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thotypes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Blumeria graminis f.sp.hordei in the Winter Barley Regions in China 被引量:7
1
作者 ZHU Jing-huan WANG Jun-mei +5 位作者 JIA Qiao-jun YANG Jian-ming ZHOU Yi-jun LIN Feng HUA Wei SHANG Yi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SCD 2010年第12期1787-1798,共12页
Barley powdery mildew caused by Blumeria graminis f. sp. hordei (Bgh) is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foliar diseases of barley in the winter barley region of China. The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 virulence and... Barley powdery mildew caused by Blumeria graminis f. sp. hordei (Bgh) is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foliar diseases of barley in the winter barley region of China. The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 virulence and diversity of Bgh populations help to determine effective sources of resistance to the pathogen. 515 isolates were collected from seven populations of Bgh on cultivated barley in seven geographically distant locations in 2006. Their virulence was determined by inoculation onto 26 differential host lines. All of the isolates belonged to 58 pathotypes and 13 of which included 81% of these isolates. The most abundant pathotype was pathotype 0047 (18.3%), the second most abundant was pathotype 0045 (11.8%) and the third most abundant was pathotype 0057 (7.8%). Most of virulent gene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showed similar frequencies in the seven different areas. These indicate that the seven locations may be in a uniform epidemiological region and barley cultivars in these areas may have similar genetic background. Diversities within these populations and distances between these populations measured by KOIND package were different. Correlations were not found between the genetic distance and the geographical distances between different locations. This suggested that long distance spread and local epidemics existed in the major winter barley growing region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umeria graminis f. sp. hordei powdery mildew PATHOTYPE virulence frequency diversity BARLEY China
下载PDF
分子标记选择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4b、Pm13和Pm21聚合体 被引量:67
2
作者 张增艳 陈孝 +2 位作者 张超 辛志勇 陈新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789-793,共5页
培育多个抗病基因聚合的小麦品种是提高其抗病广谱性和持久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4、Pm13、Pm2 1的特异PCR标记 ,对含有Pm4b、Pm13、Pm2 1的小麦品系复合杂交F2 代 4 0个植株进行检测 ,从中选择到Pm4b +Pm13+Pm2 13... 培育多个抗病基因聚合的小麦品种是提高其抗病广谱性和持久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4、Pm13、Pm2 1的特异PCR标记 ,对含有Pm4b、Pm13、Pm2 1的小麦品系复合杂交F2 代 4 0个植株进行检测 ,从中选择到Pm4b +Pm13+Pm2 13个基因聚合的抗病植株 11个 ,检测、选择到Pm4b +Pm13、Pm4b +Pm2 1、Pm13+Pm2 12个基因聚合的抗病植株 19个 ,为持久、广谱抗病小麦育种奠定了基础。研究还表明 ,3个独立的显性抗病基因在F2 代分离群体中的分离比例基本符合孟德尔独立分配定律 ,在小麦背景下的遗传稳定性 ,与该基因供体和普通小麦的亲缘关系密切相关 ,亲缘关系越远 ,丢失的概率越大。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标记选择 小麦 抗白粉病基因 Pm4b Pm13 PM21 聚合体
下载PDF
两个抗小麦白粉病新基因的遗传分析与染色体定位 被引量:13
3
作者 马强 罗培高 +2 位作者 任正隆 蒋华仁 杨足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共8页
YU25是从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与小麦栽培品种川麦107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对白粉病免疫的小麦育种新材料。以感白粉病小麦品种MY11与YU25杂交和回交的后代F1、F2、BC1F1和BC2F1为材料,采用四川省当前流行的小麦白粉病优势生理小种人工接种... YU25是从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与小麦栽培品种川麦107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对白粉病免疫的小麦育种新材料。以感白粉病小麦品种MY11与YU25杂交和回交的后代F1、F2、BC1F1和BC2F1为材料,采用四川省当前流行的小麦白粉病优势生理小种人工接种,对YU25的白粉病抗性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YU25含有2对表现免疫反应和高抗反应的显性抗病基因,暂命名为PmE(免疫)和PmYU25(高抗)。用294对小麦微卫星引物和221个F2植株,对这2个基因进行连锁分析,发现小麦微卫星标记Xgwm-297-7B与PmE基因的遗传距离为13.0 cM,而Xgwm-210-2D与PmYU25基因的遗传距离为16.6 cM,因此将PmE和PmYU25分别定位在7BS和2DL上。根据系谱和基因位点分析,推断PmE和PmYU25均为起源于中间偃麦草、不同于已知的抗小麦白粉病基因的2个新基因。小麦育种新材料YU25含有可能来源于小麦-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多重易位,其细胞学基础和在实际育种中的应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抗性基因 SSR 基因定位
下载PDF
若干小麦抗白粉病品系的有效抗病基因的测定 被引量:19
4
作者 向齐君 盛宝钦 +1 位作者 段霞瑜 周益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741-744,共4页
采用具有不同毒性基因的白粉菌菌株进行苗期接种,通过与已知抗病基因材料抗谱的相似性比较,对17个抗白粉病育种品系的有效抗病基因进行了分析,其中3个阿拉拉特小麦(T.araraticum)杂种后代品系、4个V.P.M系统的杂种后代品系及另外1个杂... 采用具有不同毒性基因的白粉菌菌株进行苗期接种,通过与已知抗病基因材料抗谱的相似性比较,对17个抗白粉病育种品系的有效抗病基因进行了分析,其中3个阿拉拉特小麦(T.araraticum)杂种后代品系、4个V.P.M系统的杂种后代品系及另外1个杂交组合的后代品系含主效抗病基因Pm2;4个具有V.P.M或C39血缘的品系及另外1个品系含主效抗病基因Pm4b;1个品系含Pm2+6;2个普通小麦-黑麦6D/6R代换系的抗谱相似,且不同于所有已知抗病基因材料;此外,含Pm21的普通小麦-簇毛麦6AL/6VS易位系对所有供试菌株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抗病基因
下载PDF
小麦抗白粉病菌侵染乳突反应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胡东维 李振岐 康振生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09-316,共8页
本文利用透射电镜对小麦白粉病菌与不同抗性寄主相互作用中乳交反应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超微结构上乳突反应是所有侵染位点的共有特征;大量线粒体、多聚核糖体、高尔基体及各种小囊泡参与了小麦乳突的形成;进入乳... 本文利用透射电镜对小麦白粉病菌与不同抗性寄主相互作用中乳交反应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超微结构上乳突反应是所有侵染位点的共有特征;大量线粒体、多聚核糖体、高尔基体及各种小囊泡参与了小麦乳突的形成;进入乳突沉积区的小囊泡首先形成一个个结构致密的小颗粒,然后堆积起来形成乳突的内部主体和核心,其外围是细胞器解体后沉积的一层染色淡而均匀的无定形物质;乳突沉积开始的早晚、沉积速度及持续时间决定着乳突最终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抗性强弱;乳突抗性取决于乳突沉积的早晚与速度,而不是最终沉积量即乳突的大小。乳突抗性强的材料如KhaplixCc8总是在入侵栓进入前已形成较完整的半圆形乳突。而高感寄主如高加索,绝大部分乳突物质是在病菌入侵栓进入后沉积的,所形成的多是沿吸器颈部周围沉积的筒状元抗性乳突。病菌侵染点附近寄主细胞壁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增强是所有寄主的一种普遍反应,且无明显的抗侵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性 小麦白粉菌 乳突反应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在山西省的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8
6
作者 武英鹏 原宗英 +1 位作者 李颖 石保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05-1109,共5页
为明确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在山西省的有效性,在温室条件下,通过闭囊壳释放子囊孢子侵染麦苗发病,利用28个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系)对分离自山西省不同生态区的166个小麦白粉病菌株进行了毒性基因频率测定。结果表明,毒性基因V4a、V4b... 为明确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在山西省的有效性,在温室条件下,通过闭囊壳释放子囊孢子侵染麦苗发病,利用28个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系)对分离自山西省不同生态区的166个小麦白粉病菌株进行了毒性基因频率测定。结果表明,毒性基因V4a、V4b、V13、V20、V21、VXBD、V2+6、V4+8、V2+Mzi、V4b+Mli、V5+6、V1+2+9的出现频率为3.6%~29.7%,其对应抗性基因Pm4a、Pm4b、Pm13、Pm20、Pm21、PmXBD、Pm2+6、Pm4+8、Pm2+Mli、Pm4b+Mli、Pm5+6、Pm1+2+9为目前山西省小麦白粉病菌的有效抗病基因,可供转育利用;毒性基因V1、化、V3a、V3d、V3f、V6、VI7、V19、V2+Ta的出现频率为38.6%~79.4%,其对应抗性基因Pm1、Pm2、Pm3a、Pm3d、Pm3f、Pm6、Pml7、Pml、Pm2+Ta利用价值已下降;毒性基因V3b、V3c、V3e、V5、V7、V8的出现频率为92.5%~98.7%,其对应抗性基因Pm3b、Pm3c、Pm3e、Pm5、Pm7、Pm8单独使用无利用价值。对各抗性基因在山西省小麦三个生态区的有效性差异分析认为,各生态区应针对毒性基因的变化动态结合农艺性状选择选用合适的抗性基因进行转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小麦 白粉病 抗性基因 毒性频率
下载PDF
抑制Pm8抗性表达的遗传学研究及Pm8抗性抑制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被引量:4
7
作者 任树新 吴郁文 +5 位作者 R.A.McIntosh 张翠兰 刘春光 P.J.Sharp T.T.The 张炎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36-343,共8页
对不同1BL·1RS易位系品种中Pm8抗性表达的差异进行了遗传学及生化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8位于1RS染色体上,但在一些1BL·1RS易位系品种中,Pm8的抗性表达受一对位于小麦染色体组中的显... 对不同1BL·1RS易位系品种中Pm8抗性表达的差异进行了遗传学及生化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8位于1RS染色体上,但在一些1BL·1RS易位系品种中,Pm8的抗性表达受一对位于小麦染色体组中的显性抑制基因所控制。生化研究结果显示,在种子蛋白SDS-PAGE电泳图谱上的低分子量区域,有一条醇溶蛋白带(称为SB带)与Pm8的抗性表达紧密相关。所有IBL·IRS感白粉病基因型都含有SB带。利用SB蛋白带做生化标记,可以准确预测1BL·1RS易位系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感性。通过时1BL·1RS易位系品种格蓝森81单体1A种质的综合分析,进一步将Pm8抗性抑制基因定位于其相应的部分同源染色体1As上。这一结果可能预示着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抗性 抗性抑制基因 染色体定位 遗传
下载PDF
小麦白粉菌早期发育与初侵染行为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胡东维 李振岐 康振生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07-107,共1页
病菌孢子的萌发不受寄主专化抗性的影响,在叶面及玻片上均可正常进行;但有些抗源材料可抑制附着胞分瓣的正常分化;附着胞分瓣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接触刺激,否则将导致产生纤细附着胞;病菌附着胞的多分瓣现象是其多次入侵的表现;高抗... 病菌孢子的萌发不受寄主专化抗性的影响,在叶面及玻片上均可正常进行;但有些抗源材料可抑制附着胞分瓣的正常分化;附着胞分瓣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接触刺激,否则将导致产生纤细附着胞;病菌附着胞的多分瓣现象是其多次入侵的表现;高抗性小麦品种多在病菌吸器产生前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乳突频率的高低与乳突抗性强弱无必然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抗病性 细胞学
下载PDF
贵州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组成及分布 被引量:5
9
作者 任明见 朱文华 张庆勤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7年第6期12-15,共4页
1996~1997年,从贵州省18个县(市)采集分离小麦白粉菌有性和无性世代菌株101个,分别接种在9个鉴别品种上,共鉴定出26个小种,其中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的是315号小种,其次是311、1、7、15和377号... 1996~1997年,从贵州省18个县(市)采集分离小麦白粉菌有性和无性世代菌株101个,分别接种在9个鉴别品种上,共鉴定出26个小种,其中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的是315号小种,其次是311、1、7、15和377号小种。低毒力(0~7)、中毒力(10~77)和高毒力(100~777)三类小种群的出现频率分别为25.7%、13.9%和60.4%。供试菌株对9个鉴别品种的毒性频率依次为100%、38.6%、60.4%、70.3%、11.9%、10.9%、50.4%、49.5%和11.9%。鉴定结果还表明,我省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和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菌 生理小种 组成 分布
下载PDF
杂交小麦杂种一代白粉病抗性表现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史丽丽 张改生 +3 位作者 牛娜 马守才 李红霞 徐开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19-924,共6页
为探讨杂交小麦杂种一代白粉病的抗性表现规律,以陕西不同地区小麦白粉病流行菌种做菌源,通过田间和苗期接种,对9份抗、感白粉病小麦亲本材料和9份大田感病品种及其杂交F1代进行抗病性鉴定,并结合SCAR和SSR分子标记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 为探讨杂交小麦杂种一代白粉病的抗性表现规律,以陕西不同地区小麦白粉病流行菌种做菌源,通过田间和苗期接种,对9份抗、感白粉病小麦亲本材料和9份大田感病品种及其杂交F1代进行抗病性鉴定,并结合SCAR和SSR分子标记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以N95175、N9209为亲本的杂交F1含有Pm21基因,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均很好,与抗病亲本的抗病性表现基本一致,符合显性遗传,其抗病性主要由显性单基因控制。(2)以N9134、N9227A为亲本的杂交F1含有PmAS846基因,成株期抗病性较好,苗期大部分表现抗病;以N9227A为亲本的杂交F1中有40%的杂交组合表现中感,该抗性基因不完全符合单基因显性遗传,其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背景及环境的影响。(3)中国春为苗期感病、成株期抗病材料,其与抗病亲本杂交F1代的抗病性接近或略高于抗病亲本;与感病品种杂交F1代的抗病性介于双亲之间。(4)白粉病遗传属于细胞核遗传,正反交F1代苗期抗病性无明显差异,杂交种的抗病性与双亲相关。因此,在组配小麦强优势杂种组合时应尽量选用抗病的品种作为亲本之一,并考虑慢病性品种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白粉病 f1 抗病性
下载PDF
小麦抗白粉菌初侵染过敏性反应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胡东维 李振歧 康振生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99-404,共6页
利用细胞学方法对小麦抗白粉菌初侵染过敏性反应的研究表明,高抗寄主的反应是在病菌入侵栓活动前,由初生芽管或附着胞侵染诱导的主动防卫反应;而在中抗寄主的反应与高感寄主细胞的死亡,则是由坏死的病菌吸器诱导的;且吸器周围的寄... 利用细胞学方法对小麦抗白粉菌初侵染过敏性反应的研究表明,高抗寄主的反应是在病菌入侵栓活动前,由初生芽管或附着胞侵染诱导的主动防卫反应;而在中抗寄主的反应与高感寄主细胞的死亡,则是由坏死的病菌吸器诱导的;且吸器周围的寄主细胞器越少细胞坏死也越早.不论是感病还是抗病寄主细胞死亡时,细胞壁上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增强,说明它可能不是决定抗性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菌 过敏性反应 细胞学 超微结构
下载PDF
河北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组成和小麦品种抗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爱国 刘颖超 +2 位作者 张风国 刘国胜 朱之堉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4-7,共4页
本研究采用离体活动圆法对河北省小麦白粉菌群体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21个待推广品种的抗病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毒性基因V_1、V_2、V(3b)、V_(3c)和V_5的相对频率高于72.22%,是河北省小麦白粉菌的优势群体;V_(4a)较少,相对频率只有8... 本研究采用离体活动圆法对河北省小麦白粉菌群体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21个待推广品种的抗病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毒性基因V_1、V_2、V(3b)、V_(3c)和V_5的相对频率高于72.22%,是河北省小麦白粉菌的优势群体;V_(4a)较少,相对频率只有8.09%,V_(3a)、V_6和V_7介于以上二者之间,相对频率为44.10—61.63%。在河北省21个待推广品种中,京农84—45的相对毒力频率位为33.84%,对白粉病有较好的抗性,冀植88—5138,冀植88—5067等6个品种是高感品种,相对毒力频率值高于76.01%;;冀植87—5003,冀植88—4018等16个品种的相对毒力频率值为41.25~72.70%,属于中间类型,对白粉病有一定的抗性,在推广利用时应密切注意发病程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毒性基因 抗病性 白粉病
下载PDF
白粉病菌初生芽管对小麦诱导抗性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胡东维 李振岐 康振生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6-11,共6页
利用多种细胞学方法对不同抗病性小麦白粉菌初生芽管的侵染行为及寄主细胞的诱导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初生芽管可诱导单个寄主细胞,产生比大麦和燕麦更为强烈的抗性,足以抵制后来附着胞的入侵,且这种诱导抗性还可向相邻细... 利用多种细胞学方法对不同抗病性小麦白粉菌初生芽管的侵染行为及寄主细胞的诱导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初生芽管可诱导单个寄主细胞,产生比大麦和燕麦更为强烈的抗性,足以抵制后来附着胞的入侵,且这种诱导抗性还可向相邻细胞传递;在超微结构上,诱导抗性表现为寄主乳突反应能力增强,寄主细胞能够在附着胞入侵位点下,产生比高乳突抗性品种结构更为精致和坚硬的半圆形乳突,令附着胞入侵栓无法穿入。此外,本文还对诱导抗性的利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初生芽管 抗病性 细胞学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菌越夏、越冬和春季菌源毒性结构比较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锡锋 张忠山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01-305,共5页
分析了1992年和1993年不同时期采集的小麦白粉病菌越夏、越冬和春季菌源共238个菌株的生理小种、毒性基因结构和对9个推广品种的毒力频率。结果表明三种菌源在生理小种和毒性基因组成及出现频率是相似的,对9个推广品种的毒力频率均较高... 分析了1992年和1993年不同时期采集的小麦白粉病菌越夏、越冬和春季菌源共238个菌株的生理小种、毒性基因结构和对9个推广品种的毒力频率。结果表明三种菌源在生理小种和毒性基因组成及出现频率是相似的,对9个推广品种的毒力频率均较高。这样在白粉病菌毒性和品种抗病性研究中,可以采集应用越夏和越冬菌株标样,避免了夏季高温季节保存菌株的工作;而且从毒性结构方面进一步证实白粉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夏季侵染高海拔地区的自生麦苗而越夏,再逐渐扩展至秋播麦苗越冬后导致春季大田发病,病菌的子囊孢子在平原地区侵染循环上作用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菌源 毒性结构
下载PDF
小麦白粉菌无毒位点的遗传特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向齐君 段霞瑜 +2 位作者 盛宝钦 周益林 张书勇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7-30,共4页
通过小麦白粉菌菌株之间的有性杂交,获得1个白粉菌杂交分离群体。对该群体中各个体在鉴别寄主上进行了无毒性/毒性反应的测定,结果表明:对应于小麦抗病基因Pm4a、Pm4b和品种白免3号、Era抗性的小麦白粉菌无毒性分别由... 通过小麦白粉菌菌株之间的有性杂交,获得1个白粉菌杂交分离群体。对该群体中各个体在鉴别寄主上进行了无毒性/毒性反应的测定,结果表明:对应于小麦抗病基因Pm4a、Pm4b和品种白免3号、Era抗性的小麦白粉菌无毒性分别由1对基因控制;对应于Pm3b的无毒性/毒性分离在杂交群体中偏离1对或2对基因的分离比例。对应于Pm4a、Pm4b和白免3号抗性的3个无毒位点之间完全连锁,在杂交群体中共分离;该3个位点与Era抗性对应的无毒位点之间不具有连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菌 无毒性 遗传
下载PDF
天水地区小麦白粉病菌致病类群初步测定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志德 李振歧 田米娜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0期76-80,共5页
1987~1989年,对甘肃天水地区的小麦白粉病菌致病类群,用鉴别寄主品种进行了室内测定和田间自然感染监测。结果表明,有11个致病类群,三年结果基本一致,没有明显变化。优势类群(015,011)的频率在48.1%~67.9%,它们是弱致病类群,但对生... 1987~1989年,对甘肃天水地区的小麦白粉病菌致病类群,用鉴别寄主品种进行了室内测定和田间自然感染监测。结果表明,有11个致病类群,三年结果基本一致,没有明显变化。优势类群(015,011)的频率在48.1%~67.9%,它们是弱致病类群,但对生产上的品种,大部分能侵染。供试的菌样对鉴别寄主品种的毒性频率为:阿夫,100%;Ulka×Cc8(Pm2),22.4%;Era,55%,高加索(Pm8),100%;CI12633(Pm2+Pm6),14.3%;Maris Huntsman (Pm2+Pm6),14.3%;肯贵阿,2.5%;白免3号(Pm2x),12.3%;新疆小白冬麦,0.0%。另外,对洛夫林10的毒性频率100%,对Khapli(Pm4等)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病菌 类群 天水地区
全文增补中
小麦白粉菌有性和无性世代菌源毒性结构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文华 任明见 +3 位作者 张卫兵 徐如宏 张立异 张庆勤 《贵州农学院学报》 1997年第2期27-32,共6页
1995~1996年,从贵阳地区采集分离小麦白粉菌有性世代菌株45个,无性世代菌株62个,分别接种在9个鉴别品种上。鉴定结果表明,两类菌源在主要生理小种的组成、出现频率以及对9个鉴别品种的毒性频率等方面是相似的。
关键词 小麦 白粉菌 有性世代 无性世代 毒性结构
下载PDF
小麦与白粉病菌相互作用的钙调素定位
18
作者 李硕 胡东维 商鸿生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48-752,共5页
本文对白粉病菌侵染后小麦表皮细胞内钙调素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正常情况下钙调素主要集中分布在液泡内和胞外 ,在细胞衰老时进入解体的细胞器如细胞核等 ;接种白粉病菌后 ,感病细胞内的钙调素含量降低 ;但随着细胞... 本文对白粉病菌侵染后小麦表皮细胞内钙调素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正常情况下钙调素主要集中分布在液泡内和胞外 ,在细胞衰老时进入解体的细胞器如细胞核等 ;接种白粉病菌后 ,感病细胞内的钙调素含量降低 ;但随着细胞的衰老钙调素含量又逐渐增加。钙调素逐渐穿过吸器外膜进入吸器外基质和退化的吸器内部。病原菌侵染后 ,抗病细胞中的钙调素迅速增加 ,并随着细胞的死亡散布在这个细胞中。上述结果说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菌 钙调素 相互作用 表皮细胞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宁夏灌区小麦白粉病菌子囊壳的存活力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企村 茹庆华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75-77,共3页
在宁夏灌区,小麦白粉病菌(Erysiphegraminisf.sp.tritici)子囊壳的存活力可达9个月以上。在不同发育时期,以贮存于4℃冰箱里的子囊壳存活率为最高;埋在小麦种子中的次之;置于室外的最低。大气温度和湿度对子囊壳存活力有影响,... 在宁夏灌区,小麦白粉病菌(Erysiphegraminisf.sp.tritici)子囊壳的存活力可达9个月以上。在不同发育时期,以贮存于4℃冰箱里的子囊壳存活率为最高;埋在小麦种子中的次之;置于室外的最低。大气温度和湿度对子囊壳存活力有影响,而以夏季高温为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菌 子囊壳 存活力 小麦白粉病
下载PDF
小麦慢白粉品种的抗性组分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慧乾 周益林 段霞瑜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2-297,共6页
2003~2004年度和2004~2005年度在田间测定了16个小麦品种(系)对小麦白粉菌E20菌株的抗性组分,包括潜育期、侵染几率、产孢量、病斑扩展和传染期。结果表明,小麦慢白粉品种(系)与高感对照品种相比,表现为潜育期长、侵染几率低... 2003~2004年度和2004~2005年度在田间测定了16个小麦品种(系)对小麦白粉菌E20菌株的抗性组分,包括潜育期、侵染几率、产孢量、病斑扩展和传染期。结果表明,小麦慢白粉品种(系)与高感对照品种相比,表现为潜育期长、侵染几率低、产孢量低、病斑扩展慢的特点,且这4个抗性组分与对照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和极显著水平,但慢白粉品种的传染期变化无一定规律。参试慢白粉品种的抗性组分参数与病情曲线下面积(AUDPC)的相关分析表明,潜育期与AUDPC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产孢量和病斑扩展与AUDPC呈正相关,两年数据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侵染几率与AUDPC呈正相关,但2003—2004年度相关性不显著,而2004~2005年度相关性显著;传染期与AUDPC相关关系不明显。由此可见,在慢白粉品种的病害流行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产孢量、病斑扩展,而侵染几率、潜育期和传染期作用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慢病性 抗性组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