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徂徕先醒杜律考》考论
被引量:
1
1
作者
何振
《华文文学》
2023年第2期66-72,共7页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馆藏抄本《徂徕先醒杜律考》是日本江户时代大思想家、蘐园学派创始人荻生徂徕以《杜律集解》为底本,注解杜甫律诗的抄录本。因书前有“杜律集解序”以及书末有“杜律集解卷之下终”等字样,被国立国会图书馆误作《杜...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馆藏抄本《徂徕先醒杜律考》是日本江户时代大思想家、蘐园学派创始人荻生徂徕以《杜律集解》为底本,注解杜甫律诗的抄录本。因书前有“杜律集解序”以及书末有“杜律集解卷之下终”等字样,被国立国会图书馆误作《杜律集解》,以致湮没无闻。以往学界论述杜诗在江户诗坛的传播和接受,也较少涉及到蘐园学派对杜诗的论述。此书参考《杜律集解》及其他杜诗注本,考校优劣,并提出不少新的见解,既可使我们了解徂徕早年注诗的风格及思想变化,也能够弥补蘐园学派杜诗接受方面文献上的不足,对日本杜诗研究有补遗之功,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荻生徂徕
《徂徕先醒杜律考》
杜甫
“杜律考”
《杜律集解》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哲人目光和母性慈怀——郑敏20世纪40年代诗歌的独特性
被引量:
1
2
作者
邱景华
《江汉学术》
2016年第3期68-75,共8页
诗界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郑敏师承冯至和里尔克诗歌与哲学相融合的传统,并达到形而上的高度。但这过于简化的概括,很难揭示郑敏诗作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其实,从学生时代起,郑敏并没有逃避现实,躲进象牙塔。恰恰相反,西南联大的世界性教...
诗界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郑敏师承冯至和里尔克诗歌与哲学相融合的传统,并达到形而上的高度。但这过于简化的概括,很难揭示郑敏诗作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其实,从学生时代起,郑敏并没有逃避现实,躲进象牙塔。恰恰相反,西南联大的世界性教育和哲学系大师们的智慧,培养了青年郑敏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哲人目光。毕业后所从事的国际时事翻译,又使她得以用哲学眼光观察和思考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以诗作出回应。哲人目光、母性慈怀和充满女性感觉想象的十四行体的融合,构成20世纪40年代郑敏诗歌的独特性。选取郑敏的四首诗作进行细读,可讨论其独特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郑敏早期诗歌虽然因为没有表现抗战而不被同代人所理解和关注,但她诗作中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希冀,却不断得到历史时间的认同。郑敏也是当之无愧的诗人预言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敏诗歌
哲人目光
母性慈怀
人类命运
预言家
十四行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交融与结构的交替——中国穆斯林朝觐及圣人花园仪式过程的主体性实践
被引量:
1
3
作者
马建福
张宇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3-26,共4页
中国穆斯林远离家乡近40天的朝觐过程,并不是与日常生活的错位,而是严格按照伊斯兰教规定的程序进行时间安排、完成"五功"的日常化行为。本文通过对朝觐过程、朝觐归来的迎接、朝觐之后的生活以及圣人花园的仪式过程等文化事...
中国穆斯林远离家乡近40天的朝觐过程,并不是与日常生活的错位,而是严格按照伊斯兰教规定的程序进行时间安排、完成"五功"的日常化行为。本文通过对朝觐过程、朝觐归来的迎接、朝觐之后的生活以及圣人花园的仪式过程等文化事项进行分析,表明穆斯林朝觐的仪式过程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秩序化体现,而不存在交融和阈限状态,也没有结构与反结构的意义象征,更没有脱离与回归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融与结构
圣人花园
仪式过程
主体性实践
原文传递
解构性的正义概念
被引量:
5
4
作者
谢文郁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64,共10页
追踪希腊哲学和希伯来文化对正义一词的使用和讨论,最后归结到《罗马书》的正义观,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西方思想史上的正义概念之根源。在希腊哲学中,特别是在柏拉图那里,正义是和真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从真理出发才能达到正义。我们...
追踪希腊哲学和希伯来文化对正义一词的使用和讨论,最后归结到《罗马书》的正义观,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西方思想史上的正义概念之根源。在希腊哲学中,特别是在柏拉图那里,正义是和真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从真理出发才能达到正义。我们称这种冲动和思路为真理情结。比较而言,希伯来文化把正义的来源寄希望于上帝,追求上帝的旨意乃是其主导性关注。在这个思路中,正义就是依靠先知的教导或遵守摩西律法传统。《罗马书》作者批评了这两个传统,认为他们是企图凭借有限的理解结构来建构正义,无法把正义落实到真理或上帝的旨意中。保罗进而提出了一种解构性的正义观,认为正义是在理解结构之解构中进入人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真理情结
良心
先知困境
解构
原文传递
题名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徂徕先醒杜律考》考论
被引量:
1
1
作者
何振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华文文学》
2023年第2期66-72,共7页
基金
2021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江户时代明复古派理论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研究”,项目编号:SK2021A0101。
文摘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馆藏抄本《徂徕先醒杜律考》是日本江户时代大思想家、蘐园学派创始人荻生徂徕以《杜律集解》为底本,注解杜甫律诗的抄录本。因书前有“杜律集解序”以及书末有“杜律集解卷之下终”等字样,被国立国会图书馆误作《杜律集解》,以致湮没无闻。以往学界论述杜诗在江户诗坛的传播和接受,也较少涉及到蘐园学派对杜诗的论述。此书参考《杜律集解》及其他杜诗注本,考校优劣,并提出不少新的见解,既可使我们了解徂徕早年注诗的风格及思想变化,也能够弥补蘐园学派杜诗接受方面文献上的不足,对日本杜诗研究有补遗之功,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
荻生徂徕
《徂徕先醒杜律考》
杜甫
“杜律考”
《杜律集解》
Keywords
Ogyu
s
orai
The
s
tudy of Du Fu'
s
Metrical Poetry by
prophet
s
orai
Du Fu
an examination of Du Fu'
s
metrical poetry
The Interpretative Volume of Du Fu
s
Poetry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哲人目光和母性慈怀——郑敏20世纪40年代诗歌的独特性
被引量:
1
2
作者
邱景华
机构
福建省文联海峡文艺发展研究中心
出处
《江汉学术》
2016年第3期68-75,共8页
文摘
诗界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郑敏师承冯至和里尔克诗歌与哲学相融合的传统,并达到形而上的高度。但这过于简化的概括,很难揭示郑敏诗作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其实,从学生时代起,郑敏并没有逃避现实,躲进象牙塔。恰恰相反,西南联大的世界性教育和哲学系大师们的智慧,培养了青年郑敏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哲人目光。毕业后所从事的国际时事翻译,又使她得以用哲学眼光观察和思考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以诗作出回应。哲人目光、母性慈怀和充满女性感觉想象的十四行体的融合,构成20世纪40年代郑敏诗歌的独特性。选取郑敏的四首诗作进行细读,可讨论其独特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郑敏早期诗歌虽然因为没有表现抗战而不被同代人所理解和关注,但她诗作中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希冀,却不断得到历史时间的认同。郑敏也是当之无愧的诗人预言家。
关键词
郑敏诗歌
哲人目光
母性慈怀
人类命运
预言家
十四行体
Keywords
Zheng Min'
s
poetry
philo
s
ophical vi
s
ion
maternal love
human de
s
tiny
prophet
s
onnet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交融与结构的交替——中国穆斯林朝觐及圣人花园仪式过程的主体性实践
被引量:
1
3
作者
马建福
张宇
机构
北方民族大学回族与伊斯兰文化研究所
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3-26,共4页
基金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1CSH030)
文摘
中国穆斯林远离家乡近40天的朝觐过程,并不是与日常生活的错位,而是严格按照伊斯兰教规定的程序进行时间安排、完成"五功"的日常化行为。本文通过对朝觐过程、朝觐归来的迎接、朝觐之后的生活以及圣人花园的仪式过程等文化事项进行分析,表明穆斯林朝觐的仪式过程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秩序化体现,而不存在交融和阈限状态,也没有结构与反结构的意义象征,更没有脱离与回归的过程。
关键词
交融与结构
圣人花园
仪式过程
主体性实践
Keywords
Blending and
s
tructuring
prophet' s gardern
Proce
s
s
of Ritual
s
ubjective Practice
分类号
B96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解构性的正义概念
被引量:
5
4
作者
谢文郁
机构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64,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正义概念:从<理想国>到<罗马书>"(项目编号:12BZX058)阶段性成果
文摘
追踪希腊哲学和希伯来文化对正义一词的使用和讨论,最后归结到《罗马书》的正义观,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西方思想史上的正义概念之根源。在希腊哲学中,特别是在柏拉图那里,正义是和真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从真理出发才能达到正义。我们称这种冲动和思路为真理情结。比较而言,希伯来文化把正义的来源寄希望于上帝,追求上帝的旨意乃是其主导性关注。在这个思路中,正义就是依靠先知的教导或遵守摩西律法传统。《罗马书》作者批评了这两个传统,认为他们是企图凭借有限的理解结构来建构正义,无法把正义落实到真理或上帝的旨意中。保罗进而提出了一种解构性的正义观,认为正义是在理解结构之解构中进入人的生存。
关键词
正义
真理情结
良心
先知困境
解构
Keywords
Key term
s
δικαιοσυνη
truth
s
entiment
con
s
cience
prophet'
s
impa
s
s
e,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徂徕先醒杜律考》考论
何振
《华文文学》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哲人目光和母性慈怀——郑敏20世纪40年代诗歌的独特性
邱景华
《江汉学术》
201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交融与结构的交替——中国穆斯林朝觐及圣人花园仪式过程的主体性实践
马建福
张宇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1
原文传递
4
解构性的正义概念
谢文郁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5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