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制义的排偶形态及其文体规定性
1
作者 陈维昭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32-141,共10页
自明代至清末,制义的文体形态发生过一系列的变化,其正讲部分不仅出现过两扇、四段、六股、八股、十二股等对偶形态,而且出现过三股、五股、七股、九股的排比形态,这是明清制义“循题立格”原则的实践结果。明代成化以后制义以八股为常... 自明代至清末,制义的文体形态发生过一系列的变化,其正讲部分不仅出现过两扇、四段、六股、八股、十二股等对偶形态,而且出现过三股、五股、七股、九股的排比形态,这是明清制义“循题立格”原则的实践结果。明代成化以后制义以八股为常态,清代嘉庆以后则以六股为常态。“八股文”一词不足以涵盖制义的文体形态的丰富性,从“八股文”一词去考察明、清制义的源流,我们很难把握到明清制义的文体规定性。遵朱注,是制义在义理阐释上的规定性;入口气,是制义修辞的规定性;而“体用排偶”则是制义正讲部分的文体规定性。正讲部分最富于变化,也最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个性,是我们考察明、清制义文格的正与变的一个窗口。清代制义家在“体用排偶”与“以古文为时文”进行调和,提出“以比偶为单行”的修辞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用排偶 六股正格 奇股文 以比偶为单行
下载PDF
论唐文“三变”史观与文学代际演变
2
作者 许结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1-42,共12页
文学“三变”说由《新唐书·文艺传序》提出,专指唐文三变,这与宋人文学史观的形成有极大的关联。追踪其源,又与汉人的三代文质观承接,宋人对韩、柳古文的赞述,是渊承《汉书·儒林传序》中汉人对孔子与“六经”的推尊,其核心是... 文学“三变”说由《新唐书·文艺传序》提出,专指唐文三变,这与宋人文学史观的形成有极大的关联。追踪其源,又与汉人的三代文质观承接,宋人对韩、柳古文的赞述,是渊承《汉书·儒林传序》中汉人对孔子与“六经”的推尊,其核心是“一王法”思想由“儒林”向“文艺”的变移。唐文“三变”之“变”,关键在尊“统”,其中由道统到文统,由文统回归道统的交互书写,正是汉、宋两朝论儒术与文艺内涵的逻辑演进。而“三变”说作为文学发展的重要指向,凸显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代际演变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文三变 三代文质 一王法 道统与文统 文学代际演变
下载PDF
于坚散文的艺术形式新论
3
作者 余梦成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35-39,共5页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坚的关注多停留在诗歌层面,而较少去讨论其散文的艺术性。但于坚散文的思维意识与空间架构不亚于其诗歌的创作成就,带有极强的社会现实感与生活经验性,以其传统意识、细节意识、诗性意识,在传统与现代、在散文与诗的...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坚的关注多停留在诗歌层面,而较少去讨论其散文的艺术性。但于坚散文的思维意识与空间架构不亚于其诗歌的创作成就,带有极强的社会现实感与生活经验性,以其传统意识、细节意识、诗性意识,在传统与现代、在散文与诗的缝隙中,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于坚的散文既有诗性特征,也有细节和传统的个性表现,形式上的诗性、叙说上的细节、内蕴上的传统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于坚散文的风格特点,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坚 散文 艺术形式 文体赋形 细节策叙 诗性解码
下载PDF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与散文化叙述 被引量:6
4
作者 姜振昌 宋娴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4-51,共8页
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结构散化、情节淡化、人物虚化和抒情含蓄化,是对传统的以故事情节为重心和线性的时间顺序为线索的小说叙述模式的重大突破。但其艺术成就在五四后大多表现在短篇小说上。而《呼兰河传》却成功地将... 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结构散化、情节淡化、人物虚化和抒情含蓄化,是对传统的以故事情节为重心和线性的时间顺序为线索的小说叙述模式的重大突破。但其艺术成就在五四后大多表现在短篇小说上。而《呼兰河传》却成功地将"散文化"的叙述运用在长篇小说之中,小说以空间化的结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因果关系的情节结构、以圆形的空间叙述替代传统的以时间为线索的线性叙述,极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开放性,并通过作者与叙述者相分离和隐性评论的方式成就了情感的含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化 空间形式 桔状结构 隐性评论
下载PDF
《赤壁赋》经典化探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沙先一 朱熠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78-82,104,共6页
《赤壁赋》得以成为文学经典,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文为赋"是《赤壁赋》在艺术上的创新,苏轼在继承传统赋体的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创造,多用散文笔法,骈散结合,打破了板重的句式,有效地发挥了赋体的功能。《赤壁赋》... 《赤壁赋》得以成为文学经典,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文为赋"是《赤壁赋》在艺术上的创新,苏轼在继承传统赋体的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创造,多用散文笔法,骈散结合,打破了板重的句式,有效地发挥了赋体的功能。《赤壁赋》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也极为丰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苏轼才气纵横且敏于政事,其直而不随的品格、超旷自由的人生态度更是为历代文人所激赏,并且成为他们立身处世的标准。苏轼为文讲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表现出强烈的超越意识。另外,艺术家们也从《赤壁赋》中得到了某种启发,并对《赤壁赋》作了不同程度的接受,从而为我们呈现出更为多元的艺术享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壁赋》 经典化 以文为赋 《赤壁图》 艺术接受
下载PDF
意美,音美,形美——评许渊冲诗歌翻译的理论和实践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卫中 王天枝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02-107,共6页
基于中英诗特点的比较,试图回答诗可译不可译,译成散体诗还是韵体诗的问题,通过实例分析,重点讨论许渊冲先生倡导的译诗"三美"论。
关键词 许渊冲 可译性 散文体 韵文体 意美 音美 形美
下载PDF
早期诗文集形成问题新探——兼论其与公集、清谈集之关系 被引量:9
7
作者 钱志熙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6-111,共6页
集部的形成与发展,是魏晋南北朝文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但由于文献的缺乏,此问题一直处于模糊认识之中。历来认为别集始于东汉,但对现存文献的研究表明,别集始于魏晋之际,且是从史部中派生出来的。通过对晋宋两代以集名书情况的集中考... 集部的形成与发展,是魏晋南北朝文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但由于文献的缺乏,此问题一直处于模糊认识之中。历来认为别集始于东汉,但对现存文献的研究表明,别集始于魏晋之际,且是从史部中派生出来的。通过对晋宋两代以集名书情况的集中考察,特别是对一些一向被忽略的重要文献信息(如鲍照《松柏篇序》中提到的《傅玄集》)的文献价值的发掘,可让我们窥探到早期别集的传播情况。而对晋宋清谈集、群体唱和的文人宴集与集部形成与流行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的探讨,则是研究集部成因的新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文集 别集形成 清谈集 公谟集
下载PDF
张爱玲散文的审美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戴夏燕 杨雪霁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60-62,共3页
张爱玲散文具有独特的独语式的个体语境,其失落苍凉与孤独焦灼的独特悲观气质,世俗现实精神与文化批评力量,鲜丽而丰富的表达手法,显示了其散文具有独特的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张爱玲 散文 文体
下载PDF
《醉翁亭记》文风“滑稽”论——兼论欧阳修的“太守之乐” 被引量:3
9
作者 吴怀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2-62,共11页
从北宋庆历六年问世至今,《醉翁亭记》所享有的崇高声誉掩盖了其接受史中的异议和批评,文风"滑稽"论便是尚未受到关注和深入阐释的重要观点。此论实包含多重深刻内涵:从文体思想看,揭示了此文"以文为赋"、"以... 从北宋庆历六年问世至今,《醉翁亭记》所享有的崇高声誉掩盖了其接受史中的异议和批评,文风"滑稽"论便是尚未受到关注和深入阐释的重要观点。此论实包含多重深刻内涵:从文体思想看,揭示了此文"以文为赋"、"以文为记"的结撰手法,且反映了"尊体"与"破体"两种文体理念的冲突。从主体感受看,欧阳修有意突破"古文"与"时文"的文体界限,融合骈、散,实继承韩愈"以文为戏"传统,寓庄于谐,自我调侃,而刻意突出"乐"之体味,调和人生苦境,"苦中强乐",表现了政治上的挫折感以及超越人生苦难的努力。文体界限的突破和苦乐感受的交融,根源于欧阳修在北宋党争中的沉痛体验,亦契合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普遍遭遇。鲜活的体貌特征和深沉的情感张力,赋予此文文学经典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古文 破体 滑稽 以文为戏 太守之乐
下载PDF
古文声调的实现方式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2
10
作者 余祖坤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6-75,共10页
提起古代文章的声调,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骈文。但实际上,古文亦不能无声调,只不过它没有骈文那样严格、固定的规范而显得更为自由。历代优秀的古文家在创作中都非常讲究声调,清代桐城派更是从理论上总结了古文声调的文体意义。不过,... 提起古代文章的声调,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骈文。但实际上,古文亦不能无声调,只不过它没有骈文那样严格、固定的规范而显得更为自由。历代优秀的古文家在创作中都非常讲究声调,清代桐城派更是从理论上总结了古文声调的文体意义。不过,他们没有系统说明其具体的实现方式。通过梳理可知,古人大多注重通过“养气”和“行气”以实现自然优美的声音效果,这是古文区别于骈文的主要特点之一;但强调“行气”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是否定具体的调声之法。具体说来,古文主要是通过句式的伸缩变化和笔法的综合搭配来实现其声调美的,而这又往往和炼字尤其是虚字的妙用结合在一起;此外,古文也偶尔通过押韵来新人耳目,但这并不是古文声调表现的常法和定则。古文声调的这些具体实现方式,其实也是当代研究者将古文声调分析落到实处,从而避免笼统和空泛的具体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声调 审美形式 文体意义 实现方式 古文细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戏剧译介的三个问题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为民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712-716,共5页
无论是散文体还是诗体,只要是准确、优秀的译本都能传递莎翁原剧的精华。莎剧是经典,应有准确精当的案头汉语译本,以供人们学习、欣赏和研究;同时莎剧又是供演出的,还应有适合中国文化特色,甚至地方剧种特色的舞台演出汉译本。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翻译 散文体 诗体
下载PDF
论权德舆的碑志散文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朝源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8-91,共4页
权德舆是中唐贞元、元和间文坛上十分活跃的人物,也是较早提倡革正文体的作家之一。其文学成绩主要在碑志文这类应用文体,其碑志散文不只是单纯用应用文的笔法去写,在取材、组织、构思、语言等方面更接近于文学散文的写法,大都写得温润... 权德舆是中唐贞元、元和间文坛上十分活跃的人物,也是较早提倡革正文体的作家之一。其文学成绩主要在碑志文这类应用文体,其碑志散文不只是单纯用应用文的笔法去写,在取材、组织、构思、语言等方面更接近于文学散文的写法,大都写得温润弘博,自然流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德舆 碑志文 夹叙夹议 温润弘博 文明意精
下载PDF
辛派词人方岳 被引量:1
13
作者 单芳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15-17,共3页
方岳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也是辛派词人主要成员之一。其词充分继承了“稼轩体”的创作风格,将抗金复国的理想寄之于词,丰富了词的内容;在形式上不受传统词风的羁绊,以文为词,以意为词,表现出极强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 辛派 方岳 爱国词 以文为词
下载PDF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法——论鲁迅的散文理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颜水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40,共5页
鲁迅从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出发思考散文,提出了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的散文观点,矫正了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发展中的偏差。他既认识到散文文体中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又深刻地挖掘出内容或形式本身包含的矛盾因素。鲁迅散文理论是辩证... 鲁迅从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出发思考散文,提出了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的散文观点,矫正了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发展中的偏差。他既认识到散文文体中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又深刻地挖掘出内容或形式本身包含的矛盾因素。鲁迅散文理论是辩证统一的完整体系,具有战斗性和辩证性的特征。辩证态度是认识鲁迅散文理论的唯一正确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理论 内容 形式 辩证法
下载PDF
用典技巧演进与南朝骈文形式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涛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2-79,共8页
用典为南朝骈文形式方面的一大要素,其技巧的演进与骈文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刘宋时期,骈文初步形成,典故总数相对较少,具体类型主要包括语典与事典,用典方式以明用为主,技巧也相对粗糙,但总体看来,用典较贴切自然。时至齐梁陈,骈文... 用典为南朝骈文形式方面的一大要素,其技巧的演进与骈文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刘宋时期,骈文初步形成,典故总数相对较少,具体类型主要包括语典与事典,用典方式以明用为主,技巧也相对粗糙,但总体看来,用典较贴切自然。时至齐梁陈,骈文进一步发展并趋于成熟,典故数量大增,方式灵活多样,明用、暗用、反用、借用、活用皆有。同时,用典技巧也走向精湛化,许多作家善于活用化用,不露痕迹,巧妙恰当而又平易自然。南朝骈文用典既可充实文章内容、提高表现力,又可装饰文章形式、增强审美性,在骈文追求形式美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典 形式技巧 演进 南朝骈文
下载PDF
以情纬物,藉思成理:论陆云赋的艺术 被引量:1
16
作者 邓成林 刘运好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5期124-128,共5页
如果说陆机以情境胜,以文辞胜,以诗笔写赋,格调偏于沉郁,那么陆云则以理境胜,以结构胜,诗赋界限判然,其格调偏于上扬。陆云赋的物象描摹,无论是平面静态抑或立体动态,无论是大处落笔抑或细处渲染,有层叠铺排,却绝少繁缛,用笔清省,又简... 如果说陆机以情境胜,以文辞胜,以诗笔写赋,格调偏于沉郁,那么陆云则以理境胜,以结构胜,诗赋界限判然,其格调偏于上扬。陆云赋的物象描摹,无论是平面静态抑或立体动态,无论是大处落笔抑或细处渲染,有层叠铺排,却绝少繁缛,用笔清省,又简约有致;藉物言理,叙述说理,因景寓理,则是陆云赋以情纬物、藉思成理的三种基本方式,情、景、理生生互证,构成了其独特的理境;注意"转句"与"结"的起承关合,文句之间的"流泽""无间",杜绝"言语流行断绝"等,又使其赋的艺术结构主旨突出而严谨有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云赋 表达体式 理境 结构
下载PDF
先秦诸子与魏晋论体文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雪峰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87-92,112,共7页
魏晋思想的解放受到先秦诸子的沾溉,作为思想表达载体的论体文自然受到先秦诸子的影响。论体文源于诸子,其基本的说理品格是由诸子规定的。论体文的诸多问题都与诸子文本或思想有关,儒、道、名、法诸家对论体文的渗透影响造成了论体文... 魏晋思想的解放受到先秦诸子的沾溉,作为思想表达载体的论体文自然受到先秦诸子的影响。论体文源于诸子,其基本的说理品格是由诸子规定的。论体文的诸多问题都与诸子文本或思想有关,儒、道、名、法诸家对论体文的渗透影响造成了论体文广博富赡、透彻明快、玄远高致等不同风格,从论体文设置对话问答的表达形式以及经验、逻辑并重的论证方式我们也可以发现诸子影响的痕迹。通过诸子与论体文二者关系的考察,对魏晋文章的兴起与学术关系也将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子 论体文 风格 表达形式 论证方式
下载PDF
论刘师培的“骈文正宗”观 被引量:2
18
作者 施秋香 佴荣本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2-147,共6页
清末民初,以骈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学逐渐淡出,白话文学潜滋暗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师培系统提出了"骈文正宗"的文学观。"骈文正宗"观有扬州学派阮元、汪中等前人的理论和创作启发,有自六朝以来骈文发展的史料来源,... 清末民初,以骈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学逐渐淡出,白话文学潜滋暗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师培系统提出了"骈文正宗"的文学观。"骈文正宗"观有扬州学派阮元、汪中等前人的理论和创作启发,有自六朝以来骈文发展的史料来源,更有刘师培本人独特的文论阐发,是其文学本质观的具体理论表述。"骈文正宗"观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六朝文学的文学史地位,具有文学和美学的意义,以及特定时期的思想政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师培 “骈文正宗” 辞采 文质
下载PDF
台湾当代散文叙述方式的演变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光萍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66-70,共5页
理论界和散文家本身对于散文观念定义与认知的困惑,使散文现象历来显得比较复杂。叙述观念与叙述方式是散文创作和变革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叙述观点的选择,不仅是技巧层面的问题,它也是作家创作观念、审美能力以及艺术风格的外化体现。... 理论界和散文家本身对于散文观念定义与认知的困惑,使散文现象历来显得比较复杂。叙述观念与叙述方式是散文创作和变革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叙述观点的选择,不仅是技巧层面的问题,它也是作家创作观念、审美能力以及艺术风格的外化体现。诉说———独白———叙述视角转换是台湾当代散文叙述方式演变的三个历程,它显示了台湾散文家对新的散文观念和新的书写模式的不断追求。然而,散文真正面临的危机仍然是来自文类的规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 散文 叙述方式 方式演变 文类规范 台湾省 书写模式
下载PDF
基于统计抽词和格律的全宋词切分语料库建立 被引量:11
20
作者 苏劲松 周昌乐 李翼鸿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2-57,共6页
全宋词切分语料库的建立是计算机研究宋词的基础。本文对宋词中“词”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在综合考虑统计抽词方法和基于诗词格律切分方法各自优点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全宋词切分语料库的新方法。我们首先通过统计抽词来抽取结合程... 全宋词切分语料库的建立是计算机研究宋词的基础。本文对宋词中“词”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在综合考虑统计抽词方法和基于诗词格律切分方法各自优点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全宋词切分语料库的新方法。我们首先通过统计抽词来抽取结合程度较强的二字词,并结合相关资源建立词表;在此基础上,结合宋词的格律特点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对全宋词进行了切分。实验证明,本文中的方法具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 中文信息处理 宋词 语料库 统计抽词 格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