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RAPETROSAL PRESIGMOID APPROACH FOR PETROCLIVAL TUMORS
1
作者 王勇 李骁雄 +7 位作者 钟春龙 费智敏 周正文 王宇 李善泉 罗其中 张健 施恩标 《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Foreign Language Edition)》 2005年第2期132-136,共5页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operative technique of parapetrosal presigmoid approach for patients with petroclival tumors and its outcome. Methods 16 petroclival tumors have been microsurgical treated with parapetrosal pr...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operative technique of parapetrosal presigmoid approach for patients with petroclival tumors and its outcome. Methods 16 petroclival tumors have been microsurgical treated with parapetrosal presigmoid approach and the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In all patients, 9 had meningiomas, 3 epidermoid cysts, 2 pontine gliomas, and 2 schwannomas. Total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in 12 patients, subtotal resection in 3, and near subtotal resection in 1. Temporary post-operative cranial nerve paresis occurred in 3 patients but no CSF leakage and mortality ever occurred. Conclusion This approach is simpler and safer than other more extensive transpetrosal approaches. It can expose sufficiently the petroclival regions and facilitate tumor removal and provides good clinical outc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学 肿瘤转移 显微外科 肿瘤治疗
下载PDF
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部后壁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2
作者 王玉海 卢亦成 +2 位作者 王春莉 袁国梁 楼美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41-743,共3页
目的 :为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颞骨岩部的磨除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用 1 5例成人尸头湿标本模拟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进行磨除颞骨岩部的显微解剖研究。 结果 :岩部后壁磨除的范围可用一三角形表示 :从岩乙状窦交叉点到后半规管最... 目的 :为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颞骨岩部的磨除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用 1 5例成人尸头湿标本模拟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进行磨除颞骨岩部的显微解剖研究。 结果 :岩部后壁磨除的范围可用一三角形表示 :从岩乙状窦交叉点到后半规管最后部可磨除深度是 4 .52 mm;从后半规管最后部到前庭小管可磨除深度是 2 .1 4mm;从前庭小管到总脚可磨除深度是1 .88mm;从总脚到三角形的底可磨除深度是 2 .3 6mm。 结论 :岩乙状窦交叉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前入路 颞骨岩部 迷路 局部解剖学 岩斜区病变
下载PDF
岩斜区脑膜瘤显微手术入路的改良及疗效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勇 费智敏 +6 位作者 钟春龙 周正文 书国伟 王宇 董斌 张珏 罗其中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B11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采用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脑膜瘤 11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 8例 ,次全切除 1例 ,大部切除 2例。本组无... 目的探讨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采用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脑膜瘤 11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 8例 ,次全切除 1例 ,大部切除 2例。本组无死亡病例 ,术后昏迷 1例 ,新出现暂时性颅神经障碍 3例 ,无脑脊液漏发生。结论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简便、安全 ,可充分显露岩斜区 ,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和术后疗效 ,是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治疗的较佳入路 ,但对术者的手术技巧和经验要求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脑膜瘤 切除 岩骨 乙状窦前入路 疗效 改良 手术技巧 发生 经验 手术治疗
下载PDF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肿瘤(附40例报告) 被引量:7
4
作者 王玉海 卢亦成 +3 位作者 蔡学见 时忠华 王春莉 张建东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10期444-446,共3页
目的提高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对采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的40例岩斜区肿瘤病人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岩骨乙状窦交叉点和内淋巴囊裂作为磨除岩骨的定位标志,... 目的提高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对采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的40例岩斜区肿瘤病人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岩骨乙状窦交叉点和内淋巴囊裂作为磨除岩骨的定位标志,以减少岩骨内结构的损伤。结果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脑神经损伤、脑组织水肿、肌力减退等。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是处理岩斜区肿瘤较好的手术方法,大多可全切除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 颞骨岩部 颅底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经乙状窦前入路的脑干腹侧区微创手术的虚拟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汤可 周敬安 +2 位作者 赵亚群 周青 刘策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1338-1341,共4页
目的在虚拟现实系统中探讨乙状窦前入路显露脑干腹侧的微创手术路径解剖特征。方法对15例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选择骨性结构和颅神经出脑干处的标志点绘制圆柱模拟经岩骨乙... 目的在虚拟现实系统中探讨乙状窦前入路显露脑干腹侧的微创手术路径解剖特征。方法对15例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选择骨性结构和颅神经出脑干处的标志点绘制圆柱模拟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露脑干腹侧的手术路径,观察测量和比较显露脑干腹侧不同部位的路径中解剖结构空间构筑情况。结果模拟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露脑干腹侧的路径中清晰显示所包含的神经、血管等解剖结构的空间层叠顺序,三维影像模型中所测路径中岩骨骨性结构体积:路径b>路径c>路径a,后组颅神经体积:路径c>路径b>路径a,路径a中包含静脉和小脑前下动脉体积最大,面听神经复合体体积:路径b>路径a,面神经垂直段体积:路径c>路径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中迷路体积路径b和路径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现实系统有助于理解乙状窦前入路显露脑干腹侧不同靶点时途径骨性结构、神经、血管等的空间构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 脑干 虚拟现实 乙状窦前入路 微创
下载PDF
内窥镜辅助的乙状窦前入路中岩静脉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君玉 廖建春 +4 位作者 康德智 党瑞山 刘环海 胡国汉 张晖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为临床乙状窦前入路手术提供岩静脉的解剖学资料。方法: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国人成人尸头,模拟乙状窦前入路操作,内窥镜下观察岩静脉的主干、属支分布,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而后开颅取出脑组织,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岩静脉主干直径的... 目的:为临床乙状窦前入路手术提供岩静脉的解剖学资料。方法: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国人成人尸头,模拟乙状窦前入路操作,内窥镜下观察岩静脉的主干、属支分布,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而后开颅取出脑组织,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岩静脉主干直径的大小、进入岩上窦的位置,其属支分布的区域和供血的范围。结果:(1)岩静脉主干直径为(4.02±1.24)m m(1.18~6.38 m m)。其进入岩上窦的位置距离M eckel's囊口后缘、内耳门后缘中点、岩上窦-乙状窦交点的距离分别为:(9.46±3.68)m m(3.10~17.52 m m)、(9.40±1.65)m m(6.64~13.82 m m)、(27.42±3.75)m m(18.20~36.56 m m)。(2)岩上静脉引流脑桥、延髓腹侧,小脑岩骨面、小脑背外侧的静脉回流血,内窥镜可以明确岩静脉的主干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论:内窥镜的应用可为手术中岩静脉的辨认和保护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静脉 内窥镜 乙状窦前入路 解剖
下载PDF
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 被引量:4
7
作者 窦以河 王衍刚 +3 位作者 胥建 李照建 吴泽玉 孟庆海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回顾分析15例经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病例,探讨乙状窦前入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5例患者中男8例,女7例。临床表现:耳鸣、耳聋2例,面部麻木10例,头痛13例,肢体乏力、行走不稳12例;外展神经麻痹5例,后组颅神经麻痹3... 目的回顾分析15例经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病例,探讨乙状窦前入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5例患者中男8例,女7例。临床表现:耳鸣、耳聋2例,面部麻木10例,头痛13例,肢体乏力、行走不稳12例;外展神经麻痹5例,后组颅神经麻痹3例,肢体轻瘫6例,共济运动障碍8例。术前行CT检查及MRI检查。肿瘤最大直径为3.0~6.0 cm。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乙状窦前入路肿瘤切除。手术后病理证实:脑膜瘤8例,胆脂瘤2例,三叉神经鞘瘤2例,大型听神经瘤1例,软骨肉瘤1例,脑转移瘤1例。结果脑膜瘤8例中SimpsonⅡ级切除5例,SimpsonⅢ~Ⅳ级切除3例;胆脂瘤2例全切除;三叉神经鞘瘤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1例;听神经瘤1全切除;软骨肉瘤1例行大部切除;脑转移瘤1例全切除。术后感觉性失语:1例胆脂瘤患者术后出现,1个月内恢复。第Ⅲ颅神经麻痹1例,第Ⅴ颅神经功能障碍2例,周围性面瘫1例,后组颅神经麻痹1例。结论乙状窦前入路可以近距离暴露肿瘤,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理想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 肿瘤 乙状窦前入路 颅神经 显微手术
下载PDF
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5
8
作者 冯思哲 梁国标 +2 位作者 李巍 崔小鹏 魏学忠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46-148,共3页
目的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特征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12例岩斜区脑膜瘤资料。对肿瘤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入路、手术切除技巧及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进行研究进行分析。结果全切... 目的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特征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12例岩斜区脑膜瘤资料。对肿瘤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入路、手术切除技巧及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进行研究进行分析。结果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顽固性脑水肿2例,一侧肢体瘫痪1例,周围性面瘫3例,脑脊液耳漏2例,腰穿置管持续引流后痊愈。脑脊液鼻漏1例,腰穿引流后及耳咽管堵塞后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是处理岩斜区脑膜瘤的主要手术入路。颅底重建技术对于防止术后并发症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 脑膜瘤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
下载PDF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骨迷路与面神经管保护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江涛 王忠诚 +2 位作者 于春江 陈菲 王风梅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65-68,共4页
目的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保护骨迷路和面神经管提供解剖与临床研究。方法①用20例成人汉族尸头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研究;②选择临床适当病例应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斜坡区肿瘤45例。结果①面神经管岩骨段分为3段:迷路段(前庭段... 目的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保护骨迷路和面神经管提供解剖与临床研究。方法①用20例成人汉族尸头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研究;②选择临床适当病例应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斜坡区肿瘤45例。结果①面神经管岩骨段分为3段:迷路段(前庭段),鼓室段(水平段),乳突段(垂直段),迷路段最短,乳突段最长;②骨性标志可大体判断骨性半规管和面神经管的相关位置;③岩骨计算机体层摄影(CT)断层扫描可准确判定面神经管、骨迷路解剖标志,及乳突气化程度。结论术前岩骨CT断层扫描与骨性标志联合应用可指导保护骨迷路和面神经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前入路 保护 骨迷路 面神经管
下载PDF
内镜辅助的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君玉 康德智 +4 位作者 廖建春 党瑞山 刘环海 胡国汉 张晖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20-622,626,共4页
目的:研究内窥镜辅助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的相关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15具3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标本,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手术,内窥镜下观察颅内相关解剖,测量入路相关数据。结果:岩上窦-乙状窦交点至Meckel... 目的:研究内窥镜辅助下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手术入路的相关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15具3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标本,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手术,内窥镜下观察颅内相关解剖,测量入路相关数据。结果:岩上窦-乙状窦交点至Meckel’s囊、Dorelle’s管、内耳门、舌咽神经、舌下神经、椎动脉的距离分别为(38.41±2.49)mm(31.18~45.14mm),(48.65±2.94)mm(44.78~56.78mm),(27.32±2.55)mm(23.76~33.00mm),(31.16±3.20)mm(22.38~36.90mm),(43.71±2.54)mm(39.64~49.46mm),(48.10±2.90)mm(42.20~54.56mm)。内窥镜经小脑外侧间隙可顺利到达桥小脑角和脑干腹侧前方,清晰显示颅神经及其附近走行的血管。结论:内窥镜在桥小脑角的应用可弥补手术显微镜的不足,对显微外科手术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 锁孔 桥小脑角 内窥镜
下载PDF
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虚拟现实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钱增辉 汤可 刘爱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275-278,共4页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量化比较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 15例(30侧)尸头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颅后窝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模拟乙状窦...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量化比较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 15例(30侧)尸头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颅后窝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模拟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路径,观察和测量两种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乙状窦后入路由横窦下方开颅,包含小脑半球和小脑前下动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路径包含舌咽、迷走、副神经和岩下窦。乙状窦前入路由乳突磨除岩骨,经过颈静脉球下端和颈内静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包含部分副神经。测量手术路径和后组脑神经体积:乙状窦后入路>乙状窦前入路;路径中骨性结构和静脉体积:乙状窦前入路>乙状窦后入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状窦后入路中包含小脑半球体积为(2750.50±123.27)mm3、小脑前下动脉体积为(78.72±1.75)mm3,乙状窦前入路不包含上述结构。结论乙状窦后入路有利于显露后组脑神经,显露过程应注意保护小脑和小脑前下动脉。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时,受到磨除岩骨操作和保护静脉窦的限制,适于处理累及颈静脉孔的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后入路 乙状窦前入路 颈静脉结节 虚拟现实 解剖模型 三维
下载PDF
双骨瓣成形在乙状窦前入路脑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附14例报告)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辉 施辉 +4 位作者 李爱民 陈覃 江伟 陈军 王富元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4期364-367,共4页
目的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双骨瓣成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岩斜区肿瘤采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行肿瘤切除双骨瓣成形术,先取颞枕游离骨瓣(乙状窦后),再通过磨钻,游离出乳突表面骨瓣(乙状窦前)。保留骨性半规管、耳... 目的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双骨瓣成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岩斜区肿瘤采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行肿瘤切除双骨瓣成形术,先取颞枕游离骨瓣(乙状窦后),再通过磨钻,游离出乳突表面骨瓣(乙状窦前)。保留骨性半规管、耳蜗的完整性,避免将乳突及岩骨根部大部分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2例脑脊液耳漏,无皮下积液、颅内感染等并发症,无死亡。14例术后3、6个月随访,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手术中采用双骨瓣成形术后脑脊液漏、皮下积液、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少,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骨瓣成形术 乙状窦前入路
下载PDF
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彭志强 徐达传 +1 位作者 田广永 何永垣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16-318,共3页
目的探讨经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特征,着重讨论内镜下定位的解剖学标识。方法取10具20侧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采用耳后"C"形切口,长度约6 cm,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神经内镜下观察显露的解剖... 目的探讨经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特征,着重讨论内镜下定位的解剖学标识。方法取10具20侧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采用耳后"C"形切口,长度约6 cm,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神经内镜下观察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骨窗开口前缘与内耳道口后唇距离为(14.0±3.6)mm。通过调整内镜角度,经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可清晰显示岩斜区脑神经及附近走行血管。结论相对于手术显微镜而言,内镜对周围结构的显露更为广泛。临床实践中,应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联合使用内镜和显微镜,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 锁孔入路 神经内镜 神经解剖学
下载PDF
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中后骨半规管定位与保护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君玉 廖建春 +5 位作者 党瑞山 施小恬 刘环海 胡国汉 张晖 姚琪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1-223,共3页
目的:为乙状窦前入路中安全磨出半规管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5个共30侧。磨除Trautman三角的骨质,暴露乙状窦、岩上窦、岩上窦-乙状窦交点、上骨半规管及面神经垂直段、颈静脉球,测量后骨半规管与... 目的:为乙状窦前入路中安全磨出半规管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5个共30侧。磨除Trautman三角的骨质,暴露乙状窦、岩上窦、岩上窦-乙状窦交点、上骨半规管及面神经垂直段、颈静脉球,测量后骨半规管与毗邻结构的距离。结果:后骨半规管与硬化型的乳突对后骨半规管的安全磨出影响较大。鼓室窦存在率100%。后骨半规管的定位:骨质的改变;乙状窦前含乳突小房的松质骨中出现致密的象牙骨质提示接近后骨半规管;颅后窝硬膜皱褶自乙状窦向深层汇集点,提示接近后骨半规管;鼓室窦暴露后,通过外骨半规管定位后骨半规管。结论:鼓室窦可以定位外骨半规管,继而定位后骨半规管;明确毗邻的结构关系可以为安全磨出后骨半规管提供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骨半规管 乙状窦前入路 鼓室窦 应用解剖
下载PDF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的创伤性及并发症 被引量:2
15
作者 单国进 袁坚列 +1 位作者 陈杰 章威 《浙江创伤外科》 2006年第2期95-97,共3页
目的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的创伤性及并发症,为岩斜区肿瘤寻求更合理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分析28例采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手术的岩斜区肿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等。结果肿瘤全切16例,近全切9例,部份切除... 目的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的创伤性及并发症,为岩斜区肿瘤寻求更合理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分析28例采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手术的岩斜区肿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等。结果肿瘤全切16例,近全切9例,部份切除3例。术后颅神经症状全缓解5例,症状同术前10例,症状加重10例,昏迷3例。脑脊液耳漏12例。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是目前处理岩斜区肿瘤较好的手术入路。但该手术入路创伤性大,并发症较多且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前入路 显微外科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经小脑幕入路与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东流 管义祥 《实用癌症杂志》 2020年第3期514-516,共3页
目的比较经小脑幕入路与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效果。方法60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均采取脑膜瘤切除术治疗,按照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经小脑幕入路,观察组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手术切除程度... 目的比较经小脑幕入路与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效果。方法60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均采取脑膜瘤切除术治疗,按照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经小脑幕入路,观察组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手术切除程度,手术前后的NIHSS评分值,术后3年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根治性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1、4、8个月的NIHSS评分值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肿瘤复发率为3.13%(1/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9%(4/28)(P<0.05)。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对岩斜区脑膜瘤的切除率明显高于经小脑幕入路,且术后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更为显著、复发率较低,但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小脑幕入路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 岩斜区脑膜瘤
下载PDF
应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治疗岩斜区肿瘤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刚 杨小朋 +5 位作者 吴红星 刘藏 孙振荣 葛明 于书卿 张振宇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9年第4期311-313,共3页
目的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在岩斜区肿瘤显微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岩斜区肿瘤患者10例,对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入路及术后常见并发症进行研究。结果肿瘤全切10例,术后出现暂时性语言... 目的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在岩斜区肿瘤显微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岩斜区肿瘤患者10例,对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入路及术后常见并发症进行研究。结果肿瘤全切10例,术后出现暂时性语言障碍、肢体肌力下降2例,出院时均恢复,皮下积液2例,治愈,出院时均达生活自理或恢复正常工作和学习。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操作简便、快捷,易于掌握,术后并发症少,是岩斜区肿瘤的较佳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 颅底肿瘤 乙状窦前入路 外科手术
下载PDF
经岩乙状窦前入路的相关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武震东 孙晓枫 杨俊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7年第6期447-449,共3页
目的:为该入路提供影像解剖依据,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对10例成人头颅标本先行高分辨率CT岩骨薄层扫描,后用磨钻对标本轮廓化骨迷路,分别测量与该入路有关的后半规管及乙状窦沟与周围骨质的距离。结果:CT扫描测量乙状窦沟宽是11.44... 目的:为该入路提供影像解剖依据,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对10例成人头颅标本先行高分辨率CT岩骨薄层扫描,后用磨钻对标本轮廓化骨迷路,分别测量与该入路有关的后半规管及乙状窦沟与周围骨质的距离。结果:CT扫描测量乙状窦沟宽是11.44±1.79mm,深是5.27±1.93mm,乙状窦沟底到乳突外表面的距离是10.38±3.90mm,乙状窦沟前壁到外耳道后壁的距离是13.66±2.18mm。后半规管最外侧至乳突外表面的最近距离是13.44±1.86mm,至乙状窦沟前缘的距离是9.65±1.76mm,其最后部至岩骨后壁的距离是2.92±0.98mm。对应的解剖测量结果分别是11.26±1.58mm、5.12±1.88mm、10.26±3.78mm、13.74±1.96mm、13.86±1.98mm、9.82±1.91mm和3.12±1.08mm。CT扫描测量与解剖测量结果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扫描测量结果可代表实际的相关解剖结构的距离,CT岩骨薄层扫描可指导经岩乙状窦前入路中岩骨后外侧壁的安全磨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前入路影像学骨迷路手术入路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量化比较Kawase和乙状窦前入路显露上斜坡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青 汤可 谢金娟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564-566,共3页
目的在虚拟现实影像模型中评估Kawase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显露上斜坡的解剖差别。方法对15例尸头进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颅后窝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骨性结构中选取标志点勾勒Kawase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显露... 目的在虚拟现实影像模型中评估Kawase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显露上斜坡的解剖差别。方法对15例尸头进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颅后窝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骨性结构中选取标志点勾勒Kawase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显露上斜坡的手术路径。测量解剖结构体积,比较两种手术路径的显露特征。结果两种入路通过磨除岩骨到达上斜坡,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路径中包含骨性结构和静脉结构的体积均多于Kawase入路,Kawase入路中包含脑神经体积多于乙状窦前入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较Kawase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显露上斜坡的解剖特征有助于指导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入路 Kawase 手术入路 乙状窦前 上斜坡 虚拟现实 神经解剖学
下载PDF
经乳突乙状窦前入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苏贺先 桂松柏 +2 位作者 娄飞云 马骏 孙辉 《解剖与临床》 2004年第2期94-96,共3页
目的 :探讨经乳突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 :通过该入路显微手术顺利切除 8例上中下斜坡以及桥小脑角颈静脉孔区肿瘤。结果 :肿瘤完全切除 6例 ,大部切除 2例。术后并发面瘫 1例 ,脑脊液耳漏 2例。后者经外耳... 目的 :探讨经乳突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 :通过该入路显微手术顺利切除 8例上中下斜坡以及桥小脑角颈静脉孔区肿瘤。结果 :肿瘤完全切除 6例 ,大部切除 2例。术后并发面瘫 1例 ,脑脊液耳漏 2例。后者经外耳道填塞分别于术后 1周和 3周治愈。结论 :经乳突乙状窦前入路适用于上中斜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乳突乙状窦前入路 肿瘤切除术 中斜坡肿瘤 岩斜区肿瘤 桥小脑角肿瘤 CT检查 MRI检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