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凝疗法对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清凝血指标及子宫动脉血流参数的影响
1
作者 张艳 周文 费静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2期164-166,共3页
目的探讨抗凝疗法对复发性流产(RSA)患者血清凝血指标及子宫动脉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2月九江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6例RS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安胎治疗,观察组接受... 目的探讨抗凝疗法对复发性流产(RSA)患者血清凝血指标及子宫动脉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2月九江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6例RS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安胎治疗,观察组接受抗凝治疗,比较两组凝血酶原片段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2)及D-二聚体(D-D)水平,子宫动脉血流参数[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流速(S/D)]、妊娠丢失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F1+2、TAT、PAI-2、D-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D、PI、RI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丢失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凝治疗RSA患者疗效显著,不仅能改善患者F1+2、TAT、PAI-2水平,还可降低子宫动脉血流参数,更有利于安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疗法 复发性流产 凝血酶原片段1+2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老年人血浆中凝血酶原片断1+2及D-二聚体的浓度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忠扩 何海玲 宗明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7-499,共3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术前、术后凝血指标,了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凝血功能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年龄、气腹时间长短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42例行常规胆囊切除术的病例。按年龄、气腹时间分成三组第一组(20例,年龄19~50岁)气...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术前、术后凝血指标,了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凝血功能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年龄、气腹时间长短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42例行常规胆囊切除术的病例。按年龄、气腹时间分成三组第一组(20例,年龄19~50岁)气腹时间15~30min;第二组(11例,年龄51~68岁)气腹时间13~30min;第三组(11例,年龄50~76岁)气腹时间35~100min。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h、72h抽取上肢静脉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凝血酶原片断1+2(F1+2)及D二聚体(DD)。结果PT、KPTT时间在三组之间变化不显著;F1+2及D二聚体在LC术后有显著性增高,但大部分在正常范围内,且3d内基本恢复正常。术后两者血浆水平第二组与第三组较第一组有明显的增高。结论LC手术可启动凝血过程,对于老年人或手术时间长的病人,应注意凝血指标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气腹 年龄 凝血酶原片段1+2 D-二聚体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 D-二聚体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与DIC的关系 被引量:6
3
作者 朱渝军 黄显凯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变化及与创伤后DIC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16分,45例),再把重伤患者分为并发DIC组(12...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变化及与创伤后DIC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16分,45例),再把重伤患者分为并发DIC组(12例)和未并发DIC组(33例),另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1次,其余组分别于伤后1、3、7 d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F1+2和TM水平,全自动乳胶微粒增强免疫比浊分析方法测定血浆D-D水平。结果轻伤组和重伤组血浆F1+2、D-D、TM水平伤后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伤组又明显高于轻伤组。非DIC组伤后F1+2、D-D水平逐渐降低,而TM水平迅速降低;DIC组F1+2、D-D水平持续升高,TM水平先升高后降低,DIC组F1+2、D-D、TM水平显著高于非DIC组。血浆F1+2、D-D和TM水平相互之间在各个时相点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创伤后急性期F1+2、D-D和TM水平的升高程度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创伤后DIC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测定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浆F1+2、D-D和TM水平变化对预测创伤后DIC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酶原片段1+2 D-二聚体 血栓调节蛋白
下载PDF
凝血酶原片段F1+2、凝血酶原时间比率与口服抗凝治疗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卓江 吴嘉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1996年第2期71-73,共3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接受口服抗凝治疗患者凝血酶原片段F1+2(F1+2)与一期法凝血酶原时间(PT)比率的关系,100例接受华法令(Warfarin)治疗的患者用于该研究,F1+2值及PT比率分别为0.28±0.24n... 本研究旨在探讨接受口服抗凝治疗患者凝血酶原片段F1+2(F1+2)与一期法凝血酶原时间(PT)比率的关系,100例接受华法令(Warfarin)治疗的患者用于该研究,F1+2值及PT比率分别为0.28±0.24nmo1/L(范围0.01~1.5nmo1/L)及1.62±0.46(范围0.97~3.11).PT比率在1.2~1.7的口服抗凝剂治疗的大多数患者F1+2减低到正常值,F1+2正常值在40例正常健康人中为0.40±0.23nmol/N范围0.11~1.19nmol/L.口服抗凝剂治疗患者F1+2平均血浆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值(t=2.377,P<0.05),100例口服抗凝剂治疗的患者F1+2值与PT比率的关系通过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F1+2与PT比率无明显关系(r=-0.208),结论是口服抗凝剂治疗的患者F1+2减低的程度与PT比率反映的治疗强度不成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片段 F1+2 抗凝剂 治疗 CT
下载PDF
凝血酶原片段1+2、血浆D-二聚体对恶性肿瘤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原娜 王磊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9期24-26,30,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F1+2与D-Dimer的变化,探讨二者对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7例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F1+2及D-Dimer。根据是否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分为血栓形... 目的通过检测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F1+2与D-Dimer的变化,探讨二者对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7例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F1+2及D-Dimer。根据是否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分为血栓形成组和对照组。结果 207例恶性肿瘤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5.9%,F1+2与D-Dimer分别与临床分期有相关性(r=0.284、0.560,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及放化疗无相关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血栓组F1+2、D-Dimer均显著升高(P<0.05);F1+2与D-Dimer呈正相关性(r=0.963,P=0.00);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F1+2、D-Dimer是恶性肿瘤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患者F1+2及D-Dimer水平与临床分期有关,二者升高对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片段1+2 血浆D-二聚体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血栓形成 恶性肿瘤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凝血指标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鲁礴 杨玉梅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5期515-516,共2页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水平,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分别采用i-chroma免疫荧光分析技术和血凝检测仪检测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水平,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分别采用i-chroma免疫荧光分析技术和血凝检测仪检测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血浆中的hs-CRP及PT、APTT、FIB、TT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的hs-CRP及PT、APTT、FIB、T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hs-CRP及PT、APTT、FIB、TT水平联合测定有助于临床对2型糖尿病疗效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超敏C反应蛋白 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时间
下载PDF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甲胎蛋白、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II及异常凝血酶原联合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3
7
作者 戴卫锋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及甲胎蛋白(AFP)、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II(GGT-II)和异常凝血酶原(APT)联合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筛选理想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组合。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14例肝癌患者、47例健康体检者... 目的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及甲胎蛋白(AFP)、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II(GGT-II)和异常凝血酶原(APT)联合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筛选理想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组合。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14例肝癌患者、47例健康体检者和28例肝部良性疾病患者血清IGF-2,同时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同一批研究对象的血清AFP、GGT-II、APT的水平,用ROC曲线对各项指标的诊断效能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肝癌患者的血清IGF-2水平及三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和肝良性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GF-2和AFP、GGT-II、APT在特异性为95.6%(43/45)时,灵敏度分别为76.0%(57/75)、53.3%(40/75)、66.7%(50/75)和42.7%(32/75),以IGF-2最高,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0.836、0.891和0.697,以IGF-2与GGT-II较高;联合检测显著提高诊断灵敏度和诊断效能,联合检测以(IGF-2)+(GGT-II)与(IGF-2)+(AFP)+(GGT-II)较好,灵敏度分别达到了94.7%(71/75)和97.3%(73/75),AUC分别为0.969和0.984。结论血清中IGF-2、AFP、GGT-II和APT对于肝癌的诊断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IGF-2与AFP、GGT-II、APT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肝癌诊断的灵敏度和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甲胎蛋白 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II 异常凝血酶原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F1+2和SFMC测定及肝素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可富 马承恩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3年第2期162-164,167,共4页
目的: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的血浆血栓前片段1+2(prothrombinfragment1+2,F1+2)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olublefibrinmonomercomplex,SFMC)水平,观测肝素抗凝治疗对ACS患者血浆F1+2和SFMC水平的... 目的: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的血浆血栓前片段1+2(prothrombinfragment1+2,F1+2)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olublefibrinmonomercomplex,SFMC)水平,观测肝素抗凝治疗对ACS患者血浆F1+2和SFMC水平的影响,为早期诊断和防治ACS患者的血栓前状态提供参考。方法:将86例ACS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组和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angina,UA)组,分别以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F1+2和SFMC含量,并与75例稳定性心绞痛(stableangina,SA)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同时用肝素抗凝治疗ACS患者,观察治疗前后血浆F1+2和SFMC含量的变化。结果:ACS组及其分组的血浆F1+2和SFMC水平均明显高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MI组的血浆F1+2和SFMC水平亦明显高于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素抗凝治疗后血浆F1+2和SFMC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CS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肝素抗凝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血浆F1+2和SFMC是早期诊断ACS和指导抗凝治疗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栓前片段1+2 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 血栓前状态 肝素
下载PDF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刘孝桢 王雨涵 《实用医技杂志》 2014年第2期129-130,共2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试验对象分为3组:健康对照组;2型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和有血管并发症组。用Sysmex CA 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分别测定3组试验对象的PT、A...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试验对象分为3组:健康对照组;2型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和有血管并发症组。用Sysmex CA 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分别测定3组试验对象的PT、APTT;用Olympus AU 6400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有血管并发症者体内常有凝血功能障碍,其PT、APTT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PT、APTT的缩短与HbA1c水平呈负相关。无血管病变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血管病变可能使患者PT、APTT缩短,且缩短水平与患者体内HbA1c呈负相关,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有助于糖尿病患者并发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与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 糖尿病血管病变 凝血酶原时间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下载PDF
脑梗塞痰证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立典 黄河清 俞征宙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1-3,共3页
对53例脑梗塞痰证患者、56例脑梗塞非痰证患者和55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水平进行研究观察,探讨血浆F1+2水平与脑梗塞痰证的关系。结果显示:3组的血浆F1+2水平为非痰证组>痰证组>健康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l... 对53例脑梗塞痰证患者、56例脑梗塞非痰证患者和55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水平进行研究观察,探讨血浆F1+2水平与脑梗塞痰证的关系。结果显示:3组的血浆F1+2水平为非痰证组>痰证组>健康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脑梗塞患者的凝血功能被激活,并且在痰证者与非痰证者之间有差异,提示血浆F1+2可能是脑梗塞痰证形成的客观物质基础之一,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痰证实质的实验室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痰证 凝血酶原片段1+2
下载PDF
不同血浆和红细胞比例对严重创伤患者血K+与Ca2+水平及生存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许静静 王海峰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20年第4期87-9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冰冻血浆和红细胞比例对严重创伤患者血K+、Ca 2+水平及生存周期的影响,为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据入院后24 h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与悬浮红细胞比例不同分为高、... 目的探讨不同冰冻血浆和红细胞比例对严重创伤患者血K+、Ca 2+水平及生存周期的影响,为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据入院后24 h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与悬浮红细胞比例不同分为高、中、低3组,高比例组(血浆∶红细胞≥1∶1)40例,中比例组(血浆∶红细胞=1∶2~1∶1)25例,低比例组(血浆∶红细胞≤1∶2)27例。比较3组患者输注血制品情况、输血前后K+、Ca 2+浓度、凝血功能,统计死亡率及死亡患者平均生存周期。结果中、低比例组患者住院期间悬浮红细胞输注总量均大于高比例组(P<0.05或P<0.01),但中、低比例组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与输血前比较,输血后3组患者血K+、Ca 2+浓度均降低(P<0.05或P<0.01),但3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与输血前比较,输血后低比例组患者PT、APTT延长,INR增加(P<0.01),高、中比例组患者输血前后PT、APTT、INR无明显变化(P>0.05),且均短于/小于低比例组(P<0.01)。3组死亡率及患者平均生存周期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新鲜冰冻血浆∶悬浮红细胞≤1∶2大量输血后患者凝血功能明显异常,大量输血后患者血K+、Ca 2+浓度均降低,但不同血浆和红细胞比例对血K+、Ca 2+浓度及生存周期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和红细胞比例 严重创伤 K+ CA2+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生存周期
下载PDF
凝血酶原片段F_(1+2)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卓江 EberhardF.Mammen 《贵州医药》 CAS 1997年第5期257-259,共3页
本文目的旨在探讨凝血酶原片段F1+2的检测及其在高凝、低凝中的变化。40例血栓形成性疾病(下肢深部静脉血栓24例,急性心肌梗塞16例)及50例口服抗凝治疗患者用于该研究,并以4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显示:F1+2正常值0.40±0.... 本文目的旨在探讨凝血酶原片段F1+2的检测及其在高凝、低凝中的变化。40例血栓形成性疾病(下肢深部静脉血栓24例,急性心肌梗塞16例)及50例口服抗凝治疗患者用于该研究,并以4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显示:F1+2正常值0.40±0.23nmol/L(范围0.11~1.19nmol/L),下肢深部静脉血栓F1+2值2.99±1.47nmol/L(范围1.01~6.03nmol/L),急性心肌梗塞F1+2值3.77±2.38nmol/L(范围1.13~7.81nmol/L),均非常明显高于正常值(P<0.001)。口服抗凝治疗患者F1+2值0.24±0.22nmol/L(范围0.1~0.75nmol/L),显著低于正常值(P<0.05),提示两种血栓形成性疾病及口服抗凝治疗分别表现为高凝及低凝倾向。因此,F1+2的检测可作为高凝状态及对抗凝治疗进行监测的分子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片段 深部脉血栓 心肌梗塞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Ca^(2+)激活牦牛血中凝血酶原工艺研究
13
作者 张阳 张珍 +3 位作者 张盛贵 牛黎莉 杜雨 周芸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293-296,共4页
以牦牛血液为原料,采用柠檬酸钡吸附法制取凝血酶原。选取激活温度,Ca2+终浓度,激活时间三个因素,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研究了Ca2+激活牦牛血中凝血酶原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激活温度27℃、Ca2+终浓度0.0... 以牦牛血液为原料,采用柠檬酸钡吸附法制取凝血酶原。选取激活温度,Ca2+终浓度,激活时间三个因素,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研究了Ca2+激活牦牛血中凝血酶原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激活温度27℃、Ca2+终浓度0.01mol/L、激活时间1.95h,在此条件下凝血酶的比活力最优为63.3972U/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2+激活 凝血酶原 牦牛 柠檬酸钡吸附 响应面实验
下载PDF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F1+2及SFMC的变化及意义
14
作者 孙福敦 马承恩 +1 位作者 陈登国 赵忠红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3期14-16,共3页
为探讨F1+ 2及SFMC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中的变化及意义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2 8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 (试验组 )静脉血凝血酶原片段 1+ 2 (F1+ 2 )及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 (SFMC)水平 ,并与2 5例单纯糖尿病患者 (对照组 )... 为探讨F1+ 2及SFMC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中的变化及意义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2 8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 (试验组 )静脉血凝血酶原片段 1+ 2 (F1+ 2 )及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 (SFMC)水平 ,并与2 5例单纯糖尿病患者 (对照组 )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试验组F1+ 2、SFM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5、<0 0 1) ;其它出凝血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bg)、血浆因子Ⅶ促凝活性 (FⅦ :c)等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试验组与对照组空腹血糖 (FBG)、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水平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水平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两组血流变学中全血比粘度 (中切 )、血浆比粘度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提示血栓前状态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有密切关系 ,F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合并症 冠心病 F1+2 SFMC 酶联免疫吸附法
下载PDF
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肌钙蛋白I、纤维凝血酶原片段1+2的测定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宫颖 刘现亮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01-103,共3页
目的明确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I(cTnI)、纤维凝血酶原片段1+2(F1+2)的测定对诊断肺血栓栓塞症价值。方法选择38例肺栓塞(PE)患者为PE组,同期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NT-pro-BN... 目的明确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I(cTnI)、纤维凝血酶原片段1+2(F1+2)的测定对诊断肺血栓栓塞症价值。方法选择38例肺栓塞(PE)患者为PE组,同期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NT-pro-BNP、cTnI、F1+2值。采用全自动免疫测定装置AIA360以荧光磁微粒酶免法测定cTnI,Cobas e610免疫分析仪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NT-pro-BNP,Elisa法测定F1+2值。结果两组间NT-pro-BNP、cTnI、F1+2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E组血浆NT-pro-BNP为(2418.26±2916.53)pg/L,对照组为(93.80±45.69)p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组血浆cTnI为(1.39±1.27)ng/ml,对照组为(0.28±0.61)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组血浆F1+2为(146.84±97.83)nmol/L,对照组为(90.62±20.28)n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患者血浆NT-pro-BNP、cTnI、F1+2浓度明显升高,这对PE的诊断有实际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肌钙蛋白I 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
下载PDF
阿卡波糖联合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31
16
作者 彭静 张文 栾家杰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阿卡波糖联合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4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0例。对照组给予格列吡嗪口服,观察组在此... 目的探讨阿卡波糖联合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4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0例。对照组给予格列吡嗪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卡波糖,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胰岛B细胞功能指标、血脂指标、凝血指标水平;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P<0.01)。2组治疗后胰岛B细胞功能指数、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凝血酶原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高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胰岛素抵抗指数、纤维蛋白原含量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2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卡波糖联合格列吡嗪可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可恢复其胰岛功能及凝血功能,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 阿卡波糖 格列吡嗪 血糖 血脂 凝血酶原时间 安全性
下载PDF
凝血酶原片段1+2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长乐 丁志坚 《医学综述》 2014年第15期2711-2713,共3页
凝血酶原片段1+2(F1+2)是凝血酶原酶复合物激活凝血酶原的过程中从凝血酶原上解离出的多肽片段。近年来研究显示,F1+2浓度升高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进一步研究表明F1+2与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房颤动、静脉血栓形... 凝血酶原片段1+2(F1+2)是凝血酶原酶复合物激活凝血酶原的过程中从凝血酶原上解离出的多肽片段。近年来研究显示,F1+2浓度升高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进一步研究表明F1+2与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房颤动、静脉血栓形成、卒中等有密切的联系,并且对血栓形成疾病的诊断、预后的评估有一定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凝血因子 凝血酶原片段1+2
下载PDF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小明 盛晚香 +2 位作者 宋继权 严月华 郑楷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分析慢性荨麻疹与血浆F1+2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ELISA),检测34例自体血浆皮肤试验(APST)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结果:慢性荨麻疹经治疗后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明显降... 目的:分析慢性荨麻疹与血浆F1+2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ELISA),检测34例自体血浆皮肤试验(APST)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结果:慢性荨麻疹经治疗后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明显降低(P<0.001),治疗前较正常对照组高(P<0.001),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的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血浆F1+2水平升高,提示其可能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血浆凝血酶原片段 F1+2
下载PDF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凝血功能紊乱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邱志维 李才明 彭林平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1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I)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T2DM伴ACI患者作为A组,选择同期60例单纯T2DM患者作为B组,选择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C组...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I)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T2DM伴ACI患者作为A组,选择同期60例单纯T2DM患者作为B组,选择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C组。所有入选者均检测凝血功能指标,比较三组凝血功能指标。另外将A组患者根据Adama分型进行分组,比较不同梗死面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D二聚体(D-D)]。结果A组PT、APTT均低于B、C组,FIB、D-D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PT、APTT均低于C组,FIB、D-D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梗死组PT、APTT均低于小梗死组、腔隙性脑梗死组,FIB、D-D均高于小梗死组、腔隙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梗死组PT、APTT均低于腔隙性脑梗死组,FIB、D-D均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T2DM伴ACI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紊乱,且随着梗死面积的增加凝血指标异常更加明显,可作为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2型糖尿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D-D二聚体
下载PDF
结直肠癌癌组织NPRL2、PIVKA-Ⅱ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海珍 李胜保 +1 位作者 郜元军 惠越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20期2171-2175,共5页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癌组织氮透性调节剂样2(NPRL2)、人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十堰市太和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68例择期行根治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免疫组化检测结直肠癌...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癌组织氮透性调节剂样2(NPRL2)、人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十堰市太和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68例择期行根治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免疫组化检测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结肠组织标本中NPRL2、PIVKA-Ⅱ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两者与患者临床特征及3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并利用Spearman分析NPRL2、PIVKA-Ⅱ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NPRL2蛋白阳性表达率(32.35%)显著低于癌旁组织(88.24%)及正常结肠组织(90.00%),PIVKA-Ⅱ的蛋白阳性表达率(54.41%)显著高于癌旁组织(2.94%)及正常结肠组织(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ukes分期C、D期结直肠癌组织中NPRL2的蛋白阳性表达率(21.88%、8.33%)显著低于A+B期(58.33%),Dukes分期C、D期PIVKA-Ⅱ的蛋白阳性表达率(75.00、100.00%)显著高于A+B期(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PRL2的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淋巴转移、肝转移、临床TNM分期有关(P<0.05),PIVKA-Ⅱ的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肝转移、临床TNM分期有关(P<0.05);68例结直肠癌患者有32例患者死亡,3年生存率为52.94%。NPRL2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率(77.27%)显著高于蛋白阴性表达(41.30%),PIVKA-Ⅱ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37.84%)显著低于蛋白阴性组(7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组织中NPRL2蛋白与PIVKA-Ⅱ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r=-0.438,P<0.05)。结论在结直肠癌组织中NPRL2表达降低、PIVKA-Ⅱ表达升高,且与临床病理参数有一定的关联,同时对于预后评估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氮透性调节剂样2 人异常凝血酶原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