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gh Temperature Strain Structures and Quartz C-Axis Fabrics from Mylonitic Rocks in the Ailaoshan-Red River Shear Zone,Yunnan,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 被引量:12
1
作者 LIU Junlai TANG Yuan XIA Haoran GUO Qiang TRAN My Dung CAO Shuyun WU Hujun WU Wenbin ZHANG Zhaochong ZHAO Zhid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377-1390,共14页
The Ailaoshan-Red River(ASRR) shear zone is one of the major Southeast Asian tectonic discontinuities that have figured the present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eastern Tibet.Several metamorphic massifs are distributed... The Ailaoshan-Red River(ASRR) shear zone is one of the major Southeast Asian tectonic discontinuities that have figured the present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eastern Tibet.Several metamorphic massifs are distributed linearly along the shear zone,e.g.Xuelongshan,Diancangshan, Ailaoshan and Day Nui Con Voi from north to south.They bear a lot of lines of evidence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Tibetan at different crustal levels in different tectonic stages.Controversy still exists on the deformation structures,microstructur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metamorphisms along the ASRR.In this paper detailed microstructural and EBSD(Electron Backscattered Diffraction) fabric analysis of some highly sheared granitic rocks from different massifs along the ASRR are conducted.High temperature structures and microstructures are preserved in unsheared gneisses,in weakly sheared xenoliths or in some parts of the highly sheared rocks(mylonites).Several types of high temperature quartz c-axis fabrics show symmetrical patterns or transitions from symmetrical to asymmetrical patterns.The former are attributed to coaxial deformation during regional shortening in an early stage of the Indian-Eurasian tectonic interaction and the latter are related to the transitions from coaxial compression to noncoaxial shearing during the post-collisional ASRR left lateral shea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temperature deformation quartz fabrics shortening deformation Ailaoshan-Red River shear zone southeastern Tibet
下载PDF
The Evolution of the Quartz Slip Flows Fabrics, Strain Facies Paths, during the Vertical Extrusion of the Kazdag (IDA) Zone, Western Turkey
2
作者 Sener Usumezsoy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3年第2期67-101,共35页
The quartz fabric variation and the operation of slip systems were governed by the deformation flow. A new concept named quartz fabric slip flow pattern is to be considered thourgh this relation. On the other hand, st... The quartz fabric variation and the operation of slip systems were governed by the deformation flow. A new concept named quartz fabric slip flow pattern is to be considered thourgh this relation. On the other hand, strain path, quartz fabric variation and strain fabric development are inter related events which controlled by the deformation flow pattern. These events and related structures were analyzed in the Kazdag (IDA) stack antiform. The quartz fabric variation and the strain path analysis reveal mainly three distinct tectonic stages. These are initial vertical extrusion tectonic and following horizontal spreading tectonics. The beginning stage vertical extrusion represented by the quartz Y maxima fabric in rounded pattern and constructional strain and lengthening strain facies. The latest stage of the vertical extrusion also represented by the quartz fabric, constructional strain but proximating to plane strain and lengthening-widening strain facies. The vertical extrusions governed by the steeply dipping reverse faulting at the initial stage and then fallowed by the gently dipping thrusting at the latest stage. The flattening deformation was developed during the horizontal spreading stage. Typical incomplete single girdle quartz fabric, flattening type oblate strain and thinning--widening strain facies ar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nappe tecton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rtz fabric deformation NW Turkey.
下载PDF
石英纱线/石英纤维毡三维织物的设计及其隔热性能
3
作者 李久刚 石玉菲 +2 位作者 刘可帅 李文斌 柯贵珍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58,共6页
为充分利用石英纱线及其纤维毡良好的隔热效果制备隔热性能优异的石英纱线/石英纤维毡三维织物,采用石英纱线和纤维毡在小样织机上进行三维立体编织,针对石英纱线/石英纤维毡三维织物不易编织等诸多问题,对织机综丝综框进行降低摩擦处理... 为充分利用石英纱线及其纤维毡良好的隔热效果制备隔热性能优异的石英纱线/石英纤维毡三维织物,采用石英纱线和纤维毡在小样织机上进行三维立体编织,针对石英纱线/石英纤维毡三维织物不易编织等诸多问题,对织机综丝综框进行降低摩擦处理;然后采用控制变量法和实验对比法,对所得石英纱线/石英纤维毡三维织物在热环境下的隔热性能进行测试表征,对其加热状态下的温度和外观形状的变化趋势和规律进行探讨。实验结果表明:石英纱线/石英纤维毡三维织物在300~700℃时,平均隔热保留率是相等厚度普通石英纤维织物的4倍,验证了石英纱线/石英纤维毡三维织物的优越隔热性能。确定了石英纱线/石英纤维毡三维织物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能和隔热性,能够作为航天飞行器的外部隔热材料抵挡高温冲刷,因此对石英纱线/石英纤维毡三维织物性能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纱线 纤维毡 三维织物 间隔织物 隔热性能
下载PDF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石英EBSD组构研究及地壳构造变形环境指示
4
作者 费镕泽 董汉文 +5 位作者 唐灼 李广旭 王亚莹 郝光明 宋昱霆 曾令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49-3963,共15页
东构造结是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最强烈、岩浆作用和深熔作用最复杂的地区之一,是研究喜马拉雅地壳变形的理想场所。本文基于野外大比例尺填图,结合宏观与微观构造解析以及石英组构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东久-米林剪切... 东构造结是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最强烈、岩浆作用和深熔作用最复杂的地区之一,是研究喜马拉雅地壳变形的理想场所。本文基于野外大比例尺填图,结合宏观与微观构造解析以及石英组构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东久-米林剪切带中段以左行走滑为主,其变形温度为300~550℃;直白-丹娘韧性拆离断层表现为上盘向NW方向运动,其变形温度为400~650℃。(2)研究区经历过高温变质至低温变形的过程,组构特征表现出从柱面<c>滑移至底面滑移的演化过程。在直白-丹娘韧性拆离断层两侧,构造变形呈不连续性,从而为进一步解体南迦巴瓦变质体和重塑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 南迦巴瓦变质体 石英EBSD组构 运动学 构造变形
下载PDF
石英玻璃纤维织物基底柔性电极制备与性能研究
5
作者 吕宣德 晏子强 +3 位作者 陈寅杰 辛智青 刘文慧 张博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0-59,共10页
目的研制用于石英玻璃纤维织物基底的银/苯氧树脂基丝网印刷导电银浆,印制具有良好导电性能和力学性能的柔性电极,并探索烧结方式对电极性能的影响。方法以苯氧树脂为有机载体,不同粒径银粉为导电填料,二元酸酯混合物(DBE)为溶剂制备导... 目的研制用于石英玻璃纤维织物基底的银/苯氧树脂基丝网印刷导电银浆,印制具有良好导电性能和力学性能的柔性电极,并探索烧结方式对电极性能的影响。方法以苯氧树脂为有机载体,不同粒径银粉为导电填料,二元酸酯混合物(DBE)为溶剂制备导电银浆。在石英玻璃纤维织物表面丝网印刷柔性电极,对比不同电极体积电阻率优化银浆组分配比。通过弯折实验表征电极力学性能,通过加热实验研究电极温度稳定性,对比高温烧结与电磁感应烧结对电极的影响。结果银浆含质量分数50%的片状银粉和质量分数10%的超细银粉时,印刷后电极体积电阻率最低且为1.75×10^(-5)Ω·cm,触变性满足丝网印刷要求。电极与基底附着力达到5B级别,弯折后电阻变化率<3%。电极在220℃高温烧结后导电性提升了51.54%,但烧结时间长达1h;经电磁感应烧结在14s内导电性提升了46.7%。结论使用大、小粒径银粉组合可提高石英玻璃纤维织物表面印刷电极中银颗粒的堆积密度,有利于实现电极的良好导电性和稳定性,电磁感应烧结方法可进一步快速提升电极导电性。本文提出的柔性电极制备方法有望对航空航天材料的多功能化、智能化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银浆 石英玻璃纤维织物 热处理 电磁感应烧结
下载PDF
磷酸盐成分对石英纤维增强磷酸盐复合材料力学与介电性能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李进 何培刚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83-92,共10页
研究了P/Al比、Cr/Al比对石英纤维增强磷酸盐复合材料物相组成、组织结构、力学性能与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酸盐基体的物相组成主要为Berlinite相、低温方石英型AlPO_(4)及未反应的α-Al_(2)O_(3),基体相的组成比例及微观结构受P... 研究了P/Al比、Cr/Al比对石英纤维增强磷酸盐复合材料物相组成、组织结构、力学性能与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酸盐基体的物相组成主要为Berlinite相、低温方石英型AlPO_(4)及未反应的α-Al_(2)O_(3),基体相的组成比例及微观结构受P/Al比、Cr/P比影响较大。当P/Al=4.1、Cr/P=0.04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最佳,拉伸强度为108.6 MPa,弯曲强度为135.3 MPa,断裂韧性K_(IC)为6.6 MPa·m^(1/2),复合材料表现为弱结合界面的塑性断裂特征。分析认为,此时基体中含有较多粘接性能良好的Al(H_(2)PO_(4))_(3)相,基体表现为光滑平面状结构,有利于基体与纤维形成完整连续的良好界面层。此外,材料介电性能受Cr含量影响较大,除Cr/P=0.08材料外,所制备材料介电性能均可满足高温透波材料性能要求,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 石英纤维织物 力学性能 P/Al比 Cr/P比
下载PDF
西昆仑康西瓦断裂显微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强 杨坤光 +2 位作者 张传林 董永观 郭坤一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30,共5页
康西瓦断裂是西昆仑地区一条极其重要的构造缝合带。利用显微构造方法发现 :康西瓦断裂明显经历三期构造演化。第一期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 NE— SW向挤压 ,由古特提斯洋相继向北持续消减所造成 ,断裂除挤压碰撞外 ,还表现为韧性右行... 康西瓦断裂是西昆仑地区一条极其重要的构造缝合带。利用显微构造方法发现 :康西瓦断裂明显经历三期构造演化。第一期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 NE— SW向挤压 ,由古特提斯洋相继向北持续消减所造成 ,断裂除挤压碰撞外 ,还表现为韧性右行走滑 ;第二期为喜马拉雅运动早期的 NE— SW向挤压 ,由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北东向俯冲所造成 ,断裂表现为明显左行平移 ,形成现代露头的宏观牵引 ;第三期为喜马拉雅运动晚期的伸展与快速隆升 ,最终形成现代地貌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西瓦断裂 显微构造 石英组构 西昆仑地区 构造演化
下载PDF
滇西崇山剪切带南段左行走滑作用的构造特征及时代约束 被引量:22
8
作者 唐渊 尹福光 +4 位作者 王立全 王冬兵 廖世勇 孙志明 孙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11-1324,共14页
作为保山地块与兰坪-思茅盆地的重要边界,崇山剪切带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多阶段的构造变形;其中以大规模走滑韧性剪切作用最为明显,表现为北段以右行走滑剪切为主、南段以左行走滑剪切为主。本文通过对崇山剪切带南段永保桥-瓦窑桥剖面出... 作为保山地块与兰坪-思茅盆地的重要边界,崇山剪切带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多阶段的构造变形;其中以大规模走滑韧性剪切作用最为明显,表现为北段以右行走滑剪切为主、南段以左行走滑剪切为主。本文通过对崇山剪切带南段永保桥-瓦窑桥剖面出露的崇山群石英片岩、片麻岩及糜棱岩等进行详细露头解析、室内显微构造观察以及变形石英的EBSD组构分析,认为崇山剪切带南段的岩石新生代以来至少经历了两期不同环境下的韧性变形:第一期(D1)为纯剪条件下的收缩变形,发生的温度条件大约在550~650℃(角闪岩相),表现为一些褶皱构造、石香肠或透镜体构造的发育及石英的C轴组构图呈斜方对称式;第二期(D2)为单剪递进条件下的左行走滑剪切变形,表现形式为走滑剪切面理的发育及各类岩石遭受韧性剪切变形从而改造成糜棱岩。此外,在崇山剪切带内发育一套含电气石花岗质脉体,根据详细的露头解析及显微构造分析,本文认为该套含电气石花岗质脉体是左行剪切作用初期阶段伴随的深熔作用的产物,为同剪切花岗岩脉。本文选取了两个含电气石花岗质脉体的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分别得到21.7±0.3Ma和22.7±0.3Ma的锆石U-Pb年龄,进一步表明了崇山剪切带南段的左行剪切作用起始时代在22Ma左右或略早于22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山剪切带 构造特征 显微构造分析 石英组构分析 年代学约束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现今构造格局的形成--来自石英C轴组构的证据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勇生 江来利 +1 位作者 朱光 宋传中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9-231,共13页
石英C轴组构常常记录递进变形过程中晚期增量变形的构造特征,因而可以通过对大别造山带内岩石中石英C轴组构的分析来确定造山带构造变形历史中的晚期变形事件的运动学特征。本次工作在大别造山带各单元中采集了一系列样品,对其进行石英... 石英C轴组构常常记录递进变形过程中晚期增量变形的构造特征,因而可以通过对大别造山带内岩石中石英C轴组构的分析来确定造山带构造变形历史中的晚期变形事件的运动学特征。本次工作在大别造山带各单元中采集了一系列样品,对其进行石英C轴组构分析。石英C轴组构结果表明,北淮阳带就位于同造山折返第一阶段,其运动型式为上盘向NW的剪切变形;南大别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带与宿松杂岩带就位于同造山折返第二阶段,运动型式表现为上盘向SE的剪切变形;北大别带就位于早白垩世穹状隆升过程中。北大别带在穹状隆升过程中表现为上盘向NW的运动型式,在深部可能存在向NW方向的下地壳物质的塑性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造山带 石英C轴组构 晚期韧性变形
下载PDF
高喜马拉雅普兰地区东西向韧性拆离作用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8
10
作者 戚学祥 许志琴 +1 位作者 史仁灯 陈方远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91-298,共8页
高喜马拉雅地体西部普兰地区东西向面状韧性拆离作用发育,韧性拆离带内的岩石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塑性变形,糜棱岩化作用普遍存在,面理向东缓倾,拉伸线理向东倾伏,倾伏角5-18°。不对称旋转应变构造指示韧性拆离带具有早期自西向东... 高喜马拉雅地体西部普兰地区东西向面状韧性拆离作用发育,韧性拆离带内的岩石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塑性变形,糜棱岩化作用普遍存在,面理向东缓倾,拉伸线理向东倾伏,倾伏角5-18°。不对称旋转应变构造指示韧性拆离带具有早期自西向东的运动性质,及后期又经历了自东向西脆韧性变形的特点。EBSD组构测定结果反映糜棱岩中变形石英的晶格优选方位具有自西向东的高温柱面{10 10}<a>、中温菱面{101 1}<a>和自东往西的中温菱面 {101 1)<a>、低温底面{0001)<a>两组滑移系,结合糜棱岩中普遍存在的不对称旋转构造特点分析说明构造带早期自西向东韧性拆离作用形成于中高温环境,后期自东向西的脆韧性变形形成于中低温环境。锆石sHRIMP U-Pb 定年结果表明普兰地区高喜马拉雅变质基底原岩形成于1863Ma。普兰东西向韧性拆离作用形成于中新世,与高喜马拉雅地体南北两侧的MCT和STDS形成时代相吻合,是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产生的挤压应力作用于弧形喜马拉雅造山带时,分解出平行于造山带方向的剪切应力促使造山带内中下地壳的物质沿平行于造山带方向发生塑性流动形成的,是与MCT和STDS在同一构造事件中同一构造应力场内形成的,是青藏高原大规模南北向缩短、隆升和一部分物质向东逃逸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喜马拉雅 面状韧性拆离构造 石英晶格优选方位 普兰地区
下载PDF
石英振梁加速度计谐振器的结构设计 被引量:9
11
作者 冯丽爽 王文璞 +1 位作者 周震 杨功流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105,共5页
石英谐振器的设计是实现高精度石英振梁加速度计的关键。首先对石英晶体的最优切型切角结构进行研究,确定石英晶体的最优切型切角为(xyt)5°。其次,理论分析并通过仿真验证了石英谐振器的结构参数对石英振梁加速度计标度因数的影响... 石英谐振器的设计是实现高精度石英振梁加速度计的关键。首先对石英晶体的最优切型切角结构进行研究,确定石英晶体的最优切型切角为(xyt)5°。其次,理论分析并通过仿真验证了石英谐振器的结构参数对石英振梁加速度计标度因数的影响,并对石英谐振器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最后,对石英谐振器进行了模态仿真,并分析了石英谐振器的尺寸制作偏差对标度因数的影响。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得到了石英谐振器的理想振型,且石英振梁加速度计的标度因数为40 Hz/g。理论及仿真结果表明该石英谐振器可应用于高标度因数石英振梁加速度计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谐振器 振梁加速度计 制作偏差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连续面形微光学元件的深刻蚀工艺 被引量:3
12
作者 唐雄贵 杜春雷 +2 位作者 邱传凯 董小春 潘丽 《光电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16,共4页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ICP)刻蚀技术,在石英上刻蚀深连续面形微光学元件。分析了影响 深刻蚀工艺的烘焙条件、气体组分、自偏压和刻蚀温度等主要工艺参数,并对影响深刻蚀稳定性、均匀性、刻蚀污染与损伤等因素进行了探讨。通过实验,在石...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ICP)刻蚀技术,在石英上刻蚀深连续面形微光学元件。分析了影响 深刻蚀工艺的烘焙条件、气体组分、自偏压和刻蚀温度等主要工艺参数,并对影响深刻蚀稳定性、均匀性、刻蚀污染与损伤等因素进行了探讨。通过实验,在石英上制作出深达55微米的浮雕微柱透镜,其面形峰值误差小于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光学元件 深刻蚀 等高子刻蚀 连续面形
下载PDF
石英结晶学优选与应用 被引量:51
13
作者 夏浩然 刘俊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8-70,共13页
石英集合体的结晶学优选可由位错滑移、双晶滑移、定向成核与生长等形成,其中位错滑移是塑性变形岩石中石英结晶学优选产生的最重要的机制。影响变形石英结晶学优选的因素有温度、应变速率、应变、差应力、水、复矿物岩石中各种矿物间... 石英集合体的结晶学优选可由位错滑移、双晶滑移、定向成核与生长等形成,其中位错滑移是塑性变形岩石中石英结晶学优选产生的最重要的机制。影响变形石英结晶学优选的因素有温度、应变速率、应变、差应力、水、复矿物岩石中各种矿物间的相互作用、初始结晶学方向等。系统总结了石英晶体变形与滑移系,结晶学优选的测量与表达,多种条件下石英的结晶学优选,以及在判断剪切方向、计算运动学涡度、判定变形温度、分析变形历史等方面的应用,并认为应用石英组构作运动学和动力学解析时需与其它微观、宏观现象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塑性变形 结晶学优选 岩石各向异性 岩石组构学
下载PDF
线列熔融石英微透镜阵列的光刻和氩离子束刻蚀制备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新宇 易新建 +3 位作者 赵兴荣 麦志洪 何苗 刘鲁勤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66-73,共8页
采用光刻和熔融成形法制备线列长方形供面光致抗蚀剂微透镜图形,采用固化技术对其作重整化处理,采用氩离子(Ar+)束刻蚀有效地实现线列长方形拱面光致抗蚀剂微透镜图形阵列向熔融石英(SiO2)基片上转移。所制单元熔融石英微透镜底... 采用光刻和熔融成形法制备线列长方形供面光致抗蚀剂微透镜图形,采用固化技术对其作重整化处理,采用氩离子(Ar+)束刻蚀有效地实现线列长方形拱面光致抗蚀剂微透镜图形阵列向熔融石英(SiO2)基片上转移。所制单元熔融石英微透镜底部的外形尺寸为300×95μm2,平均冠高14.3μm,平均曲率半径为86μm,平均焦距为258.1μm平均F/数2.7,平均大T/数2.9;平均光焦度5.8×10(-3)折光度。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表面探针测试表明,所制成的线列熔融石英微透镜阵列的图形整齐均匀,每个单元长方形拱面熔融石英微透镜的轮廓清晰,表面光滑平整。实验结果证实,光刻/氩离子束刻蚀技术适用于制备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光学质量的单片熔融石英微透镜阵列器件,此技术对于制备与大面阵凝视焦平面成像探测器相匹配的大面降微透镜阵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刻 氩离子束刻蚀 微透镜 制备 微光学元件
下载PDF
大别超高压岩石中石英的组构和变形 被引量:4
15
作者 焦述强 金振民 +1 位作者 金淑燕 陈章玉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2-36,共5页
通过对大别地区不同超高压岩石和同一超高压岩石中不同变形期次石英的变形特征的研究 ,探讨超高压岩石折返时的流变学特征和状态。运用野外构造解析、组构分析、透射电镜和应变分析发现 ,除榴辉岩中静态重结晶石英外 ,其它超高压岩石中... 通过对大别地区不同超高压岩石和同一超高压岩石中不同变形期次石英的变形特征的研究 ,探讨超高压岩石折返时的流变学特征和状态。运用野外构造解析、组构分析、透射电镜和应变分析发现 ,除榴辉岩中静态重结晶石英外 ,其它超高压岩石中石英均发生了强烈的塑性变形 ,波状消光、变形纹、变形条带等极为常见。石英石榴岩中石英交叉滑移位错的发育 ,说明经历了高温位错蠕变 ,其代表的差异应力为Δσ =78.92MPa。石英脉的变形是超高压岩石折返到中地壳以后的角闪岩相退变峰期产物 ,其差异应力为Δσ =2 5 .2MPa。超高压二云母片岩中石英典型的糜棱结构代表的差异应力为 :Δσ =5 9.6 1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岩石 石英 组构 塑性变形 大别山地区 榴辉岩
下载PDF
云南崇山剪切断裂系显微构造特征及其^(40)Ar-^(39)Ar年代学约束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陈新跃 王岳军 +1 位作者 范蔚茗 彭头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1-51,共11页
野外构造解析和显微构造分析表明:崇山剪切断裂系北部的崇山剪切断裂带为一条左旋走滑剪切带,变形温度为300~550℃,为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而南部的临沧剪切带是一条带有NWW-SEE向地壳缩短变形的左旋走滑剪切带,普遍为绿片岩相,变形... 野外构造解析和显微构造分析表明:崇山剪切断裂系北部的崇山剪切断裂带为一条左旋走滑剪切带,变形温度为300~550℃,为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而南部的临沧剪切带是一条带有NWW-SEE向地壳缩短变形的左旋走滑剪切带,普遍为绿片岩相,变形温度为300~450℃,存在向SE的推覆事件。对采自崇山和临沧韧性剪切带内糜棱岩样品中矿物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表明:崇山韧性剪切带凤庆至小湾公路26km处02DX-139样品中黑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28.3±0.1Ma,临沧韧性剪切带双江粟义剖面02DX-51样品白云母给出了31.5±0.2Ma的坪年龄。崇山-临沧剪切断裂带变形运动学和变形时序与哀牢山-红河剪切断裂带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这为理解滇西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和亚欧-印度块体的拼合效应及南海海盆的打开提供了新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山剪切断裂系 石英C轴岩组 ^40AR-^39AR年代学 云南
下载PDF
迁安铁矿变形岩石的EBSD组构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崔玲玲 陈正乐 +1 位作者 陈柏林 杨农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7-396,共10页
迁安铁矿是我国大型沉积变质型铁矿之一,该矿区含矿变质岩系为前寒武纪老变质岩石,时代老,变质程度深,现存岩石的内部矿物发生过多次变形、变质和重结晶等变化,宏观上表现为该区岩石矿物组构的复杂性。为了更深入、清晰地了解该区变形... 迁安铁矿是我国大型沉积变质型铁矿之一,该矿区含矿变质岩系为前寒武纪老变质岩石,时代老,变质程度深,现存岩石的内部矿物发生过多次变形、变质和重结晶等变化,宏观上表现为该区岩石矿物组构的复杂性。为了更深入、清晰地了解该区变形岩石的组构,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对该区岩石样品做了分析,通过EBSD系统的配套软件(HKL公司开发的Channel 5),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绘制成相应磁铁矿和石英的极图,经分析后重点总结出变形岩石内部石英的组构特点,由此进一步反映出本区构造变形时主要为中温-中高温的变形温度环境,少量组构图反映叠加了中低温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SD技术 岩石组构 迁安铁矿 石英
下载PDF
石英纤维织物增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梦怡 嵇培军 +2 位作者 蔡良元 崔溢 张华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2-13,共2页
本文分别研究了QW 2 80和TC 8/ 3 K TO石英纤维织物 /改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介电性能 ,结果表明QW 2 80 /改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与TC 8/ 3 K
关键词 石英纤维织物增强复合材料 改性环氧树脂 力学性能 介电常数 介质损耗角正切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哈图沟–清水泉–沟里韧性剪切带塑性变形及动力学条件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李小兵 裴先治 +5 位作者 陈有炘 刘成军 李佐臣 李瑞保 陈国超 魏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8-230,共23页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哈图沟–清水泉–沟里韧性剪切带记录了多个旋回的造山作用,本文通过对韧性剪切带中石英 c轴组构和显微构造特征测试分析,探讨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陆块间俯冲拼合及地壳伸展减薄的形成机制。结果显示,韧性剪切带变形温度介...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哈图沟–清水泉–沟里韧性剪切带记录了多个旋回的造山作用,本文通过对韧性剪切带中石英 c轴组构和显微构造特征测试分析,探讨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陆块间俯冲拼合及地壳伸展减薄的形成机制。结果显示,韧性剪切带变形温度介于380~650℃之间,形成环境为中–高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剪切带内差异应力值介于173~509 MPa 之间,应变速率介于6.93×10–14~1.43×10–8 s–1之间,主体为10–11~10–10 s–1,显示韧性剪切带变形是快速俯冲作用下的产物,越靠近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东昆中断裂带其变形温度、差异应力值及相应的应变速率值越大,表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韧性剪切变形中心为东昆中断裂带。利用不同方法所计算出的韧性剪切带运动学涡度值,显示韧性剪切带早期瞬时运动学涡度(0.56~1)对应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东昆南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东昆北陆块间俯冲的初始阶段,中后期运动学涡度(0.25~0.91)应当对应于东昆南与东昆北陆块间的俯冲碰撞阶段,最晚期的C′瞬时运动学涡度(0.19~0.51)则对应于后造山的伸展阶段。通过石英c轴组构结合其宏微观构造特征,认为东昆中构造带至少经历了3个期次的构造运动,分别为加里东晚期的逆冲兼左行走滑剪切作用、晚海西–印支期的逆冲兼右行走滑剪切作用和燕山早期及之后的脆韧性–脆性的左行走滑剪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 塑性变形条件 EBSD 费氏台 石英C轴组构 运动学涡度
下载PDF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墨脱剪切带特征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董汉文 许志琴 +1 位作者 李源 刘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229-2240,共12页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东、西两侧分别为墨脱剪切带和东久-米林剪切带,本文以墨脱剪切带为研究对象,从构造变形几何学和组构运动学方面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①剪切带不同部位的变形性质具有逐渐演化的特征,基于产状、变形性质及变质程度...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东、西两侧分别为墨脱剪切带和东久-米林剪切带,本文以墨脱剪切带为研究对象,从构造变形几何学和组构运动学方面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①剪切带不同部位的变形性质具有逐渐演化的特征,基于产状、变形性质及变质程度等的变化将其从南到北分为三部分:NE走向具右行兼上盘下滑性质的阿尼桥-希让段、近N-S向具右行走滑性质的旁辛-达木段及N(N)W向具右行兼逆冲性质的甘登-加拉萨段;②在墨脱剪切带内识别出两类剪切变形:高温剪切变形和低温剪切变形。除了构造变形及岩相学证据外,石英EBSD组构数据显示区内高温剪切变形以{10■-0}<a>滑移系为主,对应的温度为550~650℃,达到高温角闪岩相,局部(北端和中段)还出现了{10■-0}<c>滑移系,温度更高,大于650℃,相当于下地壳的深度;低温剪切变形以{10■-1}<a>和{0001}<a>滑移系为主,对应的温度小于550℃,即剪切变形发生在绿片岩相或绿片岩相以下的构造环境。结合西界东久-米林剪切带的构造特征,推测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之后,南迦巴瓦变质体受制于这两条剪切带而相对拉萨地体向北推移,并楔入拉萨地体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石英EBSD组构 墨脱剪切带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