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妊娠期血凝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9
1
作者 杨春 林其德 +3 位作者 林建华 张为远 傅勤 梁阿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61-563,570,共4页
目的分析正常妊娠妇女孕期血凝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测定177例正常妊娠妇女在孕早、中、晚三期的血栓调节蛋白(TM)、血栓烷B2(TXB2)、凝血酶原片断1+2(F1+2)、纤维结合蛋白(Fn)、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2(PAI-2)水平;51例... 目的分析正常妊娠妇女孕期血凝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测定177例正常妊娠妇女在孕早、中、晚三期的血栓调节蛋白(TM)、血栓烷B2(TXB2)、凝血酶原片断1+2(F1+2)、纤维结合蛋白(Fn)、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2(PAI-2)水平;51例健康非孕妇女作为对照。结果妊娠妇女孕期血液中Fn、TM、F1+2、PAI-2和D-D水平均较非孕妇女显著升高(P<0.01或P<0.001);孕早期TXB2水平低于非孕妇女(P<0.01),至孕晚期显著高于非孕妇女(P<0.001);妊娠妇女血液中TXB2、PAI-2和D-D水平随孕周增加而升高(P<0.001);孕中、晚期TM和F1+2水平明显高于孕早期(P<0.01或P<0.05),孕中、晚期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Fn浓度在整个孕期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正常妊娠存在血小板活化增加、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抗纤溶活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凝血/抗凝血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血栓调节蛋白 血栓烷 凝血酶原片断 纤维结合蛋白 D-二聚体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液凝固性加强 被引量:14
2
作者 马承恩 王可富 +1 位作者 徐冬玲 鹿庆华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438-440,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凝血状态的变化,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发病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以期对危重冠心病患者及早作出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86例,对照组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5例,以酶联免疫吸...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凝血状态的变化,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发病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以期对危重冠心病患者及早作出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86例,对照组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5例,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和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等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和2及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显著升高(1.21±0.23nmolL比0.76±0.20nmolL;85.4±12.4mgL比68.7±13.8mgL,P均<0.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时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和2及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较不伴有2型糖尿病时显著升高(1.28±0.19nmolL比1.16±0.20nmolL;89.8±12.4mgL比82.7±13.7mgL,P均<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时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和2及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较不伴有原发性高血压时显著升高(1.26±0.24nmolL比1.16±0.20nmolL;90.0±12.8mgL比82.7±13.7mgL,P均<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凝血系统处于稳定状态,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合并2型糖尿病或原发性高血压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高凝状态更显著,提示高凝状态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高凝状态 凝血酶原片段1和2 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金钱草总黄酮提取液抑制大鼠草酸钙结石形成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陶婷婷 吕伯东 +2 位作者 黄晓军 傅骏 马寅锋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18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金钱草总黄酮提取液抑制大鼠草酸钙结石形成机制的研究。方法常规饲养大鼠1周,采用乙二醇饮水和氯化铵灌胃造模草酸钙结石大鼠模型,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草酸钙结石模型组(B组)和金钱草总黄酮组(C组)。给药4... 目的探讨金钱草总黄酮提取液抑制大鼠草酸钙结石形成机制的研究。方法常规饲养大鼠1周,采用乙二醇饮水和氯化铵灌胃造模草酸钙结石大鼠模型,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草酸钙结石模型组(B组)和金钱草总黄酮组(C组)。给药4周后收集各组大鼠24 h尿液,检测尿p H值及24 h尿钙、尿草酸、尿酸、尿葡胺聚糖和尿凝血酶原片段-1的含量。结果金钱草总黄酮组大鼠24 h尿量较草酸钙结石模型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金钱草总黄酮组大鼠与草酸钙结石模型组大鼠比较,其24 h尿钙和尿草酸含量均降低,而尿凝血酶原片段-1的含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间尿p H值、尿酸经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金钱草总黄酮提取液可能通过增加大鼠24 h尿量,降低尿液中成石因子-尿钙和尿草酸的含量,增加尿液中抑石因子-尿凝血酶原片段-1含量,从而抑制草酸钙结石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钙 结石 金钱草总黄酮 凝血酶原片段-1
下载PDF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君君 陈方平 +2 位作者 颜家运 余海仁 颜向军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82-84,共3页
目的 :探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早期诊断的实验指标。方法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凝血酶原片段 1+2 (F1+ 2 )、D 二聚体 (D D) ,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血清抗凝血酶Ⅲ (AT Ⅲ )。结果 :各期DIC组患者血浆F1+ 2 、D D含量均显... 目的 :探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早期诊断的实验指标。方法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凝血酶原片段 1+2 (F1+ 2 )、D 二聚体 (D D) ,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血清抗凝血酶Ⅲ (AT Ⅲ )。结果 :各期DIC组患者血浆F1+ 2 、D D含量均显著升高 ,AT Ⅲ含量显著降低 ,且与可疑DIC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在早期DIC组中 ,F1+ 2 阳性率为 10 0 % ,D D及AT Ⅲ阳性率为 93.8% ,敏感性远远高于DIC常规实验室检查。结论 :F1+ 2 、AT Ⅲ、D D是能早期反映体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激活的敏感性指标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酶原片段l+2 抗凝血酶Ⅲ D-二聚体
下载PDF
无抗凝CRRT体外循环管路冲洗护理对病人凝血指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郭宏晶 王建荣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2084-2087,共4页
[目的]探索生理盐水冲洗与免冲洗两种方法对有高危出血风险行无抗凝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病人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有高危出血风险行无抗凝CRRT治疗的48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和观察组(免冲洗),在上机时及上机... [目的]探索生理盐水冲洗与免冲洗两种方法对有高危出血风险行无抗凝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病人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有高危出血风险行无抗凝CRRT治疗的48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和观察组(免冲洗),在上机时及上机后1h、3h、6h时将血流速度调至100mL/min后1min时从动脉端采集血标本,通过酶联免疫分析(ELISA)测定两组病人的凝血酶原片段1+2(PF1+2)和β-血小板球蛋白(β-TG)的变化。[结果]两组PF1+2和β-TG的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因压力高限报警下机时间均在5h以上,初步推断生理盐水冲洗与免冲洗在5h内均能顺利完成治疗,对体外循环管路凝血影响不大,但超过5h时,采用生理盐水冲洗的病人因压力高限报警下机例数明显少于免冲洗病人。[结论]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对于预防5h以上CRRT体外循环管路的凝血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生理盐水 冲洗 免冲洗 部分凝血酶原片段 Β-血小板球蛋白 出血病人 凝血指标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 D-二聚体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与DIC的关系 被引量:6
6
作者 朱渝军 黄显凯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变化及与创伤后DIC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16分,45例),再把重伤患者分为并发DIC组(12...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变化及与创伤后DIC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16分,45例),再把重伤患者分为并发DIC组(12例)和未并发DIC组(33例),另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1次,其余组分别于伤后1、3、7 d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F1+2和TM水平,全自动乳胶微粒增强免疫比浊分析方法测定血浆D-D水平。结果轻伤组和重伤组血浆F1+2、D-D、TM水平伤后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伤组又明显高于轻伤组。非DIC组伤后F1+2、D-D水平逐渐降低,而TM水平迅速降低;DIC组F1+2、D-D水平持续升高,TM水平先升高后降低,DIC组F1+2、D-D、TM水平显著高于非DIC组。血浆F1+2、D-D和TM水平相互之间在各个时相点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创伤后急性期F1+2、D-D和TM水平的升高程度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创伤后DIC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测定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浆F1+2、D-D和TM水平变化对预测创伤后DIC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酶原片段1+2 D-二聚体 血栓调节蛋白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老年人血浆中凝血酶原片断1+2及D-二聚体的浓度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赵忠扩 何海玲 宗明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7-499,共3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术前、术后凝血指标,了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凝血功能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年龄、气腹时间长短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42例行常规胆囊切除术的病例。按年龄、气腹时间分成三组第一组(20例,年龄19~50岁)气...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术前、术后凝血指标,了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凝血功能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年龄、气腹时间长短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42例行常规胆囊切除术的病例。按年龄、气腹时间分成三组第一组(20例,年龄19~50岁)气腹时间15~30min;第二组(11例,年龄51~68岁)气腹时间13~30min;第三组(11例,年龄50~76岁)气腹时间35~100min。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h、72h抽取上肢静脉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凝血酶原片断1+2(F1+2)及D二聚体(DD)。结果PT、KPTT时间在三组之间变化不显著;F1+2及D二聚体在LC术后有显著性增高,但大部分在正常范围内,且3d内基本恢复正常。术后两者血浆水平第二组与第三组较第一组有明显的增高。结论LC手术可启动凝血过程,对于老年人或手术时间长的病人,应注意凝血指标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气腹 年龄 凝血酶原片段1+2 D-二聚体
下载PDF
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冰 曾进胜 +3 位作者 苏镇培 李玲 陈立云 黄如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7-109,共3页
目的 动态观察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RHRSP)血液中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活性改变。方法 双肾双夹法制作RHRSP模型 ,分别于术后 2、4、6、8、1 0、1 2、1 4周取血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检测凝血酶原片段 1 + 2 (F1 + 2 )... 目的 动态观察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RHRSP)血液中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活性改变。方法 双肾双夹法制作RHRSP模型 ,分别于术后 2、4、6、8、1 0、1 2、1 4周取血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检测凝血酶原片段 1 + 2 (F1 + 2 )和D 二聚体 (D dimer)含量。结果  8周始RHRSP血浆中F1 + 2和D dimer含量逐渐增高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且F1 + 2与D dimer呈正相关 ,F1 + 2和D dimer均与大鼠收缩压密切相关。结论 血液中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活性增高可能是RHRSP出现脑梗死或脑出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大鼠 肾血管性高血压 凝血系统 纤溶系统活性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动态观察
下载PDF
凝血酶原片段1+2、血浆D-二聚体对恶性肿瘤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原娜 王磊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9期24-26,30,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F1+2与D-Dimer的变化,探讨二者对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7例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F1+2及D-Dimer。根据是否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分为血栓形... 目的通过检测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F1+2与D-Dimer的变化,探讨二者对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7例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F1+2及D-Dimer。根据是否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分为血栓形成组和对照组。结果 207例恶性肿瘤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5.9%,F1+2与D-Dimer分别与临床分期有相关性(r=0.284、0.560,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及放化疗无相关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血栓组F1+2、D-Dimer均显著升高(P<0.05);F1+2与D-Dimer呈正相关性(r=0.963,P=0.00);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F1+2、D-Dimer是恶性肿瘤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患者F1+2及D-Dimer水平与临床分期有关,二者升高对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片段1+2 血浆D-二聚体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血栓形成 恶性肿瘤
下载PDF
危重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的监测与治疗 被引量:14
10
作者 刘兰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910-911,918,共3页
目的探讨监测危重新生儿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D-二聚体等凝血及纤溶因子水平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pre-DIC)的诊断及治疗意义。方法对NICU收治的96例危重症及36例正常新生儿检测F1+2、TAT及D-二聚体水平... 目的探讨监测危重新生儿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D-二聚体等凝血及纤溶因子水平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pre-DIC)的诊断及治疗意义。方法对NICU收治的96例危重症及36例正常新生儿检测F1+2、TAT及D-二聚体水平,对30例诊断pre-DIC的患儿予抗凝治疗,并监测治疗后F1+2、TAT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危重症组与对照组相比,F1+2、TAT、D-二聚体水平均增高,差异有极显著性(P均<0.01)。TAT对pre-DIC诊断的敏感性较高,F1+2特异性强;三者在抗凝治疗后均明显下降。F1+2与TAT、D-二聚体三者之间均呈直线正相关,F1+2与TAT、D-二聚体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70 P<0.01;r=0.42 P<0.05;TAT与D-二聚体呈正相关(r=0.35 P<0.05);F1+2、TAT、D-二聚体与危重评分呈直线负相关(r=-0.68、-0.72、-0.54 P均<0.01)。结论检测TAT、F1+2、D-二聚体水平监测危重新生儿的血液高凝状态,有助于pre-DIC的诊断,并可协助判断抗凝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 凝血酶原片段F1+2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D-二聚体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F1+2和SFMC测定及肝素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可富 马承恩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3年第2期162-164,167,共4页
目的: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的血浆血栓前片段1+2(prothrombinfragment1+2,F1+2)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olublefibrinmonomercomplex,SFMC)水平,观测肝素抗凝治疗对ACS患者血浆F1+2和SFMC水平的... 目的: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的血浆血栓前片段1+2(prothrombinfragment1+2,F1+2)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olublefibrinmonomercomplex,SFMC)水平,观测肝素抗凝治疗对ACS患者血浆F1+2和SFMC水平的影响,为早期诊断和防治ACS患者的血栓前状态提供参考。方法:将86例ACS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组和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angina,UA)组,分别以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F1+2和SFMC含量,并与75例稳定性心绞痛(stableangina,SA)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同时用肝素抗凝治疗ACS患者,观察治疗前后血浆F1+2和SFMC含量的变化。结果:ACS组及其分组的血浆F1+2和SFMC水平均明显高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MI组的血浆F1+2和SFMC水平亦明显高于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素抗凝治疗后血浆F1+2和SFMC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CS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肝素抗凝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血浆F1+2和SFMC是早期诊断ACS和指导抗凝治疗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栓前片段1+2 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 血栓前状态 肝素
下载PDF
凝血酶原片段F1+2、凝血酶原时间比率与口服抗凝治疗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卓江 吴嘉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1996年第2期71-73,共3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接受口服抗凝治疗患者凝血酶原片段F1+2(F1+2)与一期法凝血酶原时间(PT)比率的关系,100例接受华法令(Warfarin)治疗的患者用于该研究,F1+2值及PT比率分别为0.28±0.24n... 本研究旨在探讨接受口服抗凝治疗患者凝血酶原片段F1+2(F1+2)与一期法凝血酶原时间(PT)比率的关系,100例接受华法令(Warfarin)治疗的患者用于该研究,F1+2值及PT比率分别为0.28±0.24nmo1/L(范围0.01~1.5nmo1/L)及1.62±0.46(范围0.97~3.11).PT比率在1.2~1.7的口服抗凝剂治疗的大多数患者F1+2减低到正常值,F1+2正常值在40例正常健康人中为0.40±0.23nmol/N范围0.11~1.19nmol/L.口服抗凝剂治疗患者F1+2平均血浆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值(t=2.377,P<0.05),100例口服抗凝剂治疗的患者F1+2值与PT比率的关系通过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F1+2与PT比率无明显关系(r=-0.208),结论是口服抗凝剂治疗的患者F1+2减低的程度与PT比率反映的治疗强度不成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片段 F1+2 抗凝剂 治疗 CT
下载PDF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 Complex Subunit 1 in Kidney of Patients with Calcium Oxalate Urolithiasis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波 王涛 +5 位作者 刘卓 郭小林 杨俊 刘继红 王少刚 叶章群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1年第6期807-814,共8页
Urinary prothrombin fragment 1 (UPTFl) is a potent inhibitor of urinary stone formation. UPTF1 exerts such inhibitory effect by effective 7-carboxylation in which 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 complex subunit 1 (VKO... Urinary prothrombin fragment 1 (UPTFl) is a potent inhibitor of urinary stone formation. UPTF1 exerts such inhibitory effect by effective 7-carboxylation in which 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 complex subunit 1 (VKORC1), the rate-limiting enzyme, is involved.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KORC1 expression and calcium oxalate urolithiasis. The renal cortex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patients undergoing nephrectomy and then divided into 3 groups: urolithiasis group, control group A [hydronephrosis-without-stone (HWS) group], control group B (normal control group), The localization and expression of VKORC1 in renal tissues were determined by us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immunofluorescence microscopy, Western blotting and SYBR Green I real-time reverse-transcription PCR. The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 were conducted to obtain the 3'- and 5'-untranslated region (UTR) of VKORC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KORC1 was located in the cytoplasm of 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The expression of VKORC1 in the uro- lithiasi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other two control groups (P〈0.05). Moreover, the 3'- and 5'-UTR sequence of the VKORC1 gene was successfully cloned. No insertion or deletion was found in the 3'- and 5'-UTR. However, a 171-bp new base sequence was discovered in the up- stream of 5'-UTR end in the urolithiasis group.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VKORC 1 ma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lcium oxalate urolithiasis in the kidne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cium oxalate urolithiasis 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 complex subunit 1 vitamin K circle urinary prothrombin fragment 1
下载PDF
肝脏切除围手术期凝血和纤溶分子标志物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岳锦熙 万晓红 +2 位作者 万林骏 黄青青 毛海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 结合常规凝血检测指标与凝血和纤溶分子标志物凝血酶原激活片段1+2(F1+2)、纤溶酶(PLA)、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观察肝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 目的 结合常规凝血检测指标与凝血和纤溶分子标志物凝血酶原激活片段1+2(F1+2)、纤溶酶(PLA)、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观察肝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择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肝切除术的7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手术过程中常规凝血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s)、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及特异性凝血和纤溶分子标志物如F1+2、PAP、PLA、PAI-1水平变化情况,术中失血量、氨甲环酸使用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 肝切除术患者术前凝血异常以ATⅢ降低最为常见,术后进一步显著降低;术毕和术后1 d时PT、APTT、DD、FDPs较术前明显升高.FIB在术毕时较术前明显下降(g/L:2.0±0.6比3.7±1.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毕时FIB低与术前FIB水平低、术前肝功能分级高、术中出血量多相关〔优势比(OR)值分别为27.326、0.001、0.986,P值分别为0.002、0.023、0.008〕.患者术前F1+2、PLA、PAP、PAI-1均高于参考范围〔F1+2(nmol/L):644.1±126.1,PLA(μg/L):3612.7±573.4,PAP(ng/L):246.5±41.1,PAI-1(ng/L):797.7±139.8〕,围手术期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共有53例(占70.7%)患者术中使用氨甲环酸,术毕时未使用氨甲环酸的对照组22例患者FDPs、DD均较使用氨甲环酸组高〔FDPs(mg/L):5.5(2.4,13.1)比2.7(1.6,4.3),DD(mg/L):1.8(0.7,4.1)比1.0(0.6,2.1),均P<0.05〕,两组间凝血和纤溶分子标志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脏切除术患者术后凝血和纤溶活性都增强,并未表现出低凝状态;FIB在术后降低显著,与术前FIB低、术中出血量多、肝功能下降有关,因此肝脏切除术围手术期应加强FIB监测,术后出血需及时补充FIB;术中使用氨甲环酸可显著降低DD和FDPs,但不影响特异性凝血及纤溶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切除术 凝血 凝血酶片段1+2 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 纤溶酶 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 氨甲环酸
下载PDF
AA-PNH综合征1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满祥 韩丽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1996年第2期91-91,共1页
AA-PNH综合征14例临床分析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李满祥,韩丽关键词综合征.AA-PNH,临床分析自从Lewis[1]70年代首先提出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AA-PNH综合征)以来... AA-PNH综合征14例临床分析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李满祥,韩丽关键词综合征.AA-PNH,临床分析自从Lewis[1]70年代首先提出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AA-PNH综合征)以来,人们对其研究愈益深入。目前A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A-PNH综合征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凝血分子标志物监测在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诊治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灿成 徐敏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8期44-45,49,共3页
目的 :观察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 (CPHDA)患者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以探索其在CPHDA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 40例CPHDA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 2 (F1+ 2 )、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及D -二聚体 (D... 目的 :观察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 (CPHDA)患者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以探索其在CPHDA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 40例CPHDA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 2 (F1+ 2 )、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及D -二聚体 (D -D)。结果 :治疗前CPHDA患者F1+ 2 ,TAT及D -D显著增高 ;综合治疗 2 4h后PaO2 增高 ,PaCO2 亦较前稍增高F1+ 2 ,TAT显著降低 (P <0 .0 0 0 1) ,D -D稍降低 (P <0 .2 92 )。结论 :CPHDA患者的止凝血功能异常 ,可随病情好转逐渐改善 ,F1+ 2 ,TAT及D -D有助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心病 凝血酶原片段1+2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复 D-二聚体
下载PDF
凝血酶原片段F_(1+2)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卓江 EberhardF.Mammen 《贵州医药》 CAS 1997年第5期257-259,共3页
本文目的旨在探讨凝血酶原片段F1+2的检测及其在高凝、低凝中的变化。40例血栓形成性疾病(下肢深部静脉血栓24例,急性心肌梗塞16例)及50例口服抗凝治疗患者用于该研究,并以4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显示:F1+2正常值0.40±0.... 本文目的旨在探讨凝血酶原片段F1+2的检测及其在高凝、低凝中的变化。40例血栓形成性疾病(下肢深部静脉血栓24例,急性心肌梗塞16例)及50例口服抗凝治疗患者用于该研究,并以4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显示:F1+2正常值0.40±0.23nmol/L(范围0.11~1.19nmol/L),下肢深部静脉血栓F1+2值2.99±1.47nmol/L(范围1.01~6.03nmol/L),急性心肌梗塞F1+2值3.77±2.38nmol/L(范围1.13~7.81nmol/L),均非常明显高于正常值(P<0.001)。口服抗凝治疗患者F1+2值0.24±0.22nmol/L(范围0.1~0.75nmol/L),显著低于正常值(P<0.05),提示两种血栓形成性疾病及口服抗凝治疗分别表现为高凝及低凝倾向。因此,F1+2的检测可作为高凝状态及对抗凝治疗进行监测的分子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片段 深部脉血栓 心肌梗塞
下载PDF
凝血酶原G20210A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叶辉 邵娇梅 +5 位作者 朱智慧 严江涛 蒋建刚 洪茂林 张苏明 汪道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323-325,共3页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 (FⅡ )G2 0 2 10A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收集脑卒中患者 30 0例 (脑卒中组 )和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未患脑卒中的健康人或医院内其他与脑血管无关的患者 30 0例 (对照组 )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多...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 (FⅡ )G2 0 2 10A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收集脑卒中患者 30 0例 (脑卒中组 )和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未患脑卒中的健康人或医院内其他与脑血管无关的患者 30 0例 (对照组 )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多态性 (PCR RFLP)方法进行 2 0 2 10G→A变异的分析。结果 FⅡ 2 0 2 10G→A变异 ,脑卒中组2 0 2 10A纯合子为 2例 ,2 0 2 10GA杂合子为 13例 ,对照组无 2 0 2 10A纯合子 ,2 0 2 10GA杂合子为 6例。脑卒中组FⅡ2 0 2 10G→A突变率为 5 % ,对照组突变率为 2 % ,结果显示两组G2 0 2 10A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3)。OR =3,95 %CI:1.0 6~ 4 .94。脑梗死组 2 0 2 10A纯合子为 2例 ,2 0 2 10GA杂合子 11例 ,脑出血组 2 0 2 10GA杂合子为 2例 ,无2 0 2 10A纯合子。脑梗死组FⅡ基因 2 0 2 10G→A突变率为 6 .5 % ,脑出血组突变率为 2 % ,脑梗死组 2 0 2 10A。基因频率为 3.75 % ,脑出血 2 0 2 10A基因频率为 1%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2 0 2 10G→A突变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脑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FⅡ 2 0 2 10位G→A的突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与脑出血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凝血酶原 聚合酶链反应 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
下载PDF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F1+2及SFMC的变化及意义
19
作者 孙福敦 马承恩 +1 位作者 陈登国 赵忠红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3期14-16,共3页
为探讨F1+ 2及SFMC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中的变化及意义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2 8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 (试验组 )静脉血凝血酶原片段 1+ 2 (F1+ 2 )及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 (SFMC)水平 ,并与2 5例单纯糖尿病患者 (对照组 )... 为探讨F1+ 2及SFMC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中的变化及意义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2 8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 (试验组 )静脉血凝血酶原片段 1+ 2 (F1+ 2 )及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 (SFMC)水平 ,并与2 5例单纯糖尿病患者 (对照组 )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试验组F1+ 2、SFM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5、<0 0 1) ;其它出凝血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bg)、血浆因子Ⅶ促凝活性 (FⅦ :c)等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试验组与对照组空腹血糖 (FBG)、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水平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水平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两组血流变学中全血比粘度 (中切 )、血浆比粘度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提示血栓前状态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有密切关系 ,F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合并症 冠心病 F1+2 SFMC 酶联免疫吸附法
下载PDF
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肌钙蛋白I、纤维凝血酶原片段1+2的测定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20
作者 宫颖 刘现亮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01-103,共3页
目的明确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I(cTnI)、纤维凝血酶原片段1+2(F1+2)的测定对诊断肺血栓栓塞症价值。方法选择38例肺栓塞(PE)患者为PE组,同期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NT-pro-BN... 目的明确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I(cTnI)、纤维凝血酶原片段1+2(F1+2)的测定对诊断肺血栓栓塞症价值。方法选择38例肺栓塞(PE)患者为PE组,同期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NT-pro-BNP、cTnI、F1+2值。采用全自动免疫测定装置AIA360以荧光磁微粒酶免法测定cTnI,Cobas e610免疫分析仪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NT-pro-BNP,Elisa法测定F1+2值。结果两组间NT-pro-BNP、cTnI、F1+2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E组血浆NT-pro-BNP为(2418.26±2916.53)pg/L,对照组为(93.80±45.69)p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组血浆cTnI为(1.39±1.27)ng/ml,对照组为(0.28±0.61)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组血浆F1+2为(146.84±97.83)nmol/L,对照组为(90.62±20.28)n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患者血浆NT-pro-BNP、cTnI、F1+2浓度明显升高,这对PE的诊断有实际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肌钙蛋白I 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