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asonal and Annual Variations of CO_2 Fluxes in Rain-Fed Winter Wheat Agro-Ecosystem of Loess Plateau, China 被引量:8
1
作者 WANG Wen LIAO Yun-cheng GUO Qi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47-158,共12页
To accurately evaluate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and better elucid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bon cycle and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using eddy covariance system, we conducted a long-term measurement ... To accurately evaluate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and better elucid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bon cycle and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using eddy covariance system, we conducted a long-term measurement of CO 2 fluxes in the rain-fed winter wheat field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net ecosystem CO 2 exchange (NEE) was (-71.6±5.7) and (-65.3±5.3) g C m-2 y-1 for 2008-2009 and 2009-2010 crop years, respectively, suggesting that the agro-ecosystem was a carbon sink (117.4-126.2 g C m-2 yr-1). However, after considering the harvested grain, the agro- ecosystem turned into a moderate carbon source. The variations in NEE and ecosystem respiration (R eco ) were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soil water content (SWC). When SWC ranged form 0.15 to 0.21 m3 m-3, we found a high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NEE an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and a high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R eco and soil temperature (T s ). However, the high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ere not observed when SWC was outside the range of 0.15-0.21 m3 m-3. Further, in spring, the R eco instantly responded to a rapid increase in SWC after effective rainfall events, which could induce 2 to 4-fold increase in daily R eco , whereas the R eco was also inhibited by heavy summer rainfall when soils were saturated. Accumulated R eco in summer fallow period decreased carbon fixed in growing season by 16- 25%, indicating that the period imposed negative impacts on annual carbon seques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2 flux carbon sequestration soil water content rainfall event rain-fed winter wheat agro-ecosystem
下载PDF
提升雨养夏玉米-冬小麦两熟体系生产力和土壤硝态氮累积的最优耕作模式 被引量:2
2
作者 吴金芝 汪洪涛 +9 位作者 侯园泉 田文仲 李俊红 张洁 李芳 吕军杰 姚宇卿 付国占 黄明 李友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4-627,共14页
【目的】研究耕作模式对旱地雨养夏玉米–冬小麦(以下简称玉–麦)两熟体系生产力的影响,并对深松、翻耕在轮耕模式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定位试验于2015—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进行。设置夏免耕秋免耕(SNAN)、... 【目的】研究耕作模式对旱地雨养夏玉米–冬小麦(以下简称玉–麦)两熟体系生产力的影响,并对深松、翻耕在轮耕模式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定位试验于2015—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进行。设置夏免耕秋免耕(SNAN)、夏深松秋免耕(SSAN)、夏免耕秋3年免耕1年翻耕(SNA3N1P)、夏深松秋3年免耕1年翻耕(SSA3N1P)和传统夏秋季均翻耕(CT)5种耕作模式,调查了玉米、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2020年测定了玉米收获期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养分含量和酶活性,以及2019—2020年度小麦收获期0—38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结果】1)与CT处理相比,SNAN、SSAN、SNA3N1P和SSA3N1P处理的玉米、小麦和周年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28.4%~33.5%、23.7%~25.0%和27.1%~30.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了19.6%~39.2%、20.2%~29.3%和29.5%~34.5%,0—5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0—5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以及0—40 cm多数土层的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显著提高;0—8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显著提高了44.3%~104.8%,120—38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显著降低了22.1%~34.1%。2)与夏免耕(SN)处理相比,夏深松(SS)处理对玉米和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0—20 cm土层全氮含量、0—5 cm和10—2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10—2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5—40 cm土层脲酶活性、0—4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也提高了20—40 cm土层容重和0—38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3)与秋免耕(AN)处理相比,秋3年免耕1年翻耕(A3N1P)处理降低了0—5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增加了5—20 cm各土层有机质含量、5—40 cm各土层速效钾含量、0—40 cm各土层脲酶和蔗糖酶活性;SN处理下的小麦水分利用效率6年均值显著提高了7.1%,SS处理下0—38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显著降低了12.4%。4)虽然SSA3N1P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其他轮耕模式无显著差异,但其改善土壤性状和提高根层(0—80 cm)、降低深层(120—38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效果最优。【结论】夏深松相比夏免耕、秋季3年免耕1年翻耕相比秋免耕均可改善土壤性状。夏深松秋3年免耕1年翻耕的改土、增产增效和优化土壤硝态氮分布的效果总体最优,是适宜雨养玉–麦两熟体系的耕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模式 雨养旱地 夏玉米 冬小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性状 硝态氮
下载PDF
秸秆覆盖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作物产量及经济环境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6
3
作者 涂纯 王俊 +1 位作者 官情 刘文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31-937,共7页
基于2009—2011年田间试验,研究了黄土旱塬区不同秸秆覆盖措施下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和小麦产量变化,计算了生产每千克籽粒产量下土壤CO2的释放量,并以此比较了处理间的经济环境效益值。试验包括4个处理:无覆盖对照(CK)、全年9 000 kg... 基于2009—2011年田间试验,研究了黄土旱塬区不同秸秆覆盖措施下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和小麦产量变化,计算了生产每千克籽粒产量下土壤CO2的释放量,并以此比较了处理间的经济环境效益值。试验包括4个处理:无覆盖对照(CK)、全年9 000 kg·hm^-2秸秆覆盖(M9000)、全年4 500 kg·hm^-2秸秆覆盖(M4500)和夏闲期秸秆覆盖(SF)。结果表明: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CO2累积释放量在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第1年生育期为14.92-17.43 t(CO2)·hm^-2,显著高于第2年[12.95-13.69 t(CO2)·hm^-2](P〈0.05),处理和年份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与CK(产量5.03 t·hm^-2)相比,秸秆覆盖降低了作物产量,其中M9000(4.71 t·hm^-2)与CK差异显著。经济环境效益值计算结果显示,冬小麦生育期内生产每千克籽粒释放2.96-3.16 kg CO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从各处理平均值看,小麦产量以及经济环境效益值均存在显著的年际差异,降水偏少的第1年度作物产量(4.60-4.98t·hm^-2)显著低于降水相对丰富的第2年度(4.50-5.47 t·hm^-2),但经济环境效益值(3.03-3.69 kg·kg^-1、2.45-2.88kg·kg^-1)结果相反。处理和年份对作物产量和经济环境效益值具有显著的交互影响,在缺水年份秸秆覆盖能够提高作物产量,M9000处理具有最优的经济环境效益;而在丰水年份,秸秆覆盖导致产量显著下降,CK具有更好的经济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冬小麦 秸秆覆盖 土壤呼吸 产量 经济 环境效益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冬小麦生长期N_2O排放特征与基于优化施氮的减排方法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胡腾 同延安 +2 位作者 高鹏程 高兵 巨晓棠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38-1046,共9页
为了解陕西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冬小麦季N2O排放规律,探索旱地N2O减排方法,采用密闭式静态箱法,以不同施氮处理[CK:对照,不施氮;CON:当地农民习惯施氮,施氮量220 kg·hm-2;OPT:优化施氮加秸秆还田,施氮量150 kg·hm-2;OPT+DCD:优... 为了解陕西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冬小麦季N2O排放规律,探索旱地N2O减排方法,采用密闭式静态箱法,以不同施氮处理[CK:对照,不施氮;CON:当地农民习惯施氮,施氮量220 kg·hm-2;OPT:优化施氮加秸秆还田,施氮量150 kg·hm-2;OPT+DCD:优化施氮加秸秆还田,同时施用施氮量5%的硝化抑制剂DCD;OPT(SR):优化施氮(所用肥料为包膜型缓控释肥)加秸秆还田]为基础,研究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冬小麦农田N2O季节排放特征和减排措施。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冬小麦季N2O排放具有首月持续、大量排放,末月雨后瞬间排放,中期低排放的特点。各处理中,OPT+DCD和OPT(SR)在播种—返青期能显著减少N2O排放水平,而返青—成熟期,各优化处理差异不显著。从整个小麦季N2O排放总量来看,各优化处理能够减少N2O排放量,提高作物产量,降低单位产量N2O排放量。具体表现为:1与CON处理的N2O排放量相比,OPT、OPT+DCD和OPT(SR)处理分别减排29.2%(P<0.01)、38.7%(P<0.01)和39.3%(P<0.01),但3个优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与CON处理的产量相比,OPT、OPT+DCD和OPT(SR)处理分别增产3.8%(P>0.05)、15.2%(P<0.05)和9.5%(P<0.05);3与CON处理的单位产量N2O排放量相比,OPT处理单位产量N2O排放量减少31.7%(P<0.05);而相对于OPT处理,OPT+DCD处理和OPT(SR)处理分别减少了单位产量排放量的22.1%(P<0.05)和18.9%(P<0.05)。本研究表明,减少施氮量至150 kg·hm-2,并施用秸秆是减少N2O排放的重要手段,而施用缓控释肥或一定量的DCD可提升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冬小麦 N2O排放 优化施氮 秸秆还田 缓控释肥
下载PDF
雨养旱作区垄作小麦减产原因初步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同朝 杜园园 +2 位作者 卫丽 王燕 王俊忠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8-43,共6页
在降雨偏少的雨养旱农区条件下,研究了垄作、平作、垄作覆盖、平作覆盖四种处理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前期土壤水分严重胁迫造成中后期垄作小麦生长发育不良。同对照平作相比,垄作冬小麦整个生育阶段群体总数低7.1%~14.6%... 在降雨偏少的雨养旱农区条件下,研究了垄作、平作、垄作覆盖、平作覆盖四种处理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前期土壤水分严重胁迫造成中后期垄作小麦生长发育不良。同对照平作相比,垄作冬小麦整个生育阶段群体总数低7.1%~14.6%,叶面积指数减少8.1%~16.3%,干物质积累降低0.4%~27.3%,物质运转分配不合理,限制群体边际增产作用发挥,导致小麦减产7%~10%。因此,在我国北方雨养旱作区,垄作小麦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成功与否取决当地降雨年型。偏旱条件下,不宜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养旱作区 垄作 冬小麦 减产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雨养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估算 被引量:7
6
作者 成林 方文松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0-310,共11页
研究气候变化对雨养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规律,可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构建代表站雨养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变化量的模拟方程,分析水分利用效率的历史变化,并结合两种区域气候模式PRECIS和REGCM4.0输出的4种不同气... 研究气候变化对雨养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规律,可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构建代表站雨养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变化量的模拟方程,分析水分利用效率的历史变化,并结合两种区域气候模式PRECIS和REGCM4.0输出的4种不同气候变化情景资料,估算未来2021—2050年雨养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可能变化。结果表明:1981—2010年甘肃、山西和河南代表站的雨养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呈二次曲线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2003年前后。4种气候变化情景的模拟结果均显示:2021—2050年冬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明显增加,各代表站不同情景平均增加6.2%;产量有增有减,平均产量变化率为1.4%;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减小3.8%,且变率减小。区域气候模式PRECIS估算的水分利用效率的减小量A2情景大于B2情景,REGCM4.0模式估算的水分利用效率的减小量RCP8.5情景大于RCP4.5情景。整体来看,RCP气候情景对雨养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负面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养冬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区域气候模式 RCP情景
下载PDF
特大干旱年旱地冬小麦施肥效应及需肥特点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松令 张鸿杰 +4 位作者 徐建兵 王东升 郑王义 崔欢虎 梁清燕 《山西农业科学》 1997年第2期34-37,共4页
采用四因子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结合大田调查与土壤肥力测试,于1994~1996年在浮山县张庄乡,对特大干旱年旱地冬小麦的施肥效应及需肥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严重干旱情况下,氮、磷、钾及有机肥的增产效应都大幅度降低,从而... 采用四因子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结合大田调查与土壤肥力测试,于1994~1996年在浮山县张庄乡,对特大干旱年旱地冬小麦的施肥效应及需肥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严重干旱情况下,氮、磷、钾及有机肥的增产效应都大幅度降低,从而使产量水平仅为142.1kg/亩,较丰水年(1995~1996年)减产57.4%。在需肥特点上,大旱年则表现出严重的失衡现象,即磷、钾肥的增产效应显著大于氮肥,有机肥则介于其间。有机肥在3000~6000kg/亩范围内有显著的增产效应。施钾肥可提高小麦产量16.8%~67.2%。进一步提出了优化施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施肥 需肥特点
下载PDF
基于BEPS模型的雨养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动态模拟 被引量:5
8
作者 郭其乐 李军玲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共7页
北部生态系统生产力模拟(BEPS,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模型能够模拟不同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并通过气孔导度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土壤水分模拟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为了使BEPS模型适用于较小空间尺度的雨养冬小麦农田... 北部生态系统生产力模拟(BEPS,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模型能够模拟不同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并通过气孔导度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土壤水分模拟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为了使BEPS模型适用于较小空间尺度的雨养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水分模拟,根据冬小麦的降水截留过程、冠层的辐射传输过程、根系分布规律和区域土壤水文参数的获取方法对BEPS模型的水平衡模块进行参数方案调整。在此基础上,基于实现BEPS模型与遥感反演的农田土壤水分数据同化的目的,利用经上述调整方案后的BEPS模型,对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2011—2015年冬小麦生长季的农田土壤水分进行动态模拟,并用观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调整后的BEPS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雨养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及动态变化,决定系数R2可达0.70以上,平均相对误差MRE总体低于25.0%,但对底层模拟能力较差;在以旬为步长条件下,拔节前模拟效果优于拔节后;土壤水文参数是影响模型模拟土壤水分垂直交换和分布的主要因素,可通过优化进一步提高土壤水分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PS模型 雨养 冬小麦 参数方案 土壤水分
下载PDF
环渤海雨养旱作区冬小麦不同覆膜种植方式试验研究初报 被引量:6
9
作者 黄素芳 刘振敏 +5 位作者 白艳梅 徐玉鹏 孙一 肖宇 李金英 阎旭东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5期94-96,共3页
为探索环渤海雨养旱作区最佳的冬小麦旱作覆膜种植方式,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4个处理(A1~A4),3次重复,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小麦产量、产量因素、群体数量及地上部干物重的影响。结果表明:A2种植模式下小麦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和对照... 为探索环渤海雨养旱作区最佳的冬小麦旱作覆膜种植方式,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4个处理(A1~A4),3次重复,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小麦产量、产量因素、群体数量及地上部干物重的影响。结果表明:A2种植模式下小麦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和对照,达到5 262.30 kg·hm^(-2)。A2种植方式有利于促进小麦分蘖,利于小麦构建适宜群体,提高成穗率,同时还有利于群体干物质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养旱作区 冬小麦 覆膜方式 产量
下载PDF
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冬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司纪升 王法宏 +3 位作者 李升东 孔令安 冯波 张宾 《山东农业科学》 2008年第7期9-12,共4页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旋耕相比,旱地实行保护性耕作后,土壤容重和土壤温度得以改善,土壤含水率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养分状况改善。对小麦生理特性的研究表明,采用保护性耕作种植的小麦单株分蘖力强,生育后期叶面积系数较高,...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旋耕相比,旱地实行保护性耕作后,土壤容重和土壤温度得以改善,土壤含水率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养分状况改善。对小麦生理特性的研究表明,采用保护性耕作种植的小麦单株分蘖力强,生育后期叶面积系数较高,干物质生产能力较强,公顷穗数显著高于传统旋耕,最终产量较传统旋耕增产27.4%。对比小麦当季水分生产效率,保护性耕作高于传统旋耕39.5%,达14.35 kg.mm-1.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旱地 土壤 冬小麦
下载PDF
膜侧施肥对旱地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黄明 王朝辉 +6 位作者 罗来超 王森 包明 何刚 曹寒冰 刁超朋 李莎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99-911,共13页
覆膜栽培能提高旱地小麦产量,但降低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优化施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在黄土高原中部典型旱地进行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传统平作(不覆盖+均匀施肥)、垄覆沟播(垄上覆膜+垄间沟播+均匀施肥)... 覆膜栽培能提高旱地小麦产量,但降低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优化施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在黄土高原中部典型旱地进行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传统平作(不覆盖+均匀施肥)、垄覆沟播(垄上覆膜+垄间沟播+均匀施肥)和膜侧施肥(垄上覆膜+垄间沟播+播种行侧膜下定位施肥)栽培模式下,0~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和0~200 cm土壤水分,以及膜侧施肥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与传统平作相比,在偏旱的2013—2014和2015—2016年度,垄覆沟播的小麦产量分别提高9.5%和6.3%,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7.1%和9.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8%和8.7%,而膜侧施肥的小麦产量提高18.8%和22.8%,籽粒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变化,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3.2%和19.6%;在偏湿润的2014—2015年度,垄覆沟播和膜侧施肥对小麦产量无影响,但膜侧施肥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0%和17.0%。与垄覆沟播相比,膜侧施肥在偏湿润年份使生长季内100~200 cm土壤水分消耗显著减少,而在偏旱年份使夏休闲季土壤蓄水显著增加,开花和收获期0~40 cm土壤硝态氮、根系全氮以及开花期茎叶全氮含量升高,促进了小麦营养器官氮素吸收、积累及其向籽粒的转运,提高了旱地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偏干旱的2013—2014和2015—2016年度,膜侧施肥较垄覆沟播产量分别提高8.4%和15.5%,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9.9%和8.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0%和10.0%;在偏湿润的2014—2015年度,两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异,但膜侧施肥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6.0%。因此,膜侧施肥可维持旱地小麦生育后期的土壤氮供应,提高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下季播前深层土壤贮水,是适宜于旱区推广的小麦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养旱地 膜侧施肥 冬小麦 产量 蛋白质含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半干旱雨养区不同覆膜方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2
12
作者 杨长刚 柴守玺 常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676-2685,共10页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于2008—2009、2009—2010两个年度,以露地种植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全膜覆土穴播,全膜穴播,垄膜沟播)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度覆膜平均较CK产量分别显著提高49.4%和53...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于2008—2009、2009—2010两个年度,以露地种植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全膜覆土穴播,全膜穴播,垄膜沟播)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度覆膜平均较CK产量分别显著提高49.4%和53.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1.8%和14.3%。覆膜的高产建立在高生长量、高耗水基础上,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显著正相关(r=0.952*—0.958*),两年度覆膜分别平均较CK多耗水33.5%和34.1%。覆膜处理中以全膜穴播较CK的增产幅度和WUE提高幅度最大,耗水量也最大。由于覆膜耗水量大,覆膜各处理收获期0—200 cm土壤贮水量均显著低于CK,但通过全年连续覆膜和夏闲期降水补充,在下茬秋播时,覆膜各处理0—200 cm土壤贮水量均超过CK,夏闲期覆膜的水分休闲效率两年度分别平均高出CK 41.8和86.4个百分点,覆膜有利于土壤水分恢复和下茬作物的可持续生产。覆膜方式中,以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效益最高,两个年度纯收益平均达5531.6元/hm2,较CK增收2542.2元/hm2。综合考虑,全膜覆土穴播是一种高产高效兼顾、操作简单、适宜于半干旱雨养区推广应用的冬小麦覆膜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地膜覆盖 土壤水分 产量 雨养农业区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豫南雨养区土壤微环境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德奇 岳俊芹 +9 位作者 李向东 王汉芳 邵运辉 方保停 杨程 秦峰 马富举 时艳华 陈远凯 程红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32-38,共7页
针对豫南雨养农业区降水基本满足作物生长需求但年内和年际间分配不均、土壤耕性差的生态实际,为解决小麦播种期和冬春干旱以及改善耕层水、肥、气、热等因子提供理论依据。于2007—2015年,在豫南雨养农业区进行了连续9a的大田定位试验... 针对豫南雨养农业区降水基本满足作物生长需求但年内和年际间分配不均、土壤耕性差的生态实际,为解决小麦播种期和冬春干旱以及改善耕层水、肥、气、热等因子提供理论依据。于2007—2015年,在豫南雨养农业区进行了连续9a的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模式对小麦生长季土壤水分、容重、温度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T1(传统翻耕)、T2(不覆盖/不深松+覆盖/免耕)、T3(覆盖/不深松+不覆盖/免耕)、T4(不覆盖/深松+不覆盖/免耕)、T5(覆盖/深松+覆盖/免耕)以及T6(不覆盖/不深松+还田/旋耕)。结果表明,(覆盖/深松+覆盖/免耕)T5可以有效提高小麦播种期0~40cm土层的含水量,为麦播提供较好的水分基础,不同耕作方式处理对冬小麦越冬期和返青期土壤日平均温度影响较小,不足以对冬小麦发育进程产生影响。(覆盖/深松+覆盖/免耕)T5能够有效降低耕层0~20cm和0~40cm的土壤容重。覆盖/深松+覆盖/免耕处理的前3a,冬小麦产量较对照有所降低,从第4年开始较对照增产,2011—2015年增产幅度分别为2.02%、2.83%、10.93%、5.88%、1.97%。以上结果表明,通过T5(覆盖/深松+覆盖/免耕)的简耕覆盖技术可以有效利用降水资源、培肥地力,提高产量,具有节本增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分 秸秆 豫南雨养区 耕作方式 冬小麦 土壤微环境
下载PDF
应用长时序NDVI评价雨养农业区冬小麦全生育期受旱状况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铌 芦亚玲 +1 位作者 韩兰英 张某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00-1308,共9页
为了能够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不同年份冬小麦受旱状况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价,以甘肃陇东雨养农业区为研究区域,应用1981-2006年NASA GIMMS NDVI数据以及同期的降水、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数据,通过研究25个冬小麦生长季NDVI(Normalized Diff... 为了能够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不同年份冬小麦受旱状况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价,以甘肃陇东雨养农业区为研究区域,应用1981-2006年NASA GIMMS NDVI数据以及同期的降水、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数据,通过研究25个冬小麦生长季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特征以及与降水、土壤水分和生育期的相互联系,提出了能对冬小麦全生育期受旱状况进行客观定量评价的冬小麦受旱指数WWDI(Winter wheat drought index),并根据气象数据、冬小麦产量和历史年鉴资料对WWDI监测的冬小麦受旱状况的准确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WWDI能够很好地监测冬小麦的全生育期的受旱状况,应用WWDI确定的1981-2006年间冬小麦受旱最严重的几个年份分别是1995,2000和1992年,这几年冬小麦的受旱程度与其气象条件和农业生产状况非常一致;WWDI与冬小麦产量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 001),可以作为定量评估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受旱状况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冬小麦受旱指数WWDI NDVI 雨养农业区 评估
下载PDF
冬小麦旱作雨养稳产栽培技术规程 被引量:5
15
作者 柳斌辉 王变银 +2 位作者 庞建周 孙海霞 张文英 《河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2期46-46,63,共2页
《冬小麦旱作雨养稳产栽培技术规程》(DB13/T02—2019)规定了冬小麦旱作雨养稳产栽培技术的适用范围、基础条件和关键栽培技术。其适用于衡水地区。
关键词 冬小麦 旱作雨养 技术规程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下雨养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鹏 赵秀玲 +5 位作者 阚正荣 祁剑英 濮超 赵鑫 马守田 张海林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87-1295,共9页
在华北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发展旱作雨养农业对缓解该地区农业用水压力有重大意义。为筛选适宜在华北地区种植的旱作冬小麦品种,探索配套的耕作技术,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开展一项为期2a的试验。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耕作处... 在华北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发展旱作雨养农业对缓解该地区农业用水压力有重大意义。为筛选适宜在华北地区种植的旱作冬小麦品种,探索配套的耕作技术,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开展一项为期2a的试验。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耕作处理,包括旋耕秸秆还田(RTS)和免耕秸秆还田(NTS),副区为8个冬小麦品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产量有明显影响,RTS处理较NTS提高冬小麦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同时提高拔节期、孕穗期等关键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NTS有利于收获指数提高,其中‘烟农19’在NTS下分别达到0.36和0.39;NTS明显降低冬小麦的耗水量,最低值可达到378.21mm。不同冬小麦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对2种耕作方式响应并不一致,‘农大399’‘烟农19’和‘鲁原502’在RTS下表现较好,而‘鲁麦21’和‘青麦6’则在NTS下表现较好;冬小麦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其中‘农大399’‘烟农19’和‘鲁原502’产量表现相对突出,在不同耕作方式和不同降水年份间表现较为一致,其经济产量分别达到6 036.35、6 369.68和5 902.95kg·hm-2。综上,NTS有利于耗水量的减少,不同品种在不同耕作方式下的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不一致。因此,在华北半干旱地区,NTS下‘鲁麦21’‘山农29’‘农大399’等品种和RTS下‘济麦22’‘汶农14’和‘青麦6’品种具有较好的水分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旱作雨养 旱作冬小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灌溉水平下陇东冬小麦干旱脆弱性评估
17
作者 胡金鹏 金明 史培军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8-183,共6页
利用DSSAT-CERES-小麦模型模拟了陇东地区1961—2020年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潜在影响,通过构建干旱频率、干旱损失和灌溉水平之间的干旱脆弱性曲线,对陇东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的干旱损失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近60年陇东冬小麦生育期... 利用DSSAT-CERES-小麦模型模拟了陇东地区1961—2020年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潜在影响,通过构建干旱频率、干旱损失和灌溉水平之间的干旱脆弱性曲线,对陇东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的干旱损失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近60年陇东冬小麦生育期同时发生高强度、长历时的干旱事件较少,平均干旱历时可达4个月,月平均干旱强度达到中度干旱水平;在雨养无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生育期内水分亏缺总量达到150 mm,多年平均干旱损失率为31%,2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的干旱损失率分别达到28%,36%,42%;在满足25%、50%、75%需水量灌溉条件时,多年平均损失率分别下降到26%、19%、9%,其中75%需水量灌溉水平所带来的水生产效益最大,平均每1 mm水资源可以降低0.2%的干旱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特征 雨养农业区 冬小麦产量 DSSAT 干旱脆弱性曲线 甘肃陇东
下载PDF
雨养条件下施氮水平对冬小麦小花发育与结实的影响
18
作者 王玉竹 尹燕枰 +1 位作者 李勇 王振林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第9期77-83,共7页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冬小麦品种山农20为材料,探讨雨养条件下(只浇底墒水,保证小麦能够正常出苗)氮素水平为0(N0)、240(N1)、360(N2)kg/hm2的处理对冬小麦穗基部、中部、顶部小花发育动态、结实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冬小麦品种山农20为材料,探讨雨养条件下(只浇底墒水,保证小麦能够正常出苗)氮素水平为0(N0)、240(N1)、360(N2)kg/hm2的处理对冬小麦穗基部、中部、顶部小花发育动态、结实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显著提高了小麦不同穗位可孕花数量,增加了不同穗位平均结实粒数;增施氮肥能够促进穗花发育,延长穗花发育时间,小麦穗粒数及产量均显著提高,且以N1处理的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小花发育 结实特性 雨养 氮肥
下载PDF
基于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的宁夏山区旱地冬小麦品种筛选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邵千顺 梁继忠 +2 位作者 杨琳 王克雄 王斐 《宁夏农林科技》 2020年第4期1-4,F0002,共5页
针对宁夏南部山区落后的生产条件及特殊的气候生态类型,为筛选出特征特性良好,丰产性状突出,适合宁夏南部雨养条件下生产上利用的旱地冬小麦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宁冬7号为对照,对宁南山区选育的12个冬小麦品种(系)进行比较试... 针对宁夏南部山区落后的生产条件及特殊的气候生态类型,为筛选出特征特性良好,丰产性状突出,适合宁夏南部雨养条件下生产上利用的旱地冬小麦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宁冬7号为对照,对宁南山区选育的12个冬小麦品种(系)进行比较试验研究,测定其生产性状和农艺性状,并采用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进行品种稳定性及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系)产量均较宁冬7号高,其中Z0228-2-1、西平1号、98-5808-2、陇鉴103、NB9667-135个品种(系)产量与对照差异极显著(P<0.01),西峰204、Z0349-4和平凉44产量与对照间差异显著(P<0.05)。AMMI模型分析表明,Z0228-2-1和西平1号是高产、稳产型品种,98-5808-2产量较高,但稳定性稍逊;GGE双标图综合排名前三的为Z0228-2-1>西平1号>平凉44。综合产量、AMMI模型分析及GGE双标图结果,Z0228-2-1、西平1号、98-5808-2和平凉44属较理想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雨养区 冬小麦 AMMI模型 GGE双标图
下载PDF
宁夏南部雨养区冬小麦品种(系)筛选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琳 邵千顺 +2 位作者 王斐 王克雄 李娟 《宁夏农林科技》 2019年第1期18-20,23,共4页
本研究针对宁夏南部山区落后的生产条件及特殊的气候生态类型,对宁南山区选育的16个冬小麦品种(系)进行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鉴定,旨在筛选出特征特性良好、丰产性状突出、适合宁夏南部雨养条件生产利用的旱地冬小麦品种(系)。结果表... 本研究针对宁夏南部山区落后的生产条件及特殊的气候生态类型,对宁南山区选育的16个冬小麦品种(系)进行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鉴定,旨在筛选出特征特性良好、丰产性状突出、适合宁夏南部雨养条件生产利用的旱地冬小麦品种(系)。结果表明:西峰204、NB9667-13、陇鉴103、Z0228-2-1、98-5808-2、西平1号、06AWS006、平凉44、Z0229-4-113、Z0349-4这10个品种(系)较对照增产4.85%~26.21%,保留旱地品比试验。X0309-14-3较对照减产不显著,其他农艺性状表现与对照接近,因此可继续保留试验。陇育0869、陇育0670、长5385减产严重、稳定性较差,不宜继续参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雨养区 冬小麦 品种筛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