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孩感染乙肝孕妇二孩妊娠的母婴阻断研究
1
作者 陈艳 陈超 +3 位作者 江红秀 周冠伦 和沁园 韩国荣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2-356,共5页
目的探讨乙肝孕妇一孩母婴阻断失败的原因及二孩妊娠阻断效果和母婴结局,评价妊娠期抗病毒治疗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产科常规产检的34例HBV感染经产妇。... 目的探讨乙肝孕妇一孩母婴阻断失败的原因及二孩妊娠阻断效果和母婴结局,评价妊娠期抗病毒治疗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产科常规产检的34例HBV感染经产妇。HBV感染孕妇一孩妊娠时均未抗病毒治疗为一孩组;二孩妊娠时均在妊娠中晚期开始抗病毒治疗为二孩组,比较两次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两次分娩新生儿分为新生儿一孩组及新生儿二孩组,比较一般情况、患病情况及生长发育。结果34例孕妇两次妊娠期间均为HBeAg阳性,分娩一孩前平均HBV-DNA为(2.27±1.95)×10^(8)IU/mL,二孩妊娠后孕妇平均HBV-DNA水平为(2.43±2.15)×10^(8)IU/mL。二孩组分娩前口服抗病毒药物孕妇病毒载量均下降,平均下降至(1.98±6.23)×10^(3)IU/mL。二孩组孕妇剖宫产率高于一孩组孕妇(P=0.005)。一孩组孕妇出现妊娠合并症、产时并发症发生率与二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一孩组新生儿出生后规范的乙肝疫苗接种率为70.59%(24/34),规范的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率为50%(17/34)。新生儿二孩组新生儿乙肝疫苗及免疫球蛋白接种率和及时率高于新生儿一孩组(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缺陷、生长发育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病毒载量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病毒载量,联合新生儿免疫接种可以减少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的发生。妊娠期抗病毒治疗不会增加围生期不良事件和产时并发症的发病率,也不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婴阻断 乙肝感染 抗病毒 生长发育
下载PDF
合并HBV感染孕妇口服替诺福韦对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刘玉琴 盛晴 +1 位作者 王冬梅 陆黎娜 《传染病信息》 2019年第6期533-535,538,共4页
目的 探讨合并HBV感染孕妇口服替诺福韦对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及安全性研究。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合并HBV感染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给予口服替诺福... 目的 探讨合并HBV感染孕妇口服替诺福韦对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及安全性研究。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合并HBV感染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给予口服替诺福韦至分娩,对照组给予口服替比夫定至分娩。2组新生儿出生后均给予标准免疫预防(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100 IU+乙型肝炎疫苗),对比2组孕妇血清HBV DNA、ALT及CRE水平,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分娩前,观察组HBV DNA及AL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87±0.37)×10^6IU/ml vs.(4.27±0.51)×10^6 IU/ml、(27.03±3.41)U/L vs.(45.21±5.18)U/L],同时CR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66.38±31.34)mg/L vs.(183.93±22.45)mg/L](P均<0.05);观察组母婴阻断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vs. 87.5%)(P <0.05);观察组产后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421.42±49.28)ml vs.(493.17±51.04)ml],同时观察组产后出血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口服替诺福韦对合并HBV感染的孕妇可有效降低血清HBV DNA、ALT水平,提高CRE水平,母婴阻断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孕妇 替诺福韦 母婴传播阻断 不良反应 安全性
下载PDF
母婴间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双重感染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迟宝荣 谢铁男 +5 位作者 郭晓林 高志英 柴国君 刘阳 吴扬 李漫松 《中国妇幼保健》 CAS 1996年第6期43-44,共2页
从流行病角度,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免疫学方法,对210例产妇血清及新生儿 脐带血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 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标志物,其结果为:... 从流行病角度,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免疫学方法,对210例产妇血清及新生儿 脐带血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 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标志物,其结果为:HBsAg阳性产妇的新生儿阳性率为65.5%,HBeAg阳 性产妇的新生儿阳性率为81.8%,抗-HCV阳性产妇的新生儿阳性率为75.0%,HBV-DNA及 HCV-RNA双重阳性产妇的新生儿阳性率为100.0%,说明母婴间存在乙型肝炎(HB)、丙型肝炎 (HC)及双重感染,其垂直传播可发生于宫内及围产期,是婴幼儿患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感染途径。 由于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不能从临床症状和体征中得以诊断,所以建立敏 感、特异的实验检测方法,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依据,建立围产期保健制度,分娩过程中对婴儿加 强保护,阻断传播途径,是目前可行的有效措施。控制和降低病毒性肝炎的母婴间传播,有利优生 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双重感染 母婴感染
下载PDF
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感染预防及对策 被引量:56
4
作者 黄瑾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1-52,共2页
目的分析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探讨降低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的护理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5年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结果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12%,其中2001年3.10%... 目的分析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探讨降低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的护理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5年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结果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12%,其中2001年3.10%、2002年1.62%、2003年1.09%、2004年0.32%、2005年0.05%、以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结论加强母婴同室的空气消毒及护理用品的消毒,做好呼吸道护理及基础护理,使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逐年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婴同室 新生儿医院感染 预防 对策
下载PDF
孕妇携带乙肝病毒对产后母乳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韩丽华 牟莹莹 +1 位作者 李忠祥 高鹏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6期3685-3686,共2页
目的:探讨孕妇携带乙肝病毒(HBV)在产后母乳、新生儿血内HBV的携带情况。方法:符合研究标准的61例HBV携带的孕妇,分为两组。在妊娠28周、32周、36周各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C)200个国际单位,孕期接受治疗的31例产妇为研究组。未接... 目的:探讨孕妇携带乙肝病毒(HBV)在产后母乳、新生儿血内HBV的携带情况。方法:符合研究标准的61例HBV携带的孕妇,分为两组。在妊娠28周、32周、36周各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C)200个国际单位,孕期接受治疗的31例产妇为研究组。未接受治疗的30例产妇为对照组。采用套式PCR方法。监测产后72h内母乳、新生儿血内HBV携带情况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携带HBV61例中,研究组31例注射HBIC检测母乳HBV-DNA阳性的14例占45.16%(14/31),检测新生儿血HBV-DNA阴性,产生抗-HBsAg16例占51.61%(16/31);对照组30例未注射HBlC检测母乳HBV-DNA阳性的24例占(24/30),检测新生儿血HBV-DNA阴性,产生抗-HBsAg7例占23.33%(7/30);另有携带HBsAg2例占3.28%(2/30)。两组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HBV携带与母乳HBV携带关系密切。证明在孕期注射HBIC可以增加新生儿对HBV的免疫力,同时降低母乳、新生儿血中HBV含量。孕期没有进行HBIC治疗的新生儿对HBV免疫力较差。在孕期进行HBIC治疗是预防HBV母儿传播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携带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乙肝病毒标志物 母乳 新生儿
下载PDF
重组痘苗病毒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对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巩志立 倪承瑞 +2 位作者 韩雅儒 康佩 邢玉(艹二)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992年第2期65-66,共2页
重组痘苗病毒乙肝基,因工程疫苗首次用于母婴乙肝传播阻断。该疫苗对e-抗原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用20μg剂量0、1、6,3针免疫计划,抗乙肝病毒携带的保护率T_7和T_(12)均为82.1%,与30μg剂量血源疫苗比较T_7和T_(12)保护率分别是85.8%... 重组痘苗病毒乙肝基,因工程疫苗首次用于母婴乙肝传播阻断。该疫苗对e-抗原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用20μg剂量0、1、6,3针免疫计划,抗乙肝病毒携带的保护率T_7和T_(12)均为82.1%,与30μg剂量血源疫苗比较T_7和T_(12)保护率分别是85.8%和88%,两者无差异。基因苗T_3为81.2%。T_7和T_(12)测抗-HBs阳性率均为84.8%,miu/ml值分别为280.3和230.6;而血源苗T_7和T_(12)抗-HBs阳性率为81.6%和87.7%,miu/ml值为127.7和129.8,而T_3时基因苗已有84.6%的人产生了保护性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基因工程疫苗 母婴传播
下载PDF
不同剂量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远期效果观察
7
作者 郑菊梅 孟秀园 +1 位作者 任魁 李玉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1994年第3期39-42,共4页
本文对出生后接种不同剂量乙肝血源疫苗的272名婴儿进行了3-5年的效果随访观察。结果表明,接种3、4、5年后,抗-HBs阳性率仍分别保持在90.5%、82.3%和73.2%,HBsAg阳性率分别为2.8%、3.1%和... 本文对出生后接种不同剂量乙肝血源疫苗的272名婴儿进行了3-5年的效果随访观察。结果表明,接种3、4、5年后,抗-HBs阳性率仍分别保持在90.5%、82.3%和73.2%,HBsAg阳性率分别为2.8%、3.1%和4.2%。3年后抗-HBs阳性率逐年下降,P/N值>50者以接种后3年为多,<50者以5年为多,3年后也呈下降趋势。随访结果说明,接种10μg×4、5μg×4及2.5μg×4剂量的乙肝疫苗具有阻断母婴乙肝病毒传播的效果。鉴于P/N值及抗-HBs阳性率在接种后3年开始下降,建议接种后3年应进行一次加强接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疫苗 病毒 母婴传播
下载PDF
如何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在母婴间的传播
8
作者 程振莲 《齐鲁护理杂志》 1998年第3期16-17,共2页
如何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在母婴间的传播程振莲(潍坊市妇幼保健院,261011)内容提要随机抽样检测了339例住院分娩的产妇及所生婴儿的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结果示携带传染性标志物者婴儿组25例(7.4%),母亲... 如何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在母婴间的传播程振莲(潍坊市妇幼保健院,261011)内容提要随机抽样检测了339例住院分娩的产妇及所生婴儿的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结果示携带传染性标志物者婴儿组25例(7.4%),母亲组28例(8.26%);组间比较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mother INFANT prevention
下载PDF
乙肝病毒前S1蛋白对孕妇及婴儿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袁树人 钟磊 +3 位作者 吴丽华 沈小梅 王桂芬 杜凤鸣 《浙江临床医学》 2001年第9期629-630,共2页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 (HBV)前S1(PreS1)蛋白对孕妇及婴儿的影响。方法 孕妇分别在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及分娩时共采血四次 ,婴儿出生后1个月至1个半月间抽血一次。每次血均测定PreS1蛋白和乙肝三系。结果 300例孕妇中受乙肝病毒感染者2...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 (HBV)前S1(PreS1)蛋白对孕妇及婴儿的影响。方法 孕妇分别在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及分娩时共采血四次 ,婴儿出生后1个月至1个半月间抽血一次。每次血均测定PreS1蛋白和乙肝三系。结果 300例孕妇中受乙肝病毒感染者29人 (9.6 % ) ,PreS1蛋白阳性者19人 (6.3 % ) ,HBeAg阳性者12人 ,其中11人伴有 preS1蛋白阳性 ,婴儿受感染者18例 (6 % ) ,其中母亲PreS1蛋白阳性者14例 (77.8% )。结论 PreS1蛋白与HBeAg具有一致性 ,PreS1蛋白阳性 ,特别是孕晚期阳性 ,容易通过围产期传给婴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 PRES1蛋白 母婴传播 hbv感染
下载PDF
被动免疫疗法联合抗病毒法对妊娠合并乙肝患者母婴阻断效果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秀秀 杜文玲 占思思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2年第2期306-310,共5页
目的:观察被动免疫疗法联合抗病毒疗法对妊娠合并乙肝患者母婴阻断成功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妊娠合并乙肝患者138例,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各69例。单药治疗组采用替诺福韦治疗,联合治疗组采... 目的:观察被动免疫疗法联合抗病毒疗法对妊娠合并乙肝患者母婴阻断成功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妊娠合并乙肝患者138例,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各69例。单药治疗组采用替诺福韦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替诺福韦联合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治疗。检测患者治疗前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谷氨酰转肽酶(GGT)、丙谷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统计对比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新生儿HBsAg阳性率、HBsAb阳性率、HBV DNA阳性率以及母婴阻断成功率,新生儿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AST、GGT水平均降低且联合治疗组低于单药治疗组(P<0.05);与单药治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血清ALT水平及HBV-DNA载量更低,ALT复常率(91.3%)、HBV-DNA转阴率(87.0%)、阻断率(97.1%)、HBsAb阳性率(97.1%)升高,HBsAg阳性率(0)、HBV-DNA阳性率(1.5%)、新生儿IgA、IgM、IgG水平以及并发症(2.9%)降低(P<0.05)。结论:采用被动免疫疗法联合抗病毒疗法治疗妊娠合并乙肝,可更有效降低患者血清中HBV-DNA水平,提高患者肝脏功能、免疫功能,提高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改善新生儿免疫能力,降低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母婴阻断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合并乙肝 被动免疫疗法 抗病毒疗法 母婴阻断
下载PDF
乙肝母婴阻断168例临床分析
11
作者 金艳霞 王萍 李光晨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6期685-686,共2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分娩新生儿实施母婴阻断的最佳方案.方法:通过总结通辽市传染病医院和通辽市铁路医院168例HBsAg阳性母亲分娩新生儿实施母婴阻断后的血清HBV标志物资料.根据不同阻断方案分成三组:重组酵母疫...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分娩新生儿实施母婴阻断的最佳方案.方法:通过总结通辽市传染病医院和通辽市铁路医院168例HBsAg阳性母亲分娩新生儿实施母婴阻断后的血清HBV标志物资料.根据不同阻断方案分成三组:重组酵母疫苗组、联合免疫组、宫内阻断组.结果:宫内阻断组保护率最高,达到96.0%.HBV宫内感染率最低;联合免疫组效果优于重组酵母疫苗组.结论:HBV母婴传播与母亲HBeAg或HBV-DNA阳性显著相关,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宫内感染,产前多次注射HBIG(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可减少宫内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宫内感染 母婴阻断
下载PDF
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富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21期143-144,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所接收的56例患有乙型肝炎孕妇,将其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两组,观察分析两组的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 目的:研究分析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所接收的56例患有乙型肝炎孕妇,将其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两组,观察分析两组的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显然优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的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17.8%)、6(21.4%)、8(28.5%);观察组患者的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3.5%)、1(3.5%)、2(7.1%),对比两组患者的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HBV-DNA阳性率,χ2分别为3.19、4.23、6.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有着较好的预防效果,有利于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婴传播 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 预防效果 乙肝疫苗
下载PDF
HBIG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辉 宋晓婕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6年第1期42-43,共2页
目的:观察感染乙肝病毒的孕妇在孕期接受HB IG注射后,其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情况,以评价HB 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448例HB sA g(+)孕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即HB IG组),该组孕妇分别在孕32、36和4... 目的:观察感染乙肝病毒的孕妇在孕期接受HB IG注射后,其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情况,以评价HB 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448例HB sA g(+)孕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即HB IG组),该组孕妇分别在孕32、36和40周时肌注HB IG 200IU;另一组为对照组,孕期未注射HB IG。两组孕妇所生新生儿在分娩时均取外周血测HB sA g和HBV-DNA,同时两组新生儿生后均进行乙肝的主被动免疫。结果:实验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5.3%,对照组宫内感染率为14.5%(χ2=10.675,P<0.01)。结论:HB sA g(+)孕妇孕期注射HB IG能有效减少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 母婴传播 阻断 HBIG
下载PDF
HBV母婴传播影响因素及乙肝高危儿免疫预防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沼清 张晓霞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7年第11期1344-1346,1384,共4页
目的探讨乙肝高危儿免疫预防的效果及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为降低儿童乙肝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于2012年8月-2016年1月收治的431例HBsAg阳性产妇及其1~5岁的452例乙肝高危儿的临床资料,通过检测乙肝高危... 目的探讨乙肝高危儿免疫预防的效果及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为降低儿童乙肝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于2012年8月-2016年1月收治的431例HBsAg阳性产妇及其1~5岁的452例乙肝高危儿的临床资料,通过检测乙肝高危儿的乙肝标志物,分析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及免疫预防效果。结果 452例乙肝高危儿全部规范接种了乙肝疫苗(0-1-6),94.91%(429/452)高危儿联合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经检测,19例儿童HBsAg阳性,感染率4.20%;联合免疫乙肝高危儿感染率为1.40%(6/429),单纯免疫乙肝感染率为56.52%(13/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不同年龄段乙肝高危儿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1),但随着年龄增加,HBs Ab阳性率逐渐下降(P=0.000);对HBV母婴传播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母亲HBeAg阳性、HBVDNA拷贝量≥106与均会导致高危儿感染率升高(P=0.000);对上述两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HBeAg阳性、HBV-DNA拷贝量≥106是导致母婴传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母体HBeAg阳性、HBV-DNA拷贝量≥106是导致母婴传播的独立危险因素,孕期应加强预防干预,降低婴儿乙肝感染率;在高危儿生长发育过程中要加强HBs Ab监测,维持机体乙肝抗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高危儿 母婴传播 hbv 免疫预防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宜昌地区2007-2011年孕妇HIV、HBV、抗-HCV、梅毒检测情况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怡 袁幼红 王琳琳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3年第7期81-81,84,共2页
目的了解我市孕妇近5年来HIV、HBV、抗-HCV、梅毒的感染情况,阻断和降低HIV、HBV、抗-HCV、梅毒经母婴传播的发生,早期预防。方法对来我院作孕期保健的孕妇,进行HIV、乙肝5项、抗-HCV、梅毒的血清学检测。结果共检测11888例孕妇,发现2例... 目的了解我市孕妇近5年来HIV、HBV、抗-HCV、梅毒的感染情况,阻断和降低HIV、HBV、抗-HCV、梅毒经母婴传播的发生,早期预防。方法对来我院作孕期保健的孕妇,进行HIV、乙肝5项、抗-HCV、梅毒的血清学检测。结果共检测11888例孕妇,发现2例HIV阳性孕妇,阳性率为0.0017%;631例HBV阳性孕妇,阳性率5.3%;32例梅毒孕妇,阳性率为0.27%;29例抗-HCV阳性孕妇,阳性率为0.24%结论孕妇实施产前HIV、乙肝5项、抗-HCV、梅毒血清学检测及早期干预,做好指导优生保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HIV hbv 抗-HCV 梅毒 血清学 母婴传播
原文传递
应用非变性毛细管电泳检测乙肝病毒基因型B和基因型C 被引量:2
16
作者 林长缨 张秀春 +2 位作者 高培 黎新宇 王全意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2年第2期74-79,共6页
目的建立非变性毛细管电泳分离乙肝病毒特异性巢式PCR产物方法,用于乙肝病毒B基因型和C基因型判断。方法建立线性聚丙烯.聚乙二胺一TBE非变性毛细管电泳方法,分离母婴阻断失败患儿血清中乙肝病毒基因型特异性巢式PCR的扩增产物,采... 目的建立非变性毛细管电泳分离乙肝病毒特异性巢式PCR产物方法,用于乙肝病毒B基因型和C基因型判断。方法建立线性聚丙烯.聚乙二胺一TBE非变性毛细管电泳方法,分离母婴阻断失败患儿血清中乙肝病毒基因型特异性巢式PCR的扩增产物,采用表观分子量鉴定B、C基因型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扩增产物。结果毛细管电泳条件为30.2cm×50μm毛细管,分离缓冲液为2%(w/v)线性聚丙烯酰胺+0.4%(w/v)聚乙二醇+1×TBE缓冲液(pH8.3)。在9kV电压下12分钟内可分离DNA分子量梯度标准品(50bp至300bp)及PCR扩增产物,表观分子量与电泳迁移时间的曲线适合度大于0.9999。B型扩增产物表观分子量范围为282bp至285bp,非特异性扩增产物为276bp至280bp。C型为119bp至120bp,当前扩增条件下不产生非特异性扩增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乙肝病毒基因型 毛细管电泳 母婴阻断
原文传递
HIV母婴阻断及其婴儿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报告
17
作者 桂秀芝 翁毓秋 +2 位作者 韦继红 邱慧 郑秋秋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9年第9期1658-1659,1682,共3页
目的评估实施HIV母婴阻断措施婴儿群对预防接种的耐受性。方法为HIV感染孕妇提供综合性母婴阻断措施,将其婴儿设为观察组,母亲HIV阴性婴儿为对照组,对2组婴儿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AEFI)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IV感染孕妇经孕期规范抗病毒治... 目的评估实施HIV母婴阻断措施婴儿群对预防接种的耐受性。方法为HIV感染孕妇提供综合性母婴阻断措施,将其婴儿设为观察组,母亲HIV阴性婴儿为对照组,对2组婴儿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AEFI)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IV感染孕妇经孕期规范抗病毒治疗后母婴阻断效果明显,其婴儿感染率远低于未治疗者。观察组98名、对照组100名婴儿共接种17种疫苗2428人次,观察组和对照组发生AEFI分别为2.9%和2.1%(P>0.05),其中一般反应分别占75.6%、78,1%,异常反应分别占4.4%和0,偶合症分别占20.0%、21.9%。全身反应以发热为主,局部反应以接种部位无菌性脓肿为主,2组婴儿均无严重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事件,也没有因接种卡介苗引起的播散性卡介苗病例发生。结论HIV阳性孕妇经综合性HIV母婴阻断措施后其所娩婴儿按国家计划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母婴阻断 婴儿 预防接种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