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nsitivity and areal differentiation of vegetation responses to hydrothermal dynamics o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lopes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in Shaanxi province 被引量:4
1
作者 QI Guizeng BAI Hongying +2 位作者 ZHAO Ting MENG Qing ZHANG Shanho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1年第6期785-801,共17页
The Qinling Mountains,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warm temperate and subtropical zones,serve as the boundary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China.Exploring the sensitivity of the response of vegetation there to hydrothermal d... The Qinling Mountains,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warm temperate and subtropical zones,serve as the boundary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China.Exploring the sensitivity of the response of vegetation there to hydrothermal dynamics elucidates the dynamics and mechanisms of the main vegetation types in the context of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changes in vegetation in different climate zones.To reveal the sensitivity and areal differentiation of vegetation responses to hydrothermal dynamics,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malized vegetation index(NDVI)and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o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lopes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from 2000 to 2018 are explored using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of 32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the MODIS NDVI datasets.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overall vegetation coverage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from 2000 to 2018.The NDVI rise rate and area ratio on the southern slop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n the northern slope,and the vegetation on the southern slope improved more than that on the northern slope.The Qinling Mountains showed an insignificant humidification trend.The humidification rate and humidification area of the northern slope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on the southern slope.2)Vegetation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was more sensitive to hydrothermal dynamics than that on the southern slope.Vegetation was most sensitive to hydrothermal dynamics from March to June on the northern slope,and from March to May(spring)on the southern slope.The vegetation o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lopes was mainly affected by hydrothermal dynamics on a scale of 3–7 months,responding weakly to hydrothermal dynamics on a scale of 11–12 months.3)Some 90.34%of NDVI and SPEI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Spring humidification in most parts of the study area promoted the growth of vegetation all the year round.The sensitivity of vegetation responses to hydrothermal dynamics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Elevations of 800 to 1200 m were the most sensitive range for vegetation response to hydrothermal dynamics.The sensitivity of the vegetation response at elevations of 1200–3000 m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As regards to vegetation type,grass was most sensitive to hydrothermal dynamics on both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lopes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but most other vegetation types on the northern slope were more sensitive to hydrothermal dynamics than those on the southern slo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ling mountains in shaanxi province NDVI SPEI sensitivity spatial difference
原文传递
陕西秦岭以北地区清代霜雪灾害与寒冷气候事件研究
2
作者 李嘉宁 岳大鹏 +1 位作者 赵景波 杨天宇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4-180,共7页
运用灾害等级法、数理统计法、小波分析法等对清代陕西秦岭以北地区的霜雪灾害等级、时空分布、周期性及致灾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秦岭以北地区清代(1644—1911年)268年内共发生霜雪灾害97次,1644—1703年和1864—1911年为高... 运用灾害等级法、数理统计法、小波分析法等对清代陕西秦岭以北地区的霜雪灾害等级、时空分布、周期性及致灾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秦岭以北地区清代(1644—1911年)268年内共发生霜雪灾害97次,1644—1703年和1864—1911年为高频期,1704—1783年和1784—1863年为较低频期,且存在3年、7年、11年、28年的准周期。(2)霜雪灾害频次和等级存在季节性特征。霜灾在春秋两季最为频繁,雪灾在冬春季节发生最多,冻灾几乎仅在冬季发生。中度等级灾害多发生于春秋两季,重度等级灾害常发生于秋冬之际。(3)霜雪灾害的强弱与频次在空间上有较好一致性,多集中于陕北黄土高原北部和西北部以及关中盆地东南部。(4)霜雪灾害发生高频期对应气候更为寒冷干燥。冬季风强度是决定霜雪灾害发生的直接因素。(5)小冰期气候在清代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较暖或炎热月份发生降温达15~20℃的灾难性降温事件,并导致灾难性天气过程。(6)清代陕西秦岭以北地区发生两次极端寒冷气候事件,分别在1662—1692年和1861—1900年,后者指示清代气温最低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霜雪灾害 时空变化 寒冷气候事件 陕西秦岭以北地区
下载PDF
陕西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研究——“两山”理念的陕西实践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徐菁蔚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3-65,共13页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本文立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两山”理念的陕西实践研究背景,系统梳理了陕西省6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类型基础、功能特征、发展现状,着重分析了以50个县(市、区)为基本单元的陕西省重点...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本文立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两山”理念的陕西实践研究背景,系统梳理了陕西省6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类型基础、功能特征、发展现状,着重分析了以50个县(市、区)为基本单元的陕西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在探索实践“两山”理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原因与解决方法。为陕西省根据关中、陕北、陕南差异化比较优势,把握秦岭创建国家公园战略机遇与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趋势,统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等国家战略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重大战略,加快构建以县域为基础的区域现代生态经济体系,带动乡村振兴,推动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形成富有陕西特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政策启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山”理念 陕西省 重点生态功能区 绿色发展 县域经济共同体
下载PDF
秦岭北麓筠竹种子育苗试验
4
作者 李作军 周永梅 +5 位作者 王一循 曹崇文 李军航 程高佑 楚杰 张世杰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4期60-63,共4页
因气候条件的限制,秦岭北麓很难获得竹子种子,因而难以通过播种育苗获得造林绿化所需要的大量苗木。2019年7月在秦岭北麓陕西省楼观台国有生态实验林场辖区的森林公园内发现了一株筠竹开花并结实,遂采集种子,开展了播种试验,以期探讨秦... 因气候条件的限制,秦岭北麓很难获得竹子种子,因而难以通过播种育苗获得造林绿化所需要的大量苗木。2019年7月在秦岭北麓陕西省楼观台国有生态实验林场辖区的森林公园内发现了一株筠竹开花并结实,遂采集种子,开展了播种试验,以期探讨秦岭北麓竹种子育苗的可行性。结果显示,筠竹采种后在室温下贮藏,第2年播种的出苗率为25.4%;实生苗前3年的生长状况优于秦岭北麓优势竹种淡竹的生长。该研究表明,在秦岭北麓筠竹通过播种进行繁殖是可行的,并探索了一套实生苗繁育的管理经验,可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为绿化造林和生态建设提供大量苗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筠竹 播种育苗 实生苗 秦岭北麓 陕西
下载PDF
陕西省植物新记录--轴果蹄盖蕨
5
作者 王磊 高磊 +5 位作者 翟沙沙 徐婷 井琪 张伟 唐剑泉 刘丹 《山东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72-74,共3页
于2023年,在对陕西省汉中市秦岭地区的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蹄盖蕨科植物新记录-轴果蹄盖蕨[Athyrium epirachis (Christ) Ching]。凭证标本收藏于山东省林草种质资源中心(SDF)。
关键词 陕西省 秦岭地区 蕨类植物 新记录
下载PDF
陕北退耕区域“两山论”的实现路径——商品型生态农业 被引量:1
6
作者 马玲娜 王继军 +4 位作者 连坡 李鸣雷 李怡凤 温昕 孙在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47-453,共7页
[目的]促进区域资源循环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良性发展格局,推动区域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方法]通过理论分析明确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揭示了生态资源与生产力耦合过程,揭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目的]促进区域资源循环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良性发展格局,推动区域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方法]通过理论分析明确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揭示了生态资源与生产力耦合过程,揭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结果]依据陕北退耕区域资源特征,确定了生态林资源、林果资源、高效设施农业资源为主的3种资源类型下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即生态林资源为主的区域形成以“特色种植+休闲旅游+服务业”为核心的循环链网结构,林果资源为主的区域形成以“果业+食用菌+加工业”为核心的循环链网结构,耕地(川、梯、坝)资源为主的区域形成以“果业+食用菌+种植业+养殖业+休闲旅游”为核心的循环链网结构。[结论]在陕北退耕区域建设商品型生态农业满足了“两山论”的需求,成为后退耕时代这一区域实现“两山论”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品型生态农业 “两山论” 陕北退耕区域
下载PDF
陕西萝藦科一新记录种——宝兴藤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平 凌受松 +4 位作者 邹奎兵 彭天斌 余忠诚 李东林 陈涛 《陕西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106-107,共2页
报道了陕西萝藦科植物一新记录种——宝兴藤(Biondia pilosa Tsiang et P.T.Li),该种首次发现于陕西省化龙山。
关键词 陕西省 萝藦科 宝兴藤 化龙山 新记录种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GIS的秦岭地区魔芋潜在分布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高蓓 卫海燕 +1 位作者 郭彦龙 顾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7108-7116,共9页
魔芋(Amorphophallusrivieri)为我国传统的食用与药用植物,主产于秦岭以南地区。依据陕西秦岭地区28个魔芋分布点信息,利用秦岭地区45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气候资料、土壤数据(分辨率1 km)和DEM高程数据(分辨率30 m),结合前人研究,通... 魔芋(Amorphophallusrivieri)为我国传统的食用与药用植物,主产于秦岭以南地区。依据陕西秦岭地区28个魔芋分布点信息,利用秦岭地区45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气候资料、土壤数据(分辨率1 km)和DEM高程数据(分辨率30 m),结合前人研究,通过魔芋产量与环境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获取相关性显著的20个评价指标,包括气候指标13个、土壤指标4个和地形指标3个,运用GIS技术和多元回归模型对气候指标进行栅格化处理,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加权平均法获得评价指标权重,建立陕西秦岭地区魔芋潜在种植分布模型,确定魔芋潜在种植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陕西秦岭地区魔芋最适宜种植区面积1 214.42 km2,占可种植区面积的10.18%;适宜种植区面积2 015.60 km2,占可种植区面积的16.90%;次适宜种植区面积3 115.03 km2,占可种植区面积的26.12%;不适宜种植区面积5 580.02 km2占可种植区面积的46.80%。适宜魔芋潜在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陕西汉中中南部、安康中南部以及商洛东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GIS 潜在种植分布 魔芋 陕西秦岭地区
下载PDF
1958—2007年秦岭南北气候变化的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白晶 延军平 苏坤慧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8-105,共8页
基于1958—2007年关中与陕南地区气温、降水实测数据,分析了50 a来秦岭南北气候变化的差异,研究表明:近50 a来,关中和陕南地区气候总体呈"暖干化"趋势,年均气温明显升高,而年降水量普遍减少;关中地区年均温在1990年发生突变,... 基于1958—2007年关中与陕南地区气温、降水实测数据,分析了50 a来秦岭南北气候变化的差异,研究表明:近50 a来,关中和陕南地区气候总体呈"暖干化"趋势,年均气温明显升高,而年降水量普遍减少;关中地区年均温在1990年发生突变,降水突变年为1985—1986年,秋季均温、降水突变年分别为2000年、1976年,冬季均温在1993年发生突变,降水突变不明显;陕南地区年均温突变年为1998年与2003年,1990—1991年降水突变,秋季均温、降水突变年份分别为2000年和1985—1986年,冬季均温突变年为1995—1997年,降水突变发生于2000年.由此得出:关中气候突变年份早于陕南,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人类活动为可能诱发因素;秦岭南北降水突变年份大多早于气温突变年份,相关机理仍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气候突变 MANN-KENDALL检验 陕西省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春季栖息地的选择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陈存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28-234,共7页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栖息地的特征,为保护褐马鸡栖息地、维持种群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于2006-04-05,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春季觅食地和休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测定了9条样带上褐马鸡...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栖息地的特征,为保护褐马鸡栖息地、维持种群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于2006-04-05,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春季觅食地和休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测定了9条样带上褐马鸡栖息地54个觅食地和28个休息地样方及54个对照样方的20个生态因子。【结果】在地形和距离因素方面,褐马鸡多偏向低海拔、下坡位、小坡度、距离水源和林间小路较近以及隐蔽级较小的地方觅食;中午休息地多选择在半阴半阳坡、坡度较小、距离林间小路较远以及隐蔽级较大的地方。在地植被因素方面,觅食地内乔木和灌木种类要少,乔木最大高度和最大胸径较大,乔木与灌丛密度、草本高度较低以及食物丰富度较大;休息地内乔木层盖度较大,灌丛密度和高度以及草本高度较小。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对觅食地选择,与水源最近距离、乔木密度、乔木最大高度、灌木种类、灌丛密度和食物丰富度6个因子的判别能力最强,由这6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6.29%,可以较好地将觅食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对休息地选择,坡度、坡向、与林间小路距离、灌丛密度、隐蔽级和乔木层盖度6个因子的判别能力最强,由这6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2.68%,可以较好地将休息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结论】与水源最近距离、乔木密度、乔木最大高度、灌木种类、灌丛密度和食物丰富度是觅食地选择的关键因子;坡度、坡向、与林间小路距离、灌丛密度、隐蔽级和乔木层盖度是休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黄龙山 褐马鸡 觅食地 休息地 逐步判别分析
下载PDF
中国山洪灾害的区域差异性研究——以湖南和陕西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任洪玉 张平仓 +1 位作者 黄钰玲 邹翔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年第8期569-573,共5页
中国山洪灾害区域差异性比较明显,尤其南北差异显著。湖南和陕西是中国山洪灾害比较严重的省份。对湖南和陕西省山洪灾害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的山洪灾害主要是溪河洪水灾害和滑坡灾害,其分布范围与湖南暴雨中心的分布范... 中国山洪灾害区域差异性比较明显,尤其南北差异显著。湖南和陕西是中国山洪灾害比较严重的省份。对湖南和陕西省山洪灾害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的山洪灾害主要是溪河洪水灾害和滑坡灾害,其分布范围与湖南暴雨中心的分布范围基本一致;陕西省3种类型的山洪灾害均比较发育,主要分布在陕南地区,陕南各类型山洪灾害均占到全省灾害总数的一半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区域差异 湖南 陕西
下载PDF
空间思维观下的山地旅游开发理念刍论——以陕西省镇巴县为例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述林 姜辽 张彦歌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4-87,共4页
从空间思维理论出发,探讨空间思维理论在山地旅游开发中应用。通过引入空间思维并剖析它的内涵,在思维对象、思维方式、思维过程等方面对旅游开发进行指导;之后浅析了山地旅游开发理论,归纳出山地旅游开发的理论模式;并进行综合,运用点... 从空间思维理论出发,探讨空间思维理论在山地旅游开发中应用。通过引入空间思维并剖析它的内涵,在思维对象、思维方式、思维过程等方面对旅游开发进行指导;之后浅析了山地旅游开发理论,归纳出山地旅游开发的理论模式;并进行综合,运用点式思维、线式思维、面式思维、体式思维等空间思维理念模式于山地旅游开发之中;最后以陕西省镇巴县山地旅游开发为例,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思维 山地旅游 开发模式 陕西镇巴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林区褐马鸡繁殖季节中午卧息地选择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3 位作者 陈存根 贾生平 王晋堂 王永斌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402-1406,共5页
2006年5—6月,在陕西黄龙山腹地北寺山林区采取样线法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中午卧息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到28个褐马鸡的卧息地。褐马鸡对林型、坡向和地理特征有明显的选择性,多偏向针叶林、山脊和半阴半阳坡,回... 2006年5—6月,在陕西黄龙山腹地北寺山林区采取样线法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中午卧息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到28个褐马鸡的卧息地。褐马鸡对林型、坡向和地理特征有明显的选择性,多偏向针叶林、山脊和半阴半阳坡,回避阔叶林、山坡、阴坡和阳坡。对中午卧息地坡位没有明显的选择性。褐马鸡中午卧息地具有坡度小、与林间道路与居民点的距离远、灌丛平均高度较低、灌木密度较小、草本均高较小、乔木层植物盖度以及草本层植物盖度较大等特征。对各种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4.05%,可较好地反映褐马鸡中午卧息地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褐马鸡中午休息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地理因子、隐蔽度因子、人类活动干扰因子和灌丛密度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生境选择 主成分分析 黄龙山 陕西
下载PDF
陕南山地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彦随 倪绍祥 蒋建军 《山地研究》 CSCD 1997年第3期178-182,共5页
利用陆地卫星TM图像作为遥感信息源,运用GIS新技术方法,结合地学、生态学分析,以陕南山地为例,建立了山地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及模式。对研究区内所划分的14种生态类型单元进行了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并进一步聚类为5大景观类... 利用陆地卫星TM图像作为遥感信息源,运用GIS新技术方法,结合地学、生态学分析,以陕南山地为例,建立了山地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及模式。对研究区内所划分的14种生态类型单元进行了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并进一步聚类为5大景观类型区。针对各类型区环境质量分异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设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 山地 生态环境 综合评价 环境质量
下载PDF
陕西秦巴山区垂直自然带的土地演替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胤汉 杨东朗 +1 位作者 刘彦随 岳大鹏 《山地研究》 CSCD 1996年第1期9-15,共7页
以陕西秦巴山区为案例,对土地演替的内涵、研究内容和演替历史做了论述,运用遥感技术编制土地类型图,运用计算机手段对秦岭南、北坡和大巴山北坡的不同垂直带层的土地演替做了模拟.认为土地演替是土地内部物流与能流转化迁移的结果... 以陕西秦巴山区为案例,对土地演替的内涵、研究内容和演替历史做了论述,运用遥感技术编制土地类型图,运用计算机手段对秦岭南、北坡和大巴山北坡的不同垂直带层的土地演替做了模拟.认为土地演替是土地内部物流与能流转化迁移的结果,土地演替分为自然演替和人为演替两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秦巴山区 土地演替 垂直自然带
下载PDF
陕西南部大巴山区碘的分布规律与克汀病 被引量:5
16
作者 雒昆利 潘云唐 +4 位作者 王五一 谭见安 李海蓉 李日邦 王丽珍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68-73,共6页
通过对陕西南部大巴山地区的基岩、土壤、作物、泉水及地表水中含碘量和分布规律的研究 ,发现本区环境中碘的分布很不均衡 ,变化较大 ,包括从极低碘到高碘的多种情况 .本区主要分布的早古生代地层均富碘 ,岩石的含碘量为 0 .7~ 1 .9mg/... 通过对陕西南部大巴山地区的基岩、土壤、作物、泉水及地表水中含碘量和分布规律的研究 ,发现本区环境中碘的分布很不均衡 ,变化较大 ,包括从极低碘到高碘的多种情况 .本区主要分布的早古生代地层均富碘 ,岩石的含碘量为 0 .7~ 1 .9mg/kg .在山坡坡度较缓的基性火成岩分布区的基岩、土壤、作物均富碘 ,一般为 1 .4~ 0 .9mg/kg .土壤的含碘量为 0 .2~ 2 .2mg/kg ;土豆的含碘量为 8~ 1 80 μg/kg .由于长期的风化剥蚀 ,大巴山区大多数地区的土壤和作物缺碘 ,特别是碳酸盐岩分布区以及高大山头上部的土壤和作物均缺碘 .土壤和作物中含碘量与其分布区的基岩的岩性和含碘量以及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同时本区克汀病的分布和发病率与环境中碘的含量和分布也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规律 克汀病 陕西南部 大巴山区 基岩 土壤 作物 含碘量
下载PDF
陕西秦岭太白山北坡食蚜蝇科昆虫区系调查 被引量:12
17
作者 霍科科 任国栋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00-705,共6页
鉴定出秦岭太白山北坡食蚜蝇科昆虫2亚科,10族,35属,61种,包括中国新记录种3种:亮黄斑食蚜蝇Xanthogramma laetum(Fabricius)、无饰缩颜蚜蝇Pipiza inornataMatsumura和阿尔泰颜突蚜蝇Portevinia altaica(Stackelberg),陕西省新记录种1... 鉴定出秦岭太白山北坡食蚜蝇科昆虫2亚科,10族,35属,61种,包括中国新记录种3种:亮黄斑食蚜蝇Xanthogramma laetum(Fabricius)、无饰缩颜蚜蝇Pipiza inornataMatsumura和阿尔泰颜突蚜蝇Portevinia altaica(Stackelberg),陕西省新记录种16种。太白山北坡食蚜蝇科昆虫的区系成分以古北、东洋区共有种为主体,古北区成分略占优,东洋区成分占有一定比例;从属的分布类型看,多区属比例高达57.14%,单区属均为古北区成分,所占比例最低。太白山北坡食蚜蝇科昆虫区系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混杂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太白山 食蚜蝇科 名录 新记录种 区系
下载PDF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问题系统诊断与保护修复综合分区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40
18
作者 宋伟 韩赜 刘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8975-8989,共15页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的划定,是科学合理的分区域提出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的基础。但是,目前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的划定,对于生态系统问题诊断的综合性考虑不足,未能很好的体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因此,选取了8个指标综合...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的划定,是科学合理的分区域提出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的基础。但是,目前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的划定,对于生态系统问题诊断的综合性考虑不足,未能很好的体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因此,选取了8个指标综合考察了陕西省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问题,并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划定了陕西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综合分区。研究表明:(1)2015年陕西省生态修复指数平均值为0.39(该值越小表明山水林田湖草人的综合问题越严重),各流域生态修复指数在0.23-0.60之间。总体来看,陕西省生态修复指数的空间分异较为明显,呈现自南向北逐渐递减的格局。(2)划分了8个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包括陕南秦岭东部地区、关中平原中部的城镇地区、汉江河谷盆地、陕北黄土高原中南部地区、陕南秦岭山区、陕北黄土高原北部地区、关中平原地区和陕南大巴山地区。在生态系统问题综合诊断方面,水土流失、植被退化、降水资源不足是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生态问题;南部秦巴山区的生态系统则易受到极端降水和土壤侵蚀的影响;关中平原主要存在林草植被退化、矿产资源开采强度大和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 生态问题系统诊断 生态保护与修复分区 陕西省
下载PDF
陕西省紫柏山区食蚜蝇科昆虫的调查 被引量:4
19
作者 霍科科 张宏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3期40-44,共5页
通过对紫柏山区食蚜蝇科昆虫系统调查,结合整理陕西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馆藏标本,记录了紫柏山地区食蚜蝇科昆虫53种,隶属于2亚科、12族,其中中国新记录4种,陕西省新记录5 种.
关键词 食蚜蝇科 种类名录 陕西省 紫柏山区
下载PDF
秦巴山区植被固定CO_2释放O_2生态价值测评 被引量:38
20
作者 任志远 李晶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69-775,共7页
根据陕南秦巴山区植被类型及覆盖度的差异 ,利用改进型的自然植被NPP测算模型 ,结合区域能量平衡、水量平衡和蒸散模式 ,测定了植被有机质生产物质量。在此基础上 ,根据光合作用方程及造林成本法与工业制氧法测定了秦巴山区植被固定CO2... 根据陕南秦巴山区植被类型及覆盖度的差异 ,利用改进型的自然植被NPP测算模型 ,结合区域能量平衡、水量平衡和蒸散模式 ,测定了植被有机质生产物质量。在此基础上 ,根据光合作用方程及造林成本法与工业制氧法测定了秦巴山区植被固定CO2 释放O2 的经济价值。研究结果 :①秦巴山区植被每年固定CO2 总量为 13 5× 10 7t/a ,释放O2 总量为 9 93× 10 7t/a ;②利用造林成本法估算出秦巴山区植被固定CO2 总经济价值为 35 2 2 4× 10 7元 /a ;③利用造林成本法与工业制氧法估算出秦巴山区植被释放O2 经济价值为 374 19× 10 8元 /a ;④本区植被固定CO2 释放O2 物质量和价值量中 ,温带落叶阔叶林贡献率最高 ,其次是亚热带落叶灌丛。本研究可为区域“绿色经济账户”的建立提供基础数据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固碳释氧 经济价值测评 陕南秦巴山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