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TUDY ON EDDY TRANSPORT OF WATER VAPOROVER SOUTH CHINA
1
作者 高绍凤 陆汉城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1999年第2期199-207,共9页
Water vapor transport is decomposed into mean transport and eddy transport. Analysis of watervapor over South China during the first flood season of 1994 shows that difference between season mean transport and season ... Water vapor transport is decomposed into mean transport and eddy transport. Analysis of watervapor over South China during the first flood season of 1994 shows that difference between season mean transport and season total transpoFt is less than 10%. For the monthly and ten-day averages, the difference is above it.The transient transport of water vapor is the least among all kinds of eddy transport. its amount is only 2% oftotal transpoft for column. The constant wave transport is the Iapest Sometimes it may be 1-6 times of totaltranspoF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vapor EDDY TRANSPORT first flood season south china
下载PDF
Assimilating Doppler radar observations with an ensemble Kalman filter for convection-permitting prediction of convective development in a heavy rainfall event during the pre-summer rainy season of South China 被引量:13
2
作者 BAO XingHua LUO YaLi +2 位作者 SUN JiaXiang MENG ZhiYong YUE Ji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1866-1885,共20页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ensemble Kalman filter based on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to assimilate Doppler-radar radial-velocity observations for convection-permitting prediction of c...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ensemble Kalman filter based on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to assimilate Doppler-radar radial-velocity observations for convection-permitting prediction of convection evolution in a high-impact heavy-rainfall event over coastal areas of South China during the pre-summer rainy season. An ensemble of 40 deterministic forecast experiments(40 DADF) with data assimilation(DA) is conducted, in which the DA starts at the same time but lasts for different time spans(up to 2 h) and with different time intervals of 6, 12, 24, and 30 min. The reference experiment is conducted without DA(NODA).To show more clearly the impact of radar DA on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forecasts, two sets of 60-member ensemble experiments(NODA EF and exp37 EF) are performed using the same 60-member perturbed-ensemble initial fields but with the radar DA being conducted every 6 min in the exp37 EF experiments from 0200 to0400 BST. It is found that the DA experiments generally improve the convection prediction. The 40 DADF experiments can forecast a heavy-rain-producing MCS over land and an MCS over the ocean with high probability, despite slight displacement errors. The exp37 EF improves the probability forecast of inland and offshore MCSs more than does NODA EF.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s using the longer DA time intervals, assimilating the radial-velocity observations at 6-min intervals tends to produce better forecasts. The experiment with the longest DA time span and shortest time interval shows the best performance.However, a shorter DA time interval(e.g., 12 min) or a longer DA time span does not always help. The experiment with the shortest DA time interval and maximum DA window shows the best performance, as it corrects errors in the simulated convection evolution over both the inland and offshore areas. An improved representation of the initial state leads to dynamic and thermodynamic conditions that are more conducive to earlier initiation of the inland MCS and longer maintenance of the offshore M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al velocity EnKF Heavy rainfall forecast pre-summer rainy season south china
原文传递
Variations in the starting date of the pre-summer rainy season in South China, 1736-2010 被引量:1
3
作者 DING Lingling GE Quansheng +1 位作者 ZHENG Jingyun HAO Zhixi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4年第5期845-857,共13页
The starting dates of the pre-summer rainy season during historical times (1736- 1911) in Fuzhou and Guangzhou of South China, were determined and re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in the Yu-Xue-Fen... The starting dates of the pre-summer rainy season during historical times (1736- 1911) in Fuzhou and Guangzhou of South China, were determined and re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in the Yu-Xue-Fen-Cun archive, together with observed features of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pre-summer rainy season. In addition, starting dates of the pre-summer rainy season from 1953 in Fuzhou and from 1952 in Guangzhou were reconstructed for the instrumental period. These data allowed for analyses of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changes in the starting dates of the pre-summer rainy season in South China over the past 300 years.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an starting date of the pre-summer rainy season in South China was the first pentad of May; in addition, periodicities in the starting dates of 2-3 years, 10 years, and 40 years were detected during the period 1736-1911, and of 2-3 years, 10 years, and 22 years during the instrumental period. From 1736 to 1911, the earliest starting dates at Fuzhou and Guangzhou both occurred at the fourth pentad of April, while the latest starting dates were at the sixth pentad of May in Fuzhou and the first pentad of June in Guangzhou. During the instrumental period, the earliest and latest starting dates were at the fourth pentad of April and the first pentad of June, respectively, in both Fuzhou during 1953-2010 and Guangzhou during 1952-2010. The maximum difference between neighboring decades during 1736-1911 was 2.2 and 1.6 pentads in Fuzhou and Guangzhou, respectively, and during the instrumental period it was 2.5 and 2.4 pentads in Fuzhou and Guangzhou,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starting date of the pre-summer rainy season reconstruction variation Yu-Xue-Fen-Cun
原文传递
华南前汛期强降水过程雨滴谱特征研究
4
作者 李晓惠 冯璐 +5 位作者 叶朗明 刘显通 皮婉楷 蒲义良 徐碧裕 邢飞 《暴雨灾害》 2024年第6期637-647,共11页
为了解华南前汛期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差异,利用二维视频雨滴谱仪(2DVD)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以2017年6月17日、2023年4月6日锋面降水和2017年6月22日、2022年5月11日暖区降水过程为例,对比分析暖区降水... 为了解华南前汛期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差异,利用二维视频雨滴谱仪(2DVD)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以2017年6月17日、2023年4月6日锋面降水和2017年6月22日、2022年5月11日暖区降水过程为例,对比分析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的雨滴谱特征、Gamma谱参数形状因子与斜率因子(μ-Λ)关系以及雷达反射率因子与雨强(Z-R)关系。结果表明:(1)锋面降水个例和暖区降水个例中,对流降水均占主要贡献,对流降水各粒径(尤其是粒径小于1mm)数浓度高且粒径大;暖区对流降水发生时间概率和降水量贡献比例均大于锋面对流降水。(2)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对流发展阶段,雨强(R)的增长均滞后于雷达反射率因子(Z),暖区降水的R、质量加权直径(D_(m))和粒子数浓度(lgN_(w))极值均远大于锋面降水。(3)D_(m)和lgN_(w)分布显示,暖区对流降水粒子分布较为分散,具有较大D_(m)和lgN_(w);锋面层云降水粒子具有较小D_(m)和lgN_(w)。(4)锋面降水个例和暖区降水个例μ-Λ关系式以及Z-R关系式相差较大,且不同于经典大陆性对流云降水Z-R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滴谱 锋面降水 暖区降水 华南前汛期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珠江流域两类暖区飑线特征分析
5
作者 张小雯 盛杰 +3 位作者 滑申冰 郑永光 刘鑫华 麦子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2,21,共9页
利用2016—2019年4—6月雷达三维拼图资料,根据触发条件的差异,划分华南前汛期暖区飑线为锋面触发暖区发展(Ⅰ型暖区飑线)与暖区触发并发展(Ⅱ型暖区飑线)两类;在此基础上针对飑线造成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的分布,对比了飑线发生时的大... 利用2016—2019年4—6月雷达三维拼图资料,根据触发条件的差异,划分华南前汛期暖区飑线为锋面触发暖区发展(Ⅰ型暖区飑线)与暖区触发并发展(Ⅱ型暖区飑线)两类;在此基础上针对飑线造成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的分布,对比了飑线发生时的大尺度环境条件和中尺度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Ⅰ型暖区飑线大多形成于平原地区,Ⅱ型暖区飑线大多生成于山脉迎风坡和海岸线;两类飑线发生时均伴有明显的短时强降水,易造成暴雨洪涝;Ⅰ型暖区飑线易产生区域性雷暴大风,Ⅱ型暖区飑线产生分散性雷暴大风;Ⅰ型暖区飑线生命史长,对流发展更旺盛,飑线移动速度快;Ⅱ型暖区飑线生命史短,飑线移动速度慢,回波强度弱于Ⅰ型暖区飑线;两类飑线都有较好的水汽条件和0~3 km低层风垂直切变条件,Ⅰ型暖区飑线发生时动力和热力条件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流域 暖区飑线 华南前汛期 空间分布 中尺度特征 环境参数
下载PDF
Mesoscale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Lifting Mechanism of a Warm-Sector Convective System Producing the Maximal Daily Precipitation in China Mainland during Pre-Summer Rainy Season of 2015 被引量:53
6
作者 WU Mengwen LUO Yali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6年第5期719-736,共18页
A long-lived, quasi-stationary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MCS) producing extreme ramtall (maximum of 542 mm) over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 of Guangdong Province on 20 May 2015 is analyzed by using high-resolutio... A long-lived, quasi-stationary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MCS) producing extreme ramtall (maximum of 542 mm) over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 of Guangdong Province on 20 May 2015 is analyzed by using high-resolution surface observations, sounding data, and radar measurements. New convective ceils are continuously initiated along a mesoscale boundary at the surface, leading to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quasi-linear-shaped MCS from about 2000 BT 19 to 1200 BT 20 May. The boundary is originally formed between a cold dome generated by previous convection and southwesterly flow from the ocean carrying higher 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θe) air. The boundary is subsequently maintained and reinforced by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MCS-generated cold outflow and the oceanic higher-θe air. The cold outflow is weak (wind speed ≤ 5 m s-1), which is attributable to the characteristic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e., high humidity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and weak horizontal wind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troposphere. The low speed of the cold outflow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the near surface southerly flow from the ocean, resulting in very slow southward movement of the boundary. The boundary features temperature contrasts of 2-3℃ and is roughly 500-m deep. Despite its shallowness, the boundary appears to exert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ontinuous convection initiation because of the very low level of free convection and small convection inhibition of the near surface oceanic air, building several parallel rainbands (of about 50-kin length) that move slowly eastward along the MCS and produce about 80% of the total rainfall. Another MCS moves into the area from the northwest and merges with the local MCS at about 1200 BT. The cold outflow subsequently strengthens and the boundary moves more rapidly toward the southeast, leading to end of the event in 3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summer rainy season of south china coastal warm-sector heavy rainfall mesoscale con- vective system mesoscale boundary convection-generated cold outflow
原文传递
近30年华南地区“龙舟水”暴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覃卫坚 何莉阳 +1 位作者 蔡悦幸 廖雪萍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3年第1期1-6,共6页
主要综述和回顾近30a来国内外关于华南“龙舟水”暴雨的天气气候研究进展,包括高空槽、切变线、低涡、急流、副热带高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低频振荡、季风等大尺度环流背景,及其对高原积雪、海温等外强迫信号的响应。总结了“龙舟水”暴... 主要综述和回顾近30a来国内外关于华南“龙舟水”暴雨的天气气候研究进展,包括高空槽、切变线、低涡、急流、副热带高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低频振荡、季风等大尺度环流背景,及其对高原积雪、海温等外强迫信号的响应。总结了“龙舟水”暴雨精细化预报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对提高“龙舟水”暴雨预报预测能力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舟水” 暴雨 前汛期 华南
下载PDF
华南汛期旱涝急转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旭哲 范伶俐 +1 位作者 徐建军 徐华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8-77,共10页
【目的】探究华南汛期旱涝异常时空特征,旱涝急转前/后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的变化,及其与赤道太平洋、南海海温异常的关系。【方法】基于华南地区129个站点的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海温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 【目的】探究华南汛期旱涝异常时空特征,旱涝急转前/后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的变化,及其与赤道太平洋、南海海温异常的关系。【方法】基于华南地区129个站点的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海温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拉格朗日后向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_4.9),分析华南汛期旱涝急转特征及其成因。【结果与结论】涝转旱事件旱期相比于涝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加强,水汽辐散,来源于洋面的水汽贡献率减少,不利于降水的形成。旱转涝期涝期相较于旱期,副热带高压强度无太大变化,但副热带高压位置南落至华南地区南侧,水汽辐合,来自洋面的水汽通道向西偏移至印度洋,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贡献增多,西南到偏南风向华南输送充足水汽,有利于降水产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引起华南地区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将暖湿气流输送至华南地区,使得华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多,而ENSO正位相减弱渐变为负位相的过程中,华南地区降水相应减少,会发生涝转旱事件。反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易造成旱转涝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急转 汛期 华南地区 环流异常 海温
下载PDF
“5·22”广州西北气流控制下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贺芸萍 谌芸 肖天贵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440-449,共10页
为提高对西北气流控制下暴雨过程的认识,以期为此类暴雨预报提供支撑,利用国家级自动站与区域加密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FY-2G卫星和广州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等资料,采用中尺度分析技术与重要物理量参数计算等方法,分析“5·22”广... 为提高对西北气流控制下暴雨过程的认识,以期为此类暴雨预报提供支撑,利用国家级自动站与区域加密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FY-2G卫星和广州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等资料,采用中尺度分析技术与重要物理量参数计算等方法,分析“5·22”广州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降水主要发生在夜间至凌晨,短时强降水占日雨量的比均达75%,强对流性明显。暴雨过程由在西北气流控制下的下滑槽配合对流层低层的西南低空急流及其左侧南移进入广东的深厚低涡切变系统产生,中高层西北气流与低层暖平流形成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东北风与西南风形成的地面辐合线触发对流,夜间随着低空急流增强,地面辐合增幅,上升运动加剧。β中尺度对流云团合并加强,后向传播的对流单体在西北气流引导下形成列车效应,伴随着高降水效率的热带低质心暖云降水,导致珠三角强降水产生并持续,从而形成特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暴雨 中尺度特征 槽后西北气流 地面中尺度辐合线 列车效应
下载PDF
华南旱、涝年前汛期水汽输送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3
10
作者 常越 何金海 +1 位作者 刘芸芸 梁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64-1070,共7页
利用卫星遥感反演的降水资料及中国74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根据定义的旱涝指数,划分了1957—2002年期间的华南旱涝年份。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别讨论华南前汛期4~6月、4月及6月的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 利用卫星遥感反演的降水资料及中国74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根据定义的旱涝指数,划分了1957—2002年期间的华南旱涝年份。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别讨论华南前汛期4~6月、4月及6月的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4~6月、4月及6月水汽输送及其源地在华南前汛期涝年和早年的不同特征。结果表明:影响华南的水汽输送环流在南海夏季风建立前后具有明显不同的气候特征,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应分为南海夏季风爆发前4月份至夏季风爆发与南海夏季风爆发至6月两个时段。来源于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变化和来自中国北方的水汽输送变化对华南降水异常有重要作用,而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地区的水汽输送变化对华南的降水异常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输送 华南旱涝年 华南前汛期 水汽来源
下载PDF
近50年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旱涝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97
11
作者 吴志伟 江志红 何金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1-401,共11页
利用全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51~2000年50年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旱涝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无论是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还是华北雨季,旱(涝)事件频率相当,华南和江淮洪涝强度大于干旱强度,... 利用全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51~2000年50年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旱涝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无论是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还是华北雨季,旱(涝)事件频率相当,华南和江淮洪涝强度大于干旱强度,华北干旱与洪涝强度相当,华南前汛期降水和华北雨季总体呈趋旱的趋势,而江淮梅雨呈趋涝的趋势;华南前汛期降水年际变化最为显著,江淮梅雨次之,华北雨季最弱,年代际变化的情况正好相反;从同期500 hPa高度场来看,华南前汛期降水多少与其北侧有无低值系统向南发展关系密切,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均与副高相关显著,不同在于前者还和鄂霍茨克阻塞高压呈显著正相关,而后者受其西北侧中高纬地区的环流影响较大;从前期海温来看,华北雨季与大西洋西部和北太平洋海温关系比华南前汛期降水和江淮梅雨更为密切,江淮梅雨与中国近海海温相关关系最为显著,而华南前汛期降水与孟加拉湾附近海温相关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江淮梅雨 华北雨季 旱涝 特征对比
下载PDF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变化及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9
12
作者 杜银 张耀存 谢志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81-592,共12页
利用1951-2004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AR/NCEP)再分析候平均资料和同期中国740站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轴位置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夏季7-8月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和形态在... 利用1951-2004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AR/NCEP)再分析候平均资料和同期中国740站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轴位置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夏季7-8月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和形态在1975-1980年间出现转折,1980年后西风急流中心逐渐向西移动的同时伴随有西风急流向南偏移。(2)在1980年以后华北地区降水量减少和降水强度减弱,雨季开始时间推迟、雨季变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提前、梅雨期变长,降水量增加,从而形成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形势。(3)1957-1964年华北典型多雨时期,西风急流呈纬向分布,在华北地区有高低空急流耦合,强辐合上升区正好位于华北,并有充足的水汽条件供应,使得华北降水偏多。而1980-1987年和1997-2002年华北地区为典型少雨时期,1980-1987年西风急流中心位置偏南和1997-2002年急流位置显著偏西,在华北地区均无高低空急流耦合的环流形势,水汽辐合区位于长江流域,强辐合上升区位置在30°N以南区域,有利于江南地区降水增加而华北地区少雨,这表明西风急流位置变化导致环流调整对中国东部降水分布有显著影响。因而,在讨论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与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异常的关系时,不仅要考虑西风急流南北位置变化,还需要综合分析西风急流的东西位置和形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风急流 降水分布 南涝北旱 华北雨季
下载PDF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51
13
作者 章丽娜 林鹏飞 +1 位作者 熊喆 吴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60-570,共11页
本文基于实时的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指数和中国台站降水资料,研究了MJO对中国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JO的活跃中心从印度洋进入西太平洋,华南地区的降水由偏多转为偏少。最显著的降水正负异常分别位于第4位... 本文基于实时的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指数和中国台站降水资料,研究了MJO对中国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JO的活跃中心从印度洋进入西太平洋,华南地区的降水由偏多转为偏少。最显著的降水正负异常分别位于第4位相和第7位相,其区域平均的最大正负异常值相对于气候平均值的变化约为17%和11%。与降水异常相对应,大尺度背景场,如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水汽和垂直速度也发生了季节内变化。当MJO的活跃中心位于印度洋(第4位相),副高加强西伸,华南地区的水汽增加,上升运动亦加强,降水偏多。当MJO的活跃中心位于西太平洋(第7位相),副高减弱东撤,华南地区的水汽减少,上升运动亦减弱,降水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 前汛期 降水 华南 实时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指数
下载PDF
2012年华南前汛期降水特征及环流异常分析 被引量:21
14
作者 袁媛 任福民 +2 位作者 王艳姣 孙冷 郭艳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47-1254,共8页
2012年华南前汛期于4月第2候开始,6月第5候结束。前汛期降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4月第2候至5月第3候的降水集中期(锋面降水),江南大部和华南大部降水偏多25%以上,第二阶段是5月第4候至6月第2候的少雨期,华南中部和东部降水... 2012年华南前汛期于4月第2候开始,6月第5候结束。前汛期降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4月第2候至5月第3候的降水集中期(锋面降水),江南大部和华南大部降水偏多25%以上,第二阶段是5月第4候至6月第2候的少雨期,华南中部和东部降水偏少50%以上,第三阶段是6月第3—5候的第二个降水集中期(季风降水),江南东南部至华南中西部降水偏多50%以上。对各阶段大气环流距平场的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前汛期开始后,偏强的乌拉尔山高压脊导致南下的冷空气偏强,偏强的低层副热带高压使得我国南方为整层水汽输送的异常辐合区,两者共同导致华南前汛期第一阶段的锋面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南海夏季风在爆发后偏弱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持续3候异常偏北是导致第二阶段前汛期降水明显偏少的主要原因;第三阶段.南海夏季风异常偏强,副高南落并增强,以及孟加拉湾季风槽的偏强使得华南前汛期此阶段的季风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降水 环流 夏季风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1997年华南汛期降水异常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 被引量:39
15
作者 信飞 肖子牛 李泽椿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3-30,共8页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7年华南地区汛期异常降水低频特征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研究表明,1997年华南前汛期和后汛期降水表现为不同的振荡特征;前汛期降水主要以10~20天准双周振荡为主,而...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7年华南地区汛期异常降水低频特征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研究表明,1997年华南前汛期和后汛期降水表现为不同的振荡特征;前汛期降水主要以10~20天准双周振荡为主,而后汛期降水的低频特征并不明显。进一步对降水和其它要素的低频振荡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该年华南地区前汛期降水和风场的低频振荡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低频纬向风的传播变化与降水的时间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并且,高、低纬度低频风场同时向华南地区传输,会产生极强的降水。在对大气低频扰动动能的分析中也发现,华南前汛期降水伴随着低频扰动动能在该地区的集中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 降水异常 低频振荡
下载PDF
影响华南后汛期季风持续性暴雨和热带气旋持续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春晖 吴志伟 +2 位作者 蒙伟光 张艳霞 谷德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0,共10页
利用1961—2008年NCEP逐日、逐月再分析资料和全国和华南各省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得到华南后汛期持续性暴雨74例,其中热带气旋(TC)引起的持续性暴雨(TCR)有54例,季风引起的持续性暴雨(MSR)有20例。TCR主要发生在8月,占TCR总数的52%,MSR主... 利用1961—2008年NCEP逐日、逐月再分析资料和全国和华南各省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得到华南后汛期持续性暴雨74例,其中热带气旋(TC)引起的持续性暴雨(TCR)有54例,季风引起的持续性暴雨(MSR)有20例。TCR主要发生在8月,占TCR总数的52%,MSR主要发生在7月,占MSR总数的70%。两类持续性暴雨的出现次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自1980年代以来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加。通过对比分析得到,MSR主要由前期和同期热带中东太平洋异常海温持续偏暖所致,其一方面加强了南海夏季风环流、水汽辐合异常增强;另一方面增强了菲律宾海的对流,使得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偏北;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大气环流激发出"-、+、-"的EAP遥相关型波列分布,为7月持续性暴雨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相比之下,TCR主要由于8月局地海温-黑潮区海温异常偏冷致使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偏北所致。此外,叠加在这种尺度背景下,导致MSR和TCR发生的关键是10~20天季节内振荡导致系统由东南向西北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后汛期 持续性暴雨 季风 热带气旋 季节内振荡
下载PDF
2008年华南前汛期致洪暴雨特征及其对比分析 被引量:53
17
作者 王东海 夏茹娣 刘英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7-148,共12页
着重对2008年华南前汛期持续性致洪暴雨的降水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天气尺度的研究,并且对比分析了其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前汛期洪灾较为严重的几年(1994、1998和2005年)的降水和环流场特征异同,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根据影响系统和雨区... 着重对2008年华南前汛期持续性致洪暴雨的降水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天气尺度的研究,并且对比分析了其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前汛期洪灾较为严重的几年(1994、1998和2005年)的降水和环流场特征异同,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根据影响系统和雨区分布的不同,将2008年华南前汛期降水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5月26—30日)降水中心分布零星,降水局地性明显。第2阶段(6月7—11日)雨区以带状分布为主,带状雨区上还分布了多个强降水中心。第3阶段(6月12-14日)以片状分布为主,而第4阶段(6月15—19日)雨区既有带状分布,也有片状分布。(2)4个阶段中、低空平均环流场分析表明,环流形势的明显差异决定了雨区分布特点的差异。(3)南海季风涌的频繁活动有力地将水汽一次次地向中国南方地区输送,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4)2008年华南前汛期,500hPa上,中国西南部、华北、华南,华东以及低纬度的孟加拉湾地区均是负的位势高度场异常。华北、华东地区负的异常、青藏高原东部负的异常均有利于冷空气活动,而低纬孟加拉湾地区负的异常又有利于暖湿气流的输送,冷暖气流的活动均非常有利于中国南方地区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5)对比2008、2005、1998、1994年和气候态的5月15日6月30日总降水分布发现,2008年总降水中心主要位于两广地区及浙赣皖3省交界地区。而浙赣皖3省交界区域的强降水中心位置明显较气候态偏北,被称为"非典型梅雨",而这也是2008年明显不同于另外3年的一个降水分布特点,此外,分析发现,2008年华南前汛期降水强度明显强于另3年。(6)对比4年的500hPa环流及异常场表明,2008年的环流形势相对于另3年要更有利于冷暖空气在中国南方地区交汇,因此,有利于2008年的降水强度大于另外3年。(7)对比4年的850hPa风场异常场分布表明,2008年低层异常风场的偏南风的向北推进得明显偏北,使得总降水量中心原气候态上位于浙闽赣3省交界区域的降水中心向北推进到浙赣皖交界地区,从而出现了华南暴雨与"非典型梅雨"同时出现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致洪暴雨 成因分析
下载PDF
近47a华南前汛期旱涝特征 被引量:27
18
作者 张焱 孙照渤 +1 位作者 白莹莹 邓伟涛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6-182,共7页
采用华南61站47a(1958-2004年)前汛期(4-6月)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对华南前汛期的旱涝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7a来华南有12个涝年和12个旱年发生,较严重的旱涝年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以及90年代以后;... 采用华南61站47a(1958-2004年)前汛期(4-6月)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对华南前汛期的旱涝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7a来华南有12个涝年和12个旱年发生,较严重的旱涝年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以及90年代以后;前汛期旱涝变化以2~4a的年际尺度周期最为显著;4、5月旱涝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较为一致,而5月与6月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一定的反位相变化特征;地理分布上,可将华南地区前汛期降水分为5个旱涝异常气候区。近47a来桂南、粤西和东南沿海地区呈现旱—涝—旱的变化特征,而桂北区由旱转涝趋于雨涝的趋势明显,东北部山区由涝转旱趋于干旱的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旱涝特征 气候分析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不同降水时段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96
19
作者 池艳珍 何金海 吴志伟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3-171,共9页
利用1957—2001年华南地区74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和同期NCEP/NCAR逐日再分析格点资料,对华南前汛期(4—6月)不同降水时段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华南前汛期降水由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两个时段组成。锋面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4月,为... 利用1957—2001年华南地区74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和同期NCEP/NCAR逐日再分析格点资料,对华南前汛期(4—6月)不同降水时段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华南前汛期降水由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两个时段组成。锋面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4月,为典型的由冬到夏过渡的环流形势,华南地区高空为平直的副热带西风急流,大气层结稳定,水汽来源主要是阿拉伯海的西风输送和西太平洋副高南侧东风的转向输送;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副高仍控制南海地区,华南地区水汽输送主要来源于阿拉伯海的西风输送和西太平洋副高南侧东风的转向输送及孟加拉湾的西南输送;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副高东撤退出南海地区,南半球越赤道水汽输送加强并与孟加拉湾水汽输送连通,华南区域内对流发展;夏季风降水时段盛期主要集中在6月,此时南亚高压跃上高原,华南地区处于南亚高压东部,对流发展极其旺盛,强大的南半球越赤道水汽输送越过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向华南地区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锋面降水 夏季风降水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与水汽输送的关系 被引量:39
20
作者 陈长胜 林开平 王盘兴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21-727,共7页
采用1958—2000年华南57站前汛期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水汽输送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与水汽输送的关系,并对旱、涝年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地区经向水汽输送的异常变化将导致该地区的异常旱涝,而纬向水汽... 采用1958—2000年华南57站前汛期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水汽输送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与水汽输送的关系,并对旱、涝年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地区经向水汽输送的异常变化将导致该地区的异常旱涝,而纬向水汽输送的异常变化只导致该地区出现小范围的降水异常。旱年和涝年的异常水汽输送不是简单的反位相关系。来自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水汽对华南地区前汛期的降水异常没有明显的作用,南海(主要是其北部)才是华南降水异常的关键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水汽输送 降水异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