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钱琦与袁枚交游考述——兼论“性灵说”内涵的深化
1
作者 奚红雨 杨艳华 《台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74-80,88,共8页
钱琦是袁枚同乡,官至福建布政使,两人相知相交60余年。前半生同学同官的人生轨迹是钱、袁成为挚友的基础,相近的思想观念与共主“性灵”的诗学观念是两人最终成为知己的关键因素。袁枚在给钱琦诗集所作之序中首次将“性灵说”阐释为“... 钱琦是袁枚同乡,官至福建布政使,两人相知相交60余年。前半生同学同官的人生轨迹是钱、袁成为挚友的基础,相近的思想观念与共主“性灵”的诗学观念是两人最终成为知己的关键因素。袁枚在给钱琦诗集所作之序中首次将“性灵说”阐释为“性情”和“灵机”两方面,性情之重在“真”,灵机之核在“巧”,“真”“巧”相洽,合为“性灵”。此论深化了性灵说的内涵,同时也修正了袁枚以往论诗重于探讨“性情”的偏颇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琦 袁枚 交游 性情 灵机
下载PDF
《史记》“赵氏孤儿”:家臣阶层的历史叙事
2
作者 曲利丽 《励耘学刊》 2023年第2期1-14,303,共15页
《史记》“赵氏孤儿”故事与《左传》所载“原、屏之难”相比,在叙述视角、祸因阐释、思想倾向、历史视域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改变。这种改变不能简单理解为虚构,而是时代变化的结果。“赵氏孤儿”反映了春秋晚期家臣阶层兴起的社会现实... 《史记》“赵氏孤儿”故事与《左传》所载“原、屏之难”相比,在叙述视角、祸因阐释、思想倾向、历史视域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改变。这种改变不能简单理解为虚构,而是时代变化的结果。“赵氏孤儿”反映了春秋晚期家臣阶层兴起的社会现实,是由家史建构出来的历史文本,张扬的是家臣阶层特有的忠义政治伦理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收录“赵氏孤儿”故事,主要是认同其政治伦理观念以及“天命论”史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屏之难” “赵氏孤儿” 家臣 家史 司马迁
下载PDF
释“探本”:钱锺书的诗品伦理学——“批本随园诗话”现代版 被引量:2
3
作者 夏中义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4-99,共16页
欲证明钱锺书不仅是现代学界最擅品鉴文学趣味的杰出专家,且是能从古籍读出批评史视野暨美学睿智的大理论家,范例之一,便是系统爬梳钱氏从《谈艺录》到《管锥编》,针对清代迄今300余年流传甚广甚久的《随园诗话》,围绕“探本”今释,所... 欲证明钱锺书不仅是现代学界最擅品鉴文学趣味的杰出专家,且是能从古籍读出批评史视野暨美学睿智的大理论家,范例之一,便是系统爬梳钱氏从《谈艺录》到《管锥编》,针对清代迄今300余年流传甚广甚久的《随园诗话》,围绕“探本”今释,所提炼出的一套既具国粹特色,又闪烁着现代思辨光泽的“诗品伦理学”。“诗品伦理学”含三个定律:一是“诗论尺度”须诉诸“町畦”,即在有限语境中说有效的话;二是“诗例笺释”须讲究读“全篇”,切忌“摘句”;三是袁枚在“诗论尺度”“诗例笺释”有悖“探本”或“探而未本”,病根是在袁枚“心乱”,做不到“心不待境静而静”,屡屡借诗话渔利,其借诗话渔利之手法主要有“权门保驾”“闺秀站队”“追星红利”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本 袁枚 《随园诗话》 钱锺书 诗品伦理学
下载PDF
太史公的楚辞学:《史记》屈原、贾生合传之因考辨——兼说今本《楚辞》篇次的来源之一 被引量:1
4
作者 谢天鹏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5-23,共9页
前人关于《史记》中屈原、贾谊合传原因的讨论,多停留在现象总结的层面。从发生学角度,联系《史记》的全书体例和《屈原贾生列传》中对二人挫折人生的描述,可知该传创作的一个根本之因是寄托司马迁“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的“明世... 前人关于《史记》中屈原、贾谊合传原因的讨论,多停留在现象总结的层面。从发生学角度,联系《史记》的全书体例和《屈原贾生列传》中对二人挫折人生的描述,可知该传创作的一个根本之因是寄托司马迁“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的“明世观”。同时,司马迁在该传中还欲呈示其所创设的“楚辞学”。为了展示此学派的完整和规模可观,于是只得选贾谊来与屈原“合传”,甚至不惜破坏全书中的时间体例以及贾谊思想的丰富性、深刻性。另外,立足司马迁的楚辞学,考察处于其前后的刘安、刘向编《楚辞》的相关议题,可发现刘安作了《楚辞释文》式的编纂,逻辑未密,而刘向作了《楚辞补注》式的编纂则颇为成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楚辞》 屈原 贾谊
下载PDF
“士尚志”与《史记》士人传记的书写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书刚 《唐都学刊》 2023年第3期90-97,共8页
《史记》在书写士人传记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士阶层在春秋战国之际出现并不断发展的结果。士人以“尚志”为特征,有着充分的生命自觉,人之一生成为一个值得欣赏、书写的审美对象,以“志”之确立、实现为线索,士人的一生行事也便于整合... 《史记》在书写士人传记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士阶层在春秋战国之际出现并不断发展的结果。士人以“尚志”为特征,有着充分的生命自觉,人之一生成为一个值得欣赏、书写的审美对象,以“志”之确立、实现为线索,士人的一生行事也便于整合为完整的叙事。孔子重视“志”对于人生的领率作用,已经有省察、观照人生的意识,屈原抒写行志过程中的挫折、情绪,其诗歌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在思索命运时,他们都援引古人、穷究天人,形成一种叙述士人生命历程的典型范式,为司马迁的传记写作提供经验。司马迁特别关注士人为行其志而做出的倜傥非常之事,在古今、天人的视野下探究命运的形成,为士人异彩纷呈的生命写照传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屈原 “士尚志” 司马迁 《史记》 士人传记
下载PDF
杨绛的散文艺术 被引量:11
6
作者 牛运清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27-131,共5页
杨绛是当今中国散文高手之一。《我们仨》等散文营造出堪称文学研究界"第一家庭"的温馨世界,可谓中国式的"追忆似水年华"。杨绛散文的主要成就在于以平实淡雅之笔描绘浮生众态。她心系梦萦的是家人、家事、琐事、... 杨绛是当今中国散文高手之一。《我们仨》等散文营造出堪称文学研究界"第一家庭"的温馨世界,可谓中国式的"追忆似水年华"。杨绛散文的主要成就在于以平实淡雅之笔描绘浮生众态。她心系梦萦的是家人、家事、琐事、身边事,表现的却是大智慧、大胸襟、大境界、大时代。胸有丘壑,笔有藏锋,平淡之中见神奇,于无声处见喜悲,这与当下流行的女性私人化写作大相径庭。如写其夫钱钟书的大智若愚、童心未泯;其女钱瑗的外秀内慧、勤奋敬业;杨绛"三伯伯"即三姑母杨荫榆曾因在"女师大学潮"中"镇压学生",多年来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她却是在日寇攻陷苏州时因斥骂侵略者而遇害的爱国志士。杨绛的散文不仅淡雅、睿智,而且幽默诙谐,妙趣横生,且不乏老吏断狱般的老辣,其论辩性散文如同检察官读诉状,以事实为据,滴水不漏,一掴一掌血。另外,杨绛还将魔幻小说笔法引入散文,写梦游,写幻觉,虚实相生,平淡之外又现神奇。其"魔幻散文"在当今散文中独树一帜。杨绛是烤着生命之火为文,她既烤着自己的生命之火,亦烤着钱钟书的生命之火,还烤着爱女钱瑗的生命之火,用"我们仨"的生命之火烤出的散文极品,自然具有不同寻常艺术价值和珍贵的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艺术 审美意义 杨绛 钱钟书 钱瑗 杨荫榆
下载PDF
由“物”到“本心”再到“乾元”——熊十力关于本体之建构 被引量:2
7
作者 程志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5-151,160,共7页
熊十力认为,根据"应用不无计"、"依他起性"和"极微计"之辨析,"物"和"识"并不具有实在性。因此,人们通常以为事物为实在的观念是错误的。尽管如此,并不能否认宇宙本体之存在。否则,... 熊十力认为,根据"应用不无计"、"依他起性"和"极微计"之辨析,"物"和"识"并不具有实在性。因此,人们通常以为事物为实在的观念是错误的。尽管如此,并不能否认宇宙本体之存在。否则,不仅宇宙没有了根据,人生也会失去价值。"虚寂"而"生化"乃本体之根本属性,而"本心"既"虚寂"又"生化",故"本心"即是本体。当然,"本心"不是与物相对的"妄执之心",而是超越的、"绝待"的本体。为了避免对"本心"的误解,也为了凸显本体之"绝待",熊十力将"本心"名为"乾元";并通过对其特征的分疏,进一步论定了"乾元"之所以为本体。这样,由"物"到"本心"再到"乾元",熊十力完成了其本体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本心 乾元 本体
下载PDF
追寻历史的叙述者──《宋书·陶潜传》作者考论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攸欣 贝京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4-108,共5页
在陶渊明研究史上,尚无人研究过《宋书·陶潜传》的真正原作者是谁,而根据现代历史学观念,历史叙述对于历史对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试图追寻《宋书·陶潜传》的叙述者,解决陶渊明研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据现在所能使... 在陶渊明研究史上,尚无人研究过《宋书·陶潜传》的真正原作者是谁,而根据现代历史学观念,历史叙述对于历史对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试图追寻《宋书·陶潜传》的叙述者,解决陶渊明研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据现在所能使用的材料,《宋书·陶潜传》作者很可能是徐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叙述 《宋书·陶潜传》 陶渊明 徐爰
下载PDF
说“前/原+指人名词” 被引量:3
9
作者 陈青松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9-78,共10页
本文探讨"前/原+指人名词"结构,分析了"前、原"和指人名词在结构中的语义特点,并与英语中的对应表达进行对比,对结构的句法表现进行了描写。认为对比变化性影响指人名词的选择,指人名词表示身份、职位必须具有后续... 本文探讨"前/原+指人名词"结构,分析了"前、原"和指人名词在结构中的语义特点,并与英语中的对应表达进行对比,对结构的句法表现进行了描写。认为对比变化性影响指人名词的选择,指人名词表示身份、职位必须具有后续变化性、正式规范、固定长期等特点。文章结语对结构中"前、原"性质进行了探讨,并论及"前/原苏联"这个相关的语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 “原” 指人名词 变化对比性 选择
下载PDF
李光地性本论构建中的易学贡献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中国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7-34,共8页
李光地是清初理学名臣,著述颇丰,与康熙君臣相得,在儒学领域也颇有建树。其儒学思想根底在于其本体论。在其本体论视野中,宇宙分为两个互不相离又不能混同的层面,即超越的天道本体与具体的万事万物,天道本体有主宰义、神妙义、生生义、... 李光地是清初理学名臣,著述颇丰,与康熙君臣相得,在儒学领域也颇有建树。其儒学思想根底在于其本体论。在其本体论视野中,宇宙分为两个互不相离又不能混同的层面,即超越的天道本体与具体的万事万物,天道本体有主宰义、神妙义、生生义、超然义、规律义、至善义等六义,为天地万物的大本大源。李光地以性或天地之性解释天道本体,所以其本体论可被称为性本论。《周易》中"天地之心"与"生生"的观念、"乾元"与"乾道"的观念、"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观念,在李光地性本论的构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本论 天心 乾元 性善
下载PDF
熊十力乾元本体思想探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丽娟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0-64,共5页
熊十力先生对《周易》的解读是围绕着乾元展开的。他认为惟有乾坤二卦尤其二彖最为纯粹地保留了原经文旨,乾坤是《周易》的精蕴与本质。然而他的归本之路并不止于乾坤,又以坤元归于乾元,最终建立了乾元一元的本体论,即以乾元为体,乾坤... 熊十力先生对《周易》的解读是围绕着乾元展开的。他认为惟有乾坤二卦尤其二彖最为纯粹地保留了原经文旨,乾坤是《周易》的精蕴与本质。然而他的归本之路并不止于乾坤,又以坤元归于乾元,最终建立了乾元一元的本体论,即以乾元为体,乾坤及其化生的万物为用。以乾元而非太极作为《周易》解读的核心,更能体现熊氏体用不二的本体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乾元 乾坤 体用
下载PDF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作者祛疑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培峰 赵望秦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7-101,共5页
汪春泓先生在《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献疑》一文中提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作者是刘向,这一观点不能成立。汪文在论证过程中对很多文献资料的分析有误,从司马迁等人的"君臣观"、宣帝时代崇"文"贬"武&qu... 汪春泓先生在《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献疑》一文中提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作者是刘向,这一观点不能成立。汪文在论证过程中对很多文献资料的分析有误,从司马迁等人的"君臣观"、宣帝时代崇"文"贬"武"的思潮背景等内外因素进行的论证,也不足以证实刘向是《屈贾列传》的作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屈原 司马迁 刘向
下载PDF
屈原形象的塑造与古典时代的浪漫主义传统——《史记》阅读札记之二 被引量:1
13
作者 党艺峰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7期11-17,共7页
西汉前期,崇尚"楚声"的文化潮流具有明显的政治内涵,因此屈原并没有受到关注。从贾谊开始,西汉士人引入不同的思想资源重新塑造屈原形象,直到董仲舒开拓出"士不遇"的文化母题。在这个过程中,屈原只是西汉前期士人... 西汉前期,崇尚"楚声"的文化潮流具有明显的政治内涵,因此屈原并没有受到关注。从贾谊开始,西汉士人引入不同的思想资源重新塑造屈原形象,直到董仲舒开拓出"士不遇"的文化母题。在这个过程中,屈原只是西汉前期士人群体的政治遭遇的镜像。而司马迁从恢复屈原传记的真实性开始,同时展开与屈原的精神对话,最终完成了中国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传统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屈原 《史记》 浪漫主义
下载PDF
从袁宏道到钱谦益——性灵说的变迁与崇宋诗风 被引量:2
14
作者 饶迎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74-77,共4页
明清之际,在一派尊唐诗风之下,钱谦益批判性地继承袁宏道开创的"性灵说",大力扭转了前后七子和竟陵派的治诗之失,以性灵、学问、世运三者合一的诗歌理论成为由盛唐而杜甫、由尊唐而崇宋的关键人物,开创了清初的新诗风。
关键词 钱谦益 袁宏道 性灵 宗宋
下载PDF
论司马迁对屈骚传统的接受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雅琴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0-12,共3页
司马迁写作《史记》时,明显接受了屈原及其作品的传统。他不仅接受了屈原浓郁的抒情色彩,而且接受了屈原的文艺思想和其独具魅力的人格。
关键词 司马迁 屈骚传统 接受心境 接受与超越
下载PDF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发微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庆利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5期434-438,共5页
"太史公曰"是《史记》中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标志之语。学界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的理解仍存在着歧义,而如何理解这一问题涉及到如何认识司马迁对屈原的态度问题。结合屈原的作品和司马迁的思... "太史公曰"是《史记》中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标志之语。学界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的理解仍存在着歧义,而如何理解这一问题涉及到如何认识司马迁对屈原的态度问题。结合屈原的作品和司马迁的思想,可以看出,其传赞高歌了屈原热爱故国、坚守高洁和追求美政的精神。传赞还反映出,司马迁对屈原的认识也受到贾谊的影响,但最终经过反思,仍然肯定了屈原殉国的崇高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太史公曰 屈原评价 汉代楚辞学
下载PDF
论钱大昕的小说观念——以政教功用和史官意志为中心 被引量:1
17
作者 温庆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0-77,共8页
清代著名史学家钱大昕以明体致用为治学原则,指出为学不仅应利于明道经邦,且应具备治国救世的现实意义。在这种情况下,钱氏强调小说政教功用的同时,对小说的创作者进行士大夫与"市井无赖"的区分。这种区分主要是强调士大夫创... 清代著名史学家钱大昕以明体致用为治学原则,指出为学不仅应利于明道经邦,且应具备治国救世的现实意义。在这种情况下,钱氏强调小说政教功用的同时,对小说的创作者进行士大夫与"市井无赖"的区分。这种区分主要是强调士大夫创作的稗官小说与"小说演义"等通俗小说,在引导"风俗人心"上的不同效果。钱氏认为士大夫应主动以"穿穴经史,实事求是"为标准进行小说创作,担负引导人心风俗向善的职责。这使得钱氏对小说作品的评价标准,是以小说引导"人心风俗"向善成分之多寡为指导,并于《补元史艺文志》中加以实践。此举有助于从政教功用与史学价值等多角度认识历代书目子部小说家类所隐含的小说观念及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大昕 《补元史艺文志》 小说观念 政教功用 史官意志
下载PDF
司马迁屈骚批评析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郝明朝 《职大学报》 2014年第4期10-13,9,共5页
司马迁与屈原均以宏文名垂千古,但屈原之"志"为"存君兴国",即通过君王来实现其"美政"理想,把楚国的事情办好;司马迁之"志"是撰著《史记》,以期名垂后世。屈原"无我",司马迁"为... 司马迁与屈原均以宏文名垂千古,但屈原之"志"为"存君兴国",即通过君王来实现其"美政"理想,把楚国的事情办好;司马迁之"志"是撰著《史记》,以期名垂后世。屈原"无我",司马迁"为我";屈原无心插柳柳成荫,司马迁则是有意栽花花盛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司马迁 动机
下载PDF
元代西南边疆地区交通格局变迁的原因及影响——以滇川黔相邻地区为中心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永福 《文山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68-72,共5页
元代在实现了空前的政治大一统之后,重视邮驿系统的建设。经过滇川黔相邻地区的重要交通线有效数量多、使用频率较高,其中自中庆(治今昆明)经过贵州东出湖南的"入湖广道"的开通,并成为西南地区联系中原内地的首选国家驿道,是... 元代在实现了空前的政治大一统之后,重视邮驿系统的建设。经过滇川黔相邻地区的重要交通线有效数量多、使用频率较高,其中自中庆(治今昆明)经过贵州东出湖南的"入湖广道"的开通,并成为西南地区联系中原内地的首选国家驿道,是元代西南地区交通事业建设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这一变化,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并对西南边疆地区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川黔相邻地区 交通格局 元明时期 变迁及影响
下载PDF
论钱澄之《屈诂》中的儒道互补思想 被引量:2
20
作者 施仲贞 周建忠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9-56,共8页
钱澄之的《屈诂》中有着儒道互补的复杂思想。一方面,《屈诂》中充溢着浓厚的致君尧舜、中兴南明的儒家精神。这种儒家精神首先表现在对屈原“美政理想”的推崇,钱澄之以此寓托曾经中兴南明政治理想的自我期待;儒家精神同时也表现在对... 钱澄之的《屈诂》中有着儒道互补的复杂思想。一方面,《屈诂》中充溢着浓厚的致君尧舜、中兴南明的儒家精神。这种儒家精神首先表现在对屈原“美政理想”的推崇,钱澄之以此寓托曾经中兴南明政治理想的自我期待;儒家精神同时也表现在对屈原“家国情怀”的宣扬,其中包含着其浓厚强烈的“疆土意识”、拳拳殷切的“治国意识”和低徊流转的“忧国意识”。另一方面,《屈诂》中的道家思想,则表现在其中“以藏为用”的思想和因循“时”势的观念。钱澄之《屈诂》中这种儒道互补的思想是晚年时期的钱澄之,其儒道思想互相排斥、又互相调补的复杂文人心理结构在文学创作中的外在表现;是其作为清初重要遗民之难以言说而又处于不断变动过程中的遗老情志与心态的婉曲抒发与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澄之 《屈诂》 儒家精神 道家思想 儒道互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