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若岗日冰原及其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 被引量:50
1
作者 蒲健辰 姚檀栋 +2 位作者 王宁练 丁良福 张其花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7-92,共6页
普若岗日是藏北高原最大的由数个冰帽型冰川组合成的大冰原 .冰川覆盖面积 42 2 5 8km2 ,冰储量为 5 2 5 15 3km3 .冰川雪线海拔 5 6 2 0~ 5 86 0m .冰原呈辐射状向周围微切割的宽浅山谷溢出 5 0多条长短不等的冰舌 ,最大的可伸至山... 普若岗日是藏北高原最大的由数个冰帽型冰川组合成的大冰原 .冰川覆盖面积 42 2 5 8km2 ,冰储量为 5 2 5 15 3km3 .冰川雪线海拔 5 6 2 0~ 5 86 0m .冰原呈辐射状向周围微切割的宽浅山谷溢出 5 0多条长短不等的冰舌 ,最大的可伸至山麓地带 ,形成宽尾状冰舌 .在一些下伸较低的冰舌段 ,形成有许多冰塔林 ,以雄伟壮观的连座冰塔林和雏形冰塔林为主 .在东南部一些冰舌段雏形冰塔林的上部 ,分布着奇特的新月型雪冰丘和链状排列有序的雪冰丘 .小冰期以来 ,普若岗日的冰川呈退缩趋势 .环绕冰舌分布的冰碛序列 ,在北部和东南部普遍可区分出 3道 .对比研究认为 ,分别属于小冰期 3次寒冷期冰进的遗迹 .而西部小冰期冰川作用的范围较小 .按小冰期最盛时的规模量测当时的冰川面积 ,和现在相比该时段内冰川面积减少了 2 4 2 0km2 ,当时冰川面积比现在大 5 7% .由此引起的冰川资源的减少为 3 6 5 83km3 ,相当于 36 5 83× 10 8m3 的水量 .在普若岗日西侧 ,小冰期后期至 2 0世纪 70年代 ,冰川退缩了 2 0m ;70年代至 90年代末 ,冰川退缩了 40~ 5 0m ;平均 1 5~ 1 9m·a-1;1999年 9月至2 0 0 0年 10月 ,退缩 4~ 5m .明显反映出逐渐加剧的变化趋势 .和其它地区相比较 ,普若岗日冰原变化比较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分布特征 小冰期 普若岗日冰原 冰川作用
下载PDF
青藏高原普若岗日冰原80m深冰层温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蒲健辰 姚檀栋 +3 位作者 王宁练 段克勤 朱国才 杨梅学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2-286,共5页
20 0 0年 10月在普若岗日冰原海拔 6 0 0 0m处的 80m深冰芯孔中 ,利用热敏电阻温度计测量了冰层温度 .结果显示 ,所有温度曲线除 2m深度以上表层温度已受到低温冷波强烈干扰开始转型外 ,主要曲线均表现为暖季型 .最低冰温度 - 9.9℃ ,... 20 0 0年 10月在普若岗日冰原海拔 6 0 0 0m处的 80m深冰芯孔中 ,利用热敏电阻温度计测量了冰层温度 .结果显示 ,所有温度曲线除 2m深度以上表层温度已受到低温冷波强烈干扰开始转型外 ,主要曲线均表现为暖季型 .最低冰温度 - 9.9℃ ,出现在 12m深度处 .以 12m深度为界 ,上部冰层温度变幅大 ,下部冰温随深度增加基本呈直线型升高 ,温度梯度较上部小 .观测期间 ,4m之上冰温随时间逐渐降低 ,其降幅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 .最大日降低幅度在 0 5m处达 0 6 2℃ ,1m处为 0 35℃ ,2m处为 0 2 0℃ .据冰层温度状况和气候条件 ,普若岗日冰原应属极大陆型冰川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冰层温度 冰温变化 普若岗日冰原 热敏电阻温度计
下载PDF
1992-2014年普若岗日冰川和流域湖泊面积变化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拉巴 格桑卓玛 +3 位作者 拉巴卓玛 尤学一 普布次仁 德吉央宗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70-776,共7页
基于1992-2014年Landsat TM、HJ-1A/1B卫星数据和气象资料,采用卫星影像人工数字化方法计算了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普若岗日冰川和冰川流域的湖泊面积,探讨了冰川所在区域的气象因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普若岗日冰川面积总体呈退缩趋势,近... 基于1992-2014年Landsat TM、HJ-1A/1B卫星数据和气象资料,采用卫星影像人工数字化方法计算了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普若岗日冰川和冰川流域的湖泊面积,探讨了冰川所在区域的气象因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普若岗日冰川面积总体呈退缩趋势,近23 a内退缩了15.29 km2;其中,2005-2008年冰川面积有所增加,之后又进入退缩状态;将计算结果与中国冰川目录比较发现,冰川面积也处于减少趋势(21.29 km2)。近23 a位于冰川西南部的两个湖泊面积呈较显著增加趋势,以面积较小的龙尾湖湖泊面积增加尤为显著,湖泊面积增加了19.12 km2,面积较大的令戈湖湖泊面积增加了17.79 km2;位于冰川南部气象站在1992-2013年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降水量呈增大趋势,区域蒸发量减小,这些可能是造成研究区冰川面积退缩和湖泊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可以作为青藏高原腹地羌塘自然保护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有利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若岗日冰川 湖泊 藏北 面积变化
下载PDF
普若岗日冰原毗邻地区风沙地貌及其环境演变 被引量:5
4
作者 张伟民 姚檀栋 +2 位作者 李孝泽 屈建军 韩添丁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23-730,共8页
冰川作用形成的大面积的冰碛物沉积及寒冻风化是高寒区风沙沉积的主要物质来源 .风沙地貌的发育与高寒区环境密切相关 ,冻结作用使沙丘发育以加积作用为主 ,形成了高大的新月形沙丘 .沙丘的侵蚀与移动主要发生在暖季 ,新月形沙丘运动速... 冰川作用形成的大面积的冰碛物沉积及寒冻风化是高寒区风沙沉积的主要物质来源 .风沙地貌的发育与高寒区环境密切相关 ,冻结作用使沙丘发育以加积作用为主 ,形成了高大的新月形沙丘 .沙丘的侵蚀与移动主要发生在暖季 ,新月形沙丘运动速度相当缓慢 ,年平均水平移动量约 1 .8~ 0 .5cm·a- 1 ,加积速率约 0 .3~ 0 .0 8cm·a- 1 .普若岗日冰原毗邻地区的环境变化主要受温度条件制约 ,沙丘腐殖质层沉积年代与我国东部沙区古沙丘、敦德冰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可以认为西南季风的强度对本区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原下垫面的变化造成太阳辐射差异 ,是引起西南季风强弱 ,造成高原腹地温度与降水随之变化的重要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若岗日冰原 风沙地貌 高寒地区 沙丘 物源 冰川作用 风沙沉积 冰碛物 太阳辐射
下载PDF
从冰前风沙地貌初看普若岗日冰原的形成演变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孝泽 姚檀栋 +1 位作者 屈建军 张伟民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3-67,共5页
野外实地考察和室内样品分析表明 ,位于普若岗日冰原西侧冰川前缘带的大片风沙地貌 ,直接发育在冰碛之上 ,并以冰碛为主要物质来源 ,与冰川运动和冰原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 ,是相关冰川和冰原形成演化过程的良好反映与记录 .结合沙丘沉积... 野外实地考察和室内样品分析表明 ,位于普若岗日冰原西侧冰川前缘带的大片风沙地貌 ,直接发育在冰碛之上 ,并以冰碛为主要物质来源 ,与冰川运动和冰原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 ,是相关冰川和冰原形成演化过程的良好反映与记录 .结合沙丘沉积序列中的沉积构造测量、粒度分析及腐殖质夹层的14 C测年等结果 ,初步得出 :普若岗日冰原至少形成于 18kaBP ;冰原降水可能主要来自西风降水 ;18kaBP以来 ,冰原在总体上处于收缩过程 ,在约 10 8kaBP来 ,冰原西缘的零平衡线的年均水平退缩速率约为 0 88~ 1 0 2m·a-1,铅直升高速率约为 2 4~ 32mm·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若岗日冰原 冰川前缘 风沙地貌 形成演化
下载PDF
西藏普若岗日冰帽15世纪以来植被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孢粉记录 被引量:6
6
作者 唐领余 杨保 +2 位作者 李春海 邵亚军 陶士臣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0-210,共11页
本文提供西藏普若岗日冰芯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证实普若岗日冰帽15世纪以来植被主要经历由寒冷干旱荒漠草原向寒冷潮湿的草甸草原和温暖干旱草原发展的演替过程。在大约550年来植被与生态环境变化中,明显出现AD1500—1515年(7500—7300... 本文提供西藏普若岗日冰芯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证实普若岗日冰帽15世纪以来植被主要经历由寒冷干旱荒漠草原向寒冷潮湿的草甸草原和温暖干旱草原发展的演替过程。在大约550年来植被与生态环境变化中,明显出现AD1500—1515年(7500—7300cm)、AD1565—1575年(7200—7000cm)以及AD1635—1640年(6300—6200cm)期间是当地土壤和空气较为湿润的时期,发育草甸草原植被。在AD1770—1800年(4700—4200cm)、AD1815—1825年(4000—3800cm)、AD1850—1865(3400—3200cm)以及AD1980年(500cm)以后是气温升高时期,气候温暖干燥,干旱草原植被逐渐扩大。冰芯记录的草原和草甸植被中主要植物花粉的百分含量与高原中部历年夏季温度呈正相关,推算最近150年内在19世纪70、9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曾出现高于现今当地气温约1.9℃的高温期,而在19世纪60、80年代和20世纪初,20世纪50和60—70年代是相对寒冷的时期。过去100年中20世纪晚期的渐暖现象尤其明显,与整个青藏高原年平均温度显著相关,也与青藏高原记录的冰川缩小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记录 草原/草甸 冰芯 冰帽 普若岗日 西藏 15世纪
下载PDF
普若岗日冰原西侧冰前风沙地貌的形成与我国冰川型沙漠的发现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孝泽 姚檀栋 +2 位作者 屈建军 张伟民 董光荣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03-708,共6页
在青藏高原中央、普若岗日冰原西侧流石坡地带山麓面上,分布有约100km2的由戈壁与沙丘组成的地貌,这是世界罕见的、也是我国发现的首例中纬度、高海拔地区冰前沙漠沉积。野外地貌、地层测量和室内样品的粒度、矿物、14C测年分析等结果表... 在青藏高原中央、普若岗日冰原西侧流石坡地带山麓面上,分布有约100km2的由戈壁与沙丘组成的地貌,这是世界罕见的、也是我国发现的首例中纬度、高海拔地区冰前沙漠沉积。野外地貌、地层测量和室内样品的粒度、矿物、14C测年分析等结果表明,其形成时代约为16kaBP以来;沉积特征在沙丘沉积序列中表现为风成砂夹零星腐殖质层,在戈壁中表现为砾石表面具次生方解石或碳酸钙沉淀层;演化模式为冷直线式;形成条件为以下伏冰碛物为主要砂源,以行星西风环流和高原冬季风引起的地面西风为主要动力,以持续的寒冷半干旱为气候背景;成因主要与冰原西缘冰川作用形成丰富的冰碛物砂源有关;因此,这类沙漠与一般冰缘沙漠以河湖相砂为源具有显著区别,可称为"冰川型沙漠"。由于其形成兼与冰原、气候和环流的变化密切相关,所以它是高原腹地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若岗日冰原 冰前风沙地貌 冰川型沙漠 冰川作用 冰碛物砂源 全新世环境
下载PDF
青藏高原现代最大冰原区第四纪冰川作用 被引量:7
8
作者 易朝路 李孝泽 屈建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91-497,共7页
普若岗日冰原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原,总面积达400km2.野外观察表明,从现代冰舌前端开始向山外有5套终碛垄和侧碛垄系列,分别称之为冰碛垄Ⅰ、Ⅱ、Ⅲ、Ⅳ和Ⅴ.根据地貌位置、地层关系、相对风化程度、风的改造程度和覆盖在有冰川漂砾的戈... 普若岗日冰原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原,总面积达400km2.野外观察表明,从现代冰舌前端开始向山外有5套终碛垄和侧碛垄系列,分别称之为冰碛垄Ⅰ、Ⅱ、Ⅲ、Ⅳ和Ⅴ.根据地貌位置、地层关系、相对风化程度、风的改造程度和覆盖在有冰川漂砾的戈壁上的沙子的电子自旋共振(ESR)年代,并与中国西部山地第四纪冰川数值年代比较,这些冰碛垄分别形成于现代冰川、小冰期、新冰期、末次冰期晚阶段和早阶段.冰碛垄V中的花岗岩漂砾散布于距山前6km以内的山麓平原,说明在第四纪晚期冰原西坡的古冰川虽到达山麓平原,但未能与邻近山地古冰川相连形成统一大冰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普若岗日冰原 第四纪 冰川作用 5套终碛垄 相对年代
下载PDF
普若岗日冰原西侧及念青唐古拉山西坡侧碛垄形态差异及气候构造成因 被引量:1
9
作者 邱祝礼 李海兵 +3 位作者 易朝路 傅平 董国成 陈华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656-1664,共9页
冰碛垄的几何学特征反应了它形成时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构造状况、气候条件。而对冰碛垄进行高程测量,并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反演其形态,可以获取高度、坡度、坡向等数据进行分析。文中应用该方法对青藏高原腹地普若岗日冰原一条侧碛垄以... 冰碛垄的几何学特征反应了它形成时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构造状况、气候条件。而对冰碛垄进行高程测量,并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反演其形态,可以获取高度、坡度、坡向等数据进行分析。文中应用该方法对青藏高原腹地普若岗日冰原一条侧碛垄以及东南部念青唐古拉山西端南坡的三条侧碛垄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普若岗日的侧碛垄规模比念青唐古拉山的侧碛垄规模小得多,普若岗日处侧碛垄的坡度也较缓,且坡向数据表明侧碛垄几何性质不对称。结合气候、构造等资料对它们的形态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气候是造成两地侧碛垄规模差异的主要原因,坡度的差异受气候与构造双重作用影响。从两地坡度的差异可以推导出念青唐古拉山侧碛垄的形成年代比普若岗日地区的要晚。根据普若岗日侧碛垄几何性质的不对称,结合遥感资料解译,判断该区末次冰期以来有正断层活动,断层面倾向北,上盘在南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碛垄 气候 构造 数值模拟 念青唐古拉山 普若岗日
下载PDF
西藏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生态特征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洋 安瑞志 巴桑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1-58,共8页
探究色-普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生态位特征,为该地区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以及高寒生态系统的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15年和2016年8月在建设区设置22个采样点,对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并运用生态位宽度、生... 探究色-普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生态位特征,为该地区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以及高寒生态系统的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15年和2016年8月在建设区设置22个采样点,对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并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及生态响应速率等方法测定优势种的生态位量度。结果表明:调查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27种,隶属于3门5纲11目18科35属,种类组成为硅藻-绿藻-蓝藻型,优势种5种,分别为嗜盐舟形藻(Navicula halophila)、丝藻属一种(Ulothrix sp.)、柔弱双菱藻具脉变种(Surirella tenera var.nervosa)、泉生菱形藻(Nitzschia fonticola)和细小桥弯藻(Cymbella pusilla);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值变化范围为[0.264,1.152],泉生菱形藻(Nitzschia fonticola)生态位宽度最大,为1.152,嗜盐舟形藻(Navicula halophila)生态位宽度最小,为0.264;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重叠值(O)分布范围为[0.013, 0.981],物种间对资源利用或生态适应能力的相似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性,优势种生态位重叠程度不高,种间竞争弱,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细小桥弯藻的相对资源占有量(?O)的变化幅度最大,为4.135,嗜盐舟形藻的?O变化幅度最小,为0.288,丝藻属一种发展趋势最强(R=1.283),嗜盐舟形藻的衰退趋势最强(R=-0.916)。浮游植物优势种呈发展或衰退趋势是种间竞争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生态位 色林错 普若岗日冰川
下载PDF
基于高亚洲精细再分析数据模拟普若岗日冰原2012-2014年表面能量-物质平衡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建江 李佳 +2 位作者 吴立新 汪赢政 郭磊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19-929,共11页
采用高亚洲精细再分析数据(High AsiaRefinedanalysis,HAR)以及Coupled SnowpackandIceSurfaceEn⁃ergy andMassbalanceModel(COSIMA)模拟了青藏高原最大冰原——普若岗日2012-04-23—2014-05-11的能量-物质平衡,并分析了普若岗日冰原消... 采用高亚洲精细再分析数据(High AsiaRefinedanalysis,HAR)以及Coupled SnowpackandIceSurfaceEn⁃ergy andMassbalanceModel(COSIMA)模拟了青藏高原最大冰原——普若岗日2012-04-23—2014-05-11的能量-物质平衡,并分析了普若岗日冰原消融机理。模拟的2012-04-23—2013-05-23与2013-05-23—2014-05-11的物质平衡分别为-0.18 m w.e.、-0.36 m w.e.。在整个研究时段内,冰原西部、中北部等海拔低于5800 m的区域处于物质亏损状态,最大达到-2.69 m w.e.;冰原北部区域因为海拔较高的原因,处于物质积累状态,在东北部区域最高值达到0.85 m w.e.。2013-05-23—2014-05-11用于消融的能量相比2012-04-23—2013-05-23减少,冰川表面消融减速,但普若岗日冰原上空2013-05-23—2014-05-11的固态降水量少于2012-04-23—2013-05-23,因此冰川在2013-05-23—2014-05-11日的表面净物质平衡反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若岗日 高亚洲精细再分析数据 COSIMA 能量平衡 物质平衡
下载PDF
近期青藏高原普若岗日冰原冰川跃动特征
12
作者 周苏刚 王宁练 +3 位作者 李志杰 姚晓军 张玉杰 秦格霞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4年第6期1174-1194,共21页
The Puruogangri Ice Field(PIF), classified as an ultra-continental glacier, is considered extremely stable. However, several glaciers in this area have recently experienced surge events with significant instability an... The Puruogangri Ice Field(PIF), classified as an ultra-continental glacier, is considered extremely stable. However, several glaciers in this area have recently experienced surge events with significant instability and information on surge-type glaciers(STGs) in this region remains scarce. In this study, we identified six STGs and reported the observ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surging behavior in the region by mapping glacier boundaries, surface flow velocity information, and glacier surface elevation changes using recent Landsat satellite imagery and 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SRTM), TanDEM, and ASTER digital elevation model(AST14DEM) data. These data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recent glacial processes, flow instability, and rapid glacial movement. During the active phase of the glaciers,all exhibited frontal advances and changes in surface elevation. Owing to limitations in the satellite imagery, flow velocity profiles were only available for glaciers N1(G089071E33998N),NE1(G089128E33943N), and SE3(G089278E33913N) during the active phase. However,these results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velocity variations in both glacier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surg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G, scientific expeditions,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we believe that the surge in PIF was largely influenced by glacier meltwater and changes in subglacial drainage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acier surge glacier surface elevation changes glacier surface velocity puruogangri Ice Field
原文传递
TanDEM-X双站InSAR地形提取及精度评估 被引量:15
13
作者 孙亚飞 江利明 +2 位作者 柳林 孙永玲 汪汉胜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0-105,共6页
在介绍TanDEM-X/TerraSAR-X SAR数据获取模式和零秒时间基线等双站干涉测量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TanDEM-X双站SAR数据的高精度地形提取方法,并利用ICEsat激光测高数据进行了精度评估。该方法采用引入外部DEM进行相位差分的策略,... 在介绍TanDEM-X/TerraSAR-X SAR数据获取模式和零秒时间基线等双站干涉测量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TanDEM-X双站SAR数据的高精度地形提取方法,并利用ICEsat激光测高数据进行了精度评估。该方法采用引入外部DEM进行相位差分的策略,减少相位残差,提高相位解缠精度与效率。另外,在双站模拟相位和地理编码过程中考虑到双站几何结构和零时间多谱勒时间参数,采用ICESat高程数据进行绝对相位偏移校正。以复杂地形环境下的普若岗日冰原为例,获取了空间分辨率10m、高程精度0.8m的DEM结果,精度可满足国家1∶10 000地形制图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DEM-X 双站SAR干涉测量 数字高程模型 普若岗日冰原
原文传递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格局评估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晓娜 刘春兰 +2 位作者 张丛林 陈龙 黄宝荣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44-955,共12页
西藏色林错及周边区域是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珍稀濒危生物物种最多的地区,也是高品质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集中分布区,建立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以下简称"色-普国家公园")首要考虑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问题。本研究遵循&qu... 西藏色林错及周边区域是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珍稀濒危生物物种最多的地区,也是高品质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集中分布区,建立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以下简称"色-普国家公园")首要考虑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问题。本研究遵循"因素识别-指标构建-单因子评估-综合评估"的基本思路,识别色-普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因素,开展冻融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风蚀、生境环境敏感性单因子评估,结合海拔、坡度、重要生态系统等限定因子,实现对国家公园潜在建设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估,以期为未来国家公园空间范围的确定、功能分区以及适度开展生态旅游等空间布局提供基础支撑。研究表明:(1)潜在建设区存在较严重的冻融侵蚀、水土流失、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2)单因子评估显示,潜在建设区主要属于生态环境的中度和高度敏感区、水土流失的中度敏感区、冻融侵蚀的轻度和中度敏感区,土壤风蚀的不敏感和轻度敏感区、土壤沙化的不敏感区。(3)综合评估显示,潜在建设区生态环境脆弱性高,高度脆弱区面积比例达57.60%,主要分布在色林错的西部和北部;低度脆弱区仅占7.38%,主要分布在色林错东部;尼玛县低度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小,安多县分布最多;双湖县高度脆弱区面积分布最广。(4)建议未来国家公园建设把以生态旅游为主的人类活动范围集中在低度脆弱区,并重点加强对高度脆弱区的生态系统完整性与原真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脆弱性 敏感性评估 限制因子 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模型 色林错-普若岗日国家公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