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卜居》《渔父》:屈原精神困境的揭示和对自我与社会的双重固持 |
王德华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2 |
12
|
|
2
|
论贺铸词对楚辞的接受 |
胡遂
邬志伟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3
|
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与《浮士德》求索精神比较 |
陈桐生
朱啸雪
|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1
|
|
4
|
论屈骚精神对当代的启示 |
王德华
|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2
|
|
5
|
戴复古接受屈骚精神的途径及意义 |
何方形
|
《台州学院学报》
|
2008 |
4
|
|
6
|
宁调元对屈原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
邓江祁
|
《云梦学刊》
|
2022 |
2
|
|
7
|
论韩少功寻根小说的楚文化底蕴 |
张晓燕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7 |
4
|
|
8
|
屈骚遗韵与英雄幻梦:曹植游仙诗的思想意蕴 |
杨柳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1
|
|
9
|
论辛弃疾词的屈骚情结 |
刘伟
肖占鹏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10
|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骚人遗韵”与陈洪绶绘画中的时间主题 |
韩振华
|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
2020 |
0 |
|
11
|
屈骚精神与中国山水诗的审美情感 |
何方形
|
《云梦学刊》
|
2007 |
0 |
|
12
|
新解偶得——读李白、屈原诗词有感 |
冯纪忠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0 |
|
13
|
屈骚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意义 |
刘国芳
|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14
|
宋词之“言情”与屈骚精神 |
李春丽
|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2008 |
0 |
|
15
|
司马迁的“悲其志”与《离骚》的内在情感 |
李建松
|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16
|
“屈原”与“过客”——从屈骚精神看鲁迅《野草》的蕴涵 |
王凡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08 |
1
|
|
17
|
顾贞立词的屈骚精神 |
赵宣竹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3 |
0 |
|
18
|
文廷式接受屈骚精神的渊源探究 |
叶珊珊
|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9 |
0 |
|
19
|
《离骚》的现实意义 |
王运章
|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4 |
0 |
|
20
|
屈骚精神在宋代的缺失与修复 |
王德华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