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传奇戏曲叙事结构的演化 被引量:17
1
作者 郭英德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0-96,共7页
明清时期文人曲家的传奇戏曲创作,一直在长篇体裁的开放叙事与戏剧艺术的内敛叙事之间彷徨抉择,传奇戏曲叙事结构因此呈现出种种不同的状貌。明中期的文人曲家对开放叙事情有独钟,但往往置内敛叙事于不顾。万历年间的文人曲家毫无节制... 明清时期文人曲家的传奇戏曲创作,一直在长篇体裁的开放叙事与戏剧艺术的内敛叙事之间彷徨抉择,传奇戏曲叙事结构因此呈现出种种不同的状貌。明中期的文人曲家对开放叙事情有独钟,但往往置内敛叙事于不顾。万历年间的文人曲家毫无节制地驰骋自身的知识和才情,力图让传奇戏曲容纳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和细腻的主体审美感受,但仍然普遍漠视内敛叙事。明清之际的许多文人曲家一改前辙,以内敛叙事为主、开放叙事为辅,创构了严谨的情节结构和精巧的排场结构。而清前期的一些正统文人曲家则热衷于象征叙事结构,成为清中后期传奇戏曲"以文为曲"的先导。文人曲家对内敛叙事的抛弃,从一个方面加速了传奇戏曲文体的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传奇 叙事结构 开放叙事 演化
下载PDF
湖南地方戏曲生存现状探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李跃忠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53-156,共4页
湖南戏曲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1980年代后期以来便每况愈下,其生存现状颇为困窘,不少剧种只有1-2个国营或集体制剧团或民间业余剧团在支撑,大多数剧团名存实亡;演出市场不断萎缩;演员年龄老化,后继乏人;没有新的观众群出现。产生、形成... 湖南戏曲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1980年代后期以来便每况愈下,其生存现状颇为困窘,不少剧种只有1-2个国营或集体制剧团或民间业余剧团在支撑,大多数剧团名存实亡;演出市场不断萎缩;演员年龄老化,后继乏人;没有新的观众群出现。产生、形成、发展于农耕文明的戏曲难以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湖南戏曲衰落的根本原因;此外,城镇化运动的兴起,多元化娱乐方式的冲击也加剧了湖南戏曲的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地方戏 生存现状 湘剧 花鼓戏 祁剧
下载PDF
齐如山的戏曲实践与汉魏俗舞 被引量:6
3
作者 陈维昭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8-157,共10页
齐如山在近代京剧发展史上的意义不应被忽视,而经由他改造之后的梅兰芳京剧艺术的美学本质更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遭到鲁迅辛辣讽刺的梅兰芳艺术在西方世界受到普遍赞美,这使国人从此因自豪而无法看清梅兰芳艺术的本质,也因此无法深入... 齐如山在近代京剧发展史上的意义不应被忽视,而经由他改造之后的梅兰芳京剧艺术的美学本质更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遭到鲁迅辛辣讽刺的梅兰芳艺术在西方世界受到普遍赞美,这使国人从此因自豪而无法看清梅兰芳艺术的本质,也因此无法深入地评估齐如山戏曲实践的得失。齐如山的戏曲实践主要是为皮黄戏设计舞蹈和服装。为了给他的"戏曲舞蹈化"实践寻求存在的合理性,齐如山引用了大量汉魏以来的舞蹈文献,但其实他的舞蹈设计的灵感主要来自他对皮黄戏舞台的熟悉。由于舞蹈化的程式动作占据了剧作的主体,梅兰芳艺术成了一种追求形式美的艺术,人文关怀的主题也就被淡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如山 戏曲 皮黄戏 舞蹈化 人文关怀 汉魏俗舞
下载PDF
论祁彪佳戏剧本体论的美学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卢永和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3期19-22,共4页
中国传统剧论是以“曲”为本的戏剧本体论,它受传统诗学理论影响较深,晚明曲论家祁彪佳在《远山堂曲品》和《远山堂剧品》中突破传统剧论观念,论剧以“事”(剧戏)为本,抓住了戏曲作为叙事文学的本质特征,祁彪佳的戏曲理论具有朴... 中国传统剧论是以“曲”为本的戏剧本体论,它受传统诗学理论影响较深,晚明曲论家祁彪佳在《远山堂曲品》和《远山堂剧品》中突破传统剧论观念,论剧以“事”(剧戏)为本,抓住了戏曲作为叙事文学的本质特征,祁彪佳的戏曲理论具有朴素的现代戏剧美学意义,对以后戏曲研究模式的转换颇有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彪佳 戏剧本体论 戏曲理论 《远山堂曲品》 戏剧美学 《远山堂剧品》
下载PDF
《四述奇》俄京观剧史料述评
5
作者 尹德翔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117-120,共4页
晚清随使俄国的张德彝在他的日记《四述奇》中最早向国内介绍了俄国戏剧,但这一史料一直为学界所忽视。张氏在日记中记述了俄京观剧的情况,详细介绍了其所见到的剧种、剧目以及戏剧演出等。这些记述在当时及其后有不少内容被误读,这些... 晚清随使俄国的张德彝在他的日记《四述奇》中最早向国内介绍了俄国戏剧,但这一史料一直为学界所忽视。张氏在日记中记述了俄京观剧的情况,详细介绍了其所见到的剧种、剧目以及戏剧演出等。这些记述在当时及其后有不少内容被误读,这些记述的误读成有其文化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德彝 四述奇 俄国戏剧
下载PDF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赵琦美校语研究
6
作者 窦开虎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80-86,共7页
赵琦美在录校《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时,留下了大量校语。从现存校语看,赵琦美录校《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主要作了校勘、考证、评价三个方面的工作,体现了赵琦美崇尚古本、讲究词采、注重剧本文学性的杂剧校雠思想。其工作和校勘... 赵琦美在录校《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时,留下了大量校语。从现存校语看,赵琦美录校《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主要作了校勘、考证、评价三个方面的工作,体现了赵琦美崇尚古本、讲究词采、注重剧本文学性的杂剧校雠思想。其工作和校勘思想,在今日杂剧校勘中仍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 赵琦美 杂剧 校勘 校语
下载PDF
“路歧”论略
7
作者 窦开虎 《怀化学院学报》 2007年第5X期68-69,共2页
路歧,考其渊源,可上溯至远古时期,在典籍中常被称作“散乐”。宋时始作为“散乐”的俗称被用为戏剧艺人的专称。从其渊源、发展历程、构成成分、表演状况以及在当时社会中的遭遇、地位等方面作一全面论述,以考察它对戏剧发展的贡献。
关键词 散乐 路歧 野呵 戏剧
下载PDF
元杂剧《吴起敌秦挂帅印》中的吴起形象
8
作者 刘秀娟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9期50-53,共4页
吴起是史书上遭人诟病,为人所不齿的人物。"杀妻求将"、"母死不奔丧"这种令人发指的行为历来就受到世人的强烈批判和谴责。然而,元杂剧《吴起敌秦挂帅印》着重塑造了吴起智勇兼备,具有超常的军事才能,温和孝顺,体... 吴起是史书上遭人诟病,为人所不齿的人物。"杀妻求将"、"母死不奔丧"这种令人发指的行为历来就受到世人的强烈批判和谴责。然而,元杂剧《吴起敌秦挂帅印》着重塑造了吴起智勇兼备,具有超常的军事才能,温和孝顺,体恤士卒的崭新形象。因此研究元杂剧对正史的颠覆就具备了重要的价值。本文旨在分析元杂剧中吴起的形象特征,并探讨这种颠覆性人物形象产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起 元杂剧 全忠全孝 正史 杀妻求将
下载PDF
高密度、空间分异与美学错位——基于戚其义家族商战剧的拥挤文化研究
9
作者 张箭飞 郭蔚臻 《长江学术》 CSSCI 2019年第4期34-41,共8页
作为一座高密度国际大都市,香港一直承受着内部拥挤和外部拥挤的双重压力,日渐走高的基尼系数折射出香港的贫富二元分化并图示空间分异的文化景观。作为城市影像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剧不仅记录香港的历史变迁,而且参与塑造它的都市文化... 作为一座高密度国际大都市,香港一直承受着内部拥挤和外部拥挤的双重压力,日渐走高的基尼系数折射出香港的贫富二元分化并图示空间分异的文化景观。作为城市影像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剧不仅记录香港的历史变迁,而且参与塑造它的都市文化。通过解读港剧金牌制作戚其义的家族商战剧,本文试图分析香港社会的拥挤文化以及植根于高密度环境之中的社会心理,进而发现家族商战剧的文化建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 空间分异 拥挤文化 戚其义 商战剧
下载PDF
高密度、空间分异与拥挤文化——基于戚其义家族商战剧的分析
10
作者 郭蔚臻 《文化研究》 2019年第4期145-158,共14页
作为一座高密度的全球性都市,香港承受着内部拥挤和外部拥挤的双重压力,日渐走高的基尼系数也折射出香港贫富二元分化的问题,在高密度的香港社会出现了空间分异的景观。港剧作为城市的影像志,承载着香港城市文化的意义。解读戚其义的家... 作为一座高密度的全球性都市,香港承受着内部拥挤和外部拥挤的双重压力,日渐走高的基尼系数也折射出香港贫富二元分化的问题,在高密度的香港社会出现了空间分异的景观。港剧作为城市的影像志,承载着香港城市文化的意义。解读戚其义的家族商战剧,能够以影像的方式来折射香港社会的拥挤文化和植根于高密度语境之中的社会心理,并从香港影像作为现实表征的层面上去探寻家族商战剧对于香港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 空间分异 拥挤文化 戚其义家族商战剧
下载PDF
“无声不歌,无动不舞”——齐如山戏曲艺术构成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征兵 《保定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134-136,共3页
在中国戏曲文化传统由近代向现代的转型进程中,王国维、吴梅、齐如山齐名。齐如山的戏曲理论,弥补了王国维、吴梅剧论实践性不足的缺憾,进一步深化了对戏曲构成原理的认识,推动了近现代戏曲的转型。
关键词 齐如山 戏曲艺术 信实 歌舞 美术化
下载PDF
祁彪佳和吕天成的曲品著作之比较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南南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56,共4页
吕天成的《曲品》和祁彪佳的《远山堂曲品剧品》,以独特的批评样式前所未有地评论了有明一代的戏剧创作状况。本文将采用量化的比较,透过著作从宏观的角度对比二人理论思想的异同。
关键词 祁彪佳 吕天成 中国古典曲论
下载PDF
“兴观群怨”与“净化”——祁彪佳与狄德罗戏剧美学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安群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43-45,共3页
世界戏剧有两大基本系统,分别是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代表的东方戏剧艺术和以欧洲话剧为代表的西方戏剧艺术。这两大系统具有各自的戏剧美学体系。祁彪佳和狄德罗正是中西方戏剧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两人在戏剧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问题上... 世界戏剧有两大基本系统,分别是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代表的东方戏剧艺术和以欧洲话剧为代表的西方戏剧艺术。这两大系统具有各自的戏剧美学体系。祁彪佳和狄德罗正是中西方戏剧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两人在戏剧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问题上均有独到精深的阐释。悉心探讨和比较两者的戏剧美学理论的之异同,不失为中西戏剧美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彪佳 狄德罗 戏剧美学 兴观群怨 净化
下载PDF
祁豸佳戏曲活动研究
14
作者 黄海兰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89-93,共5页
明清两朝,戏曲成为山阴(今绍兴)祁氏家族文化的重要内容。祁氏家族因此对戏曲,尤其是昆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戏曲也巩固和丰富了祁氏家族文化。祁豸佳是个天才艺术家,然而学界对他的研究至今仍为空白。通过关注祁豸佳的戏曲艺术造诣,对... 明清两朝,戏曲成为山阴(今绍兴)祁氏家族文化的重要内容。祁氏家族因此对戏曲,尤其是昆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戏曲也巩固和丰富了祁氏家族文化。祁豸佳是个天才艺术家,然而学界对他的研究至今仍为空白。通过关注祁豸佳的戏曲艺术造诣,对他的主要戏曲活动进行尽可能详细的考察和分析,并进一步阐述家族文化等因素对他成就卓越戏曲才能和素养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豸佳 戏曲活动 家族文化
下载PDF
山阴祁氏家族戏曲创作考论
15
作者 彭慧慧 邢蕊杰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7-12,共6页
山阴祁氏家族连续几代涌现出了8位戏曲家,他们热衷戏曲创作。通常认为山阴祁氏家族曲家所作的戏曲剧本不足10种,其中存世3种,而据祁氏尺牍、日记等资料记载,祁氏曲家创作或参与创作的剧本达12-16种。祁氏曲家8位剧作家创作风格各异,剧... 山阴祁氏家族连续几代涌现出了8位戏曲家,他们热衷戏曲创作。通常认为山阴祁氏家族曲家所作的戏曲剧本不足10种,其中存世3种,而据祁氏尺牍、日记等资料记载,祁氏曲家创作或参与创作的剧本达12-16种。祁氏曲家8位剧作家创作风格各异,剧作种类丰富,体现出晚明时期戏曲的繁荣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阴祁氏家族 戏曲创作 祁麟佳 祁豸佳 祁骏佳 祁彪佳
下载PDF
从“诗品”到“曲品”:论吕天成、祁彪佳的曲品批评
16
作者 汪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8-94,共7页
"曲品"作为明代戏曲批评的重要形态,对诗文等品评范式有所移植借鉴,具体为溯源得委的流派意识、品第高下的比较意识、意象譬喻的审美意识。同时,吕天成、祁彪佳结合诗学批评的本色理论,追求"境""味"的审... "曲品"作为明代戏曲批评的重要形态,对诗文等品评范式有所移植借鉴,具体为溯源得委的流派意识、品第高下的比较意识、意象譬喻的审美意识。同时,吕天成、祁彪佳结合诗学批评的本色理论,追求"境""味"的审美趣味,调整"书品""画品"里"神、妙、能、具"品的设置,实现"曲品"内涵的新变阐述,从而折射出明代戏曲观念的嬗变:从文词格律转向整体审美风格的讨论、"尚法"与"尚意"论争辨析的再现等,体现出"曲品"批评形态的独特价值,以及明代戏曲理论的时代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品 曲品 吕天成 祁彪佳
下载PDF
“把国剧往世界去发展”——齐如山的中西戏剧融汇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征兵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9年第1期30-32,共3页
在中国戏曲文化传统由近代向现代的转型进程中,齐如山从戏曲本体和艺术实践出发,通过半个世纪的戏曲研究历程,逐步廓清了中国戏曲改良的走向脉络,最终形成了更贴近中国戏曲艺术本质的中西戏剧融汇论。
关键词 齐如山 中西戏剧 糅合论 差异论 融汇论
下载PDF
王曦《东海记》的创作及评点研究
18
作者 胡瑜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60-65,共6页
清道光初年,太仓曲家王曦在岳父张琦馆陶县署中,应约为纪念东海孝妇所举办的仪式创作传奇《东海记》。王曦的创作具有自觉而强烈的采信考据成果、彰显史学追求的意识,是清代文人"以学为剧"的代表作之一。此外,在该剧的创作动... 清道光初年,太仓曲家王曦在岳父张琦馆陶县署中,应约为纪念东海孝妇所举办的仪式创作传奇《东海记》。王曦的创作具有自觉而强烈的采信考据成果、彰显史学追求的意识,是清代文人"以学为剧"的代表作之一。此外,在该剧的创作动机、构思及评点、刊刻等过程中,岳父张琦、妻弟曜孙及张琦姻亲包世臣等纷纷参与,家族成员的戏曲观念在相互间的影响中逐渐形成并趋同。其中,张曜孙对全剧作了评点,对"意"有较为丰富的阐释,注重曲家主体意识,既是解读这部传奇的关键,也是了解道光时期文人戏曲观念的一个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曦 张曜孙 张琦 东海记 戏曲评点
下载PDF
民间小戏视野中的《搬场拐妻》研究——以乾隆三十五年刻印《缀白裘》西秦腔本为例
19
作者 杨宜师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94-97,113,共5页
乾隆三十五年刻印戏剧选本《缀白裘》收录的唯一一出西秦腔唱本《搬场拐妻》作为一出民间小戏,带有浓郁的小戏剧本特色。此剧讲述武大郎在搬家途中,妻子潘金莲与驴夫逃跑的故事,属于水浒戏一种,但因其民间小戏特征,剧目突破了传统水浒... 乾隆三十五年刻印戏剧选本《缀白裘》收录的唯一一出西秦腔唱本《搬场拐妻》作为一出民间小戏,带有浓郁的小戏剧本特色。此剧讲述武大郎在搬家途中,妻子潘金莲与驴夫逃跑的故事,属于水浒戏一种,但因其民间小戏特征,剧目突破了传统水浒戏范畴,主题和脚色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趣味,并且剧目最后的发展趋向也是中国民间小戏发展方向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搬场拐妻》 民间小戏 水浒戏 《五花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