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lex patterns of precipitation and extreme events during 1951-2011 in Sichuan Basin, Sou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ZHOU Xiang-yang LEI Wen-ju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340-356,共17页
Sichuan Basin is located in southwestern China and affected by a complex water vapor (WV) sources. Her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precipitation and extreme events are investigated by six indices of World... Sichuan Basin is located in southwestern China and affected by a complex water vapor (WV) sources. Her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precipitation and extreme events are investigated by six indices of World Meteorology Organization Commission, including annual precipitation total (AP), maximum daily precipitation (Maxld), intensity of rainfall over 1 mm/d (IR1), maximum and mean consecutive dry days (Max CDD, Mean CDD)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nce. Based on 24 daily precipitation time series from 1951 to 2o11, Mann-Kendall test is employed to quantify the significant level of these indices, from which the classification of precipitation change and its spatial patterns are obtained. Meanwhile,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of these indices are identified by L-moment analysis and the Goodness-of-fit test, and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are calculated by theoretical model at different return period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western basin displays normal drought: less AP and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while longer drought. The southern basin shows normal increase: larger AP and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but shorter CDD. However, in hilly region of the central basin and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basin and mountains, precipitation changes abnormally: increasing both drought (one or both of Mean CDD and MaxCDD) and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one or both of Maxld and trend of AP is. Probability IR1) no matter what the distribution models also demonstrate the complex pattern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axld and Max CDD in the west (R2≥0.61) while a positive correlation in the east (R2≥0.41) at all return periods. These patterns are induced by the changes in WV sources and the layout of local terrain. The increase of WV in summer and decrease in spring leads to the heavier rainfall and longer drought respectively. The large heat island effect of the basin contributes to a lower temperature in transition zones and more precipitation in the downwind area. These results are helpful in reevaluating the risk regionally and making better decisions o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CLIMATECHANGE sichuan basin Trend analysis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下载PDF
Decreasing Trend in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the Western Sichuan Basin since the 1950s 被引量:4
2
作者 LU Ri-Yu YE Ho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1年第2期114-117,共4页
Changing precipitation in the densely populated Sichuan basin may have a great impact on human life.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hange in summer precipitation since 1951 over the western Sichuan basin, one of the regions... Changing precipitation in the densely populated Sichuan basin may have a great impact on human life.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hange in summer precipitation since 1951 over the western Sichuan basin, one of the regions of the heaviest rainfall in China, by using two datasets provided by the Chinese Meteorological Data Cent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ummer (from June to September) precipitation over the western Sichuan basin shows a significantly decreasing trend.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this region has decreased by about 20% since the 1950s, with a rate of decrease of about 40 mm per deca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mmer precipitation decreasing trend thewestern sichuan basin observational station data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东部和四川盆地的夏季雨滴谱对比分析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艳霞 文军 谢晓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41,共14页
为了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中东部和下游四川盆地的降水微观特征和差异,本文利用2019年7-8月和2020年7-8月那曲、玉树、林芝、巴塘、泸定和成都6个地区的雨滴谱观测资料,研究了不同地区之间的雨滴谱特征和差异,并提出了各个地区降水的Gamm... 为了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中东部和下游四川盆地的降水微观特征和差异,本文利用2019年7-8月和2020年7-8月那曲、玉树、林芝、巴塘、泸定和成都6个地区的雨滴谱观测资料,研究了不同地区之间的雨滴谱特征和差异,并提出了各个地区降水的Gamma谱形状参数-斜率参数关系和反射率因子-雨强关系。结果表明:因更多强对流降水的贡献,盆地和邻近地区(成都和泸定)的雨滴谱整体比高原地区(那曲、玉树、林芝和巴塘)的更宽,中大雨滴(直径≥1.0 mm)数浓度更高;而高原地区的降水主要来自层云和弱对流,整体雨滴谱更窄,小雨滴(直径<1.0 mm)数浓度更高。6个地区的雨滴谱均随雨强增大而变宽,数浓度也逐渐升高。不同地区之间的雨滴谱差异也会随雨强变化而改变,当雨强超过0.1 mm·h-1后,那曲和林芝的小雨滴数浓度随雨强增大而增大的幅度明显比其他地区更大;当雨强达到5 mm·h-1后,成都和泸定的中大雨滴数浓度与其他高原地区的差异也逐渐变大。在谱形状参数相同情况下,成都和泸定的谱倾斜率更小,反映了这两个地区雨滴数浓度随粒径增大而减小的速率比高原地区的更慢。在相同雷达回波强度(反射率因子)情况下,那曲和林芝层云降水的雨强比其他地区大;林芝对流降水在雷达回波低于40 dBZ时,雨强也比其他地区的大,而那曲对流降水在雷达回波大于40 dBZ后,雨强比其他地区的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雨滴谱 降水微观特征
下载PDF
初冬四川盆地霾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4
作者 罗玉 王顺久 +2 位作者 张菁 杨蓉 吴越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1期111-116,共6页
选取NCEP/NCAR大气环流资料以及四川盆地16个地市州代表站天气现象数据,运用EOF分解、线性相关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初冬四川盆地霾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初冬四川盆地霾日数均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分布模态,一是全区一致... 选取NCEP/NCAR大气环流资料以及四川盆地16个地市州代表站天气现象数据,运用EOF分解、线性相关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初冬四川盆地霾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初冬四川盆地霾日数均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分布模态,一是全区一致型,二是东西反相型。影响霾日数一致型模态的关键环流系统为,霾日数偏多(少)时,表现为AO/NAO呈负(正)位相,欧亚南部型(SEA)遥相关波列呈负(正)位相,四川盆地为高度场正(负)距平控制,受到青藏高原以北(南)偏西北风(西南风)异常影响,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水汽输送较弱(强)。影响霾日数东西反相型环流系统为,霾日数东多西少(东少西多)时,呈现类似SEA型遥相关波列。降水量的减少是影响初冬四川盆地霾天气的重要气象因子,降水对大气的净化作用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而减弱,造成霾天气频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初冬霾 欧亚南部型遥相关 降水
下载PDF
降水对四川盆地细颗粒物的清除作用分析
5
作者 林丹 王维佳 +2 位作者 郭建平 郭晓梅 刘平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3年第5期67-74,共8页
利用2016-2019年四川盆地内成都、乐山、宜宾、绵阳和达州5个典型城市的逐小时PM_(2.5)环境监测数据和降水、风速等地面气象台站资料,分析了降水对细颗粒物清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对细颗粒物有一定的清除作用,清除率与降水过程的... 利用2016-2019年四川盆地内成都、乐山、宜宾、绵阳和达州5个典型城市的逐小时PM_(2.5)环境监测数据和降水、风速等地面气象台站资料,分析了降水对细颗粒物清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对细颗粒物有一定的清除作用,清除率与降水过程的累积雨量、雨强、持续时间和地面风速等密切相关。四川盆地内,当雨强低于1 mm/h,降水过程累积雨量低于1 mm时,对PM_(2.5)的清除作用有限,随着雨量的增加,清除率明显提高。小雨、中雨和大雨的平均清除率分别为17%~22%、31%~37%和32%~50%。约30%~45%的小雨量级降水出现后,PM_(2.5)浓度升高,中雨和大雨量级降水出现后,PM_(2.5)浓度升高率明显低于小雨的。当降水过程持续时间小于1 h时,降水对PM_(2.5)的清除效果不明显;持续时间大于6 h,清除效果显著提高。盆地大部分降水过程地面风速较小,但风速对PM_(2.5)浓度的清除率具有明显作用。降水过程前和过程中的风速越大,平均清除率越高,且小雨过程中因风速增加产生的消除作用大于中雨和大雨过程中风速增加产生的消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降水 清除率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基于降水特征的华西雨屏地理范围界定
6
作者 胡文斌 乔雪 +1 位作者 陈科艺 唐亚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2-675,共14页
华西雨屏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区域,是中国西部年降水量的高值区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明确其地理范围有助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山区发展和灾害防治。本文基于1975—2014年地面降水数据和2010—2019年CMORPH卫星降水数据... 华西雨屏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区域,是中国西部年降水量的高值区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明确其地理范围有助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山区发展和灾害防治。本文基于1975—2014年地面降水数据和2010—2019年CMORPH卫星降水数据,通过计算降水量和降水频次的空间距平值及应用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华西雨屏带与周边地区的降水差异,首次界定了华西雨屏的地理范围。结果表明:(1)华西雨屏带的整体范围北起广元市嘉陵江附近,沿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地及山前平原逆时针向南,止于宜宾市中东部,其降水量和降水频次都明显高于周边地区;(2)华西雨屏带由核心区、南支区和北支区组成,核心区位于雅安—峨眉山地区,即狭义华西雨屏区,南支区主要在冬半年表现出较高的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北支区在7—9月因多发暴雨而降水量偏高,南、北两支均是周期性的“准雨屏带”;(3)华西雨屏带降水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在研究华西雨屏带气候及相关生态环境问题时应注意区分季节和地区。本研究能提高人们对华西雨屏的认识并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雨屏 气候特征 生态建设 降水分布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极端气温事件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 被引量:3
7
作者 李谢辉 刘子堂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4-273,共10页
极端气温事件是全球变暖的主要表现之一,其发生不仅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了了解四川盆地极端气温事件的过去时空变化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利用1970—2019年四川盆地内1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资... 极端气温事件是全球变暖的主要表现之一,其发生不仅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了了解四川盆地极端气温事件的过去时空变化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利用1970—2019年四川盆地内1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资料,通过选用和计算10个极端气温指数,并对这些指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滑动T检验、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和R/S预测等,主要对四川盆地近50年来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50年内,四川盆地的极端气温指数都呈暖化趋势,是全球变暖的正响应区;(2)5个极端冷指数表现为盆地的北部和西部高于南部和中东部地区,其中四川的温江和都江堰地区普遍较低,5个极端暖指数表现为盆地的中东部高于西部和北部地区,其中重庆市的万州和沙坪坝地区普遍较高;(3)近50年里四川盆地的极端气温并无明显突变;(4)极端气温指数与地理因子有关,经度越大,纬度越低,海拔高度越低,极端气温指数值变化越大,体现为盆地的东南部地区极端气温事件变化最大;(5)由R/S分析可知在未来四川盆地内的冷事件减少,暖事件增加,极端气温事件将继续呈现增加趋势。综上,持续的极端暖事件的增加将会引起四川盆地干旱和高温灾害性天气的增加,需提前做好预警和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指数 时空变化特征 突变检验 HURST指数 四川盆地
下载PDF
高原东侧川渝盆地降水与水资源特征及变化 被引量:50
8
作者 周长艳 李跃清 彭俊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17-1226,共10页
利用川渝盆地1951~2000年月平均气温及月降水资料,讨论了该地区50年来的降水以及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0年来川渝盆地的降水和水资源总体呈减少趋势,盆地西部和东部降水及水资源的变化呈相反趋势,盆地东(西)部总体呈增加... 利用川渝盆地1951~2000年月平均气温及月降水资料,讨论了该地区50年来的降水以及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0年来川渝盆地的降水和水资源总体呈减少趋势,盆地西部和东部降水及水资源的变化呈相反趋势,盆地东(西)部总体呈增加(减少)趋势。川渝盆地水资源的减少与降水的减少有密切联系。夏季风水汽输送向北、向西扩展强度的减弱是川渝盆地西部水资源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盆地 降水 水资源 变化
下载PDF
近50年四川盆地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62
9
作者 胡豪然 毛晓亮 梁玲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8-288,共11页
利用四川盆地1961-2006年145个台站汛期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分布与降水量分布差异较大,由西向东呈阶梯状递减趋势;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以及盆地... 利用四川盆地1961-2006年145个台站汛期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分布与降水量分布差异较大,由西向东呈阶梯状递减趋势;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以及盆地东西部之间的反位相变化是川渝地区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最主要的两个空间异常模态;该地区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可以分为8个区;分别是四川盆地中部区、东部区、南部区、西部区、川西高原西部区、中部区、川西南山地区和重庆东部区;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除在四川盆地西部区和重庆东部区分别呈较弱的减少和增长趋势以外,在其余各区的线性趋势都较为明显,其中四川盆地东部区、川西南山地区、川西高原西部和中部区表现为增长,四川盆地中部和南部区表现为减少;从气候因子分析看,汛期西太平洋副高位置的南北变化、东亚以及南亚季风的强弱变化分别对四川盆地东部区、中部区以及西部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存在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汛期 极端降水 时空演变特征
下载PDF
盛夏川渝盆地东西部旱涝并存的特征及其大气环流背景 被引量:16
10
作者 周长艳 李跃清 +1 位作者 卜庆雷 彭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20-627,共8页
基于我国160个测站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盛夏川渝盆地(下称盆地)东、西部旱涝并存的气候特征及其大气环流成因。结果表明,1951-2007年该盆地西部盛夏降水总体呈明显的减少趋势,而盆地东部有弱的增加趋势。盆地盛夏最... 基于我国160个测站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盛夏川渝盆地(下称盆地)东、西部旱涝并存的气候特征及其大气环流成因。结果表明,1951-2007年该盆地西部盛夏降水总体呈明显的减少趋势,而盆地东部有弱的增加趋势。盆地盛夏最主要的雨型是西少东多型、东西部一致偏少型,东西部一致偏多型出现频率最低。盆地西涝东旱年7~8月,长江中下游降水显著偏少,华南、河套和华北降水显著偏多;盆地西旱东涝年7~8月,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南部地区的降水显著偏多,华南、河套和华北的降水明显偏少。盆地西涝东旱年7~8月,高层南亚高压整体偏强偏北,在盆地东部、江淮、黄海、日本海一线显著加强、且东伸;中层乌拉尔山附近的高脊、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之间的低压槽以及亚洲东部高压脊组成的两脊一槽环流型发展;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偏北,盆地西部通常位于西太副高西北边缘附近,盆地东部及长江中下游则往往受西太副高主体的控制。盆地西旱东涝年7~8月,高层南亚高压总体偏弱偏南,在青藏高原东侧我国江淮、日本海、黄海一线明显减弱西缩;中层亚欧大陆中高纬地区以经向型环流为主,西太副高偏南,盆地东部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位于西太副高北侧、西北侧边缘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盆地 盛夏旱涝 大尺度环流 西太副高
下载PDF
1961-2010年四川盆地玉米有效降水和需水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9
11
作者 庞艳梅 陈超 潘学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33-141,共9页
作物有效降水量和需水量是科学确定灌溉时期与灌溉量的重要依据。该研究基于1961-2010年四川盆地104个气象台站的地面气象资料和1981-2010年17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玉米生育期资料,采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和... 作物有效降水量和需水量是科学确定灌溉时期与灌溉量的重要依据。该研究基于1961-2010年四川盆地104个气象台站的地面气象资料和1981-2010年17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玉米生育期资料,采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和降水量的比率法计算了研究区域内玉米全生育期及不同生育阶段的有效降水量,采用参考作物蒸散量法结合单作物系数法计算了相应时段的需水量,并探讨了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缺水量和水分盈亏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近50年来,除乳熟到成熟期外,玉米全生育期及播种到乳熟期的有效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均呈减少趋势;除播种到拔节期外,全生育期和拔节到成熟期的缺水量以下降趋势为主。比较各区域典型地区玉米水分盈亏状况,盆地北部玉米水分亏缺程度最严重,而盆地西部最轻;比较玉米各个生育阶段的水分满足情况,播种到拔节阶段水分亏缺程度最严重。研究可为四川盆地玉米种植区的农业用水以及合理灌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作物 降水量 四川盆地 玉米 需水量 水分盈亏
下载PDF
近半个世纪以来四川盆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4
12
作者 陈超 庞艳梅 潘学标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0年第S1期27-31,共5页
为了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四川盆地的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演变趋势,该文利用四川盆地22个气象台站1961-2007年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月降水资料,对四川盆地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气温、降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为了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四川盆地的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演变趋势,该文利用四川盆地22个气象台站1961-2007年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月降水资料,对四川盆地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气温、降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来四川盆地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但增温幅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偏暖年份多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偏冷年份多出现在90年代中期以前,尤其集中在80年代;秋、冬季变暖的趋势大于春、夏季,夜间升温幅度大于白天。四川盆地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少雨年多在70年代和90年代以后,多雨年多发生在60年代和80年代;除冬季外其余各季节的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秋季减少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气温 降水
下载PDF
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夏季对流性降水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典 白爱娟 +1 位作者 薛羽君 王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0-289,共10页
本文利用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e Mission)多种探测结果,针对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各两次对流性降水天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高原降水系统以对流云降水为主,弱降水样本数量高,由孤立零散的块状降水云团组成,对... 本文利用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e Mission)多种探测结果,针对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各两次对流性降水天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高原降水系统以对流云降水为主,弱降水样本数量高,由孤立零散的块状降水云团组成,对流中心离散,降水范围小,雨区极不均匀,垂直发展厚度浅薄,降水粒子数量少,雨滴小,潜热释放以地面以上2~5km高度层为主,夏季近地面层冰晶粒子含量高,降水过程中云顶亮温与地表雨强之间的相关性差,云顶亮温越高的对流云团其闪电频数越高。(2)盆地降水系统强降水样本数量高,由一个主降水系统和周边零散的降水云团组成,降水范围大,对流中心相对集中,雨区较均匀,垂直发展厚度高,对流系统深厚,雨滴大并集中,潜热释放呈一致的双峰型结构,峰值分别出现在7和16km高度上,冰雹粒子在对流层较高层含量高,云顶亮温与地表雨强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盆地的闪电频数显著高于高原地区,且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亮温偏低的降水云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对流性降水 对比分析
下载PDF
近50年来四川盆地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59
14
作者 陈超 庞艳梅 张玉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5-120,共6页
根据四川盆地23个气象站1961-2007年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月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滑动平均等方法对四川盆地近50年的气温、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07年四川盆地的气温呈上升趋势,... 根据四川盆地23个气象站1961-2007年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月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滑动平均等方法对四川盆地近50年的气温、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07年四川盆地的气温呈上升趋势,最低气温的升幅高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2)四川盆地的显著升温开始于1995年左右,比全国的跃变相对滞后.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以冬半年贡献率最大.(3)四川盆地的降水量呈下降趋势,1990年为降水变化的转折点,此后降水显著下降.7-10月降水量的减少是四川盆地年降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气候变化 降水量
下载PDF
川东高陡构造薄层碳酸盐岩裂缝性储集层预测 被引量:29
15
作者 刘宏 蔡正旗 +5 位作者 谭秀成 何秀琼 吕滨 杜伟峰 牟春 陈东亮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1-436,共6页
以四川盆地东部大池干井构造带三叠系嘉陵江组二段一亚段(T1j21)裂缝性储集层为例,从构造曲率角度出发,预测高陡构造地区薄层碳酸盐岩裂缝性储集层分布区。采用趋势面拟合法和差分法计算面曲率,用三点圆弧法及曲线拟合法计算线曲率,在... 以四川盆地东部大池干井构造带三叠系嘉陵江组二段一亚段(T1j21)裂缝性储集层为例,从构造曲率角度出发,预测高陡构造地区薄层碳酸盐岩裂缝性储集层分布区。采用趋势面拟合法和差分法计算面曲率,用三点圆弧法及曲线拟合法计算线曲率,在此基础上,将4种数学方法计算得到的曲率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方法的相对曲率值并取其最大值(即综合曲率)进行裂缝分布预测,即综合曲率法,以克服单一曲率计算方法预测的不足。通过与油气显示、气井产能测试等资料对比分析,认为用综合曲率法预测裂缝效果优于单一曲率方法,综合曲率值与区内气井产能的相关系数最大,说明综合曲率法提高了曲率法预测裂缝的准确程度,能更好地预测地下构造裂缝的分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 大池干井构造带 高陡构造 碳酸盐岩 薄层 综合曲率法 裂缝预测
下载PDF
四川盆地降水变化的区域差异 被引量:37
16
作者 白莹莹 张焱 +2 位作者 高阳华 何泽能 李永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8-484,共7页
利用四川盆地实测气象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NCDC全球气温距平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降水变化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盆地降水空间异常分布主要呈东西振荡特征,近46 a来,盆西降水显著减少,盆东降水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青藏高原夏... 利用四川盆地实测气象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NCDC全球气温距平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降水变化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盆地降水空间异常分布主要呈东西振荡特征,近46 a来,盆西降水显著减少,盆东降水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青藏高原夏季风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界和脊线指数与盆地夏季降水的相关场表现为盆西和盆东反号分布,表明高原夏季风和西太副高可能是盆地降水东西振荡分布的重要原因。通过与全球气温变化的回归分析发现,盆地降水变化趋势的区域差异,特别是盆西地区的暖干化可能是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降水 区域差异 全球变暖
下载PDF
陆相碎屑岩中钙质胶结物沉淀机制及油气储集意义——来自济阳坳陷孔店组和川西须家河组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谭先锋 蒋威 +4 位作者 吴康军 王浩 徐田堃 陈苏军 冉天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3-302,共10页
通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包裹体测温、碳氧同位素和化学离子等实验对济阳坳陷孔店组和川西地区须家河组碎屑岩中的钙质胶结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钙质胶结类型主要为碳酸盐、硬石膏和萤石胶结,其微观特征受胶结时间和环境等影响;钙... 通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包裹体测温、碳氧同位素和化学离子等实验对济阳坳陷孔店组和川西地区须家河组碎屑岩中的钙质胶结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钙质胶结类型主要为碳酸盐、硬石膏和萤石胶结,其微观特征受胶结时间和环境等影响;钙质来源和控制沉淀的因素共同影响着钙质胶结机制,大气水淋滤作用、长石的溶蚀、压实—压溶作用、有机盐岩热化学作用和黏土矿物转化是钙质胶结物中钙质的主要来源,钙质胶结物的沉淀并不是受单一因素影响,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温度压力、p H值和化学离子的浓度等是控制钙质胶结物溶解沉淀的关键因素;钙质胶结通常分为早、中、晚3期,储层的物性受钙质胶结期次的影响,成岩早期钙质胶结物对储层具有建设性,成岩晚期钙质胶结物对储层具有破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胶结物 钙质来源 沉淀机制 碎屑岩 油气储集 济阳坳陷 川西地区
下载PDF
近50年来四川盆地降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0
18
作者 任小玢 董治宝 周正朝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5-70,共6页
利用1960—2010年四川盆地16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距平统计法、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检验法及Kriging插值法对该区近50a降水日数及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降水发生日数总体呈减... 利用1960—2010年四川盆地16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距平统计法、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检验法及Kriging插值法对该区近50a降水日数及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降水发生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且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以来延续至今;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其中小雨日数减少最明显,对降水日数减少的贡献最多。(2)四川盆地降水日数的减少是一种突变现象,突变年份为1994年。(3)四川盆地年均降水日数总体表现为西部、南部较多,东部、北部较少。(4)四川盆地西部、北部降水日数减少趋势较快,这种减少趋势可能是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趋势随地域的变化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东北部暴雨日数的小幅增加趋势使得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日数 年际变化 空间分布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暖区暴雨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19
作者 肖红茹 王佳津 +2 位作者 肖递祥 龙柯吉 谌芸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3-316,共14页
给出四川盆地暖区暴雨的定义,并根据天气形势和影响系统将其分为西南涡型、副热带高压边缘型、西南急流型和东南风型四类。然后利用2008—2018年5—9月常规和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四类暖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降水性质,并选取典... 给出四川盆地暖区暴雨的定义,并根据天气形势和影响系统将其分为西南涡型、副热带高压边缘型、西南急流型和东南风型四类。然后利用2008—2018年5—9月常规和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四类暖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降水性质,并选取典型个例,对暴雨中尺度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包括:四类暖区暴雨易发于山脉迎风坡、喇叭口地形、平原和丘陵山地不均匀下垫面附近。西南涡型和西南急流型暴雨范围广且成片,西南涡型暴雨主要位于盆地中部和南部,西南急流型暴雨主要出现在盆地中部到龙门山脉北段和大巴山脉;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和东南风型暴雨分散,主要出现在盆地西部;降水都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呈现为单峰型,夜间加强,白天减弱;暖区暴雨由对流性和稳定性降水组成,降水量级越大,对流性越明显,其中,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和东南风型对流性降水明显,西南涡型和西南急流型稳定性降水明显;暖区暴雨直接由β中尺度云团发展造成,西南涡型和西南急流型中尺度对流系统持续时间≥6 h,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和东南风型中尺度对流系统持续时间≤6 h,但四类暖区暴雨单站对流性降水(20~50 mm·h^(-1))的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 h,≥50 mm·h^(-1)的短时强降水维持时间不超过1 h,若超过1 h易造成极端降水事件,西南涡型和西南急流型容易出现极端强降水;四类暖区暴雨发生在高能高湿不稳定环境条件下,平均CAPE值超过1000 J·kg^(-1),K指数在40℃左右,850 hPa平均假相当位温在85℃左右,平均比湿可达16 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暖区暴雨 时空分布 降水性质 β中尺度云团
下载PDF
四川盆地低涡的月际变化及其日降水分布统计特征 被引量:32
20
作者 李超 李跃清 蒋兴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91-1203,共13页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全国824个气象基准站的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83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发生在四川盆地的低涡天气过程及其降水特征,结果表明:盆地涡初生位置主要位于盆地的西南部和东北部,盆地涡夏季出现最多,冬季出...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全国824个气象基准站的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83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发生在四川盆地的低涡天气过程及其降水特征,结果表明:盆地涡初生位置主要位于盆地的西南部和东北部,盆地涡夏季出现最多,冬季出现最少,其中初生位置位于盆地西南部的低涡7月出现最多,12月和1月出现最少;位于东北部的低涡6月出现最多,1月出现最少;盆地涡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西南型盆地涡3-10月夜晚发生概率均大于白天,其他月份低涡夜发性不明显,而东北型盆地涡只在5-9月期间夜晚发生概率大于白天,其他月份低涡夜发性不明显;盆地涡生命史与对流程度具有相关性,对流发展有利于盆地涡长时间维持,然而,夏季西南型盆地涡即使对流没向上发展也能长时间维持;盆地涡夏季移出最多,尤其以7、8月最明显,冬季移出最少,7月前以偏东路径为主,7月后以东北路径为主;盆地涡频数的月际变化与川西高原西南涡源地的风场扰动移出有密切联系,九龙地区夏季风场扰动移出活跃,冬季移出不活跃。小金地区春季风场扰动移出活跃,冬季移出不活跃。九龙地区风场扰动移出对盆地涡频数的月际变化贡献明显,小金地区风场扰动移出对盆地涡频数的月际变化贡献不明显;夏半年(5-10月)西南型盆地涡和东北型盆地涡引起的日降水区域分布的月际变化特征不同,前者的日降水最大值中心随月份先由盆地东北部向西南部移动,之后再由盆地西南部向东北部折回,后者的日降水最大值中心会一直稳定维持在盆地的东北部达州地区。东北型盆地涡虽然出现频次低,但各月的日降水强度要远大于西南型盆地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四川盆地涡 日降水强度 时空分布 变化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