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探空资料评估再分析资料中的QBO特征
1
作者 罗福海 雒佳丽 +3 位作者 杨振 田红瑛 袁雷烨 王丽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40-954,共15页
使用柏林自由大学发布的1980—2020年近赤道站点探空月平均纬向风资料,首先评估ERA5赤道地区平流层中低层纬向风,然后结合ERA5、NCEP1、NCEP2、CFSR、JRA55和MERRA2等六套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资料,分析了热带平流层准两年振荡(Quasi-Bienni... 使用柏林自由大学发布的1980—2020年近赤道站点探空月平均纬向风资料,首先评估ERA5赤道地区平流层中低层纬向风,然后结合ERA5、NCEP1、NCEP2、CFSR、JRA55和MERRA2等六套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资料,分析了热带平流层准两年振荡(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QBO)位相转换时间、周期和振幅的年际变化以及QBO周期和振幅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ERA5的赤道平流层中低层纬向风存在明显的QBO信号,且ERA5的各层纬向风与探空资料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97,除10 hPa外,均方根误差(RMSE)都小于3;再分析资料与探空资料的QBO位相转换时间的差异主要为超前或滞后1个月,总体上,ERA5和MERRA2与探空资料最接近;再分析资料与探空资料QBO周期以及东、西风位相持续时间都很接近,相关系数高达0.97以上,RMSE几乎都小于1,且几乎都无显著长期变化趋势,但都表现出随时间越来越不稳定的特征,其中ERA5和MERRA2同样与探空资料更接近;探空资料的QBO振幅在10 hPa和50 hPa显著减弱,30 hPa和70 hPa显著增强,但在20 hPa变化趋势不明显,ERA5的QBO振幅变化趋势和年际变化与探空资料最接近,其次是JRA55和MERRA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bo 年际变化 气候趋势 再分析资料 探空资料 评估
下载PDF
近百年全球平均气温年际变率中的QBO长期变化特征 被引量:33
2
作者 丁裕国 余锦华 施能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9-102,共14页
应用奇异谱分析(SSA)方法和奇异交叉谱分析(SCSA)方法,对全球及南北半球近100多年(1856~1997年)逐月地面气温距平序列中的准两年周期振荡(QBO)的长期演变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平均气温序列... 应用奇异谱分析(SSA)方法和奇异交叉谱分析(SCSA)方法,对全球及南北半球近100多年(1856~1997年)逐月地面气温距平序列中的准两年周期振荡(QBO)的长期演变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平均气温序列蕴含显著的 QBO分量,它们与全球气候系统中其他各个子系统所隐含的QBO信号具有各种耦合对应关系,尤其突出地表现在 Nino区海温和以 SLP序列为代表的全球大气环流系统中 QBO信号的耦合对应关系上。而平均气温的QBO的年代际特征及其变率的阶段性,不但表现在振幅上,而且其位相亦很明显。上述特征在全球、两半球具有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平均气温 奇异谱分析 奇异交叉谱分析 qbo年代际变化 气候变化
下载PDF
QBO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梁维亮 简茂球 乔云亭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7-242,共6页
利用1979—2001年ECMWF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温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平流层准两年周期振荡(QBO)与南海夏季风建立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QBO位相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超前南海夏季风爆发约18个月... 利用1979—2001年ECMWF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温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平流层准两年周期振荡(QBO)与南海夏季风建立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QBO位相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超前南海夏季风爆发约18个月的QBO西(东)风位相对应着季风爆发时间偏早(晚)。QBO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联系要比ENSO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联系更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统计特征 qbo 南海夏季风 爆发
下载PDF
QBO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广西气候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耀先 涂方旭 +1 位作者 李秀存 覃峥嵘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27-30,F003,共5页
利用平流层月矢量平均纬向风资料 ,分析了平流层风场的准两年振荡 (QBO)的演变特征 ,找出
关键词 qbo 气候变化 平流层 风场 准两年振荡 广西
下载PDF
60~70~oS臭氧总量的QBO和ENSO信号 被引量:6
5
作者 邹捍 郜永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7年第1期62-71,共10页
本文利用Nimbus-7上搭载的臭氧总量观测光谱仪(TOMS)得到的60~70oS纬圈中臭氧总量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臭氧总量准两年振荡(QBO)和ENSO信号的纬向分布,指出在该纬圈臭氧总量的长期变化中包含着的QB... 本文利用Nimbus-7上搭载的臭氧总量观测光谱仪(TOMS)得到的60~70oS纬圈中臭氧总量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臭氧总量准两年振荡(QBO)和ENSO信号的纬向分布,指出在该纬圈臭氧总量的长期变化中包含着的QBO和ENSO信号。同时,本文还分析研究了沿纬圈分布的大气臭氧总量季节变化和长期变化趋势,指出在该纬圈各个季节中臭氧总量呈下降趋势,以60~100oW十月份的下降最大,达到-9.3DU/a。研究同时表明:臭氧总量季节变化、长期变化趋势、以及QBO信号的纬向分布都在西南极上空出现异常。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总量 季节变化 qbo ENSO
下载PDF
用全球原始方程半谱模式研究QBO对行星波传播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马瑞平 张旸 彭晓岚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05-213,共9页
本文建立了一个全球原始方程半谱模式,模拟了赤道上空风场准两年振荡(QBO)及其相应的副热带急流大小对冬季半球行星波向上传播及平流层突然增温的影响。结果表明,波数1的行星波在QBO东风相比西风相更易向上传播,平流层增温更快更强。波... 本文建立了一个全球原始方程半谱模式,模拟了赤道上空风场准两年振荡(QBO)及其相应的副热带急流大小对冬季半球行星波向上传播及平流层突然增温的影响。结果表明,波数1的行星波在QBO东风相比西风相更易向上传播,平流层增温更快更强。波数2则相反。QBO对低纬对流层里的行星波上传的影响限制在低纬低平流层,对中高纬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波 qbo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副热带急流强度和赤道QBO对平流层突然增温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马瑞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6-36,共11页
使用一个全球原始方程半谱模式模拟了副热带急流强度和赤道准两年振荡(QBO)对平流层突然增温(SSW)的影响.结果指出:副热带急流强度对SSW有明显影响,副热带急流越强,SSW发展越快,极区最大增温区的高度越低;赤道Q... 使用一个全球原始方程半谱模式模拟了副热带急流强度和赤道准两年振荡(QBO)对平流层突然增温(SSW)的影响.结果指出:副热带急流强度对SSW有明显影响,副热带急流越强,SSW发展越快,极区最大增温区的高度越低;赤道QBO不同相位零风线的南北位移对SSW没有明显影响;QBO东风相位时副热带急流更强,而QBO西风相位时副热带急流较弱的观测事实,可能是大的中冬SSW更容易发生在QBO东风相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增温 副热带急流 强度 qbo 气流
下载PDF
QBO的电离层效应(摘要)
8
作者 陈培仁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1990年第4期314-314,共1页
近年来在大气温度与太阳活动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了QBO的调制作用,由于大气温度与太阳相关系数的高度剖面交替地呈现出正相关与负相关,且其相间距离与行星波的垂直结构大体一致,致使人们提出大气加热存在两个相互竞争的来源即太阳紫外幅... 近年来在大气温度与太阳活动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了QBO的调制作用,由于大气温度与太阳相关系数的高度剖面交替地呈现出正相关与负相关,且其相间距离与行星波的垂直结构大体一致,致使人们提出大气加热存在两个相互竞争的来源即太阳紫外幅射加热与上行的行星波的动力学加热。上行的行星波不仅会加热大气也应该会调制潮汐风并通过电离层发电机效应导致电场与电流的行星波周期的振荡或起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效应 qbo 太阳活动 大气温度 调制作用 相间距离 垂直结构 交替地 相关系数 赤道异常
下载PDF
中国降水场QBO分布型态及其长期变率特征 被引量:20
9
作者 况雪源 丁裕国 施能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9-367,共9页
采用带通滤波法,奇异谱分析(SSA)和小波分析(WTA)综合研究了近50年中国降水场的准两年周期振荡(QBO)的分布型态及其长期变率特征。结果表明,QBO分量在中国降水场年际振荡中举足轻重,具有显著而稳定的特征: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QBO分量振... 采用带通滤波法,奇异谱分析(SSA)和小波分析(WTA)综合研究了近50年中国降水场的准两年周期振荡(QBO)的分布型态及其长期变率特征。结果表明,QBO分量在中国降水场年际振荡中举足轻重,具有显著而稳定的特征: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QBO分量振幅较大,频率较小;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振幅有所衰减,频率有所加大;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直至90年代初,频率再次减小,振幅也相对较小;90年代中期,振幅和频率都有增大的趋势。准两年振荡在不同季节主型态中表现有所不同,在冬、夏季表现较强,秋季次之,春季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qbo 长期变率 准两年周期振荡 中国 奇异谱分析
下载PDF
西太平洋副高活动与平流层QBO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李崇银 龙振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670-678,共9页
资料分析表明,西太平洋副高活动有准两年振荡特征,副高的相对强度和副高脊线的纬度位置都清楚地表现出这种振荡。而且分析还表明,平流层低层纬向风的垂直切变同西太平洋副高活动有关,东(西)风切变对应着脊线位置偏北的较强(弱)... 资料分析表明,西太平洋副高活动有准两年振荡特征,副高的相对强度和副高脊线的纬度位置都清楚地表现出这种振荡。而且分析还表明,平流层低层纬向风的垂直切变同西太平洋副高活动有关,东(西)风切变对应着脊线位置偏北的较强(弱)副高形势。平流层低层东(西)垂直切变在赤道对流层上部所引起的异常上升(下沉)运动,导致Hadley环流的异常加强(减弱)可能是平流层QBO影响西太平洋副高准两年振荡的重要机制。用IAP-GCM所作的数值模拟试验得到了同观测资料分析相一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气压 负高活动 平流层 准两年振荡
下载PDF
近10年我国降水的QBO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陈兴芳 宋文玲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69-476,共8页
近10年来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分布趋势的年际变化具有QBO特征,双年的降水为中部地区少南北多,单年的降水为中部多南北少,其中江淮流域的降水变化最明显.分析表明,降水QBO的特征与西太平洋副高和冷空气活动有关,一般双年副高... 近10年来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分布趋势的年际变化具有QBO特征,双年的降水为中部地区少南北多,单年的降水为中部多南北少,其中江淮流域的降水变化最明显.分析表明,降水QBO的特征与西太平洋副高和冷空气活动有关,一般双年副高偏北、亚洲纬向环流发展,雨带偏北;单年相反,副高偏南、亚洲经向环流发展,雨带偏南,江淮流域降水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降水 准两年振动 冷空气活动 气候振动
下载PDF
赤道平流层QBO与我国7月雨型的关联 被引量:15
12
作者 廖荃荪 王永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04-108,共5页
根据1953~1991年赤道平流层纬向风资料分析,得出我国东部地区7月份主要雨带位置与赤道平流层30~50hPa平均纬向风准两年振荡(以下简称赤道平流层QBO)有较好的关联.在西风位相条件下,我国7月主要雨带位置较偏... 根据1953~1991年赤道平流层纬向风资料分析,得出我国东部地区7月份主要雨带位置与赤道平流层30~50hPa平均纬向风准两年振荡(以下简称赤道平流层QBO)有较好的关联.在西风位相条件下,我国7月主要雨带位置较偏北;在东风位相条件下,我国7月主要雨带位置易偏南.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对对流层环流的影响相联系的.利用赤道平流层纬向风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冬季北太平洋对流层环流特征,对我国7月主要雨带类型的预报,有一定实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两年振荡 雨型 东亚环流 平流层 降水预报
下载PDF
太阳黑子、QBO对杭州地区梅雨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田荣湘 张炎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5-120,共6页
分析了1953~2001年杭州梅雨量的周期性振荡特征度其与赤道平流层纬向风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杭州梅雨量的变化存在着22年左右和准两年左右的周期振荡,雨量和赤道平流层纬向风的准二年振荡(QBO)之间具有相关关系,其相关关系受到... 分析了1953~2001年杭州梅雨量的周期性振荡特征度其与赤道平流层纬向风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杭州梅雨量的变化存在着22年左右和准两年左右的周期振荡,雨量和赤道平流层纬向风的准二年振荡(QBO)之间具有相关关系,其相关关系受到太阳活动的调控.在厄尔尼诺年的同期或者后期,QBO和梅雨之间的关系往往会出现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量 QB0 太阳黑子 厄尔尼诺
下载PDF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Winter 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Their Relations to QBO and ENSO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文 魏科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5期855-863,共9页
We investigated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winter 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 in this paper. EOF analysis shows that two modes of variability dominate the 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 on interannual timescales The... We investigated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winter 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 in this paper. EOF analysis shows that two modes of variability dominate the 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 on interannual timescales The leading mode (EOF1) reflects the intensity variation of the polar vortex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a geopotential height seesaw between the polar region and the mid-latitudes. The second one (EOF2) exhibits variation in the zonal asymmetric part of the polar vortex, which mainly describes the stationary planetary wave activity. As the strongest interannual variation signal in the atmosphere, the QBO has been shown to influence mainly the strength of the polar vortex. On the other hand, the ENSO cycle, as the strongest interannual variation signal in the ocean, has been shown to be mainly associated with the variation of stationary planetary wave activity in the stratosphere. Possible influences of the 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 on the tropospheric circulation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 EOF stationary wave qbo ENSO
下载PDF
ENSO与中国夏季降水的联系:冬季QBO的调制作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楚薇 饶建 +4 位作者 吴志文 胡家晖 马小涵 刘韵雯 王博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0-223,共14页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台站降水资料和GPCC降水资料,系统研究了在冬季平流层准两年振荡(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QBO)调制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不同阶段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可能...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台站降水资料和GPCC降水资料,系统研究了在冬季平流层准两年振荡(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QBO)调制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不同阶段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可能联系。根据两者的位相和强度,可将它们的配置分为QBO西风/El Ni■o、QBO西风/La Ni■a、QBO东风/El Ni■o、QBO东风/La Ni■a。研究结果表明,在年际时间尺度上,ENSO和QBO无显著相关关系。冬季QBO西风位相时,El Ni■o发展年夏季,我国整体偏旱,而华南偏涝;衰减年夏季,华南、华东北部偏旱,东北、长江流域偏涝。La Ni■a发展年夏季,我国东部降水异常呈负-正-负的三极分布;衰减年夏季,东南沿海偏涝。冬季QBO东风位相时,El Ni■o发展年夏季,长江以北偏旱;衰减年夏季,我国东部降水异常呈负-正-负的三极分布。La Ni■a发展年夏季,江淮和华南南部偏旱;衰减年夏季,我国东部沿海偏涝。ENSO是影响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重要因子,而QBO的调制作用在ENSO衰减年夏季更为显著。相比冬季QBO东(西)风位相,QBO西(东)风位相时El Ni■o (La Ni■a)期间赤道西太平洋负(正)海温异常更强,衰减年夏季位于西太平洋的异常下沉(上升)运动和印度洋的异常上升(下沉)运动更强更深厚,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范围更大(小),南亚高压更偏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平流层准两年振荡(qbo) 夏季降水异常 海温
下载PDF
赤道异常的行星波周期振荡的统计特征与逐年变化及其QBO调制
16
作者 罗毅 陈培仁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46-152,共7页
利用赤道异常峰区台站(Okinawa)观测的,f_0F_2资料(1977—1990),分析计算了赤道电离层行星波周期振荡(2日、3—4日、5—7日及10—16日)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发现其在一年四季都有出现,但相对强度在冬、夏季较大,且冬季更强;其振荡周期也... 利用赤道异常峰区台站(Okinawa)观测的,f_0F_2资料(1977—1990),分析计算了赤道电离层行星波周期振荡(2日、3—4日、5—7日及10—16日)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发现其在一年四季都有出现,但相对强度在冬、夏季较大,且冬季更强;其振荡周期也随季节有所变化,以2日波而言,夏季更接近于2日,而冬季则多在2日多至2日半区间振荡;更长周期的波的所谓夏季峰值的出现,还有向夏初和夏末过渡的趋势。并发现振荡与太阳活动性呈负相关,即低年的相对幅度要强于高年,并且周期越长负相关越显著;同时显示出振荡的出现率及频率变化受到QBO的调制,QBO东风相期间比西风相更易于出现长周期振荡。这些结果说明赤道电离层明显受到中低层大气动力学变化的向上耦合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异常 行星波振荡 qbo效应
下载PDF
关于太阳活动11年周期与大气准2年周期振荡(QBO)联合作用一进展与问题
17
作者 黄真 吕达仁 《天文研究与技术》 CSCD 1990年第4期317-317,共1页
本文简评有关太阳——天气气候关系研究中近年来获得的一个重要近展,即统计发现太阳活动11年周期对天气气候的影响与天气准二年周期振荡的位相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就形成这种相关的可能的物理过程和机制方面提出几个重要的问题和值得进... 本文简评有关太阳——天气气候关系研究中近年来获得的一个重要近展,即统计发现太阳活动11年周期对天气气候的影响与天气准二年周期振荡的位相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就形成这种相关的可能的物理过程和机制方面提出几个重要的问题和值得进行的进一步研究方向。其中包括:1.太阳11年周期与大气环流纬向1波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通过海陆加热差异引起;2.在冬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活动 qbo 年周期 天气气候 纬向气流 周期振荡 物理过程 平均气流 近展 海陆
下载PDF
Anomalous changes of temperature and ozone QBOs in 2015−2017 from radiosonde observation and MERRA-2 reanalysis 被引量:2
18
作者 XiaoYan Bai KaiMing Huang +2 位作者 ShaoDong Zhang ChunMing Huang Yun Gong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CSCD 2021年第3期280-289,共10页
Anomalous changes of zonal wind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QBO)in winter 2015−2016 have received close attention.Combining radiosonde and satellite observations and reanalysis data,we investigate anomalous changes in ... Anomalous changes of zonal wind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QBO)in winter 2015−2016 have received close attention.Combining radiosonde and satellite observations and reanalysis data,we investigate anomalous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ozone QBOs from the lower to middle stratosphere.As wind shear direction is reversed due to unexpected changes of zonal wind QBO at about 24−30 km,the shortest cold phase at 21−27 km appears in temperature QBO.This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mpletely interrupted westward phase in zonal wind QBO,while the longest cold phase above almost 27 km lasts for 2−3 years from 2015 to 2017,owing to the absence of corresponding warm phase.Meridional scale reduction of temperature QBO causes a small temperature anomaly,thus the thermal wind relationship looks seeming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other regular QBO cycles.QBO in the ozone mixing ratio anomaly shows a double-peak with inverse phase,and its phase below(above)30 km is in agreement with(opposite to)the phase of temperature QBO because of different control mechanisms of ozone.Following temperature QBO variation,QBO in the ozone mixing ratio anomaly exhibits a less positive phase at 20−30 km in 2016−2017,and a very long positive phase above 30 km from 2015 to 2017.QBO in total column ozone shows a small peak in winter 2016−2017 since ozone is mainly concentrated at 20 to 30 km.Anomalous changes of temperature and ozone QBOs due to unexpected QBO zonal wind variation can be well-explained according to thermal wind balance and thermodynamic bal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bo temperature anomaly ozone anomaly thermal wind balance
下载PDF
QBO Features of Tropical Pacific wind Stress Field with the Relation to El Nino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勤 朱育峰 倪允琪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1期87-94,共8页
Analysis has been implemented of 1970-1992 tropical Pacific wind stress anomaly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A) datasets, indicating that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QBO) of the tropical Pacific WS and SSTA... Analysis has been implemented of 1970-1992 tropical Pacific wind stress anomaly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A) datasets, indicating that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QBO) of the tropical Pacific WS and SSTA is featured both by a standing and a progressive form, the former emerging in the most intense centers of action and the latter travelling east- or west-ward out of the SSTA sources. Results show that the SSTA is in the warm (cold) phase as zonal component of euqatorial wind stress anomaly gets weakened (reinforced) and the QBO of wind stress anomaly is well related to the El Nino cy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 stress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qbo) Equatorial zonal easterly El Nino cycle
下载PDF
Evaluating the Brewer–Dobson circulation and its responses to ENSO,QBO,and the solar cycle in different reanalyses 被引量:4
20
作者 Jian Rao YueYue Yu +3 位作者 Dong Guo ChunHua Shi Dan Chen DingZhu Hu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CSCD 2019年第2期166-181,共16页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climatology and long-term trend of northern winter stratospheric residual mean meridional circulation(RMMC), as well as its responses to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 stratospheric Quasi ...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climatology and long-term trend of northern winter stratospheric residual mean meridional circulation(RMMC), as well as its responses to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 stratospheric Quasi Biennial Oscillation(QBO), and solar cycle in ten reanalyses and a stratosphere-resolving model, CESM1-WACCM. The RMMC is a large-scale meridional circulation cell in the stratosphere, usually referred to as the estimate of the Brewer Dobson circulation(BDC).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DC is generally consistent among multiple reanalyses except that the NOAA twentieth century reanalysis(20RC) largely underestimates it. Most reanalyses(except ERA40 and ERA-Interim) show a strengthening trend for the BDC during 1979–2010. All reanalyses and CESM1-WACCM consistently reveal that the deep branch of the BDC i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in El Ni?o winters as more waves from the troposphere dissipate in the 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 region. A secondary circulation cell is coupled to the temperature anomalies below the QBO easterly center at 50 hPa with tropical upwelling/cooling and midlatitude downwelling/warming, and similar secondary circulation cells also appear between 50–10 hPa and above 10 hPa to balance the temperature anomalies. The direct BDC response to QBO in the upper stratosphere creates a barrier near 30°N to prevent waves from propagating to midlatitudes, contributing to the weakening of the polar vortex. The shallow branch of the BDC in the lower stratosphere is intensified during solar minima, and the downwelling warms the Arctic lower stratosphere. The stratospheric responses to QBO and solar cycle in most reanalyses are generally consistent except in the two 20 C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idual mean meridional stream function(RMMSF) Brewer-Dobson circulation(BDC)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qbo)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