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种子萌发特性及其局部适应性 被引量:11
1
作者 石勇 刘源 +2 位作者 殷恒霞 燕霞 马小飞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44-650,共7页
种子萌发特性是荒漠植物适应干旱的重要策略。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是典型耐旱植物,但目前缺乏从群体角度探讨其种子萌发特性和其局部适应性关系的报导。在25、4、-20、-40℃下,分别对来自于甘肃、宁夏和新疆的17个地区红砂种子... 种子萌发特性是荒漠植物适应干旱的重要策略。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是典型耐旱植物,但目前缺乏从群体角度探讨其种子萌发特性和其局部适应性关系的报导。在25、4、-20、-40℃下,分别对来自于甘肃、宁夏和新疆的17个地区红砂种子进行发芽试验,检测不同群体在萌发时间、萌发率和发芽势上的差异,并用world-clim的气象数据分别对不同群体的萌发率和发芽势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低温贮藏会削弱红砂种子的休眠、缩短红砂种子的初始萌发时间和萌发持续时间。经不同温度贮藏,红砂种子萌发率的变化不显著,其变化主要来自于不同群体间的差异,而且萌发率与其生存环境的温度和降水量显著相关。红砂种子的发芽势在-40℃温度贮藏后显著提升,呈现爆发型萌发,说明超低温储藏能极大消除红砂种子的生理休眠。此外,红砂种子的发芽势和环境温度显著相关。红砂种子的萌发特性表现出其对干旱生境的局部适应性,这一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荒漠植物对干旱环境的生态适应性机理,并为红砂在荒漠植被恢复中的推广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 荒漠植物 群体 种子萌发 休眠 萌发率 发芽势 遗传差异
原文传递
荒漠植物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的构建及特性 被引量:3
2
作者 殷恒霞 石勇 +2 位作者 张雯 燕霞 马小飞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74-382,共9页
采用磁珠富集法构建了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通过测序结果对文库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获得的13 922条微卫星序列中完美型占88%,非完美型10%,混合型2%。微卫星重复基元显示5种类型,以三碱基基元(... 采用磁珠富集法构建了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通过测序结果对文库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获得的13 922条微卫星序列中完美型占88%,非完美型10%,混合型2%。微卫星重复基元显示5种类型,以三碱基基元(GGT)n、(TGG)n、(ACC)n最多,占总数的60.7%;其次为二碱基基元,主要是(AC)n、(GT)n、(CA)n,占38.6%;这5种微卫星重复基元的重复次数多集中在5~10。通过对随机挑选的100条微卫星序列设计引物,并以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较远个体的基因组为模板进行扩增筛选,可有效扩增的引物为62对,并进一步测序筛选获得了12对多态性微卫星引物。磁珠富集法是开发红砂基因组微卫星序列的一种高效、可行的方法,构建的微卫星文库效率较高,富集量大,重复基元类型丰富,为红砂遗传进化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和高效的分子遗传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 微卫星 磁珠 富集文库
原文传递
Adaptive evolution of rbcL in Reaumuria soon garica(Tamaricaceae) 被引量:1
3
作者 ChaoJu Qian MengHe Gu +4 位作者 HengXia Yin Yong Shi ChengLiang Yin Xia Yan XiaoFei Ma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7年第1期78-88,共11页
In the field of phylogenetic analyses, the rbcL gene encoded large subunit Ribulose-1,5-bi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Rubisco, EC4.1.1.39), which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hotosynthesis for most ... In the field of phylogenetic analyses, the rbcL gene encoded large subunit Ribulose-1,5-bi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Rubisco, EC4.1.1.39), which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hotosynthesis for most terrestrial plants, has been considered to be conserved; however, recent controversy regarding rbcL conservation has appeared since it was proposed to be under natural selection within all principal lineages of land plants. In this study, by examining the variation of DNA and protein sequences among 17 species in the family Tamaricaceae, three nonsynonymous mutations were identified to be under positive selection. The favored sites were located in the alph-helix domains of Rubisco, with decreased hydrophobicity and increased entropy, which could facilitate C〇 2 penetration into the active site of Rubisco. We also found that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rbcL in different genotypes of Reaumuria soongarica shifted in response to various stresses such as drought, temperature, salt, and light. This study not only sheds light on the functional/structural features of Rubisco in the evolution scenarios from 〇 3-like into C4 in Tamaricaceae but also provides useful information on directing genetic performance to enhance photosynthesis efficiency of desert plants for sustaining fragile desert ecosystems; fur-thermore, it promotes the ability to cope with desert aridification and global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cL gene reaumuria soongarica] Tamaricaceae adaptive evolution
下载PDF
草原荒漠区红砂和珍珠猪毛菜群落分布特征分析
4
作者 李锦荣 崔崴 +3 位作者 王茹 董雷 张志杰 张晓燕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9-194,共16页
为探究影响红砂和珍珠猪毛菜群落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和冗余分析(RDA),分析了植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减少地点,红砂种群、珍珠猪毛菜种群的空间聚集程度减... 为探究影响红砂和珍珠猪毛菜群落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和冗余分析(RDA),分析了植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减少地点,红砂种群、珍珠猪毛菜种群的空间聚集程度减弱,向随机分布趋势转化,表现出种内促进关系逐渐减弱的适应策略;种间关联性也表现出随降水的减少物种之间的促进关系逐渐减弱。消除生境异质性后,红砂种群、珍珠猪毛菜种群均在>30 m尺度下随机分布,种群内部表现为相互独立;空间关联性整体均呈现为负相关,种间关系表现为相互竞争,降水减少的地点存在向无相关性转变的趋势。利用冗余分析识别出导致群落植被特征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土壤、海拔,因此在制定更为有效的荒漠灌木多样性保育措施时不仅要考虑植被本身的特性,也要加强对荒漠土壤环境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砂 珍珠猪毛菜 空间分布格局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下载PDF
琵琶柴和沙拐枣茎的木质部结构的差异性及空间变异特征
5
作者 沈辉 张静 +3 位作者 彭兰 陶冶 臧永新 张元明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96-2006,共11页
木质部结构性状是植物适应不同水分条件的基础,也是植物响应环境条件变化的核心属性之一。以西北荒漠区的典型灌木琵琶柴(Reaumuria soongarica)和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为研究对象,对其木质部结构和水力功能性状进行对比分析,... 木质部结构性状是植物适应不同水分条件的基础,也是植物响应环境条件变化的核心属性之一。以西北荒漠区的典型灌木琵琶柴(Reaumuria soongarica)和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为研究对象,对其木质部结构和水力功能性状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了解同一生境中不同物种的差异性或相似性,以及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木质部结构性状的可塑性。结果表明:(1)琵琶柴和沙拐枣的木质部结构性状存在显著差异,沙拐枣平均导管直径、脆弱性指数显著高于琵琶柴,而导管密度、导管分组指数则相反。(2)琵琶柴和沙拐枣的木质部结构性状随气候变化的规律具有差异,随年均降水量和干旱指数的增加,沙拐枣的平均导管直径与导管厚跨比显著下降,而琵琶柴的平均导管直径与导管厚跨比与之无关,仅理论导水率与年均降水量和干旱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琵琶柴木质部导水系统存在效率与安全的权衡,而沙拐枣中没有表现出效率和安全的权衡关系。(4)性状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琵琶柴和沙拐枣的中心性状均为平均导管直径,平均导管直径的变化介导了性状网络的变化。琵琶柴和沙拐枣的木质部结构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沙拐枣,琵琶柴水分利用策略更加保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灌木 琵琶柴 沙拐枣 木质部结构 植物性状网络 气候因素 生态适应策略
下载PDF
模拟CO_2浓度升高及降雨变化对荒漠灌木红砂光合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种培芳 詹瑾 +1 位作者 贾向阳 李毅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7-37,共11页
【目的】未来大气CO_2浓度显著升高将引起降雨格局的变化,必将对荒漠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研究CO_2浓度及降水变化对荒漠优势植物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有助于预测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以荒漠优势植物红砂2年生... 【目的】未来大气CO_2浓度显著升高将引起降雨格局的变化,必将对荒漠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研究CO_2浓度及降水变化对荒漠优势植物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有助于预测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以荒漠优势植物红砂2年生苗木为试材,采用开顶式CO_2控制气室模拟CO_2浓度(350和700μmol·mol^(-1))变化,研究降水变化减少30%(-30%)、自然降水0、增加30%(+30%)及其与CO_2的协同作用对红砂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光合生理参数以及株高、生物量和根茎比等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1)CO_2浓度倍增可显著提高红砂的光合速率,降低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P<0.05),降水增加30%对高浓度CO_2下红砂叶片的光合速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对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降低有一定补偿效应。2)长期高浓度CO_2处理使红砂存在光合适应现象,光合能力下调。3)CO_2浓度倍增和降雨量增加可显著增加红砂的株高、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且CO_2浓度增加可以减缓因降雨量减少而引起的红砂生长量减小。4)降雨减少,红砂的根生物量增长,导致根茎比增加;CO_2浓度升高则显著促进地上部分生长,导致根茎比减小。【结论】未来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降雨量增加地区红砂因充足的碳源和水分而得以恢复;降雨减少地区,CO_2浓度升高对降雨减少有一定的补偿作用,红砂以较高的根茎比来维持其在荒漠生态系统中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升高 降雨量变化 光合特性 生物量 红砂
下载PDF
红砂的花药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仲礼 孙金利 +2 位作者 王静钊 王艳杰 刘林德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3期266-270,共5页
利用半薄切片技术,对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的花药发育和花粉粒形成进行了观察。主要结果为:红砂的每个花药有4个花粉囊。孢原细胞为多孢原起源。花药壁包括1层表皮、1层药室内壁、2层中层和1层绒毡层共5层细胞,其发育类型为基本... 利用半薄切片技术,对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的花药发育和花粉粒形成进行了观察。主要结果为:红砂的每个花药有4个花粉囊。孢原细胞为多孢原起源。花药壁包括1层表皮、1层药室内壁、2层中层和1层绒毡层共5层细胞,其发育类型为基本型。绒毡层细胞具两核,为分泌型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有两种类型,多为正四面体型,偶有左右对称型。小孢子发育成熟后,形成二细胞花粉,花粉具有3个萌发沟。药壁发育的类型具有一定的系统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砂 花药 花粉粒
下载PDF
温度对红砂种子萌发的影响
8
作者 杨志刚 李红山 楚光明 《绿洲农业科学与工程》 2017年第2期22-26,共5页
荒漠植物能不能适应干旱半干旱地区极端的温度条件,主要看荒漠植物种子是否能够在极端温度下进行萌发及生长。本文对甘肃省兰州市的红砂种子在不同贮藏温度及不同萌发温度下萌发特性进行研究。将红砂种子在15 ℃、-5 ℃、-20 ℃、-30 ... 荒漠植物能不能适应干旱半干旱地区极端的温度条件,主要看荒漠植物种子是否能够在极端温度下进行萌发及生长。本文对甘肃省兰州市的红砂种子在不同贮藏温度及不同萌发温度下萌发特性进行研究。将红砂种子在15 ℃、-5 ℃、-20 ℃、-30 ℃、-40 ℃的冰箱中贮藏一个月,其后放入15 ℃、20 ℃、25 ℃的光照培养箱中进行试验,试验在7d结束。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温度下红砂种子的萌发率差异并不显著。初始萌发时间均在2 d - 2.5 d,总发芽势随着贮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而不同萌发温度对发芽率的影响随着贮藏温度的降低而变得有差异。萌发温度在25 ℃时,随着贮藏温度的降低初始萌发时间提前12 h。萌发温度对发芽势影响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在萌发温度为25 ℃条件下,发芽势是随着贮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的。另一个方面,在萌发温度为20 ℃、15 ℃条件下,发芽势是随着贮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红砂 种子 萌发
下载PDF
不同降水量条件下C3植物红砂—C4植物珍珠混生光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马静 单立山 +5 位作者 王珊 张正中 苏铭 解婷婷 李毅 杨洁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21-927,共7页
为探明种间关系和降水变化对混生植物群落光合特性的影响,以C 3植物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和C 4植物珍珠(Salsola passerina)为研究对象,沿自然降水梯度测定单生和混生红砂与珍珠光合参数。结果表明:混生可提高红砂的净光合速率、... 为探明种间关系和降水变化对混生植物群落光合特性的影响,以C 3植物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和C 4植物珍珠(Salsola passerina)为研究对象,沿自然降水梯度测定单生和混生红砂与珍珠光合参数。结果表明:混生可提高红砂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平均分别增加12.3%,13.7%,20.4%;而珍珠相反,平均分别减少5.5%,14.1%,28.9%。随降水的减少,混生红砂与珍珠的光合速率并没有显著提高,表明随干旱胁迫梯度增加其互惠作用并没有得到加强,并不支持胁迫梯度假说。西北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红砂的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sis Rate,Pn)、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和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整体高于珍珠,平均分别增加6.6%,36.9%,27.8%,但其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低于珍珠,降低13.9%。研究表明,红砂可通过种间互惠更好地利用养分资源适应种间竞争及干旱胁迫环境,而混生珍珠竞争作用加强,在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红砂主要是通过提高光合速率来适应干旱环境,珍珠则通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维持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变化 互惠 竞争 光合特征 红砂 珍珠
下载PDF
降水变化对红砂-珍珠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珊 单立山 +2 位作者 李毅 张正中 马静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5-344,共10页
以荒漠C3植物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和C4植物珍珠(Salsola passerina)为材料,在西北干旱荒漠区沿自然降水梯度,对不同降水条件下单生和混生红砂与珍珠根、茎、叶器官碳、氮、磷化学计量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其在不同生境下化学计量特... 以荒漠C3植物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和C4植物珍珠(Salsola passerina)为材料,在西北干旱荒漠区沿自然降水梯度,对不同降水条件下单生和混生红砂与珍珠根、茎、叶器官碳、氮、磷化学计量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其在不同生境下化学计量特征对种间关系及环境胁迫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随干旱胁迫程度增加(降水量的减少),红砂各器官C含量平均升高7.73%,N、P含量分别平均降低6.20%、10.61%;珍珠各器官C含量平均升高7.36%,N、P含量分别平均降低5.93%、14.03%。两种植物叶片C含量升高表明其光合速率较低,生长缓慢,但对外界不利环境的防御能力增强,能更好地适应干旱环境。(2)干旱胁迫改变了红砂和珍珠的N、P含量在各器官的分配模式,两种植物N、P含量在叶部高于根部,在根、叶中N/P明显高于茎,表明两种植物不同器官受到的养分限制不同。(3)红砂各器官C、N、P含量高于珍珠,说明红砂防御能力较强,生长速率高,对资源的竞争和利用能力较珍珠强;珍珠C/N和C/P均高于红砂,表明珍珠比红砂有较强的碳同化能力和较高的营养利用效率。(4)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红砂和珍珠均表现为碳素积累、氮磷素限制的格局,它们对于氮和磷的养分利用不活跃,受到氮和磷养分的限制较为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梯度 种间关系 化学计量指标 红砂 珍珠
下载PDF
基于同质园实验的两种典型荒漠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变异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马丽 单立山 +3 位作者 解婷婷 种培芳 杨洁 师亚婷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01-711,共11页
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变异及影响因素对了解植物利用资源和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同质园中不同地理种源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和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为研究对象,测定叶片形态性状和化学计量指标,并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 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变异及影响因素对了解植物利用资源和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同质园中不同地理种源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和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为研究对象,测定叶片形态性状和化学计量指标,并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同质园中各地理种源白刺叶片肉质化程度、含水量、组织密度、氮含量、氮磷比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白刺叶功能性状表现出的种间差异可能与遗传分化有关;白刺和红砂的比叶面积和组织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氮含量与氮磷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红砂叶片碳氮比与碳磷比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两种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有所差别,红砂叶片具有较高的碳同化能力;白刺叶片肉质化程度、含水量、组织密度和红砂叶片比叶面积和磷含量受海拔显著影响(P<0.05),表明海拔是影响两种植物生长的主导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功能性状 种源地环境因子 同质园 白刺 红砂
下载PDF
降水变化对混生红砂-珍珠生物量及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鹏 李毅 +1 位作者 单立山 解婷婷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8-487,共10页
为研究两种植物生物量及分配对生长方式和降水变化的响应,本研究以混生群落优势种单生-混生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和珍珠(Salsola passerina)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收获法测定不同降水量条件下单生与混生红砂和珍珠各器官生物量。结... 为研究两种植物生物量及分配对生长方式和降水变化的响应,本研究以混生群落优势种单生-混生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和珍珠(Salsola passerina)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收获法测定不同降水量条件下单生与混生红砂和珍珠各器官生物量。结果表明:生长方式对两种荒漠植物生物量有显著影响(P<0.05),与单生相比,混生红砂与珍珠总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均减少;红砂总生物量变化是由根系生物量决定,而珍珠总生物量变化则是由根、茎、叶生物量共同作用。生长方式对红砂根冠比和珍珠源汇比也有显著影响(P<0.05),与单生相比,混生珍珠源汇比平均增长量为24.74%,混生红砂叶根比平均增加了33.19%,而根冠比则有所下降。物种不同生物量在不同器官的分配有所差异,红砂生物量主要分配在根上,而珍珠生物量主要分配在叶上。红砂根生物量和珍珠叶生物量比受降水量显著影响(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变化 种间关系 根冠比 红砂 珍珠
下载PDF
降水变化对红砂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珊 单立山 +3 位作者 张正中 苏铭 李毅 白蕾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7-63,共7页
研究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种子萌发和出苗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特征,可为进一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典型荒漠植物的响应特征提供科学依据。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设置2个吸水梯度、4个干旱时间梯度、5个降水量梯度和6个降水频率进行模... 研究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种子萌发和出苗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特征,可为进一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典型荒漠植物的响应特征提供科学依据。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设置2个吸水梯度、4个干旱时间梯度、5个降水量梯度和6个降水频率进行模拟试验,研究种子萌发和出苗对水分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红砂种子萌发受干旱持续时间的影响显著(P <0. 01),相比对照,吸水(1 d或2 d)的红砂种子通过短期干旱(1 d、2 d和4 d)处理后发芽率显著升高,而长期干旱(8 d)处理后发芽率降低; 2)红砂种子出苗受降水量、降水频率的影响显著(P <0. 01)。出苗率随降水频率的增加而增大,降水量为100 mm,降水频率为30次/月时出苗率最大; 3)干旱前胚根长度和干旱持续时间对复水后幼苗恢复生长能力有显著影响(P <0. 01),复水后幼苗恢复生长的能力随干旱前胚根长度的增加而减弱,相同胚根长度下,延长干旱时间会减弱复水后幼苗恢复生长的能力。红砂幼苗出苗最适年总降水量为100 mm、降水频率为30次/月,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量和降水频率变化会显著影响红砂幼苗的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红砂 种子萌发 出苗 幼苗生长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及降水作用下红砂和珍珠猪毛菜幼苗生物量的分配模式 被引量:7
14
作者 陆文涛 种培芳 +1 位作者 田艳丽 贾向阳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144-2154,共11页
水分和氮素是植物生物量积累的重要资源,也是调节植物在荒漠逆境条件下生物量分配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以两种荒漠优势植物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和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苗木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降水[–30%(低水)、0(中水)、+... 水分和氮素是植物生物量积累的重要资源,也是调节植物在荒漠逆境条件下生物量分配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以两种荒漠优势植物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和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苗木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降水[–30%(低水)、0(中水)、+30%(高水)]与氮素[0(N_(0),无氮)、4 g·(m^(2)·a)^(−1)(N_(1),中氮)、8 g·(m^(2)·a)^(−1)(N_(2),高氮)]交互作用对其不同生长方式(红砂单生、珍珠猪毛菜单生、红砂和珍珠猪毛菜混生)下的生物量分配及相关生长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红砂和珍珠猪毛菜幼苗受水分和氮素影响显著(P<0.01)。单生红砂根生物量在低氮、高水时增加,而茎和叶生物量在高氮、中水时增加,其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关系为根>茎>叶。混生红砂的根、茎、叶生物量分别在无氮和低水、无氮和中水、低氮和高水条件时有所增加,其分配关系为叶≥茎>根。单生和混生珍珠猪毛菜均在低氮和高水时器官生物量增加,两者生物量分配关系一致,均表现为叶>茎>根。(2)混生方式下的红砂和珍珠猪毛菜叶根重比、叶重比、源汇重比均高于单生方式,而根冠比则较单生分别平均减少了52.63%和37.45%,说明两种植物在混生过程中均能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上部分。未来在降水格局和氮沉降变化条件下,红砂和珍珠猪毛菜的混生状态将可能比其单生状态更有利于适应全球气候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砂 珍珠猪毛菜 混生 氮沉降 降水量变化 水氮交互 生物量 分配模式
下载PDF
不同生境下荒漠植物红砂-珍珠猪毛菜混生根系的垂直分布规律 被引量:24
15
作者 单立山 苏铭 +3 位作者 张正中 王洋 王珊 李毅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5-486,共12页
植物种间相互作用及其对环境胁迫的响应一直是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研究的一个热点,从地下根系入手来探讨混生群落植物种间关系及其对环境胁迫响应的研究少见报道。该文以荒漠草原区(灵武)、典型荒漠区(张掖)和极端荒漠区(酒泉)3个... 植物种间相互作用及其对环境胁迫的响应一直是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研究的一个热点,从地下根系入手来探讨混生群落植物种间关系及其对环境胁迫响应的研究少见报道。该文以荒漠草原区(灵武)、典型荒漠区(张掖)和极端荒漠区(酒泉)3个不同生境条件下单生与混生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和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为实验材料,采用分层取样法对其垂直根系参数进行测定和分析,探讨了两种植物根系分布对混生及荒漠环境梯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同一生境条件下,混生红砂和珍珠猪毛菜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均高于单生,说明红砂、珍珠猪毛菜混生后其根系相互作用关系表现为互惠,促进了植株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不同生境条件下,同一生长方式的红砂根系分布深度均大于珍珠猪毛菜,且根系消弱系数也普遍高于珍珠猪毛菜,说明二者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占据不同生态位,红砂表现为深根性,根系位于土壤深层,珍珠猪毛菜表现为浅根性,根系分布于土壤浅层。随着荒漠环境胁迫增强,单生和混生红砂与珍珠猪毛菜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均呈现出极端荒漠区>典型荒漠区>草原荒漠区的规律,且生境越干旱,混生群落根系分离越明显;单生与混生红砂根系消弱系数也逐渐增大,在极端干旱区达到最大值,珍珠猪毛菜变化不大,表明红砂-珍珠猪毛菜混生群落根系生态位分离随荒漠环境胁迫增强而加大,验证了环境胁迫梯度假说。可见"地上聚生,地下分离"的混生方式可能是红砂-珍珠猪毛菜混生群落适应干旱胁迫环境的生长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垂直分布 根系消弱系数 种间关系 环境胁迫梯度假说 红砂 珍珠猪毛菜
原文传递
红砂优良种源选择及其地理变异规律 被引量:4
16
作者 高红霞 苏世平 +1 位作者 李毅 Жигунов Анато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56-363,共8页
收集我国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红砂天然分布区的23个种源的红砂种子,在武威市林业技术服务中心建立红砂种源试验。以23个种源的2 a、3 a生红砂苗木为研究材料,每个种源选取10个单株,测定叶片中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脯氨酸(Pro... 收集我国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红砂天然分布区的23个种源的红砂种子,在武威市林业技术服务中心建立红砂种源试验。以23个种源的2 a、3 a生红砂苗木为研究材料,每个种源选取10个单株,测定叶片中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脯氨酸(Pro)及叶绿素(Chl)相关指标,每个单株重复测3次。分析红砂苗期不同种源选择效果及其地理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及叶绿素相关指标在23个红砂种源间存在丰富的变异,为优良种源的选择创造了条件。通过多重比较筛选出XGG(小甘沟)、ZZG1(扎子沟1)、ZZG2(扎子沟2)、JQGZ(酒泉瓜州)4个优良种源,入选率为17.39%。与其他种源相比较,XGG的可溶性糖含量在2 a和3 a生时都是最大,分别为13.13 mg·g^(-1)和15.54 mg·g^(-1);ZZG1的脯氨酸、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叶绿素(a+b)含量在3 a生时最大,依次为631.82μg·g^(-1)、595.40μg·g^(-1)、161.85μg·g^(-1)、757.25μg·g^(-1);ZZG2的脯氨酸含量在2 a和3 a生时排第2,为529.99μg·g^(-1)和622.87μg·g^(-1),叶绿素a/b值在3 a生时最大,为3.85;JQGZ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在2 a和3 a生时均最大,为9.63 mg·g^(-1)和7.66 mg·g^(-1)。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红砂种源呈西北-东南抗旱性减弱的变异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 渗透调节物 叶绿素 种源选择 地理变异
原文传递
红砂基因组大小变异及物种分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范兴科 燕霞 +6 位作者 冯媛媛 冉进华 钱朝菊 尹晓月 周姗姗 房庭舟 马小飞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08-1320,共13页
红砂(Reaurnuria soongarica,柽柳科)是广泛分布于亚洲内陆干旱区温带荒漠的建群灌木,该物种内部经历过分化和杂交事件,是研究荒漠植物多样性发生和杂交物种形成的理想模型。然而,红砂不同群体的倍性水平尚不清楚,制约了对其物种形成机... 红砂(Reaurnuria soongarica,柽柳科)是广泛分布于亚洲内陆干旱区温带荒漠的建群灌木,该物种内部经历过分化和杂交事件,是研究荒漠植物多样性发生和杂交物种形成的理想模型。然而,红砂不同群体的倍性水平尚不清楚,制约了对其物种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为了确定红砂不同支系的倍性及基因组大小变异模式,本研究以红砂幼苗根尖为实验材料,以野生番茄(Solanum pimpine llifolium)作为内标物种,利用流式细胞术对分别来自北疆支系及其可能的亲本支系(东部和西部支系)的共8个红砂群体进行了DNA 1C-值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红砂东部支系的DNA 1C-值(1.149±0.012 pg)略小于西部支系的1C-值(1.195±0.031 pg)。北疆支系中阜康(FK)和沙湾(SW)群体的DNA 1C-值处于东、西支系的1C-值之间,而火烧山(HSS)和五彩城(WCC)群体的1C-值接近东、西支系1C-值的2倍。结合之前的分子标记结果,我们推测北疆支系中阜康和沙湾群体为东、西部支系的同倍体杂交种群,而火烧山和五彩城群体属于异源四倍体杂交种群。不同倍性的北疆群体起源于不同的杂交事件,可以划归为不同的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umuria soongarica DNA C-值 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 异源多倍化杂交物种形成 物种多样性
原文传递
内蒙古荒漠-草原过渡带灌木群落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宋兆斌 辛智鸣 朱雅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4-112,共9页
荒漠-草原过渡带是草原逐渐被荒漠取代的区域。沿阿拉善左旗-乌拉特后旗调查灌木群落,分析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以期为生物多样性保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该荒漠-草原过渡带有62种植物,隶属于18科、47属,禾本科、藜科、豆科... 荒漠-草原过渡带是草原逐渐被荒漠取代的区域。沿阿拉善左旗-乌拉特后旗调查灌木群落,分析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以期为生物多样性保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该荒漠-草原过渡带有62种植物,隶属于18科、47属,禾本科、藜科、豆科和菊科的植物较多。植物主要由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构成,以旱生植物为主,主要包括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群落、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n)群落、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群落、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群落和旱蒿(Artemisia xerophytica)等群落。草原化荒漠植物群落的建群种重要值和生物量较高;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盖度和密度较高;草原化荒漠沙冬青群落和红砂群落的多样性和草本层多样性较高,红砂群落灌木层多样性较高;荒漠草原的霸王群落多样性最高,红砂群落草本层多样性最高。不同群落间相似性较低。建议重点保护具有建群和“沃岛效应”的灌木群落,同时重视多年生草本植物对维持荒漠-草原过渡带植物多样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过渡带 物种多样性 红砂 霸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