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2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句后置型假设句的语法特征与语用动因
1
作者 张雪平 《中州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00-105,共6页
现代汉语从句后置型假设句是一种主要用于言域的语用性特殊假设句式。因使用非常规语序而语义关系不明,便强制要求使用假设标记,同时排斥推论标记,形成“……,如果……的话”这样的典型结构形式。其语体分布和假设标记显示了其书面化倾... 现代汉语从句后置型假设句是一种主要用于言域的语用性特殊假设句式。因使用非常规语序而语义关系不明,便强制要求使用假设标记,同时排斥推论标记,形成“……,如果……的话”这样的典型结构形式。其语体分布和假设标记显示了其书面化倾向,具有追补说明作用的从句可为主句所言提供适宜性条件。这种特殊语序假设句能在汉语中使用开来,外受西文翻译的影响,内则因凸显强调主句内容及与前后文保持语义连贯的语用需要。语用表达需求是假设句语序变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句后置型假设句 语用性 语法特征 语用动因
下载PDF
“双碳”战略下的德国气候话语语用研究
2
作者 张智 温鸾凰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79,共7页
研究立足于“双碳”战略大背景,基于语用学视角下的预设和言语行为理论,借助语料库工具,建立联邦政府应对气候问题演讲语料库;综合运用定量定性研究方法,从词汇、句式、语篇层面解读德国气候话语的语用策略。研究发现,德国政府关于气候... 研究立足于“双碳”战略大背景,基于语用学视角下的预设和言语行为理论,借助语料库工具,建立联邦政府应对气候问题演讲语料库;综合运用定量定性研究方法,从词汇、句式、语篇层面解读德国气候话语的语用策略。研究发现,德国政府关于气候问题的演讲话语实现了其气候话语理念在环境领域的传播,并阐释了其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同时扩大和巩固了气候话语权,提升了国际领导力和软实力。在推广模式上,德国政府通过预设触发语实施形象塑造战略与情感传递战略,增强了气候话语影响力。最后提出了其对我国气候话语体系建设的几点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话语 预设 言语行为 语用策略
下载PDF
罗蒂的新实用主义及其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3
作者 张庆熊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2,197,共11页
罗蒂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相当复杂。罗蒂通过批判欧洲近代哲学的“表象论”的认识论路线和早期分析哲学的“图像论”语言观而得出某些类似于后现代主义的结论。从这一角度看,罗蒂与法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一样都致力于解构形而上... 罗蒂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相当复杂。罗蒂通过批判欧洲近代哲学的“表象论”的认识论路线和早期分析哲学的“图像论”语言观而得出某些类似于后现代主义的结论。从这一角度看,罗蒂与法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一样都致力于解构形而上学。然而,罗蒂的实用主义立场又导致他在文化观等方面与法国后现代主义者分道扬镳。罗蒂从实用的效果出发肯定现代性和世俗社会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并且他还为技术理性、人本主义和怀抱希望的浪漫主义精神正名,批评后现代主义一味解构和不提出任何致力于改造社会的理想蓝图。至于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究竟新在何处和有无问题,可将其与传统的实用主义论点和后现代主义的论点相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蒂 新实用主义 后现代主义 技术理性 文化政治
下载PDF
道德作为审美如何可能?
4
作者 王振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20,共12页
将康德“实践理性”与中国文化“实用理性”精神进行简略比较,我们会得出中西不同文化意义的“道德作为审美”都是“可能”的这一初步结论。二者具有相异的文化背景与哲学机制。对于西方文化而言,“道德作为审美”之所以“可能”,是因... 将康德“实践理性”与中国文化“实用理性”精神进行简略比较,我们会得出中西不同文化意义的“道德作为审美”都是“可能”的这一初步结论。二者具有相异的文化背景与哲学机制。对于西方文化而言,“道德作为审美”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格道德的至善与美,决定于“纯粹理性”即“上帝”的“在场”;就中国文化来说,是因为经过先秦“史”文化的“祛魅”即“理性化”过程,以“良知”即内在觉悟作为心灵根因的缘故,是心体与性体的合一于道。“道德作为审美”的可能实现,取决于“幸福”与“崇高”同时两栖于道德与审美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审美 实践理性 实用理性 良知
下载PDF
汉语说明语篇中的事物回指研究
5
作者 刘云 郭海瑞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本文以汉语说明语篇中与说明对象相关的回指形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各种不同类型回指形式在说明语篇中的篇章分布情况,归纳说明语篇中有关说明对象的回指类型。分析汉语说明语篇中的回指在编码时遵循... 本文以汉语说明语篇中与说明对象相关的回指形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各种不同类型回指形式在说明语篇中的篇章分布情况,归纳说明语篇中有关说明对象的回指类型。分析汉语说明语篇中的回指在编码时遵循的倾向性规律和一般性原则,并进一步探讨回指作为一种特殊语篇资源的多种功能和特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明语篇 回指类型 分布模式 语用机制
下载PDF
蓄意隐喻理论视角下疫情歌曲的创作路径研究
6
作者 邹幸居 《西部学刊》 2024年第6期38-41,46,共5页
蓄意隐喻是疫情歌曲中的常见现象,通过明喻、暗喻、规约隐喻、新奇隐喻以及其他语言和修辞手段呈现,往往依赖转喻构成认知的基础,集语言、思维和交际功能于一身,在疫情期间和后疫情时代发挥了引导、规劝、疗愈的积极作用。在创作疫情歌... 蓄意隐喻是疫情歌曲中的常见现象,通过明喻、暗喻、规约隐喻、新奇隐喻以及其他语言和修辞手段呈现,往往依赖转喻构成认知的基础,集语言、思维和交际功能于一身,在疫情期间和后疫情时代发挥了引导、规劝、疗愈的积极作用。在创作疫情歌曲时,创作者可以围绕创作意图,选取特定转喻符号构建蓄意隐喻和其他认知结构,在完成歌曲构思后,选择恰当的话语形式呈现蓄意隐喻和其他认知结构,这样的创作路径更能引起听众的共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蓄意隐喻 语用功能 创作路径
下载PDF
话题标记“说起”的语用功能
7
作者 李秉震 钱青青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1,共9页
话题标记“说起”总是近距离地重新引入一个前文已经提及的人或事物并使之成为话题。近距离引入话题的动因在于,在说话人看来话题具有较高的言谈价值,通常是说话人钟情的对象。“说起”话题句具有鲜明的报道性,结构上,新闻语体中的“说... 话题标记“说起”总是近距离地重新引入一个前文已经提及的人或事物并使之成为话题。近距离引入话题的动因在于,在说话人看来话题具有较高的言谈价值,通常是说话人钟情的对象。“说起”话题句具有鲜明的报道性,结构上,新闻语体中的“说起”话题句可分为六类,包含言说动词的三类结构用例最多。“说起”话题句多与言说行为相关,说明它还兼具提示信息来源的功能,“说起”话题句与“关于”话题句在语体、正式程度上的差异即源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起” 语用功能 语体 信息来源
下载PDF
话语标记“从某种程度上说”的模糊限制功能
8
作者 方清明 张静文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9-35,共7页
目前,“从某种程度上说”等话语标记尚有研究空间,本文认为这类话语标记主要表达模糊功能,起到缓和、礼貌、交互主观性等语用功能。“P,从某种程度上说,Q”是其典型语境,言者的交际意图是通过信息P来向听/读者表明立场Q。这类标记的典... 目前,“从某种程度上说”等话语标记尚有研究空间,本文认为这类话语标记主要表达模糊功能,起到缓和、礼貌、交互主观性等语用功能。“P,从某种程度上说,Q”是其典型语境,言者的交际意图是通过信息P来向听/读者表明立场Q。这类标记的典型功能就是模糊地限制Q,Q多是断言性和模糊性的陈述小句。话语标记“从某种程度上说”的模糊限制功能深受其构件“某、种、程度、说”的不定性影响。与“按说”类、“更准确地说”等推进式言说标记相比,表达模糊限制的话语标记具有自身特点;它们符合传信语的判断标准,属于传信语的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 话语标记 某种 程度
下载PDF
“权宜之计”抑或“合理之举”:清末民国大学预科制度存废的论争
9
作者 胡金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4,共10页
大学预科制度系清末效仿日本为应对进入大学生源质与量均不足而采取的“权宜之计”。由于大学预科多由各大学独自办理,其课程及教学能较好地对标大学相关专业本科的基础知识要求,故在民国之后更是获得了“合法性”地位,相当时期内开办... 大学预科制度系清末效仿日本为应对进入大学生源质与量均不足而采取的“权宜之计”。由于大学预科多由各大学独自办理,其课程及教学能较好地对标大学相关专业本科的基础知识要求,故在民国之后更是获得了“合法性”地位,相当时期内开办大学预科不仅合法而且合理,为各大学所青睐,即使在《壬戌学制》颁行后没有了合法性,却依然“蓬勃发展”。但大学预科属性不清,尤其是它与大学的关系问题,早在民国初年便成为引发北大预科风潮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大学本身布局不合理,势必造成大学预科设立区域的不公平,导致各地教育发展差异不断扩大,且影响中学教育的发展。但大学预科相对于普通高中的课程及教学而言,其对于大学本科教育基础知识的“精准对标”,确实又更有助于大学教育的专业发展。何去何从,对于大学预科制度的存废一直存在争论,即使是在1930年废止令发布,论争之声并没有完全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预科 权宜之计 合理性 合法性 存废论争
下载PDF
学前儿童否定结构语用发展研究
10
作者 刘丽芬 于磊 余灼雅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4年第1期166-178,共13页
基于默认语义学理论,采用自然观察法,考察不同年龄段汉语学前儿童否定结构的语用发展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使用复杂的否定形式,较多将否定词“不”放在句首,常见否定词“不”放在句中,将否定词“不”放在句尾的情况... 基于默认语义学理论,采用自然观察法,考察不同年龄段汉语学前儿童否定结构的语用发展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使用复杂的否定形式,较多将否定词“不”放在句首,常见否定词“不”放在句中,将否定词“不”放在句尾的情况罕见。否定词“不”的移动过程与儿童的心智认知水平、语境要素语言化能力发展水平和语境依赖度有关,体现了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儿童否定结构的使用建立在预设基础上,其语义表征受不同因素的制约,呈现出不同的语用发展过程。本研究旨在探索儿童否定结构语用发展规律,为儿童否定结构学习与语用能力的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儿童 否定结构 语用发展 默认语义学
下载PDF
过渡理论视域下俄语动词“идти”的语法化过程及其语用效果分析
11
作者 许凤才 刘雪倩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28-136,共9页
语法化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本文以俄语动词“идти”为例,基于《大俄汉词典》对“идти”的释义,结合Бабайцева的过渡理论深入分析该动词的语义演变及语法化过程,关注其语法化路径及其语用效果,揭示俄语动词在... 语法化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本文以俄语动词“идти”为例,基于《大俄汉词典》对“идти”的释义,结合Бабайцева的过渡理论深入分析该动词的语义演变及语法化过程,关注其语法化路径及其语用效果,揭示俄语动词在语义演变、语法化形成路径、语法化构式及语用效果等方面的普遍规律,为俄语词汇语法化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式,同时为俄语教学、翻译及词典编纂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 “идти” 过渡理论 语义演变 语法化构式 语用效果
下载PDF
美式称赞语:语用视角下的教师跨文化语言策略
12
作者 刘清波 《韶关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9-45,共7页
美国人不吝称赞他人,寒暄、客套时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方式。竭尽的夸赞、模仿和套用表明称赞语使用的模式化,承载着浓郁的语用色彩。感叹句、语气词、俗语和俚语的广泛使用造成称赞语词义泛化、语势高亢和语体色彩通俗化。在英语... 美国人不吝称赞他人,寒暄、客套时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方式。竭尽的夸赞、模仿和套用表明称赞语使用的模式化,承载着浓郁的语用色彩。感叹句、语气词、俗语和俚语的广泛使用造成称赞语词义泛化、语势高亢和语体色彩通俗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秉持跨文化教学策略,既要让学生接受美式称赞语的熏陶,又要言传身教,让学生深谙依附在称赞语背后的语用内涵和语境信息,提高语言文化的鉴赏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式称赞语 模式化 语用视角 跨文化教学
下载PDF
基于语用分析的诈骗电话结构化模型构建
13
作者 樊舒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5-12,共8页
电话诈骗因类型多变而难以识别和防范,为解析诈骗电话话术,对诈骗电话进行语用分析和结构化描述。首先,明确诈骗电话的语用目标;之后,分析诈骗电话为达成语用目标需包含的要素,以及要素功能和实施方式;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构建诈骗电话的... 电话诈骗因类型多变而难以识别和防范,为解析诈骗电话话术,对诈骗电话进行语用分析和结构化描述。首先,明确诈骗电话的语用目标;之后,分析诈骗电话为达成语用目标需包含的要素,以及要素功能和实施方式;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构建诈骗电话的结构化模型,描述会话结构、模块功能、实施策略、模块内容等方面特征。基于言语行为适切条件,实现针对诈骗电话的结构化解析,为设计具有可解释性的诈骗电话自动识别算法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诈骗电话 言语行为 适切条件 结构化 语用分析
下载PDF
弹幕语言的语码转换探析——以韩剧TV中的弹幕语言为例
14
作者 杨倩 《现代语文》 2024年第5期11-16,共6页
弹幕语言是网络语言新形式之一,存在着形式多样的句内语码转换现象。以韩剧TV中的弹幕语言为例,弹幕语言语码转换的语表形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方言与普通话的语码转换、英语与普通话的语码转换、韩语与普通话的语码转换、多语间的语... 弹幕语言是网络语言新形式之一,存在着形式多样的句内语码转换现象。以韩剧TV中的弹幕语言为例,弹幕语言语码转换的语表形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方言与普通话的语码转换、英语与普通话的语码转换、韩语与普通话的语码转换、多语间的语码转换。弹幕语言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则表现在七个方面:信息传递功能、顺应功能、评价功能、委婉表达功能、共情功能、戏谑功能、填补功能。韩语影视剧和综艺节目网络言语社区是一个典型的网络言语社区,它可以作为上位概念,包含具有类似功能、表达习惯、心理认同的其他网络语言社区。弹幕语言的语码转换是该社区群体成员身份标记和心理认同的外显形式。通过使用语码转换,该网络言语社区的内部一致性与排他性特点得到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幕语言 语码转换 语表形式 语用功能 言语社区
下载PDF
国际航线飞行中陆空通话的语用失误研究
15
作者 肖凌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13,共5页
自从国际民航组织规定英语成为国际航线飞行的工作语言以来,飞行员和空管员交流使用的陆空通话就受到了特别的关注,由于异域口音、语言技能、语速、发音不当和使用俚语等问题造成的语用失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了多起飞行事故和事故征候。... 自从国际民航组织规定英语成为国际航线飞行的工作语言以来,飞行员和空管员交流使用的陆空通话就受到了特别的关注,由于异域口音、语言技能、语速、发音不当和使用俚语等问题造成的语用失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了多起飞行事故和事故征候。本文拟对在国际运行环境中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进行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失误 陆空通话 跨文化交际
下载PDF
“X怎么着”类回声构式的句法特征、语义模型及语用表现
16
作者 王长武 韩养锋 《语文学刊》 2024年第3期16-25,共10页
汉语口语表达中的常用格式“X怎么着”分为两类:一类表示询问,一类表示反诘。后者表达的是说话人对前一说话人(受话人)话语X的否定态度,其整体意义的解读不能从组成成分的意义简单相加获得,可以界定为回声构式。从句法上看,回声构式中的... 汉语口语表达中的常用格式“X怎么着”分为两类:一类表示询问,一类表示反诘。后者表达的是说话人对前一说话人(受话人)话语X的否定态度,其整体意义的解读不能从组成成分的意义简单相加获得,可以界定为回声构式。从句法上看,回声构式中的X一般为名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以及少量单句,主要有完全回声、截取回声和转换回声三种形式。从语义上看,名词性成分表现为主体,含有言外之意,谓词性成分以及单句表现为事件,对言说几方存在利害关系,形成了四种语义模型。从语用上看,说话人使用该类构式表达强烈的反诘否定,主要表现为强冲突型情感和弱冲突型情感两种情感倾向,以及居于话轮之首,容易激发前一说话人(受话人)采取对抗策略的语篇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声构式 语义模型 互动功能 X怎么着
下载PDF
现代汉语隐性否定研究综述
17
作者 张明辉 闫语萌 《昭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4-81,共8页
隐性否定以“无显性否定形式”和“具有否定意义”为条件,学界大体从概念界定、表达形式、语用功能以及新理论视角等方面对隐性否定加以研究。对目前的隐性否定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求明确学界在隐性否定研究领域的现状和不足,从... 隐性否定以“无显性否定形式”和“具有否定意义”为条件,学界大体从概念界定、表达形式、语用功能以及新理论视角等方面对隐性否定加以研究。对目前的隐性否定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求明确学界在隐性否定研究领域的现状和不足,从而确定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否定 概念界定 表达形式 语用功能 类型学 构式语法
下载PDF
历史仪式礼貌视域下晚清奏折道歉语研究
18
作者 卢加伟 孙莉雯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4年第1期122-134,共13页
本研究以曾国藩的奏折为语料,基于Kádár的仪式礼貌理论,从历史语用学视角探究晚清奏疏道歉言语行为的仪式化表达、语用策略及权利义务关系内涵。研究发现,晚清臣子以固定的体例和词句实现仪式框架下的规约道歉表达,或在直接... 本研究以曾国藩的奏折为语料,基于Kádár的仪式礼貌理论,从历史语用学视角探究晚清奏疏道歉言语行为的仪式化表达、语用策略及权利义务关系内涵。研究发现,晚清臣子以固定的体例和词句实现仪式框架下的规约道歉表达,或在直接向皇帝道歉的同时,基于直陈过失、自我贬损和情感抒发等策略,使用直接道歉、维护面子等手段实现非规约性表达。晚清道歉语具备等级性、目的性和责任性的特征。利用这两种仪式化言语表达方式,晚清道歉语作用于仪式群体道德秩序的感知与修复,构建君臣间道德秩序。本研究丰富了历史仪式礼貌的语料范围,同时为从语言学角度探讨晚清君臣关系提供了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语用学 历史仪式礼貌 道歉语 奏折 晚清
下载PDF
A Cognitive Study on Politeness Intention Processing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9
作者 Rong YAN Tengfei FENG Samad ZARE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24年第3期481-497,525,共18页
Although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various aspects of politeness,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politeness intention is activated cognitively during verbal communication.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explo... Although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various aspects of politeness,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politeness intention is activated cognitively during verbal communication.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politeness intention processing,and how it is related to pragmatic failure dur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Using 30 Chinese EFL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were instructed to finish a probe word judgment task with 96 virtual scenario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ithin both mono-and cross-cultural contexts,the response time in the experimental scenarios was significantly slower than that of the filler scenarios.This suggests that politeness intention was activated while understanding the surface meaning of the conversation;however,the EFL learners could not completely avoid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their native politeness conventions when they were comprehending the conversational inten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Furthermore,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time were found between the groups with high and low English pragmatic competence,illustrating that transferring the pragmatic rules and principles into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was more cognitively demanding.Overall,this study adds to the literature on politeness research and provides some implications for foreign language pragmatic instru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iteness intention cognitive processing pragmatic failure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下载PDF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L2 Pragmatic Compete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Hong Kong and the Chinese Mainland:The Contributions of Sociocultural Context and Linguistic Proficiency
20
作者 Scott AUBREY Rod ELLIS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24年第3期371-392,524,共23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ifferences in pragmatic competence between Hong Kong and Chinese mainland university students.Participants included 19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115 Chinese mainland students,divided into...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ifferences in pragmatic competence between Hong Kong and Chinese mainland university students.Participants included 19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115 Chinese mainland students,divided into those who had spent time abroad in an English-speaking country(CM A)and those who had not(CM NA),and 97 Hong Kong students,divided into those from an English-medium secondary school(Hong Kong EMI)and those from a Chinese-medium school(Hong Kong CMI).Linguistic proficiency was measured by a C-test,and pragmatic competence by a Metapragmatic Knowledge Test,an Irony Test and a Monologic Role Play.Group scores were compared using ANCOVAs to control for differences in proficiency.The results point to a continuum of pragmatic competence—EMI>CMI>CM A>CM NA—reflecting the groups’access to English in real-life contexts.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Hong Kong groups and the Chinese mainland groups were clearest in those tests measuring processing capacity(i.e.,Irony Response Time and the Monologic Role Play).CM A,but not CM NA,performed as well as the Hong Kong groups on measures of metapragmatic awareness.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Bialystok’s(1993)distinction between analyzed representation and control of process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agmatic competence social context Hong Kong the Chinese mainland metapragmatic knowledge processing capac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