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ismic-Geodynamic Monitoring of Main Electric Power-Stations in East Europe and North Asia
1
作者 Yury Gatinsky Dmitry Rundquist +1 位作者 Galina Vladova Tatiana Prokhorov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1年第2期75-83,共9页
In east Europe and north Asia the majority of nuclear power-stations (NPS) as well as large hydro-electric (HES) and thermal electric stations (TES) are located within the north Eurasian lithosphere plate, which is ch... In east Europe and north Asia the majority of nuclear power-stations (NPS) as well as large hydro-electric (HES) and thermal electric stations (TES) are located within the north Eurasian lithosphere plat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low seismicity and weak modern tectonic activity besides the different exogenetic processes. Some operating and projected NPS are relatively near to zones of the moderate seismicity in the Kaliningrad Region of northwest Russia and in south Ukraine. HES and TES in Baltic, Byelorussia and Ukraine are in the same position. Zones of more intensive seismicity and existence of active faults include NPS, HEP and TEP in the Urals, the Kola Peninsula, south Siberia, Transbaikal and Far East regions of Russia. Some of these stations are situated within crust blocks in transit zones, which separate main lithosphere plates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increased tectonic mobility. The electric power-stations are most danger in the transit zones between north Eurasian, Arabian and Indian lithosphere plates, where collision processes have yet not stopped. This concerns electric stations in central Asia and Caucasus including NPS in Armenia. Seven schemes of the seismic energy distribution are composed for different parts of east Europe and north Asia. The location of nuclear and main other electric power-stations on them makes it possible to form a correct estimate of negative consequences connected with the up-to-date inner-continental tectonic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 power-Station SEISMICITY Active Fault LITHOSPHERE Plate TRANSIT Zone crust Block SEISMIC Energy
下载PDF
基于体素化网格下采样的点云简化算法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袁华 庞建铿 莫建文 《电视技术》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43-47,共5页
针对三维点云数据冗余量大、重建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体素化网格下采样的点云简化算法。该算法首先求出点云数据集的最小三维长方体包围盒,把点云数据划分进三维体素栅格中去;其次计算点云的k邻域,进行曲面法向量估计;然... 针对三维点云数据冗余量大、重建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体素化网格下采样的点云简化算法。该算法首先求出点云数据集的最小三维长方体包围盒,把点云数据划分进三维体素栅格中去;其次计算点云的k邻域,进行曲面法向量估计;然后,在三维体素栅格中选择满足要求的数据点,实现点云下采样;最后,调用Power Crust对下采样点云数据进行曲面重建,在三维可视化类库Visualization Toolkit(VTK)进行显示。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加快三维点云数据的重建速度,较好地保持了点云特征,提高曲面重建的效率和鲁棒性,适合实时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点云 体素化栅格 点云简化 power crust 曲面重建
下载PDF
东秦岭中生代花岗岩体、钼矿床分布的时空规律及其动力来源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金宝 王晓霞 +2 位作者 童英 柯昌辉 杨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49-61,共13页
以地壳运动的4种力源为理论指导,通过对东秦岭花岗岩体、钼矿床空间分布与其形成年龄的系统研究,总结发现成岩、成矿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三宝断裂南侧的花岗岩体年龄从西向东逐渐变老;栾川断裂两侧分布的花岗岩体年龄从西向东逐... 以地壳运动的4种力源为理论指导,通过对东秦岭花岗岩体、钼矿床空间分布与其形成年龄的系统研究,总结发现成岩、成矿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三宝断裂南侧的花岗岩体年龄从西向东逐渐变老;栾川断裂两侧分布的花岗岩体年龄从西向东逐渐变新;根据钼矿床与花岗岩体的空间关系,东秦岭钼矿可以划分为老牛山、蟒岭、石宝沟、花山和合峪等5个矿集区,从北东向南西,其成岩、成矿年龄逐渐变新。矿体与花岗斑岩的时间关系是:花岗斑岩侵入早,成矿热液向上运移晚,相差2.8-17 Ma。花岗岩成岩、成矿时空分布规律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为:地球的内外差自转使岩石圈向西漂移,形成栾川断裂两侧花岗岩年龄西边老、东边新的现象;大陆向北漂移的动力使各个矿集区成岩、成矿年龄呈北东老、南西新的分布;较差自转的扭动力使控矿断裂呈北东—南西向分布;地壳垂直运动的力源使东秦岭成岩、成矿发生在东西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交会的节点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斑岩 钼矿床 地壳动力来源 成岩作用 矿化作用 时空分布 东秦岭
下载PDF
基于VTK的三维点云曲面重建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莫建文 庞建铿 袁华 《电子技术应用》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6-158,162,共4页
针对三维点云数据重建效率低、不能实时交互等问题,利用鲁棒性强的Power Crust算法和三维可视化类库Visualization Toolkit(VTK)的良好并行机制与强大的图像处理能力,实现了三维点云数据曲面快速重建。该算法使用Power Crust对三维点云... 针对三维点云数据重建效率低、不能实时交互等问题,利用鲁棒性强的Power Crust算法和三维可视化类库Visualization Toolkit(VTK)的良好并行机制与强大的图像处理能力,实现了三维点云数据曲面快速重建。该算法使用Power Crust对三维点云进行曲面重建,接着对得到的网格进行线性调整、简化和平滑,最后引入VTK进行渲染、绘制、显示,并实时交互。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加快散乱点云数据的重建速度,较好地保持了点云数据的拓扑结构,提高了曲面重建的精确性和鲁棒性,且交互性强,适合实时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点云 power crust VTK 曲面重建
下载PDF
土壤结皮坡面流水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32
5
作者 吴秋菊 吴发启 王林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3-80,共8页
为了深入探讨土壤结皮对侵蚀的影响机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以10°坡为例,在变流量(1.0,1.4,2.0,2.4和2.8 L/min)条件下进行室内冲刷试验,研究土壤结皮坡面径流水动力学特征(平均流速、平均径流深度、雷诺数、水流剪切力、水流功率... 为了深入探讨土壤结皮对侵蚀的影响机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以10°坡为例,在变流量(1.0,1.4,2.0,2.4和2.8 L/min)条件下进行室内冲刷试验,研究土壤结皮坡面径流水动力学特征(平均流速、平均径流深度、雷诺数、水流剪切力、水流功率、阻力系数)并分析坡面流水动力学参数与土壤侵蚀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结皮对坡面流水动力学参数影响显著。土壤结皮坡面雷诺数始终小于500,坡面流流态为层流;土壤结皮坡面具有较大坡面流流速,较小径流深度、水流剪切力和水流功率。结皮坡面的土壤侵蚀量明显低于无结皮坡面的土壤侵蚀量。土壤侵蚀量与坡面水动力学参数相关关系显著(相关系数R>0.90),土壤侵蚀量与雷诺数呈线性正相关,与水流剪切力、水流功率的对数呈线性正相关,与阻力系数呈线性负相关。因此,在本研究中,单纯从径流冲刷侵蚀的角度土壤结皮的存在有利于减小坡面土壤侵蚀量。由于降雨因素对土壤结皮的侵蚀效应影响较大,将雨滴打击与径流冲刷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研究土壤结皮对侵蚀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流量 水动力学 结皮 水流功率 水流剪切力 阻力系数
下载PDF
不同降雨强度下土壤结皮强度对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25
6
作者 路培 王林华 吴发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1-146,共6页
为定量分析土壤结皮对坡面侵蚀的影响,该文选择塿土、黄绵土、黑垆土和黄墡土4类土壤,分析其在3种雨强(60、90、120 mm/h)下的结皮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土壤含水率高于30%时,不同降雨强度下结皮强度差异不显著(P>0.05),当含水... 为定量分析土壤结皮对坡面侵蚀的影响,该文选择塿土、黄绵土、黑垆土和黄墡土4类土壤,分析其在3种雨强(60、90、120 mm/h)下的结皮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土壤含水率高于30%时,不同降雨强度下结皮强度差异不显著(P>0.05),当含水率小于30%时,结皮强度随降雨强度增大而增强。以杨凌塿土10°坡面为例,进行坡面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计算不同强度结皮坡面的侵蚀产沙、径流剪切力、阻力系数以及流速,结果表明:结皮对坡面产流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其存在有效地减少坡面的侵蚀产沙量。结皮存在能有效地减少坡面产沙量,无结皮坡面的产沙量是结皮坡面产沙量的1.24~8.72倍。相同降雨条件下,结皮强度越大,其产沙量越小。进一步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出:随着坡面结皮强度增加,水流功率对坡面侵蚀的作用效益不断减小,而阻力系数的作用效益增加,即水流增加产沙的正效应不断减弱;另一方面,结皮强度增大使得坡面土壤抗蚀性增强,因此,结皮强度越大,坡面侵蚀量将大幅度减少。研究可为准确有效预报坡面土壤侵蚀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 侵蚀 土壤 结皮强度 径流功率 阻力系数 流速
下载PDF
利用脉冲功率技术开采海底富钴结壳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瑞强 刘少军 胡琼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62,共7页
为了克服采用传统机械方法开采海底富钴结壳时破碎头易磨损、效率低以及贫化率高等缺点,通过试验方法研究了一种利用脉冲功率技术开采海底富钴结壳的新技术。采用12级全固态Marx电路和半导体开关IGBT研制了高压脉冲电源,该电源可产生负... 为了克服采用传统机械方法开采海底富钴结壳时破碎头易磨损、效率低以及贫化率高等缺点,通过试验方法研究了一种利用脉冲功率技术开采海底富钴结壳的新技术。采用12级全固态Marx电路和半导体开关IGBT研制了高压脉冲电源,该电源可产生负高压方波脉冲,其上升沿上升时间约100ns,最高幅值可达40kV,脉宽可调。破碎方式采用针针电极并与岩石同侧表面紧密接触。为了使两电极与岩石同侧表面接触的部位电势尽可能高,采用不锈钢针作为正、负电极,且电极间距可调。研究发现当电极间距约为3mm时,该电源产生的幅值约32.5kV的高压脉冲可在高压油中的砂岩内部形成等离子通道并破碎砂岩。放电既可发生在高压脉冲上升沿阶段,也可发生在上升沿上升时间之后。从放电过程中的电压电流波形来看,等离子通道回路中有电流时其两端存在明显的压降,因此等离子通道具有阻性,而且阻值在放电过程中是变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功率技术 深海 富钴结壳 砂岩 放电
下载PDF
华北及邻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的地震走时层析成像 被引量:30
8
作者 王志铄 王椿镛 +1 位作者 曾融生 王溪莉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08年第2期15-27,共13页
利用华北及邻区475个地震台站的区域地震走时资料,反演了该地区的地壳上地幔三维P波和S波速度结构。地震走时的计算用近似弯曲射线追踪方法,三维速度模型的反演用LSQR算法。用检测板方法对走时数据进行成像分辨率分析,结果表明反演模型... 利用华北及邻区475个地震台站的区域地震走时资料,反演了该地区的地壳上地幔三维P波和S波速度结构。地震走时的计算用近似弯曲射线追踪方法,三维速度模型的反演用LSQR算法。用检测板方法对走时数据进行成像分辨率分析,结果表明反演模型在水平方向上以0.5°×0.5°的节点分布,垂直方向上以1km、10km、25km、42km、60km为节点作网格划分是合理的。研究区域内,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的华北块体与扬子块体有不同的速度异常特征:华北块体地壳速度结构复杂,而扬子块体则相对简单。华北块体地壳内存在较明显的低速异常,而扬子块体则正常或高速异常。自中新生代以来华北块体地壳经历挤压到伸展的强烈变形,而扬子块体相对稳定。华北块体的构造活动依然强烈,表现为频繁的地震活动。华北地块地壳速度结构的主要特征是:①主要构造带(如燕山构造带、太行山山前构造带、汾渭构造带、郯庐断裂带以及秦岭一大别构造带)位于地壳上地幔的低速或高低速过渡区内;②在唐山及附近地区25 km、42 km和60 km深处连续的低速异常,可能意味着上地幔热的物质上涌,到达上地壳的下部后停止上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地震层析成像 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结构 分辨率
下载PDF
宝泉蓄能电站上斜井古风化壳开挖处理技术
9
作者 李伟 王振军 +2 位作者 沈志松 潘月梁 许立利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6-49,共4页
宝泉抽水蓄能电站引水系统上斜井遇到了复杂地质结构——古风化壳。工程采用合理的开挖支护技术,保证了导井顺利贯通。并进行了八字形帷幕阻水灌浆试验,解决了大量出水问题。对古风化壳部位进行了扩大开挖处理,采用锚杆、钢筋肋拱配合... 宝泉抽水蓄能电站引水系统上斜井遇到了复杂地质结构——古风化壳。工程采用合理的开挖支护技术,保证了导井顺利贯通。并进行了八字形帷幕阻水灌浆试验,解决了大量出水问题。对古风化壳部位进行了扩大开挖处理,采用锚杆、钢筋肋拱配合喷钢纤维混凝土支护等措施,保证了安全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井 古风化壳 开挖处理 蓄能电站
下载PDF
钴结壳基岩的旋转-冲击钻进试验研究
10
作者 李池佳 甘海仁 吕闯 《凿岩机械气动工具》 2014年第3期33-37,共5页
采用旋转、冲击、旋转-冲击三种钻进方式,对钴结壳基岩模拟岩料进行不同推力的钻进试验,得出对应的钻进速度和破碎比功,初步分析了旋转-冲击钻进中旋转和冲击功率的匹配关系。
关键词 钴结壳基岩 旋转冲击钻进 功率匹配
下载PDF
宝泉抽水蓄能电站引水系统上斜井古风化壳地层灌浆处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崔雪玉 赵涵滢 +1 位作者 潘涛 李明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8年第12期28-34,共7页
宝泉抽水蓄能电站引水系统上斜井开挖揭示,在高程668.000-651.000m和高程526.000-514.000m处,分别穿过古风化壳地层。古风化壳地层岩石极为破碎,夹泥较多,基岩裂隙发育,地下水丰富,透水率较大。古风化壳地层段地层的灌浆处理... 宝泉抽水蓄能电站引水系统上斜井开挖揭示,在高程668.000-651.000m和高程526.000-514.000m处,分别穿过古风化壳地层。古风化壳地层岩石极为破碎,夹泥较多,基岩裂隙发育,地下水丰富,透水率较大。古风化壳地层段地层的灌浆处理,成为斜井开挖能否顺利通过该地层的关键,并且直接影响着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针对上述问题,通过采取阻水帷幕、高压固结、锥形帷幕灌浆几种方法联合处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详细介绍了具体的灌浆处理技术措施,分析了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泉抽水蓄能电站 引水系统 上斜井 古风化壳 阻水帷幕 锥形帷幕灌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