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RAG1基因敲除免疫缺陷猪模型的研究
1
作者 王清未 李振阳 +1 位作者 张效生 张林林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114,115,共9页
为了利用显微注射一步法构建RAG1基因敲除的免疫缺陷猪模型,试验利用CRISPR/Cas9技术针对猪的RAG1基因设计并筛选出高效的sgRNA,与体外转录的Cas9 mRNA按照4∶6比例混合后显微注射到猪体外受精的受精卵中,随后将基因编辑的受精卵移植到... 为了利用显微注射一步法构建RAG1基因敲除的免疫缺陷猪模型,试验利用CRISPR/Cas9技术针对猪的RAG1基因设计并筛选出高效的sgRNA,与体外转录的Cas9 mRNA按照4∶6比例混合后显微注射到猪体外受精的受精卵中,随后将基因编辑的受精卵移植到受体母猪输卵管内;仔猪出生后采集耳缘皮肤组织提取基因组进行PCR扩增、T7核酸内切酶Ⅰ酶切鉴定,以及利用Sanger法测序鉴定编辑后基因型;监测基因敲除的免疫缺陷仔猪在普通环境的生存周期;对死亡的仔猪进行剖检,采集胸腺和脾脏等免疫器官进行组织学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在猪成纤维细胞系水平上进行RAG1基因敲除效率的筛选,筛选出针对猪RAG1基因第2外显子高效敲除的sgRNA序列,通过对猪受精卵胞质显微注射sgRNA和Cas9 mRNA混合物,获得2头RAG1基因敲除免疫缺陷仔猪,经鉴定发现RAG1基因的第2外显子碱基序列中有1 bp插入,造成移码突变,破坏了RAG1基因功能,致使仔猪免疫系统缺陷。出生的2头免疫缺陷仔猪在普通饲养环境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9 d和33 d。RAG1基因敲除的免疫缺陷仔猪胸腺缺失,脾脏发育不良,无法在正常饲养环境中长时间存活。脾脏结构紊乱,出现炎症细胞浸润等免疫系统异常。说明通过CRISPR/Cas9技术进行显微注射可获得RAG1基因敲除的免疫缺陷猪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缺陷动物 CRISPR/Cas9 rag1 sgRNA
下载PDF
基于RAG1基因的中国近海13种石首鱼科鱼类系统进化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马春艳 马凌波 +2 位作者 倪勇 沈盎绿 张永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6,共8页
为探讨中国近海石首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通过PCR扩增和序列测定,获得了石首鱼类9属13个种类的RAG1基因序列。对序列变异进行分析,基于Kimura双参数法计算属间和种间的遗传距离,并结合GenBank中的同源序列,以攀鲈为外群构建分子系统进化... 为探讨中国近海石首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通过PCR扩增和序列测定,获得了石首鱼类9属13个种类的RAG1基因序列。对序列变异进行分析,基于Kimura双参数法计算属间和种间的遗传距离,并结合GenBank中的同源序列,以攀鲈为外群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将所得的分子数据与形态学分类进行比较,推论如下:(1)中国近海石首鱼类分为两个类群。(2)叫姑鱼亚科与石首鱼亚科以极高的置信度(90%)聚类,并处于系统进化树的基部,支持了形态学上二者是原始种类的分类观点。(3)分子系统树显示黄姑鱼属比银姑鱼属更为原始,但二者在形态分类上归为一个亚科的观点有待进一步商榷。(4)支持尖头黄鳍牙与银牙置于同一牙亚科的不同属的观点。(5)支持了形态学上黄鱼亚科分化最晚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首鱼科 rag1基因 系统进化
下载PDF
红笛鲷重组激活基因rag1原核表达条件的优化及纯化 被引量:3
3
作者 张雪利 鲁义善 +2 位作者 谢吉国 简纪常 吴灶和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11-16,共6页
克隆编码红笛鲷(Lutjanus sanguineus)RAG1蛋白(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protein1)活性核心区的基因序列,并与pET-28a(+)载体连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RAG1,将其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利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为提高融合蛋... 克隆编码红笛鲷(Lutjanus sanguineus)RAG1蛋白(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protein1)活性核心区的基因序列,并与pET-28a(+)载体连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RAG1,将其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利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为提高融合蛋白的表达效率,运用传统的实验方法对诱导条件进行优化。SDS-PAGE分析表明,在37℃条件下,利用0.1 mmol/L IPTG诱导8 h后,RAG1重组融合蛋白的表达量最大,相对分子质量与预测值相符,该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高效表达,利用His Trap HP亲和柱使其得到进一步纯化;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该融合蛋白可与鼠抗His-tag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说明表达蛋白为目的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笛鲷 rag1基因 原核表达 表达条件 优化 纯化 WESTERN BLOT分析
下载PDF
太平洋鳕RAG1和IgM基因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幸 温施慧 +2 位作者 毛明光 姜志强 蒋洁兰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5-484,共10页
为研究太平洋鳕发育早期特异免疫系统形成的机制,通过RAG1和Ig M基因的转录水平衡量特异免疫系统的发育特点。根据Gen Bank中RAG1和Ig M的序列信息,分别设计1对特异引物,从太平洋鳕头肾中扩增得到RAG1和Ig M的基因片段。将所获基因片段... 为研究太平洋鳕发育早期特异免疫系统形成的机制,通过RAG1和Ig M基因的转录水平衡量特异免疫系统的发育特点。根据Gen Bank中RAG1和Ig M的序列信息,分别设计1对特异引物,从太平洋鳕头肾中扩增得到RAG1和Ig M的基因片段。将所获基因片段分别插入到克隆载体p MD18-T中,从而构建太平洋鳕RAG1和Ig M基因的质粒标准品。建立并优化太平洋鳕RAG1和Ig M基因绝对荧光定量PCR方法。为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分别利用绝对定量和相对定量检验目的基因在太平洋鳕早期发育过程不同组织内的表达差异。以优化后的绝对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发育时期太平洋鳕RAG1和Ig M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RAG1的回归方程为y=-3.266x+33.77,回归系数R2=0.996;Ig M的回归方程为y=-3.119x+27.61,回归系数R2=0.998。绝对定量和相对定量结果在基因转录趋势上显现出一致性,即RAG1基因在胸腺和头肾中表达,且在胸腺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头肾中的表达量,在肝脏和脾脏中无表达;Ig M基因在胸腺、头肾、肝脏和脾脏中均有表达,其中脾脏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头肾。RAG1基因在太平洋鳕发育早期的表达水平很低,到61日龄(days posthatching,dph)至95 dph表达量显著提高;Ig M基因在早期表达水平同样很低,到33 dph至61 dph才有明显表达,在95 dph时表达量显著提高。研究表明,本实验方法可靠,特异性较强,可成功对目标基因转录水平进行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鳕 rag1 IGM 绝对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成人B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AG1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韩旗 顾岩 +3 位作者 高雨乔 李建勇 陈宝安 葛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35-740,共6页
目的:探讨成人B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RAG1基因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104例初发、22例复发成人B-ALL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RAG1基因的表达,分析基因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和实验室参数之间的关... 目的:探讨成人B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RAG1基因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104例初发、22例复发成人B-ALL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RAG1基因的表达,分析基因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和实验室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初发、复发成人B-ALL患者RAG1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者(3.94 vs 1.23)(P<0.001);(5.86 vs1.23)(P<0.01)。6例初发与复发患者成对标本分析显示,RAG1表达水平在疾病复发时显著高于初发(13.65 vs2.31)(P<0.01)。IKZF1基因外显子3-6缺失的异构体Ikaros isoform 6(Ik6)阳性患者RAG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Ik6阴性患者(5.30 vs2.11)(P<0.05)。RAG1高表达组LDH水平大于1 000 U/L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低表达组(42.2%vs20.5%)(P<0.05)。结论:RAG1基因表达上调在成人B-ALL发生发展中尤其在复发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其上调与IKZF1基因缺失相关。监测RAG1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为临床预测成人B-ALL患者疾病进展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g1基因 成人B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Ik6临床意义
下载PDF
Chapaev转座子与Transib转座子与RAG1基因起源与进化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化浩 熊敏 张小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7-104,共8页
重组激活蛋白基因(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RAG)是脊椎动物内特有的一类基因,在脊椎动物T细胞受体和免疫血球素基因的重排与重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基于V(D)J重组和DNA转座子重组机制的相似性,研究人员提出了"RAG转座子&... 重组激活蛋白基因(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RAG)是脊椎动物内特有的一类基因,在脊椎动物T细胞受体和免疫血球素基因的重排与重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基于V(D)J重组和DNA转座子重组机制的相似性,研究人员提出了"RAG转座子"模型.本文通过序列比对,发现RAG1与Chapaev转座子整条序列(包括N端及C端)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基于它们的N端及C端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RAG1的N末端可能起源于与Chapaev转座子关系更近的转座子,而RAG1的C末端可能起源于与Transib转座子关系更近的转座子.故此,本文提出了两种RAG1基因可能的起源模型,以期为RAG1基因的起源与进化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g1 Chapaev Transib 起源和进化
下载PDF
hKDR^(+/+)人源化及Rag1^(-/-)基因缺陷新型双靶点遗传修饰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7
作者 刘甦苏 吴勇 +5 位作者 曹愿 赵皓阳 翟世杰 孙晓炜 李琳丽 范昌发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23年第2期103-111,共9页
目的通过增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人源化小鼠(hKDR^(+/+))接纳不同来源的小鼠肿瘤细胞系的潜力,建立能支持多种肿瘤细胞系成瘤的、可评价针对VEGFR靶点药物的新型荷瘤小鼠模型。... 目的通过增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人源化小鼠(hKDR^(+/+))接纳不同来源的小鼠肿瘤细胞系的潜力,建立能支持多种肿瘤细胞系成瘤的、可评价针对VEGFR靶点药物的新型荷瘤小鼠模型。方法首先建立基于hKDR^(+/+)人源化小鼠模型评价针对VEGFR靶点抗体体内活性的方法,同时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重组激活基因1(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 1,Rag1)敲除的C57BL/6N小鼠(命名为Rag1^(-/-)小鼠)。然后将Rag1^(-/-)小鼠与hKDR^(+/+)小鼠交配,筛选获得双基因纯合、双靶点基因修饰的hKDR^(+/+)/Rag1^(-/-)小鼠。最后在hKDR^(+/+)、Rag1^(-/-)、hKDR^(+/+)/Rag1^(-/-)和C57BL/6N小鼠上测试不同小鼠品系来源肿瘤细胞系的体内肿瘤生长差异。结果针对VEGFR靶点设计的抗体在hKDR^(+/+)小鼠体内表现出明显的抗肿瘤活性,与PBS组相比,肿瘤体积明显减小(P<0.01),肿瘤质量明显减轻(P<0.05)。Rag1^(-/-)小鼠、hKDR^(+/+)/Rag1^(-/-)小鼠的外周血B细胞和T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P<0.05,P<0.001)。C57BL/6小鼠来源的MC38细胞接种7 d后,在hKDR^(+/+)/Rag1^(-/-)、Rag1^(-/-)、C57BL/6N和hKDR^(+/+)四组小鼠体内均可见肿瘤生长。BALB/c小鼠来源的CT26细胞接种10 d后,仅在hKDR^(+/+)/Rag1^(-/-)和Rag1^(-/-)小鼠体内见到肿瘤生长,在C57BL/6N及hKDR^(+/+)小鼠中均未见肿瘤生长;接种后3周,hKDR^(+/+)/Rag1^(-/-)小鼠的成瘤体积明显大于Rag1^(-/-)小鼠(P<0.01)。结论获得了Rag1基因敲除小鼠,并进一步筛选获得新型hKDR^(+/+)/Rag1^(-/-)双靶点基因修饰小鼠模型;Rag1基因缺失时,不同品系小鼠来源的肿瘤细胞系更易成瘤。这提示可以通过降低hKDR^(+/+)人源化小鼠的免疫反应能力,增强或扩大该模型小鼠接纳肿瘤细胞系的范围,构建多种可用于评价VEGFR靶点药物的荷瘤小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KDR^(+/+)人源化小鼠 rag1^(-/-)基因敲除小鼠 VEGFR靶点 抗体 肿瘤
下载PDF
基于Rag1基因序列的黄河高原鳅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8
作者 谢佳燕 颜渊 +2 位作者 杨钰慧 闫达中 吴菁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237-3243,共7页
【目的】明确不同水域黄河高原鳅群体免疫基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组成,为黄河高原鳅自然种质资源现状的评估、保护及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黄河中上游不同河段的黄河高原鳅自然群体[青海循化(XH)群体、青海大通(DT)群体及甘... 【目的】明确不同水域黄河高原鳅群体免疫基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组成,为黄河高原鳅自然种质资源现状的评估、保护及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黄河中上游不同河段的黄河高原鳅自然群体[青海循化(XH)群体、青海大通(DT)群体及甘肃景泰(JT)群体]样品,基于重组激活基因(Rag1)序列对不同黄河高原鳅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组成差异进行研究。【结果】在不同黄河高原鳅群体的Rag1基因序列中共检测到8个单倍型(H1~H8),其中有5个单倍型(H1、H2、H3、H4和H6)在2个以上的群体间相互共享,尤其是单倍型H1、H4和H6在所有群体中均有分布。黄河高原鳅总群体的单倍型多态性为0.742,核苷酸多态性为0.003,在3个黄河高原鳅群体中共检测到28个多态位点。不同黄河高原鳅种群间的单倍型多态性范围在0.575~0.872,核苷酸多态性范围在0.002~0.003。XH群体与JT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37,XH群体与DT群体间的Fst为-0.041,JT群体与DT群体的Fst为-0.022;不同黄河高原鳅群体的分子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占99.56%)。单倍型网络结构图及NJ聚类树和ML聚类树均显示,不同黄河高原鳅自然种群个体相互混合在一起,未按照采样河段地理位置形成明显的聚类结构,即黄河高原鳅不同单倍型间呈现混合的分布格局。【结论】黄河高原鳅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中等,不同自然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但并未检测到显著的遗传差异,建议在野外进行管理和保护时仍可视为一个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高原鳅 rag1基因 自然种群 遗传结构 单倍型
下载PDF
Rag1、Rag2基因缺陷小鼠的构建及在异种肿瘤移植中的应用
9
作者 沈如凌 石嘉豪 +3 位作者 盛哲津 冯晓龙 吴文婷 费俭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16年第4期263-269,279,共8页
目的 建立重组激活基因,Rag1和Rag2基因缺陷小鼠模型,并对其表型和异种肿瘤移植的成瘤性进行分析.方法 通过传统的胚胎干细胞(ES)细胞打靶、囊胚注射方式,分别构建Rag1和Rag2基因缺陷小鼠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对缺陷小鼠外周血T/B淋巴... 目的 建立重组激活基因,Rag1和Rag2基因缺陷小鼠模型,并对其表型和异种肿瘤移植的成瘤性进行分析.方法 通过传统的胚胎干细胞(ES)细胞打靶、囊胚注射方式,分别构建Rag1和Rag2基因缺陷小鼠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对缺陷小鼠外周血T/B淋巴细胞含量进行检测;通过外源异种肿瘤细胞移植实验,对移植肿瘤细胞的成瘤性进行评价.结果 建立了Rag1和Rag2基因缺陷小鼠模型,两种基因突变纯合子小鼠模型外周血中T、B淋巴细胞含量较野生型小鼠显著降低;人源肿瘤细胞A549在上述两种基因突变纯合子小鼠中较BALB/c-nu(裸小鼠)或(NOD-SCID)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表现出更强的成瘤性.结论 分别成功建立了Rag1和Rag2基因缺陷小鼠模型,两种小鼠模型均发生了T、B淋巴细胞生成障碍,导致免疫系统严重缺陷,可作为异种外源肿瘤移植的受体,用于小鼠荷瘤模型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激活基因(rag1基因) Rag2基因 基因缺陷 免疫缺陷 Recombination-activating GENES (Ragl gene)
下载PDF
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大米过敏原RAG1的B细胞表位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燕芳 何颖 邹泽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6期3243-3244,3250,共3页
[目的]预测大米主要过敏原RAG1的二级结构及B细胞表位。[方法]从Expasy蛋白质数据库中获得编码大米过敏原RAG1的氨基酸序列并以此氨基酸序列为基础,通过DNAStar Protean软件,采用Gamier-Robson方案、Chou-Fasman方案和Karplus-Schulz方... [目的]预测大米主要过敏原RAG1的二级结构及B细胞表位。[方法]从Expasy蛋白质数据库中获得编码大米过敏原RAG1的氨基酸序列并以此氨基酸序列为基础,通过DNAStar Protean软件,采用Gamier-Robson方案、Chou-Fasman方案和Karplus-Schulz方案预测RAG1的二级结构,用Kyte-Doolittle亲水性方案、Emini表面可及性方案J、ameson-Wolf抗原性指数方案综合预测RAG1的B细胞表位。[结果]对大米过敏原RAG1的二级结构和B细胞表位预测的结果表明,第33~441、19~129、155~163区段可能是B细胞的优势表位。[结论]该研究综合应用多方法多参数预测大米过敏原RAG1潜在的B细胞优势表位,为RAG1 B细胞表位的进一步鉴定及其抗原性改造、表位疫苗设计等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过敏原 rag1 二级结构 B细胞表位
下载PDF
基于核基因RAG1部分序列探讨菊头蝠科和蹄蝠科的系统发育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袁小爱 田东 谷晓明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1-196,共6页
应用核基因重组激活基因1(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RAG1)部分序列对贵州9种菊头蝠和5种蹄蝠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研究,运用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 应用核基因重组激活基因1(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RAG1)部分序列对贵州9种菊头蝠和5种蹄蝠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研究,运用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研究结果表明:1.菊头蝠科和蹄蝠科形成两个平行的分支,支持它们是两个平行科的结论。2.马铁菊头蝠是菊头蝠科中第一个独立出来的亚分支,与其余8种菊头蝠的亲缘关系最远;Rhinolophus sp.与大菊头蝠聚合为一支,推测Rhinolophus sp.可能是大菊头蝠,或者是大菊头蝠的近缘种,它们是继马铁菊头蝠之后分离出来的第二亚分支;中华菊头蝠、栗黄菊头蝠、中菊头蝠聚合为第三亚分支,贵州菊头蝠、大耳菊头蝠、菲菊头蝠聚合为第四亚分支,此两分支形成姊妹群。3.在蹄蝠科的亚分支中,三叶蹄蝠、小蹄蝠、普氏蹄蝠依次分离出来,最后分出的是大蹄蝠和中蹄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基因rag1 菊头蝠科 蹄蝠科 系统发育关系
下载PDF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on B cell Epitopes of Rice Allergen RAG1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燕芳 何颖 邹泽红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2年第2期304-306,共3页
[Objective] To predict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and B cell epitopes of the rice major allergen RAG1. [Method]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of rice allergen RAG1 was acquired from Expasy protein database. The secondary struc... [Objective] To predict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and B cell epitopes of the rice major allergen RAG1. [Method]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of rice allergen RAG1 was acquired from Expasy protein database.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RAG1 was predicted by DNAStar Protean software with Gamier-Robson program, Chou-Fasman program and Karplus-Schulz program; the B cell epitopes of RAG1 was predicted with the Kyte Doolittle hydrophilic program, Emini surface accessibility program and Jameson-Wolf antigenic index program. [Result] The predictions on secondary structure and B cell epitopes showed that the regions of 33-44, 119-129, 155-163 were the dominant B cell epitopes. [Conclusion] This study predicted the potential dominant B cell epitopes in rice allergen RAG1 by comprehensive use of multi-methods and multi-parameters, and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es on identification, antigen modification and epitope vaccine design of RAG1 B cell epito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allergen rag1 Secondary structure B cell epitopes
下载PDF
RAG1基因新发变异致重症联合免疫缺陷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清洋 王梦斌 +1 位作者 曹银利 唐成和 《临床荟萃》 CAS 2022年第2期155-161,共7页
目的提高重症联合免疫缺陷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患儿,女性,1月6天,发现体质量不增半月余。住院后并发感染且不易控制,血常规复查提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波动于(0... 目的提高重症联合免疫缺陷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患儿,女性,1月6天,发现体质量不增半月余。住院后并发感染且不易控制,血常规复查提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波动于(0.34~5.51)×10^(9)/L,骨髓穿刺未见明显异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效果欠佳,淋巴细胞亚群符合T^(-)B^(-)NK^(+)免疫表型。全外显子测序发现RAG1基因母源性的c.1229G>A(p.Arg410Gln)、c.2428A>G(p.Ile810Val)错义变异和父源性的c.2005G>A(p.Glu669Lys)错义变异,但前者为国内首次报道,第2个为国际首次报道。结论扩充了国际及国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基因变异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rag1基因 错义变异
下载PDF
RAG1基因新发突变1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14
作者 刘婉文 杨在东 叶文华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1年第9期1371-1375,共5页
目的探讨人重组激活基因1(RAG1)变异引起的联合免疫缺陷病(CID)患儿的临床、免疫特征及基因表型。方法对2020年3月佛山市妇幼保健院的1例CI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儿因巨细胞病毒及耶氏肺孢子菌感染导致重症... 目的探讨人重组激活基因1(RAG1)变异引起的联合免疫缺陷病(CID)患儿的临床、免疫特征及基因表型。方法对2020年3月佛山市妇幼保健院的1例CI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儿因巨细胞病毒及耶氏肺孢子菌感染导致重症肺炎。血常规提示淋巴细胞减少,为(0.95~2.81)×10^(9)/L,CD3^(+)细胞、B细胞、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基因检测结果显示RAG1存在一处纯合子突变c.3074dupT(重复突变),导致氨基酸改变p.L1025Ffs*40(移码突变40位后蛋白翻译提前终止)。这个新型变异未被报道过。结论 CID患儿易被条件致病源引发严重感染;RAG1基因变异可致CID;新发现RAG1基因纯合子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g1基因 基因突变 新发突变 联合免疫缺陷病
下载PDF
Phys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Rag1 in retinal ganglion cell death
15
作者 Takuma Hayashi Toshinori Murata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92-194,共3页
Although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nudear factor-κB (NF-κB) is known to regulate cell death and survival, its precise role in cell death with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remains unknown. We previously rep... Although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nudear factor-κB (NF-κB) is known to regulate cell death and survival, its precise role in cell death with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remains unknown. We previously reported that mice with a homozygous deficiency for NF-κBp50 spon- taneously developed optic neuropathy. We examined the expression and activation of pro-apoptotic factor(s) that mediate optic neuropathy in p50-/- mice. 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 1 (Ragl) is known to regulate the recombination of immunoglobulin V(D)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GCS Phys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rag1 in retinal ganglion cell death CELL
下载PDF
RAG1基因突变致严重联合免疫缺陷一例并文献复习
16
作者 王静 杨男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4年第5期352-355,共4页
目的分析RAG1基因突变致严重联合免疫缺陷患儿的临床特点, 以期在临床工作中早期识别以反复呼吸道感染起病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患儿, 并早期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的一例RAG1基因突变... 目的分析RAG1基因突变致严重联合免疫缺陷患儿的临床特点, 以期在临床工作中早期识别以反复呼吸道感染起病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患儿, 并早期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的一例RAG1基因突变致严重联合免疫缺陷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 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儿, 男, 7月龄, 因反复感染住院治疗。实验室检查提示外周血总T细胞绝对计数369/μl、总B细胞绝对计数33/μl, 全外显子组测序提示患儿存在RAG1基因c.1528(exon2)G>T及c.2785(exon2)c.2786(exon2)insATAG位点突变。文献复习共检索出符合条件的文献26篇, 共报道病例60例, 男童35例, 女童25例, 平均年龄约为4.5月龄;36例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 其次为消化道感染26例, 其他临床表现包括泌尿系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骨质破坏、念珠菌感染、肝脏肿大等;22例存在家族史;21例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 其中15例存活。结论 RAG1基因突变致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的患儿易出现严重感染, 甚至危及生命, 应结合临床特征、免疫学检查及基因检测, 早发现、早治疗, 以改善患儿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 rag1基因 反复呼吸道感染
原文传递
B细胞阴性严重联合免疫缺陷患儿1例的临床表型及RAG1基因变异分析
17
作者 黄娟 郭晓峰 吉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238-241,共4页
目的报道1例以暴发性心肌炎为临床表现的B细胞阴性严重联合免疫缺陷(B-SCID)患儿,并对其进行基因变异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1月31日就诊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的B-SCID患儿1例为研究对象。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并通过Sanger测... 目的报道1例以暴发性心肌炎为临床表现的B细胞阴性严重联合免疫缺陷(B-SCID)患儿,并对其进行基因变异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1月31日就诊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的B-SCID患儿1例为研究对象。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并通过Sanger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家系验证。结果患儿为女性,2个月11天,出生后反复发生皮肤及肺部感染,此次因合并暴发性心肌炎入院,实验室检查提示IgG降低,外周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严重缺乏。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提示患儿存在RAG1基因c.C3007T(p.Q1003X)纯合无义变异,患儿父母均为携带者,该变异既往未见报道,根据ACMG相关标准判断为疑似致病。结论确诊了1例RAG1基因变异相关的B-SCID,丰富了RAG1基因的变异谱,同时为患儿家庭的遗传咨询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 B细胞阴性 rag1基因 基因变异
原文传递
DNA crosslinking and recombination-activating genes 1/2(RAG1/2)are required for oncogenic splicing i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被引量:1
18
作者 Hao Zhang Nuo Cheng +18 位作者 Zhihui Li Ling Bai Chengli Fang Yuwen Li Weina Zhang Xue Dong Minghao Jiang Yang Liang Sujiang Zhang Jianqing Mi Jiang Zhu Yu Zhang Sai-Juan Chen Yajie Zhao Xiang-Qin Weng Weiguo Hu Zhu Chen Jinyan Huang Guoyu Meng 《Cancer Communications》 SCIE 2021年第11期1116-1136,共21页
Background:Abnormal alternative splicing is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carcinogenesis.In 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double homeobox 4 fused with 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DUX4/IGH)can lead to the aber... Background:Abnormal alternative splicing is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carcinogenesis.In 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double homeobox 4 fused with 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DUX4/IGH)can lead to the aberrant production of E-26 transformation-specific family related gene abnormal transcript(ERGalt)and other splicing variants.However,the molecular mechanism underpinning this process remains elusive.Here,we aimed to know how DUX4/IGH triggers abnormal splicing in leukemia.Methods:The differential intron retentio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identify novel DUX4/IGH-driven splicing in B-ALL patients.X-ray crystallography,small angle X-ray scattering(SAXS),and analytical ultracentrifugation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how DUX4/IGH recognize double DUX4 responsive element(DRE)-DRE sites.The ERGalt biogenesis and B-cell differentiation assays were performed to characterize the DUX4/IGH crosslinking activity.To check whether recombination-activating gene 1/2(RAG1/2)was required for DUX4/IGH-driven splicing,the proximity ligation assay,co-immunoprecipitation,mammalian two hybrid characterizations,in vitro RAG1/2 cleavage,and shRNA knock-down assays were performed.Results:We reported previously unrecognized intron retention events in Ctype lectin domain family 12,member A abnormal transcript(CLEC12Aalt)and chromosome 6 open reading frame 89 abnormal transcript(C6orf89alt),where also harbored repetitive DRE-DRE sites.Supportively,X-ray crystallography and SAXS characterization revealed that DUX4 homeobox domain(HD)1-HD2 might dimerize into a dumbbell-shape trans configuration to crosslink two adjacent DRE sites.Impaired DUX4/IGH-mediated crosslinking abolishes ERGalt,CLEC12Aalt,and C6orf89alt biogenesis,resulting in marked alleviation of its inhibitory effect on B-cell differentiation.Furthermore,we also observed a rare RAG1/2-mediated recombination signal sequence-like DNA edition in DUX4/IGH target genes.Supportively,shRNA knock-down of RAG1/2 in leukemic Reh cells consistently impaired the biogenesis of ERGalt,CLEC12Aalt,and C6orf89alt.Conclusions:All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DUX4/IGH-driven DNA crosslinking is required for RAG1/2 recruitment onto the double tandem DRE-DRE sites,catalyzing V(D)J-like recombination and oncogenic splicing i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ternative splicing DUX4/IGH ERG_(alt) rag1/2
原文传递
Generation of inactivated IL2RG and RAG1 monkeys with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using base editing
19
作者 Xiao Zheng Chunhui Huang +15 位作者 Yingqi Lin Bofeng Han Yizhi Chen Caijuan Li Jiawei Li Yongyan Ding Xichen Song Wei Wang Weien Liang Jianhao Wu Jiaxi Wu Jiale Gao Chengxi Wei Xudong Zhang Zhuchi Tu Sen Yan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SCIE CSCD 2023年第10期4825-4837,共13页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encompasses a range of inherited disorders that lead to a profound deteriora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Among the pivotal genes associated with SCID,RAG1 and IL2RG play crucial role...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encompasses a range of inherited disorders that lead to a profound deteriora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Among the pivotal genes associated with SCID,RAG1 and IL2RG play crucial roles.IL2RG is ess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differentiation,and functioning of T,B,and NK cells,while RAG1 critically contributes to adaptive immunity by facilitating V(D)J recombination during the maturation of lymphocytes.Animal models carrying mutations in these genes exhibit notable deficiencies in their immune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MUNODEFICIENCY IMMUNITY rag1
原文传递
RAG1基因新发现变异位点的结构分析及致病性预测
20
作者 刘永祥 段雨薇 +5 位作者 翁治委 张淑婷 李学荣 彭新良 周瑞鸿 周少虎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5-301,共7页
目的探索胚胎植入前单基因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monogenic,PGT-M)周期前与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相关的重组激活基因1(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 1,RAG1)基因结构... 目的探索胚胎植入前单基因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monogenic,PGT-M)周期前与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相关的重组激活基因1(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 1,RAG1)基因结构和功能,并对其新发现变异位点进行致病性预测。方法针对2016年8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先证者的外显子报告及其父母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及Sanger测序数据,利用PROVEAN、PolyPhen-2和Mutation Taster致病性预测软件对RAG1基因变异位点的基因结构、蛋白保守结构域进行分析,并对突变与野生型RAG1蛋白的结构进行三维结构重建,实现致病性的预测。结果双方均为RAG1基因突变携带者,突变位点位于11号染色体上,女方为c.946T>G(p.C316G)杂合错义突变,男方为c.11941196del(p.L399del)杂合整码突变。两个突变位点对应的氨基酸在人、黑猩猩、猪、牛、大鼠、小鼠6个物种中高度保守。二级三级结构重建显示,c.946T>G(p.C316G)突变导致对应的RING型锌指结构丧失结合锌离子的能力,c.11941196del(p.L399del)突变引起的第399位亮氨酸缺失导致氢键减少1条。结论推测RAG1两个新发现变异位点为可致病性突变,扩大了RAG1基因的突变谱,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激活基因1 新发变异位点 生物信息学 致病性预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