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se Report: Pazopanib Treatment Response in a Patient with Metastatic Pleomorphic Dermal Sarcoma (Atypical Fibroxanthoma) with Circulating Tumor Cell-Derived Colonies as a Predictive Marker
1
作者 Wolfram E. Samlowski Joseph Wojcik +2 位作者 Suzanne Samlowski Douglas Fife Todd Murry 《Journal of Cancer Therapy》 2016年第11期785-793,共9页
Atypical fibroxanthomas (AFX) are rare skin tumors. These generally are superficial tumors, usually <3 cm red, fleshy, ulcerated skin lesions, that characteristically occur on sun-damaged skin, sometimes in immunoc... Atypical fibroxanthomas (AFX) are rare skin tumors. These generally are superficial tumors, usually <3 cm red, fleshy, ulcerated skin lesions, that characteristically occur on sun-damaged skin, sometimes in immunocompromised or previously irradiated patients. These are part of a spectrum of more aggressive fibro-histiocytic neoplasms. In the older literature, these have been termed aggressive or metastatic AFX, but currently these have been reclassified as pleomorphic dermal sarcomas (PDS) and systemic undifferentiated pleomorphic sarcoma (UPS, formerly malignant fibrohistiocytic sarcoma, MFH). We present the case of a 64-year old woman who developed a deeply invasive PDS on the vertex of her scalp invading to the galea, with in-transit scalp metastases. Very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about optimal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PDS lesions. The patient was initially treated with 2 cycles of epirubicin/ifosfamide chemotherapy, resulting in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s. A pretreatment peripheral blood sample was sent for CTC-derived colony assay. This sample grew 8 colonies from 10 ml blood. The tumor failed to respond to epirubicin and ifosfamide, and after several months of hospitalization, a second peripheral blood CTC-derived colony assay grew >376 colonies. The patient could not tolerate additional chemotherapy. She was therefore treated with the oral targeted agent pazopanib. The patient developed a dramatic biopsy-confirmed complete response. After 11 months of pazopanib treatment, a repeat CTC-derived culture sample grew only 8 colonies/10 ml blood. The complete response to pazopanib is still ongoing at over 41 months.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demonstration of clinical complete response of a PDS tumor following targeted therapy. An additional novel feature was the demonstration that CTC-derived colonies could be grown from the blood of a PDS patient. The number of colonies appeared to correlate with the clinical treatment response and seemed to function as a potential prognostic mark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ypical Fibroxanthoma Pleomorphic dermal Sarcoma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argeted Therapy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irculating Tumor Cell-Derived Cultures
下载PDF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乳腺癌细胞株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惠文涛 马小斌 +1 位作者 昝瑛 马一楠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781-784,共4页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雌激素受体(E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不同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SKBR‐3、MDA‐MB‐231)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0.025~0.8μg/ml不同浓度丹参酮ⅡA磺酸钠处理MCF‐7...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雌激素受体(E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不同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SKBR‐3、MDA‐MB‐231)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0.025~0.8μg/ml不同浓度丹参酮ⅡA磺酸钠处理MCF‐7、SKBR‐3、MDA‐MB‐231细胞,MTT法测定不同浓度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三种乳腺癌细胞株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结果:丹参酮ⅡA磺酸钠处理后,MCF‐7细胞增殖活性降低,凋亡指数升高,细胞周期分布改变,G0/G1期细胞数增加,S期和G2/M期细胞数减少;SKBR‐3和MDA‐MB‐231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无明显改变。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ER阳性乳腺癌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凋亡诱导、细胞周期阻滞有关;丹参酮Ⅱ A 磺酸钠对ER阴性、HER‐2阳性和ER阴性、HER‐2阴性乳腺癌细胞无明显生长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IIA 乳腺肿瘤/免疫学 受体 雌激素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云南地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EGFR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9
3
作者 杨长绍 杜亚茜 +5 位作者 丁晓洁 杨延龙 李权 郭银金 刘俊熙 周永春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74-878,共5页
目的探讨云南地区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该地区的肺癌个体化靶向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应用突变扩增阻滞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 目的探讨云南地区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该地区的肺癌个体化靶向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应用突变扩增阻滞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外周血中EGFR基因第18、19、20及2l外显子突变情况,统计分析各类突变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在364例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者93例(25.5%)。其中EGFR 18 G719X突变占3.2%(3/93),EGFR 19缺失突变占48.4%(45/93),EGFR 20 S768I、T790M、20ins突变分别占3.2%(3/93)、2.2%(2/93)、3.2%(3/93),EGFR 21 L858R、L861Q突变分别占26.9%(25/93)、1.1%(1/93);双突变比例占11.8%,其中3例样本3.2%(3/93)存在G719X、S768I双突变,4例样本4.3%(4/93)存在19Del、T790M双突变,1例样本1.1%(1/93)存在19Del、L858R双突变,1例样本1.1%(1/93)存在L858R、S768I双突变,2例样本2.2%(2/93)存在S768I、T790M双突变。EGFR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相关(P<0.005),而与患者年龄、是否吸烟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云南地区ⅢB~Ⅳ期NSCLC患者外周血中,女性腺癌突变率较高,且该地区NSCLC患者外周血EGFR基因突变存在外显子19缺失突变为主及双突变率较高的特征。使用ARMS技术检测NSCLC患者外周血EGFR基因突变可为临床使用EGFR-TKIs提供准确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外周血 突变扩增阻滞系统
下载PDF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难愈性溃疡组织中的表达特征 被引量:18
4
作者 陈伟 付小兵 +4 位作者 孙同柱 孙晓庆 孙鹏 赵志力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600-602,共3页
目的 :探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EGF)及其受体 (EGFR)在正常皮肤、溃疡边缘和溃疡组织中的分布、表达特征及其与溃疡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常规病理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这两种蛋白在 8例难治性皮肤溃疡患者 8份不同类型的皮肤溃... 目的 :探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EGF)及其受体 (EGFR)在正常皮肤、溃疡边缘和溃疡组织中的分布、表达特征及其与溃疡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常规病理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这两种蛋白在 8例难治性皮肤溃疡患者 8份不同类型的皮肤溃疡组织及其对应溃疡边缘和周围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在正常皮肤中 ,EGF主要存在于表皮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毛囊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胞浆和胞外基质中 ;而 EGFR的阳性信号则分布于这些细胞的细胞膜和胞浆中。从正常皮肤经溃疡边缘到溃疡中心 ,EGF及其受体的蛋白表达呈降低趋势 ,在溃疡组织中 ,EGF和 EGFR呈弱阳性表达 ,两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降低至正常皮肤的 (7.1± 5 .2 ) %和 (8.8± 5 .5 ) % ,呈非常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1)。结论 :溃疡创面难愈性修复可能与 EGF及其受体蛋白表达下降 ,细胞因子与受体结合发生障碍 ,修复信号不能正常传递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受体 难愈性皮肤溃疡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受体在皮肤溃疡中表达特征及其对溃疡形成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伟 付小兵 +3 位作者 孙同柱 杨银辉 赵志力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9期515-517,F003,共4页
目的 :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的两个亚基 (A、B)和两种受体 (PDGFRα和 PDGFRβ)在正常皮肤、溃疡边缘和溃疡组织中的分布、表达特征及其与溃疡形成的关系。方法 :2 4份被测标本来自 8例不同类型的溃疡患者 ,取其溃疡皮肤组织 ... 目的 :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的两个亚基 (A、B)和两种受体 (PDGFRα和 PDGFRβ)在正常皮肤、溃疡边缘和溃疡组织中的分布、表达特征及其与溃疡形成的关系。方法 :2 4份被测标本来自 8例不同类型的溃疡患者 ,取其溃疡皮肤组织 8份、对应的溃疡边缘组织 8份及正常皮肤组织 8例。用常规病理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确定这 4种蛋白在不同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在正常皮肤组织中 ,PDGF A和 PDGF B的阳性颗粒主要见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内皮细胞中 ,两个亚基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5 .2± 5 .6 ) %和 (2 2 .4± 7.4 ) % ;PDGFRα存在于表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 ,该受体表达较多 ,阳性表达率为 (36 .7± 4 .3) % ;PDGFRβ在正常皮肤中表达较弱 (15 .3± 4 .8) % ,蛋白颗粒主要集中于表皮基底层细胞膜上。从正常皮肤组织经溃疡边缘到溃疡中心 ,PDGF A和 PDGF B的蛋白表达呈升高趋势。在溃疡组织中 ,PDGF A和 PDGF B蛋白主要分布于角质形成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胞质内 ,两者的阳性细胞率分别升至为正常皮肤的 1.4 1倍和 1.13倍。 PDGFRα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 ,而含有 PDGFRβ阳性颗粒的细胞主要为表皮生发层细胞。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 ,α和β型受体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形成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 难愈性皮肤溃疡 皮肤组织 发病机制
下载PDF
晚期NSCLC患者EGFR-TKI治疗过程中血清多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探索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子赫 汤传昊 +6 位作者 刘毅 许彬 秦海峰 雷阳阳 高红军 何昆 刘晓晴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00-606,共7页
背景与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时间飞行质谱仪(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检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在接受... 背景与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时间飞行质谱仪(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检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在接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治疗过程中血清多肽的变化并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4例接受EGFR-TKI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TKI治疗前、最佳疗效时及疾病进展后的自身配对血清样本102份。处理血清样本并应用MALDI-TOF-MS检测,得到质谱图后使用CPT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鉴定出差异多肽,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 34例接受EGFR-TKI治疗的患者无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患者,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1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23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8.0个月(95%CI:6.6-11.2);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11.4个月(95%CI:10.6-16.5)。对TKI治疗的三个不同时间点的血清进行质谱检测,结果显示三个时间点多肽指纹图谱均不相同;配对分析最佳疗效时与基线时质谱数据经CPT软件共鉴定出差异多肽峰87个,筛选出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0.9]的多肽峰1个;疾病进展时与基线时共鉴定出差异多肽峰96个,筛选出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AUC≥0.9)的多肽峰3个;最佳疗效时与疾病进展时共鉴定出差异多肽峰115个,筛选出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AUC≥0.9)的多肽峰4个。结论 NSCLC患者TKI治疗过程中血清多肽存在动态变化,差异多肽可能与治疗效果、疾病进展相关,差异多肽的特性、临床意义需进一步鉴定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肿瘤蛋白质组学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肺肿瘤
下载PDF
P-gp、GST-π和C-erbB-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7
作者 孙浩 于晓东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糖蛋白(P-gp)、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8例乳腺癌组织中P-gp、GST-π和C-erbB-2蛋白表达,并对其临...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糖蛋白(P-gp)、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8例乳腺癌组织中P-gp、GST-π和C-erbB-2蛋白表达,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和患者5年生存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P-gp和GST-π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转移淋巴结数和TNM分期无关(P>0.05);而C-erbB-2蛋白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转移淋巴结数和TNM分期有关(P<0.05)。P-gp表达阳性率在C-erbB-2表达阳性的乳腺癌中显著高于C-erbB-2表达阴性的乳腺癌(P<0.05);5年内生存者的GST-π和C-erbB-2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5年内死亡者(P<0.01)。结论P-gp参与乳腺癌的原发耐药机理,C-erbB-2表达阳性的乳腺癌发生原发性耐药的可能性较大,C-erbB-2是评估乳腺癌预后和预测治疗效果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P-糖蛋白 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π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预后
下载PDF
丹槐银屑浓缩丸联合阿维A对银屑病患者VEGF及受体FLT-1、KDR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霞 康晓晶 +2 位作者 陈少秀 缪泽群 王恒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1期2293-2296,共4页
目的:观察丹槐银屑浓缩丸联合阿维A对银屑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及其受体1(Fms related Tyrosine-1,FLT-1)、受体2(Kinase Insert Domain-contaning Receptor,KDR)表达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十... 目的:观察丹槐银屑浓缩丸联合阿维A对银屑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及其受体1(Fms related Tyrosine-1,FLT-1)、受体2(Kinase Insert Domain-contaning Receptor,KDR)表达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十堰市太和医院皮肤科2014年1月以前收治的102例银屑病为对照组,按入院先后将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306例银屑病病例分为丹槐组、阿维A组、联合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免疫调节、皮质类固醇激素等药物对症治疗,阿维A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病损表皮涂抹阿维A软膏,丹槐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丹槐银屑浓缩丸,联合治疗组同时加用阿维A及丹槐银屑浓缩丸。检测治疗前后表皮病变组织VEGF蛋白及VEGF-mRNA表达,VEGF、FLT-1、KDR、表皮变组织真皮乳头血管密度(Skin Tissue Dermal Papillary Vascular Density,MVD),静脉血T淋巴细胞,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3.79%,VEGF蛋白质及mRNA、FLT-1、KDR、MVD表达均及T淋巴细胞明显降低,与阿维A及丹槐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丹槐银屑浓缩丸可降低VEGF过度表达,阻断VEGF与其受体结合,抑制病变组织皮下血管新生、重建,进而降低真皮乳头微血管的异常增生,阿维A抑制T细胞增殖介导的炎性反应,减轻银屑病的病理改变,两药联合应用起到协同作用,可增强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槐银屑浓缩丸 银屑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受体 真皮乳头血管密度
下载PDF
胃癌组织ID-1、VEGF、EGFR与HER2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庆全 宋修岐 刘诚聪 《齐鲁医学杂志》 2013年第3期196-198,共3页
目的研究细胞分化抑制因子-1(ID-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表皮生长因子2(HER2)在胃癌组织表达及与各病理因素的关系,并探讨其在胃癌中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D-1、VEGF、EGFR和HER2在胃... 目的研究细胞分化抑制因子-1(ID-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表皮生长因子2(HER2)在胃癌组织表达及与各病理因素的关系,并探讨其在胃癌中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D-1、VEGF、EGFR和HER2在胃癌组织表达,并结合多种病理因素分析其表达的特点及在胃癌组织表达相关性。结果ID-1、VEGF、EGFR和HER2在胃癌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5%、67.3%、58.2%、61.8%,均呈高表达,且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的降低及淋巴结转移有关(χ2=7.04~24.85,P<0.01),而与性别和年龄无关(P>0.05)。各因子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0.221~0.297,P<0.05)。结论 ID-1、VEGF、EGFR和HER2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且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协同作用。通过对它们的联合检测可为胃癌的临床分期提供新的依据,并有助临床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细胞分化抑制因子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乳腺癌分子分型与复发转移部位、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合兵 肖坚 +2 位作者 陈文新 杨炳林 韩素梅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904-907,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分子分型与出现复发转移部位、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4年7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62例原发性女性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收集上述复发转移病例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 目的探讨乳腺癌分子分型与出现复发转移部位、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4年7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62例原发性女性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收集上述复发转移病例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了解肿瘤复发转移发生的部位和时间,将发生复发转移的患者根据首次复发转移部位分为局部复发组和远处转移组,分析乳腺癌各分子亚型患者首发复发转移部位和时间的相关性。针对乳腺癌患者复发与转移出现的先后顺序及比例进行分析。结果局部复发23例;远处转移39例,其中死亡11例。HER2过表达型和basal-like型患者内脏转移率高(P=0.01、P=0.001);出现复发转移时间分布显示:luminalA型35%的患者复发转移发生在术后3年内,basal-like型患者75%的复发转移发生在术后3年内;luminalB型及HER2过表达型者,复发转移几乎均发生在术后3年内,5年后复发转移率明显降低。结论乳腺癌分子分型在评估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部位和时间方面是TNM分期法的重要补充,有助于患者术后随访的个体化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蛋白质亚型 复发 肿瘤转移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预后
原文传递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过超 邓漾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96-800,共5页
胰腺癌因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而著称,且确诊后手术机会少、化疗效果差。自上世纪末以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人数不断提高,急需有效的治疗方法。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个跨膜蛋白,其基因扩增或过表达在胰腺癌... 胰腺癌因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而著称,且确诊后手术机会少、化疗效果差。自上世纪末以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人数不断提高,急需有效的治疗方法。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个跨膜蛋白,其基因扩增或过表达在胰腺癌发病中起到了促细胞增殖、抑制凋亡、促血管生成等作用。因而针对这一靶点的治疗成为了研究热点:除了已经应用于乳腺癌的曲妥珠单抗外,更有双重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多种以此为靶点的药物被一一发掘。该文就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与胰腺癌的关系及以其为靶点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抗体 单克隆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生物疗法
原文传递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性皮肤毒性的全球研究现状和诊治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放 谢晓冬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2086-2090,共5页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理论研究和生物工程技术的进展,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未来肿瘤诊治的风向标。然而,皮肤毒性作为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特别是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已严重影响患者的诊疗...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理论研究和生物工程技术的进展,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未来肿瘤诊治的风向标。然而,皮肤毒性作为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特别是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已严重影响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甚至导致药物减量或中止治疗。近年来,人们对EGFR-TKI相关性皮肤毒性的关注角度正悄然发生改变,从最初的疗效评价标准未给予治疗到现今重视生活质量给予个体化系统治疗,体现了人们对肿瘤患者的诊治逐渐转向"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生为辅助,以靶向治疗为利器"的个体化、人文化治疗理念。本研究主要从皮肤毒性的发病机制、评估标准和治疗原则3个方面对EGFR-TKI相关性皮肤毒性的全球研究现状和诊治进展进行汇总,供临床医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靶向治疗 皮肤毒性 非小细胞肺癌 个体化治疗
原文传递
双功能VEGF受体融合蛋白突变体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韬 张大鹏 +6 位作者 杨扬 许静 石金平 钱卫珠 李博华 魏于全 王皓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61-364,共4页
为了研制出能同时阻断肿瘤血管与淋巴管生成的抗肿瘤制剂,我们设计构建了同时包含VEGFR1和VEGFR3功能域的基因工程双功能融合受体(VEGFRIg)。为了改善VEGFRIg的血浆半衰期以增强其抗肿瘤疗效,我们选择VEGFRIg的3个碱性氨基酸进行突变诱... 为了研制出能同时阻断肿瘤血管与淋巴管生成的抗肿瘤制剂,我们设计构建了同时包含VEGFR1和VEGFR3功能域的基因工程双功能融合受体(VEGFRIg)。为了改善VEGFRIg的血浆半衰期以增强其抗肿瘤疗效,我们选择VEGFRIg的3个碱性氨基酸进行突变诱导获得了双功能受体的突变体VEGFRIgm。研究结果表明,VEGFRIgm具有与VEGFRIg相似的与VEGF-A和VEGF-C结合的能力,能有效地抑制VEGF-A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及VEGF-C诱导的人皮肤淋巴内皮细胞增殖。进一步研究表明,VEGFRIgm在小鼠体内的半衰期比VEGFRIg显著延长,提示其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的高效抗肿瘤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血管内皮细胞 淋巴管内皮细胞 半衰期 抗肿瘤活性
原文传递
五脏与EGFR-TKI相关皮肤毒性反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亚琼 关徐涛 高萍 《中医学报》 CAS 2019年第8期1590-1594,共5页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protein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是目前肿瘤治疗的重要内容,其相关不良反应也日益受到关注,其中最常见的是皮肤不良反应。中医理论强调整...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protein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是目前肿瘤治疗的重要内容,其相关不良反应也日益受到关注,其中最常见的是皮肤不良反应。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内外紧密联系的整体,即'有诸内,必形诸于外'。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阴阳失调、气血失衡均会导致皮肤病变的发生。外在局部的病变多为整体生理机能失调在局部的表现,外在皮毛肌腠的病变可反映内在脏腑的气血阴阳失衡,因此皮肤病变可从内调五脏进行治疗。从中医五脏的关系探讨EGFR-TKI导致的相关皮肤毒性反应,临床治疗需要兼顾五脏,共同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皮肤毒性反应 肺主皮毛 肿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