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ouble Compression of Left Atrium and Pulmonary Artery by a Huge Descending Aortic Aneurysm with Intramural Hematoma Mimicking Pulmonary Embolism: A Case Report
1
作者 Djibril Marie BA Aminata Diack +4 位作者 Alain Affangla Khadidiatou Dia Mouhamed Cherif Mboup Mouhamed Leye Abdoul Kane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19年第6期419-424,共6页
Hemodynamic instability secondary to left atrial (LA) compression by an aortic aneurysm is a rare entity. We report?the case of a 43-year old woman with no previous diagnosis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who was admitt... Hemodynamic instability secondary to left atrial (LA) compression by an aortic aneurysm is a rare entity. We report?the case of a 43-year old woman with no previous diagnosis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who was admitted for an initial diagnosis of pulmonary embolism (PE) based on shortness of breath, hypotension and D-Dimers?elevation. The electrocardiogram and blood counts were within normal limits. The chest X-ray revealed widening of the mediastinum.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demonstrated LA compression by a large descending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 Left and right ventricle systolic functions were preserved. Chest angiography showed LA and left pulmonary artery (LPA) compression by a descending aortic aneurysm and an intramural hematoma with no evidence of PE evidence. Emergency surgery could not be done because of her financial status. She was treated medically and was discharged 1?week later with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However she remained hypotens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rtic ANEURYSM Left atrium Compression pulmonary Artery Compression INTRAMURAL HEMATOMA ECHOCARDIOGRAPHY
下载PDF
Device closure of fistula from left lower pulmonary artery to left atrium using a vascular plug:A case report
2
作者 Rudrapratap Mahapatra Dibyasundar Mahanta +2 位作者 Jogendra Singh Debasis Acharya Ramachandra Barik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21年第4期111-116,共6页
BACKGROUND Pulmonary artery-to-left atrial fistula is a variant of 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 and is a developmental anomaly.Delayed presentation,cyanosis and effort intolerance are some of the important features... BACKGROUND Pulmonary artery-to-left atrial fistula is a variant of 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 and is a developmental anomaly.Delayed presentation,cyanosis and effort intolerance are some of the important features.The diagnosis is confirmed by computed tomography or pulm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theter-based closure is preferred to surgery.CASE SUMMARY Left pulmonary artery-to-left atrial fistula is rare.A 40-year-old male presented with effort intolerance,central cyanosis,and recurrent seizures.He had a large and highly tortuous left pulmonary artery-to-left atrial fistula associated with a large aneurysmal sac in the course.Catheter-based closure was performed using a vascular plug.CONCLUSION Left pulmonary artery-to-left atrial fistula is relatively uncommon compared to right pulmonary artery-to-left atrial fistula.Percutaneous closure by either a transeptal technique or guide wire insertion into the pulmonary vein through the pulmonary artery is preferred.The need for an arteriovenous loop depends on the tortuosity of the course of the fistula and the size of the device to be implanted because a larger device needs a larger sheath,necessitating firm guide wire support to facilitate negotiation of the stiff combination of the delivery sheath and dila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monary artery Left atrium FISTULA HEMANGIOMA Catheter-based Vascular plug Case report
下载PDF
多种影像学检查评估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房结构及功能的应用进展
3
作者 李军 李巧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6期138-141,共4页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高发生率、高死亡率性疾病。右心房增大及功能障碍与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恶化进展息息相关。积极评估右心房结构和功能对肺动脉高压患者至关重要。超声心动图检查、CT检查、心脏磁共振成像都能够评价右心房结构和功能,...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高发生率、高死亡率性疾病。右心房增大及功能障碍与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恶化进展息息相关。积极评估右心房结构和功能对肺动脉高压患者至关重要。超声心动图检查、CT检查、心脏磁共振成像都能够评价右心房结构和功能,且每种影像学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相应的不足,不可相互替代。本文就多种影像学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房结构和功能评估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右心房 超声心动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脏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Parti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 and the Nature of Associated Sinus Venosus Defect
4
作者 Ling Sun Chengcheng Pang +3 位作者 Xiaoyan Wang Mingguo Xu Zhiwei Zhang Shushui Wang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SCIE 2022年第2期201-214,共14页
Background:Parti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PAPVC)is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atrial septal defect(ASD),especially sinus venosus defect(SVD).Although Waggstaffe described the pathology of SVDs in 1868,t... Background:Parti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PAPVC)is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atrial septal defect(ASD),especially sinus venosus defect(SVD).Although Waggstaffe described the pathology of SVDs in 1868,the exact anatomic features and the nature of SVD remains controversial.SVDs with no posterior atrial rim were observed in recent years.However,no studies suggested that absence of the residual posterior atrial septal tissue might be the key feature of SVD.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if absence of posterior rim of atrial septum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patients with SVD.Methods: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9,256 children with PAPVC combined ASD and 878 children with isolated ASD who underwent corrective cardiac surgery were consecutively enrolled.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reoperative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computed-tomography images and surgical findings were performed by experienced pediatric cardiologists.The subtypes of PAPVC,locations and types of ASD,and presence of posterior atrial rim of associated ASD were investigated.Results:PAPVC was right-sided in 244 children,left-sided in 6 children,and bilateral in 6 children.In PAPVC cases,ASD without posterior atrial rim existed in 226 SVD cases.ASD without posterior atrial septum only existed in cases with one or more right pulmonary veins returning to right atrium(RA)or to RA-superior vena cava junction.In cases with isolated ASD,there were 3 SVD,and the other 875 cases were secundum ASD.Conclusions:ASD without posterior atrial rims was associated with one or more right pulmonary veins returning to RA or RA-superior venous cava(SVC)junction.For SVD,the key feature is that the defect is in the posterior of the interatrial septum with no posterior septal rim,rather than adjacent to the SVC or to the inferior vena cav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ti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 sinus venosus atrial septal defect ECHOCARDIOGRAPHY right atrium inferior vena cava
下载PDF
Reversal of pulmonary vein remodeling after catheter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5
作者 Jia-Hui WU Hung-Kei LI +5 位作者 Daniel M Couri Philip A Araoz Ying-Hsiang Lee Chang-Sheng MA Douglas L Packer Yong-Mei CHA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63-168,共6页
BackgroundPulmonary 静脉(PV ) 和正厅经历电、结构在 atrial 纤维性颤动(AF ) 改变。试图决定 PV 和在为 AF 的导管脱离用胸估计了以后,改变的左 atrial (LA ) 颠倒的这研究计算了 .MethodsPV electrophysiologic 学习的断层摄影术(C... BackgroundPulmonary 静脉(PV ) 和正厅经历电、结构在 atrial 纤维性颤动(AF ) 改变。试图决定 PV 和在为 AF 的导管脱离用胸估计了以后,改变的左 atrial (LA ) 颠倒的这研究计算了 .MethodsPV electrophysiologic 学习的断层摄影术(CT ) ,导管脱离在 63 个病人被执行(68% 男性;吝啬的 &#x000b1;SD 年龄:56 &#x000b1;10 年) 与征兆的 AF (49% 发作性, 51% 坚持) 。胸 CT 以前被执行并且在导管 ablation.ResultsAt 基线以后的 3 个月,有坚持的 AF 的病人有更大的 LA 体积(91 &#x000b1;29 厘米 <sup>3</sup> 对 66 &#x000b1;27 厘米 <sup>3</sup> ;P = 0.003 ) 并且吝啬的 PV ostial 区域(241 &#x000b1;43 公里 <sup>2</sup> 对 212 &#x000b1;47 公里 <sup>2</sup> ;P = 0.03 ) 比有发作性的 AF 的病人。在有效倔强的时期和左优异 PV 口的区域之间没有重要关联。在 3 月在脱离以后的后续, 48 个病人(76%) 是在上或离开 antiarrhythmic 药免费的 AF。在 LA 体积有重要减小(77 &#x000b1;31 厘米 <sup>3</sup> 到 70 &#x000b1;28 厘米 <sup>3</sup> ;P &#x0003c;0.001 ) 并且吝啬的 PV ostial 区域(224 &#x000b1;48 公里 <sup>2</sup> 到 182 &#x000b1;43 公里 <sup>2</sup> ;P &#x0003c;0.001 ) 。有坚持的 AF 的病人在 LA 体积有更多的减小(11.8 &#x000b1;12.8 厘米 <sup>3</sup> 对 4.0 &#x000b1;11.2 厘米 <sup>3</sup> ;P = 0.04 ) 并且 PV ostial 区域(62 公里 <sup>2</sup> 对 34 公里 <sup>2</sup> ;P = 0.04 ) 比有发作性的 AF 的那些。平均 PV ostial 区域的减小显著地与 LA 体积的减小被相关(r = 0.38, P = 0.03 ) AF 的 .ConclusionsCatheter 脱离改进 PV ostia 和左中庭的结构的改变。这发现在病人是更明显的,坚持的 AF 由导管脱离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导管 肺静脉 重构 心房 颤动 逆转 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
下载PDF
肺静脉及左心房CT三维重建技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中的应用价值
6
作者 祁冬 李娟 +3 位作者 乔晓春 姚木子 杨米雪 黄锐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22期1683-1686,共4页
目的 探讨肺静脉及左心房CT三维重建技术在指导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3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拟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前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影像学资料,三维重建观察分析... 目的 探讨肺静脉及左心房CT三维重建技术在指导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3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拟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前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影像学资料,三维重建观察分析左心房形态及容积、肺静脉解剖与变异、左心耳开口与左上肺静脉开口的解剖关系。结果 30例患者中,7例左心房顶部形态为平坦型(23%),18例为隆起型(60%),5例为凹陷型(17%);测得患者左心房平均容积为(72.9±4.6)mm^(3)。30例患者中肺静脉变异患者8例(27%),左上肺静脉开口距左心耳开口距离为(3.2±1.4)mm,左下肺静脉开口距左心耳开口距离为(7.0±2.1)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上肺静脉直径为(22.73±0.18)mm,左下肺静脉直径为(17.24±0.22)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肺静脉间距为(5.6±1.2)mm,右肺静脉间距为(5.8±1.2)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患者中18例(60%)患者左上肺静脉开口与左心耳开口高度一致,8例(27%)患者高于左心耳开口,4例(13%)患者低于左心耳开口。30例患者中左心耳呈鸡翅型11例(36%),菜花型8例(27%),仙人掌型6例(20%),风向袋型5例(17%)。结论 肺静脉及左心房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系统评估左心房、左心耳及肺静脉三者之间的三维立体空间关系,明确解剖与变异,为保证射频消融手术成功及安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肺静脉 左心房 射频消融
下载PDF
肺静脉解剖变异的多层螺旋CT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梅艺璇 刘海蓝 +2 位作者 柳橙 张翼 刘树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14,共7页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描述肺静脉的解剖变异并分型,为房颤射频消融术和心胸外科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50例应用MSCT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通过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成像(MIP)和容积重建(VR)观察肺静脉解剖结构,对其...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描述肺静脉的解剖变异并分型,为房颤射频消融术和心胸外科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50例应用MSCT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通过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成像(MIP)和容积重建(VR)观察肺静脉解剖结构,对其分型并统计出现频率。结果共同静脉出现率38.8%,副肺静脉出现率14.8%,均无性别差异。左心房-肺静脉连接方式可分4型:标准型最常见,有130例(52%);共干型83例(33.2%),是最常见的变异类型;副静脉型23例(9.2%);混合型14例(5.6%),最少见。两侧肺静脉引流模式的变异率为54%,右侧26.8%,左侧42%,均无性别差异。结论肺静脉具有较大变异性,MSCT可详细显示肺静脉,是研究其解剖结构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静脉 左心房 多层螺旋CT 解剖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栓塞肺血管瘘道畸形 被引量:11
8
作者 杨剑 黄连军 +4 位作者 蒋世良 赵世华 徐仲英 张岩 张戈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36-238,共3页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作为新型栓塞材料在治疗肺血管瘘道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肺血管瘘道畸形 5例 ,包括肺动静脉瘘 4例与肺动脉左房瘘 1例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对供血动脉行经导管封堵治疗。结果  5例栓塞均获得技术成功 ,未...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作为新型栓塞材料在治疗肺血管瘘道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肺血管瘘道畸形 5例 ,包括肺动静脉瘘 4例与肺动脉左房瘘 1例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对供血动脉行经导管封堵治疗。结果  5例栓塞均获得技术成功 ,未见封堵器脱落移位 ,局部右向左分流消失 ,股动脉血氧饱和度由术前 78.2 %上升至术后 94 .5 %。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用于肺血管瘘道畸形的经导管治疗安全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封堵器 肺血管瘘 瘘道畸形 供血动脉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房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娟娟 孙丹丹 +1 位作者 白洋 杨军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6期443-445,共3页
肺动脉高压是指肺动脉压力升高超过一定界值并导致右心功能衰竭的综合征。右房压力升高是肺动脉高压患者不良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准确评估右房结构和功能在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中均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超声心动图评价肺动... 肺动脉高压是指肺动脉压力升高超过一定界值并导致右心功能衰竭的综合征。右房压力升高是肺动脉高压患者不良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准确评估右房结构和功能在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中均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超声心动图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房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肺动脉高压 心房功能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联合左房-肺静脉“一站式”成像检查的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小松 龚波 +3 位作者 贺俊斌 武洪林 郑建刚 许建兴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第10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联合左房-肺静脉“一站式”成像检查的价值。方法7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房颤患者通过CT“一站式”冠状动脉、左房-肺静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程度,观察左房-肺静脉形态,测量肺静脉开口管径。结果检出冠状动脉... 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联合左房-肺静脉“一站式”成像检查的价值。方法7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房颤患者通过CT“一站式”冠状动脉、左房-肺静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程度,观察左房-肺静脉形态,测量肺静脉开口管径。结果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26例,冠心病47例,正常2例。左心房顶部平坦型17例,突起型49例,凹陷型9例。69例肺静脉为标准型,6例存在变异。同侧上肺静脉较下肺静脉增粗(P<0.05),男性左上肺静脉、右侧上下肺静脉较粗(P<0.05),左下肺静脉管径性别间无差异(P>0.05)。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联合左房-肺静脉“一站式”成像是一种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避免了多次CT检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准备,术后随访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冠状动脉 左心房 肺静脉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评价肺静脉与左心房的形态结构 被引量:7
11
作者 连士杰 曹江 +1 位作者 秦永文 弓静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313-317,共5页
目的评价应用64层螺旋CT观察肺静脉和左心房形态结构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房颤患者46例,对照组42例,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检查,图像后处理运用3D成像及内镜等技术对肺静脉、左心房等解剖结构进行构建。结果①64层螺旋CT可构建肺静脉形态... 目的评价应用64层螺旋CT观察肺静脉和左心房形态结构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房颤患者46例,对照组42例,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检查,图像后处理运用3D成像及内镜等技术对肺静脉、左心房等解剖结构进行构建。结果①64层螺旋CT可构建肺静脉形态,并测得肺静脉数量、开口大小以及各个肺静脉走行方向,其中房颤组肺静脉开口大小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②64层螺旋CT构建左心耳形态,左心耳与左上肺静脉之间的界嵴及界嵴与左侧上下肺静脉之间连接部位的关系分别存在2种形态变异。③64层螺旋CT构建左房顶部形态分为突起型(9.0%)、凹陷型(32.9%)、平坦型(58.1%)3种,有12.5%存在局部凹陷。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可以清晰地构建肺静脉和左心房的形态结构,有助于提高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层螺旋CT 心房纤维颤动 肺静脉 左心房 形态结构
下载PDF
拳参正丁醇提取物对豚鼠离体左心房兴奋性及功能性不应期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良东 欧阳娟 +3 位作者 程洁 黄志华 叶和杨 曾靖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081-2082,共2页
目的观察拳参正丁醇提取物对豚鼠离体左心房兴奋性及功能性不应期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豚鼠离体左心房测定拳参正丁醇提取物对其强度-时间曲线及功能性不应期的影响。结果拳参正丁醇提取物可使豚鼠离体左心房强度-时间曲... 目的观察拳参正丁醇提取物对豚鼠离体左心房兴奋性及功能性不应期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豚鼠离体左心房测定拳参正丁醇提取物对其强度-时间曲线及功能性不应期的影响。结果拳参正丁醇提取物可使豚鼠离体左心房强度-时间曲线上移,功能性不应期缩短,且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拳参正丁醇提取物可明显降低左心房的兴奋性,缩短功能性不应期,且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电压依赖性钠通道及促进3相K^+外流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拳参正丁醇提取物 左心房 兴奋性 功能性不应期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观察肺静脉前庭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曦 张兆琪 +7 位作者 马长生 喻荣辉 韩晓峰 王雪 赵轶轲 姜红 郭淼 董继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7期1053-1056,共4页
目的:环肺静脉线性前庭隔离术是近年来普遍采用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介入治疗技术,该技术要求术者对真实解剖结构的准确理解。64层螺旋CT(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可以提供详细的术前、术后解剖学信息,并对两侧前庭区进行观察与分析。本... 目的:环肺静脉线性前庭隔离术是近年来普遍采用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介入治疗技术,该技术要求术者对真实解剖结构的准确理解。64层螺旋CT(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可以提供详细的术前、术后解剖学信息,并对两侧前庭区进行观察与分析。本研究对二组大样本患者进行64层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获得前庭区形态学分析,用以指导房颤消融术并评估预后。方法:对232例患者(房颤组146例,对照组86例)行64层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显示双侧前庭区,进行解剖学分析,并比较房颤组及对照组前庭区的周长、面积及形态。结果:两组患者两侧前庭均为不规则状。房颤组前庭周长:左侧(119.61±24.71)mm,右侧(128.84±24.77)mm;对照组前庭周长:左侧(97.83±9.37)mm,右侧(107.56±4.79)mm;房颤组前庭面积:左侧(1053.79±561.57)mm2,右侧(1246.07±542.64)mm2;对照组前庭面积:左侧(621.13±89.80)mm2,右侧(849.20±59.03)mm2。结论:64层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可以在环肺静脉线性前庭隔离术术前提供详细的肺静脉前庭区解剖数据,且在房颤组和对照组中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所得出的各项形态学分析结果对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左心房 肺静脉 肺静脉前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阵发性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前后左房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文晖 唐水娟 +2 位作者 肖际东 何炜 李瑞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659-1662,共4页
目的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联合应用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前后左房、左心耳结构和功能的评价。方法4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和16例正常对照组接受TTE和TEE检查,测量左房内径指数(LADI)、左房面积指数(LA... 目的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联合应用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前后左房、左心耳结构和功能的评价。方法4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和16例正常对照组接受TTE和TEE检查,测量左房内径指数(LADI)、左房面积指数(LAAI)、左房容积指数(LAVI)、左房射血力(LA-EF)、左心耳内径指数(LAADI)、左心耳最大面积指数(LAAmaxI)、左心耳最小面积指数(LAAminI)、左心耳射血分数(LAA-EF)、左心耳最大排空血流速度(LAA-P)和左心耳最大充盈血流速度(LAA-F)及有无血栓征象。41例确诊无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的患者行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术后6个月以上对其中39例患者随访行TTE和TEE复查。结果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组、术后随访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左房结构、功能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三组间左心耳的结构和功能亦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左心耳结构与其功能的变化呈线性负相关。结论TTE和TEE联合应用为评价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的结构、功能以及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前病例的筛选、术后疗效的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超声心动图描记术 左房功能 左心耳 环肺静脉电隔离
下载PDF
心房颤动维持机制的新观点——“肺静脉-左心房折返”假说 被引量:16
15
作者 董建增 刘兴鹏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6年第1期9-12,共4页
现阶段关于心房颤动的维持机制的两种主要假说,即心房“多发子波折返”和“肺静脉驱动伴颤动样传导”均难以全面解释电学隔离肺静脉治疗心房颤动的机制。研究证实,在肺静脉和左心房之间具有形成折返激动的必备基础,而且心房颤动持续过... 现阶段关于心房颤动的维持机制的两种主要假说,即心房“多发子波折返”和“肺静脉驱动伴颤动样传导”均难以全面解释电学隔离肺静脉治疗心房颤动的机制。研究证实,在肺静脉和左心房之间具有形成折返激动的必备基础,而且心房颤动持续过程中的肺静脉电活动具有提示折返激动的特征,并高度依赖于左心房电活动的存在。基于此,作者提出心房颤动维持的“肺静脉-左心房折返”假说,并阐述了其理论基础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肺静脉 维持机制 左心房:折返
下载PDF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及肺静脉不应期离散度的变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希 刘浩 +2 位作者 张棠 杨仁贵 唐瑞庆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5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相关组织的电生理特性改变情况。方法选取阵发性房颤患者10例(房颤组)和无房颤病史的左侧旁路有显性预激波患者15例(对照组)。将大头电极分别放置在两组患者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相关组织的电生理特性改变情况。方法选取阵发性房颤患者10例(房颤组)和无房颤病史的左侧旁路有显性预激波患者15例(对照组)。将大头电极分别放置在两组患者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开口及左心房顶壁、前壁、后壁、高位右心房,分别测定各部位有效不应期(EPR)。结果①房颤组心房及肺静脉EPR离散度指数(DI)为0.117±0.028,对照组为0.074±0.029,两组比较,P<0.05。②房颤组左心房ERP为(234.00±28.72)ms,肺静脉ERP为(230.75±32.69)ms;对照组左心房ERP为(248.00±25.99)ms,肺静脉ERP为(244.33±26.78)ms,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DI明显增大,左心房、肺静脉ERP显著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不应期离散度 肺静脉 左心房
下载PDF
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近期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卜丽萍 李建华 +1 位作者 戎卫海 沈学东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了解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近期血流动力学改变规律和相互关系,从而指导PBMV操作的改进。方法对55例二尖瓣狭窄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二尖瓣口面积(MVA)、左房内径(LAD)和肺... 目的了解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近期血流动力学改变规律和相互关系,从而指导PBMV操作的改进。方法对55例二尖瓣狭窄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二尖瓣口面积(MVA)、左房内径(LAD)和肺动脉平均压(PAP多谱勒法),术中常规检测扩张前后的左房平均压(LAP)和肺动脉平均压(PAP导管法)。结果PBMV术后,MVA显著增加(P<0.05),增加幅度为(0.68±0.31)cm2,增加率为(69.3±40.7)%;LAP显著降低(P<0.05),降低幅度为(37.5±16.8)%;PAP(导管法)、PAP(多普勒法)、LAD与术前相比差别无显著性。相关分析可知,ΔMVA和ΔLAP存在相关关系;导管法、多普勒法测定的PAP之间也存在相关关系。结论由术中ΔLAP可推断ΔMVA,ΔLAP可反映PBMV的效果。本研究结果中使PBMV效果的判断更简便,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狭窄 扩张术 PBMV 血液动力学
下载PDF
肺静脉变异的MSCT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宁周雨 杨青 +3 位作者 徐凤磊 秦伟 刘世和 贾梦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5期401-403,407,F0002,共5页
目的:探讨MSCT对肺静脉与左心房连接方式各种变异的显示,为临床提供解剖学信息。方法:收集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且排除影响肺静脉疾病者共712例,其中男449例,女263例;年龄34~82岁,平均59.63岁。以原始横断面CT图像为基础,采用VR、MIP及... 目的:探讨MSCT对肺静脉与左心房连接方式各种变异的显示,为临床提供解剖学信息。方法:收集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且排除影响肺静脉疾病者共712例,其中男449例,女263例;年龄34~82岁,平均59.63岁。以原始横断面CT图像为基础,采用VR、MIP及MPR等后处理方法,观察并统计肺静脉开口数目、副肺静脉及肺静脉共同开口情况,进行分型,并对肺静脉共干、副肺静脉在性别及肺静脉变异左右侧别有无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静脉可分为4种类型,标准型最常见,共532例(74.7%);副肺静脉型85例(11.9%),其中左副肺静脉6例,右副肺静脉72例,最上肺静脉7例;肺静脉共同开口型86例(12.1%),其中左侧肺静脉共干76例,右侧肺静脉共干6例,双侧肺静脉共干4例;混合型9例(1.3%)。肺静脉的变异率为25.3%。副肺静脉发生率男性为14.3%,女性11.4%,肺静脉共干发生率男性14.0%,女性12.2%,以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静脉变异率左侧13.3%(95/712),右侧12.8%(91/7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静脉的解剖变异较大,对肺静脉进行合理的分型,有助于肺静脉与左心房关系的解剖学评估,可为临床手术及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提供有价值的肺静脉解剖路线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静脉 左心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房颤
下载PDF
左心房黏液瘤患者瘤体质量与心功能、肺动脉压的关系及术后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全义 赵艳梅 张秋兰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7年第4期427-429,共3页
目的探讨左心房黏液瘤患者的瘤体质量与心功能、肺动脉压的关系及术后病理学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6年7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57例左心房黏液瘤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8例,女性19例,年龄34~83岁。根据纽约心脏协会(NYHA... 目的探讨左心房黏液瘤患者的瘤体质量与心功能、肺动脉压的关系及术后病理学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6年7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57例左心房黏液瘤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8例,女性19例,年龄34~83岁。根据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4组:Ⅰ级(9例)、Ⅱ级(19例)、Ⅲ级(22例)、Ⅳ级(7例)。所有患者手术治疗前后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肺动脉压水平,HE染色观察心脏黏液瘤。结果随着NYHA分级增高,患者心脏黏液瘤的瘤体质量也呈增加的趋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各组随着NYHA分级增高,LVEF值呈降低趋势,LVEDD以及肺动脉压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患者术后3个月LVEF值均较术前升高,LVEDD及肺动脉压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脏黏液瘤患者的瘤体质量与患者手术前的LVEF呈显著负相关(r=-0.497,P<0.001),与LVEDD及肺动脉压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3和0.572(P均<0.01)。瘤体病理学观察可见较多的血管及肿瘤细胞浸润。结论左心房黏液瘤患者瘤体质量与其心功能、肺动脉压密切相关;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肺动脉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房 心脏黏液瘤 心功能 肺动脉高压
下载PDF
平静呼吸下右心房触发在肺动脉CTA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茂波 王锡明 +1 位作者 程召平 陈宝锦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12期2038-2041,共4页
目的探讨平静呼吸下右心房触发多层螺旋CT“双低”扫描在肺动脉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连续入组的方式选择2018年1月~2019年3月行CT肺动脉造影的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40例,A组采用常规肺动脉CTA扫描参数,阈值... 目的探讨平静呼吸下右心房触发多层螺旋CT“双低”扫描在肺动脉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连续入组的方式选择2018年1月~2019年3月行CT肺动脉造影的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40例,A组采用常规肺动脉CTA扫描参数,阈值触发监测点选择在肺动脉干;B组采用双低扫描,监测点选择右心房上腔静脉注入处。分别测量两组的右上肺静脉(RUPV)、右下肺静脉(RLPV)CT值,并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ED)进行评分。数据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2/秩和检验。结果1)B组RUPV、RLPV的CT值分别为(116.92±29.85)HU、(132.74±55.72)HU,显著低于A组的(294.32±39.87)HU、(284.61±42.87)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图像质量平均(4.60±0.58)分,B组平均(4.40±0.8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组患者肺动脉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分别为(10.81±1.42)分、(9.95±1.79)分,B组分别为(9.22±1.92)分、(8.26±1.8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B组ED为(2.09±0.26)mSv,显著低于A组的(3.35±0.36)mS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静呼吸下右心房触发“双低”扫描肺动脉CTA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满足临床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电压 对比剂 肺动脉 右心房监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