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uffer and Wiresizing Optimization under the Distributed RLC Model with Crosstalk Constraint
1
作者 QI Chang WANG Gaofeng SHI Xinzhi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2007年第6期1051-1056,共6页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interconnect buffer and wiresizing optimization problem under a distributed RLC model to optimize not just area and delay, but also crosstalk for RLC circuit with non-monotone signal respon...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interconnect buffer and wiresizing optimization problem under a distributed RLC model to optimize not just area and delay, but also crosstalk for RLC circuit with non-monotone signal response. We present a new 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MOGA) which uses a single objective sorting(SOS)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the non-dominated set to solve this multi-objective interconnect optimization problem. The MOGA/SOS optimal algorithm provides a smooth trade-off among signal delay, wave form, and routing area. Furthermore, we use a new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lower bound of crosstalk. Extensiv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our algorithm is scalable with problem size. Furthermore, compared to the solution based on an Elmore delay model, our solution reduces the total routing area by up to 30%, the delay to the critical sinks by up to 25%, while further improving crosstalk up to 25.73% on ave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ffer insertion wiresizing optimization distributed rlc model CROSSTALK MOGA/SOS optimal algorithm
下载PDF
A Novel Interconnect Crosstalk Parallel RLC Analyzable Model Based on the 65nm CMOS Process
2
作者 朱樟明 钱利波 杨银堂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3-427,共5页
Based on the 65nm CMOS process,a novel parallel RLC coupling interconnect analytical model is presented synthetically considering parasitical capacitive and parasitical inductive effects. Applying function approximati... Based on the 65nm CMOS process,a novel parallel RLC coupling interconnect analytical model is presented synthetically considering parasitical capacitive and parasitical inductive effects. Applying function approximation and model order-reduction to the model, we derive a closed-form and time-domain waveform for the far-end crosstalk of a victim line under ramp input transition. For various interconnect coupling sizes, the proposed RLC coupling analytical model enables the estimation of the crosstalk voltage within 2.50% error compared with Hspice simulation in a 65nm CMOS process. This model can be used in computer-aided-design of nanometer SO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meter CMOS interconnect coupling crosstalk parallel rlc analytical model parameter extraction function approximation
下载PDF
Mitigation of Transients in Capacitor Coupled Substations Using Traditional RLC Filter Techniques
3
作者 Sinqobile Wiseman Nene Bolanle Tolulope Abe Agha Francis Nnachi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 2024年第5期60-75,共16页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extensive examination and modeling of Capacitor Coupled Substations (CCS), noting some of their inherent constraints. The underlying implementation of a CCS is to supply electricity directly f...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extensive examination and modeling of Capacitor Coupled Substations (CCS), noting some of their inherent constraints. The underlying implementation of a CCS is to supply electricity directly from high-voltage (HV) transmission lines to low-voltage (LV) consumers through coupling capacitors and is said to be cost-effective as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distribution networks. However, the functionality of such substations is susceptible to various transient phenomena, including ferroresonance and overvoltage occurrence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the study uses simulation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ventional resistor-inductor-capacitor (RLC) filter in mitigating hazardous overvoltage resulting from transients.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entails using standard RLC filter to suppress transients and its associated overvoltage risks. Through a series of MATLAB/Simulink simulations, the research emphasizes the practical effectiveness of this technique. The stud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transients under varied operational scenarios, including no-load switching conditions, temporary short-circuits, and load on/off events. The primary aim of the article is to assess the viability of using an established technology to manage system instabilities upon the energization of a CCS under no-load circumstances or in case of a short-circuit fault occurring on the primary side of the CCS distribution transformer. The findings undersc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ventional RLC filters in suppressing transients induced by the CCS no-load switch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acitor Coupled Substation System modeling FERRORESONANCE rlc filters Power Electronics Transients Capacitor Voltage Transformers Transmission Lines
下载PDF
基于RLC模型参数辨识的配网电缆单相接地故障的单端时域测距方法 被引量:12
4
作者 唐昆明 唐辰旭 +2 位作者 罗建 张太勤 黄翰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60,共7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RLC模型的配网电缆单相接地故障的单端时域测距方法。该方法利用配网电缆单相接地故障后的暂态信息并结合故障状态网络与零模网络,建立时域测距方程,实现故障测距,且对过渡电阻及其两侧的等值对地电容进行了辨识求值。该... 提出了一种基于RLC模型的配网电缆单相接地故障的单端时域测距方法。该方法利用配网电缆单相接地故障后的暂态信息并结合故障状态网络与零模网络,建立时域测距方程,实现故障测距,且对过渡电阻及其两侧的等值对地电容进行了辨识求值。该算法避免了故障后消弧线圈补偿使得稳态残流微弱、过渡电阻、故障初始角及中性点运行方式等因素对测距精度的影响。大量的EMTP数字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且具有较高的测距辨识精度。测距平均误差在10 m内,最大相对误差小于0.113%,计算过渡电阻的最大相对误差小于1.637%,满足实际工程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网电缆 单相接地故障 暂态信息 rlc模型 单端测距 参数辨识
下载PDF
RLC串联二阶电路的数学模型分析与电路设计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军 王玲珍 +2 位作者 李德奎 苟双全 张永刚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13年第3期12-13,共2页
针对RLC串联电路的特性对其进行了二阶时域微分方程的数学模型分析,提出了基于Proteus的电路仿真设计,研究了RLC串联二阶电路系统在外界方波激励信号作用下三种状态响应。通过电路图表分析仿真表明了设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 rlc电路 数学模型 分析 设计 仿真
下载PDF
用于SPICE模拟高频互连效应的RLC电路模型 被引量:1
6
作者 宋任儒 阮刚 +5 位作者 梁擎擎 朱兆旻 肖夏 ReinhardStreiter ThomasOtto ThomasGessner 《微电子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02-308,共7页
提出了一个用于 SPICE模拟高频互连效应的 RLC互连电路模型 ,该模型考虑了频率对互连电感、电阻的影响 ,适用于从芯片间互连到芯片内互连高频效应的分析。基于所提出的互连模型 ,对频率达 1 0 0 0 MHz时芯片内长互连线的延迟、串扰、过... 提出了一个用于 SPICE模拟高频互连效应的 RLC互连电路模型 ,该模型考虑了频率对互连电感、电阻的影响 ,适用于从芯片间互连到芯片内互连高频效应的分析。基于所提出的互连模型 ,对频率达 1 0 0 0 MHz时芯片内长互连线的延迟、串扰、过冲等互连寄生效应进行了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CE模拟 互连效应 PLC电路模型 集成电路
下载PDF
一种基于RLC互连线系统的串扰仿真方法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鑫 Janet M.Wang +1 位作者 唐卫清 吴慧中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4202-4206,共5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均匀RLC耦合互连线系统的串扰噪声仿真方法。该方法将耦合互连线模型在线元分析阶段即进行复频域解耦,使原本复杂的耦合互连线元模型转化为独立互连线元模型,进而简化之后的串扰噪声的仿真分析过程。最后运用数值方法得... 提出了一种基于均匀RLC耦合互连线系统的串扰噪声仿真方法。该方法将耦合互连线模型在线元分析阶段即进行复频域解耦,使原本复杂的耦合互连线元模型转化为独立互连线元模型,进而简化之后的串扰噪声的仿真分析过程。最后运用数值方法得到均匀RLC互连线串扰噪声的时域估计表达式。仿真实验结果相较于PSPICE结果的误差小于5%,表明了该方法可以对均匀RLC互连线串扰噪声进行有效的仿真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匀互连线 串扰仿真 解耦 数值方法 rlc仿真模型
下载PDF
基于RLC模型的集成电路互连线串扰估计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朝辉 《电子测量技术》 2008年第5期49-51,共3页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基于RLC模型的高速集成电路互连线串扰峰值估计公式,在考虑了电感效应的基础上建立了RLC电路模型,对CMOS电路器件作了线性假设,推导出了当侵略线输入单位斜升信号时的互连串扰时域表达式。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公式...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基于RLC模型的高速集成电路互连线串扰峰值估计公式,在考虑了电感效应的基础上建立了RLC电路模型,对CMOS电路器件作了线性假设,推导出了当侵略线输入单位斜升信号时的互连串扰时域表达式。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公式的结果相对于HSPICE仿真的误差绝对值小于10%,可被应用于集成电路版图综合的布局规划模型中,能够在高速、高密度VLSI的设计阶段预测信号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电路 互连 串扰 rlc模型
下载PDF
考虑工艺波动影响的RLC互连统计延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建伟 董刚 +1 位作者 杨银堂 王增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767-2771,共5页
该文提出了一种考虑工艺波动的统计RLC互连延时分析方法。文中首先给出了考虑工艺波动的寄生参数和矩的构建方法,然后基于Weibull分布给出了RLC互连的统计延时模型。所提方法同样适用于已有的延时模型如Elmore模型,等效Elmore模型和D2M... 该文提出了一种考虑工艺波动的统计RLC互连延时分析方法。文中首先给出了考虑工艺波动的寄生参数和矩的构建方法,然后基于Weibull分布给出了RLC互连的统计延时模型。所提方法同样适用于已有的延时模型如Elmore模型,等效Elmore模型和D2M模型。通过对几种模型的比较,表明,基于Weibull分布的RLC互连的统计延时模型是最精确的,和HSPICE相比,50%延时误差最大0.11%,蒙特卡洛分析中的均值和平均偏差误差最大2.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电路 工艺波动 rlc互连延时 统计模型 WEIBULL分布
下载PDF
基于Proteus的RLC串联二阶电路的数学模型与仿真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军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54,60,共5页
对RLC串联电路的二阶时域微分方程和复频域代数方程的数学模型进行详细分析,并运用Proteus软件建立其电路模型,研究RLC串联二阶电路系统在方波激励信号作用下临界阻尼、欠阻尼、过阻尼情况的状态响应.通过图表分析和虚拟示波器观测,探... 对RLC串联电路的二阶时域微分方程和复频域代数方程的数学模型进行详细分析,并运用Proteus软件建立其电路模型,研究RLC串联二阶电路系统在方波激励信号作用下临界阻尼、欠阻尼、过阻尼情况的状态响应.通过图表分析和虚拟示波器观测,探讨了不同阻尼状态的充、放电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lc 二阶电路 数学模型 PROTEUS 仿真
下载PDF
RLC串联电路与微梁耦合系统的吸合电压与电振荡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杨志安 贾尚帅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21-726,共6页
根据电阻电感电容RLC电路与微梁耦合系统物理模型,利用拉格朗日-麦克斯韦方程建立了反映RLC电路与微梁机电耦合特征的数学模型。此模型能够反映机电的耦合特征。当两个极板之间的电介质为石蜡、陶瓷、云母等填充物时,只需求解RLC串联电... 根据电阻电感电容RLC电路与微梁耦合系统物理模型,利用拉格朗日-麦克斯韦方程建立了反映RLC电路与微梁机电耦合特征的数学模型。此模型能够反映机电的耦合特征。当两个极板之间的电介质为石蜡、陶瓷、云母等填充物时,只需求解RLC串联电路方程;当电路中放电结束瞬间,电容器极板上电荷为零,此时系统转化为极板微梁振动系统。通过伽辽金方法推导出了极板微梁系统的非线性振动方程,并求得了极板的吸合电压;应用常微分方程理论得到了RLC串联电路方程电振荡的解析表达式,分析了系统的电振荡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每一个激励电压值,极板都有两个可能的平衡位置;电路中电流在非共振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振荡后达到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lc电路 微梁 耦合 数学模型 吸合电压 电振荡
下载PDF
基于л型RLC模型估计电源树同步切换噪声
12
作者 何剑春 葛海通 +1 位作者 何乐年 严晓浪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78-481,共4页
深亚微米工艺下,高密度器件的高频同步切换噪声可严重影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largescaleintegratedcircuit,VLSI)的可靠性和信号完整性.基于一类VLSI电源树(powersupplytree,PST)的分段π型RLC模型,利用切换事件驱动机制、节点和参... 深亚微米工艺下,高密度器件的高频同步切换噪声可严重影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largescaleintegratedcircuit,VLSI)的可靠性和信号完整性.基于一类VLSI电源树(powersupplytree,PST)的分段π型RLC模型,利用切换事件驱动机制、节点和参数重组建立切换电流规整传播路径,并以二极点模型近似切换电流传递过程,实现电源树同步切换噪声(simultaneousswitchingnoise,SSN)估计.仿真表明,该方法可加速同步切换噪声模拟过程,提高效率,并保持较高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源树 同步切换噪声 π型rlc模型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切换事件驱动机制 VLSI
下载PDF
基于工艺随机扰动的非均匀RLC互连线串扰分析
13
作者 李鑫 Janet M.Wang +2 位作者 唐卫清 吴慧中 张瑛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876-1879,1933,共5页
提出一种基于工艺随机扰动的非均匀RLC互连线串扰分析方法;同时建立了互连线随机扰动模型。通过解耦技术将耦合非均匀互连线模型转化为独立互连线模型,从而简化了分析,并利用新的逼近模型对数值结果进行复频域的函数逼近,提高了算法精... 提出一种基于工艺随机扰动的非均匀RLC互连线串扰分析方法;同时建立了互连线随机扰动模型。通过解耦技术将耦合非均匀互连线模型转化为独立互连线模型,从而简化了分析,并利用新的逼近模型对数值结果进行复频域的函数逼近,提高了算法精度。最后将算法应用到多根耦合互连线互连的情况,拓展了算法可计算的电路规模。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可以对工艺随机扰动下的耦合互连线串扰进行有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扰动 非均匀互连线 复数拟合 rlc模型 解耦
下载PDF
RLC二阶电路的建模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缪小燕 吴卫华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78-80,共3页
建立RLC电路时域微分方程和复频域代数方程的数学模型、Simulink模型,研究RLC二阶电路系统在欠阻尼情况下的单位阶跃响应、单位冲激响应和稳态响应,并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关键词 rlc 二阶电路 建模 MATLAB
下载PDF
基于电源树分布RLC模型估计同步切换噪声
15
作者 何剑春 严晓浪 何乐年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1-446,共6页
在超深亚微米 ( VDSM)工艺下 ,器件频繁的同步切换可在电源 /地分配网络上形成大开关电流 ,影响VLSI的可靠性和信号完整性。文中提出一种估计电源树同步切换噪声的解析方法 :利用事件驱动机制、节点重组及参数重编号技术建立切换电流传... 在超深亚微米 ( VDSM)工艺下 ,器件频繁的同步切换可在电源 /地分配网络上形成大开关电流 ,影响VLSI的可靠性和信号完整性。文中提出一种估计电源树同步切换噪声的解析方法 :利用事件驱动机制、节点重组及参数重编号技术建立切换电流传播路径 ,以二极点模型近似切换电流非线性传递过程 ,简化噪声提取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源/地分配网络 开关电流 VLSI 估计电源树 同步切换噪声 rlc模型 估计
下载PDF
RLC耦合回路的另一种描述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万霞 叶欢 +1 位作者 尹杰 汪茂胜 《大学物理》 2019年第6期13-15,28,共4页
一般采用两个谐振子模型来描述RLC回路.然而两个谐振子模型是两个二阶微分方程,求解起来比较复杂.为此我们针对RLC回路体系,理论上和实验上研究了一阶微分方程的耦合模理论与两个谐振子模型之间的关联.研究表明耦合模理论可以推广到电... 一般采用两个谐振子模型来描述RLC回路.然而两个谐振子模型是两个二阶微分方程,求解起来比较复杂.为此我们针对RLC回路体系,理论上和实验上研究了一阶微分方程的耦合模理论与两个谐振子模型之间的关联.研究表明耦合模理论可以推广到电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lc回路 耦合 两个谐振子模型 耦合模理论
下载PDF
一种新的RLC互连解析延时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17
作者 尹国丽 林争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570-1573,共4页
提出了用来评估深亚微米VLSI电路中RLC互连延时的一种新的解析延时模型.该模型的驱动器由输出电阻和电容组成,负载为容性负载.先对分布式均匀传输线的转换函数展开式进行二阶近似,然后根据不同的极点情况,计算出时域下的阶跃响应及相应... 提出了用来评估深亚微米VLSI电路中RLC互连延时的一种新的解析延时模型.该模型的驱动器由输出电阻和电容组成,负载为容性负载.先对分布式均匀传输线的转换函数展开式进行二阶近似,然后根据不同的极点情况,计算出时域下的阶跃响应及相应的解析延时.该模型还被应用到具体的RLC互连树中评估源节点到漏节点的延时.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比前人的延时模型精确,延时评估误差减少了10%;而由输出电阻和电容组成的驱动器能够很好地改善RLC互连树的延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析延时模型 rlc互连 互连延时 驱动器
下载PDF
RLC-振荡电路中的数学模型 被引量:5
18
作者 常秀芳 李高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1期71-73,共3页
从分析实际问题入手,依据闭合电路定律,从中建立RLC-振荡电路的数学模型.
关键词 rlc-振荡电路 闭合电路 串联 并联 数学模型
下载PDF
斜阶跃信号激励下的RLC互连线时延模型 被引量:1
19
作者 任英磊 毛军发 李晓春 《微电子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0-292,共3页
文章对斜阶跃信号激励下的RLC互连线时延模型进行了研究。用改进1阶模型逼近传输线的传输函数,得到了比较简洁的时延解析式。该模型计算所得的结果与SPICE仿真结果的误差小于5%。
关键词 斜阶跃信号 时延 rlc互连线模型 改进1阶模型 解析式
下载PDF
斜阶跃信号激励下耦合RLC互连线时延估计
20
作者 李鑫 Janet M Wang +1 位作者 唐卫清 吴慧中 《中国工程科学》 2008年第11期59-64,共6页
考虑实际电路中激励信号不理想对耦合互连线时延分析的影响,建立了斜阶跃信号激励下的互连线时延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耦合RLC互连线的时延分析方法。该方法对已有的解耦算法进行了改进,将斜阶跃信号激励下的耦合互连线模型在线元分析阶... 考虑实际电路中激励信号不理想对耦合互连线时延分析的影响,建立了斜阶跃信号激励下的互连线时延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耦合RLC互连线的时延分析方法。该方法对已有的解耦算法进行了改进,将斜阶跃信号激励下的耦合互连线模型在线元分析阶段进行解耦,并结合二阶矩模型及改进的一阶模型对互连线的传递函数进行化简,进而给出耦合互连线的时延估计表达式。实验结果表明,互连线时延估计方法可以对耦合RLC互连线模型的时延进行有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阶跃信号 耦合rlc互连线 时延估计 解耦 二阶矩模型 改进的一阶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