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公路对藏羚羊、藏原羚和藏野驴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35
1
作者 殷宝法 于智勇 +3 位作者 杨生妹 淮虎银 张镱锂 魏万红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0-816,共7页
2003年8月和2004年8月,在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青藏公路运营对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和藏野驴(Equus kiang)行为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藏野驴对青藏公路形成了回避,其在距路... 2003年8月和2004年8月,在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青藏公路运营对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和藏野驴(Equus kiang)行为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藏野驴对青藏公路形成了回避,其在距路基1001~2000和2001~3000m区域内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0~500m的区域(P<0·05);青藏公路对藏羚羊、藏原羚的行为活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干扰,尤其是对藏羚羊,其在距路基0~500m区域内的行为活动与距路基2000m之外的区域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同时,因其群体数量大,个体通过公路所花费的时间长,需要很长的车辆行驶间隔才能通过公路,故受车辆运输的干扰最大,无法顺利通过公路。研究还发现,在白天的不同时间段,藏羚羊、藏原羚在公路附近的数量分布与各时间段内的车流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这有利于其穿越公路,说明野生动物通过自身的适应和行为调节可以减少环境改变所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公路 交通运输 阻隔效应 藏羚羊 藏原羚 藏野驴
下载PDF
夏季可可西里雌性藏原羚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 被引量:24
2
作者 连新明 李晓晓 +2 位作者 颜培实 张同作 苏建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63-670,共8页
2005和2010两年的6—8月,在可可西里采用目标动物观察法记录藏原羚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所有行为被划分为觅食、警戒、躺卧、移动和其它5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觅食和躺卧是藏原羚的主要行为类型,分别占总行为时间的(42.02±2... 2005和2010两年的6—8月,在可可西里采用目标动物观察法记录藏原羚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所有行为被划分为觅食、警戒、躺卧、移动和其它5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觅食和躺卧是藏原羚的主要行为类型,分别占总行为时间的(42.02±2.22)%和(31.21±2.71)%,警戒、移动和其它3种行为类型时间比例依次减少。藏原羚的集群大小为1—10和12只,随着集群规模的增加,藏原羚的觅食时间增加,警戒时间减少,但其余3种行为类型与集群规模无显著相关性。与无羔藏原羚个体相比,有羔藏原羚的移动行为所占比例较高,而躺卧比例较低,觅食、警戒和其它3种行为类型差异不显著。一天中,藏原羚的觅食行为存在3个高峰,分别为8:00—8:59,10:00—12:59和16:00—19:59;躺卧行为的变化趋势与觅食行为相反;警戒行为仅有1个高峰,为14:00—14:59。5种行为类型在各时段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原羚 行为时间分配 集群规模 繁殖状态 活动节律
下载PDF
四川石渠县夏季藏原羚的分布和栖息地特征 被引量:14
3
作者 鲁庆彬 王小明 +1 位作者 胡锦矗 王正寰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96,共6页
The distribution, size and habitat of Tibetan gazelle (Procapra picticaudata)population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Shiqu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 from June to August of 1999 and July to August of 2003. 195 sampling... The distribution, size and habitat of Tibetan gazelle (Procapra picticaudata)population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Shiqu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 from June to August of 1999 and July to August of 2003. 195 sampling belts (3 km×3 km) were made in total, which covered 10.8% of the whole grassl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verage density of Tibetan gazelles was 0.117 individuals/km(2a in Shiqu County, and their population size was about 1 901 individuals.They mainly occurred from (4 200) to (4 700) m altitude (88.3%).Aggregation characterize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ibetan gazelles tha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male-only groups(42.1%), female-only groups(21.1%)and mother-offspring groups(36.8%), with main group size varied from 2 to 8 individuals (83%) and mean group size 4.8 individuals. 42 sampling plots (20 m ×20 m) were set at least every 100 m apart. Facto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more away from residence (69%) and closer to water source (93%) were characteristic of Tibetan gazelle habitat. It was usually located in sunny (79%), drafty(83%) and smooth grassland slope (95%) with favorable concealing condition (52%), where vegetation was mainly 5-8 cm in height (62%)and 75%- 90% in canopy (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石渠县 分布 栖息地 藏原羚
下载PDF
青海高原野生动物棘球绦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被引量:8
4
作者 郭再宣 何多龙 +3 位作者 李予青 赵国强 马应福 刘培运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145-147,共3页
为进一步摸清全省包虫病的分布和流行趋势,我们自1986年以来对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青海高原野生动物群体中的棘球绦虫感染作了初步调查研究。本文首次发现与证实青藏高原特有的野生食草动物中的岩羊(Pseudoisnayaur... 为进一步摸清全省包虫病的分布和流行趋势,我们自1986年以来对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青海高原野生动物群体中的棘球绦虫感染作了初步调查研究。本文首次发现与证实青藏高原特有的野生食草动物中的岩羊(Pseudoisnayaur)和藏原羚(Procaprapicticaudata)为棘球属绦虫的中间宿主动物,其感染率分别为6.4%(21/327)和6.6%(13/198),并应用寄生虫病理组织学和免疫学等方法检测认定为棘球蚴感染。根据这2种野生食草动物在青藏高原栖息分布的生态地理环境条件,很可能存在一种不依赖家畜群而独立于野生动物群体间的棘球绦虫生活循环链或有家畜参加的混合生活循环链。本次调查结果既填补了棘球属绦虫宿主动物的国内、外空白,又为进一步开展青藏高原包虫病自然疫源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亦为深入探讨其在动物流行病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科学资料,有益于制定控制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疫源性 中间宿主动物 棘球绦虫 岩羊 藏原羚 包虫病
下载PDF
四川省石渠县藏原羚秋季取食行为特征 被引量:10
5
作者 鲁庆彬 王小明 王正寰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69-476,共8页
20 0 3年 8~ 10月 ,用固定观察和扫描取样法对四川石渠县藏原羚 (Procaprapicticaudata)的取食行为进行了研究。设置 4 0个 2 0m× 2 0m的样地 ,测量藏原羚的 13个取食生境因子。利用单个样本的Kolmogorov Smirnovtest检验 ,呈正... 20 0 3年 8~ 10月 ,用固定观察和扫描取样法对四川石渠县藏原羚 (Procaprapicticaudata)的取食行为进行了研究。设置 4 0个 2 0m× 2 0m的样地 ,测量藏原羚的 13个取食生境因子。利用单个样本的Kolmogorov Smirnovtest检验 ,呈正态分布的用参数检验 ,否则用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 :(1)藏原羚主要以集群的形式取食 ,集群大小为 6 8头 (n =4 9) ,最大群为 34头 ;雄性群具有小集群的倾向 (即除存在独雄外 ,2~ 3头一群的群体数占 33 33% ,n =9) ,母子群也以小集群为主 ,两母子为一群的集群占 5 3% (n =15 ) ,但是没有发现<4头的雌性群。 (2 )藏原羚的取食时间以晨昏为主 ,取食高峰在早晨 (8:0 0~ 9:0 0 )和傍晚 (17:0 0~ 18:0 0 ) ,两者各占该时间段全部活动的 5 4 %以上。 (3)藏原羚更喜欢选择蒿草属、火绒草属和棘豆属中数种营养高的植物为食 ,比例高达 80 %以上。 (4) 13个生境因子的聚类和主成分分析表明 :前 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 71% ,能够反映藏原羚主要的取食生境特征 ;影响藏原羚取食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分为植物营养度 (特定的植被类型和中等的植被高度 )、干扰度 (隐蔽条件好、人为和动物干扰小 )、水源 (离水源较近和避风性良好 )3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原羚 取食行为 生境选择 棘豆属 雌性 雄性 石渠县 秋季 傍晚 样地
下载PDF
藏原羚产仔期社群结构与昼间行为规律 被引量:10
6
作者 鲁庆彬 王小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3-199,共7页
在1996年、1999年和2003年夏季,对四川省西北部石渠县的藏原羚社群结构和昼间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藏原羚的社群规模主要表现为集成2~8头的小群体(占77 9%),很少集成9头以上的大群。藏原羚的社群类型可分为3类,即雄性群(43 3%)、雌性群... 在1996年、1999年和2003年夏季,对四川省西北部石渠县的藏原羚社群结构和昼间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藏原羚的社群规模主要表现为集成2~8头的小群体(占77 9%),很少集成9头以上的大群。藏原羚的社群类型可分为3类,即雄性群(43 3%)、雌性群(33 3%)和母子群(23 3%)。藏原羚的雌雄性比为100∶174,雌幼数量比是100∶44,成幼数量比是100∶16。在藏原羚的各种行为中,用于取食的时间最多(37%),其次为移动行为(25%)、站立凝视行为(19%)和卧息行为(18%)。藏原羚产仔期的昼间行为规律以上午(08:00~10:00)和下午(14:00~17:00)活动为主,中午(11:00~14:00)主要是休息,有两个取食和移动高峰、一个卧息高峰。取食与移动呈显著的正相关,反映了藏原羚边走边吃的特性;取食和移动与卧息之间则表现极显著的负相关。站立凝视行为没有明显的高峰期,整个观察时间内,藏原羚表现出高度的警惕性。他们通常在山的中上坡取食和移动,在中下坡卧息,且雌雄性间行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原羚 产仔期 社群结构 昼问行为 性比 警惕性
下载PDF
川西北高原藏原羚夏季生境选择 被引量:22
7
作者 张洪茂 胡锦矗 《四川动物》 CSCD 2002年第1期12-15,共4页
利用数量化理论对川西北高原藏原羚夏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响藏原羚夏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有水源、植被类型、隐蔽条件,次要因子为食物丰盛度、人为干扰和海拔高度;其最适生境为隐蔽条件较好、水源较近的草甸草原。
关键词 川西北高原 藏原羚 数量化理论 生境选择 夏季
下载PDF
青海省天峻地区藏原羚的食性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忠秋 蒋志刚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4-67,共4页
2005~2006年草青期和草枯期我们在青海省天峻地区随机收集了藏原羚的粪样,并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藏原羚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藏原羚采食共计16科34属43种植物,其中草青期采食16科33属42种,草枯期12科22属30种。豆科植物是... 2005~2006年草青期和草枯期我们在青海省天峻地区随机收集了藏原羚的粪样,并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藏原羚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藏原羚采食共计16科34属43种植物,其中草青期采食16科33属42种,草枯期12科22属30种。豆科植物是藏原羚采食的主要类群,禾本科、菊科、蔷薇科和莎草科其次,豆科、禾本科、菊科、蔷薇科和莎草科等五科植物占藏原羚采食总量的90%左右。不同物候期,藏原羚的食性变化明显,豆科、蔷薇科在草枯期所占的比例显著低于草青期,而禾本科、菊科和莎草科所占比例则显著高于草青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藏原羚 粪便显微分析
下载PDF
四川石渠县藏原羚夏季数量集群及分布特点 被引量:2
9
作者 鲁庆彬 胡锦矗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75-80,共6页
1999年夏季(6~8月),对四川省西北部地区石渠县藏原羚种群的分布数量及集群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它们的活动总体上是相对分散的,且分布比较均衡;(2)整个分布地区藏原羚的平均密度估计为0 117头/km2,其平均密度的无... 1999年夏季(6~8月),对四川省西北部地区石渠县藏原羚种群的分布数量及集群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它们的活动总体上是相对分散的,且分布比较均衡;(2)整个分布地区藏原羚的平均密度估计为0 117头/km2,其平均密度的无偏估计为0 0930 142头/km2,其数量估计为15112307头,平均为1901头;(3)藏原羚主要活动在海拔42004700m的范围内,特别集中在海拔4400m左右的地区;(4)藏原羚的平均集群大小±SD为4 34±4 04头,主要以小群为主,即28头的范围内(占85 11%),以2头左右居多(占31 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原羚 平均密度 种群大小 分布 集群
下载PDF
道路对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藏野驴和藏原羚种群数量及其栖息地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黄青东智 陈刘阳 +7 位作者 李尚鹏 孙章运 杨明新 张德喜 李成先 毛锐锐 李泽宇 张立勋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48,共15页
为探究道路对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藏野驴(Equus kiang)和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种群数量及其栖息地的影响,于2020年冷季采用截线取样法在黄河源园区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设置4种不同等级的道路情景,使用MaxEnt模型评价藏野... 为探究道路对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藏野驴(Equus kiang)和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种群数量及其栖息地的影响,于2020年冷季采用截线取样法在黄河源园区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设置4种不同等级的道路情景,使用MaxEnt模型评价藏野驴和藏原羚的生境适宜性,模拟了不同等级道路变量情景下两种有蹄类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并根据适宜栖息地面积和R程序的Distance包估算了藏野驴和藏原羚种群密度及数量。结果显示,调查样线总长1320.63 km,发现藏野驴2231头,藏原羚822只。估算藏野驴的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18±0.34)头,种群数量为2400~7632头;藏原羚的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千米(0.94±0.14)只,种群数量为1765~3219只。MaxEnt模型预测结果表明,藏野驴和藏原羚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3641.34 km^(2)和2525.18 km^(2),分别占整个黄河源园区的19.2%和13.3%。影响藏野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距低等级公路的距离、年降水量、海拔和归一化植被指数。影响藏原羚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距低等级公路的距离、海拔、坡向和坡度。两种有蹄类动物重叠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240.15 km^(2),分别占藏野驴适宜栖息地的61.5%和藏原羚适宜栖息地的88.7%,且二者的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黄河源园区的中部。不同道路情景模拟结果显示:(1)相比于不含道路变量的情景,道路存在的3种情景会使两种有蹄类动物的栖息地出现不同程度的丧失,种群数量也随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不含道路变量的情景时,两种有蹄类动物适宜生境面积最大,种群数量也最大;含全部道路变量的情景时,两种有蹄类动物适宜生境面积最小,种群数量也最小,栖息地丧失的比例最大,分别为27.2%和42.3%。(2)不同等级道路对二者的栖息地面积和种群数量影响程度不同,与高等级公路相比,低等级公路会使两个物种丧失更大的栖息地面积,种群数量下降更多。(3)两个物种对道路干扰的响应不同,在不同道路情景下,藏原羚会丧失更大比例的栖息地面积,种群数量下降幅度更大。本研究通过量化评估不同等级道路对有蹄类动物栖息地和种群数量的影响,为高原有蹄类物种的保护与道路的管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 藏野驴 藏原羚 道路 种群数量 栖息地
下载PDF
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藏羚和藏原羚的生境选择(英文) 被引量:9
11
作者 Migmar Wangdwei Joseph L Fox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5-231,共7页
2000年和2001年初夏,在高海拔、低人口密度的阿鲁盆地内对同域分布的藏羚与藏原羚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以海拔高度、坡度、离山岗距离、坡向以及植被类型作为资源参数,利用Resource Selection Function对藏羚与藏原羚的潜在生态位分... 2000年和2001年初夏,在高海拔、低人口密度的阿鲁盆地内对同域分布的藏羚与藏原羚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以海拔高度、坡度、离山岗距离、坡向以及植被类型作为资源参数,利用Resource Selection Function对藏羚与藏原羚的潜在生态位分化进行检验。研究表明:藏羚和藏原羚对低海拔、相对平地、针茅-非禾本科群落以及北坡的资源选择具有相似性,但对低海拔苔草平地具有强烈的避开;藏原羚对山岗或斜坡生境的利用比藏羚大。以针茅-非禾本科群落为例研究,结果显示斑块植物群落可能是决定生境选择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羚 藏原羚 栖息地选择 微生境 身体大小
下载PDF
如何满足草原野生有蹄类调查方法的假设前提条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理查德.哈里斯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21,共6页
虽然调查草原有蹄类有许多方法,但考察中必须对有关方法进行修正。本文描述了笔者在青海省野牛沟调查3种草原有蹄类动物时,为满足样线法的假设前提而采取的具体措施。笔者建议,无论采用何种统计方法,都应当认真研究该方法的假设前... 虽然调查草原有蹄类有许多方法,但考察中必须对有关方法进行修正。本文描述了笔者在青海省野牛沟调查3种草原有蹄类动物时,为满足样线法的假设前提而采取的具体措施。笔者建议,无论采用何种统计方法,都应当认真研究该方法的假设前提,并在研究报告中说明为满足假设而作出的细节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 野生动物 有蹄类 调查
下载PDF
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藏羚、藏野驴和藏原羚密度(英文) 被引量:4
13
作者 Joseph L. FOX Brd-JФrgen BRDSEN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86-597,共12页
1999年,2000年和2002年,在西藏西北部的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分别沿三条横跨该自然保护区的长度为750-860km的东西向样线估计了藏羚(Pantholopshodgsoni)、藏野驴(Equuskiang)和藏原羚(Procaprapicticaudata)密度(每平方公里个体数)和遇见... 1999年,2000年和2002年,在西藏西北部的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分别沿三条横跨该自然保护区的长度为750-860km的东西向样线估计了藏羚(Pantholopshodgsoni)、藏野驴(Equuskiang)和藏原羚(Procaprapicticaudata)密度(每平方公里个体数)和遇见率(每平方公里遇见个体数)。在低海拔(4500-4700m)地区,藏羚、藏野驴和藏原羚数量很少,在那些人类活动强度高或中等的地区,藏羚、藏野驴和藏原羚的数量也极少,以致无法估计密度或遇见率。在高海拔(4700-5200m)地区,藏羚和藏野驴数量在那些人类和家畜活动强度低的地区,数量总比那些中等人类活动强度的地区高,尽管藏羚的数量差别比藏野驴小。藏原羚的情形不一样,在人类活动强度低或中等的地区的遇见率相仿。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差别可能与这些动物的生境偏好有关。看起来,藏原羚、其次是藏野驴比藏羚更能耐受人类和家畜的活动。注意到这三种动物在人类和家畜活动低的地区的结果方差都大,表明三种动物在有人类和家畜活动低的地区与在那些中等人类和家畜活动地区的分布相反的成群分布。三年中有蹄类动物遇见率的模式都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羚 藏野驴 藏原羚 密度估计 距离取样 样线法取样 自然保护区 人类活动 西藏 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