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Precursors for Preparing Intermediate Layer on the Performance of Ti/SnO_2+Sb_2O_3/PbO_2 Anode 被引量:4
1
作者 王雅琼 童宏扬 许文林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8-242,共5页
The Ti/SnO2+Sb2O3/PbO2 anode with SnO2+Sb2O3 intermediate layer obtained by the polymeric precursor method (PPM) and with the conventional route was studied. The morphology and microstructure of SnO2+Sb2O3 intermediat... The Ti/SnO2+Sb2O3/PbO2 anode with SnO2+Sb2O3 intermediate layer obtained by the polymeric precursor method (PPM) and with the conventional route was studied. The morphology and microstructure of SnO2+Sb2O3 intermediate layer derived from different precursors and the top PbO2 active layer were examined by means of ESEM and XRD. The lifetime and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anode were also assessed by the cyclic voltammetry and accelerated lifetime test in 1.0 mol/L H2SO4 solution. It was found that precursor solvents affected lifetime, micro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the anode, and had little influence on electrocatalysis activity of the electrodes. The accelerated lifetime of Ti/SnO2+Sb2O3/PbO2 anode with intermediate layer prepared by PPM was 29.5 h in 1.0 mol/L H2SO4 solution, which was respectively about four times and twice that of the anode prepared with ethylene glycol and ethanol. After the anode was subjected to thermal corrosion, the lifetime still reached 27 h in contrast to the oth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极过程 聚合前驱体 性能 中间层 XRD PPM
下载PDF
VELOCITIES OF PRECURSOR SOLITON GENERATION IN SINGLE LAYER FLOW 被引量:3
2
作者 徐肇廷 史峰岩 楼顺里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30-136,共7页
In this study, the moving velocitiy of precursor solitons, of the flow in depressed region, and of the zero-crossing of the trailing wavetrain relative to the moving disturbance for single-layer flow over topography w... In this study, the moving velocitiy of precursor solitons, of the flow in depressed region, and of the zero-crossing of the trailing wavetrain relative to the moving disturbance for single-layer flow over topography were theorecticaly determined in terms of the mass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theorems, and were examined with numerical calculations showing good agreement with theoretic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ursor SOLITON GENERATING velocity SINGLE layer flow fKdV equation
下载PDF
Stres-disipative heat geotemperature precursor mechanism of earthquakes
3
作者 王庆良 王文萍 +1 位作者 梁伟锋 陈兵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1998年第5期97-103,共7页
I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there exists shallow geotemperature rise precursor around an earthquake region before the event occurs. The existing models on geotemperature precursor mechanism such as the deep thermal... I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there exists shallow geotemperature rise precursor around an earthquake region before the event occurs. The existing models on geotemperature precursor mechanism such as the deep thermal ascent model and the model of hothouse effect, all encounter some contradictions although there is a certain evidence supporting them. From the angle of dissipative heat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set forth a new interpretation model named the stress-dissipative heat model with the main points of view as: the dissipative heat transformed from the work of crustal stress to non-elastic deformation of rock and soil, is one important reason for preseismic geotemperature rise. The medium-term regional and tendency geotemperature rise before an earthquake closely relates to the intensification of regional crustal stress field; the short-term and prequake geotemperature bursting rise around an earthquake region closely relates to rapid change of the source stress field. Plastic deformation and dissipative heat is much easier created in soil than rock. Therefore, the pre-earthquake geotemperature precursors mainly appear in soil covered area and mostly concentrate in shallow soil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SS dissipative heat geotemperature precursor soil layer
下载PDF
特定热层温度下入射角对前驱波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李琦 程帅 +3 位作者 刘文祥 金龙 童念雪 张德志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7-65,共9页
空中强爆炸会释放热辐射使地表形成热层,冲击波进入热层后传播速度加快,形成前驱波。冲击波入射角是影响前驱波特性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相关工作大多依赖理论推导,实验研究较少。利用爆炸波模拟激波管平台,开展了热层温度为300℃时入射角... 空中强爆炸会释放热辐射使地表形成热层,冲击波进入热层后传播速度加快,形成前驱波。冲击波入射角是影响前驱波特性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相关工作大多依赖理论推导,实验研究较少。利用爆炸波模拟激波管平台,开展了热层温度为300℃时入射角对前驱波形成影响的研究实验,结合实验构型建立了数值仿真模型,并将实验、数值仿真结果与已有理论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实验获得的前驱波形成临界角范围与理论计算结果一致;入射角越大,前驱波超过马赫杆的距离越大,到时提前越多;前驱波会导致超压峰值减小,且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超压峰值减小程度先增大后减小;整体上看,前驱波动压峰值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当入射角达到一定阈值后,动压峰值增大程度开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是由气流密度和粒子速度的峰值到时不同所导致的;动压冲量的增大程度随入射角的增大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层前驱波 入射角 临界角 压力特征
下载PDF
三元正极材料LiNi_(0.6)Co_(0.2)Mn_(0.2)O_(2)前驱体的Al_(2)O_(3)包覆改性研究
5
作者 程正 陈愫英 +5 位作者 李雪莎 周俊 朱淇才 樊浩杰 张彬 雷英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9期23-27,共5页
通过一种简单高效的湿法包覆法对Ni_(0.6)Co_(0.2)Mn_(0.2)(OH)2前驱体进行Al_(2)O_(3)包覆,在与Li_(2)CO_(3)混合后经过一次高温烧结工序制备得到Al包覆改性的LiNi_(0.6)Co_(0.2)Mn_(0.2)O_(2)层状正极材料(记作x%Al-NCM)。采用了XRD、... 通过一种简单高效的湿法包覆法对Ni_(0.6)Co_(0.2)Mn_(0.2)(OH)2前驱体进行Al_(2)O_(3)包覆,在与Li_(2)CO_(3)混合后经过一次高温烧结工序制备得到Al包覆改性的LiNi_(0.6)Co_(0.2)Mn_(0.2)O_(2)层状正极材料(记作x%Al-NCM)。采用了XRD、SEM、EDS、TEM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等方法对材料的结构、形貌、成分和充放电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系统地研究了Al_(2)O_(3)包覆层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薄层Al_(2)O_(3)包覆结合近表面的微量Al^(3+)的晶格掺杂,有效降低了阳离子混排度并可明显改善NCM622材料的循环和倍率性能。0.4wt%Al-NCM材料在5 C倍率下放电容量为144.42 mAh/g(3.0~4.3 V),并且其在1 C下循环2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可维持在85.39%,明显优于未包覆NCM的保持率(74.32%)。Al-NCM循环性能的显著增强归因于Al_(2)O_(3)包覆层阻挡了材料表面与电解液的接触,减少界面副反应,抑制了过渡金属溶解;同时该包覆层维持了稳定的层状结构,降低了电极极化现象,缓解了循环过程的不可逆的容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层状正极材料 湿法包覆 前驱体 Al_(2)O_(3)
下载PDF
脉冲激光沉积溅射工艺对CIGS薄膜成分和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何杰 丁铁柱 +1 位作者 李丽丽 韩磊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7-351,共5页
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溅射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Cu-In-Ga预制膜,后经硒化、退火处理,得到CIGS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仪表征了薄膜的晶体结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散射谱观察和分析了薄膜的表面形貌和元素成分,采用光电子能谱分析了薄膜表... 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溅射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Cu-In-Ga预制膜,后经硒化、退火处理,得到CIGS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仪表征了薄膜的晶体结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散射谱观察和分析了薄膜的表面形貌和元素成分,采用光电子能谱分析了薄膜表面的化学价态。结果表明,预制膜采用玻璃/In/Cu-Ga的叠层顺序且溅射脉冲数为In靶60000,Cu-Ga靶50000的溅射方式,可制备出沿(112)晶向择优生长的CIGS薄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激光沉积 预制膜 CIGS薄膜 硒化
下载PDF
原子层沉积技术及其在半导体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申灿 刘雄英 黄光周 《真空》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6,共6页
首先简述原子层沉积(ALD)技术的发展背景,通过分析ALD的互补性和自限制性等工艺基础,介绍了它在膜层的均匀性、保形性以及膜厚控制能力等方面的优势,着重列举ALD在半导体互连技术、高k电介质等方面的应用。同时指出了目前ALD工艺中存在... 首先简述原子层沉积(ALD)技术的发展背景,通过分析ALD的互补性和自限制性等工艺基础,介绍了它在膜层的均匀性、保形性以及膜厚控制能力等方面的优势,着重列举ALD在半导体互连技术、高k电介质等方面的应用。同时指出了目前ALD工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层沉积 前驱体 半导体
下载PDF
原子层沉积前驱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袁军平 李卫 郭文显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7-82,共6页
介绍了原子层沉积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从无机类材料和有机金属类材料两个方面综述了前驱体材料的研究进展状况,介绍了单一元素、卤化物等无机类前驱体材料的特点,以及烷基、环戊二烯基、醇盐、β二酮、烷基胺、硅胺基和酰胺等有机... 介绍了原子层沉积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从无机类材料和有机金属类材料两个方面综述了前驱体材料的研究进展状况,介绍了单一元素、卤化物等无机类前驱体材料的特点,以及烷基、环戊二烯基、醇盐、β二酮、烷基胺、硅胺基和酰胺等有机金属类前驱体材料的特点。结合原子层沉积过程的工艺特点和膜层要求,强调了在选择前驱体材料时,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的蒸汽压、反应性、化学稳定性、反应产物的活性、材料的安全性及来源等方面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层沉积 前驱体 材料
下载PDF
基于层状前驱体制备活性位高分散催化材料 被引量:13
9
作者 安哲 何静 段雪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5-234,共10页
综述了近年来以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为前躯体制备高分散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基于LDHs层板金属阳离子以原子水平高度分散及层间阴离子以一定方式有序排布的结构特点,以LDHs材料作为单一前驱体,经层板剥离、晶格限域、插层组装及阵列... 综述了近年来以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为前躯体制备高分散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基于LDHs层板金属阳离子以原子水平高度分散及层间阴离子以一定方式有序排布的结构特点,以LDHs材料作为单一前驱体,经层板剥离、晶格限域、插层组装及阵列化等途径制备催化活性位高度分散的多相催化材料具有显著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结构 插层结构 前驱体 高分散
下载PDF
两步法制备CIGS薄膜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廖成 韩俊峰 +3 位作者 江涛 谢华木 焦飞 赵夔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共5页
本文主要研究了"预制层硒化法"制备铜铟镓硒(CIGS)薄膜的工艺。采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制备In、Cu-Ga金属预制层,然后进行硒化(450℃)以及退火处理(550℃)。SEM结果表明,在室温下溅射沉积In薄膜,并且采用Mo/Cu-Ga/In/Cu-Ga/In的... 本文主要研究了"预制层硒化法"制备铜铟镓硒(CIGS)薄膜的工艺。采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制备In、Cu-Ga金属预制层,然后进行硒化(450℃)以及退火处理(550℃)。SEM结果表明,在室温下溅射沉积In薄膜,并且采用Mo/Cu-Ga/In/Cu-Ga/In的叠层顺序,可以获得平整致密的CIGS薄膜。XRD和SEM测量显示,以单质硒作为硒源,在450℃的硒化之后生成分离的CIS和CGS相,惰性氛围的高温退火可以使分离的CIS和CGS相互融合,形成均一化的CIGS四元化合物。在此基础上,最终完成的CIGS电池光电转换效率为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层硒化法 铜铟镓硒 金属预制层 退火
下载PDF
原子层沉积系统设计的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叶位彬 黄光周 +1 位作者 朱建明 戴晋福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7-60,共4页
本文介绍作者自行设计的原子层沉积(ALD)实验系统和所沉积薄膜的检测结果。为了研究ALD技术,作者设计了一套试验性的ALD沉积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反应腔、前驱体容器、真空泵、控制系统等部件构成。两个前驱体容器带有加热装置,支持气体... 本文介绍作者自行设计的原子层沉积(ALD)实验系统和所沉积薄膜的检测结果。为了研究ALD技术,作者设计了一套试验性的ALD沉积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反应腔、前驱体容器、真空泵、控制系统等部件构成。两个前驱体容器带有加热装置,支持气体或液体前驱体。前驱体、反应腔的温度,沉积过程中气体的交替,以及各种参数都可以设定,并由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在系统测试中,使用Al2(CH3)3和H2O作为前驱体,在含有Si-H键的Si基片上沉积Al2O3高k介质薄膜。使用电子探针分析仪分析薄膜成分后,证实了所沉积的薄膜是Al2O3。使用XPS分析薄膜表面时只检测到Al,O元素,没有检测到Si元素,说明Al2O3薄膜是连续的,完整地覆盖了Si表面。使用X射线光电子谱检测元素面分布的结果显示,Al,O在Si上的分布具有较好均一性,表明Al2O3薄膜的均匀性良好。使用电子束照射已沉积Al2O3的Si基片时,发现有大量电子累积在薄膜表面,说明所沉积的Al2O3具有良好的介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层沉积 前驱体 高k介质薄膜 表面分析
下载PDF
原子层沉积技术及其在光学薄膜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何俊鹏 章岳光 +2 位作者 沈伟东 刘旭 顾培夫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3-179,共7页
回顾了原子层沉积(ALD)技术的发展背景,通过分析ALD的基本工艺,并与传统薄膜制备工艺进行了对比研究,介绍了它在膜层的均匀性、保形性以及膜厚控制能力等方面的优势。着重列举ALD在减反膜、紫外截止膜、折射率可调的薄膜、抗激光损伤薄... 回顾了原子层沉积(ALD)技术的发展背景,通过分析ALD的基本工艺,并与传统薄膜制备工艺进行了对比研究,介绍了它在膜层的均匀性、保形性以及膜厚控制能力等方面的优势。着重列举ALD在减反膜、紫外截止膜、折射率可调的薄膜、抗激光损伤薄膜及复杂结构光子晶体等方面的应用。同时指出了目前ALD工艺在光学薄膜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ALD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层沉积 光学薄膜 前驱体 光子晶体
下载PDF
炭砂双层滤料浮滤池工艺处理藻污染水库水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永磊 李军 +4 位作者 张克峰 贾瑞宝 李梅 宋武昌 李莹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335-2343,共9页
目前水库水源藻污染日益严重,传统沉淀固液分离工艺难以满足净水要求。以鹊山引黄水库高藻原水为研究对象,开发了炭砂双层滤料浮滤池,考察了浮滤池工艺运行特性及运行效果。试验表明,絮凝剂选用聚合氯化铝铁(PAFC),在投药量4.0 mg·... 目前水库水源藻污染日益严重,传统沉淀固液分离工艺难以满足净水要求。以鹊山引黄水库高藻原水为研究对象,开发了炭砂双层滤料浮滤池,考察了浮滤池工艺运行特性及运行效果。试验表明,絮凝剂选用聚合氯化铝铁(PAFC),在投药量4.0 mg·L-1(以Al3+计),回流比8%,溶气压力0.4 MPa时,运行效果较优。炭层所含生物量约占滤料层总生物量的97.4%(最高值50.2 nmol P·g-1),是砂滤层(3.0 nmol P·g-1)的16.7倍,污染物的去除主要发生在活性炭层。试验期间,浮滤池工艺对颗粒物、蓝绿藻、浊度、CODMn、NPOC、UV254、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48%、92.40%、92.56%、57.41%、51.60%、52.50%、75.67%,嗅味由4级降为0级,出水土臭素、二甲基异冰片含量均小于检出限,一氯二溴甲烷、三氯甲烷前体物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5.1%和60%,表明浮滤池工艺对常规指标、藻类、嗅味物质、消毒副产物前体物去除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 浮滤池 浮选 过滤 炭砂滤料 嗅味物质 消毒副产物前体物
下载PDF
层状介质中断层位错引起的重力异常及其数值模拟
14
作者 阮爱国 周民都 +1 位作者 钱家栋 任沙甫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23-31,共9页
修正了文献[1]给出的两个公式和计算机程序中的个别错误,并根据文献[1]利用层状介质中的位错理论及其与相应重力变化的关系[2,5],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矩形位错面在不同尺度、倾向、埋深和位错的情况下有不同取向、量值... 修正了文献[1]给出的两个公式和计算机程序中的个别错误,并根据文献[1]利用层状介质中的位错理论及其与相应重力变化的关系[2,5],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矩形位错面在不同尺度、倾向、埋深和位错的情况下有不同取向、量值的重力异常变化。此外,还对唐山地震、共和地震的重力资料作了几个测点的计算以探索地震物理前兆场空间和强度分布的复杂性。结果表明,断层错动引起的重力变化在空间、强度上的分布是十分复杂的。它是位错地表形变和地下层界面形变效应共同作用的产物,既可以是正异常,也可以是负异常。位错源的几何条件、埋深条件、位错方向和量值等对重力的空间、强度分布和范围有较强的影响。这就说明对于地震与重力异常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要考虑一次地震特定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异常 数值模拟 断层位移 地震前兆 层状介质
下载PDF
山东及邻区中强震前地下流体异常演化特征及检验性预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耿杰 张昭栋 +1 位作者 魏焕 王忠民 《华南地震》 2000年第2期27-31,共5页
利用 19口井 (泉 ) 33个测项的地下流体观测资料 ,采用地下流体异常演化的多层次跟踪预报方法 ,分别对 1983年菏泽 5 9级和 1995年苍山 5 2级地震进行了中期、短期和短临 3个时间尺度的震情预测。结果表明 ,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的群体演... 利用 19口井 (泉 ) 33个测项的地下流体观测资料 ,采用地下流体异常演化的多层次跟踪预报方法 ,分别对 1983年菏泽 5 9级和 1995年苍山 5 2级地震进行了中期、短期和短临 3个时间尺度的震情预测。结果表明 ,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的群体演化显示增长趋势 ,异常与地震具有“增长—地震”或“加速—地震”的关系。具有统一物理力学机制成因的水化学多组分同步变化是源兆异常的重要标志 ,其出现预示在井孔所处的同一条断裂带上 ,断裂强烈活动和深部构造背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下流体 多层次跟踪预报 源兆异常
下载PDF
新民地震台应变短期异常与地震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玉莹 佟晓辉 +1 位作者 石艳丽 孙威 《东北地震研究》 2005年第3期56-61,共6页
应用新民地震台土层应变仪的观测资料,对1999年11月辽宁岫岩地震及邻近辽宁地区的中强震前的应变异常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土层应变仪 地震前兆 异常特征
下载PDF
预制层结构对CZTS薄膜微观组织和光学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李伟 王玉伟 《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 CAS 2016年第3期72-77,共6页
研究了叠层顺序对磁控溅射沉积铜锌锡硫(CZTS)吸收层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和光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预制层结构为Cu/ZnS/SnS2时,制备的CZTS薄膜在(112)晶面具有择优生长取向,并具有较好的结晶一致性,在288,335和368cm-1处呈现... 研究了叠层顺序对磁控溅射沉积铜锌锡硫(CZTS)吸收层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和光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预制层结构为Cu/ZnS/SnS2时,制备的CZTS薄膜在(112)晶面具有择优生长取向,并具有较好的结晶一致性,在288,335和368cm-1处呈现出特征拉曼(Raman)峰,薄膜表面晶粒较大、形状规则、薄膜空隙较少、比较致密,可见光范围内的吸收系数较高,光学带隙1.5eV,适合作为CZTS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吸收层;当预制层结构为SnS2/Cu/ZnS和ZnS/SnS2/Cu时,由于在预制层硫化过程中造成一定的Zn和Sn流失,使CZTS薄膜中含有CuS杂相,导致薄膜表面质量下降,禁带宽度增加,不适合做CZTS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吸收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ZTS薄膜 预制层结构 微观组织 光学性能
下载PDF
由NiZn-Fe(Ⅱ)-Fe(Ⅲ)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前体制备NiZnFe2O4尖晶石磁性材料
18
作者 祁欣 陈秀霞 +2 位作者 周小多 武懂涛 李峰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34-38,共5页
提出了一种由层状前体合成单一晶相镍锌尖晶石的方法,对NiZn-Fe(Ⅱ)-Fe(Ⅲ)SO4水滑石的制备进行了研究,合成了Ni2+、Zn2+、Fe2+、Fe3+摩尔比分别为1∶2∶5∶2,3∶3∶10∶4,2∶1∶5∶2,5∶1∶10∶4的系列水滑石层状前体;探讨了合成条件... 提出了一种由层状前体合成单一晶相镍锌尖晶石的方法,对NiZn-Fe(Ⅱ)-Fe(Ⅲ)SO4水滑石的制备进行了研究,合成了Ni2+、Zn2+、Fe2+、Fe3+摩尔比分别为1∶2∶5∶2,3∶3∶10∶4,2∶1∶5∶2,5∶1∶10∶4的系列水滑石层状前体;探讨了合成条件对晶体结构的影响,研究了层状前体焙烧产物的磁学特性。结果表明:四种摩尔比的配方均可制备出晶型较好的水滑石层状前体,焙烧产物为晶相单一的尖晶石铁氧体,其中当摩尔比为3∶3∶10∶4时,产物尖晶石铁氧体的磁学特性较高,比饱和磁化强度高达78.89 A.m2.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Zn-Fe(Ⅱ)-Fe(Ⅲ)SO4水滑石 层状前体 尖晶石铁氧体 磁学特性
下载PDF
大气中臭氧的存在形式及环保对策 被引量:4
19
作者 林秀 王智民 韩基新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118-122,共5页
根据环境化学和环境保护的新近资料,综述了臭氧在整个大气环境中的两种主要存在和转化形式,讨论了臭氧化学的主要反应以及相应的环保对策。对于高空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屏蔽太阳光紫外线的滤网,应予充分的保护,以防止臭氧洞的发生和扩大... 根据环境化学和环境保护的新近资料,综述了臭氧在整个大气环境中的两种主要存在和转化形式,讨论了臭氧化学的主要反应以及相应的环保对策。对于高空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屏蔽太阳光紫外线的滤网,应予充分的保护,以防止臭氧洞的发生和扩大,减少太阳光紫外线对人类皮肤的辐射。对于大气近地层中的臭氧—人类活动的二次污染物及光化学烟雾中的主要毒物,则应给予有效的控制,为此应对近地层臭氧的前兆物质NOx及活性有机化合物进行切实的检测和可靠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层 光化学烟雾 臭氧控制对策 臭氧前兆物质
下载PDF
华北北部场源前兆观测资料分析(一)──场源前兆特征与机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贵宣 张肇诚 +1 位作者 郑大林 桂燮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71-379,共9页
1976年唐山地震前,在距震源很远的地区内都观测到一些前兆趋势变化,如重力、重力位二次徽商W△、水氧、地电阻率、水位和油井出油量等变化。作者认为这些变化不是由震源体直接引起的,而是在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下,在某些活动断层附近... 1976年唐山地震前,在距震源很远的地区内都观测到一些前兆趋势变化,如重力、重力位二次徽商W△、水氧、地电阻率、水位和油井出油量等变化。作者认为这些变化不是由震源体直接引起的,而是在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下,在某些活动断层附近,浅层岩,尤其是含水砂岩层和含油层受挤压出现的一些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其特征是:(1)异常范围大,可能在距震源很远的地方发生,但就同一种方法的多个观测点来说却又是局部的,即只有其中部分测点才能观测到异常,不少测点观测不到异常。(2)异常发生的时间大致相同。有些异常有同步变化的特征,如同时上升或同时下降。(3)临震前多数异常有恢复的趋势。这些特征与引起异常的机理有关。作者还从理论上计算了这种趋势异常量级,重力变化100×10-6cm/s2左右,重力位二次微商变化(1~2)×10-9/s2,地电阻率变化2%~3%,Rn变化7.4~11.1Bq/L,这样的变化量在活动断层附近的一些台站可能观测到。作者还研究了干旱降雨对某些前兆的影响,其影响量级可以被一些方法观测到,因此在确定是否是地震异常时,必须注意利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排除干旱降雨的影响,减少异常的多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场源 观测数据 综合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