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口盆地西部油气成藏组合和成藏模式 被引量:32
1
作者 张迎朝 陈志宏 +1 位作者 李绪深 甘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8-117,123,共11页
珠江口盆地西部成藏组合多且时代跨度大,不同构造带主力成藏组合明显不同。从剖析成藏组合分布差异入手,分析了该盆地西部韩江组—文昌组上、中、下3个油气成藏组合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构建了3种成藏模式:①凸起新近系珠江组&... 珠江口盆地西部成藏组合多且时代跨度大,不同构造带主力成藏组合明显不同。从剖析成藏组合分布差异入手,分析了该盆地西部韩江组—文昌组上、中、下3个油气成藏组合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构建了3种成藏模式:①凸起新近系珠江组"长距离侧向运移、背斜成藏"模式;②新近系珠江组"垂向运聚、次生构造-岩性成藏"模式;③凹陷断裂陡坡带"垂向运聚、复式成藏"模式。在此基础上,预测了琼海凸起低幅度背斜油藏及其相关次生低阻油藏、文昌B凹陷断裂陡坡带珠海组二段断块油藏及文昌B凹陷北坡地层-岩性型隐蔽油气藏3个有利油气勘探领域与成藏组合,提出了盆地下一步勘探方向。经钻探,新发现了南断裂带下降盘X构造、琼海凸起Y构造和Z构造3个整装规模储量的商业性油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组合 成藏模式 琼海凸起 文昌凹陷 珠江口盆地西部
下载PDF
The new finding of Neogene marine low-resistivity light oil fiel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2
作者 Xie Yuhong 《Engineering Sciences》 EI 2012年第4期35-42,共8页
Based on the new finding of Wenchang L low-resistivity light oil field, the finding process, reservoir charac- teristics and pool-forming pattern were studied. The oil-rock correlation, neritic reservoir type, hydroca... Based on the new finding of Wenchang L low-resistivity light oil field, the finding process, reservoir charac- teristics and pool-forming pattern were studied. The oil-rock correlation, neritic reservoir type, hydrocarbon conduct system and dominant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direction, and new technique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rge amount of hydrocarbon generated by shallow lacustrine mudstone and shale of Eocene Wenchang formation could migrate from sag to Qionghai uplift distantly; neritic shoal-bar reservoir have developed in the 1 st member of Zhujiang formation, dip-sag faults and regional good marine sandstone layers of the 1 st and the 2nd member of Zhujiang formation have constituted hydrocarbon conduct system in Qionghai uplift ; the late fault system which were controlled by Dongsha tectonic movement constructe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ower hydrocarbon and upper neritic shoal-bar reservoir. There- fore, the pool-forming pattern with "vertica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secondary strncture-lithology-dominated" was proposed. Finally the enlightenment of exploratin~ new findings wa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ang L low-resistivity light oil field finding proces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pool-forming pattern qionghai uplift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琼海凸起断裂调整聚集成藏模式 被引量:7
3
作者 张迎朝 朱伟林 高阳东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63,共9页
针对油气分布规律认识问题,运用油气地球化学、构造解析方法,开展了中新世构造运动背景下珠江口盆地琼海凸起中新统珠江组油藏的调整、次生油藏形成机制的研究。以地层界面T_(41)(珠江组一段Ⅳ油组顶)为界的珠江组上、下部油藏,分别具有... 针对油气分布规律认识问题,运用油气地球化学、构造解析方法,开展了中新世构造运动背景下珠江口盆地琼海凸起中新统珠江组油藏的调整、次生油藏形成机制的研究。以地层界面T_(41)(珠江组一段Ⅳ油组顶)为界的珠江组上、下部油藏,分别具有"晚期聚集"和"晚期断裂调整"特征,下部油藏原油密度高、黏度大;上部油藏原油密度低、黏度小。珠江组上、下部油藏油气来源相同。中中新世的NWW—SEE走向雁列式断裂体系沟通了珠江组上、下部油藏,起到了调整改造下部油藏和向上部运移油气的双重作用。提出了"晚期断裂调整、晚期聚集"油气成藏模式,即由于晚期断裂的垂向沟通,早期形成的珠江组下部油藏中局部油气沿断裂向上部运聚,调整后的下部油藏、晚期聚集的上部油藏垂向叠置,形成"下重上轻"、多油水系统的油田,对研究区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断裂调整、晚期聚集”油藏 成藏模式 中新统珠江组 琼海凸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三坳陷琼海凸起油气运聚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徐新德 黄保家 +1 位作者 李里 张敏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1-44,共4页
琼海凸起发现多个油田和含油构造,但本身不具备生烃能力,因此研究油气来源问题对下一步勘探部署十分重要。成藏流体在油区范围内呈非均质性分布,这种特征实际上是油气运聚、成藏复杂性的真实记录。从该角度出发,详细解剖文昌13-... 琼海凸起发现多个油田和含油构造,但本身不具备生烃能力,因此研究油气来源问题对下一步勘探部署十分重要。成藏流体在油区范围内呈非均质性分布,这种特征实际上是油气运聚、成藏复杂性的真实记录。从该角度出发,详细解剖文昌13-2油田原油成熟度、含氮化合物及原油物性等非均质性分布特点,并以此为基础,细划出各油田的充注方向和充注期次,同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珠三坳陷琼海凸起油气运聚特征。研究认为,该区目前发现的油气主要来源于文昌B凹陷文昌组滨浅湖相烃源岩,且存在珠江期和粤海─第四纪两次大的运移期。琼海凸起与文昌B凹陷过渡部位的北部斜坡带是油气运移的必经之道,具备油气富集、非构造圈闭发育的条件,是今后勘探部署的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聚 琼海凸起 珠三坳陷 烃源岩
下载PDF
琼海凸起珠江组一段低电阻率油层的微观成因机理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尤丽 李才 +1 位作者 刘景环 黄国政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1期65-70,共6页
琼海凸起珠江组一段低电阻率油层岩石类型为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以高泥质、低碳酸盐胶结物特征,物性特征为高--中孔、中--低渗。油层表现为低电阻率特征的原因包括:①岩性为泥质粉砂岩与细砂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粒级较细;②黏土矿... 琼海凸起珠江组一段低电阻率油层岩石类型为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以高泥质、低碳酸盐胶结物特征,物性特征为高--中孔、中--低渗。油层表现为低电阻率特征的原因包括:①岩性为泥质粉砂岩与细砂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粒级较细;②黏土矿物以伊蒙混层和伊利石为主,且以贴附颗粒表面生长为主要产状;③以微喉为主的喉道特征。导电矿物含量少,对油层电阻率贡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海凸起 珠江组一段 油层 低电阻率 微观成因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西部新近系海相低阻轻质油田的发现 被引量:12
6
作者 谢玉洪 《中国工程科学》 2011年第5期16-22,共7页
以文昌L低阻轻质油田的发现为背景,对其发现过程、油藏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着重讨论了油-岩对比、浅海相储层新类型、油气输导体系与运聚优势方向、新技术等几个关键问题。研究表明,文昌组浅湖相烃源岩的排油、运油效率高,能够大... 以文昌L低阻轻质油田的发现为背景,对其发现过程、油藏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着重讨论了油-岩对比、浅海相储层新类型、油气输导体系与运聚优势方向、新技术等几个关键问题。研究表明,文昌组浅湖相烃源岩的排油、运油效率高,能够大规模长距离运移;珠江组一段上部发育浅海滩坝储层新类型;盆倾断裂与区域性优质海相储盖组合构成了油气输导体系;东沙构造运动导致的断裂体系构建了深层油气与上部浅海滩坝储层间的桥梁。论文还提出了"垂向运聚、次生构造-岩性"油气成藏模式,并就勘探得到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L低阻轻质油田 发现过程 油藏特征 成藏模式 琼海凸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