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emical compound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Rabdosia excisa 被引量:1
1
作者 PANG Jinsong YU Qian LIU Bao 《Frontiers in Biology》 CSCD 2007年第1期50-53,共4页
Many kinds of diterpenoids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Rabdosia spp.Some of them have anti-microbial effects,counteract inflammation,and inhibit tumor progression activities.We conducted the present study in order to look... Many kinds of diterpenoids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Rabdosia spp.Some of them have anti-microbial effects,counteract inflammation,and inhibit tumor progression activities.We conducted the present study in order to look for bioactive compounds in the medicinal plant Rabdosia excisa.In this study,five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R.excisa;they were oridonin,isokamebakaurin,oleano-lic acid,ursolic acid,and b-sitosterol.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function of the extracts,the activity of antibiotics,anti-oxidation,and immunity test were carried out against these functions.Prospective results were observed in all of the tested i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bdosia excisa COMPOU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原文传递
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 of Kamebakaurin from Rabdosia excisa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2
作者 TANG Jian MA Rui-li +4 位作者 LI Qian-qian JIANG Chun-bao CHEN Rui OUYANG Zhen CHEN Hai-sheng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6期1072-1077,共6页
For the efficient extraction of kamebakaurin(KA), the 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UAE) of KA from Rabdosia excisa(R, excisa) via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 was investigated with high-performance liqu... For the efficient extraction of kamebakaurin(KA), the 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UAE) of KA from Rabdosia excisa(R, excisa) via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 was investigated with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Effects of the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such as extraction solvent, ratio of liquid to plant material, extraction time and extraction temperature on the extracting efficiency of KA from R. excisa were evaluated, and the purity of KA in residual was calculated.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were 65.5%(volume fraction) acetone, 35 ℃, time of 24.6 min with ultrasound of 80 W/L, 40 kHz, ratio of liquid to plant material at 30:1(mL/g). The maximum yield of KA is 0.708 mg/kg, with mean purity of 6.09%, indicating that 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 is a feasible and useful method for extracting KA from R. exci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 Kamebakaurin rabdosia excisa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原文传递
龟叶草免疫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叶丽卡 陈妍妍 +1 位作者 张扬 王慧芬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研究龟叶草水煎液的免疫作用。方法:采用小鼠免疫器官称重及研究龟叶草水煎液对小鼠碳粒廓清速率、体外淋巴细胞转化、小鼠血清溶血素形成及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等的影响。结果:龟叶草水煎液ig 10、20g/kg,对小鼠脾、胸腺重量无影响... 目的:研究龟叶草水煎液的免疫作用。方法:采用小鼠免疫器官称重及研究龟叶草水煎液对小鼠碳粒廓清速率、体外淋巴细胞转化、小鼠血清溶血素形成及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等的影响。结果:龟叶草水煎液ig 10、20g/kg,对小鼠脾、胸腺重量无影响;ip 0.5、2g/kg及ig20g/kg均能抑制小鼠廓清速率及体外淋巴细胞转化;对小鼠血清素的形成略有增高作用,但统计学处理无差异(P>0.05);ip 2.1、0.5、0.25g/kg对小鼠迟发超敏反应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论:龟叶草水煎液对网状内皮系统以及细胞免疫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体液免疫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叶草 免疫作用 网状内皮系统 细胞免疫 尾叶香茶菜 碳粒廓清 迟发型超敏反应 溶血素 淋巴细胞转化
下载PDF
龟叶草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叶丽卡 陈妍妍 +1 位作者 任常顺 王慧芬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923-926,共4页
目的 研究龟叶草抗炎镇痛作用。方法 抗炎实验采用小鼠耳廓肿胀法、大鼠足肿胀等方法 ;镇痛实验选用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结果 龟叶草水煎液 ip0 .5 ,2 .0 g/ kg及醇提液 2 .0 g/ kg均能非常显著地抑制小鼠耳肿胀作用 ,抑制率分别为 ... 目的 研究龟叶草抗炎镇痛作用。方法 抗炎实验采用小鼠耳廓肿胀法、大鼠足肿胀等方法 ;镇痛实验选用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结果 龟叶草水煎液 ip0 .5 ,2 .0 g/ kg及醇提液 2 .0 g/ kg均能非常显著地抑制小鼠耳肿胀作用 ,抑制率分别为 6 0 .2 3% ,72 .31%及 30 .11%。龟叶草醇提液 ip 2 g/ kg在 1,2 ,3,4 h对大鼠足肿胀有很明显的抑制作用 ,抑制率分别为 91.7% ,6 8.1% ,37.6 % ,4 3.6 % ;剂量为 0 .5 g/ kg时抑制率分别为 4 4 .3% ,4 4 .9% ,2 7.5 % ,18.7%。水煎液 ip 0 .5 ,2 g/ kg对热板致小鼠痛阈有显著提高 ,能使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 ,抑制率分别为 2 9.7% ,5 7.0 %。结论 龟叶草有较强的抗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研究 龟叶草 抗炎 镇痛
下载PDF
RP-HPLC法测定尾叶香茶菜中二萜类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4
5
作者 桂明玉 李绪文 +1 位作者 徐吉庆 金永日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3-485,共3页
目的:对尾叶香茶菜中的4种主要二萜类成分 kamebakaurin(Ⅰ),excisanin A(Ⅱ),rabdokunmin C(Ⅲ)和 kamebanin(Ⅳ)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 ZORBAX Extend C_(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 目的:对尾叶香茶菜中的4种主要二萜类成分 kamebakaurin(Ⅰ),excisanin A(Ⅱ),rabdokunmin C(Ⅲ)和 kamebanin(Ⅳ)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 ZORBAX Extend C_(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23:77),流速1.2 mL·min^(-1),检测波长230 nm,柱温25℃。结果:化合物Ⅰ~Ⅳ在进样量0.1~4.0 μg范围内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 r 均为0.9999(n=6)。化合物Ⅰ~Ⅳ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3%,100.7%,97.3%,101.7%;RSD 分别为1.0%,1.6%,2.2%,1.8%(n=6)。结论:本方法对尾叶香茶菜中的4种主要二萜类成分 kamebakaurin(Ⅰ),excisanin A(Ⅱ),rabdokunmin C(Ⅲ)和 kamebanin(Ⅳ)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准确,方法简便、快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叶香茶菜 二萜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含量测定
下载PDF
尾叶香茶菜水溶性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汤建 马瑞丽 +2 位作者 刘洪川 欧阳臻 陈海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5-217,共3页
采用XAD16N大孔树脂、HW-40C凝胶柱和硅胶柱等色谱手段,从长白山产尾叶香茶菜甲醇提取物的水溶性部位中纯化得到山柰酚-3-O-芸香糖苷(1)、芦丁(2)、异槲皮苷(3)、槲皮素-7-O-鼠李糖苷(4)、金樱子皂苷A(5)、β-胡萝卜苷(6)、咖啡酸(7)、... 采用XAD16N大孔树脂、HW-40C凝胶柱和硅胶柱等色谱手段,从长白山产尾叶香茶菜甲醇提取物的水溶性部位中纯化得到山柰酚-3-O-芸香糖苷(1)、芦丁(2)、异槲皮苷(3)、槲皮素-7-O-鼠李糖苷(4)、金樱子皂苷A(5)、β-胡萝卜苷(6)、咖啡酸(7)、槲皮素(8)和熊果酸(9),其中化合物1,4,5,7,8为首次从尾叶香茶菜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5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叶香茶菜 水溶性部位 黄酮 金樱子皂苷A
下载PDF
RP-HPLC法测定不同生长期尾叶香茶菜中二萜类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2
7
作者 桂明玉 李绪文 +2 位作者 王宝珍 徐吉庆 金永日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5-127,共3页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生长期尾叶香茶菜叶的4种主要二萜类成分kamebakaurin(Ⅰ),excisanin A(Ⅱ),rabdokunmin C(Ⅲ)和kamebanin(Ⅳ)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期尾叶香茶菜叶中二萜类成分含量发生变化.化合物Ⅰ和Ⅱ在7月上...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生长期尾叶香茶菜叶的4种主要二萜类成分kamebakaurin(Ⅰ),excisanin A(Ⅱ),rabdokunmin C(Ⅲ)和kamebanin(Ⅳ)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期尾叶香茶菜叶中二萜类成分含量发生变化.化合物Ⅰ和Ⅱ在7月上旬含量最高;化合物Ⅲ在6月初到8月中旬含量变化不大,但8月上旬含量开始下降;化合物Ⅳ在6月中旬含量最高,7月上旬含量开始下降.7月上旬尾叶香茶菜中总二萜类成分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叶香茶菜 二萜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含量变化
下载PDF
河南产尾叶香茶菜叶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纯化 被引量:1
8
作者 吴月霞 张伟 +2 位作者 刘娜 李继成 杨丽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87-691,共5页
目的:分离纯化河南产尾叶香茶菜(Rabdosia excisa)叶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法对尾叶香茶菜叶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尾叶香茶菜叶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1α,6,11β,15β... 目的:分离纯化河南产尾叶香茶菜(Rabdosia excisa)叶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法对尾叶香茶菜叶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尾叶香茶菜叶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1α,6,11β,15β-四乙酰基-6,7-断裂-7,20-内酯-对映-贝壳杉-16-烯(Ⅰ)、2α-羟基齐墩果酸(Ⅱ)、2α,3α,19-三羟基-12-烯-28-乌索酸(Ⅲ)、hyptadienic acid(Ⅳ)、6β,11α,15α-三羟基-6,7断裂-6,20-环氧2-1α,7-内酯-对映-贝壳杉-16-烯(Ⅴ)、α-香树脂醇棕榈酸酯(Ⅵ)、2α,3α-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Ⅶ)、maoyecrystal E(Ⅷ)、enmenol-glucoside(Ⅸ)及冬凌草甲素(Ⅹ)。结论:除化合物Ⅹ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尾叶香茶菜中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叶香茶菜 河南 二萜 三萜 甾体化合物
下载PDF
尾叶香茶菜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朱晓红 王强 +1 位作者 杨丽霞 臧树良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326-329,共4页
目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尾叶香茶菜的指纹图谱。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5μm,250mm×4.6mm);流动相为乙腈-水(23∶77);流速1.0ml/min;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30nm。结果建立了尾叶香茶菜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8批... 目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尾叶香茶菜的指纹图谱。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5μm,250mm×4.6mm);流动相为乙腈-水(23∶77);流速1.0ml/min;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30nm。结果建立了尾叶香茶菜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8批尾叶香茶菜指纹图谱相似度≥0.9435。结论采用HPLC指纹图谱检测技术可有效控制尾叶香茶菜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叶香茶菜 指纹图谱 HPLC
下载PDF
尾叶香茶菜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孝鹏 高原 +1 位作者 王飞 刘守金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3年第4期274-277,共4页
目的:研究唇形科植物尾叶香茶菜Rabdosia excisa地上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等柱层析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依据化学方法和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尾叶香茶菜地上部位... 目的:研究唇形科植物尾叶香茶菜Rabdosia excisa地上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等柱层析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依据化学方法和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尾叶香茶菜地上部位分离得到9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dayecrystal A(1),acetylsventenic acid(2),sventenic acid(3),trichokaurin(4),maoyerabdosin(5),pedalitin(6),syringic acid(7),β-谷甾醇(8)和胡萝卜苷(9)。结论:化合物1、2、3、4和5为首次从尾叶香茶菜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形科 尾叶香茶菜 地上部位 化学成分
下载PDF
尾叶香茶菜和蓝萼香茶菜叶的解剖结构 被引量:3
11
作者 汤晓韵 卢曦 +1 位作者 白露 张友民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98-102,共5页
以尾叶香茶菜和蓝萼香茶菜为试材,采用徒手切片、石蜡切片等方法,研究了生长环境对尾叶香茶菜和蓝萼香茶菜叶的影响,以期为开发、利用和保护现有的香茶菜属植物资源;为引种驯化、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种植物叶片的结构相似... 以尾叶香茶菜和蓝萼香茶菜为试材,采用徒手切片、石蜡切片等方法,研究了生长环境对尾叶香茶菜和蓝萼香茶菜叶的影响,以期为开发、利用和保护现有的香茶菜属植物资源;为引种驯化、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种植物叶片的结构相似,但二者的叶片在外部形态特征、表皮细胞的形状、栅栏组织与海面组织细胞的特点、维管束发育的程度方面有明显的不同,这也表现出2种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二者均为异面叶;气孔类型为无规则型,长椭圆状;气孔下陷且仅存于叶片下表皮。尾叶香茶菜气孔密度平均为372个·mm^(-2);蓝萼香茶菜气孔密度平均为188个·mm^(-2)。二者栅栏组织均为一层。尾叶香茶菜的栅海比为80.9%;蓝萼香茶菜的栅海比52.81%。二者的叶片下表皮、叶柄均存在大量腺毛和非腺毛。分泌道在2种植物的叶及叶柄均有分布。二者的叶柄结构基本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叶香茶菜 蓝萼香茶菜 解剖结构
下载PDF
尾叶香茶菜总二萜的抗炎活性及其LC—MS成分分析
12
作者 姜春保 曾孝玉 +4 位作者 聂慧 刘洪川 汤建 欧阳臻 陈海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A02期205-207,214,共4页
本文测定了尾叶香茶菜总二萜抗炎活性,并进行初步成分分析。使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考察二萜类成分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影响以及对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的抑制作用。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出总二萜中的6种... 本文测定了尾叶香茶菜总二萜抗炎活性,并进行初步成分分析。使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考察二萜类成分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影响以及对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的抑制作用。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出总二萜中的6种成分。结果表明,尾叶香茶菜总二萜和尾叶香茶菜丙素(KA,100pg/mL).可明显降低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表达,抑制炎症反应。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乙醇提取物、总二萜和尾叶香茶菜丙素的高剂量组小鼠耳肿胀明显降低,低剂量组也有降低趋势,其中乙醇提取物低剂量组的抗肿胀作用接近吲哚美辛(Indo,25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叶香茶菜 总二萜 抗炎活性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下载PDF
基于两种一测多评法对尾叶香茶菜中四种二萜类成分的质量控制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丽霞 陈勇强 孙舰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27-30,35,共5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尾叶香茶菜中Kamebakaurin、excisanin A、rabdokunmin C、Kamebanin四种二萜类成分的HPLC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测多评法方法学考察模式,以验证一测多评法在尾叶香茶菜药材质量控制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技术适用性。方法...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尾叶香茶菜中Kamebakaurin、excisanin A、rabdokunmin C、Kamebanin四种二萜类成分的HPLC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测多评法方法学考察模式,以验证一测多评法在尾叶香茶菜药材质量控制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技术适用性。方法:以尾叶香茶菜中的4种活性成分为指标成分,采用两种校正方法分别建立各成分与Kamebakaurin的相对校正因子(fk/s),计算各成分含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尾叶香茶菜中这4种成分的含量,并比较两种一测多评法所得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结果:建立了尾叶香茶菜中4种二萜类成分一测多评法方法学考察模式;不同仪器和色谱柱多点校正法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斜率校正法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同时测定尾叶香茶菜中Kamebakaurin、excisanin A、rabdokunmin C、Kamebanin 4种二萜类成分的多点校正法准确可靠,可用于尾叶香茶菜药材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测多评 尾叶香茶菜 Kamebakaurin excisanin A rabdokunmin C Kamebanin
下载PDF
尾叶香茶菜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
14
作者 杨翠 赵锦花 +3 位作者 王强 杨卫雪 李光开 扈雅宁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120-2127,共8页
本文采用气流吹扫微萃取法对尾叶香茶菜根、茎、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采用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检测,与标准谱库对比进行定性,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尾叶香茶菜共检测到149个峰,与标准谱库比对,根、茎、... 本文采用气流吹扫微萃取法对尾叶香茶菜根、茎、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采用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检测,与标准谱库对比进行定性,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尾叶香茶菜共检测到149个峰,与标准谱库比对,根、茎、叶分别鉴定出80、85、79种挥发性成分,占各部位挥发油总量的93. 66%、88. 05%和72. 62%。采用化学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尾叶香茶菜根、茎、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根、茎、叶的挥发性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均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为尾叶香茶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叶香茶菜 挥发性成分 不同部位 气流吹扫微萃取法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一测多评法结合HPLC指纹图谱对尾叶香茶菜质量控制的研究
15
作者 杨丽霞 孙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2604-2607,共4页
目的:建立尾叶香茶菜多指标HPLC指纹图谱,并应用一测多评法对药材中Kamebakaurin、excisaninA、rabdokunminC、Kamebanin四种二萜类成分的含量同时进行测定。方法:采用Diamonsil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水(体积比2... 目的:建立尾叶香茶菜多指标HPLC指纹图谱,并应用一测多评法对药材中Kamebakaurin、excisaninA、rabdokunminC、Kamebanin四种二萜类成分的含量同时进行测定。方法:采用Diamonsil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水(体积比23:77),流速1.0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30nm,以Kamebakaurin、excisaninA、rabdokunminC、Kamebanin为指标性成分建立尾叶香茶菜药材的指纹图谱。以Kamebakaurin为参照内标,通过相对校正因子(fk/s)对excisaninA、rabdokunminC、Kamebanin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建立了尾叶香茶菜多指标HPLC指纹图谱,标定了8个共有指纹峰。对尾叶香茶菜中4个成分用一测多评法进行了测定,其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建立了尾叶香茶菜药材多指标HPLC指纹图谱和一测多评法对Kamebakaurin、excisaninA、rabdokunminC、Kamebanin进行同时测定的方法,该方法简便可行,为更全面合理地对尾叶香茶菜药材质量的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叶香茶菜 一测多评 HPLC指纹图谱
下载PDF
尾叶香茶菜水煎液对实验性牙周炎大鼠的治疗作用
16
作者 杨丽霞 冯婷婷 李思思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332-335,340,共5页
目的:考察尾叶香茶菜水煎液对实验性牙周炎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实验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均采用钢丝结扎+高糖饮食建立牙周炎动物模型,正常组及模型组不给予药... 目的:考察尾叶香茶菜水煎液对实验性牙周炎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实验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均采用钢丝结扎+高糖饮食建立牙周炎动物模型,正常组及模型组不给予药物治疗,阳性对照组灌胃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0.13 g/kg,实验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低、中、高剂量尾叶香茶菜水煎液进行治疗,1次/d,持续3周给药。分别检查各组大鼠实验牙的牙龈指数、出血指数、牙齿松动度和菌斑指数4项临床指标。酶联免疫分析测定牙龈组织和血清中1L-1β、IL-6、TNF-α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牙龈指数、出血指数、牙齿松动度和菌斑指数均明显下降(P<0.01),高、中剂量组的牙龈组织和血清中1L-1β、IL-6、TNF-α的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尾叶香茶菜水煎液能够抑制大鼠牙龈组织和血清中炎症因子1L-1β、IL-6、TNF-α释放,减轻牙周组织炎症,减缓牙周组织破坏,且具有浓度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叶香茶菜 牙周炎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尾叶香茶菜茎部位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月霞 叶凡 +2 位作者 张伟 李继成 刘娜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1772-1775,共4页
目的:研究尾叶香茶菜Rabdosia excisa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尾叶香茶菜的乙酸乙酯部分共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1α,6,11β,15β-四乙酰基-6,7-断裂-7... 目的:研究尾叶香茶菜Rabdosia excisa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尾叶香茶菜的乙酸乙酯部分共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1α,6,11β,15β-四乙酰基-6,7-断裂-7,20-内酯-对映-贝壳杉-16-烯(1);maoyecrystal E(2);6β,11α,15α-三羟基-6,7断裂-6,20-环氧-1α,7-内酯-对映-贝壳杉-16-烯(3);enmenol-glucoside(4);冬凌草甲素(5);大萼香茶菜庚素(6);rabdosichuanin C(7);β-谷甾醇(8);熊果酸(9);2α-羟基乌苏酸(10);2α-羟基齐墩果酸(11);2α,3α,19-三羟基-12-烯-28-乌索酸(12);胡萝卜苷(13)。结论:除了化合物5,8,9,13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尾叶香茶菜中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叶香茶菜 化学成分 二萜 三萜
原文传递
尾叶香茶菜花和果实的化学成分(英文)
18
作者 吴月霞 张伟 +1 位作者 李继成 刘娜 《中国天然药物》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研究尾叶香茶菜 Rabdosia excisa 花和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尾叶香茶菜的花和果实部分共分离鉴定了 16 个化合物: 豆甾醇 (Ⅰ); α-香树脂醇棕榈... 目的:研究尾叶香茶菜 Rabdosia excisa 花和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尾叶香茶菜的花和果实部分共分离鉴定了 16 个化合物: 豆甾醇 (Ⅰ); α-香树脂醇棕榈酸酯 (Ⅱ);熊果酸 (Ⅲ); 2α, 3α, 19-三羟基-12-烯-28-乌索酸(Ⅳ); 2α-羟基乌苏酸(Ⅴ); 2α-羟基齐墩果酸(Ⅵ); isodonal(Ⅶ);maoyecrystalE (Ⅷ); kamebakaurin (Ⅸ); macrocalyxinG (Ⅹ); epinodosinol (Ⅺ); rabdosichuanin C (Ⅻ); kamebacetal A (ⅩⅢ); 冬凌草甲素(ⅩⅣ); enmenol-glucoside (ⅩⅤ); lasiodonin (ⅩⅥ). 结论:除了化合物Ⅰ, Ⅱ, Ⅸ , Ⅻ, ⅨⅣ, 其他化合物都是首次从尾叶香茶菜中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叶香茶菜 化学成分 二萜 三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