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wann in Spain: Proust's Ghost in the Novels of Javier Marias
1
作者 Sonia Assa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9期723-733,共11页
关键词 玛丽亚 西班牙 小说 主题词 相似性 翻译
下载PDF
《法兰西特派》中的时间叙事与普鲁斯特范式
2
作者 孙琪琪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6-83,共8页
普鲁斯特范式作为一种处理时间叙事的观念,在从文学文本到电影文本的旅行中展露出了强大的理论表现力。首先,普鲁斯特范式的旅行不仅是对当代时间叙事作品的穿刺,也是一次自我展开。其次,物质细节既累积在纯粹物质层面,也出现在能指链... 普鲁斯特范式作为一种处理时间叙事的观念,在从文学文本到电影文本的旅行中展露出了强大的理论表现力。首先,普鲁斯特范式的旅行不仅是对当代时间叙事作品的穿刺,也是一次自我展开。其次,物质细节既累积在纯粹物质层面,也出现在能指链条中的每一环。第三,在展现物质不透明性上,韦斯·安德森以同义反复的方式共同推出一种时间主题:一个时间片段是装满物质元素、声音与气味的托盘,它不直接讲述时间,却处处回应这个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斯特范式 法兰西特派 时间 韦斯·安德森
下载PDF
Proust Between Print Culture and Visual Art: Eve Kosofsky Sedgwick's "Works in Fiber, Paper and Proust"
3
作者 Adam Watt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5年第2期179-191,共13页
关键词 工程纤维 视觉艺术 纸张 文化 印刷 笔记本电脑 图形格式 哈佛大学
原文传递
论历史书写中的记忆与时间 被引量:1
4
作者 姜成洋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9-148,共10页
历史书写一直面临体验缺失的困境。即便书写人的故事,进入反思状态的感受性文字实际已经远离了体验的原初状态。体验是一种沉浸,一种现象学的前反思,一种无时间、无自我的状态。就此而言,无论通过史料、回忆还是空间感受,对历史中人的... 历史书写一直面临体验缺失的困境。即便书写人的故事,进入反思状态的感受性文字实际已经远离了体验的原初状态。体验是一种沉浸,一种现象学的前反思,一种无时间、无自我的状态。就此而言,无论通过史料、回忆还是空间感受,对历史中人的体验的追溯都无法实现。体验的呈现,终究需要从自身出发。由此引出一个问题,历史书写是否一定是回溯性的。一个人记录自己日常体验,并在未来利用这些体验进行非虚构创作,是否可以看成是关于体验的历史写作,这值得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 记忆 时间 安克斯密特 普鲁斯特
下载PDF
与柏格森哲学背道而驰的柏格森式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的回忆与时间
5
作者 杨琪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28-35,共8页
普鲁斯特强调其作品实际上与柏格森哲学背道而驰,而柏格森认为《追忆似水年华》缺少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激励和振奋灵魂的品格,这种在艺术认知上的差异源于二人对于小说与记忆(回忆)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柏格森认为记忆应当引发人的行动... 普鲁斯特强调其作品实际上与柏格森哲学背道而驰,而柏格森认为《追忆似水年华》缺少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激励和振奋灵魂的品格,这种在艺术认知上的差异源于二人对于小说与记忆(回忆)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柏格森认为记忆应当引发人的行动并指向人的自由意志,而在艺术作品中,空间与物质的结合使得记忆失去延展性,从而歪曲了人的真正的情感表达。普鲁斯特却以非连续性的时刻与地点展现出完整的时空,大回望包含小回望的结构体现了普鲁斯特在时间问题上的独特建构。《追忆似水年华》显示出普鲁斯特在回忆与时间问题上不同于柏格森哲学的艺术观念,不应被简单地贴上柏格森式小说的标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斯特 柏格森 回忆 时间 《追忆似水年华》
下载PDF
基于气味的自传体记忆提取时间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宏 梁明辉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88-793,共6页
为了检验普鲁斯特效应中存在气味辨别确定的决策阶段,在实验一和实验二中分别以气味、气味词和不同辨认度的气味为线索,设置干扰任务,考察自传体记忆基于气味线索回忆的提取时间差异。实验一发现,语词标签和气味不一致条件,自传体记忆... 为了检验普鲁斯特效应中存在气味辨别确定的决策阶段,在实验一和实验二中分别以气味、气味词和不同辨认度的气味为线索,设置干扰任务,考察自传体记忆基于气味线索回忆的提取时间差异。实验一发现,语词标签和气味不一致条件,自传体记忆提取时间变化出现干扰效应,而气味一致条件未出现。实验二发现,难、易辨认度气味均有干扰效应。表明普鲁斯特效应中存在气味辨别确定的决策阶段,该效应机制是"双加工"机制,即气味线索的直接性提取和气味辨别确定所激活的气味语义表征促进了自传体记忆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斯特效应 双线索范式 自传体记忆提取 双加工
下载PDF
普鲁斯特的小说理论 被引量:5
7
作者 郑克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9-55,共7页
普鲁斯特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出发,注重挖掘心理真实,表现内宇宙。他注重以往心理描写的大作家和现实主义巨匠的成功经验,用以丰富自己的创作。同时他认为作家从题材中撷取出什么东西是至为重要的,哪怕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和丑恶事... 普鲁斯特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出发,注重挖掘心理真实,表现内宇宙。他注重以往心理描写的大作家和现实主义巨匠的成功经验,用以丰富自己的创作。同时他认为作家从题材中撷取出什么东西是至为重要的,哪怕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和丑恶事物,都能从中表现出美和有价值的内容。他的小说理论富有创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斯特 小说理论 心理描写 法国文学
下载PDF
双峰并峙 继往开来——普鲁斯特与巴尔扎克 被引量:3
8
作者 郑克鲁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78,共10页
普鲁斯特和巴尔扎克是意识流与现实主义的两位大师,却存在明显的渊源关系。他们的创作在构思和人物塑造方面除了不同,还有相似之处,厘清其中的关系是极有意义的课题,能看出继承传统与创新等关系。
关键词 普鲁斯特 巴尔扎克 作品构思 人物塑造 传统与创新
下载PDF
阅读脑的“穿越”之旅:《普鲁斯特与乌贼——阅读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评介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纪坤 《新世纪图书馆》 CSSCI 2013年第10期91-93,共3页
论文介绍了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授玛丽安娜·沃尔夫所著的《普鲁斯特与乌贼——阅读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的主要内容以及所要阐明的思想,并从作者、作家普鲁斯特、乌贼、阅读脑、书的内容和启示六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评论,提出了该... 论文介绍了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授玛丽安娜·沃尔夫所著的《普鲁斯特与乌贼——阅读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的主要内容以及所要阐明的思想,并从作者、作家普鲁斯特、乌贼、阅读脑、书的内容和启示六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评论,提出了该书对图书馆、图书馆员、读者,以及一切热爱阅读之人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斯特 乌贼 阅读脑 阅读
下载PDF
普鲁斯特的美学空间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新木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03-608,共6页
普鲁斯特的小说是对失去的时间进行追忆和重建的作品,也是一部对失去的空间进行追忆和重建的作品。作者将时间向空间的转变推向极致,使之成为其写作艺术的一个原则,并且试图建立一个优美的空间。作品中贯穿着对空间的焦虑、对空间的追... 普鲁斯特的小说是对失去的时间进行追忆和重建的作品,也是一部对失去的空间进行追忆和重建的作品。作者将时间向空间的转变推向极致,使之成为其写作艺术的一个原则,并且试图建立一个优美的空间。作品中贯穿着对空间的焦虑、对空间的追寻和对空间的重建。通过物体、人物、名字等符号载体,通过位移和并列等组合手法,将地点变形为一系列地点画卷,分布于小说天地的各个角落,让主人公抑或读者通过对空间符号的消费,感受自己在生存空间中的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斯特 位移 并列 美学空间
下载PDF
从艺术到现实——绘画在普鲁斯特创作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臧小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6-102,共7页
绘画艺术在普鲁斯特的创作和现实生活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一方面源于当时的艺术文化氛围和作者本人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创作与讲述的需要。在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及其他一些文本中,有大量对画家、绘画作品... 绘画艺术在普鲁斯特的创作和现实生活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一方面源于当时的艺术文化氛围和作者本人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创作与讲述的需要。在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及其他一些文本中,有大量对画家、绘画作品以及色彩的描述。通过普鲁斯特文学创作中的时间、回忆、隐喻、直觉、爱情等重要主题以及日常生活中对绘画的借鉴,可以建构起绘画艺术与普鲁斯特文学之间的关系,并且理解绘画艺术缘何成为普鲁斯特追寻逝去时光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文学 马塞尔·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绘画 时间 隐喻
下载PDF
浅析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心理时间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穗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59-62,共4页
普鲁斯特是突破传统创作手法的先锋,其作品《追忆似水年华》堪称世界文坛的不朽杰作。本文的宗旨是探讨普鲁斯特的心理时间。笔者首先分析普鲁斯特的心理时间观念形成的原因与理论基础,然后阐述心理时间是人的不自主回忆与感官的独特感... 普鲁斯特是突破传统创作手法的先锋,其作品《追忆似水年华》堪称世界文坛的不朽杰作。本文的宗旨是探讨普鲁斯特的心理时间。笔者首先分析普鲁斯特的心理时间观念形成的原因与理论基础,然后阐述心理时间是人的不自主回忆与感官的独特感觉偶合的产物,进而凸显心理时间在主宰小说的时空,以及在筑起“回忆的巨厦”中所起的非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斯特 心理时间 不自主回忆 感觉
下载PDF
莫迪亚诺的“后普鲁斯特”写作 被引量:1
13
作者 臧小佳 崔孝彬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8-134,共7页
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小说主题总是和"记忆""遗失""身份""找寻"等相关,小说总是沉浸在忧伤而孤独的情绪中,叙述着对某段时光的感知与印象。也许是从建构记忆的美学角度出发,莫迪... 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小说主题总是和"记忆""遗失""身份""找寻"等相关,小说总是沉浸在忧伤而孤独的情绪中,叙述着对某段时光的感知与印象。也许是从建构记忆的美学角度出发,莫迪亚诺的作品可被视作"追寻逝去时光"的某种形式,在对精神"自我"的追求中,莫迪亚诺的小说中也有普鲁斯特的影子。也因此,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评委将莫迪亚诺称为"当今的普鲁斯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马塞尔·普鲁斯特 “后普鲁斯特” 法国文学
下载PDF
资本主义时代的见证者:从波德莱尔到普鲁斯特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亘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6-61,共6页
普鲁斯特对波德莱尔的评述与推崇引发我们思考两人之间的关系。从波德莱尔到普鲁斯特,是从第二帝国到第三共和国的时代变迁,他们是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时代的关系呈现出复杂的一面。两人来自资产阶级,分属于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政治... 普鲁斯特对波德莱尔的评述与推崇引发我们思考两人之间的关系。从波德莱尔到普鲁斯特,是从第二帝国到第三共和国的时代变迁,他们是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时代的关系呈现出复杂的一面。两人来自资产阶级,分属于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政治要求、阶层利益和时代境况的区别导致了他们写作艺术的不同走向。他们的书写见证了十九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路途。本文旨在将文学话语同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结合加以考察,抽取出书写艺术与主体阶级属性的关联,探求资本时代的背景是如何诉诸两位作者的美学探索和政治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德莱尔 普鲁斯特 资产阶级 第二帝国 第三共和国
下载PDF
试论普鲁斯特的文学创作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成富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23-27,共5页
法国意识流小说大师普鲁斯特以反传统的写作风格和反叛的艺术思想在文学界和文学评论界引起了强烈的震撼。他的超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一直被视为法国 2 0世纪上半叶甚至是整个 2 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杰作。其随笔体风格和“以乱取胜... 法国意识流小说大师普鲁斯特以反传统的写作风格和反叛的艺术思想在文学界和文学评论界引起了强烈的震撼。他的超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一直被视为法国 2 0世纪上半叶甚至是整个 2 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杰作。其随笔体风格和“以乱取胜”的叙述手法打破了常规 ,是对根深蒂固的规范准则的颠覆和对传统秩序的解构。在为我们带来全新写作风格的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流 写作风格 解构主义 主观真实 普鲁斯特 法国 文学评论 现代派 文学创作 小说 艺术手法 艺术风格
下载PDF
论废名与普鲁斯特小说之“断片的美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田广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24,共6页
废名的长篇小说《桥》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非叙述性、空间化的结构方式,同时借鉴了中国画的册页形式,并使之与现代小说体式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断片化小说结构。而断片化的结构形态,正是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在普鲁斯特... 废名的长篇小说《桥》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非叙述性、空间化的结构方式,同时借鉴了中国画的册页形式,并使之与现代小说体式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断片化小说结构。而断片化的结构形态,正是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在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桥》与《追忆似水年华》尽管在艺术风格上不尽相同,但仅就结构而言,两部小说却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即都体现了一种"断片的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普鲁斯特 小说结构 断片化
下载PDF
从时间与回忆谈《在细雨中呼喊》 被引量:3
17
作者 何红梅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年第1期196-199,共4页
本文通过对余华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时间与回忆的分析,探讨普鲁斯特在余华小说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踪迹,呈现余华怎样创造性地将异质因素转化为个人内在的美学风格并融入到自身独特的艺术创作中。论文旨在指出,通过一种创造性... 本文通过对余华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时间与回忆的分析,探讨普鲁斯特在余华小说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踪迹,呈现余华怎样创造性地将异质因素转化为个人内在的美学风格并融入到自身独特的艺术创作中。论文旨在指出,通过一种创造性的阅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这个"重写"的文本中,在普鲁斯特时间与回忆的启发下表达他个人对人类存在的独特思考。笔者认为,普鲁斯特作为余华创作的文学渊源之一,对余华风格在九十年代的转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普鲁斯特 时间 回忆 互文性
下载PDF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多声部叙事艺术 被引量:4
18
作者 郑克鲁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6-10,共5页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发展了第一人称写法:叙述者不等于作者,他的经历与作者的生平不同;叙述者不仅叙述自己的经历,还转述听到的早于自己出生的事和将来得知的事,用事件见证人的视角代替叙述者的视角,或插入括号来表达他人的心理...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发展了第一人称写法:叙述者不等于作者,他的经历与作者的生平不同;叙述者不仅叙述自己的经历,还转述听到的早于自己出生的事和将来得知的事,用事件见证人的视角代替叙述者的视角,或插入括号来表达他人的心理活动。有时作家也插入进来,以自己的观察代替人物的观察,以自己的感情表达人物的感情,或让叙述者不断变换地点来叙述。整部小说是一个连续的多声部演奏的长篇内心独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叙述者 叙述方式 第一人称 多声部 作家干预 叙事艺术
下载PDF
20世纪欧洲文学的哲学化倾向——柏格森、普鲁斯特、穆齐尔作品之间的相似性
19
作者 尚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9-68,共10页
柏格森以绵延的时间观批评康德仍旧将时间理解为一种与空间类似的概念,而绵延是一种"各瞬间是内于彼此又异于彼此"的情景,从这里引发出创造性的进化,也就是建立在差异基础上的相似性。柏格森所描述的思想情形,与20世纪欧洲文... 柏格森以绵延的时间观批评康德仍旧将时间理解为一种与空间类似的概念,而绵延是一种"各瞬间是内于彼此又异于彼此"的情景,从这里引发出创造性的进化,也就是建立在差异基础上的相似性。柏格森所描述的思想情形,与20世纪欧洲文学一种主要创作手法不期而遇,他们都试图搁置以"事先安排好"为特征的智力;普鲁斯特从"不由自主的回忆"出发描写心情的世界,穆齐尔则通过各种隐喻将外部世界描写为"真实的乌托邦",它们都是当下正在发生着的思想感情,是从内心绵延至外部世界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格森 普鲁斯特 穆齐尔 哲学-文学 绵延 相似性 差异
下载PDF
关于普鲁斯特小说译名的争论与思考
20
作者 许钧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2-75,共4页
Alarecherche du tempsperdu是法国著名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在中国译介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对书名的翻译,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回顾小说的翻译历史,围绕中译名的有关争论和不同观点,探讨了造成差异的... Alarecherche du tempsperdu是法国著名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在中国译介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对书名的翻译,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回顾小说的翻译历史,围绕中译名的有关争论和不同观点,探讨了造成差异的种种因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再表达的方式,以及译者追求,读者期待等等,以此拓展了理解作家和作品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斯特 小说译名 争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