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riation of Q value before and after the 1999 Xiuyan, Liaoning Province, M=5.4 earthquak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n attenuation dispersion of P waves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希强 孙庆文 +3 位作者 李红 石玉燕 季爱东 王峰吉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5年第5期16-26,共11页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medium quality factor i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attenuation dispersion of the arrived first period P wave. In order to enhance signal to noise ratio, improve the resolution in...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medium quality factor i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attenuation dispersion of the arrived first period P wave. In order to enhance signal to noise ratio, improve the resolution in measurement and reduce systematic error we applied the data resampling technique. The group velocity delay of P wave was derived by using an improved multi-filtering method. Based on a linear viscoelastic relaxation model we deduced the medium quality factor Qm, and associated error with 95% confidence level. Applying the method to the seismic record of the Xiuyan M=5.4 earthquake sequences we obtained the following result: 1 High Qm started to appear from Nov. 9, 1999. The events giving the deduced high Qm value clustered in a region with their epicenter dis- tances being between 32 and 46 km to the Yingkou station. This Qm versus distance observation obviously deviates from the normal trend of Qm linearly increasing with distance. 2 The average Qm before the 29 Dec. 1999 M=5.4 earthquake is 460, while the average Qm between the M=5.4 event and the 12 Jan. 2000 M=5.1 earthquake is 391, and the average Qm after the M=5.1 event is 2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 wave data resampling multi-filtering anelasticity of medium inversion of meidium quality factor qm variation before and after earthquake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n variations of apparent stress in the region in and around the rupture volume preceding the occurrence of the 2021 Alaska MW8.2 earthquake 被引量:1
2
作者 Xuezhong Chen Yane Li Lijuan Chen 《Earthquake Science》 2022年第3期147-160,共14页
On July 29, 2021, a large earthquake of MW8.2 occurred south of the Alaska Peninsula.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of crustal stress in the earthquake-stricken area before this event, we selected 159 ea... On July 29, 2021, a large earthquake of MW8.2 occurred south of the Alaska Peninsula.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of crustal stress in the earthquake-stricken area before this event, we selected 159 earthquakes of 4.7 ≤ MW ≤ 6.9 that occurred in the epicentral region and its surroundings between January 1980 and June 2021 to study the temporal vari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ir apparent stress. In addition, we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ismic activities and Earth’s rotation and explored the seismogenic process of this earthquake. The crustal stress rose from January 2008 to December 2016. This period was followed by a sub-instability stage from January 2017 until the occurrence of the MW8.2 earthquake. The average rate of apparent stress change in the first five years of the stress increase period was roughly 2.3 times that in the last four years. The lateral distribution of the apparent stress shows that the areas with apparent stress greater than 1.0 MPa exhibited an expanding trend during the seismogenic process. The maximum apparent stress was located at the earthquake epicenter during the last four year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pparent stress in the E-W vertical cross section revealed that an apparent stress gap formed around the hypocenter during the first five years of the stress increase period, surrounded by areas of relatively high apparent stress. After the Alaska earthquake, most parts of this gap were filled in by aftershocks. The seismic activities during the sub-instability stage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Earth’s ro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W8.2 earthquake in Alaska apparent stress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Earth’s rotation correlation.
下载PDF
长周期地电场变化特征及机理——以都兰地震台为例
3
作者 席继楼 赵家骝 +3 位作者 高尚华 王晓蕾 李国佑 孟凡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92-1111,共20页
地电场是重要的地球物理场,长周期地电场是地球电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针对2015—2022年青海省都兰地震台较长时间尺度的地电场观测数据资料,采用小波分析、中值滤波、卷积滤波及线性拟合等多种方法和途径,对长周期地电场及其变化... 地电场是重要的地球物理场,长周期地电场是地球电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针对2015—2022年青海省都兰地震台较长时间尺度的地电场观测数据资料,采用小波分析、中值滤波、卷积滤波及线性拟合等多种方法和途径,对长周期地电场及其变化特征进行提取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都兰地震台地电场观测数据具有比较强的长期平稳性和变化可靠性,同测向日相关系数的算术平均值≥0.98,日变化差值的算术平均值≤0.2mV/km;2)FFT频谱分析结果表明,数据除包含24h、12h、8h和6h等中短周期变化外,同时也包含年周期、半年周期及3月周期等长周期变化成分;3)地电场观测值的日变化幅度呈现夏高冬低的季节性变化,显著性变化包括年周期、半年周期、4月周期、27日周期及半月周期等;4)观测值的趋势性变化呈现比较典型的周期性年变化特征,变化形态近似正弦波,且每年的极值点和变化幅度基本相当;5)玛多M_(S)7.4地震前后地电场观测值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破年变化异常畸变现象。机理分析显示,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及自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往复改变是长周期地电场变化的重要激发机制。综合分析认为,都兰地震台较长时间尺度的地电场观测数据变化具有比较优良的客观性、可靠性及长期变化平稳性,能够充分反映长周期地电场的基本变化特性,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兰地震台 长周期地电场 变化特征 玛多M_(S)7.4地震
下载PDF
景泰5.9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研究 被引量:34
4
作者 祝意青 陈兵 +1 位作者 张希 张四新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56-363,共8页
通过对河西地区重力复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 ,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 2 0 0 0年 6月 6日景泰 5 9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重力场演化特征。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本区重力场的准均匀态→地震孕育的非均匀态→发震的演化过程 ,还分析... 通过对河西地区重力复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 ,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 2 0 0 0年 6月 6日景泰 5 9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重力场演化特征。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本区重力场的准均匀态→地震孕育的非均匀态→发震的演化过程 ,还分析研究了特征重力变化与强震活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演化 景泰地震 地震预报 特征重力变化 强震活动
下载PDF
地震过程中的大地电场变化特征 被引量:93
5
作者 毛桐恩 席继楼 +1 位作者 王燕琼 尹淑芝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20-528,共9页
根据国产ZD9A型大地电场仪在宝低地电台的记录结果,研究了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张北地区6.2级地震过程中的大地电场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1.震前36天至发震当日出现大地电场日变异常簇;2.地震前后大地电场E的方位发生转动;3、大地电... 根据国产ZD9A型大地电场仪在宝低地电台的记录结果,研究了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张北地区6.2级地震过程中的大地电场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1.震前36天至发震当日出现大地电场日变异常簇;2.地震前后大地电场E的方位发生转动;3、大地电场E具有日变倍9(天)周期性和振幅|E|变化特征;4大地电场EW分量的极性变化.根据对这些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它们有可能做为孕震进入短临阶段的前兆信息及识别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北地震 大地电场 变化特征 地电场仪 地震前兆
下载PDF
1999年辽宁岫岩5.4级地震前后P波衰减频散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希强 孙庆文 +3 位作者 李红 石玉燕 季爱东 王峰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77-487,共11页
发展了一种根据单台垂向记录的地震直达P波的第一个周期信号,研究地震波传播路径中介质衰减频散特性的方法.为了更有效地提高P波频散测量的分辨率和信噪比水平,减小系统误差,使用了数据重采样技术.应用改进的多重滤波方法测定P波群速度... 发展了一种根据单台垂向记录的地震直达P波的第一个周期信号,研究地震波传播路径中介质衰减频散特性的方法.为了更有效地提高P波频散测量的分辨率和信噪比水平,减小系统误差,使用了数据重采样技术.应用改进的多重滤波方法测定P波群速度延迟.根据线性滞弹性体松弛模型反演得到了介质品质因子Qm、95%置信水平下的测量误差及相关参数.对营口台记录的辽宁岫岩震群的研究结果表明:①1999年11月9日开始出现高Qm值,高Qm值对应的地震集中在距营口台32~46 km,明显偏离Qm随震中距增加的线性规律;②5.4级地震前平均Qm值为460,5.4级地震后至2000年1月12日5.1级地震之前Qm值为391,5.1级地震之后Qm值为2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 重采样 多重滤波 介质非弹性 品质因子反演 地震前后qm变化
下载PDF
大同地震序列的尾波Q值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啜永清 张淑亮 +2 位作者 苏燕 王焱 宋美琴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6-72,共7页
利用大同台网1990~2000年的地震记录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大同地震序列尾波Q值随时间的变化,着重分析了尾波Q值在中强地震前的短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分频率的尾波Q值在几次中强地震前都不同程度出现了低值,并与大同震情"窗口"... 利用大同台网1990~2000年的地震记录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大同地震序列尾波Q值随时间的变化,着重分析了尾波Q值在中强地震前的短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分频率的尾波Q值在几次中强地震前都不同程度出现了低值,并与大同震情"窗口"出现同步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尾波Q值 变化特征 大同地区
下载PDF
雷达用于地震预测的基础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钱家栋 邓明德 +5 位作者 尹京苑 周平 和雪松 房宗绯 赵保宗 刘晓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03-1109,共7页
为将雷达技术应用于地震预测,在实验室对花岗岩等不同岩性的27个岩石试样进行了加压实验观测研究,使用的雷达测量仪器是美国HP公司生产的专用RSC测量系统,观测8mm,2cm,3cm和5cm四个雷达波段,在加压的过程中自动连续测量岩石试样的雷达... 为将雷达技术应用于地震预测,在实验室对花岗岩等不同岩性的27个岩石试样进行了加压实验观测研究,使用的雷达测量仪器是美国HP公司生产的专用RSC测量系统,观测8mm,2cm,3cm和5cm四个雷达波段,在加压的过程中自动连续测量岩石试样的雷达波反射强度随压力的变化,实验表明:反映岩石试样微波反射特性的雷达波反射强度随压力变化而变化,在实验的27个岩石试样中,无一例外,只是在不同试样、不同波段或不同极化方式的实验中存在变化幅度和趋势的差异.岩石试样反射波强度的相对变化量为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十几,花岗岩的最大变化量达到20.2%(113号试样),砂岩的最大变化量达到27.9%(212号试样).实验结果为将雷达技术应用于地震预测、岩体及岩土工程稳定性监测和稳定性评价提出了实验依据,奠定了物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 地震预测 反射波强度变化 微波反射特性 应力
下载PDF
丽江7.0级地震前跨断层形变累积率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永安 刘强 王世芹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1-65,共5页
通过对丽江 7 0级地震前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断层形变累积率的计算分析 ,表明丽江地震前跨断层形变累积率在空间分布上及演化过程中有一定的分布特征。以丽江—剑川断裂为界 ,其西部震中附近的断层形变累积率相对较低 ,而其东部周... 通过对丽江 7 0级地震前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断层形变累积率的计算分析 ,表明丽江地震前跨断层形变累积率在空间分布上及演化过程中有一定的分布特征。以丽江—剑川断裂为界 ,其西部震中附近的断层形变累积率相对较低 ,而其东部周围的则较高 ,且震前存在累积率减小的调整过程。由此可见 ,地震不一定发生在形变累积率高的地区 ,而通常发生在多年形变累积率空间分布差异性显著的地区。通过多场地断层形变累积率的计算 ,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 ,结合其它手段资料 ,对地震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变观测 形变累积率 变化特征 丽江地震
下载PDF
滦县M_L5.0地震前重力异常探讨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善华 张鹤 李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4,共5页
分析研究了2004年1月20日河北省滦县ML5.0地震孕育过程中首都圈重力场的异常变化和动态演化 特征。结果表明,震前出现的重力上升 下降 上升变化是较明显的中短期异常反映;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 了研究区重力场的准均匀态 非... 分析研究了2004年1月20日河北省滦县ML5.0地震孕育过程中首都圈重力场的异常变化和动态演化 特征。结果表明,震前出现的重力上升 下降 上升变化是较明显的中短期异常反映;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 了研究区重力场的准均匀态 非均匀态 发震的演化过程;滦县地区重力场的异常变化形态支持了孕震体震前膨胀 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异常 重力场 地震孕育 孕震体 中短期异常 首都圈 动态演化 异常变化 动态图像 清晰
下载PDF
云南孟连西7.3级、武定6.5级、丽江7.0级三次强震前地震波振幅比的时空演化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蔡静观 王兴辉 +2 位作者 雷素华 张喜玲 李永莉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3-20,共8页
1995年7月12日至1996年2月3日短短7个月,云南地区连续发生了孟连西中缅边境7.3级、武定5.5级、丽江7.0级3次强震,本文研究了近期这几次强震前5个地震台地震图垂直分量S、P波最大振幅比的时空演化特征,动... 1995年7月12日至1996年2月3日短短7个月,云南地区连续发生了孟连西中缅边境7.3级、武定5.5级、丽江7.0级3次强震,本文研究了近期这几次强震前5个地震台地震图垂直分量S、P波最大振幅比的时空演化特征,动态追踪了振幅比明显偏离平稳态的突变过程。发现主震前5—8年,7级大震震中100km范围出现振幅比高(低)值突变,6级强震震中130km范围出现振幅比高值突变,当振幅比的突变在缓升(降)的背景上骤升(降),或突变异常的地震次数明显增加,则中长期异常进入中短期阶段。在强震震中130km范围内的地震台(近台)振幅比值高达15.2以上,而远离强震震中250km以外的地震台(远台)振幅比最大值仅为9.8,近台的突变幅度至少比远台大30%。而强震成组发生前一年半时间内,位于强震震中110km范围内的近台振幅比的突变幅度比远在250km外远台大55—75%。对振幅比的突变和时空演化特征从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和模拟实验结果进行了初步成因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振幅比 时空演化特征 地震前兆 震级
下载PDF
龙岩地震台中强地震前地倾斜异常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其寿 王绍然 +4 位作者 杨佩琴 郑健志 李远兴 赖福霖 郑永通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19,共4页
采用多种数学方法,对龙岩地震台SQ-70型水平摆倾斜仪1989—1998年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并利用EIS2000软件进行绘图分析。得出:龙岩地区两次4.5级以上地震前,龙岩地震台地倾斜观测值均有异常变化。
关键词 水平摆 地倾斜 中强地震 震前变化 异常特征
下载PDF
汶川M8.0地震前后山西地震带水平形变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瑞春 李自红 +1 位作者 赵文星 张淑亮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34-638,共5页
通过分析汶川 M 8.0地震前后山西地震带 GPS 速度场以及由此计算得到的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1)汶川 M 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各区域的运动方向均不同程度向西偏转,太原盆地及其以北的区域由1999-2007年的 SW 或 SSW 向转为 SWW... 通过分析汶川 M 8.0地震前后山西地震带 GPS 速度场以及由此计算得到的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1)汶川 M 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各区域的运动方向均不同程度向西偏转,太原盆地及其以北的区域由1999-2007年的 SW 或 SSW 向转为 SWW 向,且运动速率由平均约2 mm/a增加到约4 mm/a,太原盆地以南的区域由之前的 SSE 向转为 SW 向。(2)汶川 M 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的应变率场显著增强,大同盆地、太原盆地北段和临汾盆地西南段形成了三个压性应变集中区,2010年在这三个区域内分别发生了大同 M 4.5、阳曲 M 4.6和河津 M 4.8地震,可能由于这种压性应变积累的区域应力场环境有利于山西地震带中强地震的孕育和发生。(3)2009-11年,受日本 M 9.0地震的影响,山西地震带向西运动的速率有所减弱,应变率场张性变化明显,太原盆地及其以北区域平均速率下降为约2-3 mm/a,太原盆地以南的区域由 SW 向转为整体向南运动的格局,有恢复到1999-2007年背景运动状态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地震带 汶川M8.0地震 GPS速度场 应变率场 变化特征
下载PDF
定远M_L 4.7地震前后皖北区域重力场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如刚 张毅 +4 位作者 顾春雷 王雷 朱志春 孙少安 李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41,共4页
利用安徽皖北流动重力监测网2005—2007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了安徽定远ML4.7地震前后皖北区域重力场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发生在重力负值变化(高值区附近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上;震前震中附近重力场发生明显减弱,并... 利用安徽皖北流动重力监测网2005—2007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了安徽定远ML4.7地震前后皖北区域重力场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发生在重力负值变化(高值区附近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上;震前震中附近重力场发生明显减弱,并沿断裂产生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震后重力场呈松驰反向恢复;重力场的动态变化清晰地反映出震源应力场引起的重力源兆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远地震 重力异常 变化特征 流动重力 源兆
下载PDF
华北地区重力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苏树朋 张纳莉 +2 位作者 史彦华 王顺昌 刘洪良 《华北地震科学》 2010年第1期52-58,共7页
通过对1992-2008年间各期观测资料进行全时空扫描,分析华北地区网区重力场的演化特征,总结震前异常的形态、持续时间和变化幅度,指出重力场空间变化易于发生地震的部位,并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结果显示:华北地区重力场总体变化不... 通过对1992-2008年间各期观测资料进行全时空扫描,分析华北地区网区重力场的演化特征,总结震前异常的形态、持续时间和变化幅度,指出重力场空间变化易于发生地震的部位,并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结果显示:华北地区重力场总体变化不具明确规律性;大量测点存在明显的背景性趋势性异常变化;重力场变化与网区及周边地区中强地震的活动联系密切,较明显的重力场异常反应多发生在震前2年左右时间,且常伴有大面积高值异常区出现。重力变化“0”线、高梯度带、异常中心(含极值)附近是重力场空间变化易于发震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流动重力 变化特征 地震 异常
下载PDF
大同6.1级地震前后首都圈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善华 李民 +1 位作者 孙铭心 刘育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8-152,254,共5页
采用具有绝对测量结果的时间基准,对1986-1996年首都圈重力网的观测资料进行动态变化计算,给出大同6.1级地震孕育过程中首都圈重力场演化图像。结果显示,大同6.1级地震孕育的显著特征为持续3年的正重力变化,与该地震孕育有关的重力场变... 采用具有绝对测量结果的时间基准,对1986-1996年首都圈重力网的观测资料进行动态变化计算,给出大同6.1级地震孕育过程中首都圈重力场演化图像。结果显示,大同6.1级地震孕育的显著特征为持续3年的正重力变化,与该地震孕育有关的重力场变化呈上升—加速上升—下降的状态,与唐山地震孕育过程的重力场变化特征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 动态变化 演化特征 大同6.1级地震 首都圈
下载PDF
河北文安5.1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铭心 刘善华 杨怀宁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21,共6页
对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5.1级地震孕育过程中首都圈重力场的异常变化和动态演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震前出现的重力上升—下降—上升变化是较明显的中短期异常反映;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研究区重力场的准均匀态—非均匀态—发... 对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5.1级地震孕育过程中首都圈重力场的异常变化和动态演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震前出现的重力上升—下降—上升变化是较明显的中短期异常反映;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研究区重力场的准均匀态—非均匀态—发震的演化过程;文安5.1级地震与2004年1月河北滦县5.0级地震的重力场变化具有相似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安地震 重力异常 重力场变化 孕震体膨胀 演化特征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前水管倾斜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俊磊 杨润海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1-407,共7页
选取2008年1月1日~2014年9月14日云南省前兆台网昭通、楚雄等6个台站的水管倾斜数据,通过对比同一台站、不同年份的水管倾斜年变曲线,对这6个台站的水管倾斜年变特征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昭通、昆明等6个台站的水管倾斜在鲁甸MS6.5地震... 选取2008年1月1日~2014年9月14日云南省前兆台网昭通、楚雄等6个台站的水管倾斜数据,通过对比同一台站、不同年份的水管倾斜年变曲线,对这6个台站的水管倾斜年变特征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昭通、昆明等6个台站的水管倾斜在鲁甸MS6.5地震前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鲁甸MS6.5地震前昭通台水管倾斜EW向和楚雄台水管倾斜NS、EW向均表现出了一定的异常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管倾斜 鲁甸Ms6.5地震 年变特征
下载PDF
强震前视电阻率月速率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相平 张建国 +1 位作者 李晓鹏 张英杰 《华北地震科学》 2016年第3期68-72,共5页
用归一化月速率方法处理了2次强震前周边7个地电阻率台的观测数据,并结合震源机制解计算结果,研究了强震前后视电阻率各项异性变化及映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与震源机制解最大主压应力方位正交(或近于正交)测道的视电阻率,在地震前1年内... 用归一化月速率方法处理了2次强震前周边7个地电阻率台的观测数据,并结合震源机制解计算结果,研究了强震前后视电阻率各项异性变化及映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与震源机制解最大主压应力方位正交(或近于正交)测道的视电阻率,在地震前1年内,大部分台站视电阻率月速率值出现下降和短临阶段上升变化,而与主压应力方位一致(或近于该方位)的测道变化则相反。基于这一物理现象,若能加大观测台网密度、合理布设电极方位,就有可能推断出地震震中的大致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电阻率 归一化月速率 各向异性 最大主压应力 地震预测
下载PDF
2014年康定M_S6.3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郑兵 杨洋 +6 位作者 马伶俐 易天阳 李菲菲 廖明辉 温军军 王伟力 高丽君 《四川地震》 2019年第3期18-23,共6页
利用四川地区2010年8月至2015年3月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作出重力场等值线变化图像,研究分析2014年康定MS6.3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三岔口地区长期保持区域性重力正值变化异常及重力变化高梯度带;(2)在康定MS6.3级地震前... 利用四川地区2010年8月至2015年3月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作出重力场等值线变化图像,研究分析2014年康定MS6.3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三岔口地区长期保持区域性重力正值变化异常及重力变化高梯度带;(2)在康定MS6.3级地震前后三岔口地区的区域性重力正值变化异常及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变化并不是特别显著;(3)在康定MS6.3级地震前震区重力变化等值线出现四象限区域或者类似于四象限区域的分布特征;(4)康定MS6.3级地震发震位置处于0值线附近且0值线在此处发生明显的转折、畸变;(5)康定MS6.3级地震发生在重力减小后回调增加的过程中,震后重力继续回调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重力观测数据 康定MS6.3级地震 重力变化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