市受雨季和清洁海洋气流稀释作用,其O_(3)-8 h 90th浓度呈双峰状.②高温、低湿、小风等不利气象条件下更易发生O_(3)污染.相对于青岛市,济南市O_(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简称“O_(3)-8 h浓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更密切,尤其是与日间(08:00—17:00)平均气温(简称“T8-17”)的相关性最强,T8-17>15℃时,T8-17每升高1℃,O_(3)-8 h浓度升高6.1μg/m^(3);青岛市O_(3)-8 h浓度随T8-17的升高总体呈波动式升高趋势,但升幅有限,T8-17每升高1℃,O_(3)-8 h浓度仅升高1.5μg/m^(3).③济南市受来自西南、南偏东南方向的气流影响时,O_(3)浓度平均值较高,分别为(113±51)(109±57)μg/m^(3);青岛市受来自内陆方向的西南气流影响时,O_(3)浓度较高,平均值为(106±45)μg/m^(3).2个城市O_(3)外来主要潜在源区具有一定同源性,主要为苏皖鲁豫交界中东部和鲁中地区.研究显示,2个城市O_(3)污染均以本地污染为主,污染联防联控区域需要重点关注苏皖鲁豫交界中东部及鲁中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市 青岛市 臭氧(O_(3)) 长期趋势 气象因子 潜在来源
下载PDF
2015—2021年四川盆地近地面O_(3)时空演化及潜在源区分析
17
作者 谭华荣 林跃胜 +2 位作者 姚有如 马康 方凤满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0-672,共13页
近地面O_(3)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地形相对闭塞的盆地区域更加突出,而盆地地形区域O_(3)的时空演化、潜在源区及驱动因素尚未被完全揭示.因此,以典型盆地地形区—四川盆地为研究区,基于长时间尺度(2015—2021... 近地面O_(3)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地形相对闭塞的盆地区域更加突出,而盆地地形区域O_(3)的时空演化、潜在源区及驱动因素尚未被完全揭示.因此,以典型盆地地形区—四川盆地为研究区,基于长时间尺度(2015—2021年)的O_(3)浓度监测数据,采用后向轨迹、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探讨O_(3)的时空变化特征、传输路径、潜在源区以及驱动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时间分布上,2015—2021年四川盆地O_(3)-8 h浓度第90百分位数为(143±7)μg/m^(3),夏季O_(3)-8 h浓度高于其他季节,O_(3)-8 h浓度存在明显的“周末效应”和昼夜差异.②空间格局上,四川盆地O_(3)-8 h浓度第90百分位数总体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西部平原地带是核心污染区域.③2015—2021年影响成都市的气流轨迹中短距离输送轨迹占比为74.24%,长距离输送轨迹占比平均值为25.76%.2015—2021年成都市O_(3)的潜在源区由西向东迁移,并表现出以盆地为中心逐渐集聚的趋势.④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结果显示,气温和日照时数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738和0.289,是四川盆地O_(3)的主导自然因子,人口密度(0.412)和人均GDP(0.369)是导致O_(3)浓度升高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研究显示,受盆地内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2015—2021年四川盆地的O_(3)污染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传输路径 潜在源区 驱动因素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浙江省某尾矿库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吕玉娟 王秋月 +3 位作者 孙雪梅 张志伟 张毅敏 高月香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64-1475,共12页
尾矿库周边生态环境安全受到高度关注,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农田治理和保护的风险源之一。以地处浙东丘陵山地的浙江省某铜矿尾矿库周边农田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农田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Cd、Hg、As、Pb、Zn、Cu、Cr、Ni的浓度,运用地累积指数... 尾矿库周边生态环境安全受到高度关注,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农田治理和保护的风险源之一。以地处浙东丘陵山地的浙江省某铜矿尾矿库周边农田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农田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Cd、Hg、As、Pb、Zn、Cu、Cr、Ni的浓度,运用地累积指数法、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生态风险预警指数法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以及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合正定矩阵受体模型(PMF),定量解析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田土壤中Cd、Hg、Cu、Zn浓度分别是土壤元素背景值的5.36、2.06、8.19、5.36倍,具有高度变异性;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Cu、Zn、Cd重度污染占比均达到10.5%,中度污染占比为5.26%,靠近尾矿库(<300 m)的15.8%的点位处于重度污染等级;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Cd、Cu、Zn和Hg可能具有累积风险。2)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Cd为很强生态风险,Hg为较强生态风险,Cu为中等生态风险,其余重金属均为轻微风险;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308.91,综合潜在风险为较强风险。生态风险预警评估结果表明,Cu为重警,Cd和Zn为中警,Hg为轻警,As为预警,Pb、Cr和Ni为无警;综合生态风险预警指数(IER)为16.06,综合生态风险预警为重警。RI和IER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主要受Cd、Cu、Zn和Hg的影响。3)PMF解析出3个源,Cd、Zn、Cu主要受铜矿尾矿库尾砂和坝下渗水的混合源影响,贡献率分别为94.4%、94.3%和67.1%;Hg可能是以肥料、农药施用等农业活动源为主,贡献率为61.5%;Cr、Ni、Pb和As主要受成土母质和交通运输活动混合源的影响,贡献率分别为89.7%、82.7%、75.0%和6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库 土壤重金属 污染评价 潜在生态风险 正定矩阵受体模型(PMF) 源解析
下载PDF
上海某居民区恶臭污染溯源、臭氧生成潜势及健康风险评估
19
作者 陈刘雯 呼佳宁 +1 位作者 李丹 张钢锋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95-1310,共16页
针对上海某居民区恶臭投诉问题,对恶臭物质来源、特征及其风险评估展开相关研究。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模型对居民区恶臭点连续监测数据进行来源解析,共识别出3个排放源,分别为餐厨垃圾源(41.24%)... 针对上海某居民区恶臭投诉问题,对恶臭物质来源、特征及其风险评估展开相关研究。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模型对居民区恶臭点连续监测数据进行来源解析,共识别出3个排放源,分别为餐厨垃圾源(41.24%)、农业源(32.85%)、二次生成和尾气排放混合源(25.91%),确定餐厨垃圾源为居民区恶臭的主要来源。通过分析监测点位间主要致臭物质异味活度值(odor active value,OAV)的相关性,可知居民区受到餐厨垃圾预处理车间和生化车间的恶臭污染为主,全天受影响程度具有间歇式变化特征。通过计算预处理、生化处理和深加工3个车间排气筒的恶臭物质的臭氧生成潜势(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OFP),可知各物质种类对OFP的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羰基类(37.46%)、醇类(21.38%)、烯烃类(15.52%)、挥发性脂肪酸类(13.70%)、芳香烃类(4.02%)、含氮化合物(3.90%)、烷烃类(1.77%)、酯类(1.29%)、硫化物(0.95%)、含氯有机物(0.01%),羰基类、醇类、烯烃类、挥发性脂肪酸类为该厂区OFP贡献的代表物质种类。各车间的OFP从高到低依次为预处理车间(27051.82μg/m^(3))、生化车间(7547.51μg/m^(3))、深加工车间(1647.14μg/m^(3)),乙醛、丙烯酸、1-丁烯、甲醛、乙醇、丙烯和苯酚对OFP的贡献率在3个排气筒中均较高,是该餐厨垃圾处理厂区生成臭氧的主要污染物质,并且乙醛对OFP的贡献率最高。敏感点恶臭物质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监测期间累计非致癌风险指数与致癌风险指数均超过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U.S.EPA)推荐的安全阈值,主要贡献物质分别为丙烯醛和甲醛。因此,乙醛、丙烯醛和甲醛应作为餐厨垃圾处理厂中恶臭物质的优先监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臭污染 来源解析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PMF) 相关性分析 臭氧生成潜势(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 OFP) 健康风险评估
下载PDF
乌昌石都市圈城市空间发展对NO_(2)浓度时空变化的影响
20
作者 曹扬 李艳红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21-928,共8页
为探究城市空间发展对天山北坡经济带重心乌昌石都市圈NO_(2)污染的影响,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对乌昌石都市圈NO_(2)排放量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2006—2020年OMI遥感数据,按全疆NO_(2)平均排放量大小进行划分后发现,新疆地区NO_... 为探究城市空间发展对天山北坡经济带重心乌昌石都市圈NO_(2)污染的影响,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对乌昌石都市圈NO_(2)排放量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2006—2020年OMI遥感数据,按全疆NO_(2)平均排放量大小进行划分后发现,新疆地区NO_(2)低污染区为和田等小城市,较低污染区为喀什及哈密等地区,中污染区在其中西部地区,次高污染区出现在天山南坡中等城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中部,高污染区在乌昌石都市圈。在空间格局上,城镇用地与建设用地以乌鲁木齐市五大城区为中心,以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阜康市及石河子市城区为副中心不断增长。乌昌石都市圈城市化进程加快,距离城区越近NO_(2)浓度越高,对其周围环境的污染程度越高。乌昌石都市圈2次疫情防控时,NO_(2)浓度下降幅度最大。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前后(2019—2021年)乌昌石都市圈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及浓度权重轨迹(CWT)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潜在源区为乌鲁木齐本地区域以及昌吉回族自治州西南部邻近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坡经济带 二氧化氮 潜在源贡献因子 乌昌石都市圈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