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佛教信仰“由禅入净”看晚明家具的装饰意趣--以“卍”字符纹饰为例
1
作者 周坤鹏 仪平策 《文学与文化》 CSSCI 2023年第1期133-144,共12页
以“卍”为代表的佛教符号在晚明时期成为日用家具上流行的装饰题材。这种文化现象既与晚明心学思潮影响下佛教的复兴有关,也与各阶层民众,特别是大批掌握文化主导权的文人居士,其佛教信仰“由禅入净”“禅净圆融”的具体状况渊源颇深... 以“卍”为代表的佛教符号在晚明时期成为日用家具上流行的装饰题材。这种文化现象既与晚明心学思潮影响下佛教的复兴有关,也与各阶层民众,特别是大批掌握文化主导权的文人居士,其佛教信仰“由禅入净”“禅净圆融”的具体状况渊源颇深。与孕育了空灵、简约之美的禅宗有所不同的是,净土宗对佛教偶像和佛教符号极为倚重。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净土宗风靡的文化语境,作为祈愿“往生”的重要凭借和承载着“福德圆满”之义的“卍”字符成为晚明家具装饰的一大创意源泉。这种此岸与彼岸、世俗与信仰的契合和统一在佛教符号纹饰家具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并融合成一种具有多重维度丰富涵义的吉祥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净土宗 晚明 家具 文化
下载PDF
敦煌西方净土信仰资料与净土图像研究史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惠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2-19,共8页
佛教兴起数百年之后,才在公元一二世纪产生 了西方净土信仰。但在印度、中亚,我们几乎没有发现有关西方净土信仰的文献资料和实物 资料。在中国,西方净土经典早在二世纪时就有汉译本,而明确的西方净土信仰开始于4世 纪,从5世纪... 佛教兴起数百年之后,才在公元一二世纪产生 了西方净土信仰。但在印度、中亚,我们几乎没有发现有关西方净土信仰的文献资料和实物 资料。在中国,西方净土经典早在二世纪时就有汉译本,而明确的西方净土信仰开始于4世 纪,从5世纪起普遍流行于僧俗间,西方净土信仰成为中国佛教的主要特色之一。敦煌的西方净土图像晚于中原,但在唐宋时期却成为绘制最多的一种图像,敦煌有关西方净 土的文献资料和图像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净土信仰的具体形态。本文比较全 面地介绍了敦煌西方净土信仰的基本资料和研究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献 佛教 西方净土信仰 西方净土图像
下载PDF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西方净土十疑论》略注本考释 被引量:1
3
作者 孙伯君 韩潇锐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2期98-107,共10页
本文刊布了俄藏黑水城出土西夏文《西方净土十疑论》略注本的录文,指出此本是根据宋沙门澄或《净土十疑论注》翻译而成,并依照汉文本,对西夏文本进行了翻译和注释,目的是为西夏学界研读西夏语文以及佛学界研究净土宗在10—14世纪的传播... 本文刊布了俄藏黑水城出土西夏文《西方净土十疑论》略注本的录文,指出此本是根据宋沙门澄或《净土十疑论注》翻译而成,并依照汉文本,对西夏文本进行了翻译和注释,目的是为西夏学界研读西夏语文以及佛学界研究净土宗在10—14世纪的传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土十疑论注》 澄或 净土宗 西夏学
下载PDF
佛学环境哲学思想 被引量:6
4
作者 余谋昌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32,共8页
佛教由印度传入我国,经中国僧人的改造,产生了“中国佛教”,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不是环境哲学,但有丰富深刻的环境哲学思想。本文阐述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生命观;“依正不二”生命与环境统一的思想;“中道... 佛教由印度传入我国,经中国僧人的改造,产生了“中国佛教”,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不是环境哲学,但有丰富深刻的环境哲学思想。本文阐述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生命观;“依正不二”生命与环境统一的思想;“中道缘起”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众生平等”的环境伦理思想;追求“净佛国土”和谐社会的思想,对于环境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性 “依正不二” “中道缘起” “净佛国土”
下载PDF
试析净土宗的善恶观 被引量:1
5
作者 曹晓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39,共5页
本文在佛教思想发展的背景下,从比较文化的角度系统考察了净土宗的善恶观,确定了净土宗伦理思想的特点。净土宗强调“他力”,同时又主张“佛性本具”,认为善并非源于信仰,不是对于教主的迎合,也不是源于他力对自己罪业的赦免;善来源于... 本文在佛教思想发展的背景下,从比较文化的角度系统考察了净土宗的善恶观,确定了净土宗伦理思想的特点。净土宗强调“他力”,同时又主张“佛性本具”,认为善并非源于信仰,不是对于教主的迎合,也不是源于他力对自己罪业的赦免;善来源于于自身之佛性,通过惭愧、忏悔、修行得以显现。在善恶观上,净土宗坚持了佛教立足于人的本怀,从而区别于其他宗教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土宗 伦理 善恶观 佛性 自力 他力
下载PDF
慧能禅与人间佛教 被引量:3
6
作者 徐小跃 《阅江学刊》 2009年第1期79-83,共5页
禅宗站在人的立场来言心性,它超越了先前那种注重解释所谓宇宙实相的心性论,"佛"、"佛性"等概念名相在"人"、"人性"的范围内获得直接的规定,在这一前提下,慧能的"见性成佛"实际上指... 禅宗站在人的立场来言心性,它超越了先前那种注重解释所谓宇宙实相的心性论,"佛"、"佛性"等概念名相在"人"、"人性"的范围内获得直接的规定,在这一前提下,慧能的"见性成佛"实际上指向了"成人成佛"的问题。在"即心即佛"、"即性即佛"以及"直心是净土"等问题的阐释中,慧能禅彰显了其对于人性、生活以及生命这些最有意义和价值的问题的伦理关怀。由此我们可以说,慧能禅所表征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正指向了人间佛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慧能禅 明心见性 直心是净土 人间佛教
下载PDF
敦煌本《道安法师念佛赞文》探赜 被引量:2
7
作者 于淑健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5期77-82,共6页
敦煌本《道安法师念佛赞文》乃净土宗信徒所撰戒杀生食肉及劝布施行善之赞文,大抵是8世纪后半叶的作品,而与生活在4世纪的道安无涉。此赞文最早似出现于五台山一带,其严格的用韵及宣讲的内容与净土宗四祖法照及其门徒创作的赞文多有相... 敦煌本《道安法师念佛赞文》乃净土宗信徒所撰戒杀生食肉及劝布施行善之赞文,大抵是8世纪后半叶的作品,而与生活在4世纪的道安无涉。此赞文最早似出现于五台山一带,其严格的用韵及宣讲的内容与净土宗四祖法照及其门徒创作的赞文多有相同或相通之处。此赞文的产生或与法照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之后北上五台山一带的布教活动时间相当甚至更晚。其作者或为法照弟子,或为受法照净土宗影响的中下层信徒。直至10世纪中叶的曹元忠政权时期,该赞文仍在敦煌地区流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净土宗 劝善 念佛 研究
下载PDF
红螺寺僧史小考 被引量:3
8
作者 邢东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26,共9页
北京怀柔红螺寺,自古为京东名刹,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因史料记载不足,至今难以把握其历史全貌,特别是关于红螺寺的法脉源流、宗派所属、法门特征,现有的研究尚不充分。通过红螺寺历史人物及相关史实的考察,指出红螺寺自辽代即为净土念... 北京怀柔红螺寺,自古为京东名刹,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因史料记载不足,至今难以把握其历史全貌,特别是关于红螺寺的法脉源流、宗派所属、法门特征,现有的研究尚不充分。通过红螺寺历史人物及相关史实的考察,指出红螺寺自辽代即为净土念佛道场,金元时期延续此风,至清代际醒大师而大盛,成为全国典范;红螺法系在金元时期属云门宗,清代属临济宗,法门特点为禅净双修;红螺寺的净土念佛源远流长,影响广泛,这里作为清修道场,在北京地区的佛教史上独具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螺山 红螺寺 佛教 净土 念佛
下载PDF
从临终关怀思想看佛教生命教育特点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军 刘红梅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44-49,共6页
佛教临终关怀思想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轮回不止,生命不息;因果报应,悔过念善;解脱生死,超越三界;不住涅槃,不舍众生。从临终关怀的角度来看,佛教生命教育特点与众不同、独具特色,即尊重生命,顺应自然;珍爱生命,发展人生;解缚生命,永灭苦... 佛教临终关怀思想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轮回不止,生命不息;因果报应,悔过念善;解脱生死,超越三界;不住涅槃,不舍众生。从临终关怀的角度来看,佛教生命教育特点与众不同、独具特色,即尊重生命,顺应自然;珍爱生命,发展人生;解缚生命,永灭苦恼;生命超越,自度度人。对于现代临终关怀运动而言,佛教独特的生命教育思想及其丰富的临终关怀理论与实践操作具有非常大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终关怀 佛教 生命教育 净土宗
下载PDF
巴蜀弥勒文化考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龙显昭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5,共5页
佛教传入巴蜀始于后汉,净土僧侣传播其宗诸经,则时代较后。本文所考论者即净土历史文化及弥勒信仰入蜀之途径,传法高僧弘扬该宗之历程,嘉州大佛弥勒文化之影响。弥勒文化慈善济世,普爱博施的宗风经累世传承,形成了对社会民众受灾莫不广... 佛教传入巴蜀始于后汉,净土僧侣传播其宗诸经,则时代较后。本文所考论者即净土历史文化及弥勒信仰入蜀之途径,传法高僧弘扬该宗之历程,嘉州大佛弥勒文化之影响。弥勒文化慈善济世,普爱博施的宗风经累世传承,形成了对社会民众受灾莫不广施赈救的优良传统。这种赈灾救难精神为后世的慈善事业开乎先路,应该给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净土 弥勒文化 慈善救灾
下载PDF
弥勒道场知多少——兼论梵净山弥勒道场 被引量:3
11
作者 唐亚娟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134-138,共5页
梵净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辟支佛在梵净山活动时期就有"古佛道场"之谓;净土宗传入梵净山后,弥勒道场建立;明万历年间,钦命僧妙玄重开梵净山,把临济宗带到弥勒净土道场,使梵净山禅净双修盛极一时。"弥勒道场"不... 梵净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辟支佛在梵净山活动时期就有"古佛道场"之谓;净土宗传入梵净山后,弥勒道场建立;明万历年间,钦命僧妙玄重开梵净山,把临济宗带到弥勒净土道场,使梵净山禅净双修盛极一时。"弥勒道场"不止一个,是因为各地与弥勒因缘甚深,古有"天下不平,弥勒出世"之说,中国古代多动荡,所以弥勒现世的地方就很多。梵净山被称为"天下众名岳之宗",可见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地位及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道场 梵净山 弥勒 辟支佛 净土宗
下载PDF
日本古代小说的佛学烙印与文化成因 被引量:1
12
作者 勾艳军 《外国问题研究》 2011年第4期68-73,共6页
日本古代小说大都具有浓郁的佛学色彩,净土、无常、果报是最典型的三个侧面。净土思想是日本佛教的主流且具有明显的现世特征:平安物语的净土信仰成为救赎宫廷贵族脱离苦难的精神支柱;中世战记物语的净土信仰多与死亡紧密相连,成为对战... 日本古代小说大都具有浓郁的佛学色彩,净土、无常、果报是最典型的三个侧面。净土思想是日本佛教的主流且具有明显的现世特征:平安物语的净土信仰成为救赎宫廷贵族脱离苦难的精神支柱;中世战记物语的净土信仰多与死亡紧密相连,成为对战乱中人们渴求来世幸福的终极关怀。无常是日本小说尤其是中世物语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无常既是对人间永无常住的感性叹息,也是对盛者必衰社会法则的理论解释,更成为武家社会切身感受的"生死观"。因果报应思想贯穿日本小说史的始终,它与宿世、轮回、转生等观念互为表里,成为孕育日本怪异小说流行的土壤之一,并表现出与儒家劝惩观念相结合的世俗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小说 佛教 净土往生 无常 因果报应
下载PDF
试论弥勒信仰与弥陀信仰的交融性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子开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3-61,共9页
学术界一般认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其实,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具有一定的融合性:不但古来弥陀信仰者亦可兼修弥勒净土,而且弥陀类经典也包含了弥勒净土因素;无论是传统的弥陀净土信仰,还是李唐伊始的白莲净土信仰... 学术界一般认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其实,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具有一定的融合性:不但古来弥陀信仰者亦可兼修弥勒净土,而且弥陀类经典也包含了弥勒净土因素;无论是传统的弥陀净土信仰,还是李唐伊始的白莲净土信仰,都有弥勒上生或下生的痕迹;元代正统白莲净土信仰中的弥勒信仰,主要是往生弥勒净土,而宋末以来的民间白莲净土信仰,则逐渐将弥勒下生信仰取代了弥勒上生甚至于弥陀净土信仰,以之作为民族斗争的工具;元代传统的白莲净土信仰,与当时中国化、民间化的布袋信仰,彼此也是共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信仰 弥陀信仰 白莲净土 元代 上生信仰 布袋信仰
下载PDF
佛教净土观念与中国古代作家的人文生态观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现诚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1-147,共7页
大乘佛教净土思想观念中所蕴涵的“道”“器”合一的相辅相济关系,一方面强调通过在“境净”中实现主体的外在超越,而另一方面主张主体以“心净”求得自我内在精神的超越。佛家这些义理和认知思维,蕴涵丰富的人文生态思想,为中国古代文... 大乘佛教净土思想观念中所蕴涵的“道”“器”合一的相辅相济关系,一方面强调通过在“境净”中实现主体的外在超越,而另一方面主张主体以“心净”求得自我内在精神的超越。佛家这些义理和认知思维,蕴涵丰富的人文生态思想,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所崇奉。同时,他们在创作和践行中所显现的人文生态观念,也契合了现代深层生态学的学理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净土观 境净 心净 古代崇佛作家 人文生态观
下载PDF
中国弥勒信仰探因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永霞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5-7,20,共4页
中国弥勒信仰两晋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南北朝时兴盛一时,隋唐时由盛转衰,唐以后逐渐衰落。中国弥勒信仰分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两派。中国弥勒信仰的一大特点是肯定人生的现生快乐,这正是它吸引大众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中国宗教 弥勒信仰 净土信仰 宗教哲学 上生信仰 下生信仰 佛教
下载PDF
苏轼佛教行事略考 被引量:4
16
作者 许外芳 张君梅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23-26,共4页
近年来学界对苏轼与佛教的关系研究颇多,却无人研究苏轼自身的佛教行事。本文略考了苏轼一生中的事佛事迹,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戒杀,二是施舍,三是祈祷,四是净土信仰。苏轼的佛教信仰表明了北宋初期禅、净、教合流的倾向。
关键词 苏轼 佛教 关系 信仰 戒杀 施舍 祈祷 净土信仰
下载PDF
中国佛教思想对于日本净土教庭园的影响
17
作者 宁晶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4年第4期86-89,共4页
源于中国园林文化的日本庭园,其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特征,人们通过对不同形式和风格的日本庭园的观察,就能够清晰地了解产生该庭园形式的那个时代人们的所思所想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本文通过对日本传统的... 源于中国园林文化的日本庭园,其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特征,人们通过对不同形式和风格的日本庭园的观察,就能够清晰地了解产生该庭园形式的那个时代人们的所思所想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本文通过对日本传统的净土教庭园的产生背景、设计主题以及庭园的整体布局形式和设计手法的分析研究,论述了中国佛教思想对日本庭园文化和风格形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净土教 庭园设计
下载PDF
佛教莲宗祖师与杭州的殊胜因缘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公元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00-104,共5页
从与杭州有甚深缘分的八位净宗祖师的生平、业绩与影响可看出,佛教莲宗十三代祖师,自五祖以来都与杭州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其中六祖、七祖、八祖、十一祖的根本道场即在杭州。这说明,杭州从唐中后期以来的千余年,曾是弘传佛教净土法门的... 从与杭州有甚深缘分的八位净宗祖师的生平、业绩与影响可看出,佛教莲宗十三代祖师,自五祖以来都与杭州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其中六祖、七祖、八祖、十一祖的根本道场即在杭州。这说明,杭州从唐中后期以来的千余年,曾是弘传佛教净土法门的一大中心,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净土宗 莲宗祖师 杭州佛教
下载PDF
青藏牧民心灵环保与生态行动的人类学观察
19
作者 范长风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6-72,共7页
心灵环保的概念和实践模式是生态和宗教人类学研究的新课题。在青藏黄河源的玛曲,僧人和牧民在实践中发展出两种心灵环保模式,从而保证行动者的身体与心灵、外在行动与内在思想都达到某种统一。在社会层面,心灵环保通过宗教的净土理念... 心灵环保的概念和实践模式是生态和宗教人类学研究的新课题。在青藏黄河源的玛曲,僧人和牧民在实践中发展出两种心灵环保模式,从而保证行动者的身体与心灵、外在行动与内在思想都达到某种统一。在社会层面,心灵环保通过宗教的净土理念和国家的生态文明思想调柔内心,从而提升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社区层面,心灵环保既培育和模塑个体成员的人格、德性,又为环保组织提供强大的内生性动力和团体凝聚力。完整的环境保护既包括外在的生态环保也包含内在的心灵环保,心灵环保触及到环保的本质问题因而是环保的深层形态。心灵环保的实践使得地方环保组织的生态行动上升到国家文明和生态文化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园 净土 藏传佛教 心灵环保 行动
下载PDF
净土观念与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
20
作者 田云刚 张元洁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从关乎人生和社会的进路与走向,具有目的论性质的净土观念来看,中国佛教理论发展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从人间与净土的隔绝对立,走向人间与净土的深度融合。这条主线的现实转化就是通过文化运动、治国护国、乡村建设、生态建设、统筹城乡... 从关乎人生和社会的进路与走向,具有目的论性质的净土观念来看,中国佛教理论发展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从人间与净土的隔绝对立,走向人间与净土的深度融合。这条主线的现实转化就是通过文化运动、治国护国、乡村建设、生态建设、统筹城乡等实践,使农与非、城与乡以及天与人、心与物、身与家等从对立走向融合。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相应,反映了佛教的慈悲济世、众生平等、利乐有情等价值追求以及化否定为肯定的逻辑方法、化出世为入世的行为方式、化内在为外在的超越路径,在改变中国农村社会面貌和农民生存状态中的具体运用;反映了中国佛教在与儒道西学等互动中的与时俱进,以及最终走向适应和支持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中国梦是人间净土观念的转化表达,中国佛教能适应和支持中国梦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教 净土观念 农村社会 变迁 中国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