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葡萄花油田重复压裂裂缝酸洗技术 被引量:12
1
作者 南志学 朱彦刚 +1 位作者 张永春 李敏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1年第5期40-41,共2页
大庆长垣南部主要产区的葡萄花油田 ,经过 2 0多年的开发 ,油层重复压裂比例较高 ,且有的层已经经历了 3、 4次压裂改造 ,因随着时间的延长支撑剂的破碎率增加、支撑剂镶嵌到裂缝壁面减小了裂缝宽度、沉淀物堵塞孔道和地层中出现三相流... 大庆长垣南部主要产区的葡萄花油田 ,经过 2 0多年的开发 ,油层重复压裂比例较高 ,且有的层已经经历了 3、 4次压裂改造 ,因随着时间的延长支撑剂的破碎率增加、支撑剂镶嵌到裂缝壁面减小了裂缝宽度、沉淀物堵塞孔道和地层中出现三相流使裂缝导流能力下降。为提高重复压裂层的增产效果 ,研究试验了裂缝酸洗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花油田 重复压裂 裂缝酸洗技术 支撑剂 增产效果
下载PDF
油田注汽锅炉水质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侯君 程林松 +1 位作者 房宝才 郭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1-323,365,共4页
分析了影响注蒸汽锅炉水质的因素,包括硬度、含氧、pH值、含钠、含铁,指出前三项是主要因素,还分析了蒸汽干度的影响.2003年6月起大庆葡北油田三断块葡71-75井组进行蒸汽驱先导性试验,使用OH20-ND-25XAMT型锅炉,注汽压力12 MPa,注汽温度... 分析了影响注蒸汽锅炉水质的因素,包括硬度、含氧、pH值、含钠、含铁,指出前三项是主要因素,还分析了蒸汽干度的影响.2003年6月起大庆葡北油田三断块葡71-75井组进行蒸汽驱先导性试验,使用OH20-ND-25XAMT型锅炉,注汽压力12 MPa,注汽温度320℃,蒸汽干度75%,日注气量160 m3.介绍了该锅炉用水的软化处理装置及工艺.给出的一组水质分析数据表明,清水硬度(钙镁)为2.83 mmol/L,软化后锅炉生水硬度(镁)和炉水硬度(镁)均为0.04 mmol/L;pH值在正常范围(8.87,8.08,8.32);矿化度和钠钾含量逐步升高.考察了当清水水温分别为0~20℃、含氧量分别为14.6~9.2 mg/L时,为彻底除氧而加入的除氧剂Na2S2O3量,超出理论需要量的剩余量应≤10 mg/L.图1表2参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锅炉 锅炉水 水质控制 水硬度 pH值 除氧 水质软化 驱替蒸汽 大庆葡北油田
下载PDF
葡萄花油田转油站系统生产运行方案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鲍云波 刘扬 +2 位作者 魏立新 周大鹏 梁秀娟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6-69,共4页
葡萄花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期开采,地面集输系统的负荷下降,系统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费用逐年增加.为实现油田生产高效、低耗和效益最大化,以系统生产运行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将井口回压、井口掺水压力、原油进站温度、加热炉运行负荷等作... 葡萄花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期开采,地面集输系统的负荷下降,系统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费用逐年增加.为实现油田生产高效、低耗和效益最大化,以系统生产运行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将井口回压、井口掺水压力、原油进站温度、加热炉运行负荷等作为约束条件,建立转油站集输系统生产运行方案优化数学模型.根据模型的结构特点,提出分层次优化的求解策略.某区块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优化后系统耗电量比优化前下降20.43%,耗气量下降17.72%,综合能耗费用下降18.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花油田 油气集输 转油站 方案 优化 模型 节能
下载PDF
大庆外围油田储层岩相学特点与敏感性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曹广胜 吴俊海 +2 位作者 董经武 李凤君 李树群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5-108,126,共5页
大庆外围已发现的 2 0个低渗透或分散小油田 ,储层品质差 ,在开发中易受伤害 ,伤害后难恢复。以储量相对较大的两个典型大庆外围油田为例 ,实验测定了油层岩心的岩相学特征和敏感性程度。龙西油田高台子油层岩性以含泥粉砂岩为主 ,泥质... 大庆外围已发现的 2 0个低渗透或分散小油田 ,储层品质差 ,在开发中易受伤害 ,伤害后难恢复。以储量相对较大的两个典型大庆外围油田为例 ,实验测定了油层岩心的岩相学特征和敏感性程度。龙西油田高台子油层岩性以含泥粉砂岩为主 ,泥质含量 7.2 %~ 38.7% ;粘土矿物组成复杂 ,以伊利石为主 (6 5 %~ 85 % ) ;最大孔隙半径 4.74μm2 ,中值半径 0 .0 0 4~ 0 .2 95 μm2 ,孔隙和喉道半径相差悬殊 ;渗透率特低 ,地层水测渗透率为 0 .0 13× 10 -3 ~ 13×10 -3 μm2 ;敏感性程度和相应敏感指数如下 :弱速敏 ,Iv=0 .0 4~ 0 .35 ;中等偏弱到强水敏 ,Iw=0 .31~ 0 .78;中等盐敏 ,Is=0 .39~ 0 .6 0 ,临界矿化度 2 2 5 0mg/L ;中等酸敏 ,Ia=0 .41~ 0 .47。葡萄花油田葡萄花油层岩性为细粒、粉粒砂岩 ,泥质含量 10 %~ 15 % ;不同深度上粘土含量不同 ,组成复杂 ,可能发生地层微粒运移 ;最大孔隙半径 13.7μm ,中值半径 1.9~ 5 .2 μm ,有厚约 8m的疏松岩层 ;地层水测渗透率 2 1× 10 -3 ~ 2 93× 10 -3 μm2 ;敏感性程度和相应敏感指数如下 :弱速敏 ,Iv=0 .0 6~ 0 .2 7;中等偏弱到中等偏强水敏 ,Iw=0 .31~ 0 .78;弱到中等盐敏 ,Is=9.5 9~5 7.0 6 ,临界矿化度 6 0 71mg/L ;中等酸敏 ,Ia=0 .31~ 0 .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学特征 敏感性 低渗透储层 大庆外围油田 龙西油田 葡萄花油田
下载PDF
水下窄小河道砂体综合调整挖潜技术 被引量:6
5
作者 梅启太 武力军 刘洪远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3-14,19,共3页
通过对油田地质特征不断深入认识 ,在油田开发调整中 ,建立起了适合油田砂体及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有效调整挖潜模式。逐步形成了一套水下窄小砂体油田中高含水期综合调整挖潜技术。
关键词 水下窄小砂体 剩余油分布 挖潜技术 油田开发
下载PDF
大庆葡萄花油田北部复合驱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子涵 杨振宇 国郅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2-84,共3页
多数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与葡北原油不匹配, 主要原因是活性剂平均当量较高。而葡北原油组成与长垣主力油田的原油不同: 葡北原油的胶质沥青质含量较低、碳数分布曲线向低碳偏移,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偏低。某些批次植物油羧酸盐表面活性剂... 多数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与葡北原油不匹配, 主要原因是活性剂平均当量较高。而葡北原油组成与长垣主力油田的原油不同: 葡北原油的胶质沥青质含量较低、碳数分布曲线向低碳偏移,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偏低。某些批次植物油羧酸盐表面活性剂虽然能形成超低界面张力, 但由于产品本身稳定性差、体系热稳定性差等原因难于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花油田 表面活性剂 复合驱 相对分子质量 碳数分布 原油族组成 可行性
下载PDF
葡萄花油田泥质粉砂岩储层的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吉余 王向荣 王长生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17,38,共3页
针对葡萄花油田水下窄小分流河道砂体发育窄小、连续性差、分布零散、砂体间发育有大量泥质粉砂岩的实际状况,研究了泥质粉砂岩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含油性等特征及产液、吸水状况.结果表明:该储层具有颗粒细、泥质质量分数高、含油饱和... 针对葡萄花油田水下窄小分流河道砂体发育窄小、连续性差、分布零散、砂体间发育有大量泥质粉砂岩的实际状况,研究了泥质粉砂岩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含油性等特征及产液、吸水状况.结果表明:该储层具有颗粒细、泥质质量分数高、含油饱和度低的特点;主要呈砂体边部型、相对连片型和独立型分布.该泥质粉砂岩储层产液能力较低,但吸水状况较好,可以利用泥质粉砂岩储层为连接纽带来改善砂体间的连通状况,以完善单砂体注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花油田 泥质粉砂岩 储层 水下分流河道 产液 吸水
下载PDF
葡萄花油田二氧化碳吞吐采油现场试验 被引量:7
8
作者 房宝财 王允诚 +3 位作者 王庆 韩军 梅启太 张丽华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3-94,10,共2页
葡萄花油田利用CO_2吞吐进行采油研究结果表明,在油层条件下,液态的CO_2能够快速汽化并溶于原油中使储集层孔隙压力增高,局部地区油层的弹性能量增加,从而提高现井网注来关系无法完善的孤立砂体中的剩余油藏的采收率。根据大庆葡萄花油... 葡萄花油田利用CO_2吞吐进行采油研究结果表明,在油层条件下,液态的CO_2能够快速汽化并溶于原油中使储集层孔隙压力增高,局部地区油层的弹性能量增加,从而提高现井网注来关系无法完善的孤立砂体中的剩余油藏的采收率。根据大庆葡萄花油田地质条件及开发现状,在现场试验2口井,见到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CO2吞吐 现场试验 葡萄花油田
下载PDF
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最佳提液速度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志军 时刚 +1 位作者 黄泽明 杨轩宇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5,共5页
为了进一步探索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提液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及作用,确定最佳提液速度,选取不同渗透率级别、变异系数的人造岩心进行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注入速度、不同注入PV数、不同渗透率级别、不同注入时机及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 为了进一步探索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提液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及作用,确定最佳提液速度,选取不同渗透率级别、变异系数的人造岩心进行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注入速度、不同注入PV数、不同渗透率级别、不同注入时机及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为确定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最佳提液速度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渗透率级别的人造均质岩心,驱替速度均为25mL/h时采收率最高;在不同驱替速度,同一渗透率的条件下,最佳注入PV数界限为0.4。对于渗透率变异系数在0.5~0.85之间的非均质人造岩心驱替速度为20mL/h时,采收率最高;在渗透率为300md变异系数为0.5和渗透率为200md变异系数为0.65的非均质岩心中,当驱替速度为20mL/h时,最佳注入PV数界限为0.3,其他的驱替速度情况下,最佳注入PV数的界限为0.2。而在渗透率为200 md变异系数为0.85的非均质岩心中,最佳注入PV数界限为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平油田 葡萄花油层 提液速度 物理模拟 驱油效率
下载PDF
分注合采宋芳屯油田州16块葡、扶油层工艺技术
10
作者 宋洪才 沈宝明 +2 位作者 纪宝均 黎革权 郑新生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14,共3页
论述了宋芳屯油田葡萄花、扶余油层的地质特点 ,分析了对两套油层的合采状况 .结果表明 :在上部层段低流压时 ,对不同埋深、不同性质的两套油层合采是合适的 ,分注也是适宜的 .合采后 ,芳 2 48-12 6井葡萄花油层产量保持程度为当初的 6 ... 论述了宋芳屯油田葡萄花、扶余油层的地质特点 ,分析了对两套油层的合采状况 .结果表明 :在上部层段低流压时 ,对不同埋深、不同性质的两套油层合采是合适的 ,分注也是适宜的 .合采后 ,芳 2 48-12 6井葡萄花油层产量保持程度为当初的 6 9.4% ,扶余油层为当初的 2 2 .9% ,与单采相近 .仅 2个月时间 ,扶余油田产量提高了 8.5 5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注合采 扶余油层 葡萄花油层 油田注水
下载PDF
葡萄花油田注入水杀菌剂的筛选及应用效果 被引量:4
11
作者 姚涛 芦玲香 +1 位作者 李俊华 王海立 《辽宁化工》 CAS 2005年第3期126-127,共2页
介绍了葡萄花油田注入水杀菌剂的室内筛选实验 ,对杀菌剂与各水质处理站注入水的配伍性及杀菌效果进行筛选 ,有效提高葡萄花油田注水水质 ,防止管道堵塞、腐蚀 ,提高注水量 ,保证油田的连续生产。
关键词 杀菌剂 注入水 葡萄花油田 硫酸还原菌
下载PDF
古龙油田葡萄花油层沉积特征分析—以古83区块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俊红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3年第2期116-117,共2页
古龙地区葡萄花油层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席状砂微相,呈现水退~水进~水退的水体变化趋势,下砂岩组储层最为发育,中砂岩组储层发育较差,河道主要沿北北西向展布。区域沉积研究表明,古83区块葡萄花油层沉积时期主要受西部沉积体... 古龙地区葡萄花油层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席状砂微相,呈现水退~水进~水退的水体变化趋势,下砂岩组储层最为发育,中砂岩组储层发育较差,河道主要沿北北西向展布。区域沉积研究表明,古83区块葡萄花油层沉积时期主要受西部沉积体系控制,为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类型以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油田 沉积特征 葡萄花油层
下载PDF
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沉积相分析
13
作者 任宇飞 《价值工程》 2013年第13期292-293,共2页
升平油田是三肇凹陷东北部在古凸起上继承发育形成的鼻状构造。本文综合分析岩心、测井、录井特征等,探讨了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沉积相类型。结果表明本区为浅水河控三角洲相,垂向上是水退至水进的过程,发育由三角洲外前缘—三角洲内前... 升平油田是三肇凹陷东北部在古凸起上继承发育形成的鼻状构造。本文综合分析岩心、测井、录井特征等,探讨了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沉积相类型。结果表明本区为浅水河控三角洲相,垂向上是水退至水进的过程,发育由三角洲外前缘—三角洲内前缘—分流平原—三角洲内前缘—三角洲外前缘的沉积旋回,重点层PI4-6为最大水退点,发育三角洲分流平原沉积,且可进一步细分为分流河道、决口河道、废弃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溢岸砂和分流间泥7类沉积微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平油田 葡萄花油层 沉积相
下载PDF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Belts Automatically
14
作者 Linfu Xue Qitai Mei Quan Sun 《Global Geology》 2003年第1期26-33,共8页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especially the distribution of sand body that is the key for oil production and exploration. The secondary oil recovery requires analyzing a great ...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especially the distribution of sand body that is the key for oil production and exploration. The secondary oil recovery requires analyzing a great deal of data acc-umulated within decades of oil field development. At many cases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maps need to be reconstru-cted and redrawn frequently, which is time-consuming and heavy.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determi-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tracing the micro-facies boundary, and drawing the map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belts automatically by computer technique. The approach is based on the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strata of multiple wells as well as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facies. The approach includes transform, gridding, interpolation, sup-erposing, searching boundary and drawing the map of sedimentary facies belts, and employs the spatial interpolation me-thod and "worm"interpolation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including sand ribbon and/or sand blanket. The computer software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principle provides a tool for quick visu-aliza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nd reservoir. Satisfied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ed by applying the technique to the Putaohua Oil Field in Songliao Bas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hod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putaohua oil field COMPUTER softwar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