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离骚》英译看杨宪益早期翻译伦理观 被引量:4
1
作者 胡琴 刘孔喜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08-113,共6页
杨宪益在翻译、外国文学研究及文化传播方面成就卓著,但其翻译思想却很少受到全面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其早期翻译活动和翻译观受关注甚少。杨宪益早期的中国文学翻译活动以"玩译"《离骚》开端,表面看来其译文与原文存在语义信... 杨宪益在翻译、外国文学研究及文化传播方面成就卓著,但其翻译思想却很少受到全面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其早期翻译活动和翻译观受关注甚少。杨宪益早期的中国文学翻译活动以"玩译"《离骚》开端,表面看来其译文与原文存在语义信息不对称,与传统狭义上的"忠实"翻译伦理相冲突,但诗体美感的再创造又体现了强烈的译者主体性倾向。至其中后期的职业翻译人生,杨宪益的翻译指导思想逐渐向直译为主的"异化"翻译伦理观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宪益 《离骚》 翻译伦理观 译者主体性
下载PDF
诗媛屈骚母题的经典化传承与性别内涵的拓展 被引量:2
2
作者 聂欣晗 《云梦学刊》 2018年第5期33-38,共6页
屈骚母题影响着诗媛们的意境营造、审美偏好、情感表达、特殊体式等审美趣向。诗媛以美人式幽怨、名士式牢骚、世人皆醉我独醒式孤独对屈骚精神进行了富有性别意味的文化建构、开拓与嬗变,同时也完善了柔美、坚忍、高洁、孤傲等复杂人... 屈骚母题影响着诗媛们的意境营造、审美偏好、情感表达、特殊体式等审美趣向。诗媛以美人式幽怨、名士式牢骚、世人皆醉我独醒式孤独对屈骚精神进行了富有性别意味的文化建构、开拓与嬗变,同时也完善了柔美、坚忍、高洁、孤傲等复杂人格特征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媛 屈骚母题 性别内涵
下载PDF
屈骚精神与中国山水诗的审美情感
3
作者 何方形 《云梦学刊》 2007年第2期48-51,共4页
中国山水诗的历史蕴涵深刻而丰厚。在人和自然的审美关系领域中,人们注重诗情的提炼与铸造,赋予客观山水以丰富的生命情调和审美品格,透露出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寄托着诗人拯济苍生的人生理想和实现自我的进取精神,也表达出壮志难酬的... 中国山水诗的历史蕴涵深刻而丰厚。在人和自然的审美关系领域中,人们注重诗情的提炼与铸造,赋予客观山水以丰富的生命情调和审美品格,透露出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寄托着诗人拯济苍生的人生理想和实现自我的进取精神,也表达出壮志难酬的幽愤与感伤。这一充盈的诗性意趣与人生境界,与屈骚精神的习得与弘扬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表现出一种极强的历史传承性。诗人们在进行山水诗创作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熔铸屈骚精神及自身的生活感受,力求创变,从而形成影响深远的中国传统诗歌美学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骚精神 山水诗 审美情感 美学风范
下载PDF
司马迁的“悲其志”与《离骚》的内在情感
4
作者 李建松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28-32,共5页
在对《离骚》的接受过程中,司马迁的"悲其志"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在理解这句话时,人们多从司马迁与屈原的悲剧性人生理解,这并不能达到十分准确的理解目的。结合《离骚》和《屈原列传》,可知司马迁的"悲其志"... 在对《离骚》的接受过程中,司马迁的"悲其志"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在理解这句话时,人们多从司马迁与屈原的悲剧性人生理解,这并不能达到十分准确的理解目的。结合《离骚》和《屈原列传》,可知司马迁的"悲其志"与《离骚》的内在情感是一致的。屈原之"志"主要指其高洁人格、忠君爱国理想和怀才不遇的经历,而司马迁的"悲其志"表现的正是对屈原高洁人格和忠君爱国理想的赞美以及对其怀才不遇的哀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骚 悲其志 内在情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