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脉红螺Rapana venosa变态过程中自噬与凋亡研究
1
作者 石璞 宋浩 +4 位作者 杨美洁 胡志 周骢 李海州 张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33,共9页
自噬与凋亡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主要形式,参与昆虫与两栖类动物的变态,并在旧器官的退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软体动物变态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文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变态过程中自噬与凋亡的表达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通过药理学手段对... 自噬与凋亡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主要形式,参与昆虫与两栖类动物的变态,并在旧器官的退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软体动物变态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文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变态过程中自噬与凋亡的表达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通过药理学手段对脉红螺幼虫变态时期的自噬与凋亡进行了诱导和抑制。组织细胞学结果显示,在变态开始后,脉红螺幼虫面盘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发生遵循严格的时序性关系,自噬的发生先于凋亡的发生;分子表达定位结果显示自噬与凋亡首先发生在脉红螺幼虫面盘的纤毛细胞中;对脉红螺变态时期进行自噬与凋亡的诱导和抑制后发现,面盘细胞中高水平的自噬会诱导凋亡发生,高水平的凋亡则会抑制自噬的表达。除此之外,脉红螺变态时期自噬与凋亡的诱导有助于脉红螺完成变态。这说明在脉红螺幼虫变态过程中,自噬对面盘进行充分利用后会诱导凋亡产生,自噬与凋亡协同作用使面盘退化。该结果有助于软体动物变态机制的研究,为自噬与凋亡在软体动物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凋亡 脉红螺 变态
下载PDF
中国沿海脉红螺(Rapana venosa)自然群体线粒体DNA 16S rRNA遗传特性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杨建敏 李琪 +2 位作者 郑小东 宋志乐 王如才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7-262,共6页
对中国沿海脉红螺7个自然居群的线粒体DNA 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析了107个个体511bp的碱基序列,结果没有发现插入/缺失突变的核苷酸位点。检测到了28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共37种单倍型,单倍型1的同源性达到58.7%。大连居... 对中国沿海脉红螺7个自然居群的线粒体DNA 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析了107个个体511bp的碱基序列,结果没有发现插入/缺失突变的核苷酸位点。检测到了28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共37种单倍型,单倍型1的同源性达到58.7%。大连居群的281(G→A)和483(T→C)位点,烟台居群的17(A→G)位点、66(T→C)和247(T→C)位点,舟山居群的128(T→C)位点,秦皇岛居群的130(T→G)和161(A→G)位点,以及丹东居群的431(T→C)位点的变异可以作为居群分子遗传标记位点。居群内,烟台和大连居群的核苷酸差异数K以及平均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最高,青岛居群最低;居群间,大连居群在居群间核苷酸差异数K、居群间平均每位点核苷酸替代数Dxy和居群间每位点净核苷酸替代数Da三个指标上都表现出比其他居群之间较高的水平,说明大连居群具有最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红螺 16S RRNA基因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中国沿海脉红螺(Rapana venosa)居群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杨建敏 郑小东 +3 位作者 李琪 王如才 宋志乐 由宝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85-392,共8页
采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丹东(DD)、大连(DL)、秦皇岛(QH)、烟台(YT)、青岛(QD)、连云港(LY)、日照(RZ)和舟山(ZS)脉红螺8个地理居群间的形态变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建立了居群形态聚类图和形态判别函数。结果显示:我国沿海脉红螺形态... 采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丹东(DD)、大连(DL)、秦皇岛(QH)、烟台(YT)、青岛(QD)、连云港(LY)、日照(RZ)和舟山(ZS)脉红螺8个地理居群间的形态变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建立了居群形态聚类图和形态判别函数。结果显示:我国沿海脉红螺形态存在地理变异现象,愈向北群体间的形态变异愈明显。沿海8个居群可分为与其生态相关的两大类群,即内湾近岸类群和外海栖居类群。依据壳重/壳高为指标的差异系数判断,大连居群(DL)与相邻海域丹东(DD)和烟台(YT)居群间的差异程度达到亚种水平,其他居群间都属亚种水平下的单元。本实验所得壳的形态参数按Mayer等(1953)标准比较,秦皇岛居群(QH)仅是脉红螺的独立地方居群,尚达不到亚种水平,因此,构不成新种,传统分类上的“强棘红螺Rapanapeichiliensis”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红螺 形态变异 居群差异
下载PDF
三种壳口颜色脉红螺(Rapana venosa)形态学和线粒体16S rRNA与COⅠ基因片段差异比较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班绍君 薛东秀 +2 位作者 张涛 潘洋 王海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09-1217,共9页
脉红螺壳口通常有3种颜色:"黑白条纹螺"、"中间螺"和"橙色螺"。本论文对3种壳口颜色的脉红螺分别进行了形态学和mt16S rRNA、COⅠ基因片段序列比较分析。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除厣宽/壳高、厣高/壳高、厣... 脉红螺壳口通常有3种颜色:"黑白条纹螺"、"中间螺"和"橙色螺"。本论文对3种壳口颜色的脉红螺分别进行了形态学和mt16S rRNA、COⅠ基因片段序列比较分析。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除厣宽/壳高、厣高/壳高、厣高/体螺层、厣高/壳口长、厣高/壳口宽、厣高/厣宽的形态学特征指数和出肉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外,其它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相关变量具有显著差异,且对湿重的影响效果不同。"黑白条纹螺"壳口长和壳口宽对湿重影响最大,而"中间螺"和"橙色螺"各形态特征对湿重均无显著的直接影响。根据各形态特征均值建立的居群形态聚类图显示,"中间螺"和"橙色螺"形态差异较小,二者与"黑白条纹螺"的形态差异较大。然而基于mt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三种壳口颜色的脉红螺无遗传分化,为同一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红螺 形态性状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mt16SrRNA COⅠ
下载PDF
基于mtDNA 16S rRNA序列的脉红螺(Rapana venosa)与红螺(R.bezoar)的分类学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建敏 郑小东 +4 位作者 李琪 王如才 王卫军 孙国华 张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48-755,共8页
采用线粒体DNA16SrRNA基因序列测定方法,对中国沿海3目8科的14种腹足类的系统演化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共测定了102个个体,获得线粒体DNA16SrRNA基因片段507bp的同源碱基序列;用最大简约法检测到保守位点87个,可变位点409个,... 采用线粒体DNA16SrRNA基因序列测定方法,对中国沿海3目8科的14种腹足类的系统演化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共测定了102个个体,获得线粒体DNA16SrRNA基因片段507bp的同源碱基序列;用最大简约法检测到保守位点87个,可变位点409个,简约信息位点254个;计算了碱基替换/颠换率的距离(R)和基于碱基替换+颠换率的距离(D),红螺属内的脉红螺和红螺R值为0.9367,大于0.5,属于种间标志值;采用Kimura2-parametermodel构建了邻接法(NJ)、最小进化法(ME)和最大似然法(MP)等3种系统树,脉红螺和红螺各自均为单系群(支持率=92—100),同时表明它们在检测的14种腹足类中属于相当进化种类。分析结果从线粒体基因序列的层次支持脉红螺与红螺属于不同种类的现代分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红螺 红螺 16S RRNA基因 系统发生
下载PDF
脉红螺(Rapana venosa)神经系统解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国华 程济民 +2 位作者 王秋雨 侯林 侯圣陶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4期345-351,共7页
本文对腹足纲、狭舌目、骨螺科的脉红螺神经系统的大体解剖和组织学进行了初步研究。脉红螺神经系统头向集中程度较高,神经节愈合现象较为明显。切片上观察,中枢神经节均由神经节被膜、胞体区和神经纤维网构成;形态上相似的神经细胞有... 本文对腹足纲、狭舌目、骨螺科的脉红螺神经系统的大体解剖和组织学进行了初步研究。脉红螺神经系统头向集中程度较高,神经节愈合现象较为明显。切片上观察,中枢神经节均由神经节被膜、胞体区和神经纤维网构成;形态上相似的神经细胞有集中分布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红螺 神经系统 解剖
下载PDF
动物性饵料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幼体的吸引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潘洋 张立斌 +4 位作者 张涛 王平川 潘恒倩 班绍君 毕可智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78-1583,共6页
采用生态学方法进行了新鲜和煮熟的动物性饵料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浮游幼体的吸引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脉红螺浮游幼体在4螺层期是食性转换期,且在幼体到达3螺层后期的第1—6天是投放附着基和动物性饵料的最佳时期。此外,新鲜和熟的... 采用生态学方法进行了新鲜和煮熟的动物性饵料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浮游幼体的吸引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脉红螺浮游幼体在4螺层期是食性转换期,且在幼体到达3螺层后期的第1—6天是投放附着基和动物性饵料的最佳时期。此外,新鲜和熟的双壳贝类肉对脉红螺幼体有明显的吸引力,吸附于新鲜贝肉上的4螺层幼体占吸附幼体总数的48.61%,显著大于其它螺层幼体;脉红螺幼体选择新鲜紫贻贝肉的比例为33.75%,显著大于菲律宾蛤仔(24.08%)、中国蛤蜊(18.97%)和长牡蛎(23.19%);而熟贝肉中,长牡蛎对幼体的吸引作用显著大于紫贻贝、菲律宾蛤仔、中国蛤蜊、海湾扇贝边粉和空白对照;新鲜紫贻贝和熟长牡蛎肉具有作为脉红螺幼体食性转换期动物性饵料的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红螺 浮游幼体 动物性饵料 吸引性
下载PDF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mbryos and larvae of the veined rapa whelk Rapana venosa(Valenciennes, 1846) 被引量:4
8
作者 班绍君 张涛 +3 位作者 潘恒倩 潘洋 王平川 薛东秀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773-782,共10页
The major population of the veined rapa whelk Rapana venosa (Valenciennes, 1846), which is an important fishery resource, is facing a large decline in China.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incubation temperature (16-34... The major population of the veined rapa whelk Rapana venosa (Valenciennes, 1846), which is an important fishery resource, is facing a large decline in China.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incubation temperature (16-34℃ at salinity 30) and salinity (5-45 at 25℃) on the incubation period and subsequent larval development. In the temperature experiment, the shortest incubation period was 12 days at 34℃, the lower temperature limit was 16~C, the longest mean shell length (1 193+17 pan) occurred at 25℃ and the highest survival rate 72.28%+5.62% was observed at 28℃. In the salinity experiment, the shortest incubation period was 15 days at 25. The salinity tolerance range was 15-40, the longest mean shell length (855-4-9 μm) and the highest survival rate 72.93%~4.85% were both observed at 35.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during the egg-mass stag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regimes influence later growth and survival of larvae. These observations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populations of Rapana veno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ana venosa EMBRYO LARVAE TEMPERATURE SALINITY
下载PDF
脉红螺Rapana Venosa(Valenciennes)生殖系统的组织... 被引量:18
9
作者 候圣陶 程济民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4期399-405,共7页
脉红螺为雌雄异体。雄性生殖系统包括8部分:精巢、输精小管、贮精囊、输精管、前列腺、输精管外套段Ⅰ、输精管外套段Ⅱ和阴茎。雌性生殖系统包括7部分:卵巢、输卵小管、输卵管Ⅰ段、纳精囊、输卵管Ⅱ段、蛋白腺和产卵器。 脉红螺精子... 脉红螺为雌雄异体。雄性生殖系统包括8部分:精巢、输精小管、贮精囊、输精管、前列腺、输精管外套段Ⅰ、输精管外套段Ⅱ和阴茎。雌性生殖系统包括7部分:卵巢、输卵小管、输卵管Ⅰ段、纳精囊、输卵管Ⅱ段、蛋白腺和产卵器。 脉红螺精子形成过程中有精子细胞团形成。精子线形,由头段、中段和尾段构成。头段核基部内凹形成倒“U”形管;中段有丝状线粒体鞘,螺旋缠绕轴丝;尾段由9条粗纤维包围‘9+2’型轴丝构成。 本文亦对前列腺、蛋白腺及蛋白质卵黄粒等的超微结构作了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红螺 生殖系统 组织解剖学
下载PDF
脉红螺(Rapana venosa)循环系统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田力 郎艳燕 +4 位作者 王秋雨 关宝丽 范妮娜 刘英华 金韵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1年第4期319-322,共4页
目的  了解骨螺科脉红螺循环系统的解剖学形态结构。方法  将新鲜脉红螺活体状态下灌注10%~20%聚氯乙烯四氢呋喃溶液(内溶有红色染料)跟踪解剖观察。结果  脉红螺心脏位于左侧中部、鳃肾和肝脏交汇处,呈椭圆型,左侧腹... 目的  了解骨螺科脉红螺循环系统的解剖学形态结构。方法  将新鲜脉红螺活体状态下灌注10%~20%聚氯乙烯四氢呋喃溶液(内溶有红色染料)跟踪解剖观察。结果  脉红螺心脏位于左侧中部、鳃肾和肝脏交汇处,呈椭圆型,左侧腹内发出总动脉,分支至螺体各器官,构成动脉系统,到达螺体各组织间隙即血窦后,再通过血窦和静脉回到肾和鳃,经鳃静脉回至心耳,并对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论  脉红螺循环系统有心脏、动脉系统、血窦、静脉系统和血液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红螺 心脏 动脉系统 静脉系统 血窦 解剖学
下载PDF
脉红螺(Rapana venosa(Valenciennes))室内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晓赫 于瑞海 +4 位作者 李琪 安俊庭 王昌勃 刘剑 孔静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8-74,共7页
研究了脉红螺(Rapana venosa(Valenciennes)在室内人工投喂条件下的亲螺交配、卵袋产出、孵化、幼虫培育、采苗。结果为:亲螺促熟培育的适宜饵料是四角蛤蜊,在人工促熟条件下每只雌螺产卵量44.57万粒,胚胎孵化率平均为87.4%;在育苗期间... 研究了脉红螺(Rapana venosa(Valenciennes)在室内人工投喂条件下的亲螺交配、卵袋产出、孵化、幼虫培育、采苗。结果为:亲螺促熟培育的适宜饵料是四角蛤蜊,在人工促熟条件下每只雌螺产卵量44.57万粒,胚胎孵化率平均为87.4%;在育苗期间,幼虫前期密度为0.2个/mL,后期0.1个/mL,投喂金藻、小球藻、角毛藻,当平均壳高达到1200μm以上时,投放附有底栖硅藻的聚乙烯波纹板采苗效果最好。本文在稚螺培育中主要研究了脉红螺稚螺食性转换和变态过程中的适宜动物性饵料,以及不同处理方法的附着基对稚螺附着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亲螺爬过和附有底栖硅藻的波纹板,附苗效果好;刚附着变态后稚螺除了投喂牡蛎肉糜外,定期向池内投放活的牡蛎受精卵,可以促进稚螺变态和食性顺利转化,成功培育出壳高1.0cm以上苗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红螺 促熟培育 繁殖力 人工育苗 生产技术
原文传递
Biological parameters and feeding behaviour of invasive whelk Rapana venosa Valenciennes,1846 in the south-eastern Black Sea of Turkey
12
作者 Hacer Saglam Ertug Düzgünes 《Journal of Coastal Life Medicine》 2014年第6期442-446,共5页
Objective:To determine length-weight relationships,growth type and feeding behavior of the benthic predator Rapa whelk at the coast of Camburnu,south-eastern Black Sea.Methods:Rapa whelk was monthly collected by dredg... Objective:To determine length-weight relationships,growth type and feeding behavior of the benthic predator Rapa whelk at the coast of Camburnu,south-eastern Black Sea.Methods:Rapa whelk was monthly collected by dredge sampling on the south-eastern Black Sea at 20 m depth.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rphometric parameters of Rapa whelk were described by linear and exponential models.The allometric growth of each variable relative to shell length(SL)was calculated from the function Y=aSL^(b) or logY=loga_(+)blogSL.The functional regression b values were tested by t-test at the 0.05 significance level if it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isometric growth.The total time spent on feeding either on mussel tissue or live mussels was recorded for each individual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in laboratory.Results:The length-weight relationships showed positive allometric growth and no inter-sex variability.Body size in the male popul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individuals of the female.All characters in males and females showed a trend towards allometry rather than isometry.While the total time spent feeding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rey size the total time that Rapana venosa spent feeding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Rapa whelk size.The total average feeding time needed by Rapa whelks was 160 min.But they took 310 min on live mussels in 27-28℃ in the laboratory conditions.Conclusions:Length and weight relationships,growth type,total time spent feeding of this species were explained in details for this region.It would be useful to sustainable management in the south-eastern Black Sea of Turkey.The results about the feeding behaviour of this specie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this species within the eco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ana venosa Rapa whelk Length-weight relationships Growth type Feeding behaviour Black Sea
原文传递
典型海湾与海岛近海脉红螺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差异
13
作者 韩温诺 李曌 +7 位作者 庞敏 宫于琛 吴忠迅 张朝晖 康丽娜 张学雷 王宗灵 屈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44-4253,共10页
为深入了解不同大小脉红螺(Rapana venosa)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探究其在典型海湾和海岛水域生态系统所处营养位置,于2022年春季和夏季在胶州湾和长岛近海通过拖网和潜水采集160个脉红螺样本,详细分析了不同体长、体重脉红螺的δ^(1... 为深入了解不同大小脉红螺(Rapana venosa)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探究其在典型海湾和海岛水域生态系统所处营养位置,于2022年春季和夏季在胶州湾和长岛近海通过拖网和潜水采集160个脉红螺样本,详细分析了不同体长、体重脉红螺的δ^(13)C和δ^(15)N变化,并计算各研究区域的脉红螺核心生态位宽度及相关参数。结果显示,脉红螺δ^(13)C值范围在-22.12‰—-16.63‰,四组数据均值为-19.74‰—-17.42‰,δ^(15)N值范围在8.77‰—13.48‰,均值为9.64‰—12.81‰,各组数据营养级均值在2.63—3.57;胶州湾春季脉红螺δ^(13)C值与体长、体重呈显著负相关,夏季呈显著正相关,长岛近海区域无明显变化,表明不同季节和不同区域的食物多样性水平存在差异,胶州湾脉红螺δ^(13)C、δ^(15)N的变化更为突出;两个研究区域δ^(15)N值和营养级与体长、体重呈显著正相关,主要由于脉红螺摄食偏好性差异,较大的脉红螺倾向于摄食高营养级生物,造成营养级较高。此外,胶州湾脉红螺营养级高于长岛近海,表明其^(15)N来源更为广泛。营养生态位总面积、δ^(15)N差值、δ^(13)C差值、校正后标准椭圆面积等评价指标,揭示了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脉红螺稳定同位素营养生态位的显著差异,反映了区域地理位置与食物来源对脉红螺δ^(13)C和δ^(15)N的影响。上述研究结果为近海生态系统食物网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数据,并为区域生物资源的管理和生态系统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长岛近海 脉红螺 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脉红螺对不同贝类的摄食行为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希震 房景辉 +5 位作者 方建光 张志新 蒋增杰 张义涛 王军威 毛玉泽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3-201,共9页
通过模拟自然环境,研究了脉红螺(Rapana venosa)对生境中存在的不同贝类的摄食选择性及其摄食行为过程和摄食节律。在水族箱中投放3种规格的脉红螺和3种规格的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紫... 通过模拟自然环境,研究了脉红螺(Rapana venosa)对生境中存在的不同贝类的摄食选择性及其摄食行为过程和摄食节律。在水族箱中投放3种规格的脉红螺和3种规格的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紫贻贝(Mytilus edulis)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活体饵料,记录3种规格的脉红螺对不同饵料的摄食个数、摄食重量、摄食规格、摄食时间以及摄食行为过程。结果显示,脉红螺对4种贝类均有摄食,其中,不同规格脉红螺对四角蛤蜊的摄食个数及重量显著高于其他贝类(P<0.05),摄食指数超过50%,表现为喜食,对牡蛎和菲律宾蛤仔正常摄食,只有大规格脉红螺对紫贻贝有少量摄食。在摄食规格选择方面,3种规格的脉红螺明显喜食较大规格的四角蛤蜊以及小规格的长牡蛎(P<0.05)。大规格脉红螺的摄食率为7.15%,显著小于其他2种规格的脉红螺(小规格:10.98%;中规格:9.64%)。在本实验条件下,脉红螺摄食有明显的周期性,每隔3 d进行摄食活动,摄食时间为20:00~24:00。脉红螺的摄食过程可分为未摄食阶段、搜寻阶段、摄食阶段和摄食结束4个阶段。在摄食过程中,脉红螺主动搜寻贝类,腹足将贝类从沙中移出并包裹,在包裹的同时分泌黏液并将吻从贝壳缝隙伸入,在吸食被消化液分解的贝类软体部分之后潜入沙中或附在水族箱壁。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脉红螺对饵料贝的种类和规格有明显的摄食偏好性,明显喜食四角蛤蜊,极少摄食贻贝,并且其摄食行为具有夜行性和明显的周期性,即每3 d的上半夜进行一次摄食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红螺 摄食选择 摄食节律 摄食过程 摄食率
下载PDF
脉红螺消化系统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侯林 程济民 +2 位作者 侯圣陶 李国华 王秋雨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1期7-15,共9页
脉红螺消化系统由十二个器官组成。其消化管壁都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结构构成。作者对消化腺的细胞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并利用组化方法测定消化腺细胞中含有的酶类。作者还对部分器官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
关键词 脉红螺 消化系统 形态学
下载PDF
脉红螺摄食节律的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平川 张立斌 +3 位作者 潘洋 张涛 李朝霞 班绍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807-1814,共8页
应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菲律宾蛤仔为饵料对脉红螺的摄食行为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当温度达到10.40℃时,脉红螺第一次出现摄食行为,日均摄食量为0.01 g/个;非交配期内,摄食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当温度达16.20℃时,摄食量达最大值,为0... 应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菲律宾蛤仔为饵料对脉红螺的摄食行为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当温度达到10.40℃时,脉红螺第一次出现摄食行为,日均摄食量为0.01 g/个;非交配期内,摄食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当温度达16.20℃时,摄食量达最大值,为0.54 g/个,摄食周期为4 d;进入交配期后,脉红螺摄食量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同时与交配率呈负相关关系;当温度达到18.05℃,交配率达最小值0.03,脉红螺日均摄食量达到最大的5.32 g/个,此时摄食周期为3.72 d。非交配期摄食量(c)与温度(t)间回归关系为c=0.01t2-0.24t+1.18,r=0.97,交配期摄食量(c)分别与温度(t)、交配率(m)的回归关系为c=-0.13t2+5.18t-48.08,r=0.61;c=-2.92m+3.33,r=-0.48。研究表明,脉红螺摄食周期变化为4 d,且温度和交配率作为两个重要的因素对其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红螺 摄食节律 温度 交配率
下载PDF
渤海湾脉红螺中多氯联苯和多溴联苯醚的测定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梁淑轩 倪新娟 +4 位作者 赵兴茹 安立会 张深 钟林仁 郑丙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1-446,共6页
应用GC/HRMS对渤海湾脉红螺中的PCBs(多氯联苯)和PBDEs(多溴联苯醚)2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雄性脉红螺中PCB(3~10氯代)的质量分数(10.1 ng/g,以干质量计)和PBDEs(BDE28、BDE47、BDE99、BDE100、BDE153、BDE154、B... 应用GC/HRMS对渤海湾脉红螺中的PCBs(多氯联苯)和PBDEs(多溴联苯醚)2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雄性脉红螺中PCB(3~10氯代)的质量分数(10.1 ng/g,以干质量计)和PBDEs(BDE28、BDE47、BDE99、BDE100、BDE153、BDE154、BDE209)的质量分数(1.74 ng//g)均高于雌性脉红螺(分别为8.09和1.38 ng/g);雄性脉红螺中PCBs的WHO-TEQ(毒性当量,8.41 pg/g,以脂肪质量计)高于雌性脉红螺(4.34 pg/g),其中PCB118和PCB126的贡献率分别为13%和77%.脉红螺的不同组织中,性腺和消化腺中w(PCBs)和w(PBDEs)最高,肌肉组织中最低;主要同类物为PCB118、PCB101、PCB28、PCB138、PCB180、PCB52、PCB153和5-PCB以及BDE209.渤海湾脉红螺的消化腺可以作为PCBs和PBDEs的生物指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多氯联苯(PCBs) 多溴联苯醚(PBDEs) 脉红螺 毒性当量
下载PDF
脉红螺早期发育的形态观察 被引量:7
18
作者 潘洋 邱天龙 +2 位作者 张涛 王平川 班绍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03-1512,共10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孵化脉红螺的卵囊,观察其胚胎和浮游幼体发育过程,及脉红螺早期发育过程的形态学变化。卵囊在25 ℃时孵化时间为16 d,经过卵裂期、囊胚 期、原肠胚期、膜内担轮幼虫期,最后发育为膜内面盘幼虫,破膜而出开始浮游幼体发育... 在实验室条件下孵化脉红螺的卵囊,观察其胚胎和浮游幼体发育过程,及脉红螺早期发育过程的形态学变化。卵囊在25 ℃时孵化时间为16 d,经过卵裂期、囊胚 期、原肠胚期、膜内担轮幼虫期,最后发育为膜内面盘幼虫,破膜而出开始浮游幼体发育阶段。脉红螺浮游幼体期按螺层、面盘形态、幼体壳型和器官可分为5个 时期,分别为1螺层期;2螺层期(初期、中期、后期);3螺层期初期;3螺层中后期;4螺层期(初期、中期、后期)。其中在2螺层后期幼体的生长速度最快,壳高平均 每天增加44.45 μm,3螺层初期幼体的生长速度最慢,壳高平均每天增加19.51 μm。脉红螺附着变态的时期是4螺层中期和后期,壳高1 250~1 500 μm,附着变 态的标志是浮游幼体壳口边缘明显加厚并向壳口外侧翻转,壳口中央突起部消失,面盘退化,足部发达并能自由伸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红螺 胚胎发育 浮游幼体 附着变态 稚螺
下载PDF
温度和体重对脉红螺呼吸和排泄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叶安发 周一兵 +2 位作者 代智能 李莉 朱迎军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64-369,共6页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温度和体重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呼吸和排泄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温度梯度(12、18、24、28、30、32℃),按脉红螺软体干重设L组(9.6185 g±0.3257 g)、M组(5.5430 g±0.3071 g)、S组(2.6036 g±0.2...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温度和体重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呼吸和排泄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温度梯度(12、18、24、28、30、32℃),按脉红螺软体干重设L组(9.6185 g±0.3257 g)、M组(5.5430 g±0.3071 g)、S组(2.6036 g±0.2605 g)3个组别。结果表明:1)当水温为12~30℃时,不同体重的脉红螺的耗氧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当温度达到32℃时,各体重组的脉红螺耗氧率均明显下降;耗氧率(RO)与软体干重(W)呈负幂函数关系,RO=aWb-1,其中a=0.1569~0.9363,平均值为0.6585,b-1=-0.7419^-0.3374,平均值为-0.3415。2)在12~32℃下,不同体重的脉红螺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排氨率(RN)与软体干重(W)呈负幂函数关系,RN=cWd-1,其中c=2.6974~87.5500,d-1=-0.4189^-0.1556,平均值为-0.3290。3)温度、体重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对其耗氧率和排氨率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4)经逐步回归分析,得到耗氧率(RO)和排氨率(RN)与温度(T)、软体干重(W)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RO=-0.087+0.024T-0.026W(r=0.914,P(0.01),RN=-25.667+2.337T-1.205W(r=0.908,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红螺 温度 体重 呼吸 排泄
下载PDF
脉红螺附着变态与食性转换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智鹏 于红 +2 位作者 于瑞海 孔令锋 李琪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72-1478,共7页
为实现脉红螺苗种的规模化生产,本实验通过对脉红螺幼虫培育、采苗、稚螺培育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探索了脉红螺苗种繁育过程中幼虫附着变态率低和饵料转换难的问题。结果显示:脉红螺浮游幼虫前期(0-12 d)生长较快,壳高平均日增长21.8... 为实现脉红螺苗种的规模化生产,本实验通过对脉红螺幼虫培育、采苗、稚螺培育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探索了脉红螺苗种繁育过程中幼虫附着变态率低和饵料转换难的问题。结果显示:脉红螺浮游幼虫前期(0-12 d)生长较快,壳高平均日增长21.8μm;中期(13-18 d)生长较慢,壳高平均日增长3μm;后期(19-30 d)生长加快,壳高平均日增长46.8μm。用取自沉淀池中的新鲜海水对脉红螺浮游幼虫进行附着变态诱导,诱导第1天脉红螺浮游幼虫开始出现附着变态,第4天时,附着变态活动基本结束,附着变态率为40%。为变态后的稚螺投喂刚附着的长牡蛎和魁蚶稚贝,第1-8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65.6μm;第9天开始,稚螺生长速度加快;第9-12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136.4μm;第13-16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307.3μm;第17-20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445.8μm。研究表明,用取自沉淀池中的新鲜海水诱导脉红螺浮游幼虫的附着变态效果好,刚附着的长牡蛎稚贝和魁蚶稚贝可以作为脉红螺稚螺培育阶段的适宜饵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红螺 稚螺 人工育苗 附着 变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