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4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the oil and gas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source rocks, and hydrocarbongenerating potential of the Qiangtang Basin: New evidence from the scientific drilling project 被引量:4
1
作者 Li-jun Shen Jian-yong Zhang +4 位作者 Shao-yun Xiong Jian Wang Xiu-gen Fu Bo Zheng Zhong-wei Wang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87-207,共21页
The Qiangtang Bas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located in the eastern Tethys tectonic domain,is the largest new marine petroliferous region for exploration in China.The scientific drilling project consisting primarily of ... The Qiangtang Bas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located in the eastern Tethys tectonic domain,is the largest new marine petroliferous region for exploration in China.The scientific drilling project consisting primarily of well QK-1 and its supporting shallow boreholes for geological surveys(also referred to as the Project)completed in recent years contributes to a series of new discoveries and insights into the oil and gas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nd source rock evaluation of the Qiangtang Basin.These findings differ from previous views that the Qiangtang Basin has poor oil and gas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nd lacks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As revealed by well QK-1 and its supporting shallow boreholes in the Project,the Qiangtang Basin hosts two sets of high-quality regional seals,namely an anhydrite layer in the Quemo Co Formation and the gypsum-bearing mudstones in the Xiali Formation.Moreover,the Qiangtang Basin has favorable oil and gas preservation conditions,as verified by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sealing capacity of seals,basin structure,tectonic uplift,magmatic activity,and groundwater motion.Furthermore,the shallow boreholes have also revealed that the Qiangtang Basin has high-quality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e Upper Triassic Bagong Formation,which are thick and widely distributed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In addition,the petroleum geological conditions,such as the type,abundance,and thermal evolution of organic matter,indicate that the Qiangtang Basin has great hydrocarbon-generating potent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ientific drilling project Oil and gas preservation Source rock Quemo Co Formatio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qiangtang Basin Tibet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overy significance of the Upper Triassic–Lower Jurassic marine shale oil in Qiangtang Basin,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SHEN Anjiang FU Xiaodong +13 位作者 ZHANG Jianyong WEI Xuebin HU Anping WANG Jian XIONG Shaoyun FU Xiugen XIE Yuan LIU Siqi LI Xi WANG Xin HE Xunyun QIAO Zhanfeng ZHENG Jianfeng DUAN Junma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5期1105-1119,共15页
Mesozoic marine shale oil was found in the Qiangtang Basin by a large number of hydrocarbon geological surveys and shallow drilling sampling.Based on systematic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outcrop and cor... Mesozoic marine shale oil was found in the Qiangtang Basin by a large number of hydrocarbon geological surveys and shallow drilling sampling.Based on systematic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outcrop and core samples,the de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shale are revealed,the geochemical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shale are evaluated,and the layers of marine shale oil in the Mesozoic are determined.The following geological understandings are obtained.First,there are two sets of marine organic-rich shales,the Lower Jurassic Quse Formation and the Upper Triassic Bagong Formation,in the Qiangtang Basin.They are mainly composed of laminated shale with massive mudstone.The laminated organic-rich shale of the Quse Formation is locate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stratum,with a thickness of 50–75 m,and mainly distributed in southern Qiangtang Basin and the central-west of northern Qiangtang Basin.The laminated organic-rich shale of the Bagong Formation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stratum,with a thickness of 250–350 m,and distributed in both northern and southern Qiangtang Basin.Second,the two sets of laminated organic-rich shales develop foliation,and various types of micropores and microfractures.The average content of brittle minerals is 70%,implying a high fracturability.The average porosity is 5.89%,indicating good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to the level of moderate–good shale oil reservoirs.Third,the organic-rich shale of the Quse Formation contains organic matters of types II1 and II2,with the average TOC of 8.34%,the average content of chloroform bitumen'A'of 0.66%,the average residual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S1+S2)of 29.93 mg/g,and the Ro value of 0.9%–1.3%,meeting the standard of high-quality source rock.The organic-rich shale of the Bagong Formation contains mixed organic matters,with the TOC of 0.65%–3.10%and the Ro value of 1.17%–1.59%,meeting the standard of moderate source rock.Fourth,four shallow wells(depth of 50–250 m)with oil show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organic shales at 50–90 m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Bagong Formation and 30–75 m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Quse Formation.The crude oil contains a high content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Analysis and testing of outcrop and shallow well samples confirm the presence of marine shale oil in the Bagong Formation and the Quse Formation.Good shale oil intervals in the Bagong Formation are observed in layers 18–20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section,where the shales with(S0+S1)higher than 1 mg/g are 206.7 m thick,with the maximum and average(S0+S1)of 1.92 mg/g and 1.81 mg/g,respectively.Good shale oil intervals in the Quse Formation are found in layers 4–8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section,where the shales with(S0+S1)higher than 1 mg/g are 58.8 m thick,with the maximum and average(S0+S1)of 6.46 mg/g and 2.23 mg/g,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ne shale oil Bagong Formation Upper Triassic Quse Formation Lower Jurassic Biluocuo area Shiyougou area qiangtang Basin
下载PDF
深反射地震成像揭示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Moho断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3
作者 程建 刘志伟 +5 位作者 赵文津 史大年 田涛 邓世广 张克强 张若渔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共15页
揭示班公湖-怒江(班怒)缝合带Moho(莫霍面)结构对于认识中特提斯洋壳俯冲和南羌塘坳陷成因具有重要地球动力学意义。基于横跨班怒缝合带的深反射地震数据(88°30′E),本文采用了中长波长静校正、噪声压制、优化叠加和叠前深度偏移(P... 揭示班公湖-怒江(班怒)缝合带Moho(莫霍面)结构对于认识中特提斯洋壳俯冲和南羌塘坳陷成因具有重要地球动力学意义。基于横跨班怒缝合带的深反射地震数据(88°30′E),本文采用了中长波长静校正、噪声压制、优化叠加和叠前深度偏移(PSDM)等地震处理技术,获得了深度域地震反射偏移剖面、层速度场和高分辨率Moho结构。由深度域剖面显示,班怒缝合带Moho位于地表以下65~80 km,呈不连续北向抬升趋势,指示在拉萨地块与南羌塘地块之间存在岩石圈上地幔断阶,最大阶步可达15 km。综合分析缝合带两侧的Moho形态认为,这些断阶受南侧拉萨地体的岩石圈上地幔以19.5°北倾俯冲与北侧南羌塘地块的上地壳抬升驱动,可能与深部存在局部熔融相关。班怒缝合带下的Moho结构表明,随着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特提斯洋闭合,南羌塘地体由边缘海沉积向前陆盆地转换,形成南羌塘坳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反射地震成像 叠前深度偏移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Moho界面 南羌塘坳陷
下载PDF
玉树北部二叠纪镁铁质岩的成因及其对大陆弧后盆地形成的指示
4
作者 刘彬 蔡昊龙 +4 位作者 马昌前 吴栾 程琦 李福林 孙洋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359,共16页
系统地调查与研究弧后盆地岩浆作用能为探究汇聚板块边缘的壳幔相互作用、板块俯冲动力学和弧后盆地形成-演化机制等提供重要信息。本文以最近在青海玉树北部地区发现的二叠纪镁铁质岩类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 系统地调查与研究弧后盆地岩浆作用能为探究汇聚板块边缘的壳幔相互作用、板块俯冲动力学和弧后盆地形成-演化机制等提供重要信息。本文以最近在青海玉树北部地区发现的二叠纪镁铁质岩类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地质学等研究,以期为深入认识大陆弧后盆地形成机制及有关镁铁质岩浆的起源提供关键线索。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测定结果表明,玉树北部辉长岩的结晶年龄为260±1 Ma。玄武岩样品具有相对低的TiO2和Nb/Y值以及相对高的Ce/Nb值,其相对于原始地幔要显著富集轻稀土和Th等元素,亏损Nb、Ta、Ti和P等元素,可与世界上典型弧后盆地玄武岩(例如Okinawa Trough BABBs)成分特征类比。而辉长岩样品具有相对高的TiO2和Nb/Y值以及相对低的Ce/Nb值,其相对于原始地幔要显著富集轻稀土和Th等元素,轻微亏损Nb、Ta和Ti,总体上具有与OIB类似的成分特征。玄武岩样品具有变化较大的ISr(0.706~0.709)和εNd(t)值(-1.8~+1.3),而辉长岩样品则具有相对均一的ISr(0.709)和εNd(t)值(-1.8~-1.5)。综合本次研究成果可以确定,玄武岩应该起源于一个受俯冲组分改造的岩石圈地幔,而辉长岩应该来自于一个与地幔柱相关的源区。结合区域最新研究资料可以进一步判断研究区镁铁质岩应该形成于大陆弧后盆地扩张的背景中,并且该弧后盆地的产生很可能与洋壳深俯冲导致的板块回撤、峨眉山地幔柱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质岩 大陆弧后盆地 二叠纪 北羌塘 青藏高原
下载PDF
羌塘盆地内部结构与反射地震勘探技术分析
5
作者 卢占武 李文辉 +3 位作者 陈明春 叶天生 李井元 李洪强 《矿产勘查》 2024年第5期803-810,共8页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盆地海相地层保存较为完整,是中国最大的中生代海相含油气盆地。羌塘盆地的油气地震勘探经历了近30年的历程,在仪器设备、采集技术、数据处理和解释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对羌塘盆地油气资源战略调查起到了关...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盆地海相地层保存较为完整,是中国最大的中生代海相含油气盆地。羌塘盆地的油气地震勘探经历了近30年的历程,在仪器设备、采集技术、数据处理和解释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对羌塘盆地油气资源战略调查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总结了羌塘盆地反射地震勘探的历程和数据采集参数,根据笔者团队多年积累的资料,揭示出羌塘盆地基底及上覆地层的结构,分析了有利圈闭构造及其对油气的影响,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羌塘盆地油气地震勘探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建议从改善激发、接收条件,优化观测系统,开展针对性处理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提高反射地震资料品质,获得高质量的地震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内部结构 反射地震勘探 技术建议
下载PDF
考虑水力连通的羌塘内流区洼地单元提取与分类
6
作者 刘金涛 倪飞宇 +3 位作者 马顺刚 康有 吴鹏飞 冯美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9-297,共9页
羌塘内流区是青藏高原面积最大的内流区,气候变化正在加剧其湖泊水系结构与水量的演变,开展内流区流域调查并科学估算其水资源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内流区流域划分方法,该方法通过引入高程-面积联合阈值,以解决由气候... 羌塘内流区是青藏高原面积最大的内流区,气候变化正在加剧其湖泊水系结构与水量的演变,开展内流区流域调查并科学估算其水资源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内流区流域划分方法,该方法通过引入高程-面积联合阈值,以解决由气候变化与数字高程模型分辨率等因素引起的洼地单元提取难题。基于已监测的羌塘内流区流域重组与湖泊水位的变动幅度,确定了高程-面积联合阈值分别为10 m和50 km^(2),并对洼地单元进行划分,共识别出163个具有合理集水面积、永久性分水岭的封闭内流区洼地单元。引入多个相关数据集及已有算法评估本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大尺度内流区洼地单元提取,提取精度优于现有算法及数据产品;依据洼地单元间水力连通特征,将全区163个洼地单元划分为5种主要类型,其中以“上下游互通型”(Ⅱ型)、“高山型”(Ⅳ型)洼地单元为主,“凹陷型”(Ⅴ型)洼地单元则多与其他类型复合存在,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洼地单元 流域重组 高程-面积联合阈值 气候变化 羌塘内流区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北羌塘胜利河地区布曲组优质烃源岩形成环境与有机质富集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程 吴珍汉 +5 位作者 赵为永 王利 季长军 赵珍 张浩 龚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0-543,共14页
羌塘盆地是我国陆上新区油气勘探程度最低的中生代海相含油气沉积盆地,其主力烃源岩一直认识不清。本文以胜利河地区中侏罗统布曲组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探讨了布曲组烃源岩的形成环境和有机... 羌塘盆地是我国陆上新区油气勘探程度最低的中生代海相含油气沉积盆地,其主力烃源岩一直认识不清。本文以胜利河地区中侏罗统布曲组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探讨了布曲组烃源岩的形成环境和有机质富集机制,为预测北羌塘坳陷中侏罗统布曲组优质烃源岩的分布提供了理论依据。胜利河地区布曲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Ⅱ型,处于成熟阶段,综合评价为优质烃源岩。布曲组沉积时期,气候干旱炎热,研究区初级生产力水平较高,属于弱局限盆地,具有浅水、高盐度、贫氧—缺氧的沉积环境。布曲组沉积时期,羌塘盆地发生大规模海侵,研究区邻近中央隆起,陆源输入和热液活动携带大量营养物质磷、铁等进入海洋,导致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是北羌塘坳陷布曲组优质烃源岩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研究区位于北羌塘坳陷的最小含氧带区域,有利于大量浮游生物在此缺氧死亡埋藏保存。通过有机质富集机制的分析,北羌塘坳陷的近岸陆棚斜坡带可能是中侏罗统布曲组优质烃源岩分布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富集 优质烃源岩 古生产力 胜利河 北羌塘坳陷
下载PDF
羌塘盆地索瓦组碳酸盐岩红层成因和环境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牧 季长军 +5 位作者 黄元耕 丁一 陈荣庆 陈明思 杨钹 陈代钊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2-822,共11页
【目的】海相红层分布在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被解读为特殊环境的产物,并引起广泛关注。【方法】西藏双湖县毕洛错出露的侏罗系索瓦组表现为红色碳酸盐岩,围绕其致色成因与沉积意义,综合采用沉积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展开探讨。【... 【目的】海相红层分布在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被解读为特殊环境的产物,并引起广泛关注。【方法】西藏双湖县毕洛错出露的侏罗系索瓦组表现为红色碳酸盐岩,围绕其致色成因与沉积意义,综合采用沉积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展开探讨。【结果】通过对索瓦组野外沉积学和镜下薄片鉴定,发现岩石以鲕粒—球粒支撑灰岩为主,富含头足、双壳、苔藓虫、腹足及其他底栖生物碎屑,鲕核以生物碎屑和陆源石英碎屑为主,呈现高能滩相沉积特征;光谱学研究和扫描电镜显示,致红色原因主要为亚微米级—微米级半自形—他形晶的赤铁矿,致色矿物集中在鲕粒圈层结构中,胶结物基本不含致色矿物,说明同沉积过程与早期成岩时期,尤其是鲕粒和球粒形成时期表面微需氧嗜铁微生物,对致色铁的氧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碳酸盐矿物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岩石的红色度与陆源碎屑输入的通量具有正相关性,且呈现正Ce/Ce^(*)异常、富中稀土式配分曲线的特征,代表了铁氧化物经历了还原性溶解后的重结晶作用。【结论】据此,研究重建了索瓦组红层致色过程:陆源含铁矿物输入为致红色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动荡水体的同沉积过程中,鲕粒表层开始以胶体形式附着Fe(Ⅲ)。随后在早成岩过程中,还原性流体促使含铁矿物溶解,为嗜铁微生物提供游离状态的铁离子,使其重结晶,通过化学成因或生物成因最终形成羟基铁并致红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红层 羌塘盆地 索瓦组 碳酸盐岩 赤铁矿 稀土元素 成岩作用
下载PDF
羌塘盆地双湖地区索瓦组烃源岩芳烃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易卓 赵珍 +6 位作者 黄志龙 唐友军 李梦茹 屈童 潘永帅 王柏然 于瑾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5-667,共13页
为认识羌塘盆地双湖地区索瓦组烃源岩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及成熟度,本研究采用抽提分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分析了双湖地区索瓦组烃源岩中芳烃类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双湖地区索瓦组烃源岩中存在较高丰度的1,2,5-三甲... 为认识羌塘盆地双湖地区索瓦组烃源岩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及成熟度,本研究采用抽提分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分析了双湖地区索瓦组烃源岩中芳烃类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双湖地区索瓦组烃源岩中存在较高丰度的1,2,5-三甲基萘、9-甲基菲、惹烯、?及三芳甾烷系列化合物等,指示了高等植物的母质来源。三芴、二苯并噻吩及三芳甾烷系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指示索瓦组烃源岩沉积于还原环境。萘、菲、二苯并噻吩及三芳甾烷系列化合物等成熟度参数表明,羌塘盆地双湖地区索瓦组烃源岩已达到成熟阶段。综合有机质丰度及类型分析,认为羌塘盆地索瓦组烃源岩具有一定油气资源勘探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索瓦组 烃源岩 芳烃地球化学特征 母质来源 成熟度 沉积环境
下载PDF
论羌塘含油气盆地关键地层划分对比问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剑 张豪薇 +3 位作者 张健 沈利军 张建勇 付修根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9,共13页
羌塘含油气盆地勘探程度相对较低,一些关键地层的时代归属与划分对比尚存较大的争议,这制约了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评价与含油气系统分析。基于近年来在羌塘盆地获得的生物地层、年代地层、沉积层序、盆地演化等方面的最新资料,结合前人的... 羌塘含油气盆地勘探程度相对较低,一些关键地层的时代归属与划分对比尚存较大的争议,这制约了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评价与含油气系统分析。基于近年来在羌塘盆地获得的生物地层、年代地层、沉积层序、盆地演化等方面的最新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重点对制约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关键地层时代归属问题开展了综合分析与客观评述。取得的主要认识包括:(1)新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证实,羌塘盆地存在前寒武系变质岩结晶基底,古生界基底埋深可达7~15 km,中生界沉积超覆在古生界褶皱系之上;(2)那底岗日组时代归属为晚三叠世,而不是早—中侏罗世;(3)南羌塘古油藏白云岩属于上三叠统,古油藏白云岩很可能“异地无根”,与布曲组为构造断裂接触;(4)南羌塘毕洛错油页岩时代归属为早侏罗世;(5)雀莫错组原定义为中侏罗统,研究证实其时代归属为早—中侏罗世;(6)胜利河—长蛇山油页岩Re-Os同位素定年及生物化石资料证明其为下白垩统海相地层;(7)同位素年代学及野外露头剖面资料证实,康托组与唢呐湖组为同期异相地层。羌塘盆地地层学研究新进展为完善盆地地层划分对比方案,乃至盆地含油气系统分析与盆地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对比 年代地层 生物地层 中—新生界 羌塘盆地
下载PDF
西藏东巧—北拉地区班公湖—怒江洋俯冲闭合及对南羌塘盆地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建勇 许强 +4 位作者 曹雨 熊绍云 刘思琪 谈轩宇 谭秀成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共16页
应用地层对比、砂岩岩相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方法,重建东巧—北拉地区物源转换和班公湖—怒江洋多期次俯冲及微陆块的拼合过程。研究表明:东卡错微陆块南侧的中下侏罗统希湖群下段表现为上三叠统确哈拉群的再旋回沉积,而北侧上段... 应用地层对比、砂岩岩相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方法,重建东巧—北拉地区物源转换和班公湖—怒江洋多期次俯冲及微陆块的拼合过程。研究表明:东卡错微陆块南侧的中下侏罗统希湖群下段表现为上三叠统确哈拉群的再旋回沉积,而北侧上段则开始出现来自羌塘地区的物质。这标志着北侧早侏罗世俯冲的东巧分支洋盆消亡,东卡错微陆块在中侏罗世与羌塘地块拼合开始形成初始周缘前陆盆地。接奴群的物源完全来自南羌塘地区,表明周缘前陆盆地在微陆块南侧北拉洋俯冲挤压下持续发育。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47~141 Ma)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东西向全面碰撞,至早白垩世晚期(约120 Ma)南侧的分支洋盆北拉洋消亡代表碰撞结束。南羌塘地区受班公湖—怒江洋俯冲作用控制在早侏罗世发育由弧前—岩浆弧—弧后盆地组成的“一隆两坳”古地貌,并沉积了曲色组页岩和布曲组石灰岩。微陆块碰撞导致南羌塘盆地的隆起和海平面的下降,形成夏里组含膏质泥岩的潮坪相沉积。随着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的全面碰撞,南羌塘盆地从弧相关盆地卷入前陆盆地褶皱冲断带中,发生差异埋藏和隆升剥蚀。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南羌塘盆地曲色组烃源岩和布曲组石灰岩在构造挤压作用下发生快速埋藏,进入生油和白云石化阶段,成为南羌塘盆地最重要的成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锆石U-PB定年 俯冲闭合过程 物源转换 南羌塘盆地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羌塘坳陷白垩纪以来的隆升剥蚀历史——来自低温热年代学的约束
12
作者 马泽良 何治亮 +4 位作者 罗开平 彭金宁 庄新兵 杨帆 刘栩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6,共12页
为了重建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和评价羌塘盆地油气的保存条件,对南羌塘坳陷隆升剥蚀历史进行了研究。利用锆石和磷灰石(U-Th)/He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对南羌塘坳陷中部嘎尔敖包地区的侏罗系砂岩样品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大部分颗粒经历完... 为了重建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和评价羌塘盆地油气的保存条件,对南羌塘坳陷隆升剥蚀历史进行了研究。利用锆石和磷灰石(U-Th)/He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对南羌塘坳陷中部嘎尔敖包地区的侏罗系砂岩样品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大部分颗粒经历完全退火阶段;基于实验数据对盆地热史进行反演,并结合区域低温热年代学研究,认为南羌塘坳陷共经历了3期隆升剥蚀历史,即早白垩世、古新世—始新世和中新世以来,分别造成了南羌塘坳陷中部地区1.7~2.6 km、1.89 km和1.13 km的剥蚀量。热历史结果显示,早白垩世南羌塘坳陷中部地区首先遭受剥蚀,随后剥蚀逐渐向南、北两侧传递。南羌塘坳陷第一期冷却历史可能受到羌塘地体和拉萨地体碰撞的影响;第二期冷却历史可能受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影响;第三期冷却历史可能与印度—亚洲大陆持续会聚下羌塘盆地发育大量近南北向断层有关。南羌塘坳陷中部地区位于不同构造位置的样品的热历史显示,其经历了不同的剥蚀过程,这可能受到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和随后持续会聚造成的区域性近南北向断裂差异性活动的影响。基于不同构造位置样品热历史的差异性,认为区域性南北向断裂开始活动时间为65~45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和磷灰石(U-Th)/He 磷灰石裂变径迹 低温热年代学 隆升剥蚀历史 构造演化 南羌塘坳陷 羌塘盆地
下载PDF
羌塘盆地东部三叠系阿堵拉组烃源岩古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证据
13
作者 刘栩 刘中戎 +6 位作者 庄新兵 范志伟 马泽良 彭金宁 李风勋 李吉鹏 李兴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1-613,共13页
上三叠统阿堵拉组泥岩是羌塘盆地重要烃源岩系之一,目前对其古沉积环境的认识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对羌塘盆地东部雀莫错地区鄂尔托陇巴剖面阿堵拉组开展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系统研究,探讨阿堵拉组烃源岩古沉积环境... 上三叠统阿堵拉组泥岩是羌塘盆地重要烃源岩系之一,目前对其古沉积环境的认识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对羌塘盆地东部雀莫错地区鄂尔托陇巴剖面阿堵拉组开展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系统研究,探讨阿堵拉组烃源岩古沉积环境及其对烃源岩发育的影响。阿堵拉组泥岩总有机碳(TOC)含量为0.27%~3.46%,平均为1.60%,总体为好烃源岩,局部发育优质烃源岩;阿堵拉组下段陆棚相泥岩形成于海平面上升时期,水体较深且贫氧,古气候为半干燥—半湿润气候,化学风化程度中等,陆源输入较低,水体盐度较高;上段泥岩沉积期处于盆地萎缩消亡阶段,沉积环境逐渐由陆棚相转变为三角洲相,水体较浅且富氧,经历了干燥—半干燥—半湿润的古气候变化,陆源输入相应增多,为咸水—半咸水环境,受到淡水输入的影响。阿堵拉组的源岩为长英质火山岩,源区构造背景以大陆岛弧为主,可能来自早—中三叠世金沙江缝合带岛弧源区。阿堵拉组下段陆棚相泥岩TOC含量与氧化还原条件指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表明烃源岩发育主要受到海平面上升时贫氧水体控制;上段陆棚—三角洲相泥岩TOC含量与古环境参数无明显相关性,TOC含量大于2%的泥岩沉积期具有较高陆源输入和相对湿润的古气候,综合分析认为烃源岩发育受到古气候、陆源输入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沉积环境 源区构造背景 烃源岩 阿堵拉组 羌塘盆地
下载PDF
南羌塘古油藏白云岩成因机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14
作者 张健 王剑 +3 位作者 张建勇 熊绍云 郑波 沈利军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63,共17页
南羌塘隆鄂尼—昂达尔错—达卓玛古油藏白云岩是羌塘盆地最有利的碳酸盐岩储层之一,其成因机制对于羌塘盆地油气勘探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岩石薄片鉴定的基础上,结合碳氧稳定同位素、锶同位素、微量和稀土元素等测试分析,对古油... 南羌塘隆鄂尼—昂达尔错—达卓玛古油藏白云岩是羌塘盆地最有利的碳酸盐岩储层之一,其成因机制对于羌塘盆地油气勘探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岩石薄片鉴定的基础上,结合碳氧稳定同位素、锶同位素、微量和稀土元素等测试分析,对古油藏白云岩成因机制及白云岩储层的形成演化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发育6种类型白云岩(石),分别为泥—粉晶残余结构白云岩、他形—半自形细晶白云岩、自形细晶白云岩、他形中—粗晶白云岩、雾心亮边晶粒白云岩和后期孔洞充填的马鞍形白云石。(2)古油藏白云岩存在多种成因。泥—粉晶残余结构白云岩成因为准同生期微生物白云石化作用,他形—半自形细晶白云岩和他形中—粗晶白云岩成因为浅埋藏阶段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自形细晶白云岩成因为埋藏白云石化作用,雾心亮边晶粒白云岩是后期抬升至近地表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的产物。古油藏白云岩孔洞中大量充填的马鞍形白云石是热液白云石化作用的产物。(3)南羌塘古油藏白云岩储层受白云石化、大气淡水淋滤和热液溶蚀等成岩作用改造形成次生孔隙,形成了良好的规模储层,可作为油气勘探目的层之一。建立了南羌塘古油藏白云岩成因模式,为羌塘盆地油气成藏演化研究与优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白云岩成因 储层演化 古油藏 南羌塘
下载PDF
羌塘盆地胜利河地区布曲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对比
15
作者 刘天夫 季长军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5-374,共10页
羌塘盆地胜利河地区侏罗系海相地层的地表露头有大量的油气显示。以往研究表明该地区发育多套含油气系统,油气性质复杂。本次研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以中侏罗统布曲组(J2b)中部油页岩露头、探井岩心的油气显示以及地表油气显示为主要研... 羌塘盆地胜利河地区侏罗系海相地层的地表露头有大量的油气显示。以往研究表明该地区发育多套含油气系统,油气性质复杂。本次研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以中侏罗统布曲组(J2b)中部油页岩露头、探井岩心的油气显示以及地表油气显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TOC分析、岩石热解、饱和烃色谱和饱和烃色谱-质谱的分析,更为详细地研究了胜利河地区烃源岩类型,对原油来源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为该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工作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研究表明,该地区J2b组中部油页岩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具有较高的生油潜力。该地区原油主要来源于还原性海相沉积环境。研究区样品的有机质输入主要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 DB4142以低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混合贡献,BD4902以高等植物输入为主。原油处于成熟阶段,所有样品均检测出25-降藿烷系列的化合物,指示样品均遭受了较为强烈的生物降解作用。依据生物标志物指纹特征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特征,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研究区原油划分为A、B、C、D四类。其中A类原油主要来自于同层位(J2b)的烃源岩,而B、C、D类原油没有或者很少有该套烃源岩(J2b)的贡献,可能来自其它层位烃源岩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烃源岩 生物标志化合物 地球化学 油源对比
下载PDF
喀喇昆仑北羌塘地体加勒万河地区中——基性岩地球化学与年代学研究
16
作者 何国建 胡修棉 +5 位作者 楼法生 陈浩鹏 杨晓飞 陈建中 吴春伟 张密椋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2-1440,共19页
【研究目的】加勒万河谷位于北羌塘地体的喀喇昆仑山,紧邻火烧云超大型铅锌矿床。对加勒万河地区新发现的岩浆岩开展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区域成矿动力学背景和岩浆演化历史,为区域岩浆-构造-成矿作用研究提供理论基... 【研究目的】加勒万河谷位于北羌塘地体的喀喇昆仑山,紧邻火烧云超大型铅锌矿床。对加勒万河地区新发现的岩浆岩开展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区域成矿动力学背景和岩浆演化历史,为区域岩浆-构造-成矿作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报道了加勒万河地区7件中—基性岩浆岩样品,岩性包括玄武岩、辉绿岩和闪长岩,并对这些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主量和微量元素、锆石U–Pb年龄和微量元素分析。【研究结果】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冰洞闪长岩的侵位年龄为(98.9±1.2)Ma,其全岩成分具有低钾钙碱性的特点,而玄武岩中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喷发年龄为(232±9)Ma,全岩地球化学组成上具有钙碱性—过碱性的特点。锆石定年结果显示闪长岩与玄武岩中均发育大量约800 Ma的继承锆石,且二者继承锆石年龄频谱均出现6个不同时代的年龄峰。【结论】冰洞闪长岩是地壳增厚背景下壳-幔混合作用的产物,与新特提斯洋闭合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山的远程效应有关。闪长岩与玄武岩中大量800 Ma继承锆石的发育表明他们来源于新元古代基底物质的熔融。闪长岩与玄武岩中的6个不同的锆石年龄峰反映了中元古代结晶基底、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至新特提斯洋闭合碰撞造山等6个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承锆石 基底 地质调查工程 加勒万河 北羌塘地体 喀喇昆仑
下载PDF
未来情景羌塘高原野牦牛栖息地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17
作者 魏子谦 徐增让 +3 位作者 乔添 邹秀萍 靳茗茗 多布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17-3328,共12页
近30年来,羌塘高原野牦牛(Bos mutus)种群数量虽缓慢恢复,但仍为野生有蹄类中仅有的易危物种。由于其对人为活动规避明显且具有极强的攻击性,野牦牛栖息地分布和质量数据仍很匮乏。把野外调查与最大熵(Maxent)、土地利用模拟模型(FLUS)... 近30年来,羌塘高原野牦牛(Bos mutus)种群数量虽缓慢恢复,但仍为野生有蹄类中仅有的易危物种。由于其对人为活动规避明显且具有极强的攻击性,野牦牛栖息地分布和质量数据仍很匮乏。把野外调查与最大熵(Maxent)、土地利用模拟模型(FLUS)、InVEST三种模型相结合,系统分析羌塘高原野牦牛栖息地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未来气候、未来土地覆被和未来食物情景构建2050年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浓度(RCPs)情景下羌塘高原生境状况,预测栖息地变化状况,以期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维护提供数据支撑。结果发现:2020年前后野牦牛栖息地总面积为25.1万km^(2),集中分布在那曲市北部,阿里地区分布零散。栖息地以草原和荒漠为主,部分位于冰川区,野牦牛对气候条件反应敏感,偏好生活在暖季降雨量约在200mm,冷季降雨量约10mm,年最低温度-30℃的区域,坡度耐受性高。约92%的野牦牛栖息地位于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仅有南部约1.2万km^(2)栖息地与人类活动交叠明显。2050年前后羌塘高原暖湿化明显,草原面积增加,野牦牛栖息地将向西北部无人区扩张,目前栖息地分布较零散的阿里地区也将出现大面积高质量栖息地,三种RCPs情境下栖息地面积分别为28.2万km^(2)(RCP2.6)、28.4万km^(2)(RCP4.5)和28.0万km^(2)(RCP8.5),新增栖息地以极重要栖息地为主,边界与羌塘自然保护区范围更加吻合,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将有力支撑野牦牛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牦牛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栖息地模拟 人为干扰 羌塘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西藏羌塘盆地下侏罗统曲色组页岩沉积环境及有机质差异富集机理
18
作者 郑鸣宇 马义权 文华国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7-1139,共13页
羌塘盆地下侏罗统曲色组是重要的烃源岩层系,但目前对该套烃源岩中有机质富集机理仍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对该区油气成藏物质基础的认识。以羌塘盆地南羌塘坳陷毕洛错地区下侏罗统曲色组厚度约100 m的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综合岩心、... 羌塘盆地下侏罗统曲色组是重要的烃源岩层系,但目前对该套烃源岩中有机质富集机理仍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对该区油气成藏物质基础的认识。以羌塘盆地南羌塘坳陷毕洛错地区下侏罗统曲色组厚度约100 m的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综合岩心、TOC、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等数据,系统研究了页岩沉积时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特征,分析了页岩中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建立了该区曲色组页岩有机质的差异富集模式。结果表明,页岩有机质含量具有2段性,2段有机质含量均呈自下而上递增趋势,其中下段(59~110 m)有机质含量总体较低(TOC处于0.3%~8.1%之间,均值为2.7%),包含3层薄层富有机质段;而上段(0~59 m)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TOC处于0.8%~16%之间,均值为4.9%)。曲色组沉积时期总体为潮湿气候环境,并受到热液作用的影响,下段的有机质富集主要与适量的陆源输入、氧化还原条件和古生产力有关;上段的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控于氧化还原条件和古生产力。曲色组上段与下段有机质富集机理的差异可能与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的驱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曲色组 有机质富集 陆源输入 古气候
下载PDF
羌塘盆地天然气水合物冻土层的地震反射正演模拟分析
19
作者 张帅 王平康 +4 位作者 祝有海 陆程 庞守吉 殷建国 潘卫红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43-144,共2页
羌塘盆地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含油气盆地,多年冻土广泛分布,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条件和找矿前景。我国多年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主要受气源、地下水、温度和压力4个基本条件制约,温压条件直接受多年冻土的热状态、厚度以及冻土... 羌塘盆地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含油气盆地,多年冻土广泛分布,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条件和找矿前景。我国多年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主要受气源、地下水、温度和压力4个基本条件制约,温压条件直接受多年冻土的热状态、厚度以及冻土层下地温梯度的控制和影响。由于冻土层是羌塘盆地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冻土层 结构模型 地震反射 正演分析
下载PDF
北羌塘坳陷东缘上三叠统巴贡组海相烃源岩特征及勘探启示
20
作者 宁生伟 谢渊 +3 位作者 付小东 宋春彦 刘琪 熊绍云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6,共12页
羌塘盆地北羌塘坳陷晚三叠世发育了一套分布广、厚度大的黑色泥岩,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北羌塘坳陷东缘巴贡组黑色泥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采集了石油沟地区61块浅井岩心和64块手钻柱塞样品,开展地球化学和矿物学技术分析,对... 羌塘盆地北羌塘坳陷晚三叠世发育了一套分布广、厚度大的黑色泥岩,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北羌塘坳陷东缘巴贡组黑色泥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采集了石油沟地区61块浅井岩心和64块手钻柱塞样品,开展地球化学和矿物学技术分析,对烃源岩生烃潜力、沉积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巴贡组黑色泥岩TOC分布在0.06%~5.81%之间,整体为一套差―中等烃源岩,部分达到优质烃源岩标准;形成于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有机质类型为Ⅱ_(2)―Ⅲ型,以混合型有机质为主;R_(o)分布在0.95%~1.90%之间,处于成熟晚期至高成熟阶段。(2)巴贡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适中,生烃潜力大。(3)巴贡组烃源岩与上覆雀莫错组底部砂砾岩形成“下生上储”的源储组合,为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巴贡组也是页岩油勘探的有利层系。这套烃源岩对北羌塘坳陷东缘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有机地球化学 生烃潜力 勘探领域 巴贡组 北羌塘坳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